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优质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更加清晰明确。"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我们需要充分回顾经历,深入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借鉴。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创新。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本质要求,是提高政治素质、巩固多党合作思想政治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党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下面就这方面的学习,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科学认识、准确把握这个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内容丰富,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加强民盟自身建设,统一思想认识。
民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思想建设和各项盟务实践当中,融入自身建设全过程和各项履行职能的实践之中。要通过开展国情和形势任务教育,引导盟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理解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看待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理顺情绪,增强信心。我们朔州民盟近年来多次召开会议,及时传达中央、省、市精神,并号召盟员学习“右玉精神”,举办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演讲比赛等等,这些都是起到了鼓舞人心、增强组织凝聚力的作用。要加强对民盟优良传统的教育,深入开展政治交接思想教育活动。用老一辈盟员政治坚定、作风正派、求真务实、敢进诤言、与党密切合作的传统精神引导新一代盟员。要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以参政议政的实效树立民盟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形象。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民盟中央提出的“四同”理念引导盟员。“同盟、同志、同心、同德”既可以作为民盟思想建设和宣传工作在组织、政治、思想、道德不同层次上的目标定位,也可以作为民盟引领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值得大力宣传、充实和推广。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统一思想、才能自觉投身到政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做到与中国共产党思想同心、理论同源、政治同向和目标同一。
三、要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上。
参政议政是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是衡量参政党政治价值、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也是我国政党政权关系、政党功能和作用的集中体现。在参政议政工作方面,要紧密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等主题提建议,想办法。同时树立参政为民,以人民利益为参政议政的导向。反映民声、敢讲真话、敢进诤言。我们民盟朔州市委紧密围绕民生民安问题,就发展经济、交通、教育、卫生、环保等热点问题,反映人民群众意见,提交政协大会发言,委员提案等。通过参政议政工作,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为政府建言献策,为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引导民盟成员在本岗位建功立业。民盟成员大都从事文化、教育、科技、经济、卫生工作,很多成员还是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好这些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着教书育人的基础作用;科技工作者在推崇科学和创新理念、消灭愚昧无知,宣传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的思想观念,树立和坚持“学术操守”秉承知识分子的良知方面有着自身优势;文化工作者在宣传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想观念朝着科学、进步、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事经济工作的民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按劳分配等社会经济制度中也能发挥作用,如合法经营,善待劳动者,善待消费者,自觉抵制坑蒙拐骗等不良经营行为,为净化经济环境作贡献等等,都能发挥良好作用。在岗位建功立业中,民盟的成员大多数是本职岗位的骨干,许多成员荣获各种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是自主创业的典型,郝丽云是省政府联系的高级专家,等等。这些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的盟员,本身就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我们应该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盟员在本岗位建功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二
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礼貌、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继续迈大步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我国的发展道路,历来都是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的,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接轨,与全球接轨,最终目的就是将建设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中国梦付诸于实践中,落实在行动上。我党成立的出发点便是实现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的一切行动和政策都是为了群众,让老百姓享有自由、民主和平等,享有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享有就应享有的福利。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适应当今我国发展趋势的'又一次精神力量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全面铺展开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构成的,是我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对我党长期奋斗以来构成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进一步认知,需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加强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政策领悟和形势分析。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贯彻我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前提,解放思想,杜绝固步自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精神,不断推动改革创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构成精神共识。要坚持不懈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我,大力弘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越性和领导性,狠狠把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群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习领悟,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把“三个倡导”和实际相结合,做好本职工作,尽好本职力量,真正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队伍当中去。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三
近日我部门开展了学习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同时,我也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反映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其中,忠诚教育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关爱学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为人师表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严谨治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保证。
将“忠诚”列于首位,这是由教育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做到了“忠诚”,才会有事业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去教师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教育事业首先需要奉献。“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要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为人师表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人格完满,就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严谨治学,就是治学一心一意,就是治学鞠躬尽瘁!是一种对教学的钻研,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它是在自觉意识形态下逐渐形成的。“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一名“严谨治学”的教师必备思想和品质之一。“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是“严谨治学”的又一重要内容。勤学、勤思、勤动笔,努力让自己成为严谨治学的好教师吧!
学习了教师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教学道路更加指明了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好好教书育人吧,力争无愧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四
(2)齐背。
二:文明。
1:谈谈文明是什么。
我觉得文明是不能在石头上或树上,乱写乱画。
我觉得文明是一种能让社会、地球变得更美好的状态。
文明就是爱护花草树木。
我觉得文明是多发面的,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吵闹,不乱丢垃圾,尊老爱幼!过马路时,要遵守红绿灯,不打架,不说脏话。
我觉得文明是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小孩让座位,文明是不乱扔垃圾。
2:文明礼貌用语又有哪些呢?
别人帮助你时,你要说。
不小心踩到别人时,你要说。
别人向你道歉时,你要说。
3:听故事《不讲文明的孔雀》。
4:关于文明,我们该怎么做?
