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热门21篇)
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启示。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提出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和建议,以及对作者的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一起来参考。在阅读完作品后,作者深入地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描写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情感,使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又有一个读者通过对作品细致入微的分析,体会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引发了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还有一篇读后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与作品中的主题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引发了读者对人性、情感等议题的思考。这些范文展示了不同读者的阅读体验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一
有时候想,自己有的地方和王琦瑶竟有几分相似,当然,王琦瑶的美是无法比拟的。她的美,是艳丽的,也是素净的。而她的一生,对于身边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部老电影,那种旧上海时期带着绮丽色彩的旧电影,每一个黑白的截图都是怀旧的味道。
旧上海日日笙歌的百乐门,夜夜的狂欢会,繁复而昂贵的旗袍,“叮叮”作响的老电车,还有数不清的鲜花珠宝它们堆砌了一个物质的`旧上海,还有,一个女人的一生。
最难忘的是她与程先生之间的纠结。王琦瑶一生遇到的那些男人,都是好男人,他们在这个女人的一生中演绎着爱情的对白。而唯独程先生,他是男主角。虽然在这部电影的一半他的生命就嘎然而止,可最让人无法释怀的,也只有他了。
他的温柔,他的怯懦,他的无奈,他的小小的欢喜,都让我感动。说到底,他的情感却是最干净的,不带一点杂质的。他对王琦瑶的爱,是激烈的,也是缓慢的,有时像个天真的孩子,得到一个糖便欢喜的不得的样子,而有时候,却淡泊的如垂暮的老头儿,看透世间百态般的黯然。
程先生的一生从遇到王琦瑶开始就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他爱这个女人,无欲无求的付出,却迟钝的不知,身后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以同样的情感来对他,只是,他们的方式却不同。对她,他是叹息的,愧疚的,更是无奈的,因她对他的这份爱,而使得他对王琦瑶的爱变得坎坷了。
……。
四十年有多么的漫长,可以让王琦瑶从一个纯真的少女变成一个孩子的母亲,可以让程先生独自白了头发。再次的相遇是尴尬的,也是自然的,就像当初的分别一样,仿佛命中注定了,她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与他相遇。她转身,他抬头,一切就那么自然。她的美依旧,更添了妩媚的味道,她还是唤他“程先生”,一字一句说不清哀婉韵味,他亦感慨不语。
最终程先生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王琦瑶的生活,这个结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他就这样仓皇的离开了她的生活。他是铁了心要让她记一辈子的,只是,他不知,在王琦瑶的一生中,却有无数个“程先生|”。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二
这首先要说上海滩,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会第一个想起张爱玲。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女作家堪与张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张的,从张的文字中总会读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给我一种隐晦、枯燥、烦闷之感。长恨歌里我读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发生在深深的弄堂里,发生在影子里,见不得人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灯红酒绿与纸迷金醉里,活在飘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瑶就是在这个世界出场的,学生时代有两个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正因男生,正因事故。吴佩珍离开的莫名其妙,蒋丽莉却又走的太狠。当王琦瑶被程先生推上杂志封面,就注定了王的杯具、自己的杯具。竞选上海小姐,满足了她的虚荣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从此开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后,程先生是再明白但是了。遇见李主任是必然的,社会使然。王选取李主任既是主动也是被动的,李主任毕竟有那么多另女生心动的东西,而王更是要强要虚荣的,更重要的是她内心深处的寂寞与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之间是有爱的,那窗口的无数个等待,那远处一次次的鸣笛声,那一个人的爱丝丽公寓,苍老了王琦瑶的青春,冷却了王琦瑶的爱。李主任终归是死了,空了王琦瑶,仿佛整个上海只剩王一个,从此连等待都没有了。这也本是李主任要给的结局,他给不了她足够的幸福,他有政务,他有家,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有果。
离开了上海,邬桥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时的王琦瑶就应是安静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画,还有个可爱的阿二。如果王就将此生付在此间,也许没有长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后她不属于邬桥,她已经是上海的一部分了,迟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头,我能想象到王琦瑶苍桑与无助的样貌。到那里我已经读不下去了,我不知道这个女生还会有怎样的不幸。最后她还是跟康明逊睡在一张床上,她甚至没对他报多少幻想了,谁会娶自己这样一个女生呢?唯有长恨,唯有长恨。怀孕了,这个该死的逃开了,嫁祸给可怜的萨莎,那些个黑暗的日夜,那些个空房里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过说对自己好的男生都哪里去了!也许,男生的本质就是负心。在某一个时刻,王琦瑶心里是有恨的,但无论怎样,无奈有之,叹息最多。时过境迁,唯有叹息一点。
之后,程先生,这个最痴心人的出现,带给了她多少鲜活的'成份呢。长恨,唯有长恨,还是长恨。许多年有意无意的错过,误会了痴心人儿许多许多,看看落满尘埃的相机,剥落陈旧的墙壁,以前的王琦瑶、过去的程先生都已经不在,不再回来。这算不算一对苦命人?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长恨啊,唯有长恨!
