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模板19篇)
教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编写教案应该符合教学设计的原则,如明确目标、因材施教、激发兴趣、重视巩固等。下面是一些教学设计精彩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一
§3.1.1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重点:1数列的概念。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数列的第n项an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由数列定义知:数列中的数是有序的,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这与数集中的数的无序性、互异性是不同的。
3.4.-1的正整数次幂:-1,1,-1,1,…。
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数列。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表示法。
3.通项公式: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数列1:数列2:数列4:
4.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6.用图象表示:—是一群孤立的点例一(p111例一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1.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数列3)。
2.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如:数列4可写成和。
3.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例二(p111例二)略。
五、小结:1.数列的有关概念2.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练习p112习题3.1(p114)1、2。
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2)、、、;(3)、、、;(4)、、、。
3.求数列1,2,2,4,3,8,4,16,5,…的一个通项公式。
6.在数列{an}中a1=2,a17=66,通项公式或序号n的一次函数,求通项公式。
7.设函数(),数列{an}满足(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判断数列{an}的单调性。
7.(1)an=(2)。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知识点精讲】。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与顺序有关)。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n=f(n)。
(通项公式不)。
3、数列的表示:。
(1)列举法:如1,3,5,7,9……;。
(2)图解法:由(n,an)点构成;。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如an=2n+1。
5、任意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性质。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四
(3)掌握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从物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矢量出发引出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复数集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指出了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与复平面的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复数模的概念.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二者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只能说复数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的集合一一对应关系,而不能说与复平面内的向量一一对应,对这一点的理解要加以重视.在复数向量的表示中,从复数集与复平面内的点以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复数模的概念是一个难点,首先要理解复数的绝对值与实数绝对值定义的一致性质,其次要理解它的几何意义是表示向量的长度,也就是复平面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复习旧知识,包括实数的绝对值及几何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矢量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如图所示,建立复平面以后,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形成—一对应关系,而点又与复平面的向量构成—一对应关系.因此,复数集与复平面的以为起点,以为终点的向量集形成—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常把复数说成点z或说成向量.点、向量是复数的另外两种表示形式,它们都是复数的几何表示.
相等的向量对应的是同一个复数,复平面内与向量相等的向量有无穷多个,所以复数集不能与复平面上所有的向量相成—一对应关系.复数集只能与复平面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构成—一对应关系.
2.
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为我们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复数问题,或用复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创造了条件.
3.向量的模,又叫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其有向线段的长度.它的计算公式是,当实部为零时,根据上面复数的模的公式与以前关于实数绝对值及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一致.这些内容必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4.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建议.在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时.如果结合提问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圆”是指曲线而不是指圆面(曲线所包围的平面部分).对于倒2的第(2)小题的图形,画图时周界(两个同心圆)都应画成虚线.
5.讲解复数的模.讲复数的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时,要注意与向量的有关知识联系,结合复数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以复数所对应的点为终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向量的模,又叫做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有向线段oz的长度.它也叫做复数的模或绝对值.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五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六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来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__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__。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问题: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八
1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对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识技能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感受研究对数函数的意义。
2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对数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倾听、接受别人意见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2对数函数性质的初步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
【学前准备】对照指数函数试研究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九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十
1.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同时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呈现方式来编排板书。即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原则;(原则性)。
2.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灵活性)。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十一
2结合的图象及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
3会用代数方法求等函数的周期。
4理解周期性的几何意义。
周期函数的概念,周期的求解。
1、是周期函数是指对定义域中所有都有。
即应是恒等式。
2、周期函数一定会有周期,但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例1、若钟摆的高度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时钟摆的高度。
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2)。
总结:(1)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2)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例3、求证:的周期为。
例4、(1)研究和函数的图象,分析其周期性。
(2)求证:的周期为(其中均为常数,
且
总结: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例5、(1)求的周期。
(2)已知满足,求证:是周期函数。
课后思考:能否利用单位圆作函数的图象。
六、作业:
七、自主体验与运用。
1、函数的周期为()。
a、b、c、d、
2、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b、c、d、
3、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b、c、d、
4、函数的周期是()。
a、b、c、d、
5、设是定义域为r,最小正周期为的函数,
若,则的值等于()。
a、1b、c、0d、
6、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则。
7、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则正整数。
的最小值是。
8、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t,且,则正整数。
的最大值是。
9、已知函数是周期为6的奇函数,且则。
10、若函数,则。
11、用周期的定义分析的周期。
12、已知函数,如果使的周期在内,求。
