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范文(16篇)
报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背景介绍、问题分析、调研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报告的结论部分要简明扼要地总结研究结果,并可以给出相应的建议或推广方向。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对当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估和预测。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一
充分开发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既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强县富民的目的。尽管我县中药材产业开发起步慢、基础差,但也拥有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只要我们找准优势,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加快发展,完全可能把它培育成一大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是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资源在我县境内广为分布。据1984年全县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共有1082种中药材,分属253科,其中植物类药材950种,动物类124种,矿物类8种。但全县开发利用的中药材只有30种左右,仅占中药材种类的3%,全县理论年采药量可达1000吨左右,实际采药量仅占10%左右,大量的中药材任其自生自灭,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二是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我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度,全年无霜期301天,年均降雨量1264。5毫米。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发展中药材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全县森林总面积达24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2。8%,是野生中药材生长的最佳地方。由于我县气候独特,出产的中药材品质较好。据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反映,该公司从会同收购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高,而从江西等地收购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低。
三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由于化学药物副作用大,容易产生抗药性,而天然药物因副作用小、疗效独特、价格低廉而倍受国际制药工业的关注。在“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国际医药界正在进行一场“绿色革命”,以天然药物标本兼治为特点的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界愈来愈受到重视。有关部门介绍,我国国人药品消费中有40%是中草药,国际草药市场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占约3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270亿美元,世界天然药物年贸易额150亿美元,药用植物及其制品、保健品成交额300亿美元,我国相关产品出口仅10亿美元,占3。3%,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比尔。盖茨曾经预测:“在硅谷之后,21世纪的朝阳产业应在生物医学领域。”专家分析,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保健防衰老、可研制美容香料制品和提取抗癌物的中药材前景将更加看好,如红豆杉、银杏叶等。
四是发展基础十分良好。自1959年以来,我县相继引进培育了一些中药材品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了1万余亩。但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后,由于中药材分散到户种植,经营粗放,管理不善,导致种植面积锐减。到1988年,全县仅存1000亩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药材市场价格的回升,我县部分乡镇群众自发种植紫珠、百合、天麻、鱼腥草等中药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总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特别是一些乡镇和农户看到了中药材的广阔前景,尝到了种植中药材的甜头,进一步加快中药材发展的欲望更加强烈。如金子岩乡提出“种植中药材,致富金子岩”的口号,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目前全乡已建立百合生产基地500余亩。另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广大科研人员在中药材开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曾德蓉等人研制开发的“棘托竹荪”填补了国际科研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其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开发的“竹荪酒”获得国家专利,被列入全省“星火计划”进行开发。
五是发展机遇十分难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国在药业方面最有希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是中药。特别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生产”的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国外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生产厂商纷纷到国内药材产地寻求合作,利用药材产地的道地性状就地加工和外销,形成海外市场的原料、半成品加工基地及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怀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药材基地,发展医药工业,打造湖南西部“药谷”的新思路,正清、正好、天龙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的中医药制造企业群正在崛起,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加上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
二、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当前,发展中药材产业虽然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一些制约因素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客观障碍。
一是市场份额有限,价格易波动。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货紧则价扬,种植过多则卖不出去,且没有其他用途,药价变柴价。据有关专家介绍,市场对药材的需求是有限的,其总量只有粮食作物的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如人参年需求量约1800吨、当归1200吨,多了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如果不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盲目跟风种药材,就很容易遭受挫折。如20世纪90年代初,我县天麻生产曾经十分红火,年产量高达50吨左右,以生产天麻为主的团河镇盛储村一度成为全县的“首富村”。但后来由于天麻市场价格暴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骤然下降,到如今只能小打小闹,“首富村”也风光不再。
二是加工滞后,销售不畅通。我县中药材加工业几乎空白,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县曾开发出市场十分看好的竹荪酒,县医药公司曾兴办过紫珠加工厂生产紫珠浸膏,但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而停止生产。目前大部分中药材经过简单烘烤后以干品的形式进行销售。从市场营销情况来看,全县中药材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团河中药材市场才起步规划,没有实质性进展,除县医药公司收购一部分中药材外,大部分由农户自产自销,通过药材商贩卖往外地,年销售量约100吨左右。可以说,加工滞后和销售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是技术要求高,质量难保证。中药材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地理、生态等因素如纬度、海拔、地形地貌、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等对中药材生长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按照技术要求随意种植,可能导致“桔生淮北则为枳”,既影响品质,又易遭到病虫侵袭。中药材对栽培技术要求严格,特别是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试行,对中药材生产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对达不到gap要求的,不能进入下一道生产环节,生产的`药材就是废品一堆。同时,中药材抗病虫性较差,极易受病虫害侵袭,加上我县农户一般都把中药材作为农作物生产的“附带物”进行栽培,凭经验管理中药材,有的产量很低,有的品质达不到要求,有的甚至产生变异,品种退化严重。
三、加快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中药材生产虽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只要加强组织引导,加快加工销售,加强技术服务,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加上我们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和优势,总体上看,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利大于弊、优势胜过劣势。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加强宏观引导。要充分认识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形成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强大合力。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市场需求,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好发展规划,引导群众根据规划发展生产。要针对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认真研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和培育种植大户、重要基地与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特别是项目工作要向中药材产业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来。
第二,要加强基地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县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形成湘西南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要把壮大中药材产业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并把发展中药材产业纳入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考核范畴,特别是要在金子岩、团河等传统药材乡镇形成“户户种药材,村村闻药香”的格局,不断扩大药材种植面积。要在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地入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促进适宜种药材的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典型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入中药材开发。
