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通用18篇)
拥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心,激发我们的积极性。在制定计划时,我们要考虑到实际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一份好的计划可以让我们更有目标和动力,下面是几个成功者的计划分享,愿你借鉴有益。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一
临夏州图书馆成立于1992年,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平方米。图书馆自成立以来相继开设了行政办公室、采编室(辅导部)、典藏部、地方文献部、保安族东乡族文献部、共享工程阅览室、阅览部(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7个部门。
现有职工24人,男职工11人,女职工13人,中共正式党员8人;馆长1人,副馆长2人;副研究员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人;职员17人,工人7人。
我馆现有馆藏图书1.1万册,期刊合订本4000册,报纸合订本2000册,电脑16台,阅览坐席60个。
二、临夏州图书馆主要职责和职能。
3、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4、开展社会型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5、传递科学技术情报;。
6、开发智力资源,包括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人力资源;。
7、开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三、单位性质: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馆长:宋天云。
四、部门职责。
1、行政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整理、协调、处理本馆行政事务工作;负责文秘、对外联络、公关工作;负责本馆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管理工作;负责本馆财务、统汁、考勤、考核工作;负责本馆的安全保卫、环境后勤保障工作。
办公室主任:王欣欣。
2、采编室(辅导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采集、加工工作;负责图书文献的分类、编目、著录及分流工作;负责新书的宣传推介工作;负责本馆目录组织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及本地区基层图书馆(室)及各学饺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工作;负责全馆学术研究、成果推广、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肯工作;负责本地区图书报刊发行员等级考核和培训工作;负责组织专业性、公益性讲座;负责“临夏州图书馆学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图书馆对外宣传工作。
采编部部长:王建华。
3、典藏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新书入库工作;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收藏管理及图书的防潮、防火、防尘、防蛀的日常维护工作;负责跟馆馆藏图书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典藏部部长:王玉红。
4、地方文献部主要职责: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文献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古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地方文献的查阅、咨询服务工作。抢救、挖掘、保存、传承和保护保安族东乡族文化遗产;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的读者服务工作和查阅、资源服务工作。
5、共享工程阅览室主要职责:负责信息情报的收集、筛选、整理及信息代查、专题服务和课题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本馆数据库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服务本馆网站的制作、更新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和维护工作;负责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工作;负责电子阅览室的日常开放工作。
技术部部长:常志军。
6、阅览室(期刊、报刊、资料、少儿)主要职责:负责报纸、期刊的采集、加工、整理工作;负责报纸、期刊的分类、编目工作;进行报刊宣传及辅导工作;负责报刊信息提存,编制报刊论文索引、报刊文摘等报刊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报刊资料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为读者提供报纸、期刊的阅览服务和咨询导读工作;负责期刊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的正常开放工作。
5.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计划。
6.小班个人研修计划模板。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二
2.1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色。平顶山市地方文献反映的是有关平项山这个地域范围内的一切事件、人物和信息,包括历史的和现在的,如《平项山年鉴》、《平顶山市志》、《河南省平项山市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平顶山历史人物志》。
2.2较强的历史资料性。通常以政府部门的文件资料、党政及其领导人的著作、报刊及一般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类地方文献,如《中国共产党平顶山市新华区党史大事记》、《鲁山文史资料》、《平顶山晚报》、《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文史资料》等,具有内容可靠、针对性强、部分具有一定保密性、印数少且一般不重印、再版的特点。
2.3题材多样化。有关经济的文献,如《平顶山农业》、《平顶山轨枕厂志》、《平顶山市啤酒厂志》;有关信息传播的文献,如《郏县广播电视志》;有关地方志的文献,如《叶县志》、《平顶山市志》;有关地理旅游的文献,如《平顶山景区生态旅游览胜》、《平顶山市卫东区城郊生态旅游览胜》..
2.4文献载体的广泛性。以地域知识为内容的地方文献除包括传统的印刷型之外,其记录知识的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记录手段(书写、印刷、录制等)及其相应的物质载体(们‘木、纸张、微缩品、音像制品、机读件、多媒体等)决定了地方文献的形式多样性。如网络版《甲顶山日报》、画册(《托起辉煌――纪念平顶山建市四十周年(1957―997)》)、各种手册(《煤矿安全手册》平顶山矿务局安全监察局编)、手刻稿(《报刊管理》张素琴编)等。
3.目前平项山市地方文献工作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平顶山市图书馆、平顶山学院图书馆、平顶山工学院图书馆及一些县(市)图书馆的调查,发现平项山市地方文献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3.1认识不到位,缺乏地方文献搜集的长远规划和目标。有些图书馆,特别是县(市)图书馆还认识不到地方文献的真正意义和价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地方文献搜集和利用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在收集和开发利用上很大程度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甚至当成“副业”,认为可有可无。造成平顶山地方文献收集的缺口较大,很难形成鲜明的馆藏特色和科学的藏书体系,也就很难使地方文献资源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
3.2机构不健全。除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较好的平顶山市图书馆外,大部分图书馆末设置专门机构,没有地方文献专架。地方文献的收集较一般的图书采购复杂,困难较多。因为地方文献相当一部分为非正式出版物和内部资料,而且大多数分散在各单位和个人手中,有些甚至流散到外地,文献来源不好掌握。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更是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技术和时间,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没有健全的机构是难以做好这项工作的。
3.3经费短缺。大部分图书馆没有购置地方文献的专项经费,地方文献因受出版发行量的限制,尤其是一些非正式出版物,内部资料及个人手中收藏的资料,价格昂贵,虽然内容不错,图书馆也确实需要,但由于经费问题也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平顶山市地方文献完整系统地征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3.4未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呈缴本制度是为保障文献的收藏和流传,由政府下发文件,明文规定各科研机构、机关、学校、新闻出版部门等有关单位及个人,义务向图书馆送缴一份编写和出版的一切书刊资料,使图书馆成为一个收藏地方文献的职能单位。呈缴本制度是国家采取的一种文献保障措施,是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国广东省很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先后五次行文规定呈缴本制度,对广东省地方文献的收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目前,平顶山市还没有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处于无助的状态。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三
全面系统地收藏地方文献,应当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概念,各馆又有其不同的理解,因而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处理又有侧重和不同作法。
现以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为例,关于地方文献的范畴,试作分析探讨。
“地方范围”概念,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并结合历史发展沿革,历代行政区划变更和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来确定。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地方范围”就依此而确立。所以它的“地方范围”以现今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地方范围为主,并结合了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和传统作法,如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历史上属甘肃管辖,1928年划归为宁夏,但仍属西北行政区划范围之内,近三十年中,此二蒙旗的归属问题几经变动,现虽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但根据历史上区划的归属,以及甘肃省图书馆的传统作法,凡属此二旗的有关文献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查现今西北区域概念,系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但西北区域概念的产生,始于张骞通西域之后。《史记・大宛传》称:“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当时的西北区域指今新疆及葱岭迤西之地,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盖因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今陕甘为其直接统辖区,殆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地区为西北,从此西北区域概念发生了变化。后因历史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变更,遂以现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概念。况此五省区之地,从我国历史发展沿革中,早已成为一个军政管辖下的整体,汉代的凉州刺史部就辖有今日的甘宁青之地;唐代的陇西道所辖范围,包括今甘宁青新之地乃至更广;元代陕甘行中书省,几辖有今西北的全部地区;明代陕西行都司管理今陕甘宁青之全境,清康熙五年(1666年)析置甘肃,军政大事由陕甘总督节制。1928年在甘肃宁夏、西宁二府基础上,又析置宁夏、青海二省,军政大事仍由西北行辕,第八战区和以后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辖治。解放后,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都在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之下,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现今的西北早已成为一个整体。若从地理交通因素考虑,兰州位于西北五省区的中心,为通往西北各省区及西藏的必经要道,又为西北铁路交通枢纽。著称世界的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铸而成的友谊之路,自古以来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其东段和中段,包括了今日西北五省区之地。今后随着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至于西北的民族问题,自古即以复杂著称。秦汉以来,匈奴族统治西北地区,且与秦汉王朝之争夺几百年之久。东汉时氐羌民族侵关犯边,西北地区几无宁日。南北朝时,鲜卑、匈奴、氐、羌等民族,在今西北地区曾建立过所谓“三秦五凉”等少数民族政权。唐初,突厥、回纥雄据西北;中唐以后,吐蕃兴起,其最盛时,占有今日西北的绝大地区。北宋时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长达二百年之久。明王朝代元而起,蒙古族退居漠北,对明朝西北边境侵扰达二百余年。明末,蒙古族侵入青海,藏族深受其害。嗣后顾实汗率众进入青海,分左右二盟,以其子十人领之。及至近世,又有藏回等民族的形成与兴盛。故西北民族问题,其间既有民族战争与迁徙,又有民族同化与融合,所以西北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整个西北地区有其共同之处,而各省之间又有其不同之点。因此,从西北地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的递嬗,已形成了西北的固有特点。
