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热门16篇)
难忘的回忆总能让人心生感慨,也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确保总结的内容准确、客观、具体,并且具备可操作性。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成绩?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专家为大家整理的职场技能提升指南,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一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二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环境中比较体积大小的多种方法,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基础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重要铺垫的作用。
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量杯、红薯、土豆、一个水壶、一个保温杯、一个塑料水杯、一个大的长方体盒子、一块香皂、苹果、橡皮泥、用小正方体拼插的形体等。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断)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
师: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喝到水?
师: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生:水占的空间,石子也占空间,石子占的那部分的空间把水挤压上去了。
(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这个动画片与本节课所学有共通之处,用它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占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师:(教师出示一个粉笔盒)找一找比粉笔盒占空间大的物体?
生:课桌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大。……。
师:再找一个比粉笔盒占空间小的物体?
生:橡皮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
生:体积。
师:(教师出示实物)水杯的体积呢?铅笔盒的体积呢?苹果的体积呢?
生:水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水杯的体积。……。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你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聊天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看、找、想、说等活动中,体验“物体占空间的相对大小”,感悟出“体积”的内涵,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体积”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轻松,学生活泼,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悄然形成。
师:(教师端出装有保温杯、塑料水杯、一个长方形较大的空盒、香皂、苹果的一个托盘)比一比这些物体的体积。
生1:苹果比保温杯的体积大。
生2:在这些物体中,长方形盒子的体积是最大的,香皂的体积最小。
师:这么快就计较出来了,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看出来的呗!
师:体积差距较大的物体,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板书:看)。
师:(教师拿出一个土豆和红薯)说一说谁的体积大?学生说法不一。
师:看不出来,想想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称一称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长方形的空盒子比苹果轻,但长方形空盒子的体积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学生1掂一掂,感到苹果比长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显看出是盒子的体积大。)我错了。看来,物体的体积是指所占空间的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生3:在杯子里放满水,然后放入土豆和红薯,看看哪个量杯溢出的水多,哪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师:是受了乌鸦喝水的启发吧。
生4:给2个容器倒同样多的水,把土豆、红薯放进水里,比哪个水上升的多。
师:你们想用谁的方法?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做实验,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两个容器倒的水一样多。
生2:放物体要轻轻地放,防止水溅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读数时,要平视。……。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工具:两个量杯、一桶粉红色的水、一个土豆、一个红薯等。小组分工合作,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师:为什么看谁的水上升的多,谁的容积大?
生:水上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对于2个不规则的物体,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测量。
师: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它们的体积。看来测量也是一个好办法呀。(板书:测量)。
设计意图:在用排水法测量土豆和红薯的实验中,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都由学生决定的。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感受体积差距较小的不规则物体,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体积的大小,为后续为今后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埋下伏笔。
(1)师:同桌比较手中由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形体体积的大小。(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以及不规则的形体)。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1:我们的两个形体的体积差别较大,直接看就比出来了。
生2:我们采用数小方块的个数,哪个个数多哪个体积就大。
生3:(举起两个长方体)我们也是数的,但不是一个一个数的,而是先看看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共有几层,相乘得出来的。
师:数的好,数的有策略。(板书:数)。
设计意图:认识到规则的几何形体,可以利用“数”小方块的方法比较体积大小。学生不同策略体现,渗透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手中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感受到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有可能不同。
(3)师:大家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形体和刚才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哪个体积大?引导学生思考仅仅通过数量比较体积的`大小是片面的,还要注重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是否一致,从而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试验演示得出不同物体集体大小比较的不同策略。希望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逐渐丰满、立体。
师:(教师指一指桌上的托盘)请大家看看,这里有容器吗?
生:水杯、保温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师:你身边还有容器吗?
生:教室是一个容器。……。
师:这些都是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它们都是容器。
师:(教师出示一个塑料水杯和一个保温杯。)大家猜猜哪个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温杯的体积大,所以保温杯盛的水多。
生2:看里面,容器内部空间大,容纳的水才会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师:两个观点,到底谁正确呀?谁有好办法?
