大班绘本活动教案(大全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大班绘本活动教案篇一
1.能够仔细倾听,理解故事中主人公心情转变的原因,学会合理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2.知道生气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了解经常生气会影响人的健康。
3.乐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保持自己快乐的心情。
实物锅、排解情绪的各图片
ppt。
1.小朋友,这个小朋友怎么了?你从哪里看出来?
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表情呢?
1.这个小朋友他叫霍斯,他鼓起腮帮子、龇牙咧嘴的怎么了? (生气了)
2.那他为什么这么生气,我们来听听看!
1.出示ppt,讲述故事。
故事:霍斯在表演节目时同学带来的牛踩到了他的脚,可是他没有对霍斯道歉,霍斯很生气;今天放学,妈妈不守信用,请珍珠阿姨来接他,霍斯很生气;珍珠阿姨开车横冲直撞,一路吱吱嘎嘎,差点儿压死三只贵宾狗,霍斯很生气。
2.霍斯是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小结:是呀,生气就像憋气一样,让人不舒服,经常生气还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3.霍斯生气了都做了些事情呢?
故事:霍斯踩坏了花;妈妈跟他打招呼,霍斯叉着腰很没礼貌地发出“哼”的声音;妈妈想抱抱霍斯,他不要,生气地走开了。
4.霍斯生气了,他都做了什么事情?霍斯这样生气好吗?为什么?
小结:生气没有错,但是不能把生气了的坏情绪带给别人,生气除了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会让身边的人不开心,更会让你失去朋友。
5.妈妈看见霍斯生气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讲述故事)
6.霍斯妈妈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7.现在霍斯的心情怎么样了?
师:开心了!你们也有很多生气的事情,那我们也来做个生气汤的游戏,撒点盐,放点糖,
左三圈搅搅搅,右三圈搅搅搅,深呼吸,大喊一声:啊!我生气啦。最后把生气的事情大声地说出来,好吗?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气的事情说出来,心里舒服吗?你们生气什么呢?
除了煮生气汤,我们还会有什么好办法能让自己消气,让心情好起来?
总结:消气的办法可真多,其实生气很正常,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如果你碰到生气的事情可以用刚才发现的消气的办法,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但是不能把坏情绪带给别人,更不能用坏情绪伤害到了自己。
现在我们到操场上玩纸飞机,把不开心的事情画在飞机上,让飞机带走坏情绪吧!
大班绘本活动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看看猜猜说说中理解故事情节。
2.培养幼儿不捉弄他人,善待他人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喜欢)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你们想看吗?(想)
出示(ppt1)。那请你们看,看到了什么?(两只猴)那你们猜一猜,他们会是什么关系呢?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一看,老师讲述。原来它们是兄妹俩,哥哥叫末末,妹妹叫咪咪。再看,它们在干什么呢?(小妹妹咪咪坐在树上,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蝴蝶向哥哥末末微笑。末末呢?抓着一根树枝,在挠咪咪的.脚底心!)哈哈,你们看的真仔细,没错,这本书讲述的就是淘气包哥哥末末捉弄妹妹咪咪的故事。那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呢?(别再捉弄人啦)
指导策略: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能仔细看图,并能观察出哥哥在用树枝挠妹妹咪咪的脚丫,从而引出故事《别再捉弄人啦》。
二、读文赏图以问题激发想象
1.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这个故事里,末末都搞了哪些恶作剧,又是怎么捉弄咪咪的呢?我们一(ppt2)。
提问:你们看,咪咪在干什么?(摘花)咪咪摘花的时候,末末在干什么?(末末悄悄地从后面拽住咪咪的尾巴)咪咪摘到花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咪咪的尾巴被哥哥抓住了,所以没摘到)这时候哥哥的心情是怎样的?(得意、开心)你从哪里看出来?(表情……)
那此时妹妹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不开心……)要是你会开心吗?(不开心)要是你有这样一个哥哥,你喜欢他吗?为什么?(不喜欢)。那这个故事里的咪咪喜不喜欢末末呢?(不喜欢)到底喜不喜欢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教师讲述故事。