正整数的值。
13、一机械振动中,某质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与时间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时,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14、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任意有。
成立,
(1)证明:是周期函数;
(2)若求的值。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十二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1.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3.关系推理指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纯关系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3)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オネ耆归纳推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オs1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2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n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1s2……sn是s类的所有个别对象)。
オニ以,所有s都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タ杉,完全归纳推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必须是该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否则,只要其中有一个个别对象没有考察,这样的归纳推理就不能称做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结论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那末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十三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实)。
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十四
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直接记住函数性质,在解题中套用结论,对结论的来源不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用中不能变通和迁移。
本节的学习方法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培养学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转换角色,站在初学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体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体验周期函数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
教师要做到:
授之以渔,与之合作而渔,使学生享受渔之乐趣。因此。
1.本节要教给学生看图象、找规律、思考提问、交流协作、探索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课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类比、归纳的学习能力及数形结合(看图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十五
(一)教法说明教法的确定基于如下考虑: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内化的东西才能充分外显,只有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才能灵活应用,所以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2)本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师始终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而不是自己探索、学生观看,所以教师要引导,而且只能引导不能代办,否则不但没有教给学习方法,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倦怠。
(3)本节内容属于本源性知识,一般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为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以,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问题为解决为中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结构形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手段说明: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手段: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
(3)为节省课堂时间,制作幻灯片演示正、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也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和连贯。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十六
本节课是xxx大版高中数学必修x中第x章第x节的内容。主要是二元均值不等式。它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教学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从较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实现对基本不等式几何背景的初步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运用作差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同时,介绍并渗透分析法证明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证明。
进一步通过探究几何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但是,倘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几何图形中的相等或不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并选用合理的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另外,尽可能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做好铺垫。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a,b0同时又要注意区别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例题落实学生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而对于“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进一步强化和应用,将放于下一个课时的内容。
为了能很好地展示几何图形,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教学中需要有具体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生成,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所以,借助于几何画板软件来加强几何直观十分必要,同时演示动画帮助学生验证基本不等式等号取到的情况,并用电脑3d技术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又一几何背景,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实际的问题情境出发,以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为着手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探求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并进一步给出几何解释,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明确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应用价值。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时刻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本节课通过6个教学环节,强调过程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动观察、分析、感知、归纳、探究等思维活动,从各个层面认识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其几何背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不等式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本上,充分展示基本不等式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再创造的过程。
同时,以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赋予学生直观感受,便于观察,从而把一个生疏的、内在的知识,变成一个可认知的、可交流的对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并注意等号取到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节教学措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1.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3.关系推理指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纯关系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3)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完全归纳推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必须是该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否则,只要其中有一个个别对象没有考察,这样的归纳推理就不能称做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结论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那末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十八
(一)引入:。
(1)情景1。
2元/千克,而送到县城每千克大豆可获利1.2元,每千克红薯可获利0.6元,王老汉决定明天就带上家中仅有的1000元现金,踏着可载重350千克的三轮车开始自己的发财大计,可明天应该收购多少大豆与红薯呢?王老汉决定与家人合计.回家一讨论,问题来了.孙女说:“收购大豆每千克获利多故应收购大豆”,孙子说:“收购红薯每元成本获利多故应收购红薯”,王老汉一听,好像都对,可谁说得更有理呢?精明的王老汉心中更糊涂了。
(2)问题与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具体的数字体现出王老汉的两个孙子的收购方案吗?
生,讨论并很快给出答案.(师,记录数据)。
师:请你们各自为王老汉设计一种收购方案.