3、小结:
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文明是一股清新的风,文明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只要生活中有文明,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希望和快乐。让我们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发扬文明精神,创建文明社会,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身边充满爱。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荣辱观为一体的思想文化体系。下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心得体会。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党的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12个词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及最高抽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个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不仅简明扼要、简约朴实、简洁通俗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达,而且更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构建提出了新要求。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二、通过精神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党的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通过精神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必须建立国家、社会和个人联动机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循认知规律,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着力解决好普及性、操作性、机制性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思想的罗盘和坐标、行动的指南和归依。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促内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应先行。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三个倡导”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干部培训和群众普及教育规划,坚持不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是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庆、学习、交流、纪念、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认识。
二要注重融入贯穿促转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之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政策、制度,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体制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各个行业、社会各方面结合各自职能,建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规章制度。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制度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个人谋幸福、为社会促和谐、为国家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三要着力养成促外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养成,最根本的是要外化于行,即成为国家、社会和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党委和政府应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广大群众立足实际,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开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生动局面。广大党员干部应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应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使典型楷模和“凡人善举”人人礼敬,使丑恶现象和不良行为人人鄙视,大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舆论氛围。
四要着力常态促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基业工程、灵魂工程,必须建立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建立责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注重加强统筹协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制订规划,完善措施,明确责任,扎实推进。建立督查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完善检查评价推广体系,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建立奖惩机制,加强激励驱动,褒扬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和个人,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伸张和推崇,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戒。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20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最近一段时间,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讨论和自我学习,使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理解,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对我们的实际工作也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主要学习心得体会如下: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任何政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都是靠着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凝聚起来的。而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摄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xx大以来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科学性和真理性。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本质要求,对各民主党派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以前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学习和认识是停留在一定阶段的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们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执政之基,也是力量之源。
第二,通过学习,我们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我们是祖国巨大历史成就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更是怀有深厚的感情;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成就。
第三,通过学习费老的思想和实践,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得到的是一种不竭的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地去奉献。其实奉献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还是我们的光荣!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我们必须向费老学习,爱岗敬业,积极探索,无私奉献,在工作和学习中充实和提高自己,真正做到认知上有提高,观念上有更新,实践中有成效。
第一、在学习中磨砺品质。不学习,当然要落后。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灵魂,方有品质;勤于学习,就有提升。温良恭俭,可以格物致知;德才兼备,方能修齐治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进方向,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要善于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看待事物的立场、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手段;学习他们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提倡实干,反对空谈。强调“凡事务实,勿事虚文”,倡导务实精神。实干精神体现在不畏困难,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上,要始终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只有真抓实干,在遇到困难时不缩手,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业务技能,干不成功不罢手。以实干求实绩,以实干求发展。做好接待工作,除了要周到热情外,更要严谨细致。要坚持做到事无巨细,零失误。牢固树立“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勤学苦练、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不断进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之成为业务上的能手、岗位上的人才。
第三、在努力实践中增长才干。人大机关的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为追求在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
岗位职责。
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实践中积极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智慧和才华。积极倡导人大机关干部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爱岗敬业中实现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同时还要积极实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推进改革的洪流中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全面学习活动,我们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洗礼,境界有了新的提高,人生价值有了更高的定位,工作方向找到了最佳的目标。精神风貌为之焕然一新,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智慧、潜力有了更高的认识,对伟大祖国的未来满怀期待,充满信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荣辱观为一体的思想文化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应该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们开拓前进、中华民族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并以之指导我们的改革创新实践,发展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此,我个人的认识和体会有以下几点,仅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
我党、我国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宪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成果与最高境界的思想体系。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第一位的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系关举什么样的旗帜、定什么样的性质和走什么样的道路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一是必须了解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必须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什么,第三是必须了解怎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第四是必须了解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创新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其最精华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劳动价值论之上的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其理论的精神实质,即坚持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其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判断,而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个别论断和结论。我党在其发展史上,所受挫折失败,究其原因,皆与拘泥于马列的个别论断和结论的教条主义态度有关;而其所获胜利与成功,皆与坚持正确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不可分离。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质核心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根据民族与国情的特色发展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中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也多次声明自己的理论从未穷尽真理,并不拒绝任何新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因此,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不断吸收、借鉴、融合人类各种思想文化成果(甚至包括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创造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在坚持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建设好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由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趋势,根据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国情特色创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模式。建设好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有利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有利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有利于世界格局的改变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潜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经济现代化、文化教育事业复兴做贡献,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实际行动。
二、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实现个人理想统一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它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
共同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就会因缺失一面旗帜而迷失方向,就会因缺少一个精神支柱而失去动力,就会因缺少一个核心而丧失凝聚。我们要树立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这是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理想。有了这个共同理想,全国人民才能有共同步调,才能在当今社会意识多样化的今天,有效的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理想也是每一个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对共同理想的追求并不排斥社会个体对自身个人理想的追求,相反,它是个人理想得以最大化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它只有符合社会最大多数人群的个人理想,才能真正化为人们自觉认可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而个人理想是共同理想的组成部分,个人理想只有符合社会共同理想的需要才有望获得最大化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倡导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有机统一起来,让共同理想涵盖个人理想,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用个人理想的实现为共同理想的实现开辟道路,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千千万万中国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奋发向上、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之一。
