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专业17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不同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案应包含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优秀教案分享,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一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重点:
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活动难点:
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活动准备:
轻音乐《梁祝》。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欣赏杂技表演顶碗的图片。
1.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2.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二、基本部分:
1.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2.尝试用纸筒芯顶纸板。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3.还有那些东西可以顶试一试。(笔、尺子、杯子、吸管)。
4.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5.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1)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2)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3)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6.探索那种材料容易顶。
(1)猜测: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
(2)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三、结束部分:
1.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2.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3.表演给其它小朋友看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二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重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难点)。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准备】。
轻音乐《梁祝》。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欣赏杂技表演顶碗的图片。
1.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2.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二、基本部分:
1.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2.尝试用纸筒芯顶纸板。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3.还有那些东西可以顶试一试。(笔、尺子、杯子、吸管)。
4.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5.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1)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2)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3)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6.探索那种材料容易顶。
(1)猜测: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
(2)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三、结束部分:
1.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2.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3.表演给其它小朋友看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三
1.知道十二星座的名称和形状。
2.了解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命名法”。
活动准备。
课件:十二星座。
课件:太阳系。
幻灯片。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航天旅行。
教师:今天有一个宇宙旅行团要出发了,小朋友想不想一起去呢?
好的,老师来驾驶航天飞机,(教师双手平举模仿航天飞机飞翔状)。
教师:小朋友,上飞机了。
(口中发出飞机马达的声音,把幼儿带入情境)。
教师:小朋友现在要穿越大气层了,······。
二、引导幼儿认识星座。
课件-太阳系。
引导幼儿观看:太阳系的一家,直观的了解各个星系。
2.认识星座。
(1)了解十二星座的标示。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么多星星我们怎样才能记住它呢?
(引导幼儿认识新事物的方法,根据特征命名。)。
(2)课件-十二星座。
通过观看星座的图形,并提问图形像什么,然后介绍星座的名称。
(告诉幼儿,这些星座的名字是以前的科学家已命名好的)。
白羊座:
教师:小朋友看看这些小星星,用一条线把它们连在一起,看看像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像羊。)。
教师:我们叫它“白羊座”
以此向幼儿介绍其它的星座。
白羊:
金牛:
双子:
巨蟹:
狮子:
处女:
天蝎:
天秤:
射手:
摩羯:
水瓶:
双鱼:
三、遨游太空,寻找星座。
1.教师:现在我们开始遨游太空了,看看我们能遇到哪个星座。
课件演示。
逐一出示星座图示,请幼儿说出星座名字。
2.我自己的星座。
请幼儿对照自己的出生日期,了解自己的是哪个星座的。
白羊座(3.21-4.19)金牛座(4.20-5.20)双子座(5.21-6.21)巨蟹座(6.22-7.22)。
狮子座(7.23-8.22)处女座(8.23-...
四、讨论:怎样才能到宇宙去。
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到宇宙去需要用到很多很多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努力学习。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四
背景设计:
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这件具有世界性的事件不仅全国人民都关注、兴奋,就连我班的孩子一提起这件事都非常的高兴。许多幼儿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纷纷表示要向杨利伟叔叔他们学习,做一名宇航员遨游太空,也有小朋友表示长大后想登上月球看看上面到底有什么……虽然这事情已成为往事,但我班幼儿的交谈内容还是不离开这一话题进行,他们还带来了各种图书、碟片、报纸,互相阅读和交流。我想:幼儿的兴趣不能简单地让它停留在口头上,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去感受、去想象、去创造,使幼儿的经验得以提升。