第三,要突出加工增值。搞好精深加工既是保证货畅其流、降低农民风险的有效举措,也是加固中药材产业链条、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怀化已有几家医药龙头企业,但我们仍要把引进自己的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争取引进一家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并大力推行企业(工厂)+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通过利益纽带,为企业建立稳固的中药材原料基地,同时也降低群众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市场风险。要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中药材加工附加值。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培育会同中药材产品品牌,切实扩大知名度,特别是对由我县科研人员发现的棘托竹荪,可考虑向工商部门申请证明商标,以便通过证明商标将其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而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第四,要强化优质服务。一要加强信息服务。帮助群众研究市场行情,引导他们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尽量减少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二要加强技术服务。中药材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环境、气候因素、采收、施肥要求严格,技术含量要求高,必须根据不同生长特性进行种植和管理。我们要按照gap的要求,积极选育和引进抗病虫品种,推广科学栽培管理技术,实施规范化栽培管理,提高栽培管理水平,特别是栽培过程中要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尽量采用生物技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保证全程无污染,提高药材质量。三要加强销售服务。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二
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兴起于上个世纪末。经过十余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具有8个加工系列和5个成熟经营模式的新兴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达到了422个。其中,有4个、43个和81个企业分别成为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整个行业固定资产总额达135亿元,从业人数达到了3.3万人,加工的产品达10大类100余个品种,年加工能力超过了400万吨,产品在国内29个省市和国际20多个国家、地区的市场上销售,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销售额达到了448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仍达到200亿元。我市已进入到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大市的行列。
一、农产品加工业在稳定全市经济增长上拉力凸现。
从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大数据上显示,农产品加工业稳增长促发展上凸显出了4大拉动作用。一是改变了全市的工业结构,成为工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仅在3年内就增加了100余个,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到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25%。农产品加工业近三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80亿元,占到了全市整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9%。农产品加工业创出的产值由三年前的200多亿元增加到500多亿元,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增幅超过了工业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中,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二是创造了税收,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一大来源。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属于低利润率行业,但它也给地方财政创出了可观的收入。据对xx县的宝龙饲料、福汇食品有限公司,xx市的金实集团、闾伊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xx市的达莲水产、锦州百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仁禾集团锦州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xx县的富民牧业、辽锦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等9个企业调查,每个企业每年缴税额平均都在200万元以上。其中,像达莲、通亚、金实等企业年缴税额都在400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每年给地方财政带来的收入达5.3亿元,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10%,对地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xx市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大体在10亿元左右。其中10%来源于农产品加工业,在财政收入增长中,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三是带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促成了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上转变。在全市400余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粮、油、果、菜、畜、禽、奶、水产和林业等10大产业链,将全市80%左右的土地和农户吸引到了这些产业链上。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下,培育出了多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田大户,实现了农户与企业二次生产的对接,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百亿元以上。四是给农民创造出了就业岗位,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渠道。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除给农民带来百亿元的产品增收以外,给农民找到了一条就业的出路,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端起了新“饭碗”。据我们对全市百户企业调查,用工量少则200人,多则800多人,平均每户企业的就业岗位达300个。就业岗位的创造,给农民带来了增收。每位就业农民每年从企业中获得的收入大都在3-4万元左右,每户企业每年给当地农民提供的工资性收入少则在1200万元以上,多则超过了2000万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给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达3.25万个,占到了农民就业岗位的`10%,给农民带来的工资性收入超过了10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对百户企业调查中,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们发出一个共识,就是在我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空间较大。一是在上规模上空间较大。首先是农产品的资源量大,能给扩大加工业规模提供基础性保证。目前我市每年提供的农产品总量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加上周边地区的输入,每年可供加工的农产品总量可达到1500万吨以上。如此多的资源,可为上规模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加工能力有限。目前,尚无一家企业成为国家和省级规模的企业。在422家企业中,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0户。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多而小的状态亟需通过上规模去改变。再次是投资的潜力和投资的积极性较大。目前有些行业在调结构中开始转向农产品加工业,一些民间资本也开始流向农产品加工业,他们都对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抱有信心。正在投资扩建中的xx市闾阳镇闾伊顺这个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原是一个年屠宰、加工、销售1万头牛和10万只羊,年销售额为6800万元的中型加工企业。今年,这个企业新增投资4800万元,计划将肉羊的加工量由10万只扩大到70万只,企业扩大规模后,每年实现销售收入可达到12亿元。凌海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生姜种植、收购、储藏、销售为主的企业。在一期工程完成10.68亿元投资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16.01亿元,建起了80万平方米的恒温储藏库。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8亿元,企业利润可达5亿元,税可超过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二是在上档次上空间较大。目前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大都为初加工产品,产品档次相对较低,实现的附加值较少。市场的需求开始由低端产品转向中高端,产品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量明显加大。特别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提升产品档次的能力和条件。xx市的金实集团新上一个名为“道隐谷”的五谷粮健康食品加工项目,产品分为各种成份,各种口味,各种包装,适应各种人群消费等,产品销售价格比普通加工产品提高了3-5倍,并得到市场认可。xx县的五味福食品加工将不同豆制品和普通鲜蛋加工成风味特色的中高端产品,产品在全国大型超市上架销售,销售额实现了翻番。三是在市场开发上空间较大。我市的地方特色产品,特别是地理标志性产品,诸如花生、葡萄、杂粮、水产品等,在全国闻名,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强。我市有一批品牌产品,诸如五峰米业、百通食品、达莲水产、常兴葡萄等闯出了市场,产品销量逐年递增,消费需求明显增加。据20家具有品牌产品的企业反映,品牌产品的市场销量每年的增幅都在10-20%左右,每年都有一批新市场接受这些产品。除产品上具有开拓市场的能力外,我市的物流条件得天独厚,依托国家区域性节点物流城市这一区位优势,可将加工的产品输往全国各地。
对于上述这三大空间的利用,我们进行了模拟测算,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可扩大一倍,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可实现翻番。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三
旅游产业发展调查报告,随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的旅游产业发展调查报告范文吧!