生,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方案.(师,查看学生各人的设计方案并有针对性的请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案并记录,注意:要特意选出2个不合理的方案)。
师:这些同学的方案都是对的吗?
生,讨论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
师:为什么这些方案就不行呢?
生,讨论后并回答。
师:满足什么条件的方案才是合理的呢?
生,讨论思考.(师,引导学生设出未知量,列出起约束作用的不等式组)。
师,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列出不等式组,并对之分析指正。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所列不等式组,并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记录几组,并引导学生表示成有序实数对形式.)。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指正并有选择性的记录几组比较简单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要事先设计好并在课件的坐标系中标出备用)。
(教师对引例中给出的不等式组介绍,并指出上面的正确的设计方案都是不等式组的解.进而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与解集的概念)。
生,讨论并在下面作图(师巡视检查并对个别同学的错误进行指正)。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所对应的一些点,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讨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由于点太少,我们的学生可能得不出结论)。
生,提出猜想: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分得的左下半平面.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你能说出理由来吗?
生,分组讨论,并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探究.(由于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方向,所以各人用的方法不一,有的可能用特殊点再去检验,有的可能会试着用坐标轴的正方向去说明,也有的可能会用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下方的点与对应直线上的点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说明)。
师,在巡视的基础上请运用不同方法的同学阐述自己的理由,并对于正确的作法给予表扬,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利用与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横坐标相同而纵坐标不同的点对应分析的方法进行证明.
生:表示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很快回答)。
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并得到一般性结论(教师总结纠正)。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因不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虚线;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因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实线.)。
生,作图分析,讨论并回答(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
师:结合上面问题请同学们归纳出作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的过程.
生,讨论并回答(师,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以分析,并肯定其中正确的结论)。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生,讨论,思考(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的解答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
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到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并求解.
师:若把上面问题改为点在同侧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二)实例展示:。
例1、画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
例2、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集.
(三)练习:。
学生练习p86第1-3题.
【及时巩固所学,进一步体会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
(四)课后延伸:。
(五)小结与作业:。
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一般找原点)。
作业:第93页a组习题1、2,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篇十九
20__年是江苏高考进入新课程的第三年,我们应当在体现新课程多样性、选择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的同时,结合__、__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根据20__届高三的特殊情况制定的我市高中数学教学进度建议,望各校能按照这个进度制定详细的学科教学进度计划,突出重点,在有效复习时间大大缩短的前提下,确保高三复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教学进度。
理科复习顺序。
文科复习顺序。
测试建议。
新授坐标系和参数方程;复习集合(含常用逻辑用语)、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及其应用(含定积分)、三角函数(含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平面向量、数列、不等式、平面解析几何(含圆锥曲线方程)。
立体几何初步(含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推理与证明(含数学归纳法)、算法初步、概率统计、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计数原理、概率。
矩阵与变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或不等式选讲、几何证明选讲)。
复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及其应用、三角函数(含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平面向量、数列、不等式、平面解析几何(含圆锥曲线方程)。
立体几何初步、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算法初步、概率统计。