大班幼儿求知欲望强,他们好问好学,对数学知识也较感兴趣,积极尝试做一些计算练习,为跨入小学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我们知道数学活动有时显得较为枯燥乏味,如果只满足于让幼儿学会加减练习、编一些应用题,内容显得过于狭窄单一,很难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在剖析《黑夜密语》这一大主题的精神要领下,预设了这个活动,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满足他们探索太空的若干需求。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答虚拟游戏中的问题。
2、能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写有6—10数字的星星五颗,制定成贴绒磁性教具。
2、模拟的大张登月轨道图,在轨道的九个点上写数字10。幼儿每人一张相同的小图、笔。
3、幼儿每人1—10的数卡一套,彩色“通行证”一、手指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个手指变数字游戏。
儿歌:食指中指并并,做把剪刀剪剪,我是手指魔术师。变、变、变个……。
二、给星星打电话。
1、出示图片。提问:这几位叔叔,你们认识吗?(杨利伟,翟志刚等)。
2、大家都想上月球,我们闭上眼睛,祈祷星星帮忙。
3、出现星星图片,揭示上月球的要求。
要求:到月球上去,先要和星星打电话。(出示五颗星星)每颗星星上面都有一个数字,数字是几就代表是几号星星。我们从卡片中找出两个数字,如果两个数字合起来和其中一颗星星上的数字一样大,就算拨通这颗星星的电话。
4、幼儿解密码,第一次操作。
幼儿拿出卡片摆一摆。
师:你拿出是x和x,拨通的是x号星星的电话。幼:我拿出的是4和5,拨通了9号星星的电话。幼:3和2,可以拨通5号星星的电话。
……以同样的方法,让幼儿练习6—10的分合。
5、破译了星星的号码,接通星星的电话。
提出要求:上月球要进入轨道,进入轨道必须先解开密码,密码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这两个数字合起来都必须等于10,密码解开了,到老师那儿领取通行证,就能登上月球。
三、解密码上月球。
1、带领幼儿观察轨道图。
2、幼儿玩拍手游戏(复习10的分成)、
3、幼儿解密码,第二次操作。
幼儿在小图上的方框内写出10的各种组合数字。
4、检查密码,领取通行证。
5、幼儿登上轨道,虚拟上月球。
活动延伸:
听音乐,幼儿做各种动作,模拟宇航员在月球的探索的情景。
自我评析执教了科学活动《上月球》这个活动中,在活动中我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现状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让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答虚拟游戏中的问题,使得数学活动更游戏化、趣味化,深受幼儿的欢迎。活动中,我以登上月球为线索,把充满奥秘的太空知识用图片的形式简单的展示在幼儿的面前,促进了幼儿的感官探索;把简单划一的数字分合式穿插在虚拟游戏中,既巩固了幼儿数学经验,又满足了幼儿上月球的探索欲望,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对促进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活动中,幼儿认真地追随环节要求的变化,一次次大胆地阐述自己对分合知识的理解,探究的欲望无处不在。“通行证”的发放使得幼儿的操作结果被得到认可,虽然有些小朋友做错或者重复了,但老师给予的订正机会让他们从失落中走了出来重新焕发求知欲望,使他们有成功和被重视的感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幼儿之间的互相检查既提高了幼儿的数学经验,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意识,又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五
活动目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导入活动,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娃娃,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教师:“如果用吸管顶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1)教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2)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一个点上都试一试,能顶起来的那个点用圈圈出来,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3、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能把圆形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吸管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下次活动探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试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知道他们都有一个点能顶起来。那这些图形能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吧!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六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重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难点)。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轻音乐《梁祝》。
一、开始部分:欣赏杂技表演顶碗的图片。
1、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2、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二、基本部分:
1、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2、尝试用纸筒芯顶纸板。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3、还有那些东西可以顶试一试。(笔、尺子、杯子、吸管)。
4、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5、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1)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2)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3)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6、探索那种材料容易顶。
(1)猜测: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
(2)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三、结束部分:
1、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2、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3、表演给其它小朋友看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七
1.练习用四根纸条相互编织的方法,编出花朵。
2.尝试在编织的基础上进行粘贴。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编织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
练习用四根纸条相互编织的方法,编出花朵。
活动难点:
尝试在编织的基础上进行粘贴。
彩色纸若干、范画。
一、出示彩色的纸条,引起幼儿兴趣。
1.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二、教师示范编织花朵。
1.彩色的纸条除了会变成围巾、裙子,还会变成什么?
2.创设故事情景(出示哭泣的小花范画)咦!谁在哭呀?
3.花宝宝为什么会哭呢?我们来问一问花宝宝为什么要哭?