时隔多日,重续此篇,让人厌恶,也正应了长恨歌的后半部分。专业评论家说王琦瑶死的唐突,我个人觉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述过多,阿二的结局也少了交代。贯穿故事始终的唯有王琦瑶,唯有老上海。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三
一生长恨,一曲哀歌。
昔日的“沪上淑媛”,曾经的上海“三小姐”,那荣光与华美的乐章才起了个高亢的初调,竟然就急转直下,戛然而止。那余音似乎还在耳畔,那句号就已画在纸上。一口气读完王琦瑶的一生,心头只觉感慨万千。
王琦瑶的美是特别的,所以前有程先生和李主任,又有阿二和康明逊,最后还有个老克腊,都甘心沉迷其中。王琦瑶的心是骄傲的,所以她让老上海记住了她这个“三小姐”,即使平安里的巷弄再阴暗,她依然固守风雅,让那砖墙掩不住她温和却坚定的光芒。但王琦瑶的命又是凄凉的,所以她成了“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成了动荡时局下的牺牲品,成了别人口中的谈资,最终成了一缕含恨而终的冤魂。
然而却无法因此对她升起什么同情,人们初时的选择终会铺向最后的归途,也只能说是她自己慢慢种下的因,最后结出了那样的果。她虽然有她的处世智慧,但没有一颗足够坚韧的心,一直都像美丽的藤蔓一样缠绕着其他的树木而活,那么风雨降临时,自然免不了飘摇凋零的命运。
但王琦瑶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她的谦逊,她的细致,她的不贪不求,她的安之若素,即便时代变迁,依然可以成为一个女孩子身上美好的一部分。若她有来生,我愿那是一曲欢乐颂。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四
在下不才,读书十余年而后一朝成为工科男,整日忙于磁场电路云云。但是在读书上特别是读诗上我还是有一点自己的心得,即读诗便要读出自己的一番味道,否则便味同嚼蜡,与人交流拾人牙慧,终究无所助益。
《长恨歌》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强的政治影射作用,在当时具有非一般的现实意义之外,也拥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此作叙事回环曲折,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将精练优美的语言与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融入明快的叙事风格中,最终铸成这一脍炙人口顿号传颂千古的名篇。
一大唐盛世政治的可爱。
香山居士描写了杨贵妃入浴出浴的详细过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大尺度描绘了皇帝的夜生活,“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几句更是着重描写了贵妃身体的丰腴与浴后杏眼迷蒙的媚态。即使这样描写帝和帝后的私生活,这位居士的前途却没有因此受到丝毫影响,由此可见大唐的开放、包容和可爱。
二玉环的悲剧。
杨玉环身为女子,身不由己,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与寿王的婚姻由不得他做主,出家而后为妃也由不得他乐不乐意,后世却往往以“红颜祸水”谓之,实在是有失公允。马嵬坡之变中,太子李亨阴谋以禁卫军相要挟,杀死杨国忠并且逼玄宗赐死杨玉环,之后太子李亨大权独揽,与唐玄宗分道扬镳。由此可见,杨玉环实是统治阶级权力角斗的牺牲品。
三道教对大唐社会的影响。
杨玉环先为寿王妻,后事唐玄宗,与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伦理道德大相径庭。玉环先出家而后“被”还俗,这一“潜规则”使得她帝妃的身份在许多人的心中成为既成事实,这足以说明道教在唐朝的巨大影响力。一朝入道,一切皆成往事,种种恩怨纠葛皆随一缕青烟飘至盛唐的某个角落;浮华隐退,尘埃落定,永远消弭了曾经的存在。
四超凡的美学价值。
唯美动人方称其为经典,缠绵悱恻是以称为永恒。叹:一件事,两个人;三点泪,四长叹;五而梦呓,六则神往;七聚首而评,八美其所美;九抚髀自叹,十终而潸然泪下。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志得意满,朗而读之,丰腴乎其美。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身处低迷,转而默诵,回环曲折乎其美。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离死别,掩泪读之,睹物思人乎其美。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五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吹落的梧桐叶,勾起绵绵长恨。
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君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云鬓花颜,芙蓉暖帐,曾经铸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不伦之恋。自古君王迷色误国,爱江山更爱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时,安史之乱,六军不发,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杨贵妃的死换得苍生性命。西南路上,悲凉秋景,马嵬坡生死离别,无边落木萧萧下,香销玉陨。
长恨啊!为国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爱却又欲救不得,“血泪相和流”是那没完没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后睹物思人,白日伤情夜难眠,朝思暮想不复返。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荡气回肠。真切的酸楚愁惨,梦中的“悠悠生死别经年”是那动人心魄的恨。
行宫月色,夜雨铃声,萧条衰败,落叶有情。上天入地,蓬莱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带雨。拖物寄词,重申前誓,七七相会,比翼连枝,此情此恨,了无绝期。
曾经甜蜜的爱情如流星,闪过瞬间的美丽。吹落的梧桐叶,从高高的枝头掉下。从枝头到树根,从完美到毁灭。也许李隆基本不该为大唐天子。一个贫民百姓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白头偕老,又有谁会横加阻拦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贪图享受的酒色之徒,杨贵妃也不是个好玩的女子,又哪里会有六军不发,马前死呢?既然是一国之君,就要以江山为重,社稷为大,否则到头来只会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身为天子也有致命的无奈与遗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总还有另一面让自己心痛啊!