为了推进我县三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在章登畅主任的精心指导和方庆峰副主任的亲自带领下,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历时数月,先后听取了营盘、石瓮、凤凰三个乡镇及景区管理处的汇报,实地察看了县内石瓮景区、牛背梁景区、凤凰古镇景区,并赴云南、四川考察了部分知名景点,通过召开各层次座谈会、走访相关人员、书面征询良策等方式,广泛听取涉游部门、旅游企业负责人和关心关注旅游产业发展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知名人士的意见。
经过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柞水旅游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
1984年溶洞的开发,开始了柞水旅游业的起步。
2004年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的《柞水县关于优先发展医药旅游矿产三大产业决议》,从根本上将旅游确定为我县优先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为目标,围绕旅游发展“三步走”战略,突出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特色定位,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三廊六区九点”旅游整体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基础初步建立。
(一)主导产业地位明显提高。
近年来,县政府围绕建设陕西旅游强县和国家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品的对外影响力得到增强,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我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省级旅游强县。
2004年决议作出后,我县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决定》、《关于加快柞水渔鼓开发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打造柞水渔鼓文化品牌加快普及推广柞水渔鼓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家乐发展的决定》和《实施意见》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实施,使旅游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二)旅游产业各项指标稳步攀升。
2004年至2008年,5年累计接待游客269万人次,门票收入3885万元,旅游总收入4.66亿元,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特别是2007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县接待游客人数由2004年的3.8万人次上升到126万人次,门票收入由89万增加到1776.5万元,实现社会效益由1500万增加到1.95亿元。
旅游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社会综合效益大幅攀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显现,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份额由2004年的0.5%上升到2008年的15%。
(三)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0多年来,我县相继开发建成了天佛洞、风洞、百神洞、东甘沟银杏园、县城三道井公园和橡胶坝蓄水项目等景点,特别是近年县上强力推进牛背梁、秦楚古道、凤凰古镇、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牛背梁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使柞水旅游产品单一的局面得到扭转。
盘谷山庄、秦润度假山庄正式营业,姜家沟和药王庙旅游开发项目、卢才沟休闲度假和莲花台度假山庄、岭南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五洲盘龙植物观赏园和五洲(万国)大酒店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s210道路改造和南关迎宾大道建设完成,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分步实施,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工程初步建成。
县城的宾馆饭店进行了升级改造,盘龙酒店、汇生源度假酒店启动建设,乡村酒店、农家乐建设在经受旅游市场的洗礼后逐步规范,东甘沟村被评为陕西农家乐明星村。
目前,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综合接待能力明显提高,综合接待容量达4500人次/天。
(四)旅游文化开发有序推进。
重点抓了以渔鼓为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快了渔鼓艺术的挖掘和开发,柞水渔鼓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型情景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的成功编排,将为深入挖掘以柞水渔鼓为重点的地方文化,打造陕西知名文化品牌,成为我县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有力文化支撑。
(五)旅游工作初显成效。
一是旅游环境与市场秩序不断改善。
加强了旅游环境的治理和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各景区(点)“卫生脏、环境乱、服务差”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一些破坏性建设和低层次开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二是旅游市场促销机制初步建立,旅游宣传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
县旅游公司与陕旅集团成功举办了“春色柞水”首发团仪式,先后与省内外20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组团接待合同,大力宣传推介柞水旅游,进一步提升了柞水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是开展了居民学文明礼仪活动和相关技能培训,加强景区景点群众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全县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二、我县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业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也应该看到,我县旅游业还处在一个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发展水平。
(一)认识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够有力。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四
常宁市素有“油茶之乡”的美称,油茶林面积69.2万亩,约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1.3%。油茶一直是常宁市的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受观念、市场、气候、品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油茶产业一直总量不大、效益不高,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作为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常宁油茶产业能否发展,如何壮大,是一个值得深度探讨的问题。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三省,衡阳是湖南第一油茶大市。全国现有油茶总面积约5500万亩,茶油年产量约15万吨。近年来,茶油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油茶的相关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1、油茶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油茶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茶的主产品茶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能有效抑制和预防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它的品质经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验,各项指标均优于世界植物油王“橄榄油”,被确认为全球最营养、最健康的优质保健食用油,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全球重点推广的食用植物油。油茶的附产品如油茶叶、油茶果皮、茶花、茶粕等是食品、制药、化工以及化妆品工业的重要优质原料,产业关联度相当高。同时,油茶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油茶的开发加工如火如荼。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产业,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国家林业局决定,“十一五”期间,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在全国重点扶持50个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形成30个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和30个茶油知名品牌。全国油茶主产区都把发展油茶产业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江西省全面实施油茶产业“1155”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油茶产业强省的目标。广西省正式启动优质油茶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我省和衡阳市也把发展油茶产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于茶油是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代表着生活食用油的发展方向,不少外国科研机构和公司已着手开拓深挖现有的油茶产品市场,国内食用油品加工企业也纷纷将研发重心往油茶上转移。
3、油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国际市场对茶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在日本等国际市场上,茶油价格是菜籽油的7.5倍,从茶油中提取的化妆品油,价格每吨达20万元人民币。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秦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进口大量茶粕,用于改良土壤或特种的消毒灭菌。在国内市场上,一般经过简单炼制的普通茶油,其价值达每公斤20至30元,部分精品茶油达到每公斤100元以上。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食用油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达到720亿元,总体上供小于求,尤其是高品质的食用油每年缺口在200万吨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茶油的深加工大有文章可做。