历史沿革、地理条件以及现今的行政区划等因素,成为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地方范围”概念的形成依据。
二、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确定之后,才能确定地方文献资料的内容的范围。
(关于文献资料的内容涵义,参见1986年《文献》第三期《从图书馆工作角度谈文献》一文)。各馆在这方面的做法颇不一致,但各有其特点。地方人士著作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则可考见某一地区的学术史和文化史。收藏地方出版物,对研究某一地区的科技史和出版史多所稗益。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范围,无论有何不同,而完整系统则是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基本要求。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不囿于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而是以文献资料的内容是否有地方特色为依据,如《潜夫论》和《甲乙经》二书,作者都是今甘肃平凉地区人,前者是东汉时的著名哲学著作,后者是晋代著名之医学经典。此二书虽在我国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却无地方特色,故不作地方文献收藏。甘肃省馆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则以其文献资料是否带有地方特点为原则,而不以地方人士著作或地方出版物为依据。
地方文献和其它藏书一样,有其类型、文种和学科之不同,各馆对地方文献资料内容的理解和作法也不尽一致。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包括:
1.地方志。
地方志是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综合记载,是研究一个地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必不可少的资料,大都保持了时间的延续性,是一个地方几十年或几百年间各方面真实历史的反映,所以它是构成地方文献的主要部分。
2.本省地区的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游记笔记及其它专门著述。
《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是研究北京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等方面最详实的北京地方文献;《西域水道记》则是新疆水道、湖泊调查的详细记载。这些资料地方特点突出,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省范围内出版的期刊、报纸。
通过期刊可以掌握本地区学术研究动向、研究水平以及研究成果;报纸每天则有大量的关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信息资料和建设成就的新闻报道。所以本地区出版的期刊、报纸是构成地方文献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4.地方档案和家谱、族谱以及名人传记材料。
地方档案是地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地方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如巴县档案,是研究川东地区政治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关于石达开的有关档案,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尤为可贵。最近在湖南岳阳发现的六卷本《圣裔宗谱》,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孔子生平家世及历代君王对孔子的评价。这是研究孔子家世及世裔分支的详实资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5.有关本省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等。以上仅就地方文献的不同形式和内容而言,这些文献的地方性强,特点突出,并为人们所熟知。但有些文献资料的地方特点并不明显突出,所以在处理时应有所鉴别,审慎对等。
三、有关特殊资料的鉴别和处理,需要审慎解决。
1.文学作品的.处理。
好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现象,它可与历史资料互为补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暴风骤雨》运用文艺手法描绘了1947一1948年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肃匪反霸的真实情况。《保卫延安》描绘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全过程,这些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地方色彩,反映了该时期的历史真实面貌,可作为地方文献处理。本地区的民族史诗,如《格萨尔》、《江格尔》等,以及本地区的民歌,或以本地区范围内特定的人和事所写的报告文学、特写等,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等,均可作地方文献处理。但文学作品的鉴别要慎重,处理要妥当,尺度不宜过宽,更不能滥收。
2.地方戏的处理。
地方戏的发生、发展、唱腔、服饰和脸谱等材料,是研究改进和提高发展地方剧种不可缺少的资料,应作地方文献处理。但地方戏的剧本和戏文,其内容如不反映本地区的真实事件或地方特点不突出,原则上不作地方文献处理。《游龟山》、《游西湖》等,虽为秦腔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但不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相反,非地方剧种而内容反映了本地区历史真实面貌和特点的优秀剧本,如话剧《茶馆》、电影剧本《响导》,前者可作北京地方文献,后者可作为新疆地方文献。
3.地方出土文物。
地下出土金石文物和碑拓,以及考释记载有明显地方特点的,可作地方文献处理,如青海乐都出土的《赵宪碑》。但有些出土的金石文物及其铭文碑记,地方性不强或无地方特色,如云梦睡虎地区出上的秦简,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道德经》,殷墟卜辞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其内容都不具备地方特点。但这些出土文物与出土地的物质文化至为密切,其铭文拓片及其考释文字,都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4.地方名人传记资料的处理。
地方名人传记及英雄模范事迹资料,以被传人的事迹是否与本地区有关,如《刘志丹》一书,主要叙述了刘志丹同志在陕北的革命活动事迹,可作陕西地方文献处理。《铁人王进喜》一书,主要描写了他在大庆的创业精神及其英雄业迹,因此不作为甘肃地方文献处理。
5.有关民族问题记载和资料的处理。
我国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各地不同程度都有所发生,而以西北、东北及西南为多,尤以西北为甚。而一省一地民族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其他有关省份。凡研究本省区域范围内民族关系、民族分布、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问题而涉及其他省(区)者,其资料收录范围不宜过严。如研究青海、甘肃藏族问题,必然要涉及西藏的民族。研究西北蒙古族问题,必然涉及内、外蒙古族。研究新疆的哈萨克族,也会涉及中亚哈萨克民族,这些民族的族源、语言、习俗等,都有共同之处,所以文献资料的处理,尺度应予放宽。
6.关于“丝绸之路”资料的处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路,是古代人类文明的见证之一。关于这方面资料的处理,应从丝绸之路整体来考虑。丝绸之路分东、中、西三段,西段隶属苏联的中亚细亚及阿富汗一带。就丝绸之路一些城市之兴废、民族之移徙、语言之传播、宗教之递嬗、文化之交流及贸易之往还等都属“丝路学”研究范围。故葱岭以西凡属于这方面的资料也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7.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处理。
敦煌、吐鲁番古籍书卷,内容十分庞杂,除个别材料外,都不具备地方特点。但敦煌吐鲁番学是当今世界之显学,它不仅是祖国西北地区文化上的一个特点,而且是中西文化的结晶。所以凡属敦煌吐鲁番的一切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另外,西陲汉晋木简其内容多为来往公文函件,地方特点并不突出,但在西北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汉简资料,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点。汉简资料的考释及研究资料都应作西北地方文献。
8.丛书类书以及名人文集中有关地方文献的处理。
这类书中收录地方资料的情况不少。如《二酉堂丛书》,其内容多为甘肃河西地区资料辑佚,《左文襄公全集》多为治理西北筹兵设饷的奏章、专论及文稿,为研究西北问题的重要材料。这些丛书、文集地方性较强,其资料又较集中,所以应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但有的类书和文集中的地方性资料并不集中,且多为零星记载,这种情况下,不能一概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因此,须要做细致的工作,可将有关资料进行转抄,复制或抽印。这样既不失去丛书、类书、文集的完整性,又能将这些图书中的分散资料得以集中,供研究者使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不断高涨。因此,已有人提出“地方文献学”问题。“地方文献学”是否得以确立,有赖于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的研究探索。但地方文献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理论的研究,又有方法的研究。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内容范围概念以及地方文献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均属理论方面的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及报导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则属方法方面的研究。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为了努力准确划分地方文献,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并掌握本地区的历史发展概貌,自然资源储藏以及工农业生产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
2.研究历代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文献存佚及发展情况,以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学术源流及其变化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条件。
3.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校注、辑佚、汇编以及做好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工作,是积累地方文献资料,提高地方文献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料为本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出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1)。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四
