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实用19篇)
教案应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从这些范例中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一
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歌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抒发了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魄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知道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三、学习流程:
1、龙是什么?龙长什么样?边读边划。
2、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3、龙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4、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5、龙在我们民族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这样一个龙的形象又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
预设:
因为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于是祖先们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海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所以想象创造出了龙。
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出示句子,接读)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海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二)、走进龙文化。
(三)、深入研究。
1、学生交流感兴趣的话题:接下去,你想研究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3、课题归类:
(1)家乡的龙文化。
(2)龙的形象与起源。
(3)龙的演变与意义。
(4)带龙的地名、人名、商品等。
(5)龙的传说、词语、古诗。
(6)龙的歌曲。
(7)龙与中华民族。
(8)龙的精神。
同学们研究的兴趣很浓,我们稍微归纳下,同学们可以尝试从这个几个角度去深入研究中国的龙文化,最后,希望你们研究有所收获!
《中华第一龙》这篇课文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长。
这节课我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在艾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试教了4次,每上完一次感觉都很不一样,教案一遍一遍地改,文本一遍一遍地挖,最终感觉收获颇多。这课的设计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抓住文本当中的信息,重点了解龙的象征意义以及龙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关系。按照“提出疑问—抓住信息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力求指导学生了解介绍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即:信息量大,语言叙述简洁,初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贯穿作文教学。
一开始,我播放了《龙的传人》这支歌曲,让学生感受其中,接着以龙的成语这个游戏导入新课,然后围绕课题让学生进行预测课文的内容,学生预测都在我范围之列。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学习,每一个信息点我都设计了相关的内容,例如: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我首先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什么是图腾,然后给学生补充一些其它国家的图腾,学生的兴趣很浓。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就是讲解第四自然段中两个连词于是、因此的用法,并告诉他们这两个词把文章的经脉联系起来,在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连词的用法使文章更加流畅。还有文章当中的一个排比句式的补充,这些都贯穿了作文教学。
通过这次的学习,经过艾老师的指导,我知道了语文教学还是得抓住文本让学生感受。其实一般的说明性文章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们要不断地挖掘文本,要让难点和重点突出。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二
《中华第一龙》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的一篇课文。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由此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以及龙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样的文章,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优秀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特点及本班的学情,我为本课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以读促悟的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说教法。
1、教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本课我采用“以读代讲法”、“自主讨论法”、“点拨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文本,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接下来我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3、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4、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5、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6、作业设计。
教学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学习,每一个信息点我都设计了相关的内容。
(1)抓住两幅图的不同之处,体现说明文语言简洁明了这一特点。
(2)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我首先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什么是图腾,然后给学生补充一些其它国家的图腾,学生的兴趣很浓运用多种朗读,引领学生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3)抓住中华第一龙蕴含的希望,引出龙蕴含着祖先美好的愿望,体现了我们祖先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的身上,创造了龙的艺术形象。从而让学生更为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从而秉承和焕发龙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积极地为弘扬龙的精神而奋发努力。可以说,这节课只是龙文化研究的一个开端。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龙的“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等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还需重新设计。