民族精神主要强调民族个性和民族传统。在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科技的现代化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化趋势的发展,世界民族趋于融合的趋势日渐明显。因此,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弘扬时代精神。在新时期,中华民族在自强自立的奋斗过程中,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百年来发展最好的历史新时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我们只有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坚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坚持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坚持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时期的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灯时代优良传统,才能铸造起中华民族铁的灵魂,把我们的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知荣辱才能守礼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加速了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市场化也有其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它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社会关系的市场化,从而扭曲人们的精神道德风尚。因此,及时的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它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道德尺度,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设计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它不可能指望凭借一项法令或一场运动一劳永逸的加以完成,它只能通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和熏陶才能逐步完成。因此,它必然有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是一项长期持久而艰巨的任务。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宣传教育,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从而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六
“当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更高层次的挑战。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无序竞争、行为失范等问题日益凸显;物质生活逐渐丰盈,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对公平正义有新的诉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此强调社会层面的价值共识,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文化与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有机结合,是国家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道德准则的有机结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有利于牢固树立国家的政治理想,形成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坐标,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和制度建设等工作,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提供制度保证。
二、对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和内涵作深入透彻研究,为广泛传播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障。广泛运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传播载体,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壮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舆论场。
三、形成党员干部引领带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要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肥沃的社会土壤。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三,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都已步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进入起飞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成份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国内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多样化,既有积极向上、科学正确、崇尚文明的主流思想,也有过时陈旧的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所以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还会沉渣泛起,崇拜皇权的思想、等级社会的残余、职业歧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低级庸俗的思想、资本主义高度自由主义也依然存在。国际上,随着各国间文化开放和交流的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激荡十分突出,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复杂,也非常尖锐,而且具有长期性。
价值观念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分化瓦解从未停止,人权斗争愈演愈烈,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斗争日渐强化。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不确定论等西方思潮时刻仇视我国发展壮大。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时代性和重大意义的,标志着我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到位、规划更全面、任务把握更准确。为此在_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党的_大报告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部分里又一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
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价值体系,其中与该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本质和方向。是否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是表明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要求。
我国目前的价值观多元性非常凸现,所以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才能使我国的思想领域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价值观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观念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批判,新的还没有出来或者还没被人们接受,所以出现价值观的迷失,出现了黑白颠倒混乱状态。所以尽快用新型的价值观取代旧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迫在眉睫。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统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
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支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只有建设好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才能实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文化价值是隶属于核心价值体系,是与核心价值一脉相通,又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所以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高国家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个方面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贯通,是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有机整合的多元的价值体系,体现社会的多元诉求,贴近百姓,易为全社会所接受和认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为建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有明确了正确的道路,才不会迷失方向。其次,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入手,解决具体问题。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做到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除此以外,不仅要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努力践行,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牢牢把握辩证的理念,要将树立和践行活动贯穿到墙改工作和自身建设中去,要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创未来生活的新格局。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样理解富强礼貌?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务必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礼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礼貌和谐的光荣使命,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资料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礼貌、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礼貌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带给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忙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作为城市礼貌建立一份子的我们,更就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用心投身到建立礼貌城市的工作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务必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全体公民的事,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职责更是义务。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学习,人人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八
自党的xx大以来,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抓住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要求。
xx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大问题就是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树立国家伦理价值共识,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自党的xx届四中全会以来,共产党一直反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正是从战略高度提升国家伦理价值认同的需要。党的xx大更是概括了包括“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个价值理念“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效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范畴,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2019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如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始面对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德”,狭义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提高国家伦理认同的“铸魂工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我们概括和总结出反映全国各民族人民“最大公约数”的价值理念,更需要找到全国人民乐于接受的途径方法,而这一切均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于中华传统美德,真正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他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个民族的传统、传统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凝结在这个民族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需要我们破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从中剥离出能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又与当代世界发展相契合的优质基因,汲取丰厚养分;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利用中国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
国学。
术界需要“讲清楚”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找不准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位置,就不清楚我们需要继承和扬弃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我们应该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如此带来的只能是表象的“国学热”的虚假繁荣景象,而没有真正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要旨。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而且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它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但是传统文化不会自动实现现代转化,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天然地发挥功能和作用,它需要我们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自觉的转换和推动。2019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要求就是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任何一种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必然带有无法剔除的天然缺陷,其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思想高度与思想限度总是瑕瑜互见。这就需要我们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破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梳理出“古今通理”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标识,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推进其向现代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浩瀚繁杂的过程,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以独立的完整的形态存在着,而是存在于历代中华儿女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为代代中华儿女口传身行;或者存在于浩瀚的古籍文本之中,其诸多具有超时空有益价值的因素被层层厚重的幕幔所遮蔽。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抽丝剥茧的过程,更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赋予其新生命的化蛹为蝶的过程。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如果说,在历时性上,“创造性转化”是从过去如何走向现在的话,那么,“创新性发展”就是从现在如何走向未来,即如何赋予“传统”以现代生命,促其拓展、完善和发展。无论任何时候,活在今天的“传统”都将与负载着传统的“现代”纠葛在一起,以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的形式,为现代社会的人们、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提供思想资源,持续地发挥影响。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要对xx大概括的12个价值理念搞“古已有之”的一一对应,而是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扩充其内涵,完善其表现形式,与时俱进地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传统”的现代生命力。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九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维度,既有富强、民主的目标,亦有文明、和谐的理想;既意味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和法治昭彰的社会建制,以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心得体会。
范文,欢迎阅读!
