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案(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中访友》教案篇一
一、依据教材,加强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体会美、感悟美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生活的经历太单调,太单一感触就比较匮乏。为了调动他们审美情趣,我运用美文赏读教学法。一堂好课要有好的预设,在讲课之初我先让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听《山中访友》的朗读。然后跟读最后在班上示范读。
初上课,让没有在网上听朗读的同学先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听的很随意,表情木讷,甚至有的同学都不知道已经读到什么地方了。当这样读完整篇文章后,班中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随后我让刘雨欣(网上听过)同学读,这个同学平日里朗读基本功好。我发现在她读的过程中同学听的都很认真,面部表情也丰富了。因为她的原因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当我让学生将书合起来,我读他们接读时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读“走出门,就与微风( )”“风中含着露水和( )气息”“早晨( )!”同学们居然可以背出来。此时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进入了作者优美的文字中,所以我趁机问:“通过这些描写,你是否读懂了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结果班中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我让同学一起回答,答案很准确。因此我总结出:调动学生对美好事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引领作用。所以佳文赏读再跟读再示范读的方法是我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很多学生对文字感觉也就是视觉感较差,但听觉远远好于视觉。所以这种模式是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让学生更好的吸收。通过听、读两项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朗读除了要调动审美还要注重基本功的的训练,我采取纠错法。为了强化认字、字字的能力,在读文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认真去聆听,读完后让其它同学找读错的地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是又将说结合起来。因此,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想象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为了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我采用了模拟情境法:照课文句子仿写句子。当文章讲到作者与山中景物对话的段落时我让学生跟班中的具体事物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说的话。有的学生将盆花看成是自己的一位朋友,对花说:“你好!美丽的满天星!你绽放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在邀请我去品香吗?”有的学生对锁头说:“朋友,你好!忠诚的守位者,默默的工作,谢谢你。”……听着学生表述我欣慰术了,同时也感到了无比的幸福。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开发。
通过《山中访友》一文的学习,学生不但增加了生字、新词的积累,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与教学内容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活动延伸至课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让语文课真正有效地“活”起来。
《山中访友》教案篇二
《山中访友》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以此文为依据,进行学习意图有两个: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运用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
一、依据教材,加强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体会美、感悟美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生活的经历太单调,太单一感触就比较匮乏。为了调动他们审美情趣,我运用美文赏读教学法。一堂好课要有好的预设,在讲课之初我先让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听《山中访友》的朗读。然后跟读最后在班上示范读。
初上课,让没有在网上听朗读的同学先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听的很随意,表情木讷,甚至有的同学都不知道已经读到什么地方了。当这样读完整篇文章后,班中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随后我让刘雨欣(网上听过)同学读,这个同学平日里朗读基本功好。我发现在她读的过程中同学听的都很认真,面部表情也丰富了。因为她的原因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当我让学生将书合起来,我读他们接读时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读“走出门,就与微风( )”“风中含着露水和( )气息”“早晨( )!”同学们居然可以背出来。此时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进入了作者优美的文字中,所以我趁机问:“通过这些描写,你是否读懂了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结果班中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我让同学一起回答,答案很准确。因此我总结出:调动学生对美好事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引领作用。所以佳文赏读再跟读再示范读的方法是我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很多学生对文字感觉也就是视觉感较差,但听觉远远好于视觉。所以这种模式是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让学生更好的吸收。通过听、读两项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朗读除了要调动审美还要注重基本功的的训练,我采取纠错法。为了强化认字、字字的能力,在读文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认真去聆听,读完后让其它同学找读错的地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是又将说结合起来。因此,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想象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为了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我采用了模拟情境法:照课文句子仿写句子。当文章讲到作者与山中景物对话的段落时我让学生跟班中的具体事物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说的话。有的学生将盆花看成是自己的一位朋友,对花说:“你好!美丽的满天星!你绽放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在邀请我去品香吗?”有的学生对锁头说:“朋友,你好!忠诚的守位者,默默的工作,谢谢你。”……听着学生表述我欣慰术了,同时也感到了无比的幸福。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开发。
通过《山中访友》一文的学习,学生不但增加了生字、新词的积累,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与教学内容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活动延伸至课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让语文课真正有效地“活”起来。
《山中访友》教案篇三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山中访友》教案篇四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山中访友》教案篇五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山中访友》教案篇六
《奇谋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 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 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 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 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 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 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 度 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 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 品 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 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 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 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山中访友》教案篇七
本节课是我实践“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小课题众多实践课中的一节展示课,本节课的展示内容有三:一、复习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四步骤,引领学生按照四个步骤阅读诗歌,明确诗歌阅读“读什么”的问题;二、引领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走进诗歌,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语品悟诗情,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体验,解决诗歌阅读“怎么读”的问题;三、引领学生与学过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人比较,评价鉴赏,即跳出文本,走出诗歌,获得启迪,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的设计,其意图在于引领学生掌握一套规律性的诗歌阅读的方法,即“走进文本品味意境、品悟诗情---跳出文本评价诗人、反思自我”。既要让学生明确诗歌阅读要“读什么”、“怎么读”,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从而让学生有“线路”指引,尽可能地学会自主阅读。
经本节课实践,得到诗歌阅读课的以下经验:
(1)只要课前课前导学案精心设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课上的交流就会比较充分,“知人论世”和“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知人论世”,是为解读诗歌服务的,为走进文本深层认识作者服务的,所以在学生介绍作者之后,教师要引领学生对作者进行浅层评价,以便与学完本首诗歌之后的深层认识作对比。
(2)“品味意境”环节,“用散文化语言描述意境”不失为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好方法。但高二学生,抓住意象特征品味意境、抓住关键词领悟诗人情感的能力有限,教师还要在这方面设计问题适时点拨,所以诗歌阅读“品味意境”环节可以大体设计为四个阶梯型的问题进行引领或引发研讨:你从那句诗里读出了这种情感基调?你可以试着读出这句诗的感情吗?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句诗所写的画面吗?你觉得这句诗里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这四个问题,聚焦于诗歌阅读的以联想与想象品味意境,以关键词品读诗人情感。
(3)任何一部作品的阅读,都是透过文本在于作者对话,所以在引领学生解读了本首诗歌之后,一定要引领学生拓展阅读或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对诗人作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这才是诗歌阅读的深层阅读,它更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更能展示语文课堂的人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