2、就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3、在评价学生的语言上还得向各位老师学习,教学环节把握不准,时间安排不当。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三
《中华第一龙》人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的一片文章,主要围绕“龙”从多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反复的读了很多遍课文,仔细研读了教参中“综合复习”的使用方法,却还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挖得还不够深入。
本次的教学设计我结合课堂作业本以及课后习题设计了四个大板块。首先,从“中华第一龙”入手,让学生明确“这条龙”是指哪条龙,然后学生围绕第一段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这条龙;其次,围绕“图腾”,让学生明白图腾的含义,以及感受祖先创造图腾时内心的想法与这一形象包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历史悠久;接着由“图腾”切入,引出龙形象的构成,以及各个动物特点所象征的`含义,因为这个难度有些大,在同事的启发下,我设计了一个“我会选”的环节,教师先做一个示范,让学生从已有的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答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可以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氛围;最后,通过生活中“龙”形象的存在,拓展延伸“龙精神”的传承,在心目中对“龙的传人”有一个恰当的定位,明确具有怎样精神的人才配成为龙的传人。
在经过课堂实践后,我发现,课堂的环节之间安排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综合复习,着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我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设计的“我是解说员”环节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是我没有将它做深做精,只是浅尝辄止,整堂课下来,越到后面,教给学生的东西反而越简单,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经过单老师的点播,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无意之间曾靠近过“构建学习活动”这个大门,却很可惜的与之失之交臂。结束后,我针对之前课堂的不足之处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并再一次进行教学,发现,课堂都是教给孩子来掌控了,教师真正开始像教师了,只是牵引、解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整堂课结束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自己提取有用的信息,将之概括、补充,并用自己的语言整理表达出来,在口语表达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这是一节课,却又不仅仅是一节课。在这节课里,我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无限可能性,真正懂得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不断的鞭策自己,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帮助学生走的更远。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学重点: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谁能说说带“龙”的成语,课件出示龙的词语,齐读。
2、引入课题:看来你们还了解得挺多,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课文。
3.板书课题,读题(读出第一的气势)。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后第一题,指名说你是用哪种查字方法查这些字的?“弋”字呢?(本身就是一个部首)。
小结查字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反馈纠正,齐读。
男女赛读,齐读。
过渡:打开书,默读课文,去领略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思考:龙是什么?边读边划。
三、初读课文,感受龙的形象。
1、龙是什么?
预设: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龙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课件出示齐读。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板书:图腾)。
2、什么是图腾?引入第2自然段,理解“图腾”:它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是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3、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长什么样子?(出示)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指名,齐读,你发现了什么?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过渡:这样一个龙的形象又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读读第4自然段(板书:起源)。
三、了解龙的起源。
1、学生自由读。
4.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出示句子,接读)。
指导朗读,这段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和比喻)真是太神奇了,谁来读一读!
5.探究研读: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看图片(还有很多特点,如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谁能根据文中的内容,把省略号的意思再说一些。(像驼头一样高大,像鹿角一样美丽,像蛇颈一样圆滑,像龟眼一样炯炯有神,像鱼鳞一样闪闪发光,像虎掌一样肥壮有力,像鹰爪一样坚硬锐利,像牛耳一样独特……)(小练笔)。
6、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象征着什么?
6.龙.既能在天上飞.水中游.路上走.无所不能.神通广大,这样的想象意味着龙是什么?(板书:万能之兽、万能之神)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我国古代各族人民除了以龙为图腾,还有以哪些为图腾?(课件)。
7.小结:我们的祖先把吉祥和美好的东西全都集合在了龙的身上,就是希望(齐接读)。
8.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了结构这么复杂的艺术形象,谁来帮老师称赞一下我们的祖先?(小练笔)。
过渡: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多么吉祥、多么美好的一个象征,然而现在的龙和以前的龙却有很大的不一样.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学生说.(出示第一段)这就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是在河南濮阳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它有什么特点?(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别看他简单,但是却极其珍贵。指名生读第一段。
出示图片。
看着这张图,你理解了什么是粗犷吗?
齐读第一段。
五、感受龙艺术。
过渡;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意义深远,至今,我们的生活中还处处可见。(板书:意义)。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龙蕴含着哪些意义?
2.分小组讨论汇报:
3.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龙的形象存在?
你知道哪些龙的成语?