临夏州图书馆成立于1992年,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图书馆自成立以来相继开设了行政办公室、采编室(辅导部)、典藏部、地方文献部、保安族东乡族文献部、共享工程阅览室、阅览部(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7个部门。
现有职工24人,男职工11人,女职工13人,中共正式党员8人;馆长1人,副馆长2人;副研究员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人;职员17人,工人7人。
我馆现有馆藏图书1.1万册,期刊合订本4000册,报纸合订本2000册,电脑16台,阅览坐席60个。
3、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4、开展社会型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5、传递科学技术情报;。
6、开发智力资源,包括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人力资源;。
7、开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馆长:宋天云。
1、行政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整理、协调、处理本馆行政事务工作;负责文秘、对外联络、公关工作;负责本馆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管理工作;负责本馆财务、统汁、考勤、考核工作;负责本馆的安全保卫、环境后勤保障工作。
办公室主任:王欣欣。
2、采编室(辅导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采集、加工工作;负责图书文献的分类、编目、著录及分流工作;负责新书的宣传推介工作;负责本馆目录组织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及本地区基层图书馆(室)及各学饺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工作;负责全馆学术研究、成果推广、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肯工作;负责本地区图书报刊发行员等级考核和培训工作;负责组织专业性、公益性讲座;负责“临夏州图书馆学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图书馆对外宣传工作。
采编部部长:王建华。
3、典藏部主要职责:负责本馆新书入库工作;负责本馆图书文献的收藏管理及图书的防潮、防火、防尘、防蛀的日常维护工作;负责跟馆馆藏图书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典藏部部长:王玉红。
4、地方文献部主要职责: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文献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负责地方文献和特种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古籍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地方文献的查阅、咨询服务工作。抢救、挖掘、保存、传承和保护保安族东乡族文化遗产;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研究开发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工作;负责保安族东乡族的读者服务工作和查阅、资源服务工作。
5、共享工程阅览室主要职责:负责信息情报的收集、筛选、整理及信息代查、专题服务和课题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本馆数据库的开发和维护工作;服务本馆网站的制作、更新及维护工作;负责本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和维护工作;负责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工作;负责电子阅览室的日常开放工作。
技术部部长:常志军。
6、阅览室(期刊、报刊、资料、少儿)主要职责:负责报纸、期刊的采集、加工、整理工作;负责报纸、期刊的分类、编目工作;进行报刊宣传及辅导工作;负责报刊信息提存,编制报刊论文索引、报刊文摘等报刊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报刊资料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为读者提供报纸、期刊的阅览服务和咨询导读工作;负责期刊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资料室、少儿阅览室的正常开放工作。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五
学校图书馆的功能是服务于全校师生,不仅让学生在这里通过广泛的阅读课外书籍获取丰富的知识,也可使教师通过借阅后提高他们的理论水*。为了更好的发挥我校图书室、阅览室的服务功能,使图书室、阅览室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新学期开始之际,本人在总结了上学期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图书室工作计划如下:
我校因为地处农村,班额学额少,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很单一,所以他们很喜欢到图书室借书看。今年,学校图书室将继续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支持与配合下,认真贯彻国家教委《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图书管理工作,以充分发挥图书室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作用。
1、抓好藏书建设。
2、积极服务于教学工作和广大师生。教学实践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我室将通过各种途径为学校的各科教研课题服务,让图书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开放学生阅览室,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图书的流通率。
3、提高管理水*。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开展班级图书管理员培训讲座,培养学生自主服务能力。
4、制定相应的借阅制度、阅览制度和赔偿制度。学生借的图书应及时归还,丢失的图书要按丢失图书的价钱的^v^五倍进行赔偿,损坏的图书要及时修补好。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览室读书时,要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阅后要及时将图书放回原位,将桌椅排放整齐,保持阅览室的干净、整齐。
1.对新书进行登记、上架,以便尽快方便师生借阅。
2.在每班选一位认真负责的同学做图书管理员,并及时对学生管理员进行上岗培训。
3.本校图书室开放时间:每周周一、周二和周三分别对一年、二年和三年及学生开放。集体阅览的时间也是相应的七八节,要求班级图书管理员认真填好集体阅览记录。
4.学生人均每学期借书不少于5册。要求本班图书管理员配合老师积极做好借阅记录。
5、图书室本学期将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和各种征文比赛。
6、图书室将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时为教师学生提供所需材料。
9、进一步做好各类工作,准备好相应材料,以便迎接上级部门对学校图书馆的验收。
10、学期期末时及时做好学校师生借阅图书的回收工作。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六
藏书楼历来被称为知识和理想的^v^“第二教室”,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学识的增进大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各项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因此,我校藏书楼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同时,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及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指导好学生利用藏书楼中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图书管理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主动服务”为宗旨。遵循藏书楼的工作规律,加强藏书楼管理理论研究,对图书报刊管理、读者服务等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
1、安排好各年级学生借还书的时间,尽量保证每班每周不少于1次借书时间。为了保证学生借书时间、质量,每天上午对当天轮到教室的还书及时归类入库,对未能按时归还的书与教室领导及时联系。下午学生借书后及时对书架进行整理。每周对学生的借书情况及时公布。
2、每学期必须保证新书及时入室、上架,并及时发布新书信息。做好书刊的入库、出借登记工作。
3、做好图书总括帐、分类帐及注销帐,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随时做好破损书刊的修补工作。
4、与教室领导老师联系,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提高学生的借书质量。低年级重点是拼音读物的集体阅览;中高年级名著的推荐阅览,提高学生对书的品位,配合语文学科教师上好“读书课”。
5、学校开放式书廊分年段由学生自主管理,每学年结合学校读书节活动,由学生自愿捐书补充,倡导学生文明阅读、规范阅读。
6、根据学校实际开展读书活动,创设优良的阅读氛围。
7、教师图书全天开放,为方便教师查阅资料,工具书一律不得出借。
8、教室图书角每学期每班借书50册以上,学生人均每学期借书不少于10本。
9、图书室将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和各种征文比赛。
10、图书室将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时为师生提供所需材料。
11、学生进图书室每周不少于一次。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七
大学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究会是唯一由我校首届研究生发起成立的一个校级综合性社团。协会宗旨:为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提供社会调研锻炼平台,为安庆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协会性质:实践性、公益性、学术性。本期我们将努力提升社团地位和形象,紧跟团委的步伐,着力打造核心社团文化,创新工作内容。
管理混乱,势必造成组织涣散。我们地方发展研究会坚持以制度管人。在“基础项”这方面,落实到人,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及时进行学习《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安庆师范学院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密切联系导师。积极配合校团委、学生社团管理中心的工作;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请假)均按时参加相关会议;按时交纳社团活动等材料。我们经常向刘燕老师、唐雪莲老师、金忠良老师等汇报和请示工作。
在安庆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团委的直接监管和指导下,在社管中心和兄弟社团的热情支持下,在会长吴晓峰及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去争取立项,去实践,去奋斗。这样的社团才是好社团。
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和生机。所以,这学期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凸显活动建设。另外,要及时用图片和文字及时记录我们自己开展的活动和参加的别的社团各种活动,这要成为我们地方发展研究会今后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常规工作。加强和各兄弟社团的合作。把现有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丰富会员生活,搞好博客建设。这是我们社团全体成员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社团对外的宣传窗口!我们博客.这学期我们将响应校团委的号召,紧扣社团文化艺术节,提升自己的社团品牌核心文化,我们将尽力打造“立足地方,服务发展”的最新最好的理论性社团,编辑出版会刊(暂定)简报《和谐地方》。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虽然我们地方研究会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或大或小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有学校党委和团委的领导,有社管中心同志和兄弟社团的支持,有全体会员的积极努力,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把我们的地方发展研究会,全面推向新的辉煌明天!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八