落叶梧桐,此情难了,此恨难消。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六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虽没有中国四大名著那般名扬中外,却也是享誉古今的不朽之作。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流传,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教训也劝诫后人要引以为戒。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感染和吸引着千百年来的读者,更是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七
王安忆的《长恨歌》和张爱玲的文笔有些相像,都是繁华里的微尘,带着微凉和绵绵的恨。
四十年的故事都要从上海讲起。这里有着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弄堂;有旁枝错节,如蜂般嗡嗡嘤嘤的流言;也有闺阁,满装的都是女儿的心思。鸽子从这片混沌不堪的世界里,从波涛连绵的屋顶飞上天空,穿云破雾。
从这一切里浮出的影子,就是王琦瑶。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就是上海,夜夜歌舞,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其实大喜总是难免虚张声势,再大的热闹也是一瞬间。从去片厂,照相,竞选“上海小姐”,王琦瑶平步青云,最终理所当然的在众人眼光中当了交际花。可一切终究过去,她失去了依靠,成了平安里的一名护士。又经几番纠缠,最终死于他杀。
“王琦瑶原是白绢,后来就渐渐写上了字,字又连成了句,成了历史。”和吴佩真在一起的日子是没有字的轻盈自由的日子,李主任则给她留下了浓重的墨迹,虽是华丽,却终究让她的一生走上了不归路。李主任的死,是将王琦瑶这段有关青春的历史剪下带走的,剩下的全是混乱不成章节。与康明逊虽是真心诚意,但不得不形同陌路,再从萨沙到老克腊,虽是咫尺之间,却遥如天各一方。
这历史是苦涩而回味无穷的,她爱过恨过,最终只落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在生命最后的几秒钟里,她的思维穿越时空隧道,在怨恨些什么呢?也许自己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只是风中飘散的柳絮,在时代的风中掉落。
王琦瑶是千千万万的。天生丽质的是爱丽公寓中的王小姐,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以为花好月好,便长聚不散了。等到人事皆非,梦醒了,才知道来不及了。想着过往,沧海巫山的,是曲终人散后没落的王琦瑶。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变叹息。唐时杨贵妃的歌舞再美,最终成了马嵬坡下的空留恨。六朝如梦,鸟只空啼。
我想我渐渐懂了长恨歌的意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人生本是将错就错,台上的人依依啊啊,百转千回,台下的人欢呼喝彩,皆是逢场作戏。曲终人散,余声绕梁,只剩长恨不息。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八
我想之所以她最后以悲剧结束,其性格中隐藏的人性之弱点无疑是主导因素。而性格最初当然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首先,她是小门小户人家的女儿,在上海弄堂这样嘈杂混淆的地方长大,加之还有大户人家的闺阁与自己闺阁所产生的强烈对比,便由不得怨艾之心生起,欲望之心生起,此二者皆为闺阁大忌,祸根一样的东西。此外,其亦为杂糅的闺阁。在新旧文化的相互影响下,便使她一颗心倍受撩拨,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花一样的年纪谁又不曾有个许许多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呢?但如若离幻想远远得还好,可无奈王琦瑶外貌出众,曾一次次与自己的幻想触手可及。片场的试镜经历,题为“沪上淑媛王琦瑶”照片的刊登,和有钱人家将丽莉的交往,上海三小姐的名号,这一件件的事情无疑使她那颗不切实际的少女心得到了莫大的满足。按照她外婆的话说“人心是最经不起撩拨的,一拨就动,这一动便不敢说了,没有个到好就收的。”当她发现自己做主角的日子过去的时候,心里不免就有些跌入谷底了。恰巧这时候代表权利和靠山的李主任的出现了,他就如一根救命稻草,有着虚荣之心的她又怎能不紧紧抓住呢?其次,她可不是天真无邪的小白兔。在复杂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她成长为一个知人情世故,善于抓住人心的聪明女孩。但正如《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一样,难以得到一个好的结局。有一句话说的好“只世故而不世故”,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王琦瑶在与吴佩珍,蒋丽莉交往过程中足以见证她笼络人心的强大能力;在接踵而至的晚会中,她快速的适应能力让人惊叹;在与程先生等几个男人的情感交战中,亦显得游刃有余……和王熙凤相比之下,虽是小巫见大巫,但她悲惨结局无疑也倍受这个原因的影响。再者,其看似坚强的外表下藏着的那颗软弱之心也推动着她走向悲剧。试镜失败不敢直面只想着淡忘,甚至不惜与最要好的朋友吴佩珍疏远;害怕失败不敢轻易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却又渴望站在高处;哪怕参加了“上海小姐”的竞选却不敢表现得太过认真,怕自己的那一颗自尊心被打击;李主任出事后她选择了逃避,到邬桥去疗伤……这一次次的软弱使她只能局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难以逃脱。当然,无法否定她亦是个坚强,努力生活的女子,可最后终是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命运。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性格使然,谁知道呢!