生:给一个杯子倒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来。
学生演示:给塑料杯倒满了水,把水倒到保温杯里,水溢出来。
生1:老师!塑料杯的容积比保温杯的容积大。
生2:两个杯子的容积不一样,塑料杯的容积大,保温杯的容积小。
生3:物体的体积大,并不能说明它的容积就大。
师:什么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呢?
生:保温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的体积就是塑料杯的容积。
师:什么是茶叶罐的容积呢?氧气罐的容积呢?
师: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教师板书)。
师: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只能是水吗?如果不是,举例说一说。
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
生:“所能容纳”就是“最多能容纳”,再多一点就冒出来了。
设计意图:用直观演示法和谈话法,让学生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都是有体积的,知道什么是容积并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丰富学生对于体积实际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一个指外部空间的大小,一个指内部空间的大小;有的物体有容积,有的物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
师:这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呢?
1、玩一玩。
设计意图:这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物体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以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2、“练一练”第2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用相同数量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搭一搭,增强实际体验。
3、“练一练”第5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学生先观察,然后计算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然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又为后面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做了铺垫。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环境中比较体积大小的多种方法,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基础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重要铺垫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教学准备:
量杯、红薯、土豆、一个水壶、一个保温杯、一个塑料水杯、一个大的长方体盒子、一块香皂、苹果、橡皮泥、用小正方体拼插的形体等。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断)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
师: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喝到水?
师: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生:水占的空间,石子也占空间,石子占的那部分的空间把水挤压上去了。
(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这个动画片与本节课所学有共通之处,用它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占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操作活动、感悟概念。
活动一:体积的认识。
师:(教师出示一个粉笔盒)找一找比粉笔盒占空间大的物体?
生:课桌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大。……。
师:再找一个比粉笔盒占空间小的物体?
生:橡皮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
生:体积。
师:(教师出示实物)水杯的体积呢?铅笔盒的体积呢?苹果的体积呢?
生:水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水杯的体积。……。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你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聊天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看、找、想、说等活动中,体验“物体占空间的相对大小”,感悟出“体积”的内涵,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体积”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轻松,学生活泼,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悄然形成。
活动二:比较体积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较体积差距大的物体。
师:(教师端出装有保温杯、塑料水杯、一个长方形较大的空盒、香皂、苹果的一个托盘)比一比这些物体的体积。
生1:苹果比保温杯的体积大。
生2:在这些物体中,长方形盒子的体积是最大的,香皂的体积最小。
师:这么快就计较出来了,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看出来的呗!
师:体积差距较大的物体,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板书:看)。
2、比较体积相近的物体。
师:(教师拿出一个土豆和红薯)说一说谁的体积大?学生说法不一。
师:看不出来,想想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称一称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长方形的空盒子比苹果轻,但长方形空盒子的体积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学生1掂一掂,感到苹果比长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显看出是盒子的体积大。)我错了。看来,物体的体积是指所占空间的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生3:在杯子里放满水,然后放入土豆和红薯,看看哪个量杯溢出的水多,哪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师:是受了乌鸦喝水的启发吧。
生4:给2个容器倒同样多的水,把土豆、红薯放进水里,比哪个水上升的多。
师:你们想用谁的方法?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做实验,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两个容器倒的水一样多。
生2:放物体要轻轻地放,防止水溅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读数时,要平视。……。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工具:两个量杯、一桶粉红色的水、一个土豆、一个红薯等。小组分工合作,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师:为什么看谁的水上升的多,谁的容积大?
