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当我遇见一个人免费读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400字左右(五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当我遇见一个人免费读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篇一
“一个人童年的母子沟通模式决定他未来的关系模式”。的确,每个家庭里,母亲不同的回应方式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母亲的语言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亲子关系的质量。
心理巨作《当我遇见一个人》将社会存在的亲子关系模式总结为四种,言辞犀利、直击内心,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你和自己的母亲是哪一种关系模式,认清这一点,将会很好的指引你的育儿方向。
1,共振互动型。
这是最理想的类型,婴儿自主的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母亲也发自内心的微笑,婴儿在一个房间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能立即醒来,冲进房间安抚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幸运的孩子比较容易和周围的人共振,并产生同理心,存在感十足,这种关系模式很好地确认了孩子的感受,将会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
2,以母亲为中心型。
当婴儿对母亲微笑时,母亲没有回应,母亲逗弄婴儿,婴儿笑了,母亲觉得开心,也笑了,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好像是母亲的玩具,怎么动怎么反应得跟母亲反应的方式一样,才符合母亲的需要,只有母亲才是情绪的发起者,婴儿要根据母亲的预期来回应,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础,婴儿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我,学会一套取悦母亲的方法,与母亲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关系,这样的母亲需要孩子成为附属品,通常会打压孩子的自主性,把它正常的独立发展趋势当作不正当行为。比如,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么可心了,一回家就关起门,有心里话也不告诉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可以适应社会,但却无法融入社会,貌似完整的自我实际只是核心空虚的假自我,他可以是索取的,付出的,被人赞美的,让人讨厌的,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和人产生真正的关系,对假自我而言,建立关系常常是自我能量的损耗,因为一旦进入关系,他都要围绕着别人的期望转,焦虑别人如何看自己,是否喜欢自己,然后打起精神表现出让人喜欢的样子,即好我,而压抑让别人讨厌的样子,即坏我,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认为的别人的期望通常都只是自己的投射,别人不一定真的有此期望,而好我和坏我也来自于童年时期父母的喜好,别人不一定真的有此喜好,所以,即使假自我再美丽,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亲密关系,反而经常弄巧成拙,这一点在伴侣关系中表现的更加明显,由于假自我与人建立关系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在每一次建立完关系之后会表现的越来越宅,大部分的宅男、妈宝男就是典型。
3,无关反应型。
孩子抓到一只蚂蚱,兴奋的拿给妈妈看,如果妈妈说,“好可爱的蚂蚱呀,”或者说“小心蚂蚱咬人”,这些都是对孩子所关注内容的反应,不管正向或负向,至少和孩子关注的是同一内容,但如果妈妈说,“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或者说,“你的作业写完了吗?”那么她的反应与孩子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这种反应被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莱茵称为无关反应,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冷漠的无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用莱茵的话说就是存在性焦虑,这样的孩子,自我无法具形,连假自我都无法形成,经常处在不存在的痛苦当中,那是一种比死亡还可怕的感觉,我们通常称为被抛弃创伤,并非只有离开孩子才是抛弃,人在心不在的妈妈,也能体会到可怕的被抛弃感,在这种环境中,有些孩子会发展成连医生都觉得棘手的边缘性人格,有存在性焦虑的人很难独自安静下来跟自己呆在一起,要么找人说话,要么找点事情来做,有一类女人就是这样,一天要打十几个电话问男人在哪里,在做什么,理由是不放心男人,潜意识里是感觉不到连接的存在,这一刻你不搭理我,我就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了,从而引发巨大的焦虑。
4,情感逆转型。
“别碰它,有个人养狗得了传染病,结果连肝脏都切掉了!”