当然,悲剧的形成往往是外界与个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除了其性格中的弱点之外,遇人不淑又何曾不是一个促使她一步步走错的原因。
第一个影响她命运的人无非就是李主任。李主任是军政界的大人物,四十岁的他在女人的事情上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主题。因此,李主任是没有爱的,当然也不需要女人爱他。他只需要将人的命运拿过去,一一给予不同的负责的同时,让自己暂时逃避现实的苦恼。他有正房的同时也有两门妻室,这说明了他无法给予王琦瑶婚姻的承诺。他除了给予王琦瑶物质与荣耀以及一点点的爱惜,其实什么不能给她。所以,随着李主任的离去一切也只能如云烟一般消失地无影无踪了。李主任能给她留下的除一些物质之外就只有一个不能消除的污点了……重回上海之后,遇到的康明逊可谓真爱。然而,这样一段郎有情妾有意的恋情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我觉得王琦瑶在这段感情中是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她已经拼尽全力去争取了,至于得没得到都是命运使然。康明逊出生于一个传统旧式家庭,父亲是一个旧厂主,他是二太太生的,可却是全家唯一的男孩。家庭的特殊使他集娇宠于一身的同时又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人,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顺的男孩。综上所述,无论是封建家庭的传统观念还是他自身的处境及性格中的软弱,但无法让他与一个有着不太美好过去的女子走到一起。他自己也明白,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但他明知不行,却又不舍得放下。自私地为了眼前的快乐,祸害了王琦瑶终身。后来关系被家人知道,却不敢与旧家族正面迎战;王琦瑶怀孕却逃避责任,由着王琦瑶为自己找萨莎作为掩护。这般软弱无能的男性,自己都不知如何为自己负责又怎么能给王琦瑶一个承诺呢?而对于后来有着巨大年龄差的老克蜡,我觉得是难以冠以“爱”的名号。老克蜡只是一个怀旧的人,他遇见王琦瑶才让他觉得真正触及了旧时光,同情之心也就油然而生。至于后来的种种能否构成爱我也难以明白,我只知道老克蜡的出现使王琦瑶看到了生活的寄托,人到老年也许求的就是一个安稳和依靠了。可无奈,老克蜡还是辜负了王琦瑶。当老克蜡看到了王琦瑶将要碧落黄泉之时,却害怕了。哪怕他再崇尚四十年前,心却还是一颗现在的心。所以当王琦瑶托付终身的时候,他害怕了,用力地挣脱逃走,心里想着这地方再也不能来了。也许是因为年轻,所以无法承担如此重任,才选择逃离。可他终究还是留下了王琦瑶孤身一人。只能怪遇人不淑,王琦瑶在这三个人身上都错付了青春。在错误的人身上哪怕我们再用力也依旧难逃命运的枷锁,可似乎也没能为力,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其实王琦瑶所遇见的人并非都是错误之人,程先生就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对象。只可惜,王琦瑶自始自终都没有爱过程先生。程先生可以说是陪王琦瑶最长的男人,在几个男人中他出场最早,陪王琦瑶度过了许许多多重要的时刻。程先生对王琦瑶可谓一见钟情,第一次给王琦瑶拍照就发现了她的美,欲罢不能。他终其所有帮助王琦瑶摘得“上海三小姐”的桂冠,却始终被王琦瑶当成垫底的,也就是所谓的备胎。在王琦瑶的心里,程先生是她小世界的一个俘虏,而李主任是大世界里的人。正因为这样,程先生哪怕一片痴心却抵挡不了王琦瑶一步步走向李主任的步伐。再次遇见之时,王琦瑶挺着大肚子,怀着康明逊的孩子出现在他面前。可程先生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不属于他的责任。我以为程先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可是我却忘了,程先生要的是王琦瑶的爱啊!可王琦瑶心里对他只有恩和义,唯独没有情。这样心有不同的两个人又如何能有一个好结局呢!我想,假如王琦瑶曾经没有得到那些所谓的殊荣,她也许能和程先生走到一起。可如果没有如果,后来也没有后来。
排除所谓的内因再细究外因,不难发现,其实家庭和时代的因素又都是王琦瑶以悲剧收场的原因。
在书中,细究王琦瑶的家庭,我发现,王琦瑶的父母始终都是缺席的。王琦瑶出场时,提到了她的家庭。父亲是个惧内之人,自己则因为在家中最为年长小小年纪就做了母亲的知己。在王琦瑶选择李主任之时,父母皆没有极力反对,给予正确的引导。王琦瑶母亲是个势力的人,过去并不把程先生放在眼里。由此可见,其父母并没有尽到教导责任,反而促使了王琦瑶形成了功利之心。王琦瑶家人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到了王琦瑶生产的之时,其母亲对程先生、严师母、康明逊的态度都不无说明其家庭教育的失败。此外,其家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家庭角色的缺失显而易见。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到时代的大环境,又会发现时代造就了王琦瑶也毁了王琦瑶。王琦瑶代表的是上海弄堂的女儿,因此她无非就是时代的产物,身上带着的只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九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因为它不过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不过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可以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曾经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直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
我不知道我读懂这本书没有,只是惊奇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有整站书读完的怅然。写的是上海,也现的是上海,所以还是有着生活的气息,虽然作者写得很繁华,但是其实读到后面我只在为着书中的人物着急了。这件事,这样安排应该多么好啊,那件事,为何这样发展。
渐渐地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因为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会是错着走,难道不是长恨吗?好象除了叹气,就只得长恨了。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十
我崇尚爱情,因为这个世界就是情与爱的交织,爱情可以帮助我们在心理上逐渐成熟,在爱情发展中,相互督促勉励,成为彼此成长的动力。它不是海誓山盟的大喜大悲,而是生活中的高山流水,轻风细雨。虽然,花前月下,玫瑰芬芳的爱情令人神往,但我认为爱是相知和理解,那些痴情的到徇情化蝶的故事,千古流芳百代长存的爱情更让人感动。因为人世间的痛苦莫过于相爱之人互相分离。
幸福无过于相爱之人彼此相聚。而今日的人们之间缺少了真情,缺少了爱,让人不时地感到几许悲哀!今日的人们体会不到梁山泊与祝英台那种美丽的凄凉和悲壮,体会不到白蛇与许仙的痴情,体味不出用整整一生等待,相思一个人而不遇的失落,无奈;体味不到在人生的一个小站,两颗心偶然相遇撞出的火花时那一瞬间的幸福。而我,经常在细细品味,虽然有时为他们的爱情感动的泪流满面。
但也很难体味出他们为爱痴狂,为爱付出的代价,只希望爱情真的能是:“在天原做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
生活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也许这些坚贞的爱情已被人们忽视,也许爱情已成为物质交换的工具。但我个人在心灵深处,仍有一汪清澈的爱情之湖。因为我明白,人生短暂,真情可贵,瞬间消失后,千呼万唤也无法回头,只有珍惜此情,一切都会美好起来。我曾被林黛玉和贾宝钰的缠绵悱恻所感动;为牛郎、织女的深情,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痴情感动的泪流满面,因此,我相信爱是崇高的,伟大的,无私的!
