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优秀17篇)
教案的撰写过程中应注重灵活性,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动。教案的编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进行合理安排,避免过难或过简。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撰写的教案范文,它们的教学设计深入浅出,条理清晰。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以乐衬苦的反衬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
2、板书课题。
二、感悟描写,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看课文中水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出示:水是村里最珍贵的东西。
3、找出文章中描写水珍贵的句子。可以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可以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吃来自天空的水。
(2)指名读,并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说水珍贵。
(3)一场雨带给孩子们欢乐,让他们有了这样久逢甘露的心情,你认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带着这份痛快、喜悦读这段。
(4)你在雨天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他会这样,他们的做法让我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哪里的人民对水的——。
(5)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6)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象征着、幸福和痛快。
(7)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水的珍贵。
(8)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一滴也没有被浪费掉。
(9)指名读这段话,通过想象你感受到了什么?
(10)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久旱逢霖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会用那个词语?带着这种感情读这段。
(11)出示母亲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为什么用“饿”而不用“渴”?
5、文章中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的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以乐衬托苦,更加衬托出水的珍贵。这种写法叫做反衬。
三、指导生字。
(1)出示“勺”
(2)观察生字,指出生字注意的部分。
(3)老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互评。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二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1、(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视频、音频。
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反复朗读课文。
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三)、了解剧情。
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
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剧情表演。
第一个场景表演:
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
第二个场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形。(歌词可以读)(放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哆来咪》)。
学生点评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明确: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六)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恰当。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七)小结。
结束语: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第四自然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6.鲁班和橹板。
看竹篙撑吃力。
盯想鸭子蹼、拨水轻快。
(有什么办法)。
圆形。
找削橹板扁形省力快。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生字、口述故事。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鲁班。
介绍鲁班。
2.继续板书:和橹板(领读,指插图):那人是艄公,手上握的就是橹板。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读课文。
2.再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看哪写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
3.重点指导理解:吃力、对岸、盯着、扑通、安。
4.认读要求只识不写的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力岸已经盯。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写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认读字词。
2.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
结合插图指名口述本自然段的内容。
(2)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
a.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3.练习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
4,练习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口述故事。
3.学习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第三课时。
一.指名认读生字词。
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程度。
1.理解“吃力“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个句子、告诉我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
2.指名做“盯”的动作。用简笔画画出河两岸,要求指出“对岸”。“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把“安”换个说法,怎么说?演示动作。
三.各自想办法记住生字。
指名学生说说各字的记法。
着重指导“安”的写法。
四.总结谈话。
1.鲁班怎么发明橹板的?
2.讲述故事《锯子是怎样发明的》。
五.作业。
抄写生字。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四
1、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叙事诗改写成小说的高超写作技巧;创生语境,迁移习作,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主动钻研文本,多元解读,从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穷”与“不穷”,充分感受穷人的美好品质。
【流程设计】。
第一板块溯“穷”,整体感知。
1.出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头像。
2.介绍两个作家的关系:《穷人》是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的。
3.课文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借助情节图,梳理小说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第二板块扣“穷”,研究表达。
1.读完全文,找不到一个“穷”字。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穷人的“穷”?
