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从哪里来说课稿(专业16篇)
总结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法。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尽量避免使用模糊和含糊的词语。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微笑就能改变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一
一、教材简析: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同学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力是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有些笼统,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同学对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从而发现力的存在,然后组织同学运用一组资料进行有关力的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整理和分析认识到“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这局部是引导同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个实验的设计与控制是本课的难点。接着,再引导同学通过科学游戏加深对力的了解,体验力的基本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对力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它包括,培养同学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同学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同学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同学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和方向。
3、让同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资料有:篮球、弹珠、磁铁小车、气球,棋子和打靶纸,实验记录卡。
这些资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四种资料都能协助同学体会到各种力的存在、力发生的效果和力的要素。其中,同学可通过拍、踢、滚、推、抛、压等方式来玩篮球,从中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也渗透了推力、弹力、和重力的知识;在玩弹珠和磁铁小车的过程中同学能体会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不同的是弹珠间的碰撞是一种外力,而磁铁间的吸引则是一种内力;气球可吹、可拉、可拍,能很好地协助同学体会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同时也渗透了压力、弹力和反冲力。
四、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游戏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开课时,我就组织同学两人一组,玩顶腰游戏,然后谈一谈游戏感受,让同学体会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紧接着,请同学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同学可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1、分组实验。
“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因此,在同学结合生活经验找到力之后,我出示了一组实验资料,并组织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发现力的有关信息。各小组依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1)选出小小记录员;(2)商量玩法,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3)动手实验,收集信息;(4)用自身善长的方式填写实验记录单。
2、分组收拾资料,整理信息。
在同学完成实验后,我先要求同学30秒迅速收拾资料,注意培养同学良好的实验习惯。然后给时间同学在组内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实验记录单,回顾游戏过程,梳理实验现象,最后将记录单张贴到黑板上。
3、全班交流,收集整理信息。
贴完后,再请各组代表根据实验记录单来汇报交流。
在同学汇报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战略一:一开始,同学一般会按自身的思路无序地描述实验现象,那么我会引导同学依照玩资料的顺序来依次描述,先完整地描述完一种资料的玩法和看到的`现象,再介绍第二种,这样就能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描述各种实验现象了。
战略二: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经常带有自身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和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同学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激励其他人认真倾听“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同学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充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讨论,对组内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各种实验现象中的一起点,然后在空白实验单上记录分类情况,并展示出来。在同学汇报分类结果时,我会请同学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假如同学归类正确,就可能通过分析自身组的分类依据,从而得出这两个的结论,教师有序板书。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同学往往不能有准确的表述,那么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引导,协助同学跳一跳摘到桃子。
同学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力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或是停下来,此时同学需要教师协助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个结论的归纳,我们可以请两个同学在同一个地方拍同一个篮球,引导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拍篮球弹得高些,那个人拍篮球弹得低些,那是因为他们用力的大小不同,还可以从同学的实验记录单中列举几种物体滚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从而认识到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同学通过观察、类推可以认识到其实众多实验现象中都渗透着力有大小和方向。
5、科学游戏——打靶。
在归纳出力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打靶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组织同学研讨:如何轻松地移动一个大箱子?目的是为了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发生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发明性地解决问题,为后面各种力的同学作铺垫。
以上就是我的优秀教案,通过教学,让同学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二
"我从哪里来?"对孩子来说一直很神秘、也很惊奇。在幼儿回家询问家长时,敏感的话题常常让父母感到尴尬并回避,有的含糊不清,有的措辞闪烁,甚至拿“街上捡来的”可笑答案搪塞孩子。
记得我怀孕时,班上的孩子很好奇,“怎么万老师的肚子变大了呀?”有些幼儿问我:“是不是里面有个小宝宝?”,接着又有孩子问我:“万老师,你的宝宝怎么出来呢?”,我笑着反问:“你就是这样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那你们怎么出来的呢?”当时孩子们的答案真是千奇百怪,并且还掺杂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有的告诉我:“是妈妈在医院吃药,医生用手术刀把我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冒出来的”;有的说:“我是男宝宝不是妈妈生的,是爸爸生的,男人就生男宝宝,女人就生女宝宝”;有的说:“我是从妈妈嘴巴里出来的”……听了他们的一翻话后,我迫切地感到要帮助孩子们形成最初的正确、科学的生命观,正确引导他们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大班综合活动“我从哪里来?”就这样生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情况及人的生长过程,能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用动作表现出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快乐生活,丰富幼儿想像力。
3、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重点:
了解自己的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
关于小宝宝孕育生长过程的课件,,每人一个大布口袋。
(1)直观教学法:让幼儿观看宝宝孕育生长过程的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生长过程。
(2)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3)情景表演法:利用表演,用动作表现自己在妈妈肚子里做胎儿时的生活。感受妈妈的辛苦。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动动、想想、说说的轻松氛围中学习,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
(1)观察法:为幼儿提供图片材料,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感受图片里的内容,让他们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2)讲述法:在活动中启发幼儿大胆地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给幼儿创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3)尝试法:模仿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生活及充当妈妈的角色。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客人,你们看是谁?”
“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子呢?”