我憧憬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种荡气回肠的感情,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为爱付出一切,我无怨无悔!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十一
白居易,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他写的诗娓娓动人,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特别是他的长诗---《长恨歌》更是震撼了世界,让人百读不厌。唐宣宗曾经为白居易题道:童儿能唱《琵琶》曲,胡儿能吟《长恨》篇。
《长恨歌》是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为它的主题,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文首先写了唐玄宗怎样看重倾国倾城的美貌,而后终于得到了杨贵妃。从此,两人便在宫中纵容欢乐,不理朝政;而杨贵妃也是一家门户尽添光彩,不仅自己承恩受宠,姐妹弟兄也都封了大邦,竟让天下做父母的,觉得生个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唐玄宗并不觉悟,依旧整天沉迷于欢乐之中。终于,渔阳反叛的战鼓敲响了,惊破了霓裳羽衣舞。皇家的城阙烟雾缭绕,千乘万骑向西南逃去。六军不肯前进,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没有办法,只能照办。至此,他们的爱情才成了一场悲剧,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诗人通过写景,抒发了唐玄宗的寂寞和悲伤。
终于有一天,圣驾回到了京城,又走到了当年玉颜死去的那个地方,这时昔日的贵妃早已埋在泥土中找不到了。回看宫苑园林,芙蓉如面柳如眉,勾起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一句句诗向人们诉说着唐玄宗的痛苦与心酸。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十二
读书一定要读完,不然你不会读到书的精髓,读到书的精华。就像小时候读《水浒》,读的时候十分的吃力,捏着鼻子读下去,有一种要死的感觉,但是读到最后,读到李逵战死沙场依然对宋江大哥哥忠心耿耿的时候,幼小心灵突然有了一种震撼,一种凄凉人生,悲哀英雄的郁闷在心中流动,由此开始对水浒有了不同印象,从而重读水浒,再读水浒的时候感情开始夹杂其中,开始可以欣赏到其中的妙处。
《长恨歌》读的过程也是有种憋气的感觉,读起来十分的不爽快。书中处处存在着张爱玲的影子,对语言的雕刻,对剧情的设计,伏笔,对不相干内容的极尽详尽的描述,当然我慵懒昏睡。尽管这样,还是坚持着着读完,却没有预期的效果,在一种匪夷所思,甚至猥亵的.情形下结束了整篇文章,让人有一种不爽快,不痛快,也可以说不理解地感觉。
解放前的上海对于我们来说相当的遥远,也许这也是无法了解作者对旧上海雕花般的描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对于经历过他的人来说可能是刻骨铭心。故事的剧情就是从旧上海的繁华开始写起。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书中弥漫了张爱玲的文学气息。然而却没有达到张爱玲对文字,对情节的把握。整个人就像真的经历过了一次人生般的。尽管也是描写了一段旧时代爱情故事,但又不是一味沉迷在男欢女爱的主题里,她很冷静,很敏感,她的特点是很会讲故事。书中对爱情的曲折与深刻用恰当的文字描述了出来,让人叹为观止。可惜悲哀的是,《长恨歌》把张爱玲当作跟怀旧、泡吧一样,成为一种故作的姿态了。所以尽管《长恨歌》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并且对旧上海繁华及弄堂的装饰进行了极致的描述,使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兴奋不已,但对我们这些不喜欢“花言巧语”的读者来说确是一种折磨。故事情节匪夷所思,人物描写不鲜明,性格特点不明显,甚至对主人公心理特点在读完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把握,不是为该书的一大缺陷。
读完《长恨歌》不免心中有一种担心的感觉,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存在问题,从而无法很好把握文章的内在与主旨,从而写下本文以做抛砖引玉用。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十三
我似乎总是在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例如:电影观后感、书籍读后感、事件评论等等。难道我是一个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谈耳。
《长恨歌》,这本书读了将近一个月,但是从朋友处借来已有半年之久。迟迟没有读起来,是因为这小说开头过于怪异,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讲上海的琐碎,没有丁点儿故事情节,直到有时间耐着性子读下去才发觉它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整个小说开始的几个小章节里,作者用尽绣花针般的笔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琐碎来了个淋漓尽致的展示。这展示还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电子显微镜来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个女人,作者以这女人身上的一个毛孔为基本出发点,向读者做一种让人感觉深入骨髓后再无法深入的介绍。王安忆只是白描,光这白描就已经让人觉得势不可挡,喘不过气。
渐渐的故事才在旧上海农堂里的诸多琐碎中蔓延开来。
《长》觉得是个悲剧,电影版的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悲剧的调调。上海的农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爱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挥之不散。《花样年华》就是例证。
《长》写的是爱情还是一个女人?似乎两者本是不可分离的,写爱情离不开女人,写女人不写爱情也塑造不起来一个完整的女人。王琦瑶的悲剧是由于过于依赖的爱情造成的。虽然她看起来总是特别的独立,可这独立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可依靠的爱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诞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随一波又一波人的离开,自己的生活内容一茬接一茬的改变。
王琦瑶凭借选美一举成名,而往后的生命轨迹也就由此确定,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其实,之后的遇见都事偶然,无论对方是谁,彼此发生怎样的纠缠都只是在转折点之后,走上另一条路之后必然发生的事情当中的一个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与之前某一个决定性的选择有关。
