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精选(十八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一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二
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习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近,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习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依旧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当别人知道他曾经跑100米需要35秒时我们才发现,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取得了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算是成功。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三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蒹葭》这首诗,我深深的被诗中主人公执着、不顾艰难险阻,寻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触良深,《蒹葭》是《诗经》中300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经典。
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为霜,萧瑟秋风吹过,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远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痴情的男子不顾道阻且长、且跻、且又……苦苦追寻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寻找,苦苦追寻。他却怎样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爱慕已久的伊人。当他痛苦不已,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心中的伊人又不时的闪现在他的眼前。若隐若现,忽远忽近,飘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踪不定,使这位痴情的男子欲找无方,欲罢不能。男子的满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间,情意绵绵,唯美烂漫。
诗中痴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顾艰险、执着、不放弃、坚持。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经历风雨后取得的胜利;是经历挫折后获得的荣耀;是经历艰难险阻后得到的辉煌。成功是一位两年前上六年级名叫陈宏程的同学,在画室里画画,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想过要放弃,这时指导老师黄老师走过来,对他说:“遇到这点挫折就想放弃?画画不能着急,一次画不好我们两次,两次话不好,我们画三次,知道好为止。坚持就是胜利,成功贵在坚持。”最后在黄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努力坚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在成绩上优秀的同学。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们却忽略他为成功付出的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因为成功贵在坚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坚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这一个个故事都是给我们的鼓励。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字眼,要做到却充满艰难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许已经看淡结果,难忘的是成功背后不服输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后努力坚持的汗水。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邓丽君的《蒹葭》在小时候就听过,这或许便是我和诗经最早的缘分了。那时的我不懂得什么叫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懵懵懂懂地听懂了后面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哦,有位伊人,在水的另一边,简单稚嫩又不完全正确的理解,却能确确实实感受到那里面流动的美。可惜的是,那时候的我并没有继续深入探寻这份独属于《诗经》的景色。
于我而言,《诗经》就仿佛是《蒹葭》里那位彼岸的佳人一般,漫长的时间间隔成了河上氤氲的雾气;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语言成了那重重的芦苇。我能看见她影影绰绰的身影在天光水色之间具有着的朦胧的美,只是太模糊,又太遥远,没有注释便是寸步难行。她比文言文又老了一个辈分,仿佛我的太奶奶,不管怎样,总是畏惧而不愿靠近的。相比较而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比“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要易亲近太多。
直到这一次的打卡活动,才再续了我和她的缘分。翻开这本记载千年前歌声的《诗经选》,细细地诵读着,反复地体会着,突然发现,她似乎也没有那么遥远不可亲近。她是千年前的民歌,用千年前最流行的语言诉说着千年前纯真的情感,她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还一起唱过的歌谣。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她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当弄懂那些几乎每句都有的生僻词语后,整篇诗歌的意思也就简单明了起来了。她是通俗的,她没有唐诗宋词等刻意雕砌的韵律仪仗,她只有未经雕琢的深情与诚恳。诚恳的劳作,诚恳的纪念祖先,诚恳的想念喜欢的人。
是的,我喜欢诗经里的爱情。爱情作为诗歌永远的主题,在《诗经》里也占了相当比重的一部分。但她不像后来因宋明理学而变得含蓄矜持的爱情,她只有“无拘无束”的自由恋爱。