4.1提高认识,确定平顶山地方文献建设的长远规划和重点藏书体系,形成鲜明的藏书特色。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地方文献的认识,其次要向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宣传地方文献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真正认识到地方文献是平项山市的宝贵财富。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工作,它不仅可以为平顶山市“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服务,而且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平顶山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订地方文献工作的长远规划,确定各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和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地方文献,坚持长期积累,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实力雄厚、效益显著、适合各类读者需要的藏书体系。
4.2争取政府支持。
4.2.1保证地方文献专项经费。地方文献征集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经费作保障。目前平顶山市有关地方文献征集的法制还不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加上地方文献来源的复杂性,尚需要一定的经费保证地方文献工作的征集。这就需要图书馆做大量的.工作,争取政府领导的认同、重视和支持。
4.2.2争取用政府行为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地方出版物是地方文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来源,为了系统收集和完整保护平顶山市地方文献,各级各类图书馆必须争取有关政府部门下发文件,建立地方文献样本缴送制度,使地方文献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4.2.3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个人的合作和大家的配合,靠图书馆一家是难解决的,只有取得政府的支持,由市县政府发征集函,向全区域内的重点对象进行征集才能收齐收全。
4.3健全机构,加强管理。地方文献的管理,各馆的做法不同,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分散管理的方式,也就是说把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分别置于图书馆的各个部门:采编、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由这些部门根据各自特点分别进行管理,如平项山学院图书馆。另一种方式是集中管理的方式,即成立地方文献部,把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一系列工作都集中归属到地方文献部,如平顶山市图书馆。这两种管理方式各有利弊。笔者认为,第一种管理方式,由于地方文献分散在各个部门,从收藏上来说不够全面、系统,形不成规模和特色:从管理上来说比较分散,不成体系;从利用上来说不便于工作人员和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了解和熟悉馆藏地方文献,因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发挥不了地方文献为地方政治经济服务的独特功能,容易使地方文献工作陷于无序状态。因此,有条件的图书馆,还是成立地方文献部为好,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和利用集中在一个部门,以保证地方文献的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以及读者对这些珍贵资料的利用。无条件的图书馆,也要考地方文献的相对集中,即保持现有文献体系和管理部门不变,将地方文献筛选出来编制专门目录予以揭示,使地方文献工作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平顶山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平顶山市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
3.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2.9。
(高光辉平顶山学院图书馆)。
〔出处〕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九
按照上级部门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图书馆积极行动,召开了专门宣传工作安排会议,明确今年的宣传主题。并制定了“临夏州图书馆20**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馆长任组长、副馆长任副组长、各部室主任为成员的服务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积极协调临夏市红园广场、临夏州民族报社、州广播电台、州电视台等媒体和部门共同参与,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以“充分发挥公益性电子阅览室作用,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由馆领导带队组织业务骨干35人(次),在临夏市西关办事处河弯社区、红园广场制作悬挂宣传横幅,展出部分藏书,对临夏州图书馆阅览部、地方文献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临夏州图书馆地(市)级支中心电子阅览室等部门的服务项目及电子阅览室开展免费阅览、培训、爱国主义主旋律影片展映等公益性服务项目内容进行了宣传。活动期间,邀请部分读者参观州图书馆期刊、报纸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向大家介绍了未成年人“绿色网吧”、“安全阅览”平台,以及未成年人上网的各项服务制度、管理方法。
为使广大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临夏州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州图书馆还印制了6000份介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征订期刊目录、地方文献目录等内容的宣传材料,在宣传周期间,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发放,其中部分传单在电子阅览室、阅览部以前来阅览的读者为媒介向社会进行宣传。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内容等方式,与当地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向媒体通报活动开展情况、提供相关新闻线索与采访素材,5月26日,临夏州广播电台、电视台对临夏州图书馆开展20**年度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情况做了详实的宣传报道,同日,《民族报》也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年来,只要是图书馆开展的各项读者活动,我们都与媒体取得联系并争取得到重视进而开展对外宣传。媒体的宣传报道为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应。
本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读者反响好,参与热情极高,活动开展顺利,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临夏州图书馆通过开展宣传周活动这个平台,借助全民读书的热情,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积极参与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提高开展免费服务后来馆借阅、阅读、浏览网络资源、查询资料的读者数量,以不断优化临夏州图书馆阅读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引导公众文明健康上网,举办更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让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十
地方文献是文献的一种类型,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与地方有关的文献,主要包括史志、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三方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讲,是指内容上与地方有关的一切文献。
1.平顶山市地方文献形成的历史及现实条件。
平顶山市地处中原腹地,管辖四个区:卫东区、新华区、湛河区和石龙区:二个县级市:汝州市、舞钢市:四个县:叶县、鲁山县、郏县和宝丰县。
平顶山有若悠久的历史文化,约在80前,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里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是很好的见证。这里尚存极具历史意义的楚长城遗址,在中国长城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还有汉代冶金遗址和闻名遐迩的风穴寺、香山寺等文物古迹。这些文物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都向世人展示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历史上,平顶山境内出现过许多彪炳青史的人物。春秋叶公沈诸梁,曾任楚国令尹兼司马:战国鲁阳人墨翟,创立墨家学说;东汉时期,辅佐刘秀统一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中有七人出生在平顶山一带;南宋时的抗金名将牛皋、清代著《歧路灯》的李绿园、清末民初的农民起义领袖自朗、倍受孙中山赞誉的民国名将樊钟秀等,都在平顶山的历史上留下闪光的足迹。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党领导的人民武裟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留下了无数佳话。解放后,平顶山更有一批文学家、诗人、教育家、科技工作者,以其热情的笔触和辛勤的劳动,写出了小说、诗歌、散文、科学专著,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著述。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物产生大量的地方文献,构成了平顶山市地方文献收藏的厚重的物质基础。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十一
汉唐时期的地方文献虽然多已失传,但是,我们从古注及类书征引来看,其资料异常丰富多彩,而且学术价值颇高。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予谓魏晋诸儒,地理之学极精。”这里所论虽仅限于地理之学,但是无妨扩大其范围,从广义的地方文献方面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地方文献”,包括家族宗人的传记、乡里郡县的概况、割据势力的杂记等,其内容较之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志概念似乎有所不同。这是事先应明确的问题。
讨论汉唐地方文献问题,不妨从两个时期的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说起。《汉书・艺文志》是以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为蓝本,编辑加工而成,主要反映了东汉以前的图书收录情况。其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收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属于历史一类的图书如《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太古以来年纪》、《汉记注》、《汉大年纪》等主要收录在六艺类《春秋》经传中。《春秋》主要记述的是鲁国的历史,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地方文献,但是这部分图书所存非常有限。初唐时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所反映的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作为依附经书的史部著述骤然增加,因此在目录中独立开来。不仅如此,像《史记》、《汉书》这样带有官方编修色彩的通史或者断代史著作放在了史部前列,首次称之曰“正史”,凡六十七部,加上亡佚的凡八十部。以下则又细分“古史”三十四部、“杂史”七十三部、“霸史”三十三部、“起居注”四十四部、“旧事篇”二十五部、“职官篇”三十六部、“仪注篇”六十九部、“刑法篇”三十八部、“杂传”二百一十九部、“地理之记”一百四十部、“谱系篇”五十三部、“簿录篇”三十部,“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计亡者,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其中与地方文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霸史”、“旧事篇”、“杂传”、“地理之记”及“谱系篇”五类,总计四百七十部,四千九百六十七卷,占史部一半之多。史学著述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第一,史学传统。