生:水上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对于2个不规则的物体,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测量。
师: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它们的体积。看来测量也是一个好办法呀。(板书:测量)。
【设计意图】在用排水法测量土豆和红薯的实验中,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都由学生决定的。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感受体积差距较小的不规则物体,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体积的大小,为后续为今后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埋下伏笔。
3、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1)师:同桌比较手中由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形体体积的大小。(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以及不规则的形体)。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1:我们的两个形体的体积差别较大,直接看就比出来了。
生2:我们采用数小方块的个数,哪个个数多哪个体积就大。
生3:(举起两个长方体)我们也是数的,但不是一个一个数的,而是先看看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共有几层,相乘得出来的。
师:数的好,数的有策略。(板书:数)。
【设计意图】认识到规则的几何形体,可以利用“数”小方块的方法比较体积大小。学生不同策略体现,渗透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手中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感受到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有可能不同。
(3)师:大家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形体和刚才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哪个体积大?引导学生思考仅仅通过数量比较体积的大小是片面的,还要注重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是否一致,从而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试验演示得出不同物体集体大小比较的不同策略。希望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逐渐丰满、立体。
活动三:容积的认识。
1、明确容器的概念。
师:(教师指一指桌上的托盘)请大家看看,这里有容器吗?
生:水杯、保温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师:你身边还有容器吗?
生:教室是一个容器。……。
师:这些都是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它们都是容器。
2、明确容积的概念。
师:(教师出示一个塑料水杯和一个保温杯。)大家猜猜哪个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温杯的体积大,所以保温杯盛的水多。
生2:看里面,容器内部空间大,容纳的水才会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师:两个观点,到底谁正确呀?谁有好办法?
生:给一个杯子倒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来。
学生演示:给塑料杯倒满了水,把水倒到保温杯里,水溢出来。
生1:老师!塑料杯的容积比保温杯的容积大。
生2:两个杯子的容积不一样,塑料杯的容积大,保温杯的容积小。
生3:物体的体积大,并不能说明它的容积就大。
师:什么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呢?
生:保温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的体积就是塑料杯的容积。
师:什么是茶叶罐的容积呢?氧气罐的容积呢?
师: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教师板书)。
师: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只能是水吗?如果不是,举例说一说。
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
生:“所能容纳”就是“最多能容纳”,再多一点就冒出来了。
【设计意图】用直观演示法和谈话法,让学生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都是有体积的,知道什么是容积并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丰富学生对于体积实际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3、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一个指外部空间的大小,一个指内部空间的大小;有的物体有容积,有的物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
师:这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呢?
生:体积与容积。(教师板书课题)。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玩一玩。
【设计意图】这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物体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以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2、“练一练”第2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用相同数量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搭一搭,增强实际体验。
3、“练一练”第5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学生先观察,然后计算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然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又为后面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做了铺垫。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体积与容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计算,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课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将来学习体积、容积的单位和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中要用到的课件、量杯、红薯、土豆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而魔方、粉笔盒、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操作法、主体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在学生看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的影片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吗?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这个环节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和红薯,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所占的空间大。单凭眼睛很难作出判断,怎么办?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要他们先独立思考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意见。
(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合作等过程,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理解了体积的实际意义,同时感受到生活在不断地变化。)。
接下来我又引出“碗和水杯,哪个容器装水多?”的问题,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
并在小组里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吗?
(这样设计,使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充分理解比较抽象的容积的概念,并且明白:容器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积。)。
(这个片段的设计,使学生会区别体积与容积的不同,并懂得了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有容积,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为了体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形式多样的练习:
这一层次有口答、选择和判断题。
这类题目的目的是趁热打铁,巩固刚刚学习的基础知识,加深对体积和容积概念的认识,练习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二层次的练习,是动手摆长方体、小组合作叠硬币、用橡皮泥捏不同的形体,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动手摆长方体,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摆的小正方体多,所摆的长方体体积就大,为以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作了良好的铺垫;叠硬币、捏橡皮泥的练习,是让学生明白“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第三层次:提高练习。
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比较:
胖子和瘦子谁的体积大?