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价值体系,其中与该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本质和方向。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要求。我国目前的价值观多元性非常凸现,所以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才能使我国的思想领域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价值观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观念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批判,新的还没有出来或者还没被人们接受,所以出现价值观的迷失,出现了黑白颠倒混乱状态。所以尽快用新型的价值观取代旧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迫在眉睫。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统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支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只有建设好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才能实实现。
xx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xx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维度,既有富强、民主的目标,亦有文明、和谐的理想;既意味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和法治昭彰的社会建制,也意味着遵纪守法、崇德尚礼的社会生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后者更为前者提供了精神归宿和价值依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当前,改革深水区的矛盾错综复杂,与之相伴随,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也更加明显和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价值上的“最大公约数”,不但能最大限度地为改革的推进整合力量、凝聚共识,也能最大程度地为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减震和抗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需要积极探索有效载体和传播方式。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从国民教育、媒体宣传、社会实践、理论研讨等多个层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曾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中国精神,需要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化育和培养。各地各部门应认真领会《意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制度建设中、贯彻到依法治国的方略中、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深化到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中,真正让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改革共识,在国家层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在社会层面上助推公序良俗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任何政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都是靠着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凝聚起来的。而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摄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xx大以来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科学性和真理性。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本质要求,对各民主党派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以前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学习和认识是停留在一定阶段的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们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执政之基,也是力量之源。
第二,通过学习,我们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我们是祖国巨大历史成就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对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更是怀有深厚的感情;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成就。
第三,通过学习费老的思想和实践,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得到的是一种不竭的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地去奉献。其实奉献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还是我们的光荣!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我们必须向费老学习,爱岗敬业,积极探索,无私奉献,在工作和学习中充实和提高自己,真正做到认知上有提高,观念上有更新,实践中有成效。
第一、在学习中磨砺品质。不学习,当然要落后。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灵魂,方有品质;勤于学习,就有提升。温良恭俭,可以格物致知;德才兼备,方能修齐治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进方向,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要善于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看待事物的立场、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手段;学习他们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提倡实干,反对空谈。强调“凡事务实,勿事虚文”,倡导务实精神。实干精神体现在不畏困难,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上,要始终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只有真抓实干,在遇到困难时不缩手,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业务技能,干不成功不罢手。以实干求实绩,以实干求发展。做好接待工作,除了要周到热情外,更要严谨细致。要坚持做到事无巨细,零失误。牢固树立“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勤学苦练、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不断进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之成为业务上的能手、岗位上的人才。
第三、在努力实践中增长才干。人大机关的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为追求在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
岗位职责。
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实践中积极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智慧和才华。积极倡导人大机关干部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爱岗敬业中实现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同时还要积极实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推进改革的洪流中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全面学习活动,我们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洗礼,境界有了新的提高,人生价值有了更高的定位,工作方向找到了最佳的目标。精神风貌为之焕然一新,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智慧、潜力有了更高的认识,对伟大祖国的未来满怀期待,充满信心。
师之德乃教之魂,教师的师德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康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的教师节,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向全国广大教师致。
慰问信。
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教师的这一殷切希望为广大教师投身伟大的教育事业传承社会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学习领会慰问信的重要精神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和弘扬优良的教师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做到: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于自身及国家未来发展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旗帜,也是引领广大教师传播文明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价值目标能否最终实现。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
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师的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党的大政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高度认同;他们时刻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毫无保留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全社会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他们不改育人之乐,以学生的成长进步为毕生追求,成为良好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推动者。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代教师在理想信念方面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倾向,一些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
自我鉴定范文。
过于重视和追求个人私利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强各种消极的政治观点和错误的价值观念还存在一定的市场。
理想信念源自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崇高性。但理想信念并不是完全抽象的,更不是高深莫测的存在,而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相联系,并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最终实现。就此而论,教师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教师的教学本职工作密切关联。广大教师只有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才能有成就感、幸福感和荣誉感,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教师要带头坚守职业操守,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育人先育己。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是同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教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教师的职业操守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又是教育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教师队伍职业操守的水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就是坚守良好的职业操守。
中华文明五千年,一直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也一直影响和感染着无数的国人。人们经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诗句来描绘教师的默默奉献,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表达对教师的无限崇敬,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来颂扬教师的高贵品格。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认真负责,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对教职工作一丝不苟、忠于职守,为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他们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付出了大量心血,赢得祖国和人民的爱戴。