古代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记言行。夏殷时代,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代史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汉武帝始置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先后职掌其事。东汉时期,很多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相次著述东观,蔚然成风。秉承这种风气,汉魏以降,史学异常发达。正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有数十家注释本,征引史籍数百种。杂传类著述、州郡地志更是层出不穷,包括山水描述、都城建设、地名源流、异域风情、宗教地志等等,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
第二,地方割据。
三国以下,各地割据政权多有史官,博采旧闻,推奉正朔,官修史书自然兴盛一时。《隋书・经籍志》霸史类著录的《赵书》、《华阳国志》、《南燕录》、《秦记》、《凉书》等均属于这一类的著述。
第三,门阀制度。
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纂辑其故乡南阳风俗,作为西汉首善之地的三辅地区,还有高祖故乡丰沛以及中国文化重镇齐鲁等地也兴起编修地方文献之风。特别是随着地方门阀势力的崛起,地理、谱系类著述更是成为人们炫耀门第的一种风尚。家乘郡书、名流传记等乘势而起。
随着大唐帝国的统一,各地图书文献逐渐集中起来,这就为地方文献的集中整理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当然,任何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集大成的论述纷纷问世的同时,各地方的乡邦文献也随之而散佚。这几乎是中国古代著述学史上的一种必然现象。《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各种地方文献,绝大部分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太平御览》、《山堂考索》、《说郛》这样的大型类书和《三国志》裴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文选》李善注、《汉书》颜师古注等征引得以管窥蠡测。正因为如此,清代辑佚学家如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河南志》、王谟辑出《汉唐地理书钞》、马国瀚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孙星衍辑《平津馆丛书》乃至近人周树人(鲁迅)辑《会稽郡故书杂集》等,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可惜这些资料尚没有得到今人的充分重视,也缺乏系统的整理。
我在从事汉魏六朝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深感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但是,我对此全然外行,深深地期待着学术界能够尽早出现这样的整理著作。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浏览前言,作者自称辑录汉唐方志四百四十种,这确实令人振奋。但是,翻阅正文,虽然每一条都尽量标注原始出处,但是,几乎看不到前人的辑佚成果,这确实是不能容忍的疏忽。对此,陈尚君先生在《唐研究》第五卷上发表书评,高屋建瓴地指出,该书贪多务得,挂漏颇多,而“未能充分尊重和利用前人已有的辑逸成绩”乃是最大的问题。其实,不仅是前人的成果,就是今人的成果也未能吸收。本书既然辑录了《河南十二县境簿》,那末,朱祖延《北魏佚书考》地理类辑录的《十三州志》(阚?著)就应当辑录。《三晋记》(王遵业撰)仅据《太平寰宇记》辑录一条,而朱书从《太平御览》又辑得一条。又如刘芳《徐州人地录》据《太平寰宇记》辑录三条,而朱书又从《北堂书钞》辑得一条。
问题显然还不止于此。譬如说,既然标明《汉唐方志辑佚》,那么,汉唐时期哪些地方文献符合今天的“方志”概念?这涉及到辑录的范围和取舍的标准。可惜作者在前言中并没有对此作任何解说。而且,作为一部资料性质的著作,书后也缺乏必要的索引。这姑且不谈。作者自称“十余年来,从四十余种、六千余卷类书、地志、史书、子书中共辑出汉唐方志四百四十种,约四十万字。”所下功夫可谓勤矣。但是仍有一些典籍,特别是域外所存古籍,依然可以辑录许多资料。如唐代张楚金编《翰苑》,《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七卷,《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三十卷。南渡以后不复著录,估计已经在中土佚失,而在日本尚保存旧钞本,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如《隋东藩风俗记》、《括地志》、《东夷记》、《肃慎国记》、《邺中记》、《高丽记》等。类似这样的著作在韩国、日本等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尚保存许多。
当然,这些域外资料,限于条件,无从一一披览,也无可置议。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常见书,如《史记》三家注、《三国志》裴注、《后汉书》李贤注等多所漏失。如《史记索隐》所引《益部耆旧传》、《陈留耆旧传》(p.564)、《会稽典录》(p.565)、《陈留风俗传》(p.587)、《荆扬异物志》(p.588)、《关中记》(p.589)、《荆州记》(p.590)、《吴录》(p.593)、《吴地记》(p594)、《西河旧事》(p.595)、《三秦记》(p599)、《浔阳记》(p.601)、《林邑记》、《湘江记》(p.602)、《南康记》(p.605)、《广州记》(p.606)等;《史记正义》所引贺循《会稽记》(p.73)、《吴地记》(p.75);《三国志》裴注所引《汝南先贤传》(p.658)、《先贤行状》(p.665)、《冀州记》(p.673、733、781、791)、《交州异物志》(p.122、145)、《益部耆旧传》(p.866、882、967、972、1014、1033、1087、1088、1099)、《三辅决录》(p.957)、《零陵先贤传》(p.980)、《楚国先贤记》(p.986、1005、1158)、《襄阳耆旧记》(p.913、953、983、984、1008、1010、1052、1054、1073、1083、1085、1156、1174、1306)等;《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所引《襄阳记》(p.16、2777);此外,各传记注所引《广州记》(p.194)、《益部耆旧记》(p.1048、1605、2435)、《三辅决录》(p.1953、2121、2122、2265、2332)、《先贤行状》(p.2112)、《邺中记》(p.2144)、《九州春秋》(p.2332)、《十三州志》(p.2466)、《临海异物志》(p.2844、2850)、《襄阳耆旧记》(p.3477、3480、3481)、《荆州记》(p.3478、3481)、《湘中记》(p.3484、3485)、《豫章志》(p.3491)、《上党记》(p.3522)等,按照该书的收录范围理应辑录,不知为什么失之眉睫。像《三辅决录》这样的书,序言仍存。《汉学堂丛书》、《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等均有辑录,但是此书却视而不见。至于《敦煌类书》、《太平御览》等类书,更应逐一披览辑校。而这些工作,似乎也没有细细去做。甚至,古佚书渊薮《说郛》这样的重要书籍,也未列入引用书目之中。此外,大量的宋元以后的古籍也时有征引地方文献,如李膺《益州记》见于《胜览》者仅“鹤鸣山,张道陵登仙之,尝有白鹤游其上”数字,而明代《学圃?苏》卷二引录则更详:“晋原鸣鹤山,张道陵登仙之所。传云:常有麒麟白鹤游翔其上,有铭记云:张陵为腹蛇所吸,门徒以为登仙矣。”同时又引李膺《蜀记》曰:“张道陵避病虐于?社之中,得咒鬼之术书,为是解鬼法,入鹄鸣山,自称天师。熹平末,为蟒蛇所吸,子衡奔走,寻尸无所,畏负法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縻鹤足,置石崖顶。到光和元年,遣使告白正月七日天师升元都。米民之山獠,遂因妄传,贩死利生,莫过此之甚也。陵子衡为系师,子鲁为嗣师,以祖始法惑乱天下。”
就目前已经辑录的地方文献看,作者似乎逐条辑自古籍,但时有脱误。如《南州异物志》“交广之界”条,注明出处是《太平御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但在“不贪其财货也”后面,中华书局校点本尚有“并以其内有肴菹,又取其髑髅之川饮酒。传人掌趾为?异,以食长老”(p.2835)数字。如果说这条出处不同,容有异文,而《汝南记》“华仲妻”条则注明仅出《后汉书・应奉传》注引。但是,本条仅仅引了前半段,后面还有数十字却不知何故遗漏:“仲为将作大匠,妻乘朝车出,元义于路旁观之,谓人曰:‘此我故妇,非有它过,家夫人遇之实酷,本自相贵。’其子朗时为郎,母与书皆不答,与衣裳皆烧之。母不以介意,意欲见之,乃至亲家李氏堂上,令人以它词请朗。朗至,见母,再拜涕泣,因起出。母追谓之曰:‘我几死,自为汝家所弃,我何罪过,乃如此邪?’因此遂绝。”又如《楚国先贤传》“(韩)暨临终遗言曰”条,谓出《三国志》韩暨本传,但是后面还有数百字:“又上疏曰:‘生有益于民,死犹不害于民。况臣备位台司,在职日浅,未能宣扬圣德以广益黎庶。寝疾弥留,奄即幽冥。方今百姓农务,不宜劳役,乞不令洛阳吏民供设丧具。惧国典有常,使臣私愿不得展从,谨冒以闻,惟蒙哀许。’帝得表嗟叹,乃诏曰:‘故司徒韩暨,积德履行,忠以立朝,至于黄发,直亮不亏。既登三事,望获毗辅之助,如何奄忽,天命不永!曾参临没,易箦以礼;晏婴尚俭,遣车降制。今司徒知命,遗言恤民,必欲崇约,可谓善始令终者也。其丧礼所设,皆如故事,勿有所阙。特赐温明秘器,衣一称,五时朝服,玉具剑佩。’”
还有大量的校勘问题,如《关中记》“三辅旧治长安城中”条注明出自《通鉴》初平元年注,实际是永元四年。《吴兴山墟名》“三山”条“陇士龙赠顾彦先诗云”当作陆士龙。又如《异物志》“鹿狼”条谓出《御览》仅仅24字,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引文字更为详尽,于义更胜(p.2858)。如《武陵记》“壶头山”条谓辑自《后汉书・马援传》注引23字。中华书局校点本还有“壶头山边石窟,即马援所穿室也。室内有宅如百斛船大,云是马援之余灵”数字。又《益州记》谓出自《御览》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但是用史传核对,本书录文则讹误甚多,难以卒读。
上述问题说明,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是一项异常繁难的工作。它不像正史那样隶属于官方修史系统,资料相对完整准确,历代刊刻也有版本依据。而地方文献不惟史料价值要多打问号,各家所引的文字也颇为凌乱随意。这就给我们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优势,或者说我们时代的优势。第一,我们的图书资料较之过去更为集中;第二,前人及同行的研究成果也较之过去更易掌握;第三,经过一个世纪的学术现代化的努力,我们的学科建设也更加成熟;第四,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也为我们的整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凡此种种,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个人总的感觉,如果说,20世纪是中西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话,那么21世纪就应当是在全球化范围内结出丰硕成果的世纪。就古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而言,集中优势力量,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努力完成一些集大成的工作,这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工作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意义,而且通过这样一些承前启后的资料整理及研究的集大成工作,可以充分展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大国的形象,其政治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因此,我诚恳地呼吁图书馆界与高校科研部门及出版机构精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使我们的收集整理与科研方面的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此,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供地方文献整理工作者参考。
第一,资料的系统整理。
系统整理的前提是全面占有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后人辑校成果。逐条编排,并作必要的校勘工作。高文典册,零篇断简,均在辑录之列,汇编《汉唐地方文献类编》。理想的编纂应当分门别类,譬如,根据资料来源,按时编排。如《三国志》裴注、《世说新语》刘注、《汉书》颜注、《后汉书》李注、《史记》三家注、《文选》李善注及敦煌文献等顺序,辑录相关文献。倘若有相对完整著作流传于世的,如《华阳国志》这样的书,就选择最古的本子。更重要的是,特别应当标注前人的辑佚成果,至少在相关条目下标注辑录者姓氏。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风范和品格。
第二,史料的甄别概括。