这道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促进学生养成正确评价的观念。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体积与容积》,下面我将从说学生、说设计思想、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手、眼、脑、口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正如刚才所说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与理念有以下几点: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我始终把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作为目标。
2、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3、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4、数学是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性演绎事物间存在的和谐关系及秩序之美的学科,教学过程力求严谨有序。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两个相同的量杯、石头、苹果、硬币、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水、土豆、鸡蛋、橡皮泥、饮料瓶、茶叶桶和水杯。
学具准备:各种各样的物体(例如:橡皮、文具盒等)。
1、教法: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的教学思想;
2、学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一)情境导入:通过让学生讲述及表演乌鸦喝水的故事从而引出本节教学内容。
(二)新授。
1、认识体积。
通过初步感受空间,总结出体积概念。要求学生独立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利用学生与老师两次比较体积及橡皮泥的体积变化,总结出体积的大小和物体的位置形状没有关系。
2、认识容积。
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要求学生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提问:“他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出“容器”概念。然后通过比较其容纳物体的多少出示“容积”概念。
分别从概念、测量方法上、大小的比较等方面区分体积和容积。(三)复习巩固,升华主题(四)、总结评价。
板书由课题、体积概念、物体位置、形状与体积无关、容积概念、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六个部分组成。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六
一、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
(3)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是(),表面积是(),体积是()。
(4)一个长方体长是0.4米、宽0.2米、高0.2米,它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32立方厘米=()立方分米2.7立方米=()升1200毫升=()立方厘米。
4.25立方米=()立方分米=()升1.2立方米=()升=()毫升。
5.03立方米=立方分米48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3升40毫升=()升。
4200立方分米=()立方米8升70毫升=()升。
(6)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10()。
二、判断。
1.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把一块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正方体后,体积不变。()。
3.鱼缸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容积也是8立方分米。()。
4.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5.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体积就扩大9倍。()。
6、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的面是正方形。()。
7、长方体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8、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9、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10、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要用8个这样的正方体。()。
11、长方体中有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12、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时,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同。()。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七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x》。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xxx》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 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使学生能自主创编出一些简单、新颖的 方法。
(2)学生能熟练地掌握 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 ,以发展学生的 .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练,体验 这一系列的创新学习过程和乐趣。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创新,充分体现团结协作、竞争拼搏精神,明白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去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着《体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的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对技术动作的认识、思维、形成等发展规律,设计了"引导学练—质疑解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五个阶段的课堂结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引导学练:(2~3分钟)
我通过语言、问题等形式引出学习内容,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以利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动机。具体设计:
(1)教师提问题,陈述教学目标。
(2)编制学练小组。
(3)学练小组讨论学练目标步骤。
2. 质疑解难(10分钟)
这阶段,我根据各小组的学练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质疑解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练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学练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我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以及学练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观察,对问题进行一一讲解、示范,分析其中原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使学生既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又能通过观察、思维、讨论等形式,强化其学练技能,还能使学生心理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内部矛盾,进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和技能能力。
3. 自主探究(15分钟)
本阶段,首先通过语言激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并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再按预定的活动设计方案及情境,让依据学习目标,自我组织、自我练习、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调控进行尝试性体验学练活动。对于自我探究有困难的小组,在帮助和点拨的同时给予鼓励,引导他们自我寻找问题答案,以增强努力探究的信心。
4、合作交流(10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质疑解难的结果,进行小组合作验证,是对其探究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巩固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5、总结归纳(2~3分钟)
这一环节是"自主学练—合作应用"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以此检验"自主学练—合作应用"的结果。教师首先组织开展小组交流,让各小组陈述学练活动的情况,学练效果如何?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样的希望?促进小组间的了解,发展学生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再由教师评价总结,评价采用结果性评价,针对教学目标主要是肯定学生的学练结果,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发展产生新的动力。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八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
