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优质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篇一
1、通过对做早餐、沏茶、烙饼等家务劳动的分析、研究,体会如何安排节省时间。
2、了解运筹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实际问题。
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多媒体课件、每名学生3张圆片。
1、师:上课之前先做一个小调查,你们早上几点起床?起床之后做些什么呢?(指名回答)
2、师:小明是早上7:00起床的,他是一个非常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他先洗脸刷牙(10分钟)(边说边出示相应的图片),然后自己做早餐,小明用锅煮鸡蛋,煮鸡蛋时间要长一点,这样才能预防禽流感,他就耐心地等呀等呀,15分钟后,鸡蛋煮熟了;接着他又用微波炉热牛奶,花了5分钟;最后他开始吃早餐,用了15分钟。
3、师:小明做好这几件事情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生:45分钟
师:现在是早上7:45,小明大叫一声“我迟到了!”
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示改进方案。
师:“为什么要把洗脸刷牙、热牛奶与煮鸡蛋同时进行呢?”
(预设:生:“因为利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洗脸刷牙和热牛奶,就可以节省15分钟,现在总共只要30分。”)
师:从这件事说明,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事情,时间是可以节省的,相信小明以后会合理安排早上的时间,再也不迟到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揭示并板书课题。
1、教学例2。
(1)课件展示:中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到小明家来做客,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生说)
(2)师:想一想,你平常沏茶的时候,需要做哪些事呢?
(学生说到一点贴相应的图片)(请2—3名学生说)
(3)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课件出示)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4)师: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让客人能尽快地喝上茶,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算一算,你们安排的方法需要多长时间。(生讨论并计算)
(5)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安排的?(生在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版书)
预设:
如果学生摆出最优的方案,即需11分钟的那种,则直接引入到后面。
如果学生摆出的不是最优方案,那么师继续问:有没有比它更快的方法?(学生肯定会找到11分钟的那个方案)
师:那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一种方案能使客人尽快喝上茶呢?
(生:因为在烧水的时候,在同时干其他事情)
总结:
师:刚才,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指着11分钟的方案)最省时间,他同时做了三件事。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也就越短。
2、教学例1。
(2)(课件出示主题图)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次锅里只能放两张饼;每张饼需要烙两面;每面需要3分钟)
师:如果妈妈要烙一张饼,最少要几分钟?
生:6分钟(生演示)
(3)师: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少要几分钟,为什么只需要6分钟?(演示)
师:为什么烙一张饼和两张饼的时间一样?(生:同时开始)
(4)师:如果李阿姨、小明、妈妈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生:一共要烙3张饼)
师:请你帮小明的妈妈想一想,她怎么样烙,才能尽快地让大家吃上饼呢?四人小组,用圆片摆一摆,然后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
(投影展示学生方案)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法?
(直到出现最优方法:先烙饼1和饼2的正面,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最后同时烙饼2,饼3的反面。)
师:哪种方案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请生回答)
师:为什么呢?你从这个方案当中观察到了什么?
(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一个小组来给我们大家演示一下。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锅,三张饼(用3张圆,边说边演示烙的过程)
(请同学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不浪费时间,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需要……(生:9分钟)(板书:3张9分钟)
师:如果要烙4张饼,5张饼,我们该怎么烙呢?请四人小组利用圆片来摆一摆,互相说一说。
反馈:烙4张饼可以2张2张烙,最快需要12分钟;烙5张饼可以先同时烙2张,再用烙3张的最佳方法烙后3张,最快需要15分钟。
(5)总结:我们发现,烙饼时我们要尽量使每次锅里都有2块饼在烙,这样最省时间。
2、如何安排炒菜顺序?
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的第1题:怎样给餐厅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顺序才合理?