1、基本特点。常宁市油茶经营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常宁栽培油茶的历史长达1700多年。总的来说,常宁市油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油茶林面积大。常宁市油茶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22.6%,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0.6%,占经济林面积的92.5%,占衡阳市油茶总面积(330万亩)的1/5强。
油茶林分布广。油茶林遍布常宁市各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丘陵区,油茶林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有宜潭乡等12个乡镇,其中油茶林面积在6万亩以上的有荫田镇、蓬塘乡和烟洲镇3个乡镇。油茶林面积最大的村是蓬塘乡芝江村,该村总面积8783亩,其中油茶林面积就有5479亩。
油茶品种较优。常宁市的油茶品种类型主要有寒露籽和霜降籽两个品种群。寒露品种群是常宁市的主要品种群,遍布全市各地,果实小,每果含籽4粒,出油率高,鲜果出油率达7%,高者可达8%。霜降品种群零星分布在全市各地,与寒露品种相互混杂在一起,以荫田镇的分布最多,果实大,每果含籽7粒左右,鲜果出油率5—6%。常宁市油茶的霜降和寒露品种,分别有红球、红桃、青球、青桃、黄球、黄桃等类型。
油茶加工步伐较快。早在1988年,常宁市就自筹资金1000万元,在市区建起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常宁市油脂厂。拥有化验室、粉碎车间、浸提车间、预榨车间、肥皂车间、机电车间和一条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吨、日处理油料80吨、油脂50吨的油脂生产流水线。其主要产品是精制茶油,其副产品有茶皂素、茶粕粉、洗涤剂等。xx年,引进菲律宾林老板整体收购市油脂厂,成立了衡阳绿园农业加工有限公司,首期投资300万美元。该公司集生产、加工于一体,年产值达300万元以上。
2、发展状况。解放前,大面积的油茶林荒芜,产量很低。1949年,全县仅产茶油125吨。新中国成立后,油茶林回到了农户手中,油茶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78年常宁市出席了全国油茶生产会议,并介绍了常宁油茶生产的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此后,常宁市积极推广“三保地”和“一地三油”经验,并实行“三年一深挖,一年一中耕,老林改造,间密补稀,修枝整形,防治病虫,施放基肥”等一系列措施,油茶产量逐年提高。1981年上交国家的茶油达到2060吨,居全国首位,获得了原商业部授予的“金杯奖”殊荣。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油茶生产作为常宁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了油茶生产的稳步发展。近二十年来,常宁市油茶产量保持在年平均3000吨左右,其中,1994年油茶产量达3595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常宁市的油茶生产一直得到了国家、省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油茶生产及开发性项目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1984年以来,常宁市先后实施了涉外油茶工程、国家第二期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跨世纪油茶高产稳产示范林建设工程,较好地解决了油茶大面积单产低、效益低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油茶生产走内涵挖潜、提高单产的道路树立了样板。1984年—1991年,常宁市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2696”工程,完成油茶老残林更新造林5万亩,改造油茶低产林3万亩。1993—1995年,全市完成油茶更新造林0.83万亩,常规改造0.95万亩。1999—xx年,全市完成了3900亩的油茶示范林建设,造林成活率达到99%以上,获得了省油茶低改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nextpage]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绝大部分油茶林抛荒。这种现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xx年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抓好油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实施方案》。常宁市成立了油茶生产指挥部,切实加强了对油茶生产的领导。尤其是xx年7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常宁市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制定了油茶产业化发展规划,规划以宜潭、柏坊、松柏、蓬塘、烟洲、荫田、西岭、盐湖、三角塘、罗桥、板桥、胜桥、洋泉、官岭等14个乡镇为重点,分期分批逐步改造油茶低产林40万亩。规划xx年—2010年,建设高标准油茶商品林基地11.5万亩。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9679万元,该规划确定了常宁市油茶产业近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这两年,常宁市油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油茶精深加工方面,xx年,常宁市与福建荣成轻工公司达成初步协议,拟在宜阳工业园内,由该公司投资1.28亿元,开发“中国油都”项目,集“基地—加工—销售—观光—休闲”于一体,打造独具常宁特色的油茶产品和油茶文化。现该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该项目正式启动后,将极大推动常宁市油茶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优势与经济效益的充分结合。在油茶基地建设方面,xx年底,常宁市从省里成功争取了15万株优质茶油,分发给三角塘、烟洲、蓬塘、兰江、荫田等乡镇。计划今后每年为一个有条件的、适合种油茶的乡镇,培育一块基地,逐步实现常宁市油茶品种的更新换代。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缺管理。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常宁市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的主要目的定位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油茶林分属各农户,分散经营,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的大环境下,油茶林垦复率低,抛荒率高,基本上是人种天管,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农户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开发,全市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低产油茶林比重达70%以上。而且近年来,“荒灾、火灾、虫灾”导致全市油茶林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进山扫墓、烧荒引发的火灾,据粗略估计,每年烧毁油茶林都在3000亩以上。病虫危害也很严重,近年荫田镇和西岭镇一带的油茶林遭受油茶尺蠖和茶弈刺蛾的危害,受害面积近4万亩。
二是基地不大,缺规模。常宁市油茶林示范基地面积不大,分布相对分散,未形成集中成片规模。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优质油茶林还处于幼苗成长期,未进入丰产盛产阶段。而且,全市油茶品种相对杂乱,树龄结构失调,老、中、幼树混杂,嫁接苗与实生苗、普通株与高产株相间,优良品种覆盖率低,林相不齐,管理不便,部分品种因提前采摘致使油茶籽含油量降低10%以上,影响油茶林单产。据统计,常宁市油茶平均亩产茶油4—5公斤,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产品不优,缺效益。长期以来,常宁市油茶加工基本是按产区分布,作坊式生产。农户沿用农村土制方法自产自销自食毛茶油,一些乡镇甚至还以手工操作的杠杆榨、楔式榨土榨油坊为主,生产效率低,油品贮存时间短。这种土制茶油市场售价只是精炼茶油的三分之一左右,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受季节性影响和分户经营的制约,油茶籽等原料的收购也是瓶颈。油茶加工企业除了收摘季节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无原料收购,加工设施只能闲着。
四是龙头不强,缺品牌。常宁市仅有衡阳绿园农业加工公司一家企业从事油茶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县茶业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茶园面积12.34万亩,有机茶生产面积2.96万亩,从事茶产业生产的茶农6万多人。全年产茶1.72万吨,产值6.5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385吨,产值3.765亿元。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我县惠及面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县茶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指导、协调、服务、沟通、监督的职能,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围绕茶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调研献策工作。我们始终把调研献策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选题,就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开展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协会会同**茶城管委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围绕加快**茶城建设课题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快**茶城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市场品牌建设等5个方面的建议。县政府专门听取了协会有关调研情况的汇报,并对调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会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采纳,有力推动了**茶城的建设。为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推动茶业经济发展,协会组织开展了白姆乡水阁村古茶行专题调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了古茶行的历史和现状。与此同时,协会还专门组织到磐安县玉山古茶场考察学习保护和建设经验,提出了茶文化挖掘与旅游宣传相结合、与茶叶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思路建议,并得到了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坚持以会员为中心,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协会始终把服务作为立会之本,坚持以会员所需,尽协会之能,创新方法,努力为会员提供服务。一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协会创办了《**茶业信息》刊物,及时向会员发布行业信息,共已刊发13期。同时,结合召开理事会、会员大会通报茶叶行业最新动态以及政府扶持政策。二是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协会采取以会带训、邀请专家上课、赴外地考察等形式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如今年6月,全省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现场会在我县举办,县茶业协会组织会员听取专家授课、实地参观,努力促进了我县红茶加工技术的提升。为培养茶文化人才,县茶业协会先后会同县农业局、县总工会等单位举办了2期茶艺师培训班,共培训茶艺师70多人。