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的教案(实用13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有序性。教案的编写应该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相衔接,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通过阅读教案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策略,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安排。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一
(1897.7.16-1984.5.17)、徐迟、徐怀中(1929-)、徐志摩(1897~1931)、徐坤、张辛欣、张贤亮、张爱玲、张炜、张洁(1937~)、张欣、张曼娟、张抗抗、张承志、张恨水、张弦(1934年-)、张小娴、张宇、张天翼(1906~1985)、廖沫沙(1907.1.16-)、废名庐隐(1898.5.4?1934.5.13、)席慕蓉席娟、尤凤伟、宗璞、季羡林(1911.8.6-)、孙甘露、孙犁、孙幼军、姚雪垠、夏衍(1900.10.30-1995.2.6)、周而复(1914~)、周立波(1908~1979)、周国平、周作人、吴组湘、叶灵凤(1905~1975)、叶圣陶(1894~1988)、叶兆言、史铁生卫慧刘震云刘醒龙、刘绍棠(1936~)、刘索拉、刘慈欣、刘心武(1942~)、刘庆邦、刘墉、刘半农、冰心、冯骥才、三毛、万方、丁玲。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二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讨论。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三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据说徐志摩就是因为爱慕这位才女才开始写诗的,不过,林徽音最后却选择了梁思成,后来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这个典故。我想,一个能写出这样作品的名字是不需要借助典故来记忆的。
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四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五
一.感受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时代精神,并用歌声表现之。
二.合唱时做到二部和声既独立又和谐。
用多层次,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表现歌曲中精神气质。
二部合唱独立、和谐、均衡。
钢琴录音机。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三.复习乐理知识。
四.授新课。
1.导言:利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谈改革开放后家乡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化。
2.结合学生的谈话,播放课件《家乡多么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学生受感染说感受。、
4.聆听,让学生说出歌曲的风格——进行曲。
5.学生画旋律线体会歌曲的情绪——抒情、激昂、欢快、悲伤。
6.分声部视唱旋律,加强#g的音准练习。
7.教师一个声部,学生一个声部,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8.填词演唱,注意气息的控制,把握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五.板书。
进行曲速度,刚柔兼济,节奏鲜明。
作者:李幼容词希贤曲。
学生画的旋律线: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和声训练。
三.继续学习。
1.分声部练习注意音准,
2.教师弹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然后反之。让学生耳朵里始终有两个声部的旋律。
3.合唱此歌,1—3遍,注意声音的和谐统一。
4.用其他的形式表现此歌:
朗诵,舞蹈,绘画……。
四.音乐活动:
一)请选择符合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的式。
a+b+aa+b+尾声。
二)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理解。
五.板书。
请选择符合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的图式。
a+b+aa+b+尾声。
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理解。
课后小结。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六
“青天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多么豪迈的话语。
任时间剥蚀。
它已变得美丽。
染了你的灵气。
你的活力。
一切都变得容易。
等是一块好愚蠢的石头。
你会迈步向前走去。
也许是辉煌。
也许是荆棘。
可你知道吗。
那是一份福气。
难解的古老秘底。
只你一人可以开启。
胜利或是失败。
只是一个结果。
却不是定局。
简介。
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
特点。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刘大白等。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七
1、会读写“神鞭 恶魔 小心翼翼 坛坛钵钵 馥郁 气人心脾 晨曦初露 阴雨菲菲 郁郁葱葱”
2、读课文,通过研究杂交水稻,体会不畏艰苦,热爱科学事业,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3、揣摩文章首尾呼应,倒叙等手法对激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4、领会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二、重难点。
重点:给每个片段拟小标题,并探究四个片段分别从那些方面表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预习探究。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并积累词语。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通过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过程,学习他不畏艰难,献身科学的精神。
(4)、给文中四个片段拟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理解。
(1)、袁隆平是在什么情况下研究水稻的?
一、国内面临严重饥荒。二、西方断言不成功。
(2)、研究中遇到那些困难?