指名交流后欣赏。
4.船上有龙、桥上有龙、房椽上有龙,衣服上有龙,饭桌上有龙,节日里舞龙、取名字有龙等等,这都说明了什么呢?(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
齐读第5段。
5.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歌曲《龙的传人》,让细细体会我们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意义非凡,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龙的传人)。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在歌曲《龙的传人》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更鉴证了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1、同学们,如果将来有一天出国了,别人问我你是哪的人,你会怎么回答?如果再问你,中国人为什么是龙的传人呢?你如何回答。(龙是中国人的象征,所以我们是龙的传人。)。
小结: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说,我—是—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学生大声说,板:龙的故乡)。
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五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六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儿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向马一样可以飞快的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里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七
1、使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音乐《龙的传人》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学后反思后明确)。
1、能正确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学习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你认为文中难认的词,注意把这些词多读几遍。再想一想:“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交流(方法:读——画——想——议)。
学生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抽读“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
2、标杆题:说说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标杆点:说明方法)。
(1)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摹状貌)。
(2)他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列数字)。
(3)人们把这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五年级上册《甲骨文的发现》(下定义)。
(4)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各具特色的民居》(举例子)。
(5)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和田的维吾尔》(打比方)。
(二)类比练习,应用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小组内交流:在这些段落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方法:读——议——说)。
学生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学生听完后结合全文想一想: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朗读。
四、当堂训练:
(一)写出带有“龙”字的成语。
(二)用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件你喜欢的东西。
五、反思总结:(在当堂训练1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附:板书设计。
图腾(龙)。
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吉祥、神圣、力量的化身。
龙的传人。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八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华第一龙》。讲得是一条贝壳砌成的龙,虽然造型粗犷,色彩简单,却是珍贵的文物,被喻为中华第一龙。它又说,古时候人们希望拥有能控制自然力量的图腾,于是便创造了驼头、鹿角、蛇头……的龙,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文章还谈到龙在民族心目中又代表着吉祥、神圣,所以总能展现在建筑物、生活用品上。节日里,最隆重的活动就是舞龙;生活中,龙被带入词中表示赞扬、祝福……最后,作者总结道,“中华第一龙”印证了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有一首歌唱得好:“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我们出生在龙的故乡,我们是龙的传人,如今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今天,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明天为巨龙之腾飞而奋斗。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九
教材简析:
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长.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瑰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
这是一些什么画?(看大屏幕)。
哪位同学愿意来画画龙的图画?(愿意的同学来)。
谁来说说含有龙的词语或者龙的传说或者故事?你愿意写到黑板上来吗?
(齐读课题)读了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以读促悟自主学习。
想想你如何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说说你读完课文懂得了什么。
1、遇到读不来的字,你怎么做?
(出示大屏幕)这些词语你全会读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
(教育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自主学习.
(出示阅读提示)。
(2)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3)龙形象的成因是什么?
(4)作者是哪些方面写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你还知道哪些与龙有关的资料?
3、学生自己读文,自主解决。
4、小组交流。
把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大家共享,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大家商议,也可请教老师.
5、交流汇报。
学习第1段。
比较: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
理解图腾。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说说你的理解。
为什么把龙当为图腾?
学习课文第3。4段。
请自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大屏幕)。
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读。
整段话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是什么?你能用因为‥‥‥所以‥‥‥”改一改,使句子意思不变?(同桌讨论)。
学习课文第5段。
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的句子。
学习课文第6段。
齐读课文,体会与开头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中华民族和龙结下了不解之缘,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
都是龙的传人。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请你以“龙”为主题,设计作品。可以写一首诗歌、唱一支歌曲、设计一个纪念物、写一副对联‥‥‥可以独自创作,也可同伴合作.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十
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1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谁能说说带“龙”的成语,课件出示龙的词语,齐读。
2、引入课题:看来你们还了解得挺多,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课文。
3.板书课题,读题(读出第一的气势)。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后第一题,指名说你是用哪种查字方法查这些字的?“弋”字呢?(本身就是一个部首)。
小结查字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反馈纠正,齐读。
男女赛读,齐读。
过渡:打开书,默读课文,去领略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思考:龙是什么?边读边划。
三、初读课文,感受龙的形象。
1、龙是什么?
预设: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龙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课件出示齐读。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板书:图腾)。
2、什么是图腾?引入第2自然段,理解“图腾”:它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是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3、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长什么样子?(出示)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指名,齐读,你发现了什么?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过渡:这样一个龙的形象又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读读第4自然段(板书:起源)。
三、了解龙的起源。
1、学生自由读。
4.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出示句子,接读)。
指导朗读,这段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和比喻)真是太神奇了,谁来读一读!