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活动12次,促进了茶叶技术的推广,提升了会员茶叶生产的技术水平。三是提供考察展会服务。县茶业协会先后组织理事到台湾、福建安溪、安徽皖南茶区、四川成都茶区以及我省嵊州、新昌、安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经验。会同农业局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会茶事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北京国际茶叶展、浙江省・静冈县绿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华市万人品茶大会等展会共12次,使会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加强了我县茶叶企业的对外交流,提升了我县茶叶的知名度。在各类展会上,我县共有14个茶产品获奖。四是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为促进茶城有序经营,协会会同县农业局、茶城管理办公室召开了茶城经营户代表座谈会,鼓励各经营户诚信依法经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五是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春茶生产期间,很多会员反映用电紧张,协会立即向县政府反映,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及时解决了企业用电问题。一位理事在组织员工采茶运输鲜叶时不幸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协会迅速召开理事会,共捐款162200元,帮助他渡过难关。同时,邀请县交警大队民警给会员上安全教育课,引导茶企业增强安全意识。近年来,协会共为会员解决各类难题20多件。
三、积极配合参与中心工作,增强了会员的大局意识。一是积极参与做好重大茶事活动筹备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国际有机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更香杯”武阳春雨炒茶大赛、中国・**首届名优精品展销会、“武阳春雨”万人品茶活动、中国**国际养生博览会、“武阳春雨”杯第二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的筹备工作。每次活动中,协会做到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按照分工认真完成任务,确保了活动的圆满成功。二是积极配合县农业局做好“武阳春雨”参评省十大名茶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沟通协调。经过考核争取,“武阳春雨”成功蝉联,成为金华市唯一入围的茶叶品牌。三是认真配合做好茶叶品牌管理工作。协会按照**县“武阳春雨”茶商标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武阳春雨”茶品牌日常管理和新加盟“武阳春雨”茶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报送等工作。清溪茶业专业合作社、叶常香茶业有限公司、嘉南香茶业有限公司先后被批准加盟“武阳春雨”,“武阳春雨”品牌茶企业从七家发展到十家。县茶业协会还与县农业局联合开展“武阳春雨”茶质量抽查活动,有力推动了茶叶质量的提升。
四、精心设计宣传载体,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一是邀请媒体开展集中采访宣传。协会积极参与更香公司邀请的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浪网等在京主流媒体来我县开展了以“探有机茶乡、寻低碳茗香”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活动期间,媒体记者实地考察了有机茶园、鲜叶采摘、春茶加工生产流程,举行了以有机茶产业的低碳发展优势为主题的座谈会,有效提高了**有机茶的知名度。二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宣传。协会领导先后多次参加省内外茶协工作交流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努力当好宣传员。三是多形式开展茶文化宣传。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充分利用协会与研究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优势,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茶文化“四进”活动,与县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更香杯”茶文化全国征文大赛,在当地媒体《今日**》开办了《**茶文化》专刊,促进了茶文化的宣传普及。四是加强媒体宣传。充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开展宣传。近年来,共在县级及以上新闻媒体刊发新闻稿件90多篇,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着力提升素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协会理事会十分注重政治理论、科技、行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以会代训、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协会组织全体理事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举办了茶产业专题研修班,通过听报告、实地考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事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协会会长会议、理事会议、会长重大事项沟通联系等制度,推动了协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积极改进理事会议形式,围绕议题,把会议开到企业车间,提高了会议效果。俞学文会长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首都杰出茶人。四是加强协会党建工作。根据县委两新工委的部署,建立了协会党支部。支部建立后,积极完善设施,创建了党员活动室,进行了规范化布置,并积极组织党员开展活动,被评为全县新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协会工作得到了上级协会的肯定,协会被省茶叶产业协会评为全省茶叶行业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茶协名誉会长许行贯,原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等领导先后来**考察,对协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深深感到,**茶业协会的工作与兄弟县市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会员期盼仍有不少的距离。我们认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抓好服务,不断提升协会服务质量。要认真总结协会服务工作的经验,查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要在做好传统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拓宽服务的.领域。要把上级行业协会、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会员需求相结合,围绕服务多听意见,做到问需于会员、问计于会员,不断增强协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使协会成为会员之家。
二、如何抓好调研献策,努力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要继续发挥协会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优势,开展建言献策。要精心选题,围绕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要注重调研方式方法,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做到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提好建议,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共同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三、如何抓好重点,提高协会服务中心工作和宣传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协会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做好在**举办的各类重要茶事活动,对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做到积极主动,尽心尽职,努力完成。要把扩大**茶叶知名度,提升“武阳春雨”品牌作为协会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精心设计宣传载体,通过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媒体采访、参加各类展会、开展协会对外交流,编印宣传册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茶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当好宣传员。
四、如何抓好基础,不断提高协会自身素质。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继续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理事会成员和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要积极改进作风,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多征求听取会员和对协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协会工作。要建立健全协会各项制度,推进协会“三化”建设。要加强协会与兄弟协会的联络联系,相互借鉴工作经验,提高服务的水平。要主动邀请县领导和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理事会,到协会指导工作,积极为协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为协会增添新鲜血液,增强协会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蓬勃发展的**茶产业为**茶业协会履职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将认真学习这次会议上交流介绍的各地先进经,以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六
xx市230万农村劳动力,输出总量即达147万,单纯依靠量的增长已难支撑劳务产业持续发展;在风云变幻的经济大潮中,助推劳务产业提质转型,实现“内涵式”发展取代“外延式”扩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迫在眉睫。带着问题和思考,近日,专题调研了全市劳务产业发展情况。随着调研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输出回引并举,就业创业并重”发展劳务产业的共识。
一、总体判断:我市劳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过程。
xx市人口多、耕地资源少、生产条件脆弱,顺应潮流发展劳务产业,既是理性选择,也是务实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惠民工程来推进,统筹城乡的攻坚工程来突破,区域振兴的人才工程来加强,在做大输出总量和增加劳务收入等方面,成效非常明显。
(一)竭力做大输出总量,放大劳动力资源优势,工资性收入成为富民增收的主渠道。今年1—6月,全市共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47.3万人,同比增长3.4%;实现劳务收入46.3亿元,同比增长7.5%,占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额的69.6%。