(二)观看宝宝孕育生长过程的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生长过程。
观看课件:
话音1:“爸爸的种子像小蝌蚪一样游呀游,去寻找妈妈的种子,有一粒种子游得最快,它见到妈妈的种子后迅速地钻了进去,与妈妈的种子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小圆球—胚胎,胚胎不再让其他小蝌蚪进门了,它慢慢地滚到妈妈肚子里的小床上安了家。”
话音2:“妈妈变得爱吃东西了,她把大量丰富的营养不断地送给胚胎,胚胎越长越大,慢慢地长出了小脑袋、小手、小脚,这时候它的.名字叫胎儿。”
话音3:“小胎儿整天在妈妈的肚子里睡大觉,有时会醒来,伸伸腰,踢踢腿,还会变换一个姿势,到了十个月的时候,他不想在妈妈肚子里了,他想出来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他的爸爸妈妈。”
话音4:“小婴儿就出来了,你看他多可爱啊!”
教师:“刚才电视里讲了什么故事?你看后有什么感觉呢?我们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三)用动作表现自己在妈妈肚子里做胎儿时的生活。
教师:“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像什么?我们来当一次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吧,学一学,动一动。”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做动作,教师话音:“肚子里的宝宝像个小豆豆,紧紧抱成一团,一动也不能动。慢慢长大些,我要当个拳击手,左边两下嘿嘿,右边两下嘿嘿。我还要学踢足球,左脚两下,右脚两下。我还会生气、皱皱眉、撅起小嘴巴,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呀,出来出来我终于出来了!”
教师:“小宝宝出生了以后就会慢慢地长大可以坐—爬—走—跑,我们再来学一学感受下小宝宝逐渐长大的过程。”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四)游戏体验,“我来做妈妈”,感受妈妈的辛苦。
1、体验游戏。
教师:“小朋友现在都知道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爸爸妈妈为我们很辛苦,付出了很多,特别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没有办法用话来说。今天,就让我们当一次怀着宝宝的妈妈。请每个女小朋友系上大口袋当怀着宝宝的妈妈,男小朋友当爸爸,一起跟老师来做一些动作,注意做动作时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幼儿系好大口袋,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2、幼儿谈谈做妈妈的感受。
教师:“小朋友做妈妈的感觉怎么样?”
“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呢?在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可妈妈再苦、再累,她也不怕,因为有了你,妈妈就是最幸福的人!”
“妈妈从怀你们到生你们,一直到把你们养这么大,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很辛苦,你们应该如何关心妈妈呢?”“我们小朋友确实长大了,懂事了,真的很不错!今天回家就请你大声地把心里话对妈妈讲出来吧!”
整个活动我最喜欢的就是直观视频讲述后幼儿自然、游戏地过渡到模仿“肚子里宝宝的动作”和体验“做5分钟妈妈”,其实在这个环节里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亲身体验和思考总结,总结之后可以播放一段孕妇妈妈的怀孕采访和内心期盼宝宝出生的喜悦表达,当然也可以有爸爸的一些采访和对话,这样应该更能加深孩子对妈妈、对家庭的理解和关爱,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专家提出,每个孩子都会想做5分钟妈妈吗?可不可以更人性化的设计为“有想当妈妈的,有没有想要当爸爸的呢?”是啊,老师在设计时会忽略多角度多方面的问题,一心只想着目标前进、为目标铺路,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课本上的知识和目标,而是幼儿内心情感的需要和老师敏锐的思考。希望在场的专家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让这一神秘、尴尬的知识点更近距离的走进孩子们心里,让爱发光。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三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相信学生肯定会很喜欢读,因此要采取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更好地去领悟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对幸福的理解。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2、理解智慧的女儿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一)激趣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个牧童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1)自读这部分内容勾画给你印象深的词语、句子。
(2)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3)智慧女儿的出现,告诉了他们什么?
2、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他们相聚之后看到了什么?出现这些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
3、你认为幸福还有哪些?