9月底进行高三第一次统测,主要目的是摸底,范围均为全部必修。
1月中旬进行高三第二次统测,范围为全部必修和选修内容。
3月底进行高三第三次统测,范围为全部必修和选修内容。
计划到3月底第一轮复习全部结束。
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综合训练、模拟训练。
充分利用其它市等信息试卷模拟,迎接高考。
说明:统测全部内容的目的有二,一是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进度,不受统测进度的影响;二是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准确了解高考,清楚把握难度,尽快适应高考。
二、复习策略。
1、第一轮复习的基础性。第一轮复习是整个数学复习的基础工程,其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梳理,使之达到系统化、结构化、完整化;在老师的组织下通过对基础题的系统训练和规范训练,使学生准确理解每一个概念,能从不同角度把握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及知识点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题型,熟练掌握各种典型问题的通性、通法。第一轮复习务必要做到细而实,统筹计划。切不可因轻重不分而出现“前紧后松,前松后紧”的现象,也不可因赶进度而出现“点到为止,草草了事”的现象,只有真正实现低起点、小坡度、严要求,真正改变教师一包到底,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夯实“双基”的目的。
2、第一轮复习的全面性。第一轮复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降低复习起点,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阅读理解、思考判断能力;以及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复习教学要充分考虑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坚决反对脱离学生实际的任意拔高和只抓几个“优生”放弃大部分“差生”的不良做法,不做或少做无效劳动,同时加大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的力度,狠抓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复习效果。
3、第一轮复习的针对性。06年、07年、__年的江苏高考试题,__年上海、广东、宁夏、海南的新课程试题,已经在暗示我们__年江苏高考数学考什么、怎么考,提醒我们要在将基础问题学实学活的同时,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数形结合、函数方程、等价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依然是新课程数学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因此一定要把复习内容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体现在第一轮复习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真证领悟到如何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必须让学生明白复习的最终目标是新题会解,而不能单单立足于陈题的熟练。
4、第一轮复习的科学性。要强化运算能力、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安排时间让学生定期、定时、定量地进行完整的、规范的解题训练。对解题过程和书面表达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考试习惯,从而提高解题的成功率和得分率。同时要加强处理信息与数据、和寻求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万面的训练,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和运算技能。尽管命题组一再强调“多考一点想的,少考一点算的”,事实上许多学生仍然因运算量大而无法完成。因此对运算技能的培养必须重视和加强。另外,网上阅卷对解题规范、书写轻重、表述完整等的新的要求必须人人清楚。
5、第一轮复习的学习性。在认真研究、学__年高考试题江苏卷以及全国卷、上海、广东、宁夏、海南的新课程卷,以及考试中心对各地__年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的同时,针对新课程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数学解题教学的学习研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我们既反对题海战术,又提倡做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基础题、综合题和应用题。只有通过做一定量的题,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题型的通性、通法,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寻求最佳解法、解题反思、归纳总结的能力,才能探索解各类数学题的一般规律,积累解题经验,进而提升独立解题的能力。
6、第一轮复习的研究性。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研究。各校的集体备课要多重实效少重形式,教学案一体化要保证质量控制数量,严格责任制、把关制。每周要通过独立作业等形式安排一次课内质量检测,主要检查本周内复习教学情况,而不是与复习内容无关的综合检测。检测题的难度要适合本班中下等生的水平,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检测要注意滚动发展,防止前学后忘,对于每次检测,要做到定时收,及时改,改必评,错必纠,充分发挥讲评课的有效功能。讲评时切忌不做任何分析的对答案,讲评要专题化。要重点突出,以点触面,举一反三。二要进一步加强对复习资料的研究。我们提倡认真选用好复习资料,坚持教师拥有多种资料,学生用一本资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多种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改编和重组,使之更符合本校或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效率的目的。大力提倡各校使用教学案一体化,要求凡使用教学案一体化的学校务必实行严格的分工、研讨、审核制度,同时重视经过个人精加工的二次备课,以确保教学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坚决反对使用仅由个人盲目拼凑的(只有分工,没有研讨、审核、二次备课)错误百出的教学案。凡是给学生训练的题,教师都必须至少亲自做一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解题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7、第二轮复习的专题性。要强化综合训练,上好专题训练课。要突出如何运用数学思想万法分析、解决问题;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设置一些新颖情景题,强化学生在阅读理解、审题、探索思路等万面的训练;要多证学生独立思考,充分重视审颧的科学性、运算的准确性、解题的规范性、表述的精确性、以及解题速度的提高等,坚决克服懂而不会,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快的现象。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确保在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下有——个良好的心态;注意应试技巧的训练,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优的.万法拿到所有可能拿到的分数,使学生在高考中,充分发挥自已的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8、第二轮复习的针对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适应新课程高考的新题型,二轮复习务必加强计划性。开什么样的专题,开那些专题;练什么样的模拟卷,练几份模拟卷,都必须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的前提下科学的决策。另外,还需强调的是为了确保第三次统测时,一轮复习全部结束,各校的理科必须增加课时,加快进度,而文科必须控制进度,按计划复习。
