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需要我们对书籍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写读后感时,可以引用书中的经典语句或者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引证,提升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接下来为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恶意读后感篇一
一直对大热的东野圭吾不甚感冒,总觉得他的书过于阴暗,负面情绪与人性之恶描述的太入木三分入木三分,生活已经是如此艰巨,还是多看点阳光的好,所以在此之前只看过两本。每次谈及他,很多人都会说《歹意》和《白夜行》才是他的代表作,因而还是忍不住看了这本《歹意》。
看完以后,果然觉得如鲠在喉、歹意满满、非常压抑,且不说情节和人物设定是不是公道,毕竟一本侦探推理小说里总要有一个心理异常、城府极深、脑洞大开的天才罪犯(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和一个心思周密、明察秋毫、穷追不舍的天才侦探,只是我有点想象不出一个罪犯是否是真的会在做事之前或以后去设计出那末多那末复杂那末循循善诱的环节来粉饰自己,至于人性之恶究竟有多深也是没法也不敢探究的。
这本书名字叫歹意,确切在书里也展现了各种歹意,有因私利而产生的恶毒,有因妒忌产生的怨恨,有因脆弱产生的自卑,和自卑引发的怨念,有虚荣,有愿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纣为虐,还有被欺凌后产生的报复心理,而最后的落脚点却是那句看似毫无道理可讲却又无力反驳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议不是悬疑推理小说迷的朋友就不要看这本书了,怕是看完后也会有不适的感觉,只要记着与人为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势时也不要去欺凌他人;也不要妒忌他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并不是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时犯了一些毛病,尽可能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来弥补,想是要用一些毛病去掩盖另外一些毛病恐怕只会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整理。
写到最后倒是想起《曾国藩传》中曾国藩留给儿子的所谓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个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贪利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尽可能吧。对了,还忘了很重要的一点,作者在最后仿佛是轻描淡写成心无意的提到了家长的行动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恶意读后感篇二
这是读的东野圭吾的第7本书了,也是在涵姐的推荐后读的,果然值得一看。因为继《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被震撼之后,陆续读了《圣女的救济》、《梦幻花》、《分身》和《谁杀了她》,也许是审美疲劳或是期望过高,这几本书都没让我产生过多的感觉,以至于之后很长时间沉迷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与其说是恨,不如说是嫉妒。因为这种恨不同于杀父夺妻之恨,而是“没什么特别的理由,我就是看他不爽”。人的一切痛苦都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虽然你是我的好朋友,你为人正义,处处帮我,知道我一切肮脏的过去却还替我保密,人生的路上一直在帮我,可我就是恨你,恨你处处比我强,恨你的人生一帆风顺,恨我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所以在我死之前,我也要先杀了你,毁掉你的一切,让你带着骂名下地狱,这样我也许会变得好受一些。
也许一些人并不能理解,嫉妒真的会让人产生这么深的恶意吗?我不禁想起了《甄执》里的安陵容,相较于屡次正面加害她的华妃、皇后等人,她更恨的是待她如姐妹的甄帧5降资俏什么呢?是一种长期的不平衡和嫉妒心理在作祟,”凭什么你什么都有了,而我什么都没有“,所以这就是我恨你的原因,你对我的好,也只是施舍冷饭而已。除非你跌入谷底,我才略感欣慰。
《恶意》则是把我们最普遍的嫉妒放大了而已,所以我也能做到对主角的理解。我们不会嫉妒马云为什么那么有钱,不会嫉妒那些明星为什么又瘦又好看,对别人家的孩子最多也就是不屑而已,真正让我们嫉妒的则是天天可以看到的眼前的人,凭什么我努力追求许久的东西你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凭什么你是个烟鬼,我小心翼翼的活着还得了癌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就像我也会羡慕狂吃不胖的舍友,羡慕看上去不怎么用功的人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是不应该让嫉妒成为你加害别人的理由,应该让它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尽人事,听天命,走自己的路,不再去计较命运的不公,不再和任何人去比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恶意读后感篇三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恶意》。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情节的反转。
在前五章野野口修和加贺刑警的自述里,日高邦彦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修则善良懦弱。修是日高的影子作家,日高的畅销书都是修写出来的,修和日高因车祸而死的前妻有外遇,并且怀疑她的死不简单。修罹癌,时日无多,在日高去加拿大的前夕,新仇旧恨一并算上,临时起意,杀了日高。随着调查的推进,国中时的修和日高还牵扯在校园暴力里。
根据前五章的内容,很容易想到修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日高是校园暴力的加害者。
到了第六章,反转来了。原来都被修骗了,修创造了他和日高的形象,编造了和日高前妻的故事,修也不是日高的影子作家。反而在校园暴力中,修是帮凶,日高是善良正直不屈服的人,而且在自己成为畅销书作家后,还无私帮助修。
《恶意》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情节是反转的,但人物的性格却是至始至终统一的,善与恶分明。而书里面还有一起校园暴力案件,是被害者忍无可忍捅了加害者。这个案件里,善与恶的边界就模糊了,人物形象更饱满,更复杂。东野圭吾的另一部作品《白夜行》里面的女主就是从一个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男主出于保护女主的意图犯下了很多罪行,那本书真绝望。
我还是更喜欢复杂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更饱满。在现实生活里,善与恶并不是黑白分明,还有很多灰色地带,让人难以评判。人的性格也不是百分百的善,好人坏人这种概念太绝对化了。
当然,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讨论善与恶的边界,而是说善良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狼入室,成为被宰的羔羊。正如里面经常被引用的一段话: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有种恶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赔上自己以至对方于死地。”
其实我觉得修是有天分的,他精心策划的一切都能出书了。只是他的聪明没用对地方,长歪了,人被嫉妒蒙蔽了双眼,脑中一热,什么都不顾了。修这样的性格和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脱不开关系,在家,他的父母总在抱怨一切。在学校,校园暴力大行其道,这些都助长了他内心的恶。
同是校园暴力,修从中吸取的是恶的毒汁,日高是在泥潭里仍保持善良本性的人,这样善良的人最后被他帮助过的修杀害了,令人唏嘘。