1、条件差 2、西方舆论压力。 3、植株的寻找困难 4、“文革”期间人为破坏。
(3)、他是怎样对待的?
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4)、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人类对其赞誉?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占全世界水稻总产量的20%。
袁隆平先生是世界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5)、总结文章的写作顺序:
1、首尾呼应,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2、中间四个片段按时间顺序组织在一起。
3、教师指导。
(1)、通过品味文字来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1、“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硬骨头、偏偏”表现他在迎难而上的决心。
3、“他迎难而上的决心——挖出来”表现对成果的珍爱和成功的喜悦。
4、“夜色下——抚摸着”表现了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2)、学习“第一天,没找到。第二天,没找到。第三天,还是没找到。
”这三句话极短却又都独立成段,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能起到强调作用。
4、达标测试。
(1)、从那以后,不论是------,或是--------,不论是-------,或是---,袁隆平都时刻守护在试验天边,精心培育。
(2)、仔细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时,---------找啊。”
1、本段主要写的是----------。
2、填空后,读读所填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3、读完片段,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并 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下面。
赞誉 。
研究背景。
遇到困难 科学品质。
寻找植株。
获得成功。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八
错误。
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活动设计1]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补充或纠错。结合多媒体展示,了解我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要点归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晨,都甩干了久积笔端的血水、泪水,蘸饱欢乐的酒浆,写起光明之歌,解放之歌,建设之歌”,写起共和国的颂歌。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对诗的过多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发生,给共和国新诗以极大的打击。到了新时期,新诗好似山洪狂啸,春花怒放,极一时之盛。
作为新生力量的第三代创作群,如舒婷、顾城、杨炼,他们的诗像夹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使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诗歌创作蔚为壮观。
[活动设计2]学生介绍作者郑愁予,教师相机补充。
要点归结: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袭取古典诗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问题设计]诗题中“错误”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述这首诗隐含的故事。
(先自由读全诗,再齐读,亦可设计为教师配乐范读(或使用磁带)。思考研讨。)。
要点归结: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三)目标完成过程。
[活动设计]品读全诗,根据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诗中“我”与“你”的形象的理解及表达情感的把握。
(品读诗句――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发言――小结)。
要点归结:
这是一个半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各自表述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我”也可以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有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感。(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空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
朗读指导:要把握住主人公的心情:久盼无音讯的失望、孤寂,听到马蹄声时的喜悦、充满希望,再听马蹄声渐去渐远的失落。辅之以适当的技巧处理,尝试朗读。
(四).总结扩展。
[.总结]。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艺术上却很有特色。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打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九
人民教育2004年11期。
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这是一个需要中国教育界认真思索的问题。袁振国教授认为,现在是一个需要教育家,也会产生教育家的时代。从社会环境上看,中国社会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重视教育事业。教育的改革为教育界出思想、出人物、出经验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从学术环境来看,教育理论极大丰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教育家是有标准的。要成为教育家,首先要有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除了有思想以外,教育家还要有实践,这是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家的.区别,教育家是有思想的实践家,在实践中,教育家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艺术,把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高度。教育家的思想要不断创新,要富有改革精神。教育家还要有伟大人格,必须有挚爱,有奉献精神。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十
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过程:
一、导入 。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 :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设计: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第1234页 。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十一
我写我,真是一个绝妙的题目;但是,我的文章却不一定妙,甚至很不妙。
我认为,我是认识自己的,换句话说,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经常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剖析自己。然而结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点过了头,我的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候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这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拿写文章?一个例子。专就学术文章而言,我并不认为“文章是自己的好”。我真正满意的学术论文并不多。反而别人的学术文章,包括一些青年后辈的文章在内,我觉得是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情呢?我还没得到答案。
再谈文学作品。在中学时候,虽然小伙伴们曾赠我一个“诗人”的绰号,实际上我没有认真写过诗。至于散文,则是写的,而且已经写了六十多年,加起来也有七八十万字了。然而自己真正满意的也屈指可数。在另一方面,别人的散文就真正觉得好的也十分有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也还没得到答案。
在品行的好坏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什么叫好?什么又叫坏?我不通伦理学,没有深邃的理论,我只能讲几句大白话。我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坏。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
拿这个尺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我尽管有不少的私心杂念,但是总起来看,我考虑别人的利益还是多于一半的。至于说真话与说谎,这当然也是衡量品行的一个标准。我说过?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地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我这样一个自命为好人的人,生活情趣怎样呢?我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也是兴趣不老少的人。然而事实上生活了80年以后,到头来自己都感到自己枯燥乏味,干干巴巴,好像是一棵枯树,只有树干和树枝,而没有一朵鲜花,一片绿叶。自己搞的所谓学问,别人称之为“天书”。自己写的一些专门的学术著作,别人视之为神秘。年届耄耋,过去也曾有过一些幻想,想在生活方面改弦更张,减少一点枯燥,增添一点滋润,在枯?粗干上开出一点鲜花,长上一点绿叶;然而直到今天,仍然是忙忙碌碌,有时候整天连轴转,“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且退休无日,路穷有期,可叹亦复可笑!