当然,我们也不必讳言,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素质差的教师数量虽然非常少,但负面社会影响却非常大。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加强职业操守建设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感能激发教师的潜能,也能唤醒教师的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为全社会树立崇高的道德标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何能不顾个人安危,为抢救学生被客车碾压,双腿高位截瘫;不难理解,纵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教学条件,众多“最美乡村教师”仍会坚守自己的岗位,以教书育人为乐。
教师的修身立德,是指广大教师通过修养自己的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其中,修身是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修身立德,不仅包含着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也包含着对待自己职业和工作的基本态度。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前提和基础就是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
在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代,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还包括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为此,教师要始终按照所要求的那样,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坚持为人师表,把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广大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一位富有人格魅力、为学生膜拜并效仿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注重修身立德、充满为人师表使命感的教师。教师个人的修身立德、为人师表,既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十
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觉传承包括道德理念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一价值主体,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重点做好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归依和心灵居所,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传统文化中“国家一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允执厥中”的思维方式和“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则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传承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其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态。包括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和、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等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熠熠生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自觉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相适应,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一切正能量,为共筑同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不竭动力源。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恩格斯对此作了深刻阐发:“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各个人的意志……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也是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包含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三个层面,但其实践主体是公民个人,实践基础是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追求理想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在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启人心智、润人心田、催人奋进的道德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人的价值主体地位,自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要讲清楚作为区别于世界万物和其他生命而独立存在的人在人伦之始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准则、价值规约,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价值。人在获得生命、成之为“人”的那一刻起,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对父母秉持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个人道德品行的本初根基,直接决定着其善恶是非的道德评价,在很大程度甚至从根本上影响着他将来与他人交往、走向社会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要讲清楚人应该怎样与他人交往、在与他人相处时应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准则,即人与人的处世之道。人与人交往的价值准则,是人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在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中恪守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规范。不同的价值准则,决定着不同的为人处世态度,构建和形成性质不同、亲疏有别、品位各异、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要讲清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认识和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人的活动创造了社会,而社会又影响着人、创造着人,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只有每个人洁身自好、推己及人、与人为善,进而融入集体、奉献公众,社会才能团结和睦、风清气正;只有社会团结和睦、风清气正,每个人才会受其规范引领、熏陶影响,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和人生境界,从而在良性互动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圆满和谐。
孝道、诚信、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个人层面最基本的价值范畴,历经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我们要深入挖掘和自觉传承这些道德理念,积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孝道文化,夯实为人之本。孝道文化的基本价值伦理以及由此生发的热爱祖国、与人为善等优秀品格,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传承孝道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地进行“扬弃”。既要坚守养亲、敬亲、尊老、爱老等传统孝道的精义,又要摒弃“光宗耀祖”“埋儿奉母”之类的愚孝,把传统孝道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内容。譬如,把孝敬父母的传统孝道引申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孝”,把立身立功转化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的不懈追求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孝道文化的内涵更具鲜活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时代感,外延更具灵活的适应性和广袤的包容性,真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道德源泉。
传承诚信精神,引领处世之道。诚信是我国传统伦理的基本概念,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联系交往、把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的基石和纽带。传承诚信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诚信道德贯穿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等各个方面,使诚信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格高下、思想情操优劣的重要价值标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之道,成为各级政府和公务人员的执政理念与职业操守。
传承仁爱理念,促进社会和谐。仁爱思想以“爱人”“成己成人”为前提与目的,以培养爱心实现自身心理和谐,以相互敬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爱护民众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以爱惜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指引我们走出工业文明和技术理性畸形发展所导致的人的“物化”“异化”和“单向度”困境。传承仁爱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区分不同的价值主体、针对不同的价值目标,形成不同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要求。对广大社会成员来讲,倡导仁爱理念,就是要引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对党和政府及各级社会管理者来讲,倡导仁爱理念,就是要亲民爱民为民富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仁爱理念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使社会充满人文关怀,使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十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通过修身养性,确立和完善自身的价值人格。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对修身的种种论述形成了中华民族价值人格的主流观念。传统儒家道德中对于“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非常重视,认为这是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孔子认为,在一切道德规范中,“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孟子重“义”,将“仁义”并称,进而提出并列的四德:“仁”、“义”、“礼”、“智”。经过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着自己的道德优势。