(细读圈画——标序整理——小组分享)。
2.交流点拨,研究表达。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几个要点梳理作者是如何写出“穷”的:
a恶劣的天气环境;。
b家中的陈设和衣食起居;。
c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忐忑心情;。
d渔夫的忧虑;。
e西蒙死后孩子们入睡的细节。
……。
1
3.师生一起探究容易被忽略的文字“睡觉还早”,从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感悟穷人之“穷”体会作品的“言简意丰”。
4.小结: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诗歌改写成小说,通篇小说没有一个“穷”字,但读来催人泪下。这就是大师的文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第三板块品“穷”以写促悟。
1.这些穷人,真的穷得一无所有吗?细读全文,完形填空: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2.分享与点拨。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内容中,感悟穷人的“善良”、“富于同情心”、“母爱”等美好品质:
a恶劣天气环境与室内温暖舒适的对比;。
b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渔夫的忧虑;。
c西蒙死后的惨状与孩子们熟睡的对比;。
……。
3.创生语境,迁移写作。
(创生写话语境——摹写人物内心——分享与交流)。
4.引读小说中作者对“睡”的细节描写,将情感引向高潮。
5.播放音乐,读一读关于“善良”的名人名言。
拓展练习。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五
1.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
2.从文中得出启示。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
2.难点: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入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文章结构。
(二)质疑。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
3.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5.细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语言品析。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反复阅读,体会情感。
例: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
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六、小结。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3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风干、吸吮、“饿”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关键词,交流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想象仿写,初步学习细节描写;。
通过小组合作、对比想象,了解反衬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水的珍贵,知道节约用水,体会母亲的勤俭持家,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生活场景的品读与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学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水的珍贵,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初步了解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养成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4分钟)。
出示一组词语,指生读;巩固多音字,易读错词。
自由交流读书感受,顺势引导,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锻炼用词语概括感受的能力,并引导下一步教学)。
基本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苦”、“乐”、“珍贵”、“缺水”等,顺势把苦、乐、珍贵板书到黑板上。
交流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是这样,有了基本的感受后,还应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表达出来。然后再看看作者是用怎样具体生动的来表述的。
二、精读感悟:(默读5分钟,交流指导朗读15分钟,其中第一3分钟,第二雨中5分钟,一勺水7分钟)。
默读课文,找到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标画出表现水的珍贵的词句,印象特别深刻的词,可用三角号标出。如果有了感受还能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出来,写在书边上,那你还养成了读书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2、读完后,小组内交流标画的词句,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交流顺序灵活调整)。
(1)、十里挑水。
(小结:从取水的不易,我们可以看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而且作者巧妙地借助几个数字,就把村里人取水的不易,形象的表现了出来。除了数字,作者还借用了村里人的一句话,同学们齐读,指一学生说出感受)。
(2)、雨中洗澡。
引导抓住:“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抚摸与清凉”、“吃”谈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大人们也加入了,更突出村里人对水的渴望。
再指生读,当读不好时,老师语言铺垫,指导学生读出村里人洗澡时的快乐。
作者用了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孩子们雨中洗澡的快乐,衬托出了村里人对水如此的渴望,也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一勺水冲凉。
同学们读标画的词句,抓住:“缓缓”、“滑过”、“倾注”、“吸吮”、“抚摸”等,读出四兄弟对这一勺水的享受。
这一勺水就能带来如此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些水有吗?
作者用了细节描写,像是慢镜头一样,把这份快乐一点点的享受,慢慢的享受。
让我们也慢慢的咀嚼这段文字,品味这段文字,享受这段文字,跟四兄弟一起慢慢分享这份快乐!
一起来慢慢的读,想象着读。
这一勺水就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一勺水都没有,人们对水是无比的渴望,而且母亲享受得到吗?“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说明什么“水的珍贵、母亲的伟大,母亲为家精打细算!”