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杀医案,性情温和的医生被咄咄逼人的患者家属杀害,令人唏嘘。
在如今复杂的社会,在复杂的人性面前,我们仍呼唤善良,但如果社会不能保护好善良的人的话,请自己保护好自己,看清他人,愿我们的善良都有锋芒。
恶意读后感篇四
做为发起人的我,才写读后感实在是无脸见江东父老,不过幸得近年来社会历练,脸皮增厚,还可以在人群行走,东野圭吾这个作家我是没概念的,有个同事她喜欢一直推荐,所以大家一起来聊解推理题材类小说,读后我就觉得男主为了隐藏杀人动机真是费劲了心思,明知道自己僵死,也要掩盖自己过去的过错,杀死自己的好友,野野到底是怕自己死了日高把自己的秘密说出去,还是觉得日高为人,也可以说人品,还有日高的名气,都是他所向往的,自己僵死,也不想让日高生活的好,处于嫉妒杀人,我觉得高中时协同同学欺负他人,只能说他懦弱,没有主见,也不敢反抗,其实他一直想活的想日高一样,阳光,有人关爱,有自己喜欢的事业,能成为名人,野野可以说他受到儿时的家庭环境影响,性格内向,很难像日高一样。像别人倾诉敞开心扉。小说里的警察真是个敬业的人,追求真象的执着,思维的缜密,为我们打开层层疑团,现实生活中一样的值得我们学习,想想自己如果真的执着的坚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还有什么做不成的,没有警察的执着所以都是浮云。从小说中我们应该学着有一点妒忌,有一点执着。
恶意读后感篇五
从决定读这本书开始到读完不过用了几小时(以我阅读的速度和频率来说已经很快了),它很吸引人。小说开篇不久犯罪嫌疑人就已落网,谁也不会想到作者会让读者在寻找作案动机的漩涡中挣扎。千回百转的剧情,每次都是在一切看似都通顺了,加贺警官以他敏锐的嗅觉带领读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头脑风暴。
以前看东野圭吾的作品只是单纯当作推理小说看,没想到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校园暴力。文中的三个重要人物都因为校园暴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加贺因在当教师期间错误处理了校园暴力导致了一个悲剧所以无法原谅自己再继续做一个教师改行当了刑警,野野口迫于暴力威胁成了施暴者的同伙对日高实施暴力行为却被日高拯救并且以一片善意对待于是再也无法不自卑地活下去,心中的恶意随着日高的成功也更加浓烈终于导向了谋杀。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你当时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为那场暴行的共犯。这是多么可怕可悲的事,受害人被迫成为加害者,下一个受害人又成为加害者,下一个受害者……这样恶性循环何时是尽头。追其源头,第一个加害者只是因为看某人不爽。但这恐怕也是来自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影响,而家长的负面影响又是受他童年影响。好累我不想写了。
恶意读后感篇六
《恶意》是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首次出版。
《恶意》讲述的是作家在出国前一晚被杀,警方很快锁定了凶手,但事情的真相绝非如此。其主体部分表现为第一人称不定内聚焦型叙述,并充分体现了内聚焦叙述的特点。故事在结尾戛然而止,使得读者不能迅速从叙事语篇的指示中心中抽离出来,这种抽离的缺失往往会更加引人深思,更能体会小说的主题,即人性的恶意。
小说开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由邻居家的猫之死开篇,讲述畅销书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杀死在家中的故事。负责侦破此案的加贺恭一郎很快就根据现场发现的烟头以及同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确定野野口修就是凶手,然而加贺发现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几处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终不肯透露作案动机,只求速死。通过野野口修留下的细微线索,加贺发现原来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发现好友与妻子初美有暧昧关系并以此为要挟强迫野野口修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从而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此时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症,他忍辱负重为了维护已经过世的初美的名誉隐瞒了杀害日高的动机。可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恶意》这本书也断断续续看完了,或许正如作者所说,人心的恶意永远让人难测。东野圭吾的许多小说都写了最亲密的朋友往往最后反目成仇。正如《毕业》、《放学后》、《嫌疑人x的献身》等。喜欢东野圭吾这样的小说风格,也恰恰说明了因为喜爱所以喜欢。
恶意读后感篇七
韩寒在一本书中这样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有时候最有用的不是甜美的上进,不是你喜欢他时为了他努力变得更好,而是你情深义重的人,对你藏不住的恶意。”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一本书,名字叫《恶意》,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故事很简单,死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而凶手是死者昔日的同窗好友。作为一部悬疑小说,这部作品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没有精心布置的犯罪现场,也没有出神入化的犯罪过程。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杀人动机。跟随刑警的脚步,在一次次的审问之下,凶手承认,他的杀人动机就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但是随着真相被揭开,人性中那层最深沉的恶意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将这种恶意表达的淋漓尽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不堪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之后,我再继续恨你。”而正源于这种恨意,让凶手杀死了好友,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他身败名裂。作者通过对复杂人物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人眼花缭乱,哑口无言。而也正因如此,《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阅读这本小说,越往后看,少的是几分接近真相时的恍然大悟,多的则是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有的人心是大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装得下,波澜不惊。有的人心是针眼,见不得别人一点点好。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读书笔记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我们冷漠的眼神,我们皱起的眉头,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不要让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请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试图去挽留一个已经坠入深渊的人,否则你会被他一并拖入。
书中在结尾部分这样写:“我敢说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愿存在偏见的人们和被人歧视的人们都能够以此句来自省,从恶意中全身而退,获得应有的智慧。
恶意读后感篇八
以第一人称手记的形式交替陈述,读者和警察一起,在心中构建起受害人的形象,最后却出现巨大的反差,凶手确实很厉害!东野圭吾的手法确实也很厉害!
