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模板11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行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呀,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书到用时方恨少,而作为教师的我不断进步的法宝就是读书。在暑假里,我重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真的是一本好书。
我读了该书,对其中的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和第九十七条建议――“怎样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感触颇深,在此,我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每天都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甚至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要照顾自己的父母,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学术著作。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要想努力提高教育技巧,要做到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不同类型、各方面知识的书。因为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我总是对自己说: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看起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读书也为我的终身学习、终生备课奠定了基础。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一生都在从事教学活动,“用一辈子来备课”给我们教师很多启示。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着,我们想给学生一滴水,必须要长流水,要想长流水,必须要坚持读书。读古今中外,读天文地理,读人文科技。市首届农村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我执教《太空生活趣事多》,短短几天的备课时间,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备课的灵感来自阅读的积累。阅读能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阅读能增长教师的职业智慧;阅读能滋润教师的精神生命。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怎样教育孩子热爱劳动”这条中提到“而真正的幸福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他和孩子们用勤劳和智慧建起了葡萄园,而这些学生到了青年时代都走上了独立的劳动生活的道路。因为在小学时期播种的探索的种子,在学生后来的生活中发育成了丰硕的果实,在他们的意识中对于土地、植物和在土地上的创造性活动怀着热烈的眷恋之情。回首看看我们的孩子,现在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辛勤汗水的付出,只会坐享其成,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不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何谈成人,何谈创造,更何谈成才呢?家长们都是“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什么事情能做的都自己做了,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没有培养孩子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成人后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现在的孩子四肢不勤,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热爱劳动,如何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值得每位教育者,每位家长深思。
书中还有更多精彩,比如“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他也教给我们使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办法还是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润滑剂。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兴趣的秘密何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等等。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光发热。
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读书,在书籍的海洋里泛舟,品味生命的芳香;在精神的宇宙中徜徉,放飞教育的理想;在阅读的感悟中提升,更新自己的观念。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享受读书的过程,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乐趣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二
当拿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每晚睡前会翻看几页。虽不够多,却也能坚持下来,因为每个标题的短小能满足我们随时阅读的愿望。
他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要把读书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是啊,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浪费每时每刻。
但是,在现在的学习状态下,阅读似乎成了一种奢望。考试、习题、各类辅导班的出现,再加上电脑电视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此忙碌疲惫的童年又谈什么愉快的阅读呢?恰恰在这一点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你看,不管什么难题,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当你手捧一本飘着墨香的著作,认真听取着《给教师的建议》,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三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一本好书就像一股清泉,清澈纯净,沁人心脾。为了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著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以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撰写了著名的《给教师的建议》。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和读者倾心地交谈,共提出了一百条建议。其中许多建议都是作者教育和教学的实例,这些建议听起来毫无刻板说教的感觉。尤其是书中那些深刻的理论分析,对教师开阔视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揭示了关于阅读的真理,即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这是他30年的教学经验的感受。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成为差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死读教科书,只是在拼命记住教科书的内容。正是因为学生只阅读教科书,一点儿都没有课外阅读,他的教科书才会读不好。如果你想让学生真正减少脑力劳动,你必须让他们去图书馆,读更多的书。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最好的教育自己的方式就是读好书,这也是提高自己的方式。他说他坚信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应该从读一本好书开始。只有当你诉诸内心,自己与自己对话,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如果一个人想达到思想道德的崇高境界,他应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并吸收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我们引导并激励每一位学生去走近他爱好的发源地——也就是他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和这门学科相关联的各种活动,并思考和这门学科相关的各种问题,以此来确立自己的爱好。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是否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了呢?好像并没有。更多的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唤醒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相信充分尊重学生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生的一个小细节,是一种体贴的语言,一种眼中的微笑。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布道或大声的口号。我们教育孩子去体验和珍惜他们的情感,去爱,而不是寻找语言去表达或者谈论那些不存在的感受。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有一个睿智的人站在我面前,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帮我解决问题,引导我走出迷宫。苏霍姆林斯基就像一个善良、博学的老人,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反思更满怀期待。
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强烈倡导人人阅读,让我们多读书,多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我们职业素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阶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真正的王道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四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了太阳;智慧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书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书是知识的天空,书是无垠的草原。读书一样让你在假期里心情愉悦。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