5.探究研读: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看图片(还有很多特点,如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谁能根据文中的内容,把省略号的意思再说一些。(像驼头一样高大,像鹿角一样美丽,像蛇颈一样圆滑,像龟眼一样炯炯有神,像鱼鳞一样闪闪发光,像虎掌一样肥壮有力,像鹰爪一样坚硬锐利,像牛耳一样独特……)(小练笔)。
6、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象征着什么?
6.龙.既能在天上飞.水中游.路上走.无所不能.神通广大,这样的想象意味着龙是什么?(板书:万能之兽、万能之神)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我国古代各族人民除了以龙为图腾,还有以哪些为图腾?(课件)。
7.小结:我们的祖先把吉祥和美好的东西全都集合在了龙的身上,就是希望(齐接读)。
8.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了结构这么复杂的艺术形象,谁来帮老师称赞一下我们的祖先?(小练笔)。
过渡: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多么吉祥、多么美好的一个象征,然而现在的龙和以前的龙却有很大的不一样.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学生说.(出示第一段)这就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是在河南濮阳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它有什么特点?(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别看他简单,但是却极其珍贵。指名生读第一段。
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谁也想读一读。
出示图片。
看着这张图,你理解了什么是粗犷吗?
齐读第一段。
五、感受龙艺术。
过渡;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意义深远,至今,我们的生活中还处处可见。(板书:意义)。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龙蕴含着哪些意义?
2.分小组讨论汇报:
3.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龙的形象存在?
你知道哪些龙的成语?
指名交流后欣赏。
4.船上有龙、桥上有龙、房椽上有龙,衣服上有龙,饭桌上有龙,节日里舞龙、取名字有龙等等,这都说明了什么呢?(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
齐读第5段。
5.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歌曲《龙的传人》,让细细体会我们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意义非凡,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龙的传人)。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在歌曲《龙的传人》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更鉴证了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1、同学们,如果将来有一天出国了,别人问我你是哪的人,你会怎么回答?如果再问你,中国人为什么是龙的传人呢?你如何回答。(龙是中国人的象征,所以我们是龙的传人。)。
小结: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说,我—是—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学生大声说,板:龙的故乡)。
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那么,我们的生命,已经经历了十几个春秋轮回,那么,你能说说你的生命经历了哪些第一次吗?那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来和大家分享。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同学们说得真好啊!第一次远行,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但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子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或许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朗读课文。
3、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你能在文中找到中心句吗?
三、合作探究。
四、体验反思。
问: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重中之重是——要限时练习并反复录音,直至背诵流利连贯。
为什么这是重中之重?很多考生只是把口语话题在表面上看一下,简单写一写,根本就不背诵下来,也不录音纠正自己。导致失败的例子层出不穷比比皆是:到了考场发现中标了,结果无法自由流利的作答口语,这是预测界最大的遗憾和悲哀。你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上了考场发现你知道被自己“不知道了”。
同时可以借鉴托福机经的使用方法,高效利用托福口语机经的秘诀:
托福考试的机经泛指前人对于toefl考试后的考试总结,我们在网络上可以找到机经,但是,很少会找到具体的机经使用指南,在此,建议机经使用如下:
1、根据机经,具体地找到某些名词的表达,特别是常用的单词,比如“恐龙”“蚜虫”或者马达加斯加的某种特殊的猴子,或者是类人猿等,那么,这样可以积累我们的相关的词汇表达,在考试中就不会因为不懂专业的词汇而丢分。
2、据机经明白此类lecture的具体的分类及考点,一定要明白类似的考题是否出现过,如出现过,具体的考点是否有类似的题目类型,那么,通过自己的总结,就会明白具体的本类型题的具体考点,这样可以有备而来去准备toefl考试。
3、当所有的机经基本可以按照以上两步做了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自己结合tpo去具体的分析toefl真题和机经的异同点,以修正自己对于toefl听力不成熟的想法。
通过机经提高你的托福口语成绩。
头几遍肯定结结巴巴,时间都不够用,但是多说几遍,就会越来越好,舌头都会觉得越来越灵活,脑子里组织句子也会越来越快。但是如果每次遇到你说不顺畅的题目你都马上就写一段话背下来的话,你就算准备的题目再多,你的口语水平提高的还是会很有限。反倒是你会发现,你写下来的小段子越来越多,这就成了积累段子了。
念本身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你念的段子写得好不好,你的语音别人听不听得懂,你的轻重缓急和停顿做得到不到位等等。如果你备考期间练习的是新托福口语,你肯定会发现这些问题你已经注意过,练过了。
但是如果你备考期间准备的是段子,那你就会发现,你可以语速很快,甚至可以背诵或者念出很精彩的段子,但是上面的那些问题,你还是做得不好。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注意过。你注意过的只是怎么通过背段子让自己不至于没话可说。