(二)竭力保持劳动力竞争优势,因势利导抓服务,劳务输出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深化政策、维权、创优就业环境、打造劳务品牌等多项服务措施,搭建信息交流、合资合作、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救助平台,保持了我市劳动力的整体竞争优势,取得了流入企业、外出民工、留守家属“三满意”的社会效果,确保了在经济危机迫使社会劳动用工锐减的大趋势下,我市劳务输出形势的总体稳定。截止6月底,全市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仅比底减少0.3万人。
(三)竭力服务外出人员回乡创业,“筑巢引凤”固根基,返乡创业人员成为助推资阳跨越发展的“生力军”。发展劳务产业,不仅带回了大量资金反哺新农村建设,更重要的是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推动了内地和发达地区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市场要素的整合。截止6月底,全市共有5753名返乡人员回乡创业,共创办企业4081户。其中,特丽达集团董事长戴青松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创业之星”。
二、客观审视:我市劳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直面问题自我完善的过程。
发展劳务产业,具有时代性、阶段性、地域性等特征,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取向、突破重点和方法措施,用发展的眼光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因时因地加以动态调整。
(一)注重输出总量的增长,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待加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劳务输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输出到有组织输出等一系列转变,“数量型”增长特征突出。随着全国经济结构“提质转型”的加速,“数量型”增长的劳务输出模式既具有不可持续性,也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不相适应。从目前劳务输出的结构看,“技术型”、“知识型”、“复合型”劳动者总量较小,“灰领”多“白领”少“金领”更少,使我市劳务输出在经济结构转型中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各类培训资源“零散杂乱”,缺乏连续性,亟待统筹整合。
(二)注重就业输出服务,维权服务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劳动用工重点企业的对接合作,开展民工维权法律援助、组建农民工工会开展互济互助、组建协会开展行业自律等系列服务活动,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成效突出,输出通道比较畅通,维权服务有了明显进展。但从总体情况看,拖欠民工工资、工伤纠纷等方面的劳动侵权事件仍时有发生,面向农民工的医疗、养老、工伤、教育等保障制度建设仍然滞后,针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社会关爱行动还比较薄弱,需要从机制建设着手寻求突破。
(三)注重劳务输出的顺向流动,引导回引创业的逆向流动有待加强。我市作为全省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市,推动劳务输出的顺向流动,扩大输出总量一直是各级政府的主攻方向,且成绩斐然,但在积极引导民工回乡创业方面还比较滞后,突出地表现在关注个别成功人士多关心“白领”阶层人士少,尤其是面向有一定积累、有一技之长、有回乡创业意愿的中小投资者的`针对性服务不够,实现由“劳务输出大市”向“自主创业大市”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三、前景展望:我市劳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加长短板提质转型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使劳动用工结构提质转型。当前,劳动用工市场正处于由“生存型就业”向“创业型发展”、由“体力劳动型”向“知识技能型”变化的拐点,顺应这一发展变化,当坚持“输出回引并举,就业创业并重”,积极推进“三个转变”,确保我市劳务产业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抢占先机。
(一)着力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推进由“劳务输出大市”向“劳务输出强市”转变。我市劳务输出总量大、比例高,通过数量型扩张增加劳务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推动劳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增加劳务收入,关键在于整合培训资源,注重实用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切实增强竞争实力。具体应做到“三个前移”:一是培训对象前移。在做好现有农民工培训的同时,加大中职学校建设力度,从在校学生抓起,加强新增劳动力培训,为储备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奠定基础。二是培训地点前移。开展政企合作,利用现有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既整约利用资源,又注重岗位实战练兵。三是培训工作前移。在完成上级下达培训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劳动力资源市场的前瞻分析,适时对培训内容、方式、重点等作出相应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培训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
(二)着力扶助返乡人员自主创业,推进由“劳务输出大市”向“自主创业大市”转变。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对于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来说,通过外出务工学经验、长见识和实现原始积累后,返乡创业仍然是他们的最终选择。事实上,这一群体正日益壮大,并日渐成为一种潮流,是激活内资必须正视的有生力量。切实做好扶助返乡人员自主创业工作,首要的是应完善“两个体系”:一是政策扶助体系。出台针对中小投资者的土地、税收、金融等激励政策,兴建回乡人员创业园区,激发自主创业,推动“全民创业”,培育孵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二是创业指导体系。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明晰各主导产业和各推进阶段的重点,引导中小投资者有目的、有选择地进入相关领域拾遗补缺,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配套。
(三)着力加强维权服务基础工作,推进由“劳务输出大市”向“劳务服务强市”转变。劳务输出由最初的自发性流动,逐步向有组织、有引导的有序流动转变,突出地展现了各级政府在推进劳务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织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劳动用工方式日趋多样化,多渠道、多门类的就业方式,既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就业选择,也将会更多地暴露出政府在管理服务中的缺位,必须未雨绸缪,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完善“三项职能”:一是劳务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劳务办公室牵头抓总的作用,有效整合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资源,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变多头管理、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统一管理。二是劳务服务职能。探索构建政府引导、行业推动、中介机构或企业运作的“一体化”劳务产业服务体系,通过运用政府力量,市场运作方法,体现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尤其应注重专业化农民工季节性输出服务引导工作,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工作对接。三是维权救助职能。建立完善民工维权救助机制,加强驻外劳务机构建设,建立面向农民工的医疗、养老、工伤、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启动针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社会关爱行动,让外出民工安心就业、积极创业、勇于立业,促进劳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七
一方面,本次在于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培养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希望将来与社会沟通,更加顺利融入社会。
另一方面,本次是自己希望了解茶叶的生产管理的工作包括生产组织工作;生产计划工作;生产控制工作等。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得学生了解所在的企业生产管理的内容.生产管理的主要模板.生产管理的目标.生产管理的方法.绩效考核和基本业务,从而运用生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运用生产管理的理论以及借鉴国内外企业相关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问题分析,对策及可行性建议。
1.优质茶叶栽培。
自然条件最好在山区丘陵,有一定的坡度,排水条件好,需降水充沛,年温差小,日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光照条件好。而大棚覆盖栽培是今年来为满足早生名优绿茶市场需求,促进提早茶芽萌发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其优点是能明显改善茶园小气候,使棚内增湿增温。茶树树冠培养与修剪使茶树改变原来的自然生长状态,形成良好的树冠,更新复壮生长势,促进新梢生长,调节光照条恶件,除去病虫枝叶以及打破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平衡等,通过修剪实现茶叶的高产优质。肥料是茶叶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应该经济,合理,科学的施用肥料,做到因时,因地,因茶树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施肥方法,达到施肥的最大效果。
2.机械化加工。
名优绿茶加工的基本工序可分为: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毛茶整理等六个基本工序,每一种名优绿茶都离不开这六种工序的作业原理,所以名优绿茶种类繁多,有条形茶,扁形茶,针形茶,卷曲形茶和球形茶等,而应用机械加工制作,使用的机器设备种类形式也较多。
3.茶叶包装和贮藏保鲜。
包装是促进销售的工具,优良的包装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不单要研究包装的形式,还要研究包装的策略。包装的功能有保护,美化商品,促进销售,增加利润,便于携带,贮存和运输等,在营销中占重要地位。名优绿茶是含有较高的生化成分,受环境条件影响,名优绿茶的品质变化比中低档查更加激烈,而国内外实践证明,采用低温冷藏是解决茶叶保鲜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作为一个学习工商管理的大学生,平时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很难与实践挂钩,而暑假期间的生活就像一块试金石,它检验了我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了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同时,也将我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了实践生活中。我觉得这关系到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中立足,迎接这个充满机遇与竞争的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人际关系,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无论做什么事,离不开人际关系,而我认为创业就是一个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过程,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该开始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使我们能够拥有更早的起步。