在文献类编的基础上,梳理各种地方文献的作者、内容、版本及其价值,编纂《汉唐地方文献综论》。这项工作要充分展现前人和并世同行的研究成果,求全责备,为后人提供一份翔实准确的研究资料。
第三,专题的深入研究。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加强专题研究,完成《汉唐地方文献研究》。通过地方文献资料,考察各个地区的行政规划、人口变迁、物产特点、风土民情、杰出人物等,通过这些深细的研究,真正探寻汉唐盛世的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术研究,需要的是耐心细致的伏案工作,任何坐而论道式的设想其实并没有多少意义。本人撰写这篇小文,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这种坐而论道的性质,虽然自己一直在默默努力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这里所以不揣简陋,冒昧地将这些极不成熟的想法向诸位专家学者汇报,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唤起同行的关注,共同做好这项工作,以便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阙失。
(刘跃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国家图书馆学刊第1期。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十二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地方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亟待开发的文献资源,已被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特别是图书馆界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及研究者给予了较大的关注。据统计,1988年-1997年公开发表的地方文献研究论文约有191篇,我们认为,对这些论文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进一步了解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是有益的。本文以1988-1997年《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及97年部分图书馆学期刊及图书馆情报综合期刊为统计资料来源。
一、论文发表时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十三
地方文献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反复提供使用的信息价值。作为遍布各地的本、专科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明确自身需求和客观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着力加强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1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是师范院校的内在需求和客观要求。
1.1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比丰富的历史文献。地方文献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记录有某些地区知识的一切载体”,理应是师范院校文科专业甚至一些理科专业必然涉及的教学内容。
1.2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科研中涉猎较多的区域。
师范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分布最广,因而师范院校的教师,往往因为地方文献易于收集、利用等有利条件而涉足其中并多有建树,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
1.3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教材。
一个学校地处一个区域,不能不给学生传授这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也不能不从中开发用于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史料,以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求上进、求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1.4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图书馆应有的特色馆藏。
1.5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需要。
地方文献内容上的广泛性和系统性,可以起到重要的资治作用,还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情报服务。师范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为当地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开发利用好地方文献资源特别是处于地市级城市的师院、师专,大多是当地唯一的高等学府,更是责无旁贷。
1.6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师范院校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保存和开发本地文献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是师范院校应有的责任。为宣传地方特色,提高学校和所在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对外交流,促进友好往来,师范院校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加大开发利用力度。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十四
地方文献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各地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利用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不少地方对革命文献特别是抗日反法西斯文献的收集、利用力度却显得不够,为此,笔者拟谈一点补遗意见。
一、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大地上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殊惊世界,留下了极其丰富、弥足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千百万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八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进行爱国教育的恒世典籍。按说,我们这个优秀的民族是不会忘记历史伤痛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我国综合国力已跨入世界强国之列,人民身心健康生活富裕的时候,却刮起了一股有失国格人格的媚日风。尽管只是少数人兴风作浪,此风断不可长,此风有损我大国地位形象,更有悖中华民族爱国风骨。我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仔细深刻挖掘,就会发现我们的爱国教育不是加强而是削弱了,20多年的经济改革,国门洞开,各种不健康思想浸入,人们政治免疫力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根子就出在这里。笔者以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史料,尤以抗日战争为要。
二、收集抗日战争方面的地方文献,要克服两个误区。
1、重古轻今。近些年来,受经济利益驱动,各地利用当地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搞旅游景点,圈地占地大兴土木,比富斗阔如火如荼。然而,对革命人物或战斗场所却着墨不多,冷热界限分明。视地方文献越久远古老越有价值,这分明是实用主义,且步入地方文献收集利用误区。其实,现实最需要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2、重藏轻用。大量革命文献至今仍散逸在社会各个角落里。昔日流行忆苦思甜的,许多村子摆出日寇刺刀、钢盔、破烂膏药旗、日伪催逼粮款文告等等,曾深受铁蹄蹂躏的村民振臂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现在随着忆苦思甜的消失,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也多藏民众家里,改重藏轻用为重藏重用,散逸民间的珍贵文献才会最终显身露面。
如何利用地方文献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笔者馆的做法如下。
1、利用当地事教育当地人。博兴县是我省较早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地方,1939年杨(国富)刘(其人)首长带领抗日三支队穿过胶济铁路,挺进鲁北平原,在极端恶劣的`形势下与敌人对峙,建立起铜墙铁壁般的抗日根据地。期间,青年参加抗日队伍,仅战死在沙场上的烈士就有2195名,发生在博兴境内的大小战斗百余次,英烈捐躯事迹举不胜举。我馆抗日地方文献比较齐全,在采用何种方式、选择哪些文献资料配合爱国教育上,进行了充分研究,决定利用较有影响的几次战斗教育当代人。
王文战斗。1940年3月,敌伪余人,在敌指挥官糟谷指挥下,将我驻王文村部队约70人团团包围。我武器低劣、弹药缺乏,且兵力仅及敌人l/30,但为了保卫人民利益,我八路健儿与敌伪血战昼夜,在弹尽粮绝及大部分受伤的情况下,仍然以土块瓦片与敌厮杀。是役,我21名战士殉国。
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博兴大地上的王文、陈户、裴袁、冯高、王桥等战斗,人民没有忘记,1946年抗日政府就在这些地方建起了烈士纪念塔、亭,以示永世纪念。只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些塔、亭变化不大,有的周围环境还很荒凉,与现代化的城镇相比并不匹配。我们向民政部门提出建议,筹集足够资金,改造塔亭周围环境。在烈士战斗过的地方,也要建起和城里一样的公园、文化广场,也要安装和城里那样的霓虹灯,把远远近近的观众吸引来,默诵碑文,倾听松涛。
2、利用当地人介绍外地事。博兴县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著书立说的文化名人遍及全国。部队老作家黎汝清久负盛名,他写的《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皖南事变》等深受人们欢迎。人是同乡亲人们大都喜欢听老乡讲外地故事,黎汝清回乡探亲时,我们曾两次请他讲述革命战争小说创作生涯。老作家的拿手戏是叙述皖南事变,他曾实地深入云岭,访问新四军老战士,查阅档案资料,得出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在突围前线曾临阵出走,而且也不是牺牲在前线,他是被副官打死在山洞里的结论。这个结论与历史教科书相左,引起学术界震撼和领导层关切,让乡亲们好奇和担忧。老作家坚持要冒险秉笔直书,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极左文艺创作路线还没彻底肃清时,是需要何等胆量和勇气。后来《皖南事变》出版,和老作家讲述的如出一辙,博兴人纷纷购买,如获至宝。电视剧《新四军》在央视播出,重大事件与《皖南事变》吻合,残害项英的枪声就响在山洞里,他也成了一个有战功、有错误、血肉丰满的新四军军长,从而否定了历史教科书有关他牺牲在前线的记载。
我馆设立博兴籍名人捐书专柜,将黎汝清捐赠的十几种版本和其他博兴籍名人捐书一并珍藏,定期对外借阅,引起读者极大兴趣。
3、利用馆藏新闻史料,沸腾爱国热血。我馆珍藏着1939―1945年的《渤海日报》,该报是抗日战争时的渤海军区机关报。当年的渤海军区辖40多个县,北起天津卫、南到胶济线;西自平原、禹城,东至益、寿、临、广。在这广袤的平原上,抗日军民每天每夜都与日伪进行着生死较量,爱国热血洒遍了这片土地。《渤海日报》就像录像机一样,把当年的实况记录了下来,如今翻阅半个世纪前的报纸,那枪炮声、呐喊声仿佛如雷贯耳。发生在博兴大地上的大大小小战斗,军民鱼水情,几乎全部在报纸上有报道。老百姓最相信党报,读读这些报纸,爱国热血就要沸腾。我馆采取各种方式,为查阅资料者,为纪念展览活动,为学校传统教育等提供极为珍贵的历史新闻资料,配合爱国教育,受到各界欢迎。
参考文献。
(1)邹彩芬等.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
(3)胡怀美.艺苑散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2。
(4)张瑁.试论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2)。
(5)杨卫东等.济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回顾与思考.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3)。
(王刚明魏晓辉王舰三博兴县图书馆)。