探讨一下凶手的心理,如最后所说,凶手最开始是因为母亲对邻居以及周围人的蔑视也产生这样的态度的。内心深处是自卑的',嫉妒被害者,小学时嫉妒被害者一副大哥哥照顾他的关系,初中时作为校园暴力施暴者对被害者施暴,而被害者却能原谅他,嫉妒被害者的宽容大度,凶手也有作家梦,而被害者作为畅销书作家更让其嫉妒不已,还有一点,猜想凶手和被害者在初中时,被害者充满正义感敢于反抗校园暴力,而凶手内心想反抗却不敢反抗,还与校园暴力同流合污,协同强暴案的发生,这也加深了凶手对被害者的嫉妒吧。其实就是,凶手内心深处痛恨的人是软弱无能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被害者那样的形象,而把想杀死的软弱无能的自己投射到被害者身上,加上绝症以及担心被公之于众的黑历史,最终导致了杀人。当然杀人确实也是其中一小部分,最终要的是被害者的形象坍塌,因为自己已没有什么输不起的了,能再活几个月,再赚点影子作家的名声也算是锦上添花吧。或者,还有种解释:自己就要死了,拉上一个自己讨厌的人陪自己,让自己讨厌的人身败名裂。心理确实变态。也是,要心中怀有怎样的恶意才会这样,这样子的恶意要积累怎样多怎样长的时间才能爆发出来!
我想,凶手在计划犯案的时候,也许在计划犯案之前,已然也会意识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坏,也就是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自己,也会意识到自己心理太过变态吧,但他作了选择,下定决心,恶就这么恶下去吧。
潜意识的东西,哪天我们自己意识到了,要认真对待,有些东西还是可以纠正的,自我心理暗示和积极的行为。
恶意读后感篇九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砒霜。我以兄弟之心待你,你愿我身败名裂。读完《恶意》,感受到了满满的恶意。
还记得问朋友看完《看不见的客人》之后的感想时,他说,“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坏的人!真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这么坏的人。”
当我读完《恶意》的前半部分时,我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一个呼喊:“怎么会有向日高邦彦那么坏的人!”
窃取朋友的构思,还假装一副好心的样子吊着他,理直气壮地找影子作家,丝毫不觉愧疚。
然而,这才不是真正的“恶意”,如果真的只是如上面那样,野野口修在七年前找到了刚以几本小说展露头角的新人作家,发现他是儿时的玩伴,“朋友”,——日高邦彦,并将自己最近新构思的小说交给他,希望他能推荐给编辑,但在此过程中与日高的妻子产生了婚外情,并因受尽相思之苦想要杀了日高伪装成强盗杀人案件,结果被日高发现并留下了证据。后来才知道日高把自己的小说微微改了改而发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销量,所以轻而易举地放过了自己,后来日高拿着证据要挟野野口修继续为自己写作,日高的妻子怀着满腔的愧疚自杀于货车下身亡,而野野口修心灰意冷,也不想再与日高有口舌之争,真正成为了日高的影子作家。直到七年后,日高和第二任妻子即将前往加拿大,自己终于再次决定杀了他。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样一起杀人案件,其实只是单纯的报复杀人,也许有一点“恶意”吧,毕竟那全部都是自己的成果,而自己每次能得到的却只有1/4的报酬,还有完全得不到的掌声与鲜花。但这样的“恶意”,可以成就杀人,作为杀人动机也能说得通,却构不成一本畅销小说。
恶意读后感篇十
读完东野圭吾的《恶意》已经有几天了,今天才想起写下我对这本书的感受,也是因为读完后我也在反反复复想着书里的情节和意义。
这本《恶意》被认为是东神的悬疑巅峰之作,与《白夜行》齐名。其中的怨恨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在我看来这本书对于人性的描写,在看完之时总觉得心里压了一块石头般。
当然关于东野圭吾,目前我也只读了《嫌疑人x的献身》和《解忧杂货铺》了,由于影视的各种翻拍,我对于《嫌疑人》也是情有独钟的,毕竟我对于张鲁一是真爱,让他去演绎那样一个角色让我我对于那种爱的伟大深深折服。读到最后都不再是为了寻找凶手而感慨,而是被人性的点点滴滴所震撼。
小说在前半篇幅就已经指出最终凶手,在找出凶手是谁的过程中并没有渲染很多,虽然我一开始也一直以为对凶手的指认只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已。然而并没有什么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凶手就被告知了,后续一直围绕的是凶手的作案动机。随着一点一点的抽丝剥茧,警察非常努力的寻找着点点滴滴,一个看起来极度合理的故事展现在我面前。记得那时我看了一个谈话类节目,聊着的是男性生活的日常以及理想时,其中一位男性似乎自嘲般的说“都是为了女人嘛”。我对书中故事的.理解便是,果然逃脱不了”爱情”这回事,最终还是为了女人谋划了这些事啊。
当然最后都是被狠狠的打脸,也证明自己不过凡夫俗子一个,大家的惯性思维亦或刻板影响就是如此。所以凶手也是利用了这一点计划了自己的手法,凶手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让警察能够按照自己的故事线走下去,然后最终——发现自己就是凶手。其实故事到此为止也是一篇推理精密的悬疑小说了,所有事情都有着合理的解释,被害者咎由自取,凶手也算是情有可原。但是原来真相远远不止如此,被精心设计出来的故事地下隐藏这的才是凶手的真实目的。使用最恶的恶意去谋害了别人,不光光是杀人这么单纯与直接了,真的是想要彻彻底底毁掉一个人。而最让人无法谅解的是就是凶手杀人的动机了,凶手心底深藏着恨意,深到自己可能都无法理解。本是自己的恩人的人,却因为恩情招致了怨恨,以至于不光对某个人有怨恨,对他周围的环境和人也莫名的讨厌,而这可能只是因为“总之就是看他不爽”。
明明是一个破烂街区中的小孩,凭什么获得大家的喜欢?