虽然王安忆不是要讲偶然,但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当王琦瑶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时已是春光不再之时。然而有些非比寻常经历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凭这智慧在已经不再青春的年纪里青春了一两把。只是后来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
红颜薄命,虽然王琦瑶死时已经红颜不再,说薄命也有牵强,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觉有普遍性所以还是要用了这个词来形容。
有谁知道当时有多少个王琦瑶,又有多少个人如王琦瑶一样死去呢。
王琦瑶就是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开始的时候,人们为那旖旎的涟漪欢呼呐喊,待到风平波息时,所有人转身离去,她则石落水底。
王安回忆讲的是故事,能从故事里看到什么,只有看了才知道。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十四
《长恨歌》是一部充满情感的小说,作者王安忆以细腻而绚烂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跌宕起伏的一生。读完这部小说,我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小说的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少女,被选为“上海小姐”后,进入了一个充满虚荣和浮华的世界。她的父亲是一个有权有势的大员,因此王琦瑶成为了一个“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然而,她的美貌和富有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让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上海解放后,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她的生活平淡无奇,但内心却始终潮水般汹涌澎湃。她和几个男人之间的纠葛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她和一个年轻的男同学发生了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这样的结局,让我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真实,让我感受到了王琦瑶的内心世界。她的孤独、无助、迷茫、痛苦,以及最终的绝望和悲痛,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以及情感的真挚和珍贵。
总之,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不仅有深刻的情感描写,还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读这部小说,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精湛写作技巧,还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我相信,这部小说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和生命的真谛。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十五
这首先要说上海滩,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会第一个想起张爱玲。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女作家堪与张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张的,从张的文字中总会读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给我一种隐晦、枯燥、烦闷之感。长恨歌里我读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发生在深深的弄堂里,发生在影子里,见不得人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灯红酒绿与纸迷金醉里,活在飘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瑶就是在这个世界出场的,学生时代有两个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因为男人,因为事故。吴佩珍离开的莫名其妙,蒋丽莉却又走的太狠。当王琦瑶被程先生推上杂志封面,就注定了王的悲剧、自己的悲剧。竞选上海小姐,满足了她的虚荣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从此开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后,程先生是再明白不过了。遇见李主任是必然的,社会使然。王选择李主任既是主动也是被动的,李主任毕竟有那么多另女人心动的东西,而王更是要强要虚荣的,更重要的是她内心深处的寂寞与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之间是有爱的,那窗口的无数个等待,那远处一次次的鸣笛声,那一个人的爱丝丽公寓,苍老了王琦瑶的青春,冷却了王琦瑶的爱。李主任终归是死了,空了王琦瑶,仿佛整个上海只剩王一个,从此连等待都没有了。这也本是李主任要给的结局,他给不了她足够的幸福,他有政务,他有家,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有果。
离开了上海,邬桥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时的王琦瑶应该是安静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画,还有个可爱的阿二。如果王就将此生付在此间,也许没有长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后她不属于邬桥,她已经是上海的一部分了,迟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头,我能想象到王琦瑶苍桑与无助的样子。到这里我已经读不下去了,我不知道这个女人还会有怎样的不幸。终于她还是跟康明逊睡在一张床上,她甚至没对他报多少幻想了,谁会娶自己这样一个女人呢?唯有长恨,唯有长恨。怀孕了,这个该死的逃开了,嫁祸给可怜的萨莎,那些个黑暗的日夜,那些个空房里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过说对自己好的男人都哪里去了!也许,男人的本质就是负心。在某一个时刻,王琦瑶心里是有恨的,但无论怎样,无奈有之,叹息最多。时过境迁,唯有叹息一点。
后来,程先生,这个最痴心人的出现,带给了她多少鲜活的成份呢。长恨,唯有长恨,还是长恨。许多年有意无意的错过,误会了痴心人儿许多许多,看看落满尘埃的相机,剥落陈旧的墙壁,曾经的王琦瑶、过去的程先生都已经不在,不再回来。这算不算一对苦命人?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长恨啊,唯有长恨!