当然,在过程必须需要认真与努力的态度,热情与激情的兴趣,这样才能在的过程学到一些知识和经验。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八
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经济转型和消费需求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第三产业。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里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范围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文化产业具有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特点,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兴起后,迅速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在我国,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最近,我市首次召开文化产业专题会议,进一步强调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我区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发展面临土地紧缺、环境不堪重负的“瓶颈”制约。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增长,着眼长远发展的历史性选择;也是加强我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政协为此组织专题调研,通过视察、座谈、走访等形式,全面地调查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广泛听取文化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有关情况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涌现了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力强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若干门类的比较优势。至今为止,列入区级文化部门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有600余家。其中,文化旅游等行业发展规模和经济总量居于国内前列。
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华侨城集团在全国率先开创了“文化旅游”这一生产方式,先后培育了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欢乐谷等集娱乐性、参与性和高科技于一体的主题公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去年止,华侨城集团公司的文化产业总资产达52亿元,从业人数5千人。华侨城集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我区还相继开发了大xx历史人文旅游和古迹旅游新项目。各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品牌逐渐打响,我区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基地。,全区共接待游客1088万人,年收入达22.2亿元。文化旅游成了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网络文化业方兴未艾。近年,依托区内高新技术和设计人才聚集优势,动漫及网络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门类迅速发展。我区集聚了全市60%的动漫企业,从事动漫和网络游戏的加工队伍近万人,在科技园、深职院附近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群。动漫游戏加工制作能力和原创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动漫游戏企业发展成为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创造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代表作品,环球数码创作的《魔比斯环》曾获得今年金鸡奖提名奖。网络游戏知名网站腾讯qq,成立仅七年时间,其市场份额即雄踞全国休闲游戏市场首位,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艺术培训门类齐全。据初步统计,全区有艺术培训机构1000多家,艺术教师近3千人,涉及声乐、器乐、绘画、雕刻等各个门类。随着居民生活水准的逐步提高,艺术培训市场不断扩张。现有60%在校中小学生参加了课外的艺术培训。接受艺术教育逐渐成为居民的生活时尚。蛇口的钢琴人均拥有量已超过以钢琴岛著名的鼓浪屿。
文化娱乐业日渐繁荣。随着我区文化设施建设的逐年加强,大量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到大众娱乐行业,兴建了一批歌舞娱乐、健身休闲场所。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对文化娱乐市场的不断规范,娱乐市场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全区现有影剧院9家,歌舞娱乐厅41家,“明华”、“金都”等自助式卡拉ok品牌迅速成形。蛇口洒巴风情街每日吸引数千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有特色的娱乐休闲场所。
图书报刊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有印刷企业106家,“三印”(打印、复印、影印)97家,复制印刷3家。其中大公印刷、中轻包装、利丰雅高等企业工艺先进,设备精良,成为同行业的骨干企业。国内最大的印刷企业雅昌公司新近入驻我区,将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图书零售业稳步发展,全区还有64家零售书店,均分布在各大成熟社区和人群集中地,社区书店建设格局初步形成。中国营业面积最大的xx书城成为销售、展示、交流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我区标志性的文化景观。蛇口消息报已成为全国公开发行富有社区特色的出版物。
此外,我区还有音像制品店25家,网吧54家,画店画廊4家,零星分散,不成气候。商业演出、图书出版、影视制作、艺术品交易拍卖等行业基础十分薄弱,对文化产业的贡献和影响微乎其微。
我区文化产业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培育的初级阶段。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一)文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区文化行业除文化旅游一枝独秀外,其他产业规模明显偏小。大多数文化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不少文化企业还处于“单兵作战”、“游击作战”阶段,多数动漫企业是游离在产业边缘的小企业或个人工作室。一些文化经纪人和文化策展人大多以个体形式出现。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和产业关联度,能走上自我良性发展道路的龙头企业偏少。文化产业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规模效益较差,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和对gdp贡献体现不够,无法与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等相提并论。
(二)缺风险资金,企业成长受到限制。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产业,需有大量资金投入,才能提高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但目前多数文化单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难。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走向企业管理和自收自支,失去原来的资金渠道,缺乏产业化初期资金。大部分文化企业是中小民营文化企业,自身积累非常有限。部分行业在利用外资方面受到政策限制,而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由于缺乏资本支持,不少文化企业无力抗击创业初期所固有的风险,市场潜力得不到挖掘,企业成活率不高。以动漫界为例,每年约有77%的动画脚本和35%的游戏产品中途夭折,大量得不到有效帮助和支持的原创产品失去成长机会。
(三)缺创意设计人才,品牌难以打响。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具有高文化、高科技含量的智能产业、内容产业,企业生存和成长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但现有从事文化产业人员多是传统意义的文化人才,或是一般的技术人才,其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远远无法满足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不少印刷企业还沿袭着“师带徒”的传统授技方式,缺少具有现代印刷技术水准的it人才。动漫界人才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大量人员集中从事模仿加工,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欠缺,尤其缺少有创意的编剧、导演、策划人才。目前多数文化企业以低端的文化加工制造为主营业务,高技术含量、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多。在动漫游戏行业里,仅有7.4%的企业具有原创开发能力,整个行业在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原创产品方面还相当薄弱,无力创造自主品牌。文化品牌屈指可数,有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产品不多。
(四)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据统计,今年1至8月份,我区常住居民平均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比例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8.7%,远低于20%的国际标准。多年来,我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出版发行市场一直较为低迷,市场发育不全,盈利空间狭小。其中,除了居民文化消费意识较为淡薄外,整体文化消费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区80%以上的居民是外来务工人员,特殊的人口素质和消费水平,使得文化消费市场活力不足,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大。