明明打不过那些实施暴力的人,凭什么要去多管闲事?
凭什么他能成为畅销作家,而我只能做儿童读物的作者?
凭什么得癌症的人是我,而不是他?
凭什么让他握着关系我名誉的证据?
凭什么?
凭什么?
就是这些小小的恶酿就了最后的悲剧。
这似乎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说辞,但是小说中的警察在成为警察之前,是一名老师,在面对校园暴力时,问道施暴者的理由是,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总之就是看他不爽”。这种轻描淡写才让人感受到了人性中深深的恶意,让人能够做出世间最恶最恶的事。
这说不清道不明的恶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并不遥远吧,我们是否也有着这样的恶意存在呢。我想每个人都会对着这个世界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恶意吧,在加班后抱怨公司的不人性,在加塞的抱怨别人的素质低,在累死累活后拿着并不多的薪水抱怨社会的不公平。但正是这些小小的恶和世间其他的闪亮组成了我们,我想,记得向善便好。
恶意读后感篇十一
东野圭吾的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风格是我很喜欢的那种。
精炼、简洁,情节十分引人入胜,经常抱着他的书一天都放不下来。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句书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为恨万劫不复。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的成名巅峰作品,被誉为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无冕之王。但是比起推理的情节,白夜行更注重的是人性与人心得描写,写出了唐泽雪惠和桐原亮司的复杂的“共生”的关系,反而对这一切的根源——凶杀案本身的推理过程并无太大关系。
比起《白夜行》,《恶意》是名副其实的推理小说,但是与一般推理小说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交代了凶手是谁,进行推理的不是凶手身份,而是作案的动机与过程。
或许是开头日高杀死了那只猫的缘故,确实,给人以日高是个坏人的形象,通过细节描写,更坚定了野野口的无辜和日高的狡诈。不得不说,杀猫的情节确实布置的极为到位。一个简单的谎言,成了本作的点睛之笔,让后面所有的抹黑都顺理成章。在我们读到事情真相后,不禁心中感叹东野圭吾对人性的解读和他那强有力的逻辑。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所出的暖心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如构架,时间轴,情节都比《恶意》要更加吸引人,时间轴看似错乱的把各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精彩至极。我认为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就是《解忧杂货店》,甚至比《白夜行》还要好得多。但是,毕竟《解忧杂货店》是本带有一点奇幻色彩的作品,所以与《恶意》这种推理小说相比无法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在这里提到《解忧杂货店》的原因是因为《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为数不多的没有阴暗色彩的小说,这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真的是少之又少。而《恶意》,是本从头至尾都在写人性阴暗面的小说。与《解忧杂货店》是两个极端。
《恶意》中的那种恶意,在结尾处你也会被深深震撼,这本书不是第一人称来叙述,而是用了不同的、多个人物视角来叙述整件事情的前应后果,甚至包括了一些内心独白。不同的叙事方式也让本文更加精彩。
最大的恶意不是来自语言的不堪、行为的粗暴,而是深埋于心后突然爆发的致命一击。即刻释放的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隐忍不发、默默承受的心结。这远比任何语言、行动上的交错来得更猛烈、致命。
野野口在看到日高成为作家十分成功后一股嫉妒油然而生,但我认为这不是他行凶的真正原因。
野野口小时候经历校园暴力,胆小、自卑,日高与他一起受欺负。那时日高和野野口是一起对抗校霸的好伙伴,但自从野野口被迫参与施暴,内心便堕落了下去。长大后看着成名的日高再回来帮助自己,就好像觉得自己的道德与人格两方面都遭到了日高的贬低。而小时候野野口妈妈对日高的不屑于看不起,一定是野野口后来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家庭,对年幼的野野口日后行凶的影响一定是极为巨大的。
一个人一辈子估计会有一两个憎恨的人,这是正常的,毕竟人有爱恨情仇,不可能完全抛弃这些情感。让人深思的是——野野口的这种没有由来的无端的憎恨,谁没有过呢。
恶意读后感篇十二
说回这本小说,《恶意》被称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他把人性的复杂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入灵魂的恶意,如同看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寒冷得让人毛骨悚然。