“我毕业了,准备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
“报纸上说了,连博士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我要去三亚旅游了,终于可以看到梦寐以求的碧海蓝天了”
“妈妈,你尝尝这个牛扒,非常棒。”
“医生说我血压高不能吃。”
“那试试这个意大利烤面包吧。”
“我上次吃了一个月的面包,结果血糖高了。”
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挺好的,从不打骂,物质上也尽量满足,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就是感觉很痛苦,做任何事都犹犹豫豫畏畏缩缩,让他描述生活细节,就出现了上述对话。孩子每天的情感都被漠视,被反过来,那种痛苦,胆敢转怒,就会遭到重击,让自己严重怀疑自己的感受和主张,已至后来孩子有任何期望冒出来,都会被自己接否定。
总结:
其实我们大多数和母亲的关系模式处于第二种,第三种,甚至穿插第四种,这些模式的存在,复制,扩散,都是引发各种大大小小心理问题的最大根源,如果你和父母相处很难受却不知为何,那么现在弄清楚原因后,感受就会被确认,存在感就会被确认,不断确认自己真实的感觉,就有可能重新塑造出真自我。
如果你和母亲正处于后三种关系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而你又即将或已为人父母,那么有1个光荣任务在等着你,和孩子建立你不曾得到的积极回应关系,让你们的关系处在共振互动模式中,而最终,这个任务最大的收益者首先是我们自己。
爱孩子即是疗愈自己,如何去爱?答: 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这不仅限于您和母亲,您和孩子,也适用于任何亲密关系。
当我遇见一个人免费读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篇二
这个月读的一本书是《关键对话》,是由一位宝弟大力推荐的,读完后感觉对工作和生活都相当实用。在很多人看来,对话无非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
但关键对话,可是一点儿都不简单。什么是关键对话?比如:你认为自己已经早该被提拔了,去找上司谈一谈关于升迁的问题,但在谈话发现他认为你并没有准备好;或者,你在召开会议时,有下属针锋相对,当场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再者,与爱人关于老人赡养和儿女教育问题产生意见争执等,这些都是关键对话。之所以这么说,是指因为它可以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如果你不会正确应对关键对话,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比如:面对团队中消极怠工的同事,你选择愤怒指责,双方互不相让,大吵一场,结果反而让合作被迫中断等等。想一想,这种类似情景是否曾发生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些时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会变得很糟糕,会情绪激烈,冲着对方大喊大叫甚至有些歇斯底里,说出一些事后会让我们后悔的话。
那么,这种关键对话问题如何解决呢?书中提出掌握两大原则即可圆满地解决。
一、做到从“心”开始。
明确自己的对话目的。即我希望通过对话达到什么目标。关键对话会往往会让人产生激烈的情绪。事实证明,在激烈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即沉默不语或是愤怒爆发。全然忘记了本来对话的目的是要和对方一起解决问题,找到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共赢道路。如果,偏离了预定目标,怎么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呢?所以,必须在对话过程中牢记自己的目的,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这个大方向,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在关键对话中获得一半的成功。
(1)“我现在的行为显示出我的动机是什么?”
(3)最后,问自己“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
二、在对话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安全感,即让对方毫无心理压力地和你展开沟通。
(1)你关心他们的利益和他们的目标;
(2)你尊重他们
尊重感就像空气,当它存在时,没人会想到它,但是当你把它拿走,人们脑袋里面想得就只有尊重。当谈话陷入僵局时,问“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我是否积极了解对方看法?我是否努力避免不必要的不合?”等等。
看完本书反思了许多,回想起自己以前一些失败对话,要不沉默不语,要不冲冠一怒,结果让自己陷入被动或尴尬局面,给沟通带来障碍,白白丧失了一些机会。自己也明白这样做不好,情商低,但一直不知道如何来具体调整,而本书给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在一些对话中加以应用,感觉很有帮助。希望我的分享给大家带来一些提示,让我们能够有效掌握关键对话,通过每一次成功的关键对话来强化我们的组织,巩固我们的家庭,改善人际关系。
当我遇见一个人免费读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篇三
《易经·乾卦》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其含义是天道循环,君子应当像天道一样周而复始,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这其中也既指出了做人的道理,也道出了企业发展的根本。