〔出处〕山东图书馆季刊第2期。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十五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不少公共图书馆把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作为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从政府文件法规上看,早在50年代党和政府对图书馆事业就提出了要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1982年文化部下发的关于颁发《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件》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图书馆对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足见党和政府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重视。
从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上看,藏书建设的要求是体系化。体系化既是图书馆藏书特色的反映,又是藏书社会价值的体现。每一个公共图书馆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有重点、有特色的藏书体系,以适应本馆的任务和本馆读者的基本需求,并能满足社会的专门需求。这样,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在安排入藏范围、数量、比重、层次级别,形成有内在联系和特定功能的藏书结构时,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入藏不可忽视,必须看成是体现体系和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利用价值上看,近几年来,随着各个领域内的学术研究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于古代文化典籍,从事多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各条战线上编史修志以来,其中需求地方文献者与日俱增,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每一种省志、市志、县志、乡镇志、人物传略、历史事件以至家谱、原始的舆图等,对经济建设、生产、科研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见收集地方文献工作对于研究当地人文、经济和地方发展情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功在当代、利及后世的一件好事,也是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非常广泛,从纵的方面看,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从横的方面看,包括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然的和人文的内容。至于地方文献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它既包括正式出版物,也包括非正式出版物。
2.1正式出版物包括:反映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教育的正式出版发行的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画册、图像等。
2.2非正式出版物包括:县团级以上机关团体编印的公报、会议(文集、文件汇编、年鉴、资料汇编、地名录、舆图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名录;各级史志编纂部门编印的地方志、专业志以及有关的目录、索引、资料汇编等;有关部门编印的地方史、党史、革命史、民族史、事业史、厂史、学术史以及纪念文集、年刊、大事记、学术论文、会议录等;未经刊行的文献,包括所有未经刊行的名人手迹、信札以及大量的抄本、稿本和文书原件等;本地区名人著作及其传记。
在收集地方文献的实际工作中,要紧紧把握地方文献的三个特色:一是地方性,地方文献必须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关;二是资料性,地方文献必须是对地方工作有某种参考价值和使用意义;三是多样性,应文体各异,版式不限,载体多样。具体措施有这样几条:
3.1公共图书馆要当地方政府的参谋,促成地方政府就征集地方文献制定地方性法规,建立呈缴本制度。通过地方政府发文,规定各文献编撰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公开出版的报刊、书籍、个人编著出版的书籍、发表在刊物上的各种著述,都应及时呈缴1-2册给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库收藏。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要拟定“关于地方文献征集条例”随文下发,便于各单位执行。
3.2建立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公共图书馆要建立收集地方文献制度,制定具体计划,明确专门部门专人负责,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收集。从事收集工作的人员应该学习有关知识,了解本地的历史、地理、人物、熟悉书目等。
3.3搞好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多听取使用部门的意见,多与有关部门沟通信息,为收集地方文献工作打好基础。组织一定的人力深入到政协、统战部门、组织部门,了解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人士的通讯地址,主动去函索取这些人士的著作,还可以到文联、文史办、各学会了解他们地方文献的编撰、出版情况,建立正常的联络关系,明确联系人员,经常通报文献信息,及时收集资料。在收集过程中应本着“宁宽勿窄,宁宽勿严”的原则,不让有价值的资料从眼皮下溜掉。
的有关章节,报刊上有关篇目进行建卡,便于读者查找。
3.5扩大影响,运用多种方法征集地方文献信息,是取得工作实效的关键。除了依靠几种正常的征集途径收集各种地方文献资料外,还必须开辟多种途径,如召开座谈会、报告会、展览会、调查访问等形式,争取有关单位及地方史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支持,通过他们可以了解地方文献的线索,尽量征集到社会上或私人保存的有重要价值的地方文献信息。
半功倍之效。二是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管会等单位之间的协作。为避免相互争征,重复收藏,可以共同协商,有一个分工,并制定馆际联合目录,既可及时增补,又可以谋求大范围内的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3.7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加速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以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此项工作省图书馆应主动尽早设计出地方文献数据库软件,提供给各市县图书馆使用。对地方文献数据库,要求重点人物资料搜集齐全,除搜集本人著作外,特别要注意搜集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十六
首先是数据库形态。在支撑信息社会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和信息的三大支往产业中,信息是其核心。人们十分形象地把信息网络建设比作道路建设,把硬件建设比作运输工具。一个信息系统能够真正运转并发挥效益,关键在于要有“货”可运,货就是信息资源。在信息资源中,数据库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将地方文化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标准加工处理成为序化数据贮存在计算机中的软件堆积工程。它仅靠人工录入是不够的,还需采用自动扫描和ocr(光字符阅读)、自动核对、自动标引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从根本上打开文献信息的人口,解决地方文献数据库录入信息、加工处理和利用的能力。采用主流数据库技术,解决地方文献数据库管理平台的问题,加大数值数据库的建设:采用文件管理与数据库管理相结合的软件产品,实现地方文献图文、多媒体化数据库的建设。据于此,当前数据库系统的.一些新形态逐渐得到开发,如地方数据库开采、数据仓库和数据中心库等已引起充分的注意,这些都将对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发展,应在标准化数据的支持下,高起点,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先建书目数据库,再建综合型、专题性篇目数据库,最后考虑全文检索数据库。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和本馆的实际情况,开发研制某一专题的题录或全文数据库,积累经验,培养力量,为综合性的书目数据库、题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建设做准备,关键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有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担纲筹划。
其次是网络形态。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分散的计算机,通过通讯线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相互通信,软硬件资源共享的目的。
作为计算机网络集合的因特网(internet),如今已成为全世界的主于网。因特网不仅是运输信息的介质,因特网的美妙和实用性在于信息本身。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与因特网互连的中国因特网骨干网、中科院百所网、中国金桥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其对信息服务的最大影响是文献资源的开放。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利用所有在网上流动的文献信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任何读者在本馆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都可以向其他馆提出请求,这必然有助于文献信息机构之间互相依赖关系的形成,表现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就是文献资源的地域化。地方文献资源网络建设必然是低重复、低冗余的文献资源网络建设。所以,加强地方文献资源网络建设将是未来社会文献资源建设的热点,也是文献信息机构在21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正如建筑设备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外壳一样,计算机网络本身只是一个承载体,只有网络信息才具备实用意义。其实,网络地方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的开发程序是等同的,只是这个程序具有地域特色而已。9月舟山市图书馆网站http:www,zslib.net开通,其主页(即上传的数据库)内容除通常的馆情简介、图书馆学会简介、读者须知、馆藏书目、新书介绍、书友茶室、馆长信箱、友憎链接外,侧重的是舟山市知名作家文库、社会科学文库、自然科学文库、灯谜资料库和flash海洋大观等,其传递的信息注重海岛特色,首期共编制200网页,地方文献网页占75%。现正编制反映舟山海洋佛教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海洋商贸文化等二期地方文献网页。通过网站,一方面侧重将地方文献数据库通过数字化转换上传,提供无边界网上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将着力借助先进的搜索引擎,寻找收集有关海洋门类、发展渔港景的各种信息源,从网上下载,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过滤、分解、梳理和综合归类,形成自己庞大的书目型和全文型信息数据库,组合成海洋型的虚拟图书馆模式,为本地一、二、三产用户提供序列化的有效信息资源,这将是地域网站建设的主体功能。
第三是文本和电子形态。国外学者克劳福特和弋曼在《未来图书馆:梦想、疯狂与现实》一书中写道,未来意味着印刷物和电子通讯的统一,意味着线性文本和超文本的统一,意味着以图书馆信息人员为中介的存取和直接存取的统一等。简言之,未来图书馆就是保持图书馆发展的连续性,是目前新兴的电子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复合,即融传统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为一体的兼容性图书馆,也就是文本与电子型图书馆。
其建设策略为:
2.1文本与电子型地方文献的馆藏建设。传统地方文献建设规模是以馆藏数量来测定的,随着高科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馆际合作的深入,使得棺藏地方文献不再以量为主,而是以质为主,馆藏也不再单单是指看得见,摸得若的地方文献;电子图书馆则完全放弃纸介质地方文献信息,以电子型地方文献作为其馆臧形态,而事实上,无论从管理、制作、开发、规模等方面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还缺少这样的技术条件。因此,从目前情况看,文本和电子型地方馆藏建设,应介子传统和电子图书馆之间,从而形成文本馆藏、电子馆藏、虚拟馆藏三分天下的馆藏地方文献建设格局。
2.2文本和电子型地方文献硬、软件建设。可采取分批分段增加设备的方式,这适合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的经费承受能力,同时考虑到以后联网要有可扩充的接口,以及不断发展的网络需求和资源共享,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配置标准而理想的硬件设备;并拥有一套先进的文本地方文献和电子地方文献管理系统软件。该系统软件应以数据库为基础,以事务管理为主线,即既要考虑到馆内局域网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网络环境下馆藏数字化地方文化信息共享的需要。