本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范畴,主要内容是认识体积、容积。教材首先让学生交流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借助生活经验,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东西有多有少”。然后,教材提出了“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这样,教材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揭示体积的概念。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使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再揭示容积的概念。在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又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通过对70名学生进行相关前测发现:
1、仅有13%的学生能完全正确理解“物体占空间”的意思,60%的学生认为某个较小物体放在较大空间内才占有一定的空间,另外还有23%的学生认为所占空间指占地面积。
2、约30%的学生通过课外班、家长辅导或自己看书预习对体积有一定了解,知道两个物体比大小比的是物体的.体积(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但还有不同比例的同学认为物体比大小比的是面积、表面积等其它特性,或者说不清究竟比的是什么。
3、近80%学生知道什么是容器且能举例,但所举例子大都是盛放液体的容器,说明学生对容器的认识有局限性。
4、约70%的学生理解容纳的意思,但个别学生提到容纳的物体的质量。另不理解容纳意思的学生,经了解全部是语文学习存在障碍,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
1、通过“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的活动,初步感受体积、容积的实际含义。
2、借助“测量土豆、红薯哪个大”和“哪个杯子装水多”两个实验活动,通过交流讨论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并能准确复述,进而举例说明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3、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有关体积与容积实际问题。
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
针对目标1:我设计了交流式评价。即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使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物体是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东西是有多有少的,从而达到使学生初步感受体积、容积实际含义的目的。
针对目标2:我设计了表现性评价。结合“测量土豆、红薯哪个大” 和“哪个杯子装水多”两个实验,通过观察、实验、交流(主要采用师生交流、生生对话的形式),依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表现以及对样题1、2的解决情况,检测他们对体积和容积意义的理解。
针对于目标3:我设计了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样题评价,通过学生对样题1、2、3、4的解决情况,检验目标3的达成。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九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
(3)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是(),表面积是(),体积是()。
(4)一个长方体长是0.4米、宽0.2米、高0.2米,它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32立方厘米=()立方分米2.7立方米=()升1200毫升=()立方厘米。
4.25立方米=()立方分米=()升1.2立方米=()升=()毫升。
5.03立方米=()立方分米48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3升40毫升=()升。
4200立方分米=()立方米8升70毫升=()升。
(6)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10()。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十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有两个例题及其随后的试一试。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体积的概念。例7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书盒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而直观地揭示了容积的概念。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体会玻璃杯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也就是玻璃杯的容积,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容积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体积与容积意义的学习是后面学习体积(容积)单位、体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能接触到大小各异的物体,还感受到不同的杯子、不同的纸盒所能装的东西有多、有少,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找到的体积与容积的'原型。现在要把这些生活原型概念化,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可能会受到表面积的影响,认为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也会发生变化,对于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也可能会易于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等操作活动中,体会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真正内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十一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了加法、乘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代数的初步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教材在本册安排这个知识,目的主要有2个1、让学生体会图形与数字的联系。2、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图形与数字的联系,培养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的意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道例题和4道习题,都从不同程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点阵,归纳并概括出点阵的变化规律。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点阵的变化规律,并能用代数法表示点阵的变化规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从一道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形点阵入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归纳规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意识和归纳技巧后,又按照从易到难的梯度设计了4道习题,分别组织了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进一步提升,最后一道“我想我创”的习题设计,使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得到升华。
生共同订正的方式展开教学。第3、4道习题稍有难度,我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突破难点,同时,我还用到了演示、类比、提示等方法帮助孩子们突破难点。
1、从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适度休息,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最后一环节:开放性作业,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1、上公开课的经验不足,有些紧张,情绪和状态调节到最佳。
2、组织活动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加分加分,再加分,缺乏灵活多样且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所以不足以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3、准备不足,没有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教学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修订,课件也要进一步修改。