我出生在中原大地,伏羲发明先天八卦的地方就是我成长的故乡。我记得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是这里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每天会有上万甚至几十万群众前来祭拜和逛庙会。那个时候的我看到了太昊陵的伏羲塑像,他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手持先天八卦镜,彷佛天神一般。从那时,我就懵懵懂懂接触到了先天八卦,大人们常说先天八卦是先天之源,万物之本;后来我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慢慢接触到了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以及各种版本的易经。
高中时读过爸爸书柜里《周易》,感觉它就是一本算卦的书,全书就是六十四卦,而且全是文言文,理解起来非常难。大学时读过图书馆里的《易经》、《白话周易》、《周易全解》,又明白了它是对六十四卦中每一爻的注解,感觉《易经》非常全面,包罗万象。在工作之后,自己在书店、朋友家读过《易经的智慧》、《知行合一》,感觉又不一样了,在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有一个名称,然后是卦辞,卦辞是解释每一卦总的含义的。卦辞的语言比较深奥,但并不玄乎,因为卦辞中记录的是当时人们关心的大事。古人关心的事情和现在人不太一样,那时既没有股市涨落的忧患,也没有毕业求职的苦恼,他们最关心的事大概一是军事,打起仗来是赢是输、从哪个方向进军合适等;二是行旅的事情,出门吉不吉利、往哪个方向走安全等;三是祭祀的.事情,祭祀某个鬼神有没有用、选择什么日子献上祭品等;四是婚姻的事情,与某氏族的人通婚好不好、什么日子是好日子等。因此我看《易经》里的卦辞,大多数都是解释这几类事情的吉凶的。六十四卦每一卦基本上体现一个主题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忧患意识和理性思维因素,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于是,我真正明白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它“广大悉备”,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易学则是中国文化的缘起,是中华文明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了解易经、易图、易学,有助于我们掌握易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的结构和中华文明传承的脉络,有助于我们分析成功、面对失败,有助于我们的生活、事业和人生规划,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分析未来、把握今天。同样,易学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易经》的核心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而这三者也正好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又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因此,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一 万事简易——简单如一
简单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方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资讯化、普及化,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结构、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
二 万事不易——不变应万变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包括城市、政党、政府、企业、团队、产业、市场等所有组织系统,构成其生命系统的构和规律,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64卦”等准数学模型,为研究系统组织结构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 万事变易——日新月异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就是变易,“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传”、“象传”、“文言”等,核心思想讲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为我们研究企业、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如何更好地把握变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
《易经·乾卦》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其含义是天道循环,君子应当像天道一样周而复始,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这其中也既指出了做人的道理,也道出了企业发展的根本。
作为人应当自强自立,既要进步又要学会进步,在进步中掌握规律以最佳的状态,借助外力去达到完美的结果。卦辞又说“初九,潜龙勿用”,这里的勿用不是没有用,而是要如何用,它告诫人们掌握正确的方法,把握最佳的时机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企业的发展道理相同,通过对企业架构的分析,确立管理模式,合理统筹员工。特别是在一个企业的初期,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未来趋势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要学会“潜龙勿用”,当时机成熟后才会“飞龙在天”大展宏图。