(五)作业设计
将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与大家一起共勉,并谈出自己的理解。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1、课堂容量过大,把本应两节课的内容融入一节,使时间不够宽裕。
2、课堂中的朗读做的不够好,也没有时间及时指导;
3、由于时间关系,提前准备的小练笔也没能训练。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四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当孩子看到我日渐大起来的肚子时,很多孩子好奇的问:“陈老师,你的肚子怎么变大了呀,是不是要生小宝宝了?”“陈老师,你的宝宝是怎么出来的呢?”我笑着反问他们:“那你们是怎么出来的呢?”当时孩子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我是妈妈在医院,医生在妈妈肚子上弄了个小洞才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冒出来的”;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膝盖上生出来的”……听了他们的答案后,我迫切地感到要帮助孩子们形成最初的正确、科学的生命观,正确引导他们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
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孩子的需求,我从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两方面制定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情感目标:了解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活动的重难点都是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为了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更好达成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物质方面的准备:课件《我从哪里来》、教学挂图、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音乐《感恩的心》及感恩妈妈的ppt图片一张。
根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比较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引导幼儿比较老师怀孕前后的身体变化,从而自然的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让幼儿观察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形象地帮助幼儿正确了解胎儿每个阶段生长的过程,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及表述能力。
3、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很直观的让幼儿了解关于生孕育的知识,同时也吸引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4、讨论法:在整个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孩子提出问题然后与同伴、老师共同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真正落到实处,活动氛围更加融洽。
5、表演法:在活动的最后组织孩子进行表演《感恩的心》,进一步升华本次活动的情感教育,知道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下面将进入我的活动过程,活动一开始出示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发现老师现在怀孕要生小宝宝了,从而引出问题:小朋友,你们是从哪来的呢?你们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吗?通过这两个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活动的第二部分也是活动的重要部分:通过让幼儿观看直观的flash课件《我从哪里来》了解了很多有关生命孕育的知识,使生活中大人们难以启齿,遮遮掩掩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幼儿能从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大胆地表述生命孕育的过程。
如: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等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结果,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及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变化。之后,再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导幼儿主动观察胎儿每个阶段生长特征,自由讨论,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意识,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更好的完成社会认知目标。紧接着进入活动的第三部分,通过观察老师怀孕前后身体活动的变化照片,如:上楼、捡东西、做操等对比图片,让幼儿直观的感受妈妈怀孕后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在此部分教师充分运用了观察讨论法,提出问题: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肯定很开心幸福,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的身体会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长大了应该怎样感谢妈妈呢?可以对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活动的最后创设温馨的氛围,组织幼儿为妈妈表演《感恩的心》,让孩子在轻松、温馨、感恩的氛围中结束此次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我充分尊重了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的特点,鼓励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提出为什么,此阶段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通过这种多媒体演示法和图片观察法,使孩子在一个很轻松、快乐的讨论氛围中掌握到了科学知识,很好的完成了社会认知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教师自己怀孕的契机,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本次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整个活动尊重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了幼儿热爱生命的情感。
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活动的导入部分,老师的对比照片不明显,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使简单的导入活动变得复杂化,同时也拉长了活动时间。整个活动如果在以老师怀孕为线索而展开讨论的同时再渗透本班孩子妈妈讲述在怀孕过程中的感受的视频,或是邀请已怀孕的妈妈来到活动现场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不容易及艰辛,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这样将会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也请各位老师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意见。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五
《春天在哪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主题一《春天来了》第12—15页的内容。
1、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2、学习观察春天的特点,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
3、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1、引导学生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2、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通过小品、视频、竞赛等活动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猜一猜:它是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初步了解合作的必要性。
1、为学生创设情景,观看歌舞(春天在哪里?)。
学生思考: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景色有哪些?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2、学生讨论:
2春天的景色有哪些?
3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4春天的植物有哪些?
5春天的小动物有哪些?
3、教师小结:春天的景色丰富多彩,柳枝吐出了嫩芽,花坛里的月季长出了红红的叶子,墙边的小草长出来了,草丛里还发现了美丽的小花,春的地比以前软和了,农民伯伯要种地了,只有在春天播撒种子,夏天辛苦劳动,才能迎来秋天的收获。小朋友们也一样,只有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才能在将来取得好的成绩。
(三)设置猜谜游戏,深入了解春天景色的各种特症。
猜一猜。
(四)小组讨论,春天带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五)创作春天,把对春天的感观上升到视觉感受。
1、教师谈话:春天已经到了,不仅美丽的七色花开了,很多花都开了,大家发挥小组的力量,一起合作歌颂一下春天吧!
喜欢绘画的小组设计一副春天的图画。
喜欢音乐的小组为你喜欢的春天的歌曲配上伴奏。
喜欢表演的同学编排一个关于春天的童话剧。
2、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活动。
3、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4、教师总结: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别人,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学会合作、成为善于合作的人。
六布置课后实践活动,尝试各组共同合作。
教师布置课后分工合作出一份春天景色图。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是无形的。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物体形状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是无形的,并且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难理解,所以富老师把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做为本课的重点;而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难点。
橡皮泥、小车、矿泉水瓶子、弹簧、橡皮筋、棋子、花生、铁丝。
课时准备:在清楚感受到力的存在的基础上,认识到力有大小、方向,从而为后面的四课学习降低难度,打好基础。基于这个考虑,富老师把教材内容分成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力的普遍存在和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第二课时研究力的大小、方向,详细研究用弹簧秤精确测量力大小的方法。本课进行第一课时,共分为五大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的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动手操作比较到位,这充分体现在对科学学习的平时教学中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
首先通过玩具风车来引入课题,让学生理解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道理的存在。接下来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存在认识到力是无处不在的。在感受力的过程中渗透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继续研究力。
一、激趣导入。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玩具风车来引入课题,,然后提问:“你能让这个风车转动起来吗?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力”,力是什么?在哪里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的问题。”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的欲望,为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做好铺垫。
二、寻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进行充分科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导入课题后,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关力的存在,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力是无形的,力无处不在。
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受科学知识的'存在。
三、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玩小汽车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游戏,而小汽车是城市孩子非常容易找到的玩具。为此富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怎样使小汽车动起来?动得快点或停下来,或者让它拐弯呢?再让学生动手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寻找规律,作好记录。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抽象的力概念难以理解,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运动方向。
四、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这里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作为一节科学探究活动课,着眼于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从而发现问题,明确力对物体的形状产生影响,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的研究非常有成效,在活动中表现了他们应有的创新性,学生的活动非常投入。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实验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过程,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最后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际体验,还真的发现了力的不少的秘密呢!其实,力还有许多秘密,下一节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本节课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认真做好记录,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七
3、思考:
人性的阴暗面:自私!虚伪!浅薄!愚蠢!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利欲熏心!目光短浅!贪婪!自以为是!