上好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量的积累教学经验,掌握教学技能,不断的提升自己课堂组织能力,还需要很多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他需要授课老师通过很多遍的修改,试讲,再修改,再试讲,一遍一遍的磨出来。总而言之,自己在以上方面均有不足,以后,我一定要多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向名师专家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我有信心在两年内就能上出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希望大家监督,指正。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十二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72~73页看课外书时间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流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在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前,学生分别认识了分数与小数,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与小数的大小,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和学习兴趣,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由主情景图改为动物爬行比赛。由多媒体出示了动物爬行比赛的画面,爬行结束裁判出示成绩,成绩呈现的方式一个是用分数,一个则是用小数,然后请学生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少一些?谁就赢。本节课看似内容简单但是牵涉到的知识面非常广,也非常多。分数小数互化是本教材将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方法渗透在其中。一般地说,分数化为小数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用分子除以分母;而小数化为分数则是先把小数化为十进分数,然后再进行通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结合情景让学生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分数小数互化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交流的意识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我设计这节课的主导思想是创设多种情境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我的主要教学策略有:
1、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展示,情景贯穿课的始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的方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3、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板书、投影相结合的方式来教授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还建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根据该部分知识的具体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点,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3—4分钟)
2、主动探索,解决问题。(20—24分钟)
3、多样练习,巩固理解。(7—9分钟)
4、总结应用,拓展延伸。(3—4分钟)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先用课件动画展示“动物爬行比赛”中蚯蚓与蜗牛爬行的场景,裁判员出示成绩1/4时和0。4时,老虎大王犯难,不知道怎么办,希望同学们帮帮忙,帮国王宣布一下谁赢了这场比赛。顺势提出国王为什么犯难,原来出现来分数和小数,无法比较,然后通过猜想同桌互相交流估计出谁赢得了比赛。(此时进行板书)
我的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情景,通过声音与图像想结合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通过猜想设置认知冲突在结果不统一的情况下体会到要精确比较的重要性,为以下进行新课教学打下伏笔。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中,我是这样来引入这个环节的教学的:“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猜想,可比赛需要一个精确的时间证明,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谁用的时间少谁赢得了这场比赛呢”国王希望你们能够开动脑筋,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看谁的方法多而又准确。到时候将会被邀请为特邀嘉宾,宣布比赛成绩。(学生交流研究探讨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我的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适时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抓住契机,适时点拨使学生在正确的思维指向下顺利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让学生马上进行练习,既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到新知识就能运用于生活。
3、当学生提到用小时化分、和画图的方法时,教师可表扬学生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用多媒体展示这两种方法,既明了又简便。
4、学生比较出来以后全班同学一起宣布谁获得了这场比赛。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把教材上的多种练习情景化来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如我把题目展示在多媒体上,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同时说“动物国王看大家学得这么好,能力都这么强,又帮了他这么大的忙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想不想要?但是这些礼物可是要靠你们的本事才能拿到的。做完一道题礼物就会出现了。有些可能会有陷阱的,要注意咯!
1、第一题:分数化小数。学生说对后,动画展示声音:“太棒了!送你一
座城堡!”我给那位学生一个城堡的贴纸。
2、第二题:小数化分数。学生做对后,多媒体呈现:恭喜你了,你被选为动物王国的特邀贵宾了,并放鞭炮。
3、第三题:游戏你说我答,主要出现常见的小数与分数,学生答错时,课件展示:一个小孩掉入陷阱,并说:“对不起,你被迫出局了。”做对的学生就当动物王国的决策师。并有鼓掌的声音。
4、第四题:比较大小,找朋友出示教材72页第4、5题。学生做对时,课件呈现声音:“恭喜你,你当选为动物王国的丞相了。”同时播放防烟花的场面。
我的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基本练习,又有变式练习,手脑结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开放的练习游戏化,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应用,拓宽延伸”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从动物王国的爬行比赛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完成板书)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分数,我们想进军分数、小数王国,它们也同样这么想,而且它们也已经到我们身边了。比如:我们班的1/4的同学喜欢看足球,豚鼠刚出生时约0。15千克你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分数小数表示的信息?与同桌说一说。
我的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及时总结回顾,察看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并升华学生的表象认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因为有了课件的应用,也为了板书的简洁直观,所以基本上我的板书很少。具体设计如下:
分数小数(相互转化)
1/4小时=1÷4=2/5,0.4小时=4/10=2/5
用分子去除以分母小数转化成分数则是先把小数化为十进分数,再进行处理。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十三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之美,增强合作意识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土豆红薯量杯水若干2个水杯饮料瓶沙子2个体积相同但容积不同的盒子。
12个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面条店,面条店的老板非常狡诈,他对伙计们也非常苛刻,眼看又要到月底了,该给伙计们开工资了,老板心里非常不舒服,总想找点茬儿难为伙计们。一天早上,他把一碗面条盛的满满的,让小伙计给客人端去,不允许小伙计撒一滴面条汤,如果溢出一滴面条汤,小伙计这个月的工资一分也不给。小伙计皱着眉头想了一想,他胸有成竹的把面条端給了客人,结果真的一滴也没洒。同学们,你们知道小伙计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吗?(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答案,老师揭示答案,小伙计一只手端面条碗,一只手用筷子将一些面条挑起。)。
师:其实这个故事中小伙计的做法蕴藏着今天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体积与容积的知识,(板:体积与容积)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小伙计为什么要那样做了。