易即变革,易即创新,易即发展,易即和谐,大道自然。通过研习易学,我们可以在继承和回归易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整合和突破西方辩证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哲学思维的历史局限和知识缺陷,建立起更符合人性伦理、社会发展和生命运动的自然本源的易学思维、管理模式,进而探索自然管理法则,解析企业组织,建立全息的创新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战略决策、组织变革、创新管理、危机管理、人本管理、情商管理、和谐管理建立起新的理论平台,为企业、政府等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创新和发展,提供简单易行、科学实用的组织诊断和管理模型,为全面建设创新型社会、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的战略管理工具。
当我遇见一个人免费读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篇四
2、读高质量,高档次的书。读书可以是一种消遣,是一种休闲,但更是武装自己的头脑。罗曼罗兰说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意思就是说读通俗浅层次的休闲书如同在凿一口没水的浅井,永远喝不到甘甜的清泉。因此,我们要把精力和时间花在读高质量、高档次的书籍上,从而汲取其精华。
3、读实质,读底蕴。书到用时方恨少。读是为了用,读书有一定的功利性。读书要注意书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不能只获得一些零碎知识,而要获得书的精髓,从而陶冶性情,培养气质。
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家庭经济宽松了,学生的零花钱多了,很多青少年中学生喜欢买书、藏书、读书。再者,老师又专门给安排的有读报时间,于是学生也就越发地爱起读书了。尤其是购名著,读名著的现象掀起来了,这是很让人欣赏的。多读些名著,这对人生是极有益处的。因为名著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而巍然独存的生活经典,是时间和空间筛选的结果,是文化的精华,真理的载体。它里面有真货,中学生可千万别错过,否则,将成为一生的遗憾。
如果我们能慢慢地啃名著,神定气稳地反复咀嚼,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文字同样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有味道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白纸黑字”的背后蕴藏着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所以,阅读好书,阅读名著,不仅马上可以享用,而且一辈子受用。
4、养成随读随记的习惯。古人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手到”就是指写读书笔记。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日子一长,对读过的书便印象淡漠,甚至像没读过一样;或是虽有点印象,但只剩东鳞西片、只言片语,派不上用场,倍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此,有人便感慨,“读书没有用处。”其实,这正是因为我们把书读完了便丢开,没有做读书笔记的缘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因此,同学们读书要养成随读随记得好习惯。
总之,中学生要热衷于读书,要读好书。除了读一些同龄人的习作,还要尽可能读一些艺术上远远高出自己的经典之作和一些有着丰富底蕴的名著刊物。因为,只有读那些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读传世之作,才能走向理性,走向成熟。要多读书,读好书,要耐心地读。读多了,读久了,便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王国维所描述的读书治学的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我遇见一个人免费读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篇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当我遇见一个人》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书心得范文1可能是和作者有类似的经历,所以会很认同这本书。书中贯穿了如何和孩子建立爱的链接,如何给予别人自由,如何让孩子在大人给予的爱和自由中,成为一个知足和心理健全的孩子。
跟尹建莉老师的很多观点很相似,不过尹建莉老师是以教育为主,想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多的是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做父母的尽量克制自己想要指责孩子或者想要包办孩子,给孩子的好的教育就是大人管住自己的嘴巴,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而李雪老师的这本书主要还是给予孩子自由和他建立起来良好的爱的流动的链接,这样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只要孩子有了爱感受到了爱他才能成为心里健康的人。