时隔多日,重续此篇,让人厌恶,也正应了长恨歌的后半部分。专业评论家说王琦瑶死的唐突,我个人觉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写过多,阿二的结局也少了交代。贯穿故事始终的唯有王琦瑶,唯有老上海。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十六
看完电视剧《长恨歌》真是欲罢不能,同事极力推荐我其书更好看,于是我就成了王安忆的《长恨歌》的忠实读者。
原来小说也可以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说。时间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可以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曾经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直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
我不知道我读懂这本书没有,只是惊奇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有整站书读完的怅然。写的是上海,也现的是上海,所以还是有着生活的气息,虽然作者写得很繁华,但是其实读到后面我只在为着书中的人物着急了。这件事,这样安排应该多么好啊,那件事,为何这样发展。
渐渐地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因为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会是错着走,难道不是长恨吗?好象除了叹气,就只得长恨了。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十七
《长恨歌》是一部让人沉醉其中,感受到人生苦乐的作品。作者王安忆以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这个女人叫王琦瑶,是一个被选为“上海小姐”的中学生。本来命运光明,但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她只能嫁给了一位大员,成为了一个“金丝雀”。王琦瑶的命运从此多舛,她的日子变得复杂而令人窒息。上海解放后,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一个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她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似乎已经命中注定。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王琦瑶的不易。她在家庭中受尽了委屈,在婚姻中失去了自由,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然而,她的内心却始终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幸福的向往。她与几个男人的关系,虽然充满了荒诞和矛盾,但也显示了她对爱情的无尽追求。
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王安忆的笔力之强。她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写得细致入微,情感真挚。她的文字仿佛就是一个个魔法,让读者沉醉其中,感受到人生的苦乐,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然而,这部作品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在八十年代,已经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公。
总的来说,我深深地被《长恨歌》所感动,它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公。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相信读者们在阅读中也会有所收获。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十八
“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序幕。”
当我看到《长恨歌》这最后一句话时,已是光明与黑暗交替的间歇——凌晨两点。因为她的小说写的很细,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灯沉入了黑暗后,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点美梦是最好不过。
生得亲切如邻家女孩、性格内敛从不张扬的16岁中学生王琦瑶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竞选中会得第三名,人称三小姐,一时间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从此后王琦瑶如纯洁白纸的人生便洒上了浓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包住进了艾丽丝公寓,她深爱着李主任,但几年后因战乱,李主任飞机失事。解放后王琦瑶一直做护士替人打针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调地生活着,三十岁时遇到了康明逊,明知不能结合,王琦瑶还是不顾一切地为她生了孩子成了单身母亲,之后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爱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对她照顾入微,但始终没有迈出那个槛,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杀,王琦瑶的最可靠的底线也失去了。女儿长大成人后,五十五岁的王琦瑶风姿犹存,很多怀旧的年轻男子与她很投缘。这时候她竟与女儿差不多岁数的老克腊发生了畸形恋。但是这迟来的爱情已经来得太晚了,王琦瑶的时间也不多了。终于有一天,王琦瑶被到她家里偷金条的小偷掐s,草草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
这四十年当中,与同学蒋莉丽、与长她十岁的严家师母、与小她三十岁的女儿薇薇、与薇薇的同学张永红等四个女性在不同的时间争风头。王琦瑶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让而又不失体面的以退为美的方法,悄然胜出所有的身边的女人,包括年长她的、与之同龄的和比她小一辈的。
同样是上海作家,有人将王安忆与池莉作比较,指责她写得过于消极。如果按作者的年纪来比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瑶与林珠是两个不同年代的人,前后相差四五十年,这怎么可比呢?我看将王安忆与张爱玲比应该相配些。虽然两位作者的是属于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写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过了这三四十年的大半辈子,从年轻娇美到年老色衰,从满怀忡憬到希望破灭,怎么能不消极?不同的是王琦瑶这四十年,性情一点没变,一样的追求一样的希望,一样的恰如其分地守着她那退到尽头而悄然胜出的法则。而金锁这三十年,是一点点被磨灭被扭曲的。所以要说刻薄消极,张爱玲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王安忆笔下的的王琦瑶一直是积极努力地生活着的,只是将命运弄人,不悲凉又能如何?也许旧上海的故事,总是在悲凉凄美之中才更真实些吧。
王琦瑶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评价,总是爱她所爱的,只要有爱就会花十二分的力去爱。虽然日子很艰难但她还是会很自立地生活着,到s,她都没动过李主任留给她的一盒金条。
可是作者却给了这么个有心思、懂生活的细致的女人一个如此悲凉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但是她的感情总是不能善始善终。也许是王琦瑶命薄福浅,无福消受这福份吧。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十九
碧波荡漾的渌水,环抱着飞檐斗拱,文彩辉煌的沉香亭,沉醉的太白大笔一挥,梨园女伶的歌声便穿云裂石,美艳的宫娥翩翩起舞,吴带当风。这是独属大唐的盛世之音,天宝时代的繁华魅影。
镜头微转,水汽氤氲中,“出浴太真冰作影”,误入凡间一精灵。那匆匆的一瞥,便盲了他今生的每一眼。
也许多年后他会明了:当年愚笨如他们,从不懂得将幸福吝啬些支配,凭着任性肆意挥霍,直到两手空空,物是人非。
所有的浪漫终于在叛军的铁蹄声中被无情地撕碎,他们终于为这一场华丽而奢靡的爱情付出了代价。由远及近的渔阳鼙鼓,轻易地践踏着一个王朝的光荣与骄傲。从此,霓裳如何映羽衣,南国荔枝无佳人。红颜,何其自然地成了“祸水”!面对不发的六军,面对他的愁容,她轻扯嘴角,要多冷血才会忍心让早已青丝变白发的他更添愁霜呢?纤纤素手执起那束残忍的白绫,也许,在身体凋零前,?就已一寸一寸被凌迟。
那一次是七夕吧,他说,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纵是那天,他也没有如此不安过。
后来的后来,他不记得了。似乎,那日后,全世界都已剧终。
哪里有什么海外仙山呢,不过是他心甘情愿地蜷缩在回忆里编造的一个又一个传说罢了,他不依不饶地紧紧抓住那些只会让他难过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敷衍自己罢了。
他说,她是值得他用一生去观望的烟花。他说,余生,用来忘记她。
他一定不会知道,千年后会有一首歌告诉他,烟花易冷,会有一首歌告诉他,雨纷纷时,旧故里,只有草木深。
他只知道,没有她,爱不像爱!