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关系到改革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情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继承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厚德载物精神,有利于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厚德”就是重视德行品格,重视善良的品行、高尚的品格。弘扬厚德载物的伦理观念,根本点是使每个公民树立和落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与发扬,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只有人人成为积极活跃的实践主体、成为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最富营养的培育沃土,才能生根发芽,才能开花结果。我们每个人民银行职工都努力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必定为期不远。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十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概括、新部署、新要求。这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同时,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高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判断是非的标准,行动遵循的指南(准则)。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共识”产生“合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需要最大可能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和要求。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和要求。是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是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更是对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的维护,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来的价值目标和要求,是对个人价值和个人道德的普适要求,与自古至今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仁爱”、“德义”相吻合。这三个层次的价值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融汇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世情民意,最大限度地代表了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高度统一。它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和厚重根基,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根脉。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所形成的“礼义仁智信”、“和为贵”、“和而不同”、爱国主义等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吸收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借鉴了外国价值理念的合理成分,具有鲜明包容性的开放体系。它还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做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主体价值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价值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符合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培育“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如何保证自由、平等,尊重群众的创造力,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基本权利,都需要相关的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和执行有力。同时,培育“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每个人从我做起,自觉践行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化为点点滴滴爱岗奉献的实际行动,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之中,在“春风化雨”中弘扬真善美,呼唤中国进步发展之“魂”。
今天,前人期待了百年的现代化之梦正在实现,对精神家园、共同理想的呼唤更加强烈。简短的“24字”,如同一面旗帜,鲜明亮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我们充足的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引领下,我们的党必将唤起社会共识,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十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本站小编整理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
心得体会。
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们以后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二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理想信念学习,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个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四是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们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
近日学校开展了学习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党的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继续迈大步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我国的发展道路,历来都是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的,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接轨,与全球接轨,最终目的就是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中国梦付诸于实践中,落实在行动上。我党成立的出发点便是实现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的一切行动和政策都是为了群众,让老百姓享有自由、民主和平等,享有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享有应该享有的福利。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适应当今我国发展趋势的又一次精神力量提升。xx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全面铺展开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的,是我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对我党长期奋斗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进一步认知,需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加强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政策领悟和形势分析。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贯彻我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前提,解放思想,杜绝固步自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精神,不断推动改革创新。
同时,我也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反映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其中,忠诚教育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关爱学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为人师表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严谨治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保证。
一、忠诚教育。
将“忠诚”列于首位,这是由教育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做到了“忠诚”,才会有事业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去教师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教育事业首先需要奉献。“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
二、关爱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关爱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理解每一个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宽容相对;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同时关注孩子的生活、爱好和习性……走进孩子的心灵,跟孩子的心灵亲密接触。
三、教书育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要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四、为人师表。
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人格完满,就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五、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就是治学一心一意,就是治学鞠躬尽瘁!是一种对教学的钻研,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它是在自觉意识形态下逐渐形成的。“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一名“严谨治学”的教师必备思想和品质之一。“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是“严谨治学”的又一重要内容。勤学、勤思、勤动笔,努力让自己成为严谨治学的好教师吧!
学习了教师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教学道路更加指明了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好好教书育人吧,力争无愧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学生!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十四
近日我部门开展了学习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同时,我也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反映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其中,忠诚教育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关爱学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为人师表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严谨治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保证。
将“忠诚”列于首位,这是由教育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做到了“忠诚”,才会有事业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去教师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教育事业首先需要奉献。“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要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为人师表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人格完满,就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严谨治学,就是治学一心一意,就是治学鞠躬尽瘁!是一种对教学的钻研,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它是在自觉意识形态下逐渐形成的。“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一名“严谨治学”的教师必备思想和品质之一。“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是“严谨治学”的又一重要内容。勤学、勤思、勤动笔,努力让自己成为严谨治学的好教师吧!