可能真的是从小缺爱和自由吧,看的我真的是感同身受,而且也发现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因为母亲的爱指责,爱管人,暴脾气,圣母心理,所以好像在母亲那里从来没有得到过爱,而且也会很迷惑觉得她这些行为可能是爱吧,可是这样的爱我宁愿不要,这样的爱除了束缚,抱怨,道德绑架,好像并没有让我感到过幸福感。而我和母亲很多时候也是没有办法好好聊天的,她习惯了指责,习惯了道德绑架,习惯了拿别人家的孩子攀比,而我也习惯了反抗,习惯了指责,习惯了抱怨她不是个好母亲···
可是很苦恼从来都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而看了《当我遇见一个人》学会了内省····学会了接纳父母的这些种种,只是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真的发现是有改变的。只是这个过程时有起伏,因为自己真的不知道如何去爱人,内心很喜欢孩子又很怕自己生了孩子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平时遇到小事情就很爱指责和抱怨···所以老公对自己也市又爱又恨的····
可能那些幸运的人遇到了理解自己懂自己又会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的读者,对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大的感触,因为这本书就好像在叙述你的生活里的关于爱的小事情,而对于我们从小缺爱,不知道如何爱人,又不知道如何和父母沟通的孩子,看到这本书就像是干涸的土地遇上大雨瓢泼一样过瘾,所以会想要强力推荐。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经历的读者,同时很喜欢孩子又很怕以后自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严重缺爱又无法改变·····遇到事情的时候真的会歇斯底里,平静的时候真的很想成为一个很有爱的人。和老公在一起也是时好时坏,很小的事情就很容易焦虑···这点和我母亲很像,只要她遇到一点点的小事情就会焦虑,因为看了李雪老师的书所以知道是怎么回事,不会再想以前一样抱怨她指责她也想要改变她,反而感觉她好多了。可是自己的状况确实是时好时坏,有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和老公相处。而我当时结婚的原因也是父母天天焦虑天天催的结果,觉得老公对自己也挺好····现在对于要孩子的事情一直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好的时候就觉得要吧···不好的时候一点也不想生孩子···而老公好像又不太理解我的心理,他觉得我在小题大做····有时候甚至觉得再自己学会如何爱人之前,自己适合一个人生活····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平静···更温和···
如果有相似经历的朋友,而现在变得很好的,希望给些好的建议····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书心得范文2“一个人童年的母子沟通模式决定他未来的关系模式”。的确,每个家庭里,母亲不同的回应方式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母亲的语言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亲子关系的质量。
心理巨作《当我遇见一个人》将社会存在的亲子关系模式总结为四种,言辞犀利、直击内心,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你和自己的母亲是哪一种关系模式,认清这一点,将会很好的指引你的育儿方向。
1,共振互动型。
这是最理想的类型,婴儿自主的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母亲也发自内心的微笑,婴儿在一个房间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能立即醒来,冲进房间安抚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幸运的孩子比较容易和周围的人共振,并产生同理心,存在感十足,这种关系模式很好地确认了孩子的感受,将会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
2,以母亲为中心型。
当婴儿对母亲微笑时,母亲没有回应,母亲逗弄婴儿,婴儿笑了,母亲觉得开心,也笑了,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好像是母亲的玩具,怎么动怎么反应得跟母亲反应的方式一样,才符合母亲的需要,只有母亲才是情绪的发起者,婴儿要根据母亲的预期来回应,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础,婴儿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我,学会一套取悦母亲的方法,与母亲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关系,这样的母亲需要孩子成为附属品,通常会打压孩子的自主性,把它正常的独立发展趋势当作不正当行为。比如,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么可心了,一回家就关起门,有心里话也不告诉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可以适应社会,但却无法融入社会,貌似完整的自我实际只是核心空虚的假自我,他可以是索取的,付出的,被人赞美的,让人讨厌的,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和人产生真正的关系,对假自我而言,建立关系常常是自我能量的损耗,因为一旦进入关系,他都要围绕着别人的期望转,焦虑别人如何看自己,是否喜欢自己,然后打起精神表现出让人喜欢的样子,即好我,而压抑让别人讨厌的样子,即坏我,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认为的别人的期望通常都只是自己的投射,别人不一定真的有此期望,而好我和坏我也来自于童年时期父母的喜好,别人不一定真的有此喜好,所以,即使假自我再美丽,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亲密关系,反而经常弄巧成拙,这一点在伴侣关系中表现的更加明显,由于假自我与人建立关系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在每一次建立完关系之后会表现的越来越宅,大部分的宅男、妈宝男就是典型。