4.教师示范用四根纸条编织花朵,边朗诵儿歌边编织。
5.教师把编织好的花朵粘贴到花茎上。
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四、总结评价,展示作品。
2.教师小结: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练习用四根纸条相互编织的方法,编出花朵。这个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内容之前,我有让幼儿在我原有的两张纸条上先学习插。但在完整的粘和插结合的时候,幼儿不是很粘的好,有些把整张纸都粘牢了。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还得思考:如何让幼儿更简便的学习粘。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八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蛋壳与醋之间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幼儿参与实践,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抽空蛋液的蛋壳、水彩、画笔。
小铁盒(也可用易拉罐)、酒精灯、蜡烛、回形针、醋酸、塑料小刀(若干)。
活动过程。
1、想一想、说一说。
(1)出示鸡蛋壳,教师启发幼儿说一说蛋壳上能不能雕刻图案,让幼儿自由发挥,想办法。
(2)出示老师的雕花蛋壳,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老师用什么方法做的。
2、试一试,做一做。
(1)鼓励幼儿在蛋壳上画图案,作为底稿。
(2)教师用小铁盒在酒精灯上溶化一段蜡烛,引导幼儿用干净毛笔蘸上蜡烛均匀地涂在蛋壳上。
(3)稍后,用曲别针按照底稿的线条刻划图案,并提醒幼儿小心地仅把线条上的石蜡划掉。
(4)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醋酸在蛋壳上的线条刻划处反复涂2―3次。
(5)过15分钟左右,把蛋壳上的蜡全部用塑料刀刮掉。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幼儿把制作的作品拿给大家看一看并说说是如何制作的。
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用彩色水笔把图案涂成彩色。
2、开个“雕花蛋壳展示会”,让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3、引导幼儿知道,我们的牙齿是怕酸的,食物的残留物在口腔内时间长了也会变酸,所以要认真刷牙,保护牙齿。
活动建议。
1、在酒精灯上用铁盒取蜡油时要注意安全,用曲别针在蛋壳上刻划图案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别扎着手。
2、鸡蛋可不抽蛋液,若抽蛋液要把蛋壳口封上。
3、用红皮鸡蛋效果最佳。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九
2.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中间怎么样?(空的)对了,这些东西都是像圈一样,圆圆的,中间是空的。
(评析:通过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充分了解圈类物品,知道圈类物品的共同特征:四周围绕,中间是空的。本环节旨在让幼儿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圈)这儿有两个圈,它们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这两个圈呢?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准确地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呢?(测量)。
(评析:通过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激发幼儿比较圈的大小的兴趣。一大一小的两个圈一看就知道,但是两个大小不明显的圈很难看出.除了用重叠比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这样就引出活动的主题:圈的测量。)。
三、探索圈的测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尺、绳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们用绳子测量了书、椅子等东西,今天我们也用绳子来测量这两个圈,比一比谁大谁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操作)。
(评析:大班幼儿已经有自然测量的经验,但是对圆弧形的圈类物品还没有测量过。本次活动运用绳子作为测量工具,因为绳子柔软,可塑性大,利于幼儿对圆弧形进行多种方法测量。同时,通过记录测量结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四、交流学习圈的测量方法。
1.谁来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是什么?(红圈大,黄圈小;黄圈大,红圈小)。
2.现在有两种答案,那你们说说是怎么测量的?
(1)绳子沿着圈围一圈(幼儿演示)这样就可以测量出圈一周的长度了。
(2)量圈中间的长度。
中间的长度怎么量就准确了呢?(看课件)。
(先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然后在它的对应的地方再画一个点,用绳子的一头对准一个固定点,另一头对准另一个固定点,然后在绳子上做上标记,就测量出了两个对应点间的长度。)。
(3)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测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课件)。
这是什么方法?(滚动的方法)。
怎么测量的?
(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固定点对准绳子的顶端,然后沿绳子慢慢向前滚动,滚到固定点的时候停止,在绳子上做个标记,这样就测量出了圈滚动一周的长度。)。
(4)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用滚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圈到底谁大谁小。(幼儿再次操作)。
(5)现在你知道哪个圈大,哪个圈小?(红圈大,黄圈小)。
小结:测量圈有用绳子围一圈的方法、有从中间两个对应点测量的方法,还有滚动测量的方法。
(评析:在幼儿的交流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答案,而是先让幼儿交流探索出的测量方法。幼儿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围一圈测量和两个固定点之间的测量,还有一种滚动测量的方法是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到的,在随后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求幼儿运用滚动测量方法来验证到底哪个圈大.哪个圈小,找到正确答案。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滚动测量的方法又是活动的难点,重点难点在交流讨论和实践操作中顺利化解。对于幼儿操作结果的判定.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了验证.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实践活动。
好,一起来做一做吧。
2.评价。
看,这两个纸筒包的怎样?(一个彩纸多出来了,一个没有全包住)。
怎样就正好了?(要量准确了)。
对了,我们要把彩纸在纸筒上量准确了,再剪下来粘贴,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现在一起把漂亮的纸筒送给弟弟妹妹吧。
(评析:学以致用。幼儿学会了圈的测量方法.怎样运用在生活中?于是设计了为纸筒装饰的环节。纸筒其实就是一个立体的圈.要测量出彩纸的长度,这就用到了圈的测量的方法:围一圈或滚动的测量方法。本环节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测量工具,让幼儿用不同测量工具进行圈的测量。
(评析:不同的测量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绳子是一种柔软的测量工具,可弯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弯曲,用这样的测量工具怎样对圈进行测量,值得幼儿深入探索。同时,幼儿可以用尺进行精确测量,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的能力,更引发了幼儿对测量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
大班上学期。
(一)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