师:对,桌洞是空的,可以称为桌洞的空间,把书包放在桌洞里再摸一摸,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桌洞的空间变小了?(书包占了桌洞的空间)。
课桌又占了谁的空间?我占了谁的空间?听课的老师又占了谁的空间?能说完吗?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板书:(物体占空间)。
师:物体占有的空间都一样大吗?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土豆和一个地瓜,如果放入两个盛有水的杯子,猜猜会发现什么现象?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而且它们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大小)土豆的空间小,我们就说土豆的体积比较小,地瓜占的空间大,我们就说地瓜的体积比较大。
师:橡皮和铅笔盒比,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书包和课桌比呢?
你能自己再举例说一个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有的空间大,我们就说物体的体积大,物体占有的空间小,我们就说物体的体积小,那么,你能说一下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板)所、叫物体的体积。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体积?请你观察下面的图形,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为什么?(大屏幕)。
师:通过刚才做的这道题,你对物体的体积的含义又有什么新的思考?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十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上册《认识体积和容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几方面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展开图以及探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它也是认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常用体积(容积)单位的基础,由此可见,学好本课知识尤为重要。
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通过此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例7及随后的“试一试”教学容积的意义。教材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中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直观揭示了容积的概念。“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逐步感受玻璃杯的容积。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操作、交流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在学习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数学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桃、荔枝、苹果等),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对于体积和容积这样抽象的概念,精心设计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大小不同的水果等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与图形有关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比较几种水果以及水杯中的水所占空间的大小。再如:例7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如:例6中三个不同层次的操作及意图,让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留下了体积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体积(容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如:“练一练”及“练习五”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又能为学习体积作一个铺垫。
(二)实际操作,感知体积。
教学例6,按三个层次逐步进行操作。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进行推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三)合作学习,探究容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经能够自学一些描述性的知识了,加之学生有了体积意义的认知,例7则采取了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最后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效果,从中理解容积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学生找出有体积(容积)的物体,巩固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也使得课堂总结更显活泼更加生动。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十五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
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1.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1.填空2.判断3.思维训练。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练习十三的第2、3题。
五年级数学容积和体积说课稿篇十六
《因数》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数的概念,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学习倍数和因数是学习质数和合数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因数、质数、合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探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因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认知目标
2、 通过列举、比较,得出质数与合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从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感知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愿意把自己发现的结果告诉他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多地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及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搭档要求:凡是两个数相乘,积为12的两个小动物,便可结为搭档参加舞会。
此时的学生们一定争先恐后地回答,其实这样的题目学生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非常容易解决,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可以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下面的学习。
随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刚才判断的过程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可能出现六种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教师可做为参与者补充,通过讨论后,整合为三种情况:(课件出示算式)
12=1×12,12=2×6,12=3×4,从而引出因数的概念,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叫因数。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并随机板书课题:因数。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一)、理解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自然数因数的方法。
(1)首先是强化“因数”的概念认识。根据以往学生在表述倍数时容易出现表述不完整的情况,我在此出示判断题:因为12=3×4,所以3和4是因数,12是倍数。( )请学生思考,此时肯定引起学生的一片争议。通过反例的教学,意在强调因数和倍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因此要说明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因此,刚才的话应该完整地表述为因为12=3×4,所以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及时练习。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因为“24÷3= 8”,我们就可以说3和8是24的因数,24是3和8的倍数。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
(3) 自主探索,找出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方法。(教材第90页试一试)。
谁愿意汇报一下你写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些因数的?