2)故事中,洞的产生是因为什么?
洞成了天然的垃圾场,成了可怕的`焚尸炉,成了阴暗的保险柜。面对这样近乎荒唐的人们,这个世界接下来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个任劳任怨的洞最终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搭乘想像的翅膀,续写与小说具有连贯性的结尾。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八
1、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探究小说人物性格,了解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养成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1课时。
屏幕展示标题“喂—出来”,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师问: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外国小说“喂—出来”,通常我们在哪种情况下会喊:“喂,出来!”
学生答:玩抓迷藏时喊“喂,出来!”;警察抓小偷,小偷被逼入绝境时喊“喂,出来!”;在空旷无人山谷处,大喊“喂,出来!”听回音。
文学体裁:这是一篇“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科幻小说的特点:虚构:虚拟假设的内容,神奇大胆的想像。真实:合理推断与假设,思考现实与未来。形象:形象生动,情节曲折,环境典型。
作者:星新一,日本科幻界的一个奇才,现代微型小说家,以1000多篇精巧别致、富于哲思的超短篇小说享誉世界,以微型小说著名,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主要科幻作品有《恶魔天国》(短篇集)、《人造美人》(短篇集)、《声网》(长篇)和《梦魔的标靶》(长篇)。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读音。(多媒体显示)。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已有通盘打算。
牟取:谋取名利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靠。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慷慨大方:不吝啬,很大度。
黑咕隆咚:形容非常黑暗。
1、本文围绕什么东西展开情节?洞。
回顾小说相关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小说情节的四部分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围绕“洞”写了什么?
思路:
洞现---探洞---填洞---洞变。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洞的解读:这是一个怎样的洞?
a、神奇的洞;
b、表面上看是一个“品德高尚、功德无量”的洞。
2、人物形象的探究:
面对这个洞,人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从他的表现中,你洞见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找出依据)。
在洞的面前,人性收到了拷问,学习了这篇文章,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产生了共鸣,让我用一句话来作为这节课的小结:我们的夜空也是向后代借来的。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九
《幸福在哪里》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劳动》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指导学习后,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自学生字的能力了,而且也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词汇量,所以课前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自学生字词,课上多让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
1、自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明确“幸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
3、通过读了解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4、话题拓展,寻找幸福。
1、通过学习,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
2、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
1、老师:同学们,上课前我想请你们先听一首歌,好吗?
(课件播放歌曲《幸福拍手歌》)。
2、老师:看到刚刚小牌子上的字没有?(歌曲放完以后会出示一个小牌子,上写着“幸福是什么?”)那么,谁能用三言两语说说“幸福”是什么吗?(板书“幸福”)。
(指名回答)。
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挺好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它究竟在哪里呢?(板书“在哪里”)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保加利亚著名作家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幸福在哪里》去找找看。
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内容(配上合适的背景乐),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情感起伏的地方和好词好句。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事件历时多久,在书上标画出来。
过渡:是啊,历时十年,十年的时间是很漫长的,足以改变很多事情,也足以证明很多事情。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一)、自由快速地读课文,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1、十年前,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心情如何?
2、十年中,三个牧童是如何寻找幸福的?
3、十年后,三个牧童找到幸福了吗?幸福究竟在哪里呢?
(二)、讨论,交流:
问题一:(课件辅助理解)。
1、齐读书上的4、5自然段写挖泉井的内容。(课件出示)。
2、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
3、感受心情:高兴极了,愉快,心满意足。(课件出示)。
4、说说自己有过的类似的经历。
问题二:(课件辅助理解)。
1、找出书上的相应段落,用语言归纳。(课件出示)。
2、分角色朗读。
3、假想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问题三:(课件辅助理解)。
1、找到了,“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课件出示)。
2、读出书上的相应段落,再赛读。(板书“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思考小问题:(课件出示)。
a、智慧女儿为什么说三个牧童信守诺言?
b、“领悟”一词是何意?
4、讨论、交流上面的两个小问题。
1、引:我们再一起来说说幸福在哪里?(齐)。
2、小结:“是啊,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劳动是光荣的,在劳动中,我们会感受到收获的骄傲;劳动是幸福的,在劳动中,我们会享受那美妙的'过程;劳动是快乐的,在劳动中,我们体验到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欣慰。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
过渡:你们爱劳动吗?(爱)(声音响亮点)。
你们的回答真好,我很高兴,所以我要送个礼物给你们。
3、欣赏小诗(课件出示并配优美的背景乐):
请听我告诉你。
它不在月光下。
朋友我告诉你。
它在你的理想中。
它在你的汗水里。
a、齐读b、男女生赛读。
引:喜欢我的礼物吗?有没有兴趣像老师一样也来写写呢?
(课件出示):尝试着写几句小诗,记录下你对幸福的感悟!