1、"儿童的科学"是一种有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使幼儿通过观察获得的有关事物和现象的具体、个别的经验。它是直接的、具体的、具有描述性的,而不是间接地、抽象的、解释性的。所以,我设计了这个观察类的科学活动设计。
2、"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不断改变,当这些直接的、间接地经验与幼儿已有的经验不一致时,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同化、整合就导致了幼儿认识的改变。
3、"儿童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儿童的科学带有主观性的色彩,儿童不能可观的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而往往从主观的意愿出发。正如皮亚杰说过的,游戏是"儿童所选择的使自己相信的现实"。儿童常常在这个假象的情景中观察着现实、探索着科学。
(二)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科学学习目标和内容。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在探究中与他人合作。我设计的此活动就是想要儿童在观察中发现、分析指纹的独特,并能与伙伴进行合作交流,体验到在探索中有所发现的喜悦。
2、《纲要》在科学领域的内容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指纹这个事物是每个小朋友都熟悉的,也很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比较好开展活动。
3、《纲要》还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独特的指纹这个活动会为幼儿提供指纹图片,指纹画,指纹的家的指示牌等等材料,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分享交流。
4、《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包括: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指纹的这个活动正是想实现这几个目标。
(三)个人了解的情况。
在暑假时参加的补习班中,有许多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发现在一次用染料涂色的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的大拇指上沾上了颜料,印到了画纸上。同组的小朋友发现了,都来印自己指纹,他们发现,怎么有的指纹形状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的,于是跑过来问我。《纲要》中提出:"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这个活动中,认识指纹、了解指纹。这个活动正是在幼儿充满兴趣的探索中得来的。
1、认知目标:观察指纹,了解其外形特点及三种类型,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观察比较指纹,并能分辨不同类型。
3、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仔细观察,体验发现的快乐。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1、物质环境及材料准备:指纹画一张、指纹类型ppt、警察破案短片、观察记录卡片、指纹的家指示牌、指纹身份证卡片、印泥、抹布。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一)活动导入:教师带领幼儿欣赏指纹画,引导幼儿发现指纹。
直接出示指纹画,让幼儿观察,提问:这些画和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用手指印的)。
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在哪里?看一看,是每一个手指上都有的吗?像什么?
(二)活动过程。
1、了解指纹的类型,观察自己的指纹。(实现活动目标1)。
(1)看一看和旁边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看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指纹)。
总结: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3)现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卡片,小朋友要仔细看看自己的指纹,把每一种类型的个数写在卡片上。(考虑他们可能不识字,卡片上有三种指纹形状的图案,这个环节老师可参与到小朋友中与他们共同观察。)。
2、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指纹类型的认识(实现活动目标二和目标三)。
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不同的指纹长什么样子,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指纹的家"。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一
本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保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同,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了解指纹的三种类型及指纹的用途。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
1、场景布置:指纹画展。
2、录像《黑猫警长》。
3、放大镜、油印、白纸、实物投影仪。
一、参观指纹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看画展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
(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
(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二
3.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能大胆交流。
探索学习包括测量、对应点间测量以及滚动测量的方法。
滚动测量的方法。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会自然测量。
物质准备:大小相近两个圈、绳子、记录表、笔、纸筒、彩纸、剪刀、双面胶、多媒体课件等。
一、感知圈类物品。
2.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中间怎么样?(空的)对了,这些东西都是像圈一样,圆圆的,中间是空的。
(评析:通过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充分了解圈类物品,知道圈类物品的共同特征:四周围绕,中间是空的。本环节旨在让幼儿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圈)这儿有两个圈,它们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这两个圈呢?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准确地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呢?(测量)。
(评析:通过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激发幼儿比较圈的大小的兴趣。一大一小的两个圈一看就知道,但是两个大小不明显的圈很难看出.除了用重叠比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这样就引出活动的主题:圈的测量。)。
三、探索圈的测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尺、绳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们用绳子测量了书、椅子等东西,今天我们也用绳子来测量这两个圈,比一比谁大谁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操作)。
(评析:大班幼儿已经有自然测量的'经验,但是对圆弧形的圈类物品还没有测量过。本次活动运用绳子作为测量工具,因为绳子柔软,可塑性大,利于幼儿对圆弧形进行多种方法测量。同时,通过记录测量结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四、交流学习圈的测量方法。
1.谁来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是什么?(红圈大,黄圈小;黄圈大,红圈小)。
2.现在有两种答案,那你们说说是怎么测量的?