咪咪喜欢末末吗?(喜欢,但是又不喜欢他捉弄她)
教师:是啊,现在的咪咪是喜欢末末的,但是他又老捉弄她。虽然末末老是捉弄咪咪,但是咪咪还是照样喜欢他。咪咪还真了不起。
指导策略:这部分是让幼儿通过看看、猜猜、说说,从而明白末末第一次是怎么捉弄咪咪的,让幼儿说出末末和咪咪当时的心情如何,再通过换位思考:假如你有这样一个哥哥,你喜欢他吗?为什么?然后引到咪咪却是喜欢哥哥末末的,这样一个反差,进一步调动幼儿往下看的积极性。
2.咪咪这样喜欢哥哥末末,那末末还会去捉弄咪咪吗?我们接着往下看(ppt3~5):
(1)看这幅图,末末把咪咪怎么样了?(末末还把咪咪骗上高高的树屋,然后拿走梯子,让她下不来。)在又一次被末末捉弄后,可怜的咪咪有没有办法呢?(咪咪没办法)咪咪下不来了,咪咪在干什么?(跟小熊玩)
那咪咪在玩小熊的时候,末末又是怎么捉弄咪咪的?看ppt6~8(末末用钓鱼钩钓走了咪咪的小熊,威胁说要拿去喂灰熊格瑞拉)看到咪咪哭了,末末说了什么?(骂她好哭鬼)
咪咪问末末要小熊时,末末又叫咪咪去干什么?看(ppt9~11)结果怎么样?(又哄她去走池塘上的树枝,自己却在树枝上蹦蹦跳跳,害得咪咪掉进了池塘。)你们猜,这一次咪咪会怎么样?(很生气……)
如果是你老被末末这样捉弄,你会怎么样?让幼儿自由的说一说。那咪咪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接着看图,教师讲述。妹妹独自生气地走进密密的丛林里,那咪咪到丛林里会听到什么?(噼啪、咔嚓)咪咪听到这些声音会怎么样?(拼命的跑)跑跑又会发生了什么事呢?看(ppt12~16)谁愿意来说说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继续往下看。(撞到了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是谁呢?(她奶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你,你一见到奶奶会说什么?那咪咪和奶奶见面了到底又说了什么呢?继续看图,教师讲述。教师。
指导策略:这部分主要是让幼儿通过看图、说图,让幼儿了解末末是如何捉弄咪咪的,以及咪咪很生气的跑进了森林,离开了末末。并让幼儿通过联系自己来说一说: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让幼儿大胆说己的想法,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4.那你们来猜猜看,奶奶听了之后会怎么做呢?到底怎么做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ppt17~22),教师讲述。
提问:奶奶是怎么做的?第一次咪咪对末末说灰熊格瑞拉来了,末末相信吗?(不信)那当奶奶装成灰熊格瑞拉说:“我来了,我来了,我来吃你了。”这时候末末怎么样了?(很害怕)你从哪里看出末末很害怕?(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张的大大的)灰熊格瑞拉要末末怎么样才饶了他?(别再捉弄人了)你猜猜看,末末会改了吗?继续看,末末改了吗?(改了)你从哪里看出来?(三人开心的依偎在一起)
教师:妹妹在奶奶的帮助下,奶奶装扮成灰熊格瑞拉,好好教训了末末一顿,让末末亲身体验了一次被他人捉弄的滋味,也“制服”了“讨厌”的末末,她举着两根枝条欢天喜地地又蹦又跳,末末呢,也改变了自己捉弄人的坏习惯,不再捉弄人了。从此以后祖孙三人开心地依偎在一起。
指导策略:这部分是让幼儿随着故事的逐步进入高潮:奶奶自己装扮成灰熊格瑞拉“制服”了“讨厌”的末末,让末末也尝了尝被人捉弄的滋味,从而让幼儿明白,你老是捉弄别人,你终有一天,也会被别人捉弄的。可喜的是,经过这一次,末末改掉了坏习惯:不再不捉弄人了。让幼儿知道,把坏习惯改了,还是好孩子。大家还是会喜欢你的。
三、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都有过捉弄别人的时候吗?你是怎么捉弄别人的?(请幼儿说一说)那你这样捉弄他人好吗?(不好)你捉弄了别人自己快乐了,可是被你捉弄的人快乐吗?(不快乐)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和别人相处,才能让彼此都快乐呢?(友好相处、好好的对待别人、不捉弄别人……)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要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善待别人,千万不要去捉弄别人,如果你捉弄了别人,你将来也会被别人捉弄的。
指导策略:这部分主要是让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没有捉弄过他人以及如何捉弄别人的,并让幼儿大胆说出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真正明白与人友好相处并善待他人的道理。
大班绘本活动教案篇三
1、观察绘本画面所提供的信息,感知故事发展的过程,并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看法。
2、感受故事中“黑黑的”所带来的紧张气氛,以及故事戏剧性的结尾,克服胆小怕黑的心理。
重点:有顺序的观察画面,发现绘本的主要情景细节。
难点:能将看到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并大胆表述。
1、绘本ppt一套。
2、幼儿人手一套部分绘本。
3、重叠影子的.操作材料和记号笔人手一份。
(一)出示绘本封面,引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听过黑黑的故事吗?