(先自由创作,老师予以适当地指导,再进行展示评价)。
幸福是美好的,我们一起努力吧,幸福就在我们的手中,每个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我希望你们都幸福!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记忆重点词句。
3、继续诗歌创作。
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力是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从而发现力的存在,然后组织学生运用一组材料进行有关力的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整理和分析认识到“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这部分是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个实验的设计与控制是本课的难点。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游戏加深对力的了解,体验力的基本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对力的认识。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包括,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和方向。
3、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材料有:篮球、弹珠、磁铁小车、气球,棋子和打靶纸,实验记录卡。
这些材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四种材料都能帮助学生体会到各种力的存在、力产生的效果及力的要素。其中,学生可通过拍、踢、滚、推、抛、压等方式来玩篮球,从中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也渗透了推力、弹力、和重力的知识;在玩弹珠和磁铁小车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不同的是弹珠间的碰撞是一种外力,而磁铁间的吸引则是一种内力;气球可吹、可拉、可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同时也渗透了压力、弹力和反冲力。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开课时,我就组织学生两人一组,玩顶腰游戏,然后谈一谈游戏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紧接着,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学生可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1、分组实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到力之后,我出示了一组实验材料,并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发现力的有关信息。各小组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
(1)选出小小记录员;
(2)商量玩法,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动手实验,收集信息;
(4)用自己善长的方式填写实验记录单。
2、分组收拾材料,整理信息。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我先要求学生30秒迅速收拾材料,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然后给时间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实验记录单,回顾游戏过程,梳理实验现象,最后将记录单张贴到黑板上。
3、全班交流,收集整理信息。
贴完后,再请各组代表根据实验记录单来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策略一:一开始,学生一般会按自己的思路无序地描述实验现象,那么我会引导学生按照玩材料的顺序来依次描述,先完整地描述完一种材料的玩法和看到的现象,再介绍第二种,这样就能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描述各种实验现象了。
策略二: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常常带有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学生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激励其他人认真倾听“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充分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讨论,对组内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各种实验现象中的共同点,然后在空白实验单上记录分类情况,并展示出来。在学生汇报分类结果时,我会请学生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如果学生归类正确,就可能通过分析自己组的分类依据,从而得出这两个的结论,教师有序板书。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学生往往不能有准确的表述,那么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引导,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力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或是停下来,此时学生需要教师帮助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个结论的归纳,我们可以请两个同学在同一个地方拍同一个篮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拍篮球弹得高些,那个人拍篮球弹得低些,那是因为他们用力的大小不同,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列举几种物体滚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从而认识到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学生通过观察、类推可以认识到其实众多实验现象中都渗透着力有大小和方向。
5、科学游戏——打靶。
在归纳出力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打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轻松地移动一个大箱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后面各种力的学生作铺垫。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一
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对画面主要内容的完整表述以及多幅图连贯讲述存在困难。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藏在哪里了》,通过观察画面,运用新的讲述方法学习完整连贯地讲述,以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幼儿自主性和教师引导性有效结合。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物质准备):
2.场景布置:石头、树、草、花。
1.活动重点:观察绘本画面,根据动物特征找到相应动物并能完整说出哪个动物藏在哪里。
2.活动难点:用句子“藏在(后面/里面)”描述动物躲藏的位置,知道捉迷藏的游戏规则。
说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电教法说学法:直观形象法讲述法观察法。
(一)谈话导入。
1.师幼谈话。
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
2.导读封面。
封面上有谁呀?那谁会和它们一起捉迷藏呢?
(二)解读图画书。
1.观察ppt画面2-7页,感知故事开始部分。
2.自主阅读图书卡片,能根据动物的显著特征找出相应的动物。
3.结合ppt画面8-12页,大胆讲述动物躲藏的位置。
(三)讲述图画书。
1.教师引导语。
小动物们捉迷藏的游戏好玩吗?那我们一起把这件好玩的事讲出来吧!
2.师幼随ppt完整讲述故事。
(四)师幼游戏。
捉迷藏真有趣呀,你们想不想玩一玩?那谁来藏、谁来找呢?(剪刀、石头、布)。
找的时候强调石头后面、大树后面、草丛里面、花丛里面等方位词......
(五)总结与评价。
1.引导幼儿感知更多小动物的显著特征。
2.组织幼儿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说设计思路。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二
《春天在哪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口语交际课,要求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自由自在地感受春天的美,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口中应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同时注意文明礼貌。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化、生活化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找到并说出春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态度大方、有条理地说出春天的特点。
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本课特点,我遵循以下两个教学理念:
(1)重视落实大语文教学观,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及生活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积累更多的感性材料。
(2)注重创设浓厚的人文氛围,令学生在民主、和谐、无拘无束的口语交际环境中敢说、会说、乐说。
二、说教法。
在本堂课中我选择了三种教法:
1、创设情境法。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指出“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为了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交际。在介绍春天特点的环节中模拟生活中的“打电话”形式进行,提高表达效果,让学生敢说好说乐说。
2、指导观察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口语交际中应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所以在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春天特点时,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先让学生尝试练说,再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说,然后创设生活情境汇报述说,最后自主探究,以此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3、激励评价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及时的鼓励是低年级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次成功的发言可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是一种内驱力,教师或同学给予的评价是学生衡量发言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学生说话、交际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互赏互评的`氛围。
三、说学法。
根据设计理念和学情,本节课主要选择以下两种学法:
1、展示交流。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他们对客体的认识从活动中开始,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发展的基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贴一贴、说一说、评一评,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
2、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遵循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查询、搜集有关春天的知识;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通过自己探究和与同学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更能说清说好春天的特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一)汇报交流,丰富积累。
课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心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儿歌、歌曲和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春天的样子。上课伊始,让学生大胆地汇报交流,增强了学生对春天的感性认识,也为下面的口语交际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汇报交流后,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同时描述:“小朋友们,春姑娘已经来到了人间,只要她的魔杖一挥,大地的变化可大了,你们知道她在哪儿吗?你们能找到她吗?”美丽的画面会把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
2、我紧接着说:“小朋友快看,这位春姑娘的到来令世界每个角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真是太了不起了!她到底在哪儿呢?小朋友能找到它吗?”在学生热情高涨时,伴随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我说:“那就让我们快快加入这支寻找春天足迹的队伍吧,边看图边找,说说你找到了什么?”