(1)绳子沿着圈围一圈(幼儿演示)这样就可以测量出圈一周的长度了。
(2)量圈中间的长度。
中间的长度怎么量就准确了呢?(看课件)。
(先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然后在它的对应的地方再画一个点,用绳子的一头对准一个固定点,另一头对准另一个固定点,然后在绳子上做上标记,就测量出了两个对应点间的长度。)。
(3)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测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课件)。
这是什么方法?(滚动的方法)。
怎么测量的?
(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固定点对准绳子的顶端,然后沿绳子慢慢向前滚动,滚到固定点的时候停止,在绳子上做个标记,这样就测量出了圈滚动一周的长度。)。
(4)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用滚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圈到底谁大谁小。(幼儿再次操作)。
(5)现在你知道哪个圈大,哪个圈小?(红圈大,黄圈小)。
小结:测量圈有用绳子围一圈的方法、有从中间两个对应点测量的方法,还有滚动测量的方法。
(评析:在幼儿的交流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答案,而是先让幼儿交流探索出的测量方法。幼儿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围一圈测量和两个固定点之间的测量,还有一种滚动测量的方法是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到的,在随后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求幼儿运用滚动测量方法来验证到底哪个圈大.哪个圈小,找到正确答案。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滚动测量的方法又是活动的难点,重点难点在交流讨论和实践操作中顺利化解。对于幼儿操作结果的判定.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了验证.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实践活动。
好,一起来做一做吧。
2.评价。
看,这两个纸筒包的怎样?(一个彩纸多出来了,一个没有全包住)。
怎样就正好了?(要量准确了)。
对了,我们要把彩纸在纸筒上量准确了,再剪下来粘贴,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现在一起把漂亮的纸筒送给弟弟妹妹吧。
(评析:学以致用。幼儿学会了圈的测量方法.怎样运用在生活中?于是设计了为纸筒装饰的环节。纸筒其实就是一个立体的圈.要测量出彩纸的长度,这就用到了圈的测量的方法:围一圈或滚动的测量方法。本环节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测量工具,让幼儿用不同测量工具进行圈的测量。
(评析:不同的测量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绳子是一种柔软的测量工具,可弯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弯曲,用这样的测量工具怎样对圈进行测量,值得幼儿深入探索。同时,幼儿可以用尺进行精确测量,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的能力,更引发了幼儿对测量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三
一、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敢于尝试和探索,学习分类和统计,并能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引导幼儿用绘画和简单的图表记录探索的过程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1、4个小货架、商品若干(如文具类:水彩笔、铅笔、写字板、胶泥;餐具:杯子、盘子、碗、勺子;食品类:糖果、面包、乐百氏奶、牛奶;水果类:苹果、梨、香蕉、柚子;数量在10以内,分装于篮子里)。
2、幼儿人手一份:游戏棒、三角片、圆片一篮(数量分别在10以内)、水彩笔、白纸1张、统计表1、统计表2人手一张张、夹板一张、统计员标志牌一块。
三、活动过程:
(一)、尝试,探索统计的方法。
设置悬念,以神秘客人让老师考考小朋友引题。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记下自己篮子里的游戏棒、三角片和圆片的数量,尝试统计的方法。
师:(用神秘的口吻)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有一位你们非常非常喜欢的客人要来和你们玩,想不想知道是谁呀?我先不告诉你们,不过,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你们能不能将篮子里的各种物品的数量点数清楚并用又整齐有清楚的`好办法记录在白纸上。然后他就会来和我们玩的,想不想见到他呀?那我们就赶快行动吧。
(二)、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1)、交流与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来的?并一一展示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有图画记录、图画加数字记录等),教师适当评价幼儿记录方式的优缺点。最后展示表格记录,说明表格记录的优点(整齐、明确、容易比较多少)。
(三)、游戏:小小统计员。
(1)、请幼儿分组为新年老人的小小超市整理货物并在画有物品简图的统计表上(见统计表1)记录货架上各种货物的数量。
新年老人:小朋友们很能干,真会想办法。我正准备开一个小小超市呢,小朋友,我刚进购了这么多的货,你们能帮帮我吗?帮我整理并统计一下这些货物吧。
师:小朋友们愿不愿呀?那我们分组行动吧。我们一定要帮新年老人的货物摆得整整齐齐的,记录的清清除楚的。
(2)、幼儿分组检查记录的结果。
(3)、每组派一名幼儿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的结果。
(4)、教师小结。新年老人给幼儿颁发“小小统计员”的标志。
(四)、情景游戏:统计新年小舞台的物品。
(1)、请幼儿数一数,记一记舞台上各种物品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大胆设计物品标记并用表格统计出来。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结果。