学习了教师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教学道路更加指明了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好好教书育人吧,力争无愧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学生!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十五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他是随着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分为社会价值观、群体价值观、个体价值观,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社会价值观。焦国成先生给价值观下的定义是“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集团对于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和系统观点,是一定个人或社会集团价值追求的指导性观念。”有学者认为价值观不等同于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对现实生活中价值关系的具体化,价值观由价值观念提升而来,是对价值关系更为根本的认识。”[1]王玉梁先生也认为“价值观指导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体现了价值观”。[2]作者认为价值观和价值观念是同一个含义,价值观是价值观念演化的一种形式,内含上都是一种人类头脑中留下的意识。社会主义价值观指的就是个体、群体或共体也就是社会所具的理性思维去看待某种事物,并此事物构成了他们内心强烈的追求和理想诉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的本质内含,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所有追求的这些核心价值的时候都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精神相承接,不能舍本逐未,更不能忘却自己民族的根基而陷进了一个空洞不切实际的文字游戏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一、诚信。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而信用。诚信作为传统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对于人类的发展,国家制度的建设,民族的融合起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孔子在《论语·为政》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他所强调的是人如不讲信用就好像大车没有固定车辕的销钉,小车没有固定车辕的销钉,怎么可以行走呢?宋代张栽在《正蒙·天道篇》曰:诚故信,无私故威,意思也就是诚实所以能被信用,没有私欲,所以有威严。其实在古代的思想中诚和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训的,特别在唐后思想家更是把“诚信”作为一个统一的道德规范摆在一个至高至尊的位置。
张树骅先生认为,诚与信二字相连共同作为一种社会伦理美德的整体,大致始于荀卿和管仲。荀子讲“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是从认识论的高度论述了诚信的作用和意义,管子作为一位政治家,也十分重视诚信对于维系人心,纯化民风,引领世态的作用。他指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在西方国家诚信概念中,也注入了人们普世的价值观念,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就揭示了诚实守信对于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在古罗马时期人们都要遵循一种规则,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凭自良心,是自律的一种体现,这样一种规则也就自然成为习惯法,演化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观念。所以在古罗马最鼎盛的时期,也就是规则最完善,最健全的时期。
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责任和标志,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这种横向联系以契约和信用规范着企业和人们的行为。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也就不能健康发展。众所周知香港李嘉诚先生是亚洲首富,他说“诚信就是金钱”。胡雪岩在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时,曾亲自制作了一块“戒欺”匾,上写道“凡是贸易均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斯,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戈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劣真,修制劣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胡雪岩认为制药虽没人知,可是天会知,体现出了一定的道德自觉性。
二、正义。
正义的内在和外在都应该具备善的道德价值,他不以目的论和效果论作为评价的标准。詹世友先生认为:“正义是指我们人类的自由权利通过具体化为各种权利和义务而在各种制度中成为现实,这种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中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行为体现了正当性和合理性”。[9]亚里士多德给正义的内含诠释是:“域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现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好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10]詹世友先生认为正义首先是一种制度,只有这种制度才可以尺度人类活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然而詹先生却忽视了一点正义未必就是一种制度的体现,正义也可以来自内心,比如当看到别人被抢劫时,自己的正义感油然而生最终落实到一种正义的行为上,善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正义,可是正义的东西则肯定是善的,当你看到别人的心灵痛苦,自己有侧隐之心,可是自己却毫无行动,不想去试图帮别人摆脱痛苦,只是在道德层面觉得别人不应该痛苦。
正义不是人为因素而制造出来的,它是一种自然状态下所演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去制定正义规则,一些学者认为“正义”就是跟邪恶相对照而已,更多强调的是社会公正性,首先作者认为:正义正是社会公正的内核,有了正义意识才可能上升为社会公正意识,社会公正是人为因素下的产物,每下民族,每个群体都可视自己制度的规则是具有社会公正性。善是正义表征的一个因素,在正义的理念中善就是美德,是正当性的。在现实生活中善可以有“正当性”和“不正当性”划分,比如想救一个落水的人,某甲的想法是善的,可是并不一定行为就是正当性的,因为某甲采取的救人方案出现了差错,如果不是事先某甲误了最佳救人时间,那么后来善者就能够成功救治落水者。
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善往往作为衡量人品行的一个道德层面的标准,比如儒家思想的孝悌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善就是要组成一个有差等的等级秩序的结构,这样把社会组建起来,按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来分配社会之善和义务。古时的社会里,在善的面前,普通大众没有了自己自然的权利,完全听命一种等级不平的规则,并且也希望子子代代相称,唯有遵循了才是一种善,才会得到皇权和天地感恩。
正义可以从三个阶段来划分:1、契约正义;2、法治正义;3、自然正义(一)契约正义首先是因为人类在经过黑暗的中世纪统治之后,逐渐意识到要建架一种东西凌高于皇权,于是就出现了社会契约论,采取了法律之工具来代表民众的诉愿,先后在英国光荣革命和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完成了此使命。(二)法治的正义,法治的社会是当代人所积极追求的理想社会,在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正如潘恩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是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它情况”。[11]洛克认为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不应该是专断的,而“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12]同时契约正义和法治正义是一种有着密切联系的关系,因而契约和契约观念对催生西方法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法治的正义它最大的理念就是使最大多数人享有最大可能的幸福,因为法治首先是一个民主的过程,在民主决策和运行过程中,正义的观念价值就起着至关的重要,它要紧密关注民主不能被一些人不利地去操纵,从而挂上一个合法,正当的法律就会摇身变成法治建设的一个基点。但是,他不能解决所有人的幸福。(三)自然的正义,洛克认为:自然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为和处理他们财产和人身,而毋要得到任何人的许可和听命于任何的意志。自然的正义是人类最高的正义,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必然受到关注,社会的道德层面的评价已失去了意义,它只在乎全体,它与人类,自然社会宇宙都是息息相关,积极维护每个主体的利益,人类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生活,没有必要去遵循一种规则,人类的彼此交往只用心灵去感应。社会主义阶段相对应的正义应该是法治正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治正义的当中,我们必须拥有追求自然正义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义理念它所反衬出来的是当代社会群体人共同的诉愿,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党在十七大召开所诠释的报告中首次也提到了分配要兼顾第一次分配,把又快又好改成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这些都彰显出社会正义,社会的正义应当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实惠,不能严重的偏颇,更不能漠视弱势群体所遭受的不公待遇,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是人民创造了自己的社会,只有人民才拥有话语权,只有人民才有最终决策的权利。国家提出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些都惠及10几亿人的并且人人都应该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在最后引用斯通《人类法与人类正义》的最后一句:“在正义与人类生活的任何意义上,一个阻止将正义作为一种充满困境,诡谲与挑战的难题而对之持续不懈地进行追寻与考问的社会,势必乃非人性的。”
三、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语境下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人民为本。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力低下,组织能力结构弱小,抵抗外界自然因素不强,因此萌芽了对神灵的崇拜,出现了图腾,占卜之类的习俗。随着对自然规律更多的认识和自身力量的发展,人类试图在自然的困境中摆脱出来,逐渐回归到人类的思考。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3]。而孔子则真正确立了人本的哲学,他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立之”,从而为中国两千多年的人本思想文化得以奠定基点,在传统文化中也同样出现许多关于人与社会,国家,君主之间的关系,《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而孟子进一步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李世民在一次跟侍臣们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正是人民在社会中的价值。一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史。我们与其说社会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还不如说社会是由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才是创造世间万物的机灵,不同朝代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的差别其实就是人类跟人类的差别,没有任何东西在宇宙中比诠释人类因素更为精彩的了。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具有生命的个人存在。”[14]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具有绝对价值,人的价值不是任何利害功用所能估量的,任何把人当作社会之工具的观念和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带领人,从他诞生那刻起就注意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来发展自身,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进行了权威性的诠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人民的价值为主体,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指出“五个统筹”举措,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比如国家取消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征收措施,大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千方百计地要增加人民的收入,同时也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比如2007年中央批准成都和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的崛起,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所有这些举措都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谋福祉。同样在改革的进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比如,利益矛盾,城乡差距,社会就业,医疗改革、住房等结构因素,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力度不够,腐败问题侵化严重,资源有效利用不足,循环经济有待建立加快。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都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积极、扎实地去工作,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改革发展成果,全面解决好不和谐的因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没有人民的创造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生机,为人民谋福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党为之奋斗的最高价值要求,科学的发展是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的利益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也不是多数人的利益,而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全体人民都够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有所漠视人民的利益就是违背社会主义的原则,党的一切工作和归属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对象,以人民的判断标准为党的工作成就的评价依据。党的报告中强调“要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些很明确地诠释了党是为谁而服务的,它的核心价值是人民,同时也为社会主义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基础。