我不想把《长恨歌》丝丝入扣地分析成一首政治讽喻诗。在我看来,《长恨歌》更像是一部爱情史诗电影,诗人便是那技艺不凡的导演,在他的执导下,只有爱,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二十
活着应该大部分的人都读过吧,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的一部电视剧叫福贵,当时不知道这就是活着改编的,只知道这个人很命苦,现在看完小说,感触更深了点,故事以第三者来倾听福贵的故事,我在看书的时候几次都想哭,最深的是第一个情节是有庆被抽血抽死的时候,第二个是苦根吃豆子死了的时候,第一次是福贵失去第一个亲人的时候,第二个是福贵失去最后一个亲人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人的命怎么这么苦,怎么这么难,福贵的生命里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小说写的是考验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好好的理解了一下这句话,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乐观的面对,活着就一切都是有希望的,活着就是希望,人要为了活着而活着。
很好的两部小说,没看过的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看完会有所感,有所想。
最后给大家再推荐一本书,王安忆的上海,对上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长恨歌中学生读后感篇二十一
20xx—4—17好久没有认认真真的看过书了,大脑一直处于枯涸状态。
春节期间,百无聊赖之下就随手拿了一本书来看,是王安忆的《长恨歌》,书皮儿上写着“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翻开书往深处走去。刚看了一两节,第一节是“弄堂”,第二节是“流言”,第三节是“闺阁”。正看到第三节处,不知道是作者写的好,还是我天生的有些冲动和大脑多日未用的缘故,脑瓜子就开始胡思乱想、天马行空。脑子里全是上海弄堂的影子,就有些禁不住的想要去看上一看。想去看看那些晨曦的光,薄薄的雾,那些天窗,那些工笔画般的墙壁,还有那些绿苔,还有……想去闻闻那弄堂里的堆积出流言的东西,有混浊的空气,有薰衣草的气味,有脂粉香,有油烟味,还有那所有漂浮在流言上的东西。
其实,真要想去看那些绿苔,那些薄雾,往往都是看不到的。那些工画般的剥落的墙已逐步被豪华的大厦所取代。思想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旦摆脱框框格格的束缚,就肆意奔驰。奔回到了小学课堂,是一堂语文课。那节课好象讲的是茅盾(真巧,又是茅盾)的《白杨礼赞》。老师在讲台上反复的讲,广大劳动人民是如何的如白杨树般坚强、不屈不挠,等等。现在想起来,自己倒是想去那无边的戈壁,去亲手抚摸一下那些白杨,去体会一下独身一人在旷野中、在阳光下爆晒的切肤之痛。
人与阳光,与空气,与大地需要亲密的接触。人,本在那其中。书中的绿苔和油烟,不由得又让我想起远方的家来。我家的屋子是几间瓦房,屋前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坝子。那坝子又由几块拼凑而成,有两块石头是铺就的,还有一块是水泥的。我家那地方要不久旱,要不就久雨。那块水泥坝子在雨水年复一年的冲涤下,就有一些靠墙边的地方起了薄薄的苔。一到下雨天那块地就特别滑,过往的人都绕远了走。有些着急的或嫌麻烦的仍从那儿走,总有人不小心滑倒。大人摔倒了起来骂声娘就走了,要稍小些的孩子可就有意思了。他们摔倒了不起来,就在原地坐着哭,哭得嘹嘹亮亮的,不带一丝虚假。待哭够劲了,自己起来把眼泪一抹又乐呵呵的玩去了。
到了傍晚,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冒着烟,有青的,有白的。从烟囱出来的烟柱一般都是保持不了多久的,慢慢的,就散了开去。小的时候,常常望着那烟出神,想着要是自己化身为烟多好,那样就可以飘得好高好远,自由自在的。整个村庄都弥漫着这些烟,它们飘呀飘的,有一些烟就飘到了城市,让外出的游子时不时的都能闻到家乡的味道。我想,像这样能引起如我般的读者的回忆的文章会越来越少,因为像这样写弄堂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很多东西是在我们经历过后沉淀在我们脑中的,不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经历,沉思,然后升华。
王安忆有幸,他经历了上海的弄堂和上海,然后写了这本《长恨歌》。茅盾有幸,他经历了那些戈壁和白杨,然后有了我的神往。我们一路走来,并继续走下去。有了这些经历,我们是幸福的、无悔的。经历是一段岁月,一段人生,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