师:新年老人邀请请小朋友参观新年小舞台,走,我们看看去,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们要记录可以怎么画?我们干脆把它统计下来。
(2)、幼儿在空白统计表(见统计表2)内自由统计舞台布景的种类与数量。
(五)、新年老人分发礼物。活动结束。
活动自评:在引导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力图打破以往的幼儿数学学习以看和听为主,而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打破孩子们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面对真实,与真实接触,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接触到数学知识。在幼儿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力图让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高,在十分生活化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了统计的乐趣和意义。
附统计表1(水果组)如下: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四
1、掌握用剪刀剪硬质物品的技巧,学会用废旧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
2、探究使小花旋转起来的方法,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
废旧乒乓球每人半个、塑料垫板、水、剪刀。
2、指导幼儿制作旋转的小花:重点讲解剪硬质物品的技巧。请幼儿将乒乓球根据自己的喜好剪成漂亮的花状,注意花瓣要均匀。
3、请幼儿自己探究小花旋转的方法:小花为什么在板子上掉下来?怎样使小花转得又稳又快?通过探究明白:必须有水小花才不会掉下来,板子倾斜的角度决定小花旋转的速度。
4、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小花旋转比赛,看谁的小花旋转的时间最长。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五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小蚯蚓丁丁)。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可以去查资料,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在活动室一角为蚯蚓营造一个“家”,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观察和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六
1、积极尝试那些物品可以动。
2、体验自己身体滚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球、瓶、纸盒、桶、积木、轮胎、圈、瓶盖等材料若干。
2、适合滚动的场所、垫子。
活动过程。
一、探索发现会滚的东西。
1、玩一玩准备的东西,说说哪些东西会滚。
2、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东西会滚,交流找到的是什么。
3、找一找操场上有哪些东西会滚,交流找到的是什么,是怎么样滚动的。
二、探索身体滚动。
1、介绍游戏《乒乒乓》的玩法。
将手臂弯曲,按儿歌节奏在胸前环绕边做边说:
大家一起滚起来。
2、幼儿在垫子上尝试身体滚动的方法。
3、幼儿自由滚动,说说自己像什么。
三、自由组合练习滚动。
如:身体伸直向左右翻滚,抱着膝左右翻滚,像求、坦克、圆木、小蜗牛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巧顶纸板篇十七
目的: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力的传递现象,知道直线传得快、曲线传得慢的道理以及简单的终止力传递的方法。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仔细观察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准备:
现成的多米诺骨牌或由木板锯成的长木条若干、排列示意图三张(如图)、录像带。
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我们已玩过“击棋子”的游戏,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新的材料,你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三组来玩“击木块”的游戏。
2.出示排列示意图(如图),引导幼儿分组讨论本组准备按哪种方式排列木块。
二、体验力的传递现象。
1.三组幼儿分别协商排列木块的方式,并尝试推击木块,体验力的传递现象。
2.集体讨论:为什么有的组搭得快,有的组搭得慢?为什么有的组搭的木块倒得慢,有的倒得快?(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引导各组幼儿在吸取其他小组经验的基础上再操作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4.教师小结:排得快慢与小组合作情况有关,木块倒得快慢与排列线路有关。
三、探索终止力传递的方法。
2.各组幼儿分别通过操作,探索阻隔的方法。
3.请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组的阻隔方法,教师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小结:排木块时大家应努力协作,尽量放稳木块。如果不小心碰倒了,只要将手掌插入其中或赶紧抽掉后面的一块,就可以避免后面的木块倒下。
4.每组幼儿分别运用其他小组的阻隔方法进行尝试。
四、分析交流。
1.各小组分别交换排列示意图,幼儿继续合作排列木块并推击,看看排列线路与力的传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幼儿操作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懂得:力的传递速度与其排列线路有关,直线传得快,曲线传得慢,路线越弯曲,速度就越慢。
3.看录像了解生活中力传递现象的应用情况,如打桌球、打保龄球、打玻璃弹珠等。
4.力的传递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家找一找再来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