故事的开头是由野野口的笔记来揭开序幕,里面记载着野野口近几日的“所见所闻”,从他好友日高被杀为开始,一场精心策划了一年的局终于被推动了。
日高在书中是一名畅销小说家,而野野口则是写儿童小说的。他们是多年的好友,至少日高是这样认为的,可野野口不是,他十分怨恨日高,毫无理由地怨恨,也可以说是所有理由都怨恨。
包括他的优秀,自己的懦弱,将所有所有的恨都倾注在日高身上。
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
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
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毫无逻辑,毫无道理,尤其是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以后,更是孤注一掷“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他的人格”。
野野口精心策划的局就是为了把日高变成一个伪善的人,把自己包装成日高的影子写手,假装自己与日高前妻有情,杀他只是为了给她报仇,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日高自己咎由自取得来的结果罢了。
东野圭吾的书不读到最后,你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每个小结不停地反转,偏偏又反转得那么合情合理。
恶意读后感篇十三
《恶意》是我读的东野圭吾所著的第三本书。相比于著名的《解忧杂货店》与《白夜行》,它的知名度不过尔尔。然而,这本堙没于东野圭吾其他著名作品的光辉下的小说,却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我一直惊叹于日本作家对于人性刻画的能力,在阅读这本书时,这种感觉达到了顶点。
《恶意》的情节设置本就极其古怪:杀人凶手与杀人方法很快被解决,整本书后百分之八十的部分都是在探索凶手的动机。在本格推理派作品中,作案的手法被揭穿,主谋被拘捕,就意味着故事走到了终局,正义得到捍卫,世人皆大欢喜。然而在《恶意》中,一切都倒过来了。杀死,尚不是毁灭一个人最恶毒的手段。恶意,渗入皮肉贴附骨髓的憎恶、嫉妒,最后成为了不可消减的杀意。因为一直以来被帮助,被保护,被宽恕,所以反而想要杀死他——这样的情感,在当代大部分作家笔下恐怕是很难展现的。庸碌之辈只能写出感恩戴德的文字,以及“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那种幼稚而单薄的告白。
主人公野野口修从小被邻居日高邦彦帮助,由他陪着上学,在学校里受他保护,而升入初中的野野口修却参与了对日高邦彦的霸凌。当二人长大后重逢,已经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日高邦彦不计前嫌,帮助同样喜好文学的野野口修走上作家之路。但是正因如此,野野口修恨他,极端憎恶他,竭尽脑汁,不惜抹黑死人的名誉,盗取日高邦彦前妻的照片伪造与其有过婚外情,抄写日高邦彦出版的多部小说伪装他的幕后枪手……野野口修在对日高邦彦的莫名的仇恨愈发深重之时,也把自己逼入了死途。我试图推测这一悲剧的源头,却发现几乎是个无解的方程——野野口修的原生家庭的确可鄙可恶,然而怎会步步引导这个懦弱的孩子,走到了犯下杀人之罪的结局?没有万无一失的法子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因为造成它的缘由是那个被提过无数次的词语——人性。东野圭吾对人性的深刻刻画,造就了这本书极高的欣赏价值。
刻画人性,概括起来简洁明了,实质难之又难。我从来都以为文学是世上最难学习的东西,因为数理化有公式规律可循,政史地也能找到确切的事实论据以支撑。然而文学,何为行文中不可违背的铁律?何为依照所写就能拿“满分”的万金油?文学的规律极难摸索清,一如人性。而当这两样最复杂、最隐晦的东西化为了承载者与被承载者的关系,不可不说是设下了一场对作者笔力的极大考验。人性,或者说,人的思想、情感,那是一种说不明也道不清的,边界混沌,尺度模糊的漂浮于五感之外的事物。
《白夜行》里从未出现以唐泽雪穗或桐原亮司为第一人称的独白,《恶意》中杀人者野野口修的每一句“口述”都非事实,其心里所想是由刑警加贺恭一郎转述而出,这些安排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的余地。当某一时刻的人性笔头无法叙写,便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在核心四周层层铺下细节与线索,引导作者用心体味未写出之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写出的那部分思想与情感成为了支撑此书中人物形象的最坚实的支柱,而这种“战略性放弃”,却以虚无之相拔起千斤之力,达到了平白道出达不到的效果。若是非得用言语叙写,说不定反而弄巧成拙。这便是东野圭吾最令我敬佩之处。宛如进行机巧的舞蹈,巧妙地把人心里之物掏出来铺于纸上,又巧妙地留白,“返璞归真”,单纯让人心来品味人心。而我就在这作者与读者不必明言的默契中,体验到了最好的阅读感受。
合上书页,我感到胸口一阵发闷。人性是那么的复杂深邃,顺它而行,似乎一转弯就是光明的终点,下一转弯就成了指向绝望的死途。我相信写出这些“负能量”在文学欣赏角度以外还有更大的价值,毕竟,闭着眼装黑暗之物不存在,一味歌颂光明,不过是蠢材的自己安慰。毕竟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恶意读后感篇十四
才是最大的恶意!