(题略,教科书第114页“做一做”第一题。)
预设:
生1:“可以安排两个厨师给1、2号桌分别炒一个菜;再分别给2、3号桌炒一个菜;再分别给1、3号桌炒一个菜。这样就比较公平,不会让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时间特别长。”
生2:“我们不同意。因为2号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让两个厨师都给2号桌炒菜;再分别给1、3号桌的客人炒菜。这样对两位年轻顾客还是公平的。”
师:刚才我们有的从客人等待时间长短的角度,有的从尊敬老人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意见,都很有道理。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1、本节课你学会哪些新本领?
2、教师小结:合理安排时间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做很多事情。如能合理安排,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希望大家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合理地安排自己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工作,希望你们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篇二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会正确读、写几时几分1小时=60分
四人小组合作
钟表模型
>
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是“我的一天”。
1、让学生独立制作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采用“几时几分”的计时方法或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在活动纸上写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分针的方法表示。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
3、班内展示、评议。
(1)“我说我拨”形式。即自己边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
(2)“我拨你说”形式。即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其他同学读写是几时几分。
(3)“我说你拨”形式。即汇报同学说出时间,其他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4、提高性练习。教师拨钟面让学生说出几时几分。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
5、调整完善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数学素材(如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工厂商店作息时间表等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举出更多的时间的例子。
解决问题
课本p92,例题3..
1、通过思考,学会找出合适的时间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
星期天,明明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还要完成作业,他该怎么安排时间呢?
1、出示例题
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明明做完作业要去踢球
明明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
要把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找出来。
2、解决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这三个时间中找一找,想一想哪些不可能,哪些有可能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检查一下,解答正确吗?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把不可能的时间去掉,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想一想,应该怎样找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帮亮亮找出正在做某项事情的时间。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烙饼问题去学会怎样安排事情节省时间。通过沏茶问题去体会安排事情不但要节省时间还要合理。
3、培养学生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安排事情更合理,更节省时间。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都积累了哪些与时间有关的名言?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我们要合理的安排才能提高做事效率,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干更多有意义的事。那么怎样做才是合理安排时间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课(板书课题)
一、沏茶问题
师:我们先来研究沏茶问题,请看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113页
1、沏茶时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算一算做这些事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师点拨:为什么这样安排节省时间呢?
师小结:也就是做事情时,首先要明确做事的顺序,哪些事必须要先做,像刚才沏茶问题中,我们要先洗水壶,再接水。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像沏茶问题中在烧水的同时就可以做洗茶杯与找茶叶这两件事。
跟进训练:
生思考回答
二、烙饼问题
师点拨:烙哪一面就要让哪一面贴在锅底。烙2张饼用多长时间?怎么烙的?
2、3张饼怎么烙呢?请同学们拿数学书当锅,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写手中的表格,同桌之间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生2填表)
师点拨:为什么9分钟也能烙好?关键在哪?
(师填表)
师:烙5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
3、先用烙3张饼的方法去烙,再用烙两张饼的方法去烙,用15分钟。(师填表)要烙6张饼,7张饼,8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请小组同学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法烙最省时间,并填写手里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通过填表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师点拨:烙一张饼用6分钟,为什么多烙一张饼却多3分钟呢?
师:还发现什么规律?
三、跟进训练:
1、书114页第一题。说说你怎么安排炒菜的顺序?
师小结:华罗庚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在研究泡茶、烙饼等问题中最早在我国提出了数学中的“优选法”理论——“合理安排”问题,并宣传推广了合理安排的思想和方法,为人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
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沏茶(1分)
洗茶杯(2分)
找茶叶(1分)
1+1+8+1=11(分)
饼的张数×烙一面的时间=所用的最短的时间
四年级数学《合理安排时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篇四
1、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烙饼问题去学会怎样安排事情节省时间。通过沏茶问题去体会安排事情不但要节省时间还要合理。
3、培养学生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安排事情更合理,更节省时间。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表格
师:同学们你们都积累了哪些与时间有关的名言?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我们要合理的安排才能提高做事效率,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干更多有意义的事。那么怎样做才是合理安排时间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课(板书课题)
一、沏茶问题
师:我们先来研究沏茶问题,请看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113页
1、沏茶时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算一算做这些事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师点拨:为什么这样安排节省时间呢?