暑假期间学校领导倡导每位教师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认真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通过此书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教学理念。寻觅他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的所在。读理论性的书籍要做到以下几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们建议,向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提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实效的。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此,那么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精读好这本书,必须要有认真研读的心态,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条件。本书各条的内容虽也没有明显的条理性,教育观点融合在教育叙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通篇没有晦涩的术语,语言明白如话。要消除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畏惧心理,静下心来,一页页、一篇篇地去读。可能在开始阅读前几篇时,会读不下去,这样也不能放弃,硬着头皮读下去,你会发现好象在听一位忠厚长者的娓娓叙谈,你会进入书中的思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观点融合在叙事之中。首先要认真阅读书中的教育实例,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教师的例子、学生的例子和学校中的实事,要认真体会作者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标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作好阅读笔记。在作阅读笔记时,要反复体味作者的主要观点,必要时,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和读书感想作些批注。三五百字就行,三点两语也可。这样会加深自己的阅读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许多事例,对我们理解作者的教育观点,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的100条建议虽然独立成篇,好像互不联系,其实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体现各篇短文之中的,我们在上一部分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各条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要注意前后联系和总结归纳。这是阅读好这本书的关键所在。例如作者关于“课外阅读与独立阅读”的观点,分别在16页上、67页、149页下、166页下、167页上、210页中、520页等处涉及到。
大家知道,不论阅读什么书籍,只有读者进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会引起共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玄奥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犹如同朋友叙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我们阅读他的文章,如同聆听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叙谈。特别是他文章中平易浅显的教育理论和典型生动的教育实例,与我们的教育实际非常接近,能引起我们对作者提到的教育现象深深的思考。结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我们也像先进经验的创造者那样,该做的都做了,而经验却没有生根开花……那就是说,这种经验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人们对它的赞扬没有什么道理。以后,我们还是按照老章程办事吧!”但愿我们都能从这移植玫瑰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迪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五
我们平时常常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脑力劳动,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比方说学习自行车或者游泳,尽管别人把所有的原理都教给了我,但是当时我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但是一个偶尔的灵感和体会,就使我一下子学会了这些技能。也许会说我是无师自通,但是我知道这都是通过自己的动脑和亲自实践才学会的。我们的教学也常常会发生这些事情,明明给学生详细的解说、细致的分析,可是该让学生展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很失望,看着当时拼命点头的学生,现在都一个个低下了自信的头。上台解说也是吱吱呜呜,断断续续的,这时候的我们才知道原来刚才费了好大功夫,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接下来就对着学生大发脾气,倒霉的还是学生。所以太详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反而是吃力不讨好。
特别是概念性的知识点,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更差。任何知识点如果不是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一味的传输是徒劳无意的。比方说音乐中的连线作用,单单从概念上讲解,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可是当我举了几个例子,运用生动的事例,并给学生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能掌握的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这样,通过理解和思考才能真正的掌握技能。在我读书的时候,对于某个数学概念一直不能理解,对老师的一味讲解甚至觉得有很大的压力,我想这也是所有学生的心态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激发学生的脑力劳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六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扰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找到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从那以后,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有用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语文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
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的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不会感兴趣。
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觉得自己在渐渐的走向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这类老师。那么怎样的讲述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心灵呢?在实践中我渐渐明白: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原则。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了去感悟课文,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教无定法,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是的,思想的财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读后,我掩卷细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七
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打基础――在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赞同这一观点。但是他也提出,如果想要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老师们就不应该只关注自己所教年级的内容,而是应该把更高年级的教学大纲都拿来看一看。因为老师们只有了解学生当前需要知道什么、达到什么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后的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老师们需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分析知识的具体构成内容,以明确甄别学生应牢记不忘的部分。此时,就需要老师们有的放矢地筛选大纲中的“重点”知识。
关于教学大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有两个教学大纲,一是学生必须学会、记住的材料,二是课外阅读部分,以扩充知识储备。因此,他建议所有老师“要为记住和牢记不忘教学大纲的材料打好智力底子,学生只有用脑子思考时,才能学得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八