1、系统构建知识网络,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要按《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理解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决不能顾此失彼,无端忽视自以为简单或不重要的知识点,直接导致应缺少某个必要的知识而失分;也不能无端的拓宽和加深,导致由于过多地无用功而影响教学成绩。
2、自始至终培养能力,夯实基础开拓视野。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不变应万变,而不应该以获得高考信息为借口,猜题、押题、盲目训练,导致学生对基本题型、通性通法的忽视。如阅读理解题、运算题、空间想象题、分类讨论题等。应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把学生推到问题的前沿。尽可能让他们主动的多角度的去分析、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去创新,缺少反思的盲目训练绝不可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1)对于处理问题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变换与转化、分类与归纳、数形的结合与分离、定常与变化的对立与统一等思想观点和方法,高考将通过具体问题,测试考生掌握的程度。
(2)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与试题的解答过程结合起来就是:能正确领会题意,明确解题的目标与方向,会采用适当的步骤,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和演算,实现解题目标并加以正确表述。今年的试题之所以难,思维能力的要求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3)对运算能力的考查要求,数值计算、字符运算,以及各种式子的变换运算,都是重要的考查内容。应懂得恰当地应用估算、图算、近似计算和精确计算进行解题。今后的试题对运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的要求会比较高。
(4)对空间想像能力的考查要求,强调的是对图形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既会用图形表现空间形体,又会由图形想像出直观的形象;既会观察、分析各种几何要素(点、线、面、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又能对图形进行变换分解和组合。为了增强和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必须强化空间观念,培养直觉思维的习惯,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3、加强教学模式研究,形成有效教学手段。个人认为,抓基础落实,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回归课本、教材,理清知识本原,构建知识网络;二是以课本习题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变形,形成典型例题,借助启发式讲解、自主式训练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三是精心选择习题,悉心设置问题,充分挖掘题目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变题为类,便所选习题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着重抓好应变能力的培养和解题规范化训练。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对每一章数学基础知识,作几次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对所学内容能按类别形成知识网络,清理考点,清理错解,清理题型,消理方法。每一单元选5个左右的典型问题进行评点与反思。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是高三数学复习课中的两种主要教学模式,如何改进两课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是永远不变的话题。首先要加强集体备课,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高中扩招、师资大量流失的今天,尤其显得必要,可以说__年、__年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其关键在于各校在这一点上做得实,希望继续保持和发扬;其次是在使用教学案一体化的同时,重视针对所带学生实际情况的个人备课,虽然所有学生都用同一张试卷考数学,但各种不同选课的学生学数学的基础和基本素质相差太大,使我们不得不准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教学,因此个人备课马虎不得;最后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地研究考情、学情、教材、大纲,针对学生的情况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等,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随时进行修订、完善,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把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强调:注重视知识梳理、网络构建的同时,不能忽视方法教学和能力培养,要求在复习重点知识时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专题复习时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在综合训练是巩固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用细水长流的方式将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意识融入平常教学的每一环节,使通性通法的运用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变得更加灵活、自如,使学生能自觉地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去分析生产、生活和其他学科的一些具体问题,真正实现创新意识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复习中务必注意选择习题,做题要重质量,不要贪多。要选择反映数学学科特点的题目,如存在性,唯一性,充要条件,不变量,参数问题,恒成立的立向题,轨迹问题等,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制习题,不做偏题,怪题,不要觉得学生做不好的题就一定要考,犯疑心病,要重思想、重方法,务必做到每题弄懂弄透。