学生交流写的结果和自己找的方法,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可能有
利用乘法找。因为18=1×18,18:2x9,18=3x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利用除法找。因为18÷1=18,18÷2=9,18÷3=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一个一个找,可能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做得对就要给予鼓励。学生可能还会出现说不完整的情况,也要先鼓励学生,再请其他学生补充完整。
在学生一一说明自己的方法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18和24的所有因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要写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怎样写就不会遗漏或重复了呢?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在对比刚才出现的方法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找到出现之前重复的因数为止。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参与讨论得出方法,从而打破难点。
通过列举、分析、比较,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进而认识质数与合数。(第二个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二: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得出了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现在就清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把它们写下来。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找因数的方法,检查书写中是否有遗漏或重复现象。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此时我提示写得快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核对一下,以便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因数,同时也是对速度稍慢一些的同学的等待。随后请同学们进行汇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机出示。出示时,有意识地将其排成三列,质数一列,合数一列,1单独写成一列。
出示完成后,提问:(课件出示)观察写出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难发现:(课件出示)
1是每个数的因数。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
1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
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学生对照板书齐读两遍,加深对质数与合数意义的认识。随后进行提问:“根据质数合数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有了上面对质数与合数意义的认识,学生根据其意义进行对照,发现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便水到渠成了。这时都师也随机进行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随后,请几名学生举几个质数的例子,举几个合数的例子,学生举例的同时,让其他的同学判断,意在通过多种方法巩固、检查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进而学生独立完成91页练一练的第1题,然后交流汇报。意在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按照质数的概念逐个进行判断。
根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把2留下,把2的倍数都画去;接着把3留下,其他的3的倍数都画去;把5留下,其他的5的倍数都画去;然后再一个一个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找对就要鼓励。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作为参与者提出第二种方法,让学生明确质数表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自主找50以内的所有质数和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找50以内各数所有质数的方法。
学生有了上面找50以内所有质数的过程体验,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去找50-100所有的质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总结:我们找到了100以内所有质数,大家数一数共有几个。指导学生把两个题找的结果整合在一起。得出一共是25个。
同时提出要求:这25个数十分特殊,也很重要,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还要记住我们是怎样找到它们的。
三、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习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与提高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学生“用数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本课时的习题设计时,我整合了之前几课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力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第一题“我会填一填”,这是最为基础性的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在此做到了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题“火眼金睛”,在这道题中陷阱重重,学生如果考虑稍有不到,便会出错,因为也是培养学生仔细分析、慎重考虑的一个途径。在此又体现了习题的灵活性。
第三题,“我是一休”。一休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角色,喜欢一休无非是在于他的智慧,因此,在练习时我让学生以“一休”的角色去处理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个欲望,同时又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智慧的平台。随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也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这既体现了习题的创新性,又体现了其趣味性。
四、提出要求、拓展学习
同学们善于观察、肯于动脑,太好了。关于质数与合数的学问多着呢!你们听说过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吗?若感兴趣,就上网去查一查吧!
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关于质数与合数的问题,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介绍“歌德巴赫猜想”,不仅可以丰富课本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最小:1
因数
最大:本身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