在诗经里,喜欢就是喜欢,她不是后来的那种“我爱你,我就卑微到了尘埃里”,她没有扑朔迷离的用典和因含蓄留下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她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青年男子对于心上人昼思夜想、难以入眠的相思;她有“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的深切的倾慕;她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我爱你恰好你也爱我的悸动……这些真诚又直率的情感让我如此动容,情者以诗传情。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了,她是我们前世无邪的记忆。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哦着远古的歌谣,轻轻踱向芦苇丛深处。
蒹葭是我极爱的植物。且不说文人墨客对它有多么青睐,只看那一束荻花立于水畔,就觉得无比的美。在我看来,芦荡是最好的景致,是令我神往的地方,而芦荡水乡酝酿的红色往事,更为这翩然诗意平添几分豪情。
进园,拉上同学直奔“芦苇迷宫”,一路风光恰好。青石板路,亭台水榭;路边风情茶肆,炉水交响;过往旧寺厅堂、楼台古碑,皆非雄壮,与吴依软语呼着、应着,与江南小镇拼连着、模糊着,与老镇的记忆一起蒙着轻尘,和着清风。栈桥亭中有人吃茶说话。扯几处闲景,平淡里过。
到了“芦苇迷宫”,却是游人稀少,放眼茫茫芦荡,心中说不出的喜欢,它们不知在沙家浜的清波里依偎了多久,好似紧挨着不肯分开。芦花尚青嫩活跃,邻家女孩一般的模样,清纯青涩。河畔的芦苇却有些泛黄,将长成我心中理想的“蒹葭美人”。一簇一簇,将水面细细隔开,密不透风,水汽便在小空间流转,如朦胧神秘、氤氲未知的梦境。
就深里步行,路过一座“蒹葭桥”,走上最高点,便可胸怀些许诗情,稍稍俯视芦荡,水路狭窄曲折,实实在在的清澈盈动;芦苇旁泊着渔家小船,船桨横卧,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
偶能听见摇橹声,却想起阿庆嫂们自然也是江南女人,也有芦苇一样的气质,芦苇般温婉的美,也会在斜风丽日里浣着纱,在低矮的屋里燃起炊烟,经营安逸悠长的水乡生活。但她们也选择了像芦秆般坚韧,一身青花粗布,一顶芦编斗笠,一叶小木船,驾驭一方天赐芦荡,水里来,水里去,一颗炽热的心。提起擦得晶亮的茶壶,顺便搁下女性的柔弱,谱就美谈。江南平实安宁的历史也有了些波澜,多了种新的恪守,展示它“宁静无为”的对立面。
往回走,割舍淡淡的留恋。踏过一座栈桥,耳畔隐约有唱戏声,极投入,向游人诉说当年的故事,与春来茶馆的清茶一起淌进人们的心田。
提醒着不忘。
别了,蒹葭丛;别了,摇橹声;别了,芦荡火种。无论时光沧桑了多少年,沙家浜的那些蒹葭,依旧。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选自《诗经》
这篇《蒹葭》,我们一定都很熟悉吧。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虽然对《蒹葭》有许多种解读,但把它认为是恋歌最普遍了。他书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
第一次接触这首《蒹葭》,是因为《在水一方》这首歌吧。当时还很小,只是觉得这首歌很美,很柔。大了之后,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这个,便去查了歌词的出处,查到了这首《蒹葭》。突然觉得,与美同存的,还有一种莫名的凄凉。从开头至结尾,都是有阻碍的,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尾。
同为《诗经》佳作的还有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同是佳作,同为恋歌,可两者的结尾确实截然不同的。《蒹葭》里,“我”执着的追着伊人,步履艰险,但开头的这种渺茫,却早已为悲剧的结尾做下铺垫。
《关雎》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慕之人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朝思暮想而且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努力,主调是欢愉的。
看来,即使是同一部著作里的佳作,他们的主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诗经》本身便也是一部佳作吧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七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说起诗经《蒹葭》,可能大家稍感陌生;提起《在水一方》,你肯定想起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想起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在水一方》,由邓丽君演唱的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会久久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歌曲的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则是取自诗经《秦风—蒹葭》稍作调整而成。那么,《秦风—蒹葭》又有着怎么样的内涵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真诚、最美好的感情,一直以来是人们的追求。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全诗先提到“蒹葭”和“白露”,指出了所处的地点和时间。这也是这是《诗经》中常用到的比兴用法,中国人含蓄内敛,古人更是如此。在提及爱情是委婉,所以先从身边的场景、动植物说起。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伊人真的是在那里吗?读完全诗才发现,其实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他只知道她在河水的另一边。
我多次品读后不禁感叹,本诗虽写爱情,但却只字未提“爱”,不过却又字字总关乎情。写作手法是如此的含蓄。本诗先写时间,从白露“为霜”到“未晰”再到“未已”,再写水的状态不断变化,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从而让人想象道路之艰,追逐之痛苦。这样的时空变化,其实是在暗示男主人公追寻、等待伊人过程中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变化, 距离产生美,女子“在水一方”,让这边的男子苦苦徘徊却怎么也抵达不到她的身边。男主人公高贵的精神和坚贞的爱情操守也越来越感动人。