(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这样引导:雨水澡带给了人们过节似的快乐,可是,这快乐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在这骄阳下劳动的人们的感觉是……(快要风干了)而四兄弟呢?(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真的被晒干了吗?是谁给了狗尾巴草生命之水?指导读。
小结:作者用了十里挑水、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突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备注:如果学生说出了很多文辞很好,但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时,引导读正确,然后积累下来就可以了,略处理)。
过渡:可是,极度的缺水,明明给村里人带来的是无言的苦,作者却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快乐呢?(小组讨论,指生说)。
三、感悟写法,拓展提升。
1、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有水之乐,反衬了平时的无水之苦;以乐衬苦,正是平时非常的缺水,所以才非常的渴盼水,所以当有水“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欢乐;(2分钟)。
2、直面旱区(3分钟)。
配乐欣赏图片,直面感受水的稀少。
欣赏完,说感受,(1分钟)。
先让学生说,后写;写完,简单交流。(写2分钟,交流2分钟)。
四、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做一期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推荐阅读:《一碗水的愤怒》、《一滴水有多苦》,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七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积累词语、文学常识和有关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
2.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抓住重点语句品味深层含义。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
一、学生活动设计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交流交流吧。师出示交流的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
3、师总结: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啊。可我们不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父亲能不能帮助我们。
二、学生活动设计二:预习反馈。
(一)、学生自测:小组交流预习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教师解疑。
小组长带领全体组员交流各自预习情况,补充缺漏知识点,修改自己作业中的错误之处。分三块进行:作者介绍、背景解说、字词音形义积累。
(基础知识主要由学生在课下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
(二)、课堂展示:各小组推荐预习知识点较全面的学生展示(分版块逐一进行),学生自由发言补充。其他学生摘记、订正、补充,再识记。教师补充,指导学生完成专项笔记人整理,相机板写学生发言中的重要知识点,以检测题的形式出现。
(学生展示时要求说明是哪一段哪一行的哪一个字,需要注意什么,其他学生做好标记并纠正、补充)。
四:整体感知。
1、自主读思: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歌德: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好奇和遐想。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八
课题:《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学习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3)学习这首词精确的语言和结构层次的安排(4)背诵本词2、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己熟读、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2)师解析――生质疑――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总结(3)学生作业:写出读书笔记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当今英雄的感情,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热情。二、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2、学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做好课件;2、多媒体电脑网络;3、录音机学生准备: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诗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品读上阕,想象北国雪景,理解诗人情怀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正确朗读上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写作背景以及本词发表后引起的轰动二、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北国景象2、自由朗读要求:(1)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2)读出重音、停顿、节奏。把握速度。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将加横线的字注音。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4、齐读感知,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学习上阕1、词中那几句是总写北方雪景的?你的感受如何?词人的情怀怎样?2、分写北方雪景的句子是有那个字统领的?(望)分写的景有哪些?(长城、黄河、山、原)须晴日......3、静态:“封”(地下)动态:“飘”(天上)4、“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中的“山、原”都是静态的,为什么要用动态的词汇“舞、驰”来形容呢?因为视觉上看山原连绵起伏确有动态的感觉。5、随后作者想象的景象如何,即虚写的景如何?这个虚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胸怀博大、气魄雄伟旷达。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喜不自禁,豪情满怀。对美好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所以想象出了晴天的北国美景。课堂作业(补充课堂笔记):1、总结文中写景的方法:顺序、动态静态、总分等2、你学到了哪些表达方式?课外作业1、背诵、默写上阕2、完成基础训练的基础题。板书设计: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静)万里雪飘(动)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拟人)实描写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虚想象第二教时教学内容1、分析下阕,理解诗歌主题,总结全文。2、理解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过程1、问:下阕开头两句是怎样过度的?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对上文的概括;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引出下文对历代君王的议论。