3,无关反应型。
孩子抓到一只蚂蚱,兴奋的拿给妈妈看,如果妈妈说,“好可爱的蚂蚱呀,”或者说“小心蚂蚱咬人”,这些都是对孩子所关注内容的反应,不管正向或负向,至少和孩子关注的是同一内容,但如果妈妈说,“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或者说,“你的作业写完了吗?”那么她的反应与孩子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这种反应被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莱茵称为无关反应,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冷漠的无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用莱茵的话说就是存在性焦虑,这样的孩子,自我无法具形,连假自我都无法形成,经常处在不存在的痛苦当中,那是一种比死亡还可怕的感觉,我们通常称为被抛弃创伤,并非只有离开孩子才是抛弃,人在心不在的妈妈,也能体会到可怕的被抛弃感,在这种环境中,有些孩子会发展成连医生都觉得棘手的边缘性人格,有存在性焦虑的人很难独自安静下来跟自己呆在一起,要么找人说话,要么找点事情来做,有一类女人就是这样,一天要打十几个电话问男人在哪里,在做什么,理由是不放心男人,潜意识里是感觉不到连接的存在,这一刻你不搭理我,我就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了,从而引发巨大的焦虑。
4,情感逆转型。
情感逆转型的主要表现就是反人类情感,就是与正常人的情感反应相悖,这样的母亲似乎专门和孩子的真实感受过不去,总忍不住要逆转孩子的情感,比如莱茵的妈妈曾把孩子最爱的木马玩具烧掉,理由是孩子太爱这个玩具了,莱茵很喜欢一个姑姑,妈妈就禁止她与姑姑单独相处,坚持给孩子洗脑,让孩子相信姑姑是个多么可恶的人,只因为孩子表达了对姑姑的依恋和爱,还有很多反人类情感的故事,最常见的比如孩子向父母表达悲伤,父母则会列举为孩子的所有付出,证明孩子应该感到高兴和感恩才对,悲伤是没有任何理由的错误感受,反人类情感的人,因为自己对获得爱和美好感到绝望,所以,一旦看到别人心中升起爱,兴趣和希望,就会冲上去扼杀,把美好的气氛逆转为阴暗绝望的气息,一起拖进坟墓,以下是几例典型反人类情感的对话,
“妈妈,我在楼下看到一只小狗,眼睛大大的,还会站起来跟人握手,真可爱。”
“别碰它,有个人养狗得了传染病,结果连肝脏都切掉了!”
“我毕业了,准备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
“报纸上说了,连博士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我要去三亚旅游了,终于可以看到梦寐以求的碧海蓝天了”
“那里治安很不好,新闻上说老两口一去就被骗被打了。
“妈妈,你尝尝这个牛扒,非常棒。”
“医生说我血压高不能吃。”
“那试试这个意大利烤面包吧。”
“我上次吃了一个月的面包,结果血糖高了。”
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挺好的,从不打骂,物质上也尽量满足,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就是感觉很痛苦,做任何事都犹犹豫豫畏畏缩缩,让他描述生活细节,就出现了上述对话。孩子每天的情感都被漠视,被反过来,那种痛苦,胆敢转怒,就会遭到重击,让自己严重怀疑自己的感受和主张,已至后来孩子有任何期望冒出来,都会被自己接否定。
总结:
其实我们大多数和母亲的关系模式处于第二种,第三种,甚至穿插第四种,这些模式的存在,复制,扩散,都是引发各种大大小小心理问题的最大根源,如果你和父母相处很难受却不知为何,那么现在弄清楚原因后,感受就会被确认,存在感就会被确认,不断确认自己真实的感觉,就有可能重新塑造出真自我。
如果你和母亲正处于后三种关系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而你又即将或已为人父母,那么有1个光荣任务在等着你,和孩子建立你不曾得到的积极回应关系,让你们的关系处在共振互动模式中,而最终,这个任务最大的收益者首先是我们自己。
爱孩子即是疗愈自己,如何去爱?答: 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这不仅限于您和母亲,您和孩子,也适用于任何亲密关系。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书心得范文3看了蛮多的评论都说缺点是“感性太多,理性不足,都是主观,缺乏理论依据”搞得好像感性自来就比理性略逊一筹一样,说来李雪的本意也从来不是写一部理论著作,非理论性总结,非“心理专业必读”,甚至都不是什么“浅显易懂的心理初学者入门必备”。
不才也看过几部理论著作,可能我天生愚钝又爱炫耀,看完它们后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我了解理论,所以我是对的,他们的心理状态不正确,所以需要改变。我曾经疯狂地将各种心理理论灌输于我身边的人,希望我们能“达成和解,共同成长”,但李雪用最直白的话语让我明白,什么是界限,什么是无需原谅,什么是不妄图改变的真正解脱吧。我相信这是很多跟我一样的人所需要的感性的力量,这世界本就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为什么还要对感性如此苛责?这是否又是一场本末倒置,变成那个只在乎“正确度”不关心真实情感的父母?