近几日,又再次翻阅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特别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深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何胜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业余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闲谈与家务上了。与书籍的接触越来越少,不管是专业的教育知识和自己的知识面,都逐渐狭隘,真是惭愧不已。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教师的我怎能不与时俱进呢?从现在开始,逐渐改变生活步骤,多走进图书馆,去翻阅新上架的教育理论书籍以及综合性的各方面书籍,真的很有必要。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自己的身后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实的脚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14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九
我想,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精简和目的明确。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抓住课的本质内容,就会显得既精又简。
教学过程要简化。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使许多原来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有些教师为了"作秀",特意设计一些障碍与陷阱,搞到学生大半天摸不着头脑,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轻重得当,没有那种费尽心机联系生活只为理解某一概念的做法,收获甚好。
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当。起初,多媒体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实践证明,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以常规媒体为主,多媒体为补。有些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上不好课的思想,这是不合乎教育教学规范的。关键时候可以用。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学生,课堂教学照样可以很成功。
总之,我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中更成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
刚读了一部分,没有读完,但已收获颇多。苏霍姆林斯基他那精髓的思想、简练的语言,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充满魅力和震撼力。他娓娓道来,就像与你面对面交流一样,给我们很好的建议。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是这样,我们一开学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要上课,备课,改作业,谈话,整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有时间?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这个问题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有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也曾经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每天不断地读书的目的,是要使我们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这样在教学工作中就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就不会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了。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这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这就是要多读书。
我们教师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教师的知识渊博,教师的谈吐不凡,都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小溪,使自己的知识常流常新,变得越来越宽广。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用读书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充实自己的头脑,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读书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十一
本人19xx年参加工作,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xx年。真正开始有意义的读书还是从20xx年学校申报市级科研课题开始。从那时候以后,我便对读书有了自己的体悟,从中汲取营养。像学校征订的各种杂志:《辽宁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学政史地》、《班主任》、《现代教育管理》、《课堂内外教师》等;本地刊物像《清原教育研究》、《抚顺教育》等;自己订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再有就是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本学科的和通识性的。
20xx年1月,我从一位朋友手中借到了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个假期,没读多少,把建议的前20条勉强读完了。结合每条建议写下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
春季开学,根据学校调整,我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德育主任。可以说20xx年的上半年基本上没读什么书,我花了大量精力去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只写下了一些德育手记和案例,但总感觉时间紧张。读书少了很多。10月份以后,我终于不再为自己没有时间而开托。坚持每天清晨3点起来阅读、思考和写作。我要尽快完成我的读书计划。到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阅读已读完近一半。在这里节选我的一部分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一起共同成长。
作为班主任,感觉最头疼的就是后进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我建议您读读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把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对于智力问题造成的后进生,我看不是补课所能解决的!我认为补课是“有钱人的游戏”和“造就有钱人的游戏”。苏老认为“补课”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眼下的“补课”无外乎两种:一是特长生,各种特长班;二是知识性,以升学为目的,通过补课,提升应试本领,拿到高层象牙塔的入场券。于是“阔佬们”开始为孩子们打造理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了疯狂的有钱人的竞技活动。以知识性为主的补课,好在是认识到了读书还是有用的。但被那些“被造就的有钱人”找到了致富门路,他们在课堂上轻描淡写,为课后的“补课”埋下伏笔。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后进生一旦被唤醒,他们是很有可能变成“后劲生”的。他们的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是难以想象的!让我们用良知去唤醒可爱的学生吧!
苏老关于做好后进生工作的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做赘述。就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句话:读书有三种结果‘一是为你戴上近视镜;二是为你戴上望远镜;三是为你戴上显微镜’。
接下来,我谈谈对第八条建议“关于获取知识”的理解。首先一定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思考活动。就是我们先人说的“学贵有疑”。用我的话来理解就是备课时,多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给学生的留白处,恰恰是教师精确备课所产生的。
如何让学生产生疑问?“苏老”的。建议主要是从“讲”与“不讲”谈起的。那就是要根据学情的不同,“该细讲时就细讲啊,准确把握我的课堂啊!啊哈伊儿、伊儿哟喂,该不讲时就不讲啊,不把学生放一旁啊!”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替代学生思考和疑问,而是帮助他们做好思考和疑问的短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多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用知识获取知识!
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始终是每位教育人的永恒追求。建议大家看看第十一条“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里我还是谈谈课堂教学效率吧。新课改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一时间出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10+35”等模式;循环大课堂等等;以探究有效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课堂、或是探究以高效教学模式为主的高效课堂的文章屡见各种杂志、报刊。究其实质无外乎本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做出的有益尝试。
有效也罢、高效也罢,要我看,就是在时间上下功夫。只要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大,就是有效的、甚至是效率高的。就像“苏老”所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当我们的课堂45分钟发挥了最大的效益,这种补偿不是补多长时间的课所能换来的!让有偿补课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最近几年,经常感叹: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以前苏联的教育为蓝本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走出模仿的阴影,甚至是模仿的也不像呢!之所以这么说,通过《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就有了清晰的答案。按照“苏老”的建议,他认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