2、问:“惜”字是对历代君王的共同态度和情感,那么作者为什么惋惜呢?明确:作者对秦皇汉武的略输文采;对唐宗宋祖的稍逊风骚;对成吉思汗的只识弯弓射大雕都表示了极其惋惜。指出了这些帝王都不是文武全才,成吉思汗更是一个只有武功而没有文韬的帝王了。3、词中最后三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意义?最后三句是抒情,表达了对当今英雄的`称赞。俱往矣――是说前面提到的帝王都已经成为历史了,相比较看来,今天的风流人物才是真正的能够建功立业而且文采飞扬的英雄人物,能够领略和欣赏秀美江山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4、作者评说历代帝王的用意是什么?明确:比较从而突出今朝革命英雄主宰祖国河山的历史作用。5、“惜”字后面的各句是什么表达方式?(议论)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引出下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议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情】第二种板书:上阕写北方雪景(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描写】(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下阕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1)承上启下(前二句)(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议论】(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抒情】作业设计填空1.《沁园春》是一首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__”是题目。2.这首词的上阕写。其中前三句是写,“望”字以下是______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______景;“须”字以下是______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3.词的下阕是评论______,抒发__________。其中前两句起__________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_________,后三句属_____________。4.这首词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______和无比坚定的______。5.这首词,写景,______,大气______,旷达豪迈;议论,______,______万古,风流豪壮。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九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比较蚂蚁和蝈蝈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在感悟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勇于发言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能力。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直接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小动物,他们是谁呀?(齐读课题)。
2、强调蚂蚁和蝈蝈的读音。(再读课题)。
二、品读文本,感受蚂蚁的勤劳(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夏天真热。指名读。齐读。
是呀,夏天真的很热,太阳像火一样,这就是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汗流浃背大汗淋漓。
来,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夏天的炎热吧。齐读。
2、整体感知:天气这么热,不知道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呢?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3、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1)你觉得小蚂蚁搬得累吗?自己读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读出蚂蚁的辛苦、累。
(3)是呀,小蚂蚁搬得很累,汗都流出来了。用一个词表示就是满头大汗。
(4)读好满头大汗。指名读,齐读。
(5)小蚂蚁背呀、拉呀,有没有偷懒的,谁来读好这个词?个个满头大汗。
4、同学们想一想:小蚂蚁除了用背、拉的方法,还会用什么方法搬粮食呢?(推、抱、扛、抬、顶、举、咬、拖)交流。(动作演示)。
6、小蚂蚁真勇敢,真勤劳呀!用我们最美的读书声来夸夸这群小蚂蚁吧。
三、品读文本,感受蝈蝈的懒惰(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蚂蚁在烈日下起劲地搬粮食,干得热火朝天,蝈蝈们在干什么呢?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想象一下,蝈蝈们除了唱歌,睡觉,还可以自由自在地干什么?
2、对比总结,引导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说。
3、蝈蝈们的生活如此自由自在,怪不得在看到蚂蚁搬粮食的时候都笑蚂蚁是傻瓜。
(1)蝈蝈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嘲笑,讥笑)。
(2)蝈蝈会怎么笑话蚂蚁呢?可以加上你的动作和表情来说说。
(3)(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蝈蝈嘲笑蚂蚁的语气。
5、让我们拿起书,摆好读书姿势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蝈蝈自由自在的样子。
6、朗读比赛:同学们,同样是在夏天,蚂蚁和蝈蝈的表现是多么不同呀!请第一、二大组的同学做勤劳的蚂蚁,读第一自然段,第三、四组的同学做懒惰的蝈蝈,读第二自然段,比比哪一组读得棒。
四、文本对比,感受不同的生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冬天来到了。
(1)听,(课件播放风声)你听到了什么?
(2)出示: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
指读、齐读。
2、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看看图,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3、天气这么冷,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他们生活得怎么样?
4、此时的蝈蝈:
(1)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2)是呀,他们一点都不神气了。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真是一群可怜的蝈蝈呀!
5、合作朗读第三自然段:冬天,蚂蚁和蝈蝈的生活完全不同呀!老师读冬天的句子,男生读蚂蚁的句子,女生读蝈蝈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揭示主题。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十一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接、觉、再、做、各、种、样、梦、伙、伴、却、趣、这”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过、各、种、样、伙、伴、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体会孩子做事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孩子做事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接、觉、再、做、各、种、样、梦、伙、伴、却、趣、这”13个生字,学会“过、各、种、样、伙、伴、这”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啊?