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比起还有辛弃疾的著名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经的中的这位诗人寻觅伊人之路似乎更为艰辛,让人不禁慨叹咫尺天涯!这让我想起了《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荫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总之,诗的艺术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展现出的浪漫精神让我深深着迷。诗歌表述婉转而又深切动人,在把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展露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全诗通过对时间场景的变换生动地描绘出了诗古人常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总能引起当世人和后世人的共鸣,而追求过程中的辗转和最终求之不得的惆怅与失落,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人苦苦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焦虑。全诗中没有一个思字、愁字,却让我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我想,不管男主人公能否追寻到心中的美人,不管现实的世界是多么冷酷无情,但我们也需要像这个男子一样在面对那样残酷的现实以致朦胧的未来时,有这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火热激情,大胆拥抱理想并乐观地活着,这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存姿态吧!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周南·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对于蒹葭的解读,多从爱情的角度出发,诉说望之不可及、求之不可得的相思之意。初次读到蒹葭,是在初中的时候,看到的也是美好的爱情,诗中蒹葭、白露等意象读来觉得格外唯美,属意于一人,无时无刻的思念,锲而不舍的追求,确实是非常美好的。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经历了成长的各种事件,我渐渐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前进的方向,再看蒹葭,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蒹葭的“追寻”,用在寻找理想也非常恰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话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出了说不清的迷茫,在水一方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地点。我知道我的目标离我非常遥远,在缥缈的江水另一边,但悲哀的是,终不知其所在,颇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味。然而令人意动的是,即使如此,追寻的人依然不畏道阻、不厌溯回,上穷碧落下黄泉,经历了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时间变迁,一步一步找到目标,探寻到理想所在之处,即便是所谓的“宛在”,但也有了希望,有了线索。
在高中阶段,最能体会到蒹葭的迷茫之处,每天都是无止境的学习、刷题、复习,同样也在不断否定自己,我在高三后期有一段时间成绩一直在下降,对比班上一直稳定在年级前三的同学,我每次考试之后都特别焦虑,一直处在低压之下,考试一场接一场,打击也没有停下来,将近半个月我都处于那种糟糕的情绪之下。我一直在绷紧弦努力补过,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提高,不知道最后自己要选择怎样的专业,医学专业的分数线太高了,我当时差点放弃这个目标。但所幸有身边很多人的安慰激励,最终我终于找到了平稳的状态,坚持了下来。而现在,我基本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在这条道路上一步一步走着,但这种追寻并没有到尽头,前路还有很多选择,还有许多困难,还有待溯洄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九
烟雾缭绕中,一个少年,缓缓走来。不论是要逆流而上,还是要趟过高而陡的山地,或是要走过遥远而弯曲得险路,他都不轻言放弃,只为心中那梦想的“伊人”。从晨光初现到“白露未已”,永不言弃……
掩卷,沉思。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个“伊人”,这个“伊人”可能是初中学子想要进取的心;可能是上班族想要升职加薪的愿;也可能是老人们盼子归巢的思……但无论如何,又有几人能做到像这位少年一样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去追寻呢?
不论结果,只要努力过了,也不会留有遗憾,而那不留遗憾的拼,不也值得去学习吗?
就拿我做个反例吧!每次开学,我都会兴冲冲地写下一大堆学习计划,但渐渐的,我开始感觉到不对劲了,不是计划制定得不够完满,而正是应为太“完满”,我坚持不下去了。于是就会找借口:稍微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吧。最后,只能在考试中“默默退场”留下隐隐遗憾……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美丽。”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许多人,也曾和我一样,开始时满心欢愉地抱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炽热的干劲去追逐我们的目标,但都以失败告终。不妨想一下,我们这,是否是一种等?
而这篇文章,更很好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畏艰险的形象,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要学着去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跳出自己的安逸界,让自己也去努力,哪怕只有一次拼尽全力,不留遗憾……
“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这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一句话,也是网络热词之一。今天,让我们真正地去践行它,而不只是挂在口边,开几句玩笑。
读《蒹葭》,让我初识古代爱情的美好;读《蒹葭》,更让我真正拥抱努力!