(二)观看绘本第一部分,了解这本绘本看图的要点。
2、小朋友观察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3、提问:请小朋友说一说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根据幼儿回答,帮助孩子理解画面内容。
5、教师完整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三)自主观阅读绘本第二部分,运用已有经验分析绘本。
1、跑进黑黑的街道,小老鼠又会碰到谁?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拿出下面的小绘本来仔细看一看,说一说。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提问:说一说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还有什么地方看不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四)观看绘本第三部分,拓展绘本中有关影子的核心经验。
1、你觉得小老鼠会继续到楼梯下面去吗?为什么?
2、它看到这团黑黑的影子,是什么?这是在什么房间里?为什么?
3、出示重叠的黑影,来帮助小老鼠看一看这是什么?
4、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幼儿操作。
5、展示操作结果,请小朋友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
6、揭示绘本结局。
(五)完整阅读绘本一遍。
大班绘本活动教案篇四
1、解读画面中长颈鹿和鳄鱼因不同特点而带来的乐趣,体会天生一对的美好。
2、观察了解生活周围的配对,感受朋友之间和谐的情感。
图书课件、生活用品及其场景图。
一、活动导入:
p1:故事的名字叫《天生一对》
二、理解生活中的配对
1、概念了解:
找找环境中什么是可以配对的?
找找:你和朋友身上,哪两个是可以配成一对的?
2、观察了解长颈鹿和鳄鱼的般配
(1)观察朋友的不同:找找,哪两个是可以配成一对的?
(2)寻找它们般配的地方,理解天生一对
(3)模仿表现,尝试合作。
三、阅读倾听故事可是,这天生一对来到长颈鹿城,他们来到鳄鱼城,显然,大家觉得他们是奇怪的一对。
*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你认为他们是天生一对吗?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名字就叫《天生一对》。
*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是一对,是相亲相爱的一对。
四、延伸*寻找生活中的"天生一对"。
整个活动下来我觉得整体还是蛮不错的,孩子们很喜欢这个绘本故事,对于故事的理解也蛮不错的`。我觉得像这样的故事,以后还可以多尝试寻找绘本内在的亮点和学习点。但是在语言的组织上,我也多次可以提醒自己要精炼,废话要少,但是还是需要自我学习。
大班绘本活动教案篇五
此次活动选材于优秀的绘本故事《让谁先吃好呢》,故事讲述了动物们发现了一只诱人的桃子,为了决定让谁先吃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测量、比较和排序活动。故事最大的魔力是把乏味的“排序”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绘本与数学知识结合得非常好。绘本中隐藏着两条线索,第一条是“让谁先吃好呢”,这就象一个谜,始终贯穿于故事之中,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第二条是动物们按某一特征进行高矮、大小、长短、轻重的排序。在活动中,可以把握两条主线,以“让谁先吃”的故事情景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比重经验的不断建构,自然无痕地渗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地融入称重游戏、符号的实际运用等。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具备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个知识基础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以《让谁先吃好呢》这样一个幽默生动、结尾出人意料的绘本故事为切入点。借助绘本故事有趣的故事情景,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来凸显数学的本质,在观察、比较、发现的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激发探究的兴趣,学习排序方面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1.尝试根据物体高矮、轻重等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2.能运用简单符号记录排序结果;
3.体验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与成功感。
设计意图:一次成功的活动,首先需要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有清晰的目标在心中,可以为教师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活动过程、把握生成的问题等提供一个明确的依据和方向。因而本次活动从不同角度设计了认知、能力、情感三个维度的目标。活动目标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
按动物个子高矮、嘴巴大小、耳朵长短、尾巴长短、体重的轻重进行正向、逆向排序,理解逆向排序。
能运用简单符号记录排序结果;
一、材料准备:课件《让谁先吃好呢》;排序卡、记录卡、笔。
二、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排序的经验。
一、开始部分:
(一)“桃子”导入,引出故事。(播放课件)
师:咦,这是什么呢?(桃子)
师:看看,这个桃子长得什么样?