生:做游戏、看电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板书课题:一个接一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
(踩影子、做梦、跳房子、上课)。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接、觉、再、做、各、种、样、梦、伙、伴、却、趣、这”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过、各、种、样、伙、伴、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孩子做事积极、乐观的心态。
课前准备:
生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听写生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
二、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前三段开始“正”字说明了什么?(孩子正高兴着)。
4、前三段的“唉”说明了什么?(孩子还不进行,却要终止现在的行为,心理不高兴)。
5、从“不过”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孩子非常积极、乐观)。
6、阅读最后一段,你从中可以看出孩子还具有什么样的心性?(好奇心强)。
三、总结全文。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针对学生胆小的心理,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
1、同学们,你们会唱《小星星》这首歌么?今天上课前我们先听一听这首儿歌,好不好?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时候的景色)那老师想知道你们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谈论眼中的夜色。)。
3、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眼中的夜色。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它。板书课题:《夜色》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互动)。
1、自读课文。要求:自己试着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边读课文边识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尤其关注。)。
2、小组内检查生字,谁全认对了,就是“识字大王”。
3、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大家认真听。问题: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都听懂了什么。
(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后自由谈论自己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机板书。如:害怕——不害怕。)。
2、师:你们理解的真好。这个小朋友开始时怎样怕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了?下面同学们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3、好,哪个同学读懂了这个问题?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
(1)开始这个小朋友胆子很小。你是从课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让学生练习朗读。
(2)后来爸爸带他去散步,他发现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美丽。你能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吗?让学生练习朗读。
重点抓住“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黑夜和白天是一样美的)。
4、师:小朋友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小朋友看到的美丽的事物。)。
5、在夜晚也能看见美丽的景色,教师出示:从此(出示: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学生体会后展开想象,自己在漆黑的夜晚可能会看到什么?练习用书上的句式说话。进一步体会夜晚的美丽。
6、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练读后,各自展示。听者评议。
四、小结。
五、指导生字书写(反馈)。
“步”,上小下大,下面是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在竖钩,右边没有点。
“光“第一笔是竖,不是点,第四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六、延伸拓展:
1、美读课文。
2、搜集所学生字。
3、观察夜色。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十三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六、课堂练习: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十四
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
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
[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
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共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
一、导入。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二、听读。
要求:1、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2、大致理解文意。
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
明确:
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
5-12窃符救赵。
四、朗读1、2两段。
(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
(二)重点词句讲解。
礼而下士无贤不肖。
谦而礼交之以其富贵骄士。
(三)讨论。
概括1、2两段大意。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
五、朗读3、4两段。
(一)重点词句讲解。
往请修身洁行。
以监门困故公子从车骑。
不让公子颜色愈和。
遍赞宾客数请之。
故不复谢虚左。
(二)讨论。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部分。
一、朗读5、6两段。
(一)重点词句讲解。
留军壁邺实持两端以观望。
冠盖相属于魏而魏救不至。
且公子纵轻胜。
讨论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
二、朗读7、8两段。
(一)练习:解释加点词。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不怜公子z耶。
约车百余骑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尚安事客因问。
以至j鄙军之日。
(二)复述候所献之计。
三、朗读9-11段。
1、重点词语讲解。
矫魏王令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
公子遂将晋鄙军举手视公子。
2、讨论:候为什么北向“自刭”?
四、朗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五、总结讨论。
1、“窃符救赵”一事叙得相当完整,试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
2、叙述的重点是?为什么对战争写得如此简略,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一课与此类似?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笔译第6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讨论结构思路、人物性格,巩固练习。
一、讨论。
1、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为去掉1-4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2、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试分析信陵君和候y的言行,说说两人的性格特征。
3、此文对寺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二、总结训练。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会本课个生字,绿线格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特点。
4、通过朗读体会“大家都觉得今天的饺子特别好吃”的含义,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同学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体会“大家都觉得今天的饺子特别好吃”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特点;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友情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过年包饺子的视频及从网上搜集来的各种形状的饺子。
小朋友们,看完视频,你想说些什么呢?