新托福口语考试临场的时候,还是纯粹现场发挥的,但是,如果你复习前两题的时候把托福口语练习好了,后面的题也不会是太大的问题。至少你就不会面临没话可说的问题了,问题只是怎么说得更好。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辩证地理解文中所讲“第一次”的含义。
3.培养独立质疑和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由教师和学生提问质疑,学生研讨,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2.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质疑解职疑。
3.重视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策略设计。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朗读和字词教学,一方面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积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质疑、思考,并与其他同学合作研讨,解决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联系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中心意思。
课文内容较简单,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精神。加强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个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秘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或许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学生活动]。
听导入语,引发思考:自己有哪些“第一次”。
[活动意图]。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
二、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
1.板书词语(见教材);指名朗读,纠正;指名选词造句,评价。
2.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注意语速,感情。
3.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详写两什事?这样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一次”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课文说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词语并选词造句。
2.用适当的语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讨论并回答左教师提出的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中心意思。
[活动意图]。
朗读、正音、选词造句,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思考、讨论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教师活动]。
三、质疑解疑、合作研讨:
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感情的,可以是关于写手法的,也可以是关于词语含义的,还可以的关于文章不足的地方的等。再组织、引导学生自行答疑,学生不能回答的由教师回答。
[学生活动]。
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由此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写法特点、不足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
请讲讲你自己生活经历中的“第一次”,看谁讲得最精彩。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提示、评价。
[学生活动]。
学生讲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第一次”,力求讲得精彩些。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丰富课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活动]。
五、小结:
1.朗读课文(可用齐读,也可用指读)。
2.谈学习感受(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自己学习的经验教训)。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课文,深入感受课文内容、中心和感情。
2.谈学习感受。
朗读,深入感受。
设计意图。
谈感受,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教师活动]。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抄写、注音、造句)。
2.把自己生活经历中的“第一次”写下来,看谁写得最精彩。
设计意图。
积累优美词语;课外延伸练习。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知识目标:
诵读词串,认识生字,理解新词。
情感目标:
体验在海边沙滩玩耍的乐趣,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
能力目标: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朗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新词的意义,读出韵文的意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感受涛声入情境。
1、小朋友们,你见过大海吗?(欣赏课件)看,这就是大海。
2、蓝蓝的大海一望无际,景色可美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和大海有关的课文,出示《识字5》,指名读《识字5》。
二、初读韵文。
1、把书打开102页,自己把课文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在下面做个小记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组长汇报易读错的字。
4、教师检查生字词。
三、学习韵文。
1、(出示沙滩图)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这么美的沙滩,你想在上面干什么?
相机:说起捡贝壳,老师也很感兴趣。出示课件:贝壳图(瞧)。
这么多的贝壳,多漂亮呀!你们喜欢吗?谁来读好这个词?
我们光着脚丫走在沙滩上去捡贝壳,身后留下一串串小脚印,真舒服呀!谁来读好这组词?
2、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什么风吹来了,一阵海风轻轻吹来,好舒服呀,(师:闭上眼睛,展开双臂,去迎接海风吧)出示海面图,海风轻轻地柔柔地吹着我们的小脸蛋呢!
瞧,还有谁也来了(海鸥)(欣赏课件)问:一群海鸥飞过来了,小朋友们快跟它们打声招呼吧!