当然掰回理性来说,李雪的话语确实总是偏向极端的,这也是很多人不接受她的原因,我以前也总觉得她偏向性和“对敌攻击性”太强使我不太舒服。
不过,任何人的话都不可尽信,我也不再妄图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理论支持我成为一个无懈可击的人,她确实用另一种方法使我得到了新的成长,至于她的理论的“完美正确率”到底有多少,谁在乎呢?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书心得范文4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我们看似在谈亲子关系,看似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在为任何人好之前,先为自己好,让自己好起来是为别人好的前提。
婴儿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是父母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这个机会用好了,父母就可以像乘火箭一样迅速成长。如果没有觉知和成长的意愿,结果很可能是父母没成长,孩子也继续成为苦难的轮回。
父母自己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睡着。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妈妈自己巨大的滋养。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来自于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
这个及时满足,是给予自由空间的及时满足,不是替代和控制。比如孩子爬着去抓一个玩具,妈妈担心弄脏衣服,干脆替孩子把玩具拿过来,这不是及时满足,它阻碍了孩子体验通过自己“奋斗”得到玩具的过程。又如孩子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哭泣起来,妈妈因为焦虑,在孩子并没有提出要求的时候赶紧承诺买一个新的,制止孩子哭泣,这是一种控制,它打断了孩子体验“失去”这种情感的过程。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须勉强。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你过去走过的弯路,可能正是孩子未来开拓的蓝海。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
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须全部了解,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的假想,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
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要对现状有一些尊重,避免妄自尊大,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改变他人。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父母无须完美,每个父母都有坏习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为此负责,这并不影响和孩子彼此尊重、相爱。酗酒的爸爸也可以很爱孩子,如果妈妈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就会获得一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尊重。”这样的孩子将收获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所以,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给孩子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一些父母自己的童年太痛苦,爱孩子确实不容易,那就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吧!停止评判,不再控制孩子按照所谓的“正确方式”来生活,那么至少孩子还可以自救,甚至有可能发展出过人的能力。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地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孩子内在的智慧和节律会指引他,我经由焦虑、恐惧看到的他,并不是他本身,而是自己被压抑一面的投射。潜意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创造现实——你潜意识里相信什么,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有的家长会疑惑:到底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可以不管?
判断的方法是:这究竟是谁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内观自己。假如孩子希望听到父母的意见,那么父母最好与他分享活生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告知“高明”的结论。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对孩子来说,快乐不在于价格标签,而在于被父母充分看到和回应。
有人说得好: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而你愿意给我10块,那么剩下的8块都在说“我爱你”。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合理欲求”,所有欲求都如它所是的在那个当下真实存在。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富,取决于他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得上多少财富。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书心得范文5现在的社会不得不说施与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学习成绩父母从小管,兴趣爱好父母从小培养,就连放学后也有无穷无尽的兴趣班需要我们去学习,严厉的老师,说教的父母,不得不说对于我们高知识分子的家庭,说教可能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多了,培养的孩子乖巧可爱,会左右逢源,可是这真心不是我们想要的孩子,我们想要的孩子并不是孩子本身的自我。
给孩子丰盛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
1.听见孩子的欲求
2.及时回应
3.诚实回应
4.无条件给予
现在的家长多数都比较自私,给孩子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而是我们大人想要的,这样的生活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富足的。
越是不着痕迹的爱和自由,越要求父母有强大的心智,毕竟控制的欲望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父母只有心智健全、心态健康方可实现。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子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
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缺乏界限,是缺乏爱的能力的结果。
事实上,人都渴望爱的流动,好心,自然会有好报,如果没有好报说明那并不是真的好心,只是没有界限的控制,是想要控制别人,按照。「我认为的正确道理」生活,当然会遭到别人的反抗。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的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
结婚,是父母的选择;生养孩子,是父母的选择。没有孩子父母一样会吵架,一样会变老。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孩子无需为父母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
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可以不管?判断的方法是:这究竟是谁的事情?如果是孩子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内观自己。假如孩子希望听到父母的意见,那么父母最好与他分享活生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告知「高明」的结论。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