师:哇,这样一个诱人的大桃子,你们想吃吗?
设计意图:以诱人的“桃子”导入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既“勾”起了幼儿品尝桃子的欲望,为理解动物看到桃子后急切品尝心境做好铺垫。
(二)了解几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诱人的大桃子吸引来了一群小动物,你们看,它们都是谁?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猴子、长颈鹿、兔子、犀牛、鳄鱼、毛毛虫;6位朋友)
师:“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你能把它的特征和它们的名字一块儿说出来吗?”(长耳朵小兔、大嘴巴鳄鱼、高个子长颈鹿、长尾巴猴子、大肚皮犀牛、小小的毛毛虫)
设计意图:把动物的最大特征和动物名完整讲述,既发展了幼儿细致描述的能力,又使幼儿对这六种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按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作了有效铺垫。
(三)设疑激趣,导入主题。
师:这群动物都想先吃这个桃子,可让谁先吃好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巧妙的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一条暗藏线索“让谁先吃好呢?”幼儿自由讨论,激发起参与活动的浓厚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启发幼儿按照动物个子的高矮进行排序。
1.播放课件 ,引出从个子高矮排序的方法。
长颈鹿说:“我们按个子的高矮来排列,谁最高谁先吃。”
2.引导幼儿尝试用目测的`方法进行高矮排序。
师:请你按照小动物个子的高矮,给小动物排排队。
3.观看课件,通过比较,引导幼儿说出量高矮的正确方法。
师: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比的。(点击课件)
师:你觉得鳄鱼的方法对吗?(不对,要站在一样高的地方,量的时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脚来量也不行)
4.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排序结果。
师:我们来记录下比赛的结果吧,用什么样的符号可以表示从高到低呢?
设计意图:按高矮排序时,问题深入浅出的有效推进;使幼儿掌握了高矮比较中参照对象的统一性;并尝试用简单符号记录。从而为引出幼儿自主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的环节做好准备。
(二)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按动物身上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1.激发幼儿讨论多种排序方法。
师:“如果你是其它动物,你愿意以这样的顺序来吃吗?”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你喜欢的小动物当第一名?”
“你会用几种办法给小动物排序?”
2、幼儿自主排序,尝试在记录卡上记录操作结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并不呈现故事中其他动物排序的情节,而是鼓励幼儿展开联想,自主的尝试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并尝试用自己设计的简单符号表示排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三)根据幼儿对自己所展示操作材料的讲述,适时结合故事课件,集体讨论多种排序方法。
师:“你是怎样给小动物排序的,为什么?”
“小动物们也是这样排序的吗?”
1.按照兔子耳朵、猴子尾巴的长短,嘴巴的大小等动物特征排序,让幼儿集体进行讲述。
2.体重排序中,引导幼儿观看故事课件,运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等记录操作结果。
1)回忆跷跷板的经验,帮助幼儿按体重排序。
师:“体重得怎么称啊?犀牛用了什么办法呢?”(跷跷板)
“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么玩的?想一想,跷得高
的表示重还是轻呢?跷得低呢?如果跷跷板是平的,又说明什么呢?”