3、过渡:大海的景色真美啊!大海里还有许多宝贝呢,想看吗?出示课件:问:小朋友看渔民们挑着的是什么呀?(海带)说说看什么样的海带。
你们看这又是什么啊(珍珠)?(课件出示)珍珠是生活在贝壳里,可以做成项链、珍珠粉。
你们看,海里还有什么?。(鱼虾、)。
渔民们也驾驶着渔船满载而归,渔船是干什么的?(捕鱼的船就叫渔船)相机出示:渔船。读。
(课件)晚霞落下去的时候,港湾静悄悄,出海的渔船都回来了。这时候的大海非常的安静。谁能把第四组读好呢?(分组读)。
四、整体整合,诵读课文。
1、多美的大海呀,海滩上……海面上……海底下……海港里……(引读)。
2、能不能连起来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小朋友,我们已经来海边玩了很久了,也该和大海说再见了。
五、教学生字。
我们一起来学写一下这节课的生字。
教“贝、风”。
一、说教材:
《识字5》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韵文。本课将与大海有关的词语串起来组成韵语(第一、二、四行最后一个字押韵),让学生诵读。第一行三个词表现海滩上的情景,第二行表现海上的景色,第三行体现了海产的丰富,第四行表现了傍晚海港景色。一共12个词,恰如一篇描绘大海景色的诗歌,意境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本课训练的重点是识字、写字。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时,通过声音、图画、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想象,把图上所描绘事物同课文中的词语联系起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词语描绘的情景和蕴涵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说学法:
让学生运用在读中学,在玩中学的方法掌握、理解词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四、说教学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的确,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学生也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时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处处催化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学得不亦乐乎。
1、一开始,我创设了去海边游玩的情景,带着孩子们一起欣赏海景,听海浪的声音,美丽的图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生动的情景中,即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带动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在情感朗读中,适时的指导和激励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对词语的理解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3、写字是低年级的重头戏,我们年级组的研究专题是《小班环境下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指导书写时,先引导学生书空笔顺,大致了解孩子笔顺结构,再通过老师教师的范写,学生的描红、临写,师生的共同评议,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把握汉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好。写字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念口诀摆好姿势,然后在开始书写。低年级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尤为重要,必须时时提醒,不断巩固。
说起来在二实小我只能算是小字辈,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本课的粗浅认识,不足之出,请大家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1、使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使学生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师准备:ppt。
音乐《龙的传人》导入。
1、能正确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一)初读课文,学习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你认为文中难认的词,注意把这些词多读几遍。再想一想:“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交流(方法:读——画——想——议)。
学生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抽读“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
2、标杆题:说说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标杆点:说明方法)。
(1)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摹状貌)。
(2)他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列数字)。
(3)人们把这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五年级上册《甲骨文的发现》(下定义)。
(4)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各具特色的民居》(举例子)。
(5)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和田的维吾尔》(打比方)。
(二)类比练习,应用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小组内交流:在这些段落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方法:读——议——说)。
学生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学生听完后结合全文想一想: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朗读。
(一)写出带有“龙”字的成语。
(二)用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件你喜欢的东西。
五、反思总结:(在当堂训练1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附:板书设计。
图腾(龙)。
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吉祥、神圣、力量的化身。
龙的传人。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十六
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1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谁能说说带“龙”的成语,课件出示龙的词语,齐读。
2、引入课题:看来你们还了解得挺多,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课文。
3、板书课题,读题(读出第一的气势)。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后第一题,指名说你是用哪种查字方法查这些字的?“弋”字呢?(本身就是一个部首)。
小结查字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反馈纠正,齐读。
男女赛读,齐读。
过渡:打开书,默读课文,去领略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思考:龙是什么?边读边划。
三、初读课文,感受龙的形象。
1、龙是什么?
预设: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龙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课件出示齐读。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板书:图腾)。
2、什么是图腾?引入第2自然段,理解“图腾”:它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是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3、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长什么样子?(出示)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指名,齐读,你发现了什么?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过渡:这样一个龙的形象又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读读第4自然段(板书:起源)。
三、了解龙的起源。
1、学生自由读。
4、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出示句子,接读)。
指导朗读,这段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和比喻)真是太神奇了,谁来读一读!