4、认真研究高考试卷,准确把握高考导向。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真正转变,即变只懂书本内容、只会解题的单一型教学目标为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变只重知识积累、只重学习结果的质量体系为反映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学习评价;变陈旧、落后、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先进、快捷、激趣式的现代教育技术方式。通过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真正统一,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高考内容重难点的真正统一;知识点的难易度和高考难易度的真正统一;教学能力要求和高考能力要求的真正统一,争创高考成绩的再辉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在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知识的迁移、组合、融汇的程度越高,展示能力的区域就越宽泛,显现出的创造意识也就越强。
5、加强新增内容研究,注意新的考查点。新课程在过去的基础上增加了“简易逻辑”、“平面向量”、“导数”、“概率统计”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切合时代需要和数学发展的。增加这些内容,是先进教育理念指导的结果。高考既是选拔性考试可也是对中学教育的一种评价,这些极富生命力的课程内容必须考查。新增内容的相关试题在试卷中起点提高,难度加大,并形成了以向量、导数、概率为纽带的新的知识网络交汇点。但是,对新内容的命题考查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采取逐步递进、最终完善的方法,在20__、__年的高考命题中,新增内容的相关试题所占的分值占有较大份额。新增内容在高考中绝对不是数学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趋向于能力的考查。因此要特别关注:
(1)导数与函数的结合。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导数作为新课程中160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研究函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便函数的钓单调性、极值、最值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而较为彻底的解决。因此,用导数方法研究函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必然,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2)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结合。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都涉及坐标表示和坐标运算,坐标法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高考命题必然会抓住这一契机。
(4)概率统计与排列组合的结合。概率与统计是近代数学的重要分支,在现实中应用广泛,同时概率统计与排列组合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它们有机结合应该是新课程高考的热点和亮点,但我们注意到概率及计数原理均为40分的学习内容,160分中的概率是非常简单的,所以这一块的高考难度不会大。
6、高考求新求变求稳,训练速度规范质量。立足教材、重视基础、突出知识主干、不回避知识重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不变之策,20__年如此,20__年也不例外,传统题目还将占大多数,创新问题占少数,减少运算量,增大思维量,是新课程标准的既定目标要求。个人认为__年题目的总体难易程度,应比20__年易一点但也不会太易,填充题侧重于双基的考查,其中有一些小技巧,注意合情思维(猜想、真觉等)、数形结合、化归与分类等思想方法的应用,也将出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型的问题;通过计算与分析推理解决的问题是定量分析问题,凭直觉进行观察分析解决的问题是定性分析问题,会出现开放题与小综合题,主要表现在多项选择、试验发现、归纳猜想等问题中。解答题的考查空间较宽广,不仅形式灵活多样,而且内涵极其深刻,既可在多个层次上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又能深入地考查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在设问方式上,可能出现串连式小步设问模式,其间会有递推条件型的开放性题目与材料分析型的开放性题目;在知识点的考查上,要加强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联系,包括横向的与纵向的联系,比如立几与函数、解几与函数、数列与函数、向量与解几、三角与向量、不等式与函数等知识网络间的联系;在综合能力的考查上,除继续注重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记忆力、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外,还要增强探索试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在后期的复习中,首先可考虑选几套模拟卷,只审题,不做题。题目本身是“怎样解这道题”的信息源,题目中的信息往往通过语言文字,公式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间接告诉你,所以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方面真正看懂题意,弄清条件是什么(告诉你从何处入手)?结论是什么(告诉你向何方前进)?它们分别与哪些知识有联系?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方法模块中提取与之相适应的解题方法,通过已建立的思维链,把知识方法输入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整合,找到解题途径,并留心易错点,想出解案。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步,开始不要怕“慢”,这是训练思维敏捷性必经的一步。其次做5套左右的高考模拟题,最好做几套近两年中上海、山东、广东、宁夏、海南以及南通、南京等地区的高考仿真题,不在于能得多少分;而在于真实感受一下“新课程高考”的难度,熟悉一下解答题评卷规则,以改进自已的书面表述习惯,进而了解在哪些问题上是得分的强项,哪些是得分的弱项。另外,网上阅卷所反映的解题规范、字迹工整方面导致的失分仍应在平常的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20__年高考复习已经拉开帷幕,希望我们的设想和建议能给各校的复习带来一些帮助,在20__年高考中有所收获,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辛勤的汗水定能浇灌出丰硕的果实。预祝20__年高考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