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我不能不承认,我运气不错,所得到的成功,所获得的虚名,都有点名不副实。在另一方面,我的倒霉也有非常人所可得者。在那骇人听闻的所谓什么“大革命”中,因为敢于仗义执言,几乎把老命赔上。皮肉之苦也是永世难忘的。
现在,我的人?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80年来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十二
近来十个做文章的人,就有九个喜欢批评;十个做文章批评的人,就有九个喜欢骂人。一般关心世道人心的人,都个个摇头叹息;然而,做文章来批评,是很好的现象;批评的时候骂人,是正常的行为。
然而,批评的时候,虽可以骂人,骂人却不就是批评。两个洋车相撞,车夫回过头来,你一句,我一句,那是骂人,那不是批评;听差的打破了一件古玩,老爷捶几拍桌,口口声声,那是骂人,那不是批评;说人家做文章有用意,说人家的批评为的是出风头,为的泄愤,为的报仇,为的“三角恋爱”,为的谋夺位置,那也是骂人,不是批评。一个人因为肚里有点气,想发泄发泄,于是乎骂人,是个很坏的习惯,我们应当“有则戒之,无则加勉”。
一个朋友看了我的这篇文章,很严厉的责备我;说“你还要在那里教人骂人!你看见了本月七日《政治生活》上毛壮侯骂胡适的那篇文章没有?什么‘新思潮中的巨子,却不想做人’,什么‘胡适人格降下’,什么‘这位精虫化的灰色酸秀才,得意忘形’,这真是什么话?”我说,别忙,别忙,我赞成的是一个批评家骂《人》,甚而至于丢《人》的脸,我决不赞成一个人乱骂人,因而丢了自己的脸。
发表于《现代评论》1卷2期1924年12月20日。
中国当代诗的教案篇十三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两诗则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一)背景材料。
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 ,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7月徐志摩重访英伦。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友人,遗憾的是,他要寻找的友人谁也不在,吸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同年11月,诗人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水》一诗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1922年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曾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伐统治下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现实冷却了他的爱和期望,面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二)赏析资料。
1、《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他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吟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可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韵,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财政部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止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艾青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2、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到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状况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沉思(如他对战时中国农民非凡的忍耐力的注意)。《赞美》充满了对坚韧的民族生存力的礼赞。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艺术而艺术。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就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
2、播放录音,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四、再次朗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分组朗读,在组内评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我爱这土地》和《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韵的能力。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 ”。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讨论)。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让学生结合赏析资料自读《我热这土地》。提示:注意读出其中缠绵而深沉的感情。诗的第一节使用了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诗意层层深入。第二节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五、做练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
1、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灯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2、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在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4、“这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答案:4。
六、结合赏析资料自读《赞美》。教师提供几道思考题:
1、哪句诗点出了时代的环境?
明确:“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2、作者呕歌的是什么人?
明确:“人民”、“农夫”。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诗?
明确:“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 :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写一篇短评,角度不限,字数在300至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