(五)文化市场环境建设有待加强。近年来,经过不断整顿规范,全区文化市场环境有了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配套政策滞后。比如对艺术器材的经销资质规定不明,对培训教师经销艺术器材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的制裁手段,部分酒吧兼营卡拉“ok”,却无法按歌舞娱乐业的有关规定管理,市场管理存在“真空”。二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不正当竞争得不到有效遏制。一些艺术培训机构未经注册登记,部分印刷企业无证经营。同业之间恶性竞争损害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市场,扼杀了原创精神。在全市颇有影响力的博恩凯音像公司看好xx的文化消费潜力,但经受不起销售盗版音像制品的“游商”之害,拟撤资改投其他地区。
三、对培育和发展我区文化产业的建议。
当前,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强势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即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我区发展文化产业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前景和潜力不难预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要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具体建议如下:
(一)成立xx区文化发展专家委员会,加快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文化部门一方之力难有大作为。建议成立文化发展专家委员会,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发展方向,制订发展规划。根据我区实际,依据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尽早出台xx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选取重点发展产业,优化巩固现有的强势行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对拟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像当年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一样,实行强有力的扶持和帮助。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化的主体因素,企业强则产业兴。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一是积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通过积极的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帮助已有一定基础的文化企业提升核心产品和核心专长,促进企业扩张成长。二是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中小创意企业进行启动扶持和项目补助,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三是利用文化体制改革之机,对可营业性文化场馆,在保证性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以委托经营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四是吸引知名传媒企业、出版企业在我区设立发行总部或分销中心。
(三)适应产业发展特点,支持动漫游戏产业做强做大。动漫产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动漫游戏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我区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原创产品严重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动漫游戏产业有特殊的'发展规律,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针对性地采取扶持措施。重点支持原创产业发展,对原创作品采取适当的财税政策,对出口的原创作品实行项目补贴。帮助动漫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定期举办动漫艺术节,打造对外交流平台;对动漫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会展,给予经费补贴。考虑到动漫企业不宜扎堆,不宜为邻的特殊性,建议按照“政府投资、归口管理、提供服务”的模式,建设动漫游戏产业园,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出版平台、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孵化器”等配套服务。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培育文化市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对形成产业群落,营造产业氛围往往能起到较好效果,戛纳的电影、法兰克福的图书出版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可根据城市规划布局,选择适当之处,开辟兴建文化专业市场。比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集中兴建“书店一条街”或“书画一条街”,逐步形成关联度较高、市场扩张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建议把拟建的艺术博览馆改成主题单一的专业馆,既体现地方特色,又避免文化设施的重复建设。
(五)发挥高等教育基地优势,大力开展人才培训。文化人才是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又恰是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更加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层次、各种渠道,大力培养高水平文化人才。xx大学设有艺术学院和动漫专业,深职院已成立动画学院,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均有较强的教学实力。这些教育单位也希望在培养文化人才,服务辖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充分发挥这一区位优势,利用现有街道文化设施资源,聘请专业教师,面向社会,开设有关新兴学科,培养和储备一支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渠道,输送一批优秀文化人才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
(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当前,我区文化市场侵权盗版现象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既造成税收偷逃,也影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销售的健康提升。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整治文化市场力度,坚决果断地打击违法文化经营活动。加强行政执法能力,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违法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创新工作方式,建立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根据文化市场不同门类、不同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部署专项行为,开展集中整治。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普及宣传,培养全社会自觉抵制盗版产品的责任意识,特别是要增强文化企业知识产权的自保意识。
(七)努力建设“文化xx”,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繁荣的文化事业将催生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兴盛。在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非营利性文化同样得到政府重视。建区以来,我区文化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说来,文化设施不尽完善,居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文化xx”品牌尚未形成。要大力创办各类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支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整合区内文化资源,创办有影响的不同主题的文化节。切实抓好文化资源的收集、利用和保护。通过授予冠名权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经营。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为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九
xx的橡胶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以来,曾经取得过骄人的业绩,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在xx省石化系统中掀起过“远学吉化、近学万橡”的活动,橡胶制品在全国胶管胶带行业中至今仍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是xx橡胶产业起步虽早,却始终没有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xx橡胶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橡胶产业作为xx县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如何谋求复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一是怕投入,进行科技研发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担心万一项目未找准,或者科技研发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成果,科研项目一旦失败,企业就可能举步维艰,甚至雪上加霜,这种忧虑导致企业在科技创新上不敢投入。二是缺项目,有的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想开发新的产品,研究新的工艺,但由于对橡胶行业的发展动态把握不准,不知道主攻哪些项目前景比较好,不敢轻易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新。三是没资金,现在xx橡胶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很理想,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而让一些能使企业焕发生机的技术创新胎死腹中。
2、经济效益日渐下滑。近年来受原材料特别是天然胶价格骤涨的影响,致使我县橡胶制品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提高。例如三角带的车间成本率已达63%,编织胶管的车间成本更是高达87%,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xx橡胶制品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幅度较大,销售收入仅占最大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企业经济效益也不容乐观。
3、企业管理有待改进。xx五家橡胶企业中虽然有三家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但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运用先进手段来管理企业,在管理观念上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上,没有建立大工业的管理理念,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4、企业之间无序竞争较为严重。xx橡胶产业现在共有5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但从其发展