事实上,学习也好似寻找“伊人”那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道路,但只要我们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豪情壮志,脚踏实地,终会寻到那个,站在河畔的身影……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十
风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你的笑容摇摇晃晃,成为我命运中最美好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题记
这个故事出自《诗经·秦风》一提到秦,一般人的印象都是“粗犷”吧?地处西北,极具侵略性,崇尚武力,士兵男子近乎凶狠,而《蒹葭》怎么听都应该是在江南水泽的呢喃而不是西北风沙中的叹唱......
不过,若真若真如此,那可就大不一样了:一个是白面书生手中相携的温香;一个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
恍然大悟——《蒹葭》真的很美,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
血红色的白绸,在你手中,轻拂袖,却徒留残泪,水中。箭,穿越千年,射中你伤残的心。断剑,额下,无声的留恋。眼神,读透内心的爱,剑,无从下手,心,早已成空。你悠然而走,伸手,伸手,为何触不及你冰凉的手。 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只不见伊人,白袂随风飘。 心已悔断肠,为何只留你宛一方。天地苍茫,千年轮回,我却不知,宛在水中央。
你化身,我心随,不知方向,已迷茫,怎追寻你一世芬芳,读透你,依然是谜,我愿留宛,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十一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中水雾朦胧,氤氲开来,秋风瑟瑟,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弦。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里?该走向何处去追随她呢?
望着水面伊人若有若无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寻的理想,难以捉摸,空灵飘渺于远方水面。那在水一方的伊人,还有那执着坚守的梦,什么时候能够清清楚楚地看见伊人,触手可得地抓住梦想呢?可正是因为伊人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的美,和那梦的余情不散与魂牵梦绕,才有了时刻奔赴梦想的坚守和初心啊。但伊人飘渺虚幻,梦想遥不可及,苦苦追求的主人公,可知梦难以逆向,路反转吗?想到这,又是多么无可奈何与惆怅叹息。
眺望远方水面的主人公,在得到与迷失中一定内心苦苦挣扎,犹豫不决过。到底伊人能否追寻到呢?梦中的世间是否能走进呢?最终如果还是求而不得是否会后悔不已呢?这个追梦过程中,正因为尽头的未知与对结果的幻想,才愿意去追寻即便得不得结果的结果吧。毕竟伊人正如世间美好,永远驱动着我们逐梦的脚步。一切答案尽在作者的不语和追寻的脚步中。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我想,这个过程中,大多是内心的挣扎纠结和苦闷抑郁无法排解和真正诉说出心中的追求吧。尽管结果不尽人意,但不枉曾经也是努力追求的少年啊!至少曾经努力过,认真过。
想想年过半百、满目疮痍的主人公年老之时,回想起当年的山高水长,或许更加懂得追求的意义,也感想当年的努力追梦的自己。那些年轻时的挫折不如意,也能够以“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落潮起”地心态风轻云淡地讲述出来吧。也正是坚守梦想、执着寻求伊人的经历,才能给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无穷多的精神力量吧。
伊人因美好而不会是触手可得的,它在水一方静候我们能去找到她,拥抱她啊。梦想也不会从天而落的,它尽管可能遥不可及,但值得我们拼尽全力追逐实现它。愿我们都能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十二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近,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朦胧而又伤怀,肠断之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美丽空旷的境界里,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十三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近,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朦胧而又伤怀,肠断之感。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十四
你的人生中应该有这样一段时光,你捧着《蒹葭》或纸质版、或电子版,轻声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或许你会闭上双眼,细细品味。或许你会抬头,注视着远方,目光,却是放空的。亦或许,你会将它读给你的爱人听。那时,在你眼里,所谓的伊人,是头顶月,眼前人,而《蒹葭》所内涵的,也是对爱情的期盼。