原文。
所有与犯罪相关的事实,他都承认了。只有一样,他三缄其口——他的犯罪动机。
全文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开场平直,真凶很快就被抓捕,而且对罪行供认不讳,似乎剧情的推进都在印证自己的推理,难道这就是东野圭吾最得意的大作,相比其他作品的反转反转再反转似乎没什么值得拍手称叹的地方,但是摸着还剩2/3的书页,嗯......似乎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很快,峰回路转,随着侦探开始抽丝剥茧寻找作案动机,才发现原来其中别有洞天,每一次剧情的前进似乎都到达了终点,但仔细推敲似乎又发现了新的疑点,作者就这样带着读者百转千回得穿越层层迷雾,一步步接近残酷的真相。
原文。
你心里藏着对他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深得连你自己都无法解释。
回归内容本身,读完全篇后不禁要感叹:一个人的“恶”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为了毫无缘由的恶意能达到怎样的狠厉,眼前还与自己把酒言欢的兄弟朋友,可能正在盘算着将自己杀死,甚至在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里还不忘贬低自己的人格,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暴戾无情、抄袭剽窃的无耻之徒。像这样一个悲哀的小人物,从来都是弃世的,见不得光的,童年因为母亲的影响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鄙夷,因对校园暴力不敢抵抗,甚至转而投靠施暴者,人性的恶意,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深埋心底;而自己的同伴,才华横溢,家庭幸福,名利双收,甚至在成功之后不计前嫌帮助曾经向自己施暴的人,像这样优秀的人,从来都容易招人嫉妒。东野圭吾就这样向读者呈现了一善一恶两张面孔,他们的运气一好一坏,人生一成一败,这样截然不同却交织缠绕的人生,终是敌不过内心深处冰冷的妒恨与恶意,最后双双落幕于一场蓄意已久的谋杀案。
思考。
人的确拥有双面性,可它不一定极端。
这样赤裸的恶意其实是一种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别人的软弱行径,身边的人越优秀越是凸显自己的失败,这些失败的参照物就成了妒忌和愤恨的宣泄口,一个不经意的表情或动作就可能被曲解出恶毒的含义,经年累月,成为恶毒最好的温床。
在书中被放大的这种邪恶情感其实说来并不是那么虚无缥缈,它想展示的正是真实的人性,爱、恨、恐惧、钦佩、嫉妒,人类作为情感强烈的生物,似乎永远都无法与这些情感划清界限。正如时间万物都拥有两面性,凡是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必有阴影,人类亦是这样。
永怀善意,定能途遇天使。
在人性善恶扣人心弦的拉锯战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寻出口,学会寻求解脱,正因为见识过恶,我们才更能理解人性的善,也愿善良的光,能照亮一切走在世上的人。
恶意读后感篇十五
《恶意》是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96年首次出版。《恶意》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故事中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
作者笔下的野野口修是一个自己意识过剩的人,从小就有怀才不遇的情绪。善良的日高邦彦一直把他当作好朋友,并帮他走上作家的道路。但野野口修却一直嫉妒待人友善招人喜爱的日高。野野口修在知道日高邦彦的文学成就时,对自己的渺小心有不甘。没有实现作家梦,加上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这种复杂心理很快又将嫉妒转化为仇恨,这种恨意不断膨胀,引发了杀害日高的恶果。杀害日高,为了诋毁他而制造各种谎言,这就是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全部的人生。
东野圭吾用了大篇幅来推理动机所在,在犯人对于犯罪动机的自述部分,却只用了寥寥数语轻轻带过,以此显示恶意已经充斥到了犯人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书中只有两个人物鲜明,一个是校园内一等一的头子;另一个是被殴打整治却依旧像骄阳一样,温暖人,照亮心的青春少年。只是很可惜野野口修并不能成为那个,可以目中无人,恃强凌弱的校园恶霸;也担不起那个,可以心怀正义,保护弱小的热心少年。他只是懦弱且自卑躲在黑暗中的孩子。校园暴力打破了看似和谐的友情,揭开了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个伤是加贺教师生涯的败笔,是野野口修少年时的不堪,同样也是日高少年时的噩梦。
书中日高不求回报的善和野野口修心胸狭隘的恶无形之中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展现出人性善恶的因果关系。人固然有善恶的分别,但如果让人直面犯罪嫌疑人这种“恶”,令人震惊。
这恶意很深也很简单,那就是“没什么原因,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恶意,最执著的怨恨,凶险的人心。
恶意,这个标题不到最后是不会明白它真正的意思的。
恶意读后感篇十六
这两天连续看了东野圭吾的作品,很有感悟。
就好比第一本书《恶意》,介绍里面说是类似《白夜行》的双生作品。
《白夜行》是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而万劫不复。
看到这个就能感觉到大概的意思了,就是因为恨致人于死地,到底是多少的怨恨呢。
《白夜行》看的时候也是激动万分的,看完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长篇感慨,朋友说你怎么能那么激动呢。
是呀,一篇小说,看的自己情绪激动,比起自己的故事,看别人的故事反而让自己更有感受。
虽然很激动但自己对于小说也是有点不满意的,感觉女主太完美了,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很难找到太完美的人或着事,虽然是小说,但总不免会与现实生活对照。
太完美的主角,让我仿佛置身在小说中,反而没有了真实感,让人觉得这种事只有在书里或者影视中才会有的吧,确实我是在看小说。
有点扯远了,现在来说说《恶意》,这本书是手记体,还特意去查了下什么是手记体。
在开篇就被书给吸引了,第一人称是凶嫌的角度,可把我激动的,想着:绝了,这个写作方法。或许跟凶嫌刚好是小说家的关系,小说是凶嫌用第一人称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事情的经过结果。
我喜欢《恶意》的写作方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剧情。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很多人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就代表事件的结束。
其实不然,这本小说在知道了凶手之后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去找到凶手不愿坦诚的另一面。
凶手作案总是有动机的,也就是这个动机造就了每个人的人生,也是这个动机是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人性一面。