2、指生说(相机板书:饺子特别好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不过小作者有个条件,要想去他家,必须得过他设的游戏关卡,只有闯关成功的小朋友才可以去参与他家的春节联欢。
2、出示游戏规则: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自学生字,用——画出要求会写的字,用_标出要求惠人的字。
读顺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有生字的句子多读两遍。
3、学教师范读课文,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4、读给同桌听。
老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明汇报自然段序号。
2、出示词语:
邀请几个同学做客头发拥抱心灵手巧像模像样。
大力士包饺子吃饭端上来热腾腾特别好吃。
3、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检查生字读音,师生共同纠正。
(学生自由认读,并说说自己识记的方法。如果不会了可以请求别人包括老师的帮助,让课堂活跃起来。
会读会认了就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要求有感情的读,读出词语的温度。
集体读)。
4、疏通重点句子。
艾丽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进门就给我一个大拥抱。
尼雷尔皮肤黑亮,笑起来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他还是我们班的大力士呢。
艾丽心灵手巧,包的饺子像模像样的。
指名读,范读,领读,齐读。
四、学习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今天的饺子特别好吃?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理解“邀请”的意思,练习说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生读。
品读“艾丽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进门就给我一个大拥抱。”感受艾丽的热情开朗。引导学生和自己进行比较,体会人种的不同外貌特点,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品读“尼雷尔皮肤黑亮,笑起来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他还是我们班的大力士呢。”体会尼雷尔的活泼憨厚。引导学生明白写法上不重复用笔的特点。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词语“心灵手巧”“像模像样”
用“心灵手巧”说一句话。
说几个abac结构的词语。
练习有感情朗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理解词语“热腾腾”的意思及结构。
完成书后“想一想,说一说”
(5)回顾主问题,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明白:这是我们亲手包的饺子,有劳动的快乐,并且是和外国同学在一起完成的,是珍贵友情的体现。所以觉得饺子特别好吃。
(6)小结学习情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对照笔顺练习书空。
2、你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
3、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哪些字难写?
4、教师范写“吃”“饭”“学”“样”四个字。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6、展示个别学生写的字,点评。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十六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土地,只有火红的高粱,和那朴实彪悍的西北汉子。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特有的感情蹦出了一种舞蹈——安塞腰鼓。
放视频短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请同学们用词语概括一下。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战鼓声,去欣赏生命的搏击——安塞腰鼓。
朗读抒情(用时10分钟)。
小组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和情感。
本文情感线索:好一个安塞腰鼓。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
听名家朗读全文。
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听名家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用一个词概括过程的特点。
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参考答案:安静舞动寂静。
本文场面描写构成的要素有哪些具体的东西?
参考答案: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参考答案: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
主题感悟:
一场安塞腰鼓表演,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的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它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也许它就是一场人生的奋斗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奋斗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结束时的的沉思与宁寂。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们感受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我们的这些感受都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出来的,可见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小组讨论,文章哪些句子很美,请赏析。
仿真写作。
例一、段内的排比。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样,是------------;----------一样,是--------;-----------一样,是------------……。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例二、段落间的排比。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
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_____上,__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______上,_______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参考答案:碰撞在大地的胸膛上,大地变成牛皮鼓面了;碰撞在华夏儿女的心上,华夏儿女的心变成牛皮鼓面了。
自由仿写:选取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或者段落进行仿写,小组交流。
写作借鉴:自我小结学习本课之后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收获。
参考答案:场面描写的技巧;。
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具体有景、有物。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
描写要有层次和顺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本文的排比、比喻、反复的运用很成功。
感受生命的力量,感受中国的力量。用你的笔,记录那气势磅礴的救援场面;用你的笔,抒写撼天动地的无疆大爱;用你的笔,刻写那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用你的笔,铸就那顶天立地的中国脊梁。
初三语文授课必备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的。
要求。
1.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难点。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激趣导入:
1.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ppt出示课题,并解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a)检查读音和含义。(ppt展示)。
b)检查朗读情况。
2.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3.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教师可适当引导到这些内容: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可以分为几层,试概括每层的大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4.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三、插上想像的翅膀。
哪一节诗歌最能引发你的想像?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出来。
四、精读出真知:
1.第一节诗中运用连续问句有什么好处?
2.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四人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备案:
1.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和作者一去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既引起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3.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五、品读延伸:
1.找出诗人赞美化石的句子,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诗人赞美化石的原因。
2.面对复原的恐龙和猛犸,你想说什么?
七、拓展阅读:艾青的《鱼化石》。
八、布置作业:
a)完成练习册。
b)试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