(三)循序渐进,说看结合。
在看图“找春天”这个环节中,我凭借教材,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说—小组说—汇报交流”观察图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自我尝试练说。
我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围绕“我看见了什么?”进行初步练说,指名回答时,有的说:“我见到了小河、天空中的小鸟。”可学生并未说出它们在春天所具有的特点,我紧接着点拨提问说:“那它们在春天里是什么样的呢!你能补充说说吗?”如果是暂时说不明白的,我就让他再想想,请其他学生帮帮忙。这一点拨学生都注意到应说清“在什么地方,见到哪种景物,它在春天里是什么样子的”接着有的学生就说:“我见到了哗哗流淌的小河,见到了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燕子。”有的还说:“我见到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已脱下了厚重的冬衣,换上了轻薄的春衣。”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初步看图说话。
2、指导观图有顺序说。
接下来在指导“观图有顺序说”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讨论,互相补充,按顺序、具体地说。
(1)小组讨论互说。
首先,我进一步要求说:“小朋友们刚才都能说明白春天里景物的特点,说的都不错,现在有哪些聪明的小朋友能按顺序说说,在这老师给小朋友提个建议,可以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你还可以以其它的顺序说给大家听。”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述说。
最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时,有的说:“我找到了春天,你瞧,远处的树木长得十分的茂盛,近处小草从泥土里钻了出来正呼吸新鲜空气呢!”虽然每一组学生说得已很不错,但我觉得他们的想象力还可再发挥,于是我又激励引导说:“除了图上画的,请小朋友展开想像的翅膀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说一说你还看见什么?”学生都认真地到生活实际中捕捉春天的影子,有的谈到春天来了,风变得温柔了,小朋友都高兴地在放风筝。有的学生也说到这个时候,村里的大人们正忙着种花生等等。在这里,引导他们先有条理的、完整地用一句话说出生活中的春天。逐步达到能用几话连贯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讲述出来:我看见河面上的冰雪已经融化了,河水正哗哗啦啦地奔跑着。树木都正吐着嫩绿的新芽。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还有千千万万的花朵都已盛开了,非常香,可美了!在学生讲述后,我引导其它小朋友对于他们的精彩回答做欣赏性评价。这样多种形式地说,既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让生学会与其他人合作,学会欣赏别人。
(四)模拟情境,为春天导游。
在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后,我又创设生活情境,为春天导游,提高他们与人交际的能力。
1、总结导入“打电话”环节。
首先,我设计导语说:“小朋友们的眼睛可真亮,这么快就找到了春天,并有顺序地说出它们是什么样的,连春姐姐都觉得你们很棒,这时可能好多小朋友都急着把这美丽的春景告诉好伙伴,那我们就以打电话的形式把刚才看到的有顺序地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听后,也想去那儿看看,好吗?”
2、根据要求,同桌互打电话。
接着我提出要求:在通话时把看到的有礼貌地讲给朋友听,讲述时语言清晰、有条理性、说话完整,听后其他同学应进行评议。
3、选派代表表演并评议。
最后,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表演起来。在学生的合作表演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质量。通过评价实践,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更加规范、态度更加大方、口语交际能力更加熟练,比如:“喂,冬冬你好,我今天打电话是特意免费为你当导游—给你介绍一处春景:那儿可美了!微风轻轻地吹着大地,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柳树吐出嫩绿的新芽,河水欢快地流着,山坡上的小草绿了,如果你到那儿玩,肯定会很愉快……”他们说后,让小朋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精彩的评价,应该及时鼓励。这一环节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也使他们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学会评价他人。
(五)贴贴图片说春天。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接下来我设计了“合作贴图说春天”这个环节,同时也实现了口语交际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
首先,我再次以春姑娘为线索,春姑娘说:“小朋友,你们这么快就找到我了,我为大地带来了绿色的地毯,明媚的阳光,美丽的鲜花,你们愿意为我拼一幅图画吗?”孩子们都开心地叫着:“愿意”。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拼图的规则,要求六个人一小组,先合作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贴图,贴后讨论一下,想对春天说什么,也可写在图的下面或旁边。最后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并根据图画说话。有的写:“春雨细细绵绵地下着,小动物们高兴极了!”有的甚至写着:“春天来了,花儿开了,燕子笑了,我们也笑了!”当学生交流后,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你们刚才对春天说的话,合起来就是一首美丽的小诗,想不想把它写下来?”此时,学生创作的欲望更加强烈,更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六)欣赏儿歌,赞美春天。
在欣赏儿歌,赞美春天的环节中,我激动地说:“老师与你们一样,此时此刻心情十分激动,真想念首小诗去赞颂这美丽的春天。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鞠萍阿姨朗诵的儿歌《春季》,听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对春天的赞美,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在欣赏与朗读中,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七)总结延伸。
我水到渠成地做以下总结:“刚才,同学们还有好多好多想展示的画和想对春天说的话,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画画或者用写诗写儿歌等形式来赞美春天,下堂课我们再来展示交流。”
最后,我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总结:“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美丽的景色,我们小朋友更应好好地爱惜它,同时要用自己的小手用心给春姑娘梳妆打扮,让春姑娘变得更加美丽!”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活泼,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三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情节,让学生寻找关键词,以画“情节链”的形式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阅读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将会遭到报复。另外,深入品味文本想象丰富的特点,并学以致用,通过续写课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科学的情趣。
结合这一理念,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1、品读分析小说关键字句,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
2、注重学生自读、自悟。本篇课文比较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主搜集概括文本信息还是师生共同探究,都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主动参与。
3、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适时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现并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激发学生灵感,引起共鸣。
本课设计注重“参与式”学习,强调个性培养。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情节,感悟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
1、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2、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特》。
3、科幻小说之父是法国作家凡尔纳,代表作品《海底两万里》。
4、中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高士其。
1、读一读,写一写2、掌握词语。
3、根据情节链复述课文内容。
1、课文中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
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处理城市中的垃圾的?