5、探究研读: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看图片(还有很多特点,如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谁能根据文中的内容,把省略号的意思再说一些。(像驼头一样高大,像鹿角一样美丽,像蛇颈一样圆滑,像龟眼一样炯炯有神,像鱼鳞一样闪闪发光,像虎掌一样肥壮有力,像鹰爪一样坚硬锐利,像牛耳一样独特……)(小练笔)。
6、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象征着什么?
6、龙、既能在天上飞、水中游、路上走、无所不能、神通广大,这样的想象意味着龙是什么?(板书:万能之兽、万能之神)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我国古代各族人民除了以龙为图腾,还有以哪些为图腾?(课件)。
7、小结:我们的祖先把吉祥和美好的东西全都集合在了龙的身上,就是希望(齐接读)。
8、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了结构这么复杂的艺术形象,谁来帮老师称赞一下我们的祖先?(小练笔)。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学生说、(出示第一段)这就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是在河南濮阳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它有什么特点?(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别看他简单,但是却极其珍贵。指名生读第一段。
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谁也想读一读。
出示图片。
看着这张图,你理解了什么是粗犷吗?
齐读第一段。
五、感受龙艺术。
过渡;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意义深远,至今,我们的生活中还处处可见。(板书:意义)。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龙蕴含着哪些意义?
2、分小组讨论汇报:
3、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龙的形象存在?
你知道哪些龙的成语?
指名交流后欣赏。
4、船上有龙、桥上有龙、房椽上有龙,衣服上有龙,饭桌上有龙,节日里舞龙、取名字有龙等等,这都说明了什么呢?(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
齐读第5段。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意义非凡,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龙的传人)。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在歌曲《龙的传人》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更鉴证了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1、同学们,如果将来有一天出国了,别人问我你是哪的人,你会怎么回答?如果再问你,中国人为什么是龙的传人呢?你如何回答。(龙是中国人的象征,所以我们是龙的传人。)。
小结: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说,我—是—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学生大声说,板:龙的故乡)。
板书:
万能之兽。
万能之神。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十七
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挖掘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创作)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歌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抒发了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十八
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1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展示龙的图片,感知龙的艺术形象。
2、过渡:刚才我们听了歌曲,看了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龙的一篇课文——《中华第一龙》。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交代阅读提示:
(1)、借助字典,读准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4)、用“词语”或“短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0分钟。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交流查字典读准字音的学习情况: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补充: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惊涛骇浪。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并且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交流问题:
(2)、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首先解释“图腾”,然后交流体会。)。
四、深入学习,探究精髓。
(一)、导读第4自然段,深挖细究。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语句]。
探讨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2、探究两个问题,模仿句式说话。
问题:
(1)、省略号什么意思?
(2)、什么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句式训练:
选用“骆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说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3、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二)、品读第5自然段,深入体会。
1、指名朗读,思考问题: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汇报交流:
议点:装饰(吉祥、神圣)、舞龙(喜庆、力量)、“龙”词(赞颂、祝福)、歌词(抒情、讴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提炼“龙”的精神是什么?
2、把课文中带龙的词语抄下来,再写几个带龙的词语。
中华第一龙的教案设计篇十九
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歌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抒发了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
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学习重点:
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学习时间:
1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展示龙的图片,感知龙的艺术形象。
2、过渡:刚才我们听了歌曲,看了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龙的一篇课文——《中华第一龙》。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交代阅读提示:
(1)、借助字典,读准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4)、用“词语”或“短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0分钟。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交流查字典读准字音的学习情况: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补充: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惊涛骇浪。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并且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交流问题:
(2)、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首先解释“图腾”,然后交流体会。)。
四、深入学习,探究精髓。
(一)、导读第4自然段,深挖细究。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语句]。
探讨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2、探究两个问题,模仿句式说话。
问题:(1)、省略号什么意思?
(2)、什么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句式训练:
选用“骆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说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3、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二)、品读第5自然段,深入体会。
1、指名朗读,思考问题: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汇报交流:
议点:装饰(吉祥、神圣)、舞龙(喜庆、力量)、“龙”词(赞颂、祝福)、歌词(抒情、讴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提炼“龙”的精神是什么?
2、把课文中带龙的词语抄下来,再写几个带龙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