“那用跷板怎么称出动物们的重量呢?比出谁重、谁轻呢”(一边坐小动物,一边放上石头,数一数石头的数量就可以了么)
设计意图:故事中跷跷板称体重的情节,幼儿不易理解,因此采用启发式提问,联系生活中跷跷板的经验,为幼儿的思维搭建了情景化、游戏化的平台。
2)幼儿数石头,教师观察指导。
师:请小朋友帮助小动物数数每个跷跷板上的石头,数完把石头的数量记在操作卡。
3)交流数石头结果,教师记录。
师:谁的跷跷板上石头最少?毛毛虫连一块石头的重量都没有,我们应该怎么记呢?
师:猴子与石头的比较情况呢?应该怎样记录呢?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运用合适的符号记录操作结果,既是对动物与石头比重的科学表示,又拓展了幼儿对“等号、小于号、大于号”实际运用的经验,体现了幼儿数学知识的有效整合。
(四)再次探索,动手操作——尝试逆向思维的排序
1.播放课件,呈现故事结尾。
2.幼儿再次探索,尝试逆向思维的排序。
师:毛毛虫怎样能使自己排第一呢?
小结:故事的最后是弱小的毛毛虫排在了第一,毛毛虫是以“智”取胜,因为它运用了与其它小动物不同的逆向排序的方式,而且不仅个子最矮第一名,还是体重最轻、嘴巴最小、耳朵最小的第一名,获得胜利。我们要在毛毛虫的身上学会一个道理;不要小看自己,要学会相信自己。
设计意图:因为前面孩子们都沉浸在从最高、最大、最重的排序顺序中,这时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尾呈现,引发幼儿的疑问,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幼儿再次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开谜底,最终主动获得逆向及多-维角度排序的经验。
三、结束部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序。
1.每组幼儿按自己组内幼儿的特征进行多角度、正逆顺序的排序并进行记录。
2.交流介绍不同排序的方法。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排队,而且方法都各不相同,你们的本领真大,在平时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我们要了解自己相信自己,让自己成为最棒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幼儿学以致用,从故事中回到生活中,迁移经验,不断探索。为后续学习提供了积极的影响。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感兴趣。”教师如果能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所学内容寓于其中,使幼儿所学的知识有情、有境,就能引起其极大的兴趣。因而在此次活动的设计中,我将《让谁先吃好呢》这样一个幽默生动,贴近幼儿的绘本故事转化为数学活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以探究为主线,引发冲突,通过多方猜测、积极验证、练习巩固等环节的设置,力求让幼儿对原本乏味的排序活动产生兴趣,通过有效的教学,重新建构排序的经验,促进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
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反思如下:
一、活动过程生动有趣,自然流畅的蕴含活动目标。
借助故事中隐藏着两条线索,第一条是“让谁先吃好呢”,这就象一个谜,始终贯穿于故事之中,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第二条是动物们按某一特征进行高矮、大小、长短、轻重的排序,这正是本次活动的价值所在。在活动中,我把握住了这两条主线,制订了具有适宜性、指向性的活动目标,即以“让谁先吃”的故事情景为切入口,利用故事情景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比重经验的不断建构。整个活动过程生动有趣,两条主线并驾齐驱、相互交织,若隐若现、相互贯通。在主题鲜明的情景化教学中,自然无痕的渗入正逆排序的方法,整合高效的融入称重游戏、符号的实际运用。活动目标在过程中自然展现、层层铺展、一一达成。
二、注重启发式提问,激活幼儿的思维。
数学思维品质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而活动中注重有效地运用设疑、插问、推问等方式,不断的帮助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游戏经验、知识经验,激发着幼儿对于作品内容的好奇与探究,激活着幼儿多方面思维的训练。可以说,有效的提问使整个活动体现结构严谨、自然流畅。
三、突出尝试与猜想的过程,关注幼儿的自主探索。
这个有趣的故事除了蕴含着排序的元素外,同时还要让幼儿感受到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价值——看事情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有更多的发现。因此,在活动中我注重突出幼儿的尝试与猜想的过程,当引出“谁先吃”的问题时,教师让幼儿尝试为喜欢的小动物排第一,设计先让幼儿大胆猜想,简单记录的自主探索的环节,再让幼儿互相交流,集体归纳。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更发展了能力。
以上是我围绕这次活动中的几点尝试,但在活动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活动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猜想、尝试存在着一些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活动中随机生成的各种情境,加强对幼儿及时准确恰当的引导和评价。遗憾促进反思,相信不断反思会使我们不断成长,让我们更具智慧地进行教育。
大班绘本活动教案篇六
1、对"动物是否需要穿衣服"进行积极讨论,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了解动物不应该穿衣服的原因,体验绘本的趣味性。
1、完整绘本的ppt课件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的衣服教师:老师每天看到我们小朋友穿着各种各样不同款式的衣服,那小朋友能告诉我我们为什么要穿衣服。(保暖,漂亮)师:小朋友真能干,衣服除了保暖,还有保护身体的作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漂亮。
(二)迁移讨论:动物适合穿衣服吗?