6、“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7、结尾的“小石头”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小石头”是“微不足道”的?
1、文章中哪些人去探洞了?他们各有怎样的行为表现?2、关于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种?说说理由。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环境?2、这篇小说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建立美好家园,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试提出一些主张和建议。
小说语言比较浅显,情节也耐人寻味,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从课堂效果看,应该说比较成功。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时间比较紧张。同时也觉得课堂教学的创设往往只是一种预设,就象此设计,上述的一些问题就是教师所预设的。而真正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教师备课时意想不到的情况或情景,需要教师作出敏锐反应与判断的。学生自主地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应该是我往后教学所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就我这堂课的教学预设而言,教学设计的新颖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也许是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不默契表现,两者没有自然融合造成了课堂的僵硬。这是我今后最需要思考的,也是我本次失败最沉重的收获。我想,首要原因是课堂组织的稚嫩和教学经验的匮乏,所以出现问题后就不免紧张,而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这种紧张状态不仅影响到了课堂的从容和节奏,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情绪和发挥。这急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关注自己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间的融合,更关注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自己对课堂“火花”的抓取和课堂机智的训练,以求课堂组织的成熟和圆润。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四
捉迷藏是孩子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游戏之一,故事《藏在哪里了》就是以这样一个游戏为线索,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紧扣着他们的心弦.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在帮助小狐狸寻找朋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着相关的知识经验,体验着阅读的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语言领域第四点总目标指出:喜欢听故事,听懂普通话.及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根据这一总目标,我制定了下面三点目标:
1、情感目标:喜欢听故事,乐意与同伴玩捉迷藏游戏.
利用ppt猜测法,引导幼儿猜测故事的情节,有利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认真倾听故事.让幼儿亲身体验玩捉迷藏游戏的乐趣.
2、能力目标:根据已有的线索找到相应的动物,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故事中躲藏的小动物们都露出了自己的某个部位,很快被找到了,由此可让幼儿提高分析、观察能力.可是小鹿却找到一个很隐蔽的藏身之所,为什么狐狸找了半天也没发现小鹿呢?问题的讨论引导孩子对“动物的自我保护能力有了最初浅的感知,从而积累了新的经验.
3、知识目标:尝试运用”……躲在……“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初步迁移到生活中去.
利用ppt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用简单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并以游戏捉迷藏让幼儿感受其中的快乐,同时表达注自己躲在了什么地方.
1、重点:喜欢听故事,乐意与同伴玩捉迷藏的游戏.
利用ppt猜测法,引导幼儿猜测故事的情节,有利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认真倾听故事.让幼儿亲身体验玩捉迷藏游戏的乐趣.
2、难点:尝试运用”……躲在……“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初步迁移到生活中去.
利用ppt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用简单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并以游戏捉迷藏让幼儿感受其中的快乐,同时表达注自己躲在了什么地方.
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利用了,观察、分析法,猜测法、游戏法等引导幼儿掌握故事内容.利用观察、分析法ppt图片,能够了解动物的身体组成部分.通过对ppt图片的观察后,猜测法故事的情节,有助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更好的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运用游戏法是让幼儿亲身体验,捉迷藏幼儿的快乐,从而表达出自己藏在哪里了,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语言领域指出要喜欢听故事,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为了能达到这一目标,用了游戏法,并把亲身体验大胆的讲述出来.
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三段,一是熟悉故事,应用简单的句式说出故事内容;二是完整的听故事一遍,巩固对故事内容的掌握;三是利用捉迷藏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幼儿带来的快乐,并表达出自己躲藏的地方,也是巩固了句式的掌握.