或许是可怜的,或许是不可见光的,总是有很深层次的东西让他做了这个选择。
整个剧情当然跌宕起伏,在细节中寻找原因,在无用功中寻找有关的证据。
摘了几个文章中的语录:
痛苦的时候要假装快乐是很困难的,但快乐的时候要假装痛苦却还好办。
这种人尽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还一天到晚注意哪里有这样的机会,至于对象是谁,他根本不在乎。
比起《白夜行》,这是我另一本东野圭吾的作品一口气看完的,虽然没有《白夜行》的反响大,可是本人更喜欢《恶意》。
坏人总是坏的,到最后都是在想着法子去祸害别人。
为什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许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性的恶意是一个无底痛,有时是为了保全自己而施加给别人的恶意,有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里不平衡引发的恶意行为。
人世间的阴暗面在我们面前深不见底。
文章不是说让我们知道这世界的黑暗,而是让我们知道人性最大的阴暗可以到哪种程度。
站在光明下根本不知道阴暗里的种种,在倡导人都应该为别人考虑事情,然而阴暗面的存在是无可厚非。
有些人把想法藏在心里,有些人把想法付诸行动。
没有绝对的不可为,只有你的想法左右你的行为。
看完《恶意》,我觉得,虽然两者是平衡的,不能说只要积极的一面,不要消极阴暗的一面。这是没办法做到的,而是应该把自己的阴暗面尽量光明化。
毕竟比起积极,人更容易滋生消极情绪。
有的时候我会想,明知道消极的一面不好,为什么还会存在。
或许存在都是有必要的,一个一味的善意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正常运行。
但恶意啊,毕竟是不可取的!
恶意读后感篇十七
前阵子,刚听一个朋友聊自己参加工作的感悟。他说,别人对你几分好,就回他几分,零点一分也不多不少。说实话,不知道是没吃过亏还是还在学校的原因,当时不是很理解。
有句谚语说“斗米养恩,担米养仇”也是这个意思吧。
过度的善意在别人眼里就变成了施舍,不能单纯的说其恩将仇报,不懂感恩。长时间的过度善意会使其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产生自卑心理。谁又甘愿别人一直,处处强于自己呢。
“比起冤有头债有主,不知从何而起的恶意才最教人心寒,也持续的最久,这世上的多数恶意,大抵如此。”这是看《恶意》之前就看到的书评,看完之后,却不很认同。
所谓不知从何而起?可能是不经意间的炫耀,可能是好友间的处处强人,可能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或许在自己看来不是施舍的施舍),可能是一次无意的批判…等等等等。在你看来对他的好,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一种伤害。
我们应该善良,但请不要用自以为为别人好的方式去做。别让自己的善意过了度,变了质。
恶意读后感篇十八
《恶意》是一部手记体叙事性的推理小说,是日本天王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它与《白夜行》齐名,同享荣耀与光辉。引人注目的是《恶意》与《白夜行》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
在读《恶意》之前,我就已经看完了《白夜行》,那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已经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当然《白夜行》要长一些,而《恶意》要短一些。我是在电子书上看完《恶意》的,不过在现在看来,我很幸运,我不知道书什么时候结束,所以当罪犯找着时,我以为就要结束了,然而《恶意》与一般的推理小说不同,它彻底颠覆了推理小说的观念——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
《恶意》先是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开始描写事件的发展和经过,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内容,接着是刑警加贺恭一郎的记录和提出疑惑,本来在加贺刑警的独白中真相就大白了,即小说要结束了。但是,面对野野口修的认罪,再加上作案动机的不明,加贺刑警又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又探出了新的情节。本来以为这次杀人动机找到了,真相可以大白了,而且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也写了忏悔书,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完全认罪了,案子就这样结束了。可是,当加贺刑警再次调查时,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他觉得他掉进了一个陷阱,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象!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得重病即将死去的人,就因为对畅销作家日高邦彦看不顺眼,产生了恶意。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他谋杀的手法平淡无奇,他就是要警官知道是他杀的,并且留下了很多暗示,使警官陷入他的诡计。
《恶意》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侦破进展百转千回,每一次侦破都是真相大白的时刻。但是,尽管凶手置于眼前,作案动机却始终不知。小说中既有加贺警官的表述,又有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表述,两者读起来都好像是事实。
老实说,尽管野野口修是罪犯,他是怨恨最深的人,但是在读《恶意》的过程中,他一直是被视为无辜者,受害者。就算是已经知道他是凶手了,由于对作案动机不明,我仍对他没什么坏意,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时冲动嫉妒而犯下了错误。在加贺刑警的调查中,当我知道他以前是受害者时,我甚至对他充满同情。
可能前面我感觉不到有多大的恶意,但在真相出来时,我那份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我只能说,野野口修的恶意是最凶险的!他不仅杀害了作家日高邦彦,而且在名誉上也毁了他,甚至把他的人格都毁了。为达目的,他想出了一个相当长的计划,当“真相”被公布时,世人同情的目光会集中到自己身上,反倒是被害者日高邦彦受人唾弃。他捏造了与日高初美(日高邦彦的前妻)的不伦关系,并进而想出被逼做影子作家的故事,他甚至想得到日高邦彦问世作品之正牌作者的美誉。正因为怀着这样的目的,他复制大量的手抄稿,弄到自己的手指都长茧,甚至不惜在寒夜里,费上那么大的功夫去拍一卷假的录影带......他对作家日高邦彦的恨是无比的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作品中的凶手是可怕的,对一个人的恶意,其最终手段不是杀了他,有比杀人更胜一筹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恶意,那就是让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我无法理解这种极端的做法,就算怨恨再大也不能杀人。更何况以这样的方法处理本来就不对,让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这是多大的怨恨啊!