1、教师:那你们知道小动物适合穿衣服吗?(幼儿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分成两组,一组动物应该穿衣服,另一组动物不应该穿衣服,并让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绘本欣赏:《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
1、有一个美国的作家茱蒂。巴瑞特。她专门对动物适不适合穿衣服写了一本书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她是怎么认为,这本书的名字叫《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一起来欣赏。
(播放ppt,带领幼儿完整欣赏故事)教师:为什么对一只豪猪来说,穿衣服,是个大灾难。
教师:为什么一条蛇,会穿不上裤子。
教师:为什么一只绵羊穿上衣服,恐怕会感觉很热。
教师:为什么一只长颈鹿穿戴整齐,会显得很傻气。
教师:万一撞衫的话,大家会非常尴尬。撞衫是什么意思?意指两个人或以上人数在同一场合穿了相同或相近的衣服。
教师:为什么一头麋鹿,总是搞不定背带裤。
2、听完了故事,动物大地能不能穿衣服?为什么?(动物的生活习惯会弄脏衣服、给动物的生活带来麻烦,比如蛇、母鸡,根本就不需要穿衣服、或者跟人穿的衣服一样,就会觉得很可笑。)
小结:动物的身上本身就有一层皮毛不仅可以保暖,还能保护自己,所以动物不需要再穿衣服了。我们现在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吧!
大班绘本活动教案篇七
1、体验种子发芽实验的乐趣,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2、学习制作“观察记录表”及记录方法。
3、培养探究精神。
1、教师准备2—3种刚发芽的种子。
2、幼儿自备种子及种子发芽实验的用具。
3、准备幼儿姓名标签一套。
1、观察种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几种刚发芽的种子,引导幼儿观察,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启发讨论。
a怎样使种子发芽?
b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c做种子发芽实验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
d鼓励幼儿提出各种假设,并进行实验。
3、动手操作。
a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器皿中放上几粒种子,并按自己的想法放入泥土、沙子、布、小石子等。
b提醒幼儿在容器中加上水。
c启发幼儿在自己的容器上贴上姓名标签做记号。
4、提出要求。
a提醒幼儿经常给种子换水、晒太阳,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
b请幼儿自制《种子发芽记录表》,要求幼儿每天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1、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做种子发芽小实验。例如:将种子放入无水空瓶中;将种子放入加了很多水的瓶中,并放在阴冷处;将种子放入加适量水的瓶中,并盖上黑罩;将种子放入加适量水的瓶中,放在温暖朝阳的地方。
大班绘本活动教案篇八
《1只小猪和100只狼》是日本著名绘本作家宫西达也的力作。作品秉承了宫西达也一贯的创作风格,充满原生态的生存智慧和童稚童趣的游戏精神。作品描写了1只小猪被100只狼追捕、围困,最后却因为狼的贪婪和愚蠢而幸免于难的故事,急剧转折的情节设置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在这本绘本中,宫西达也运用了文字的变形、画面方向性的逆转、多种视角的呈现等多种艺术创作手法,使整个作品如同动画片般形象生动,让人读来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