在教案的设计上,我反复思考定在小班上还是中班上,又对我的目标制定反复改进,最后我把知识目标做了改动,把(尝试学会运用”……躲在……“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并迁移到生活中去.)改为(尝试运用”……躲在……“或”我看到……躲在……“的句式讲述故事内容,初步迁移到生活中去).希望通过第一阶段的熟悉故事内容,再到第三阶段的幼儿亲身体验,能完成教学的重难点.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五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同学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力是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有些笼统,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同学对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从而发现力的存在,然后组织同学运用一组资料进行有关力的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整理和分析认识到“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这局部是引导同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个实验的设计与控制是本课的难点。接着,再引导同学通过科学游戏加深对力的了解,体验力的基本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对力的认识。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它包括,培养同学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同学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同学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同学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和方向。
3、让同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资料有:篮球、弹珠、磁铁小车、气球,棋子和打靶纸,实验记录卡。
这些资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四种资料都能协助同学体会到各种力的存在、力发生的效果和力的要素。其中,同学可通过拍、踢、滚、推、抛、压等方式来玩篮球,从中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也渗透了推力、弹力、和重力的知识;在玩弹珠和磁铁小车的过程中同学能体会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不同的是弹珠间的碰撞是一种外力,而磁铁间的吸引则是一种内力;气球可吹、可拉、可拍,能很好地协助同学体会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同时也渗透了压力、弹力和反冲力。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游戏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开课时,我就组织同学两人一组,玩顶腰游戏,然后谈一谈游戏感受,让同学体会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紧接着,请同学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同学可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1、分组实验。
“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因此,在同学结合生活经验找到力之后,我出示了一组实验资料,并组织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发现力的有关信息。各小组依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
(1)选出小小记录员;
(2)商量玩法,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动手实验,收集信息;
(4)用自身善长的方式填写实验记录单。
2、分组收拾资料,整理信息。
在同学完成实验后,我先要求同学30秒迅速收拾资料,注意培养同学良好的实验习惯。然后给时间同学在组内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实验记录单,回顾游戏过程,梳理实验现象,最后将记录单张贴到黑板上。
3、全班交流,收集整理信息。
贴完后,再请各组代表根据实验记录单来汇报交流。
在同学汇报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战略一:一开始,同学一般会按自身的思路无序地描述实验现象,那么我会引导同学依照玩资料的顺序来依次描述,先完整地描述完一种资料的玩法和看到的现象,再介绍第二种,这样就能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描述各种实验现象了。
战略二: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经常带有自身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和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同学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激励其他人认真倾听“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同学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充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我引导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讨论,对组内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各种实验现象中的一起点,然后在空白实验单上记录分类情况,并展示出来。在同学汇报分类结果时,我会请同学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假如同学归类正确,就可能通过分析自身组的分类依据,从而得出这两个的结论,教师有序板书。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同学往往不能有准确的表述,那么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引导,协助同学跳一跳摘到桃子。
同学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力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或是停下来,此时同学需要教师协助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个结论的归纳,我们可以请两个同学在同一个地方拍同一个篮球,引导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拍篮球弹得高些,那个人拍篮球弹得低些,那是因为他们用力的大小不同,还可以从同学的实验记录单中列举几种物体滚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从而认识到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同学通过观察、类推可以认识到其实众多实验现象中都渗透着力有大小和方向。
5、科学游戏——打靶。
在归纳出力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打靶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组织同学研讨:如何轻松地移动一个大箱子?目的是为了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发生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发明性地解决问题,为后面各种力的同学作铺垫。
以上就是我的优秀教案,通过教学,让同学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水从哪里来说课稿篇十六
这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将自然想象通过童话这种讨巧的文体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用生动的语言将雾的特点清楚地显示在文本中,读来使人轻松愉悦。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认为无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应该始终围绕语文学习的目标——识字、写字、朗读等,始终运用语文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语文的味道。这节课在以下几个设计上体现了语文课的“语”味。
看着图片中的景物,说说对于雾的初步体验,孩子们的表达出来的语言经过了老师的肯定或提醒均有了一定的提升,用生动的词语来说眼前的景象,这是语文用于生活表达较好的方式与途径。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用较短的时间把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之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朗读和识记字词。通过引读、对读、赛读等方式来引领孩子们感悟,慢慢提高朗读能力,形成语感,感受朗读的技巧,学会朗读。在设计朗读环节的时候,金老师有几个层次的练习,首先,她让孩子圈相关的词语,来完成口头的填空,这是为读什么在做铺垫,读正确的句子,读出正确的意思。其次,她安排学生回到课文,读出雾说话时候的'“顽皮”“淘气”,有了第一步的铺垫,这一步的情感融入就顺利多了。读着读着,雾的特点就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了,读着读着,雾说话的神态也出现在孩子们的小脸上了,读着读着,孩子们自己也能模仿着说上一句或者两句了。这就是语文课的收获,会表达,而且表达妥帖甚至出色。
字形的识记,金老师创设了多种形式,在生字卡片认读中,在读句读文中,在游戏巩固中,在说话运用中,多次复现,促进识记。字义的理解融入阅读之中,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来促进理解。例如“雾”,引出带有“雨”的一串汉字,引导学生既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又借助生活已有的经验,了解“雾”和“露”“霜”“雪”“雹”一样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学“一字”,认“一组”,是语文学习比较重要的一种外延学习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