我也曾单纯的认为,《蒹葭》所咏的,是情,是爱,是对佳人的求而不得。可如今,在简短的一堂《传统文学修养》课之后,我却愿意相信《蒹葭》所描绘的,更多的是,人生的追求。
你的人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你拥有极其强烈的念头,我想、我希望、我渴求。
那是你的追求。
千人千面,同一片天地也会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不同的雾霭/流岚、虹霓。
所以,你所渴求的,所希望的,所期盼的,所追求的,统统只是你自己的。
你自己的人生岛上,你会见到你所追求的,宛如诗中的伊人,她在水中央,她与你,隔着湍急的水流,隔着乱石,隔着杂草,抑或是,隔着时光。
你不停的奔跑,向着她的方向,你粗声喘息,你眼中溢满渴求,你奔跑带起的风吹乱你的头发,或许会有突然的雨迷乱你的眼睛。你会摔倒,或许会有尖利的石头划破你的皮肤,鲜红色的血自伤口渗出,你闻到空气中淡淡的血腥气。
你忽略疼痛,你眼睛里早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你或许会觉得累,你会想,我好疲惫。
你眼前的景象开始模糊,你好像看不清伊人的面容了。
走马灯一样的,往事浮现在你眼前。
你出生时父母激动的脸,你咿呀学语时稚嫩的脸,你蹒跚学步时母亲搀扶的手,你开始上幼儿园了,你很不愿意离开妈妈。爸爸送你去上小学了,你不怎么喜欢学习,可你很想要一朵小红花,你想要一张奖状。你初三时,想考入重点高中。你高三时,想和那个他考同一所大学……你想,你喜欢,你期盼。
皆是你所追求。
你加快了步伐,你蹚过水流,绕过乱石,踩过杂草。
最终,你和“伊人”抱个满怀。
明月照亮了天涯,最后谁又得到了蒹葭?满目风光仿佛在回答你,是那个“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你。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十五
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旷。人影惚恍。
这是一篇相思的作品。在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诗人徘徊追思着心上的人儿。
所谓伊人,水一方。
似乎看见了,却又抓不住。多么的诱人,朦胧而又伤怀。很有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频洲之感。苦闷,是情人之隔而造成的。这种隔离似远似近,若隐若现。宛如苏轼悼念亡妻的痛苦之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但,苏轼的隔离却是永久的,一个地上而一个地下。永远没有见面相逢的可能。《蒹葭》的隔离却是可以期待的。可以遥望的。惟一不知的,是要期待多久,这份情才能安居?
这份相思有些令人难过和伤怀。不禁会想起陆游与表妹的凄美爱情。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伤心之余,又能体会出其中的美来。画面的美,意境的美,情景交融的美。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一片空旷的天地,一条蜿蜒而流,岸边芦荻长有长,露也成了白霜。雾气蒙蒙,忽隐忽现的沙洲,若即若离的心上人儿。画面由远及近,这是美学上的三远之一的平远。这便是美。这让我想起歌手李健的那首让我心暖柔又粘稠的歌曲《远》。“不知你现在的地方,离我有多遥远。站在最高的山顶上能不能望得见,就算分离的世界天空依然相连。有没有在风中听到我的呼唤,也许流浪的云她能带去我的思念,有没有在雨中看到我的泪点。不知你回来的时候还要有多久远。”这不正是《蒹葭》的思念吗?在美丽空旷的境界里,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然而,这一定是男人在思念女人吗?不可以是女人在吟唱在思念吗?可以!因为这一诗是出自《诗经》。若是在其他的古诗中,那几乎是不可以的。也只有《诗经》中的爱情才会如此的多姿如此的大胆,也只有《诗经》中的女子才会如此的开放、大胆,如此的爽朗泼辣。《诗经》情爱诗里女子可以直抒自己的情意,可以羡求男子。它收录的是西周末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以后,独尊儒术。女子便只能规规矩矩织布了,连读书都不许,更不要说追求心中的恋爱。宋朝,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更是令人恐慌,也令女子恐慌。女子谈何地位,谈何爱情。如果可以谈,那怎么会有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而且这出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焦对刘的爱甚于对母亲的爱。“子甚益其妻,父母不悦,出。(《礼记·本命》)”。哪里敢谈追求。文人们只好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寄寓在《柳毅传》等传说中。但也不敢像“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野有死鹿》)”中那女子那样开朗、大胆。女子对爱情的大胆、开放、活泼,便是《诗经》情爱诗的特点。所以《蒹葭》的相思是完全有理由说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