更令我无法理解的是野野口修对日高的恶意仅仅来自于“看他不爽”。在生活中,人和人相处,难免会发生矛盾,如果就因为一点小问题而产生了恶意,那样对谁也不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地对待他人,人生将会更美好,就算是你看哪个人不爽,也不能产生恶意,因为恶意是没有什么理由的,或者理由是微乎其微的,它只是对某个对象怀有的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的初始是细微的,结束的时候却极为澎湃。
恶意读后感篇十九
你若心中怀有恶意,你看这个世界都是阴冷灰暗的。你若看过东野圭吾的《恶意》你会从心底感到寒冷,这种寒气会侵入你的四肢甚至骨骸,让你浑身动弹不得。
——题记。
恶意开篇以野野口修的笔记发展案件,以杀人凶手野野口修的口吻,记叙了死者生前的品行道德,婚姻经历,甚至于生活环境。让加贺警官因为曾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信以为真。
从日高毒杀猫埋下伏笔,讲述日高的前夫人,到藏在野野口修家里的日高前妻的照片以及手写的日高文章的初稿……一步步诱导加贺走向野野口修为他布置的结局——日高以前妻初美和野野口修之前不堪的交往和杀人未遂的视频为威胁,让野野口修做他的幕后捉刀人,而野野口修先是为了初美忍辱负重,后来又懒得和日高打心理战继续为日高代笔,到最后日高明明答应结束这种合作,却又反悔,最后忍无可忍冲动杀人。
这是多么完整的结局,完美的解释。
可这仅仅只是恶意的表面,这恶意是初美作为有夫之妇还与野野口修有地下恋情,并伙同野野口修谋杀自己的丈夫;这恶意是对爱情的敷衍与嘲笑。这恶意是日高可以毫无愧疚感利用野野口修为自己代笔,从始至终未关心过妻子;这恶意是对人格的侮辱与讽刺。这恶意是野野口修的舅舅明知道他入狱却只看见利益,只字不提野野口修落难后的境遇;这恶意是对金钱的媚俗与贪婪。这恶意是加贺清楚的知道野野口修的病情;在他眼里野野口修依旧是罪不可赦的杀人犯;这恶意是社会的冷漠与无情。这恶意是从小同路上学,长大同行写作,看似是朋友,实则是兵不血刃的仇人,之间两个人面目可憎时的较量,未有一丝犹豫与恍惚。
然而就是有人不去相信这表面的真相,偏偏揭开这已经血肉模糊的假象,去寻找更深的罪恶,去挖掘扭曲到极致的恶意。
对,加贺不信,因为野野口修右手中指上的茧。野野口修一向都是用打字机的,无论是教书是还是写作时,既然这样怎么会磨出这么大的一个茧,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茧是野野口修花了大量时间去抄写日高的作品磨出来的。
那么推翻一切再重来。于是一个冠冕堂皇,又极具荣耀的作案动机被戳破,真相缓缓而来。
野野口修对加贺说了有关于他和日高的过去,却唯独没有提到过童年。关于他和他童年最明了的事实就是开篇就提到的一本书《禁地猎》。书中只有两个人物鲜明,一个是校园内一等一的头子;另一个是被殴打整治却依旧像骄阳一样,温暖人,照亮心的青春少年。只是很可惜野野口修并不能成为那个,可以目中无人,恃强凌弱的校园恶霸;也担不起那个,可以心怀正义,保护弱小的热心少年。他只是懦弱且自卑躲在黑暗中的孩子。校园暴力打破了看似和谐的友情,揭开了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个伤是加贺教师生涯的败笔,是野野口修少年时的不堪,同样也是日高少年时的噩梦。
故事从他们的少年时代讲起,刚搬完家的孩子,性格孤僻,不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他的母亲又时常抱怨学校和居住地,住在那个乡镇的人是如何低级,那种地方的学校是如何缺乏水准。他是被迫住在那里的,只是暂时的,因此他不需和邻居套交情,也不想跟附近的小孩玩。可从某一天开始,一个叫邦彦的孩子,每天都来接他上学,邦彦对每个人都很亲切,对他也是,在家时总带着玩,在学校保护他不受别人欺负。可又从某一天开始邦彦成为了被施暴的对象,而那个孩子则是那些人的喽啰,和那些人一起用胶带捆绑邦彦,向邦彦泼硫酸…...那个孩子是害怕的。
然而真正令人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但不论是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
那个孩子就是野野口修,邦彦的全名叫日高邦彦。他们的关系如日后野野口修说的那样“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也是建立在错觉上。日高,错以为可以帮助野野口修脱离孤独;野野口修,错以为这是日高侮辱他的手段。实际上,他们的确算不上朋友,真的朋友,当你遇难时不会因为害怕袖手旁观,更不会因为强权转换阵营。一份建立在错觉上的友情,从来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这是野野口修最后自白。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在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在每一个日子里不断复习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
这恶意很深也很简单,那就是“没什么原因,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恶意,最执著的怨恨,凶险的人心。
恶意,这个标题不到最后是不会明白它真正的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