2.3文本与电子型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建设。其一是文本型地方文献查询。要想获取地方文献的全文信息,用户还须到馆内检索;其二是光盘资源库查询。读者在局域网上只要打开任何一台计算机就可调用资源库中拷贝在服务器上的地方文献光盘;其三是网上地方文献知识查询占这就要求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人员要具备相应的技术保障能力,要熟悉与本地相关的网上信息分布、不断寻求优秀网站和对网上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标引加工等技术程序,为用户网上查询指引路径,为更好地开展图书馆网上信息查询提供方便。应该说,许多网站都拥有检索窗、分类目录、专题库等,并与众多搜索引擎链接,网络检索工具和技术本身是简明实用,操作方便的。同时,在增加服务途径、深化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做好文本和网络地方文献信息的深加工,即深化智力型、预测型、网络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不断物化为现实的精神和物质的生产力。可以这样认为,文本和电子型地方文献形态,它和文本与电子型图书馆形态一样,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最佳存在形态和服务范式。
地方文献链作为文献工作领域和相关学科中的一个分支范畴概念,具有内涵上的高度概括性和外延上的广泛包容性,从实践上看,地方文献链所指称的链式流动过程是文献工作赖以建树、划分和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结构之一,人类关于地方文献的各种实践,在一定意见上讲,几乎无一不以文献链的某一具体过程、阶段、方面为操作背景。由于古今中外地方文献活动的实践领域的不断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讲使得地方文献链的历史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合乎一定逻辑的现实能够体现。
科学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也即实践的逻辑升华。具体到文献工作领域,便产生了有关地方文献工作的系列学科。在现代意义的地方文献中,将地方文献链式流动区分为广义与狭义、宏观、中观、微观有着积极的认识价值。
与狭义地方文献链的量化研究相映成趣的是对中观文献链的研究,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有动态性信息特征的地方文献类型演化规律的定性研究上。尽管人们早已注意到地方文献类型之间存在台互相转化、互相替代的关系,但却没有把它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在以往的文献类型研究中,其划分基本上是平面的、线性和相对静态的;直至20世纪中后期,各国学者先后提出了文献链的概念、三次文献的理论、地方灰白文献的理论,才使共同基于文献信息内容(包括地方文献)的流动特征来划分文献(包括地方文献)类型并示序成为可能。由于地方文献类型是文献实体单元的逻辑集聚,同时又是文献社会过程的施为对象,因此将具有动态信息特征的地方文献类型演化为一种中观性的地方文献链是可行的。它对于改观地方文献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走向更深层次正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地方文献的深层作用又为其所含信息内容所决定。这些信息内容包括有尖端技术、重点技术、项目技术的决策研究;新兴领域、交叉领域的主题确定;未来发展预测;对调查获取数据的计量分析;具体事例的评价;预测数据的推算;脚本的筹划、设计等。地方文献的内容决定了它具有决策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反馈作用、效益作用。地方文献所具有的经济增效作用,将使地方文献链中的内部报告、内部杂志等往往能以低值获取,而它所提供的信息却能得到高值回报。随着地方文献收藏数据库化、地方文献传播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将会形成更多各具特色的复合型图书馆,它对于推动地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欣毅现代文献论纲要,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2郭志高图书馆文献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中国图书馆学报,(3)3。
3姜振儒等论灰色文献正其作用,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1)。
4李飞等新大纲电脑基础操作教程,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5张继敏21世纪初文本与电子型图书馆建设策略,图书馆工作,(1)。
6卢子博跨世纪的思考――中国图书馆事业高层论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出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十七
为进一步适应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的需要,我馆于1988年上半年在《中图法》的基础上,编制了《开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表》,并在具体的地方文献分类工作中使用。编制类表的有关情况如下。
一、编制前的几点考虑。
我馆建立地方文献专藏之初,有关地方文献资料均由采编部门以馆内统一使用的《中图法》迸行分类加工,然后入“专藏”保管使用,后鉴于《中图法》不能较好的适应地方文献的分类及一些客观工作实际的需要,确定由具体搞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做地方文献的分类加工工作,并依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单独编制地方文献分类表。
类表究竟如何编制呢?完全脱离《中图法》来编制地方文献分类表,有较大的主动性,编制过程中能较广泛的考虑地方文献的各种特点,从而使类表更大限度的适用于具体的地方文献分类工作。然而,这样做必然会人为的造成一馆图书分类法的不统一,不利于以后馆藏文献资料的总体向标准化、现代化等方面的发展。那么是不是能找到一个使编制出的类表既不脱离《中图法》,又能比较好的适用于地方文献分类的途径呢?经过与馆里有关人员具体研究,最后确定以《中图法》为底本,将其中部分不必要的类目删去,对个别确实不适用的类名、标识符号作一些必要的改动,同时依据地方的客观情况,以增设部分重点类目及专类复分表等做法,对部分类目进一步扩充,另外,从地方文献的特点、对地方文献的深入揭示等诸因素考虑,配置应有的辅助表。
二、类表的编制。
1、类目的取舍及详简级次的确定。
从编制出的类表在总体上与《中图法》相吻合的角度着眼,保持使用了《中图法》的'二十二个基本大类,每基本大类下,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将一些确实不必要的类目删去。以“d政治、法律”类为例,保留使用了“d2中国共产党”、“d4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d6中国政治”、“d8外交、国际关系”、“d9法律”各类及其类目下的有关细目,将其余类目删去,兼顾类分地方文献的需要、以后地方文献资料的不断增加及还要对部分重点类目迸行扩充等情况,确定对《中图法》原则上取用2―3级类目。个别类仅取用到1级或深入取用到4级类目。对选择使用各级次类目的类名、类号尽可能的保持了与《中图法》吻合不变。
2、对个别类目、类名的改动。
编制类表过程中,为较好的体现地方某些特点,我们在经过慎重考虑基础上,对有关类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动。以宗教类为例,“开封犹太人”是开封地方宗教史上的一大特点,很多国内专家学者专门从事有关问题的研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及专著。但该问题在《中图法》中没有专门的类目,包含在“b89其它宗教”之中,做为地方文献的分类表,有必要将犹太教列为一个专类在类表中明显的突出出来,以便于有关文献资料的集中归类和提供利用。同时,根据宗教方面地方文献资料不多的总特点,与“b89其它宗教”同级的其它三级类目又没有全部保留使用的必要。于是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处理:保留使用“伊斯兰教”(该教是开封的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者),增设“犹太教”,将“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类归并包含在“其它宗教”类目中,并以“基督教”原有类号“b97”做为“犹太教”的类号,使“b9”类下形成了既能概括照顾到一般地方宗教情况,又能很好体现地方宗教特点和三个类目“b96伊斯兰教”、“b97犹太教”、“b98其它宗教”,看上去简单明了,比较适宜于虽该类文献资料不多,又需突出某些地方特点的客观情况。
对一些确定不适用于地方文献分类的类名,也作了适当的改动。例如将d62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改为“政治制度与地方机构”;将k82的“中国人物传记”改为“传记”,将k821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传”改为“市、县领导人传”等等。试图在不改变原类名基本性质的前提下,通过这些词语上的适当调整改动,使编制出的类表在类名等方面尽可能的和“地方文献”接近些。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经过改编的地方文献分类表。
3、重点类目的增加及专类复分。
历史地理类是容纳地方文献资料的主要类别之一,有关资料在整个地方文献资料中占有较大比例,无论是从地方文献的分类、还是以研究地方史的需要考虑,都有必要对该类文献资料进行较具体的区分。根据由于全国性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引出的许多机关单位专志、部门志的不断出现这一客观情况,为对各类地方志书进行较具体的区分归类,我们将“k29地方史志”类的原则上定为只集中地方总志的类目,紧挨该类增设“专志、部门志”一类,又在“专志、部门志”类下采用组配复分的方法,使地方各行业门类的专志、部门志相对集中在一起。“k9地理”类下有关类目不能切合于地方文献的实际,在删去有关类目的同时,我们在该类目下设“开封地理”(包含有开封市、市属各县有关地理情况的资料归此)、“黄河”(有关黄河的史料、治理等资料归此)、“开封市地理”、“市属各县地理”诸类目。并在“开封市地理”类下设置了对地方名胜古迹、著名建筑、革命史迹进一步区分的专类复分,使有关内容能在类表中单独显示出来。通过这些重点类目的增设及专类复分,使地方文献的各类特点在类表中进一步突出出来,对有关资料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区分。
4、辅助表的设置及使用。
结合类分地方文献的需要,我们还编制了《开封地区表》、《开封时代表》两个辅助表。
《开封地区表》以“1―6”分别作为开封市区及市属五县的区域区分号。又以“0”作为“开封”(包含有开封市区、开封市属各县有关区域的地域)、“9”作为“有关地域”(曾属开封管辖过的地域)的区域区分号。则是地方文献分类表的一个主要辅助表。我们通过用该地区表对分至各类目中的每个细目(不再有下位类的具体类目)的资料再一次区分,使某一具体类目下记述开封各区域情况的文献资料按地区表中标明的具体区域相对集中在一起,进一步突出类表的地方性,方便对地方各区域有关情况进行研究的需要,方便读者的查阅利用。
《开封时代表》依据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结合地方的历史发展特点编制而成。表中对北宋及明清等近现代各历史阶段分别给以单独的时代区分号,而对五代以前及南宋至元的若干朝代仅分别综合在一起给以单独的时代区分号,使编制出的时代表简短、适用。该表主要用于类表中带有较强时代性的部分重点类目的再区分。如在“k29地方史志”类下,将同区域的地方总志以《开封时代表》再次进行区分,使同区域不同朝代编纂的地方总志再按朝代的先后集中序列起来,达到这些重点类目中文献资料归类的尽可能细致和系统化。
〔出处〕《图书馆员》,1989年第3期。
地方文献研究工作计划篇十八
摘要在物质流中,地方文献是一种键式信息流。网络环境下研究其数据库、网络、文本与电子新型流动形态,对于推动地方文献的深层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地方文献是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文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是地方文化的沉淀,是认识某一地域的百科全书,它有着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
按照知识交流原理,地方文献表现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深层次上是地方信息的流动,它表征着一地域科学与知识的继续和演绎,经过人类文化信息的不断分化和整合,从而使其解人较大的社会生态系统并得以逐步发育成长,其表现形式就是地方文献链。
其实,地方文献链同文献链一样,其核心部分是时间,其外延部分是地方的期刊或文章、研究报告、课题成果、会议文献、发明创造、情报文本等。与其对应的部分是地方文献指南、书目之书目、地方出版物、灰白文献、手册、图表、名录、志书、论文、通信、备忘录、专利、会议录、技术报告等。从而显示出地方文化、科技信息链接为先前地方科学知识整体中一部分的完整信息演变过程。而其演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又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文献类型来推动地域信息的传递,它呈现为一种环状的链式结构,因而我们称它为地方文献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