可歌可叹,感人至深。令人替等待的人心焦。像《边城》翠翠一样的等待,他明天可能会回来,可能不会回来。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十六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习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固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十七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周代秦国的一首民间诗歌。初读这首诗,便被诗中那种淡淡的清新的惆怅所打动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说“《诗经蒹葭》最得风人深致。”这句应算是对《蒹葭》的最高评价了。
这首诗历来被人们当作爱情诗来解读,但我以为,它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从思想内容看,这首诗确实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现了追寻者急切、焦盼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心情。从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但诗中的“伊人”仔细品来,又不仅仅指心上人,它若隐若现,它影影绰绰,它可望而不可及,似乎更像极了我们心中一种唯美的向往。这种向往虽然看起来渺远迷茫,但却充满着强烈的诱惑和激励,它引领着我们每一个人为之“上下求索”,即便求索的过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但我们宁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如此往复,历尽磨折与艰辛却不改初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为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中第一小节里,一开始就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画面:深秋的早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重重霜露,烘托了气氛,也在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一种凄清苍凉的基调,同时,它又是主人公凄切悲凉心境的自然流露。
后面小节中的前两句写景作用相同,但在景物的描写上更细腻,并与第一小节的两句形成了时间上的有序推移,也逐层强化了主人公失落惆怅的情绪以及不懈追求的执着与坚定。
每次吟诵“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时,总有一种凄然心动的感觉,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投入到那样凄清而唯美的情境中去。难怪古人王恺运评说《蒹葭》时总说:“写情入物,而苍凉凄动,如洞庭秋风之句。(指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当称千古伤心之祖。”也难怪很多文人诗客后来写就凄清之景时总喜从这两句中生发,现在想来,后代诗人有许多经典诗句皆缘于此处,原来并非没有道理。
再读诗句,深切感受萧瑟凄凉的情景中我们主人公的执着追寻。前方道路虽然坎坷、漫长、弯曲、险阻,但愈是艰难,就愈是衬托出主人公与心上人欢会的甜蜜与美好,也愈能激发出主人公追求美好向往的坚定信念。怀抱这份信念,艰难跋涉、矢志不渝。
路漫漫其修远兮,每一个心中有着唯美意念的人都将会上下而求索!
诗经蒹葭读后感300字篇十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题记
江上迷雾朦胧,岸边芦苇心神荡漾,在微醺中又不免生出点点愁绪。有一人划着小舟,向着道路险阻的上游前行,梦中伊人的倩影近在咫尺,可恍惚间却在前方消失不见。
“去哪儿了?”那人疑惑着,四下张望,殊不知自己在不觉中停下了手中的桨。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又被冲到下游,但庆幸的是,他在水中绿洲上再次看见了那朦胧的背影。可美丽的烟火,只有一瞬,他的意中人再次消失在朦胧江雾中
如此反复,永不停歇,就像是场永无止境的追寻,可欲而不可得。
不知为何,每次读起《蒹葭》,总会有一丝淡淡的感伤萦绕在我心头。那人明明与“伊人”只有一线之隔,但似乎总与她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迄今仍无法跨越。求而不得的悲苦,在字里行间中隐隐可寻。
但人生不正如此吗?
不是所有人都含着金钥匙出生,求风得风,求雨得雨,甚至不用求就都有人送到身旁。大多数人都是划着属于自己的小舟,在时间长河中逆行。
长河虽长,仍有尽头。你若随波逐流,小舟很快便会到达终点,最终留给你的仅是路上走马观花的风景;但一叶逆行的小舟,却可以助你追寻自己心中那求之不得的“伊人”你的人间理想。
她一身素衣,乌发垂落在腰间。
她执一柄素伞,背对着你站在水中绿洲上。
她虽然看似飘忽不定,但她其实一直就在长河之源,雪山之巅。
甚至,她就是你自己。
面对这场限定的游戏,面对自己的人间理想,那人曾兴奋过,曾迷惘过,曾失落过,曾怒吼过,但却从未懈怠过。
溯,逆流而上,逆水而行。
这终是一场孤独的自我救赎。
但是
“我会用一生去追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