师小结:也就是做事情时,首先要明确做事的顺序,哪些事必须要先做,像刚才沏茶问题中,我们要先洗水壶,再接水。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像沏茶问题中在烧水的同时就可以做洗茶杯与找茶叶这两件事。
跟进训练:
生思考回答
二、烙饼问题
师点拨:烙哪一面就要让哪一面贴在锅底。烙2张饼用多长时间?怎么烙的?
2、3张饼怎么烙呢?请同学们拿数学书当锅,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写手中的表格,同桌之间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生2填表)
师点拨:为什么9分钟也能烙好?关键在哪?
(师填表)
师:烙5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
3、先用烙3张饼的方法去烙,再用烙两张饼的方法去烙,用15分钟。(师填表)要烙6张饼,7张饼,8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请小组同学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法烙最省时间,并填写手里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通过填表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师点拨:烙一张饼用6分钟,为什么多烙一张饼却多3分钟呢?
师:还发现什么规律?
三、跟进训练:
1、书114页第一题。说说你怎么安排炒菜的顺序?
师小结:华罗庚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在研究泡茶、烙饼等问题中最早在我国提出了数学中的“优选法”理论——“合理安排”问题,并宣传推广了合理安排的思想和方法,为人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合理安排时间
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沏茶(1分)
洗茶杯(2分)
找茶叶(1分)
1+1+8+1=11(分)
饼的张数×烙一面的时间=所用的最短的时间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篇五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1. 活动一是认识身份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身份证,但是从身份证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学生知道,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先让学生把自己家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有利于学生了解身份证以及身份证的作用。
2.活动二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先在家里把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这些活干一遍(因为可能有些学生这些家务只是见妈妈做过,而自己从来就没有亲身实践过),然后把自己劳动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安排的实际问题。
3.活动三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介绍人类水资源的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城市,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父母的身份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爸爸妈妈的年龄,并说一说身份证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本中的第2、第3、第4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年龄最大的不超过9岁,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太强。
(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同学们认识吗?请你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身份证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们的年龄吗?请你说一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组交流过之后各组选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把教材略加修改,改为通过身份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从而会更喜欢数学。)
(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各自的活动记录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三:做实验
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
1.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时间。
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将怎样去做?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做了大胆的处理。教材中原本是安排了四个练习题,而我把第一题说出郜欣的出生年、月、日和她的年龄改为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年龄,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了解父母的欲望,同时对身份证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把第三题小红帮妈妈做迎客准备改为自己帮妈妈做家务,通过实际操作,不但能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而且还能使学生从小就学习在时间上统筹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2.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亲自操作、亲自实践和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扎实的。教学中所设计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
3.注重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实践。
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注意到了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去,使学生获得体验中的感受、成功后的喜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篇六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六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篇八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概念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3168÷24=()
2.“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
“小明家离学校360米,小红家480米,那谁走得快一些呢?”
(二)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教师肯定学生介绍正确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课件显示一些教师收集的速度。
刘翔跨栏每秒跑8.5米火箭燃气每秒喷射约为2千米
猎豹奔跑每分钟行1800米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蜗牛每小时行8米光每秒传播30万千米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片,8.5米/秒。
师问:“那有多快”?
学生兴致高涨地说:“滴答一下,就8米多”。
师说:“是啊!滴答一下,刘翔就从讲台的右端,冲到门口了。”
学生哈哈笑起来。
课件又出示:猎豹的速度1800米/分,有什么感受?
生说,“更快!”
学生很自然地换算出了猎豹的速度30米/秒,比刘翔还快!
师又说:“同样是滴答一下,猎豹就从教室的一端跑到操场去了!”
学生又呵呵起来。
师又问:“你们见过速度慢的吗?”
学生说:“蜗牛”。
课件出示:蜗牛,8米/时。
学生说:“刘翔一下,蜗牛要爬一小时”。
大课件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声音的速度每秒只有340米。这就是为什么在电闪雷鸣时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