四、民族精神。
在人类历史长河上,每个民族都留下了光辉而又璀璨的一页,都有着自己引以为豪并得以传承的民族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曾经繁荣和辉煌的古老文化古国相继衰落夭折或改变,比如古埃及、巴比伦,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呢?有学者认为它是以整个民族文化作为积淀,是在文化这个大背影下的升华,体现在民族心理,品质和性格中,或为民族认识与实践的内在规律。[16]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息,厚德栽物”。有些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从出生就具备,不论以后身份怎样的改变,认为“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其成员身上留的‘胎记’”,是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历史积淀,它不会因其成员地域的迁徒国别的不同而改变,它既是一个民族继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的动力,又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17]作者认为民族精神是社会中的成员在思想,行为等方面逐渐在传统文化理念中以爱国为核心,服务社会为导向,遵循自然发展规则。在哲学的范畴中,民族精神是一种意识,依靠价值观作为它的内含,从本性上讲,价值观具有凝聚协调转换和统一性,它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的反映,也是社会成员创生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反映,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和纽带在生活实践中,释放出强大的效应和功能,江泽民说“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的栽体就是自己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它由三个要素组成:自强不息,崇尚道德和爱国主义。
(一)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浸染在中华炎黄子民的灵魂中,它几乎成为中华精神永恒性的烙印。《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正好体现出了民族精神的那种顽强和执着,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社会物质不够丰富,生产力不高,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形成了极大的矛盾,但我们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论是三年的自然灾害、“”,还是西方国家经济的封锁等因素,人民,整个民族都毫无畏惧,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冲破一道又一道的阻碍,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功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爱国主义。国家是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国家代表了全民族的意志,邓小平深有感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温家宝同志在当选后召开记者会时动情地引用林则徐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朱自清先生一身重病,宁可饿,也不领国家的“救济粮”,还有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心态都一无例外地体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
多少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始终发扬以爱国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积极维护“大一统”的思想,所以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这些都是伟大而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思想精粹所在。
我们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就必须始终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要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积极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主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给予了各族人民极大的鼓舞,只要我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动摇,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民本思想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扎实去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相信不久,全面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将会实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十六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任何政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都是靠着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凝聚起来的。而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摄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十六大以来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科学性和真理性。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本质要求,对各民主党派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以前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学习和认识是停留在一定阶段的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们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执政之基,也是力量之源。
第二,通过学习,我们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我们是祖国巨大历史成就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更是怀有深厚的感情;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成就。
第三,通过学习费老的思想和实践,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得到的是一种不竭的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地去奉献。其实奉献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还是我们的光荣!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我们必须向费老学习,爱岗敬业,积极探索,无私奉献,在工作和学习中充实和提高自己,真正做到认知上有提高,观念上有更新,实践中有成效。
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十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最深层的思想内核,直接反映社会价值的本质和特性,全面涵盖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笔者试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重要好处和鲜明特征三个方面,谈谈自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1、第一个倡导,指明了国家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礼貌、和谐”,就是要树立“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理念,弘扬“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精神,把“富强、民主、礼貌、和谐”价值观与国人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处事态度融为一体,正确引导国人认识和评价所生存的社会。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们国家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世界瞩目的这一宏伟目标,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一齐,升腾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倡导,“富强、民主、礼貌、和谐”,必然是这个国家的共同追求。
“富强、民主、礼貌、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共同理想,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指明和引领现实社会向着这个方向前进。如果一个国家追求“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价值观念,必将影响并引导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的坚实基础。
2、第二个倡导,彰显了社会风尚风貌的时代要求。
在社会层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现代礼貌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理想信念,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力量。在全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并构成主流价值体系,就会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观念、思路、方法和视角,改变人们评价事物的基本标准,人治、特权、等级等腐朽落后的观念,就会从根本上铲除。在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整个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制和法律体系,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3、第三个倡导,体现了人民道德信仰的基本共识。
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全体公民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能够帮忙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构成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人文风尚。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务必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构成共识,这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从目前状况看,中国的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方面,都不一样程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增加了社会活动的交易成本。应对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以开放开明的心态和气度,以博大的胸襟和风范,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加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营造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