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精选15篇)
阅读后的感悟可以启发我们对于生活、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与反思。那么如何写一篇有逻辑、有深度、有独特见解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作品的主题和故事背景,然后阐述自己的感受,可以包括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对情节的思考,对作者的观点的认同或批判等。接着,我们可以从自身经历或现实生活中寻找与作品相关的联系,进一步拓展思考角度。最后,我们可以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思考,提出对作品的评价和建议。这样的读后感会更加有深度和独到之处。读后感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通过文字表达个人与作品的交流和碰撞。想要写一篇独具个人风格和独特观点的读后感?以下是一些读者撰写的读后感精选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一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每次吟诵李白的这首诗,我的脑海里就仿佛出现了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依依不舍地送朋友去扬州时的情景。特别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切地勾画出李白当时虽然非常不舍得朋友离开,但他只能看着朋友乘坐的那叶小舟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滔滔江水在遥远的天边奔流不息。。。。。。李白把自己当时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难怪诗圣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
今天再次吟诵这首诗时,我忽然觉得自己能更深刻地体会李白当时的感觉,那就是:朋友情!昨天,我和爸爸妈妈从桂林飞往杭州的`飞机晚点了,我非常郁闷,因为几天的游玩非常累,我好想立马回到家里睡一大觉。。。。。。但后来我交到一位朋友。他要飞往上海,他乘坐的飞机也晚点了。刚开始,我们都抱怨飞机的晚点,但后来就聊起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飞机晚点真好,能交到朋友。可是后来,他乘坐的飞机先到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和他说完再见,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忽然就想起了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也好舍不得朋友的离去,但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有祝福!
有朋友真好!所以,就算要分别,也要广交朋友,不是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二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
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
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
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
生:是。
师:是吗,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无语)。
生:去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
师:“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
生:出使。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明白了吧?那么说说看,题目的意思是谁送别谁去哪里?去干什么?第一首是——。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
师: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题目。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歌,读两边,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
生:朗读。
师:我想请两个同学来读这两首诗歌。
生:朗读。
生:是早晨下的雨。
师:对呀,早晨下的雨就叫——。
生:朝雨。
师:那晚上下的雨叫——。
生:夜雨。
师:那傍晚下的雨叫——。
生:(无语)。
师:暮雨。一起读这句诗,要读“zhao”
生:朗读。
师:另一个字是“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一起读。
生:朗读。
师:古诗光是这样读,还不行,还要要读得有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这两首诗。(范读)下面,请大家先看看下面的注释,想想诗歌的意思,想想诗歌带给你的感觉,再大声地朗读两遍,要读出韵味。
生:朗读。
师:我还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生:朗读。
生:很久。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说朋友的船都看不到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说明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着。
生:孤帆远影。
师:孤帆就是——。
生:孤零零的一条帆船。
师:什么的远影?
生:船的远影。
师:一条小船越去越远了,只剩下了一个影子。到最后连影子也没有了,只看到了——。
生:碧空。
生:长江。
师:江水流到哪里去?
生:天边。
生:长江中一条小船越去越远,看不见了。
师:你来读读“孤帆远影”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够远吗?再远一点,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你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小船越去越远了,长江水向着天边流去。
师:你来读读“碧空长江”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够长吗?长江一直流到了天边啊,再长一些,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那幅图画了吗?我们一起朗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
生: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
生: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
生: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
……。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为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三
唐玄宗开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长李白12岁。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
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提笔正要写诗,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佳话。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他心里一定有无限的不舍之情。这不舍之情,就像那滚滚江水,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四
每次吟诵李白的这首诗,我的脑海里就仿佛出现了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依依不舍地送朋友去扬州时的情景。特别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切地勾画出李白当时虽然非常不舍得朋友离开,但他只能看着朋友乘坐的那叶小舟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滔滔江水在遥远的天边奔流不息。。。。。。李白把自己当时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难怪诗圣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
今天再次吟诵这首诗时,我忽然觉得自己能更深刻地体会李白当时的感觉,那就是:朋友情!昨天,我和爸爸妈妈从桂林飞往杭州的飞机晚点了,我非常郁闷,因为几天的游玩非常累,我好想立马回到家里睡一大觉。。。。。。但后来我交到一位朋友。他要飞往上海,他乘坐的飞机也晚点了。刚开始,我们都抱怨飞机的晚点,但后来就聊起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飞机晚点真好,能交到朋友。可是后来,他乘坐的飞机先到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和他说完再见,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忽然就想起了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也好舍不得朋友的离去,但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有祝福!
有朋友真好!所以,就算要分别,也要广交朋友,不是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每次吟诵李白的这首诗,我的脑海里就仿佛出现了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依依不舍地送朋友去扬州时的情景。特别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切地勾画出李白当时虽然非常不舍得朋友离开,但他只能看着朋友乘坐的那叶小舟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滔滔江水在遥远的天边奔流不息。
今天再次吟诵这首诗时,我忽然觉得自己能更深刻地体会李白当时的感觉,那就是:朋友情!昨天,我和爸爸妈妈从桂林飞往杭州的飞机晚点了,我非常郁闷,因为几天的游玩非常累,我好想立马回到家里睡一大觉。但后来我交到一位朋友。他要飞往上海,他乘坐的飞机也晚点了。刚开始,我们都抱怨飞机的晚点,但后来就聊起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飞机晚点真好,能交到朋友。可是后来,他乘坐的飞机先到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和他说完再见,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忽然就想起了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也好舍不得朋友的。离去,但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有祝福!
身边的朋友,因为他们会在你渴的时候给你一杯水,当你摔倒时,他们就会来拉你一把,当你被难题困扰时,他们就会来提示你一下,帮助你解决,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条路”。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我们身边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六
阳春三月里,孟浩然在黄鹤楼中告别了李白,向扬州出发。
孟浩然坐着小船,很快就消失在蓝天和白云之间,只看见长江水慢慢地流向东边,孟浩然的影子没有了,但李白还在眺望,因为他舍不得让朋友走。故写下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首诗中,我感觉到了李白和孟浩然深深的友情,他们谁都舍不得离开谁。我和朋友们的友谊也很深,大家分别的时候也会很难过,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朋友们在一起玩的时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七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九
雄伟壮观。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故人:老朋友。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尽:消失。
唯见:只能见到。
天际:天边。
名家评论。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汝询《唐诗解》云:“‘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别之情,俱在言外。”
蘅塘退士评曰:“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丽句。”
文章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这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十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名家点评。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十二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诗人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他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孟浩然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时,孟浩然乘舟远行,望着自己的好友乘舟渐渐消失在天际,李白情不自禁地低声吟诵出这首千古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文背景。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热烈。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726年(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广陵,到北方的汝游玩。之后到达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十三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十四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孤帆远影碧空尽”意境热烈。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726年(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广陵,到北方的汝游玩。之后到达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的`特色。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孟浩然、李白的交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篇十五
在三月的一个晚上,李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因为他得知好朋友孟浩然要在这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扬州了。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起来了,来到黄鹤楼,亲自摆下酒席,为孟浩然送行。
孟浩然到了黄鹤楼之后,李白就满脸忧伤。他遗憾地说:“你要去扬州了,我舍不得你呀!”
孟浩然也很伤心,说道:“我们一分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了。”
是呀,我很舍不得你。李白悲伤地说:“如果你回来了,我再邀请你来黄鹤楼饮酒!”
时间不早了,去扬州的船也要起航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多保重啊!”
看着渐渐远去的帆船,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江风把他的长袍都吹乱了。李白看着滚滚的江水,在心里对孟浩然说:“如果你回来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再来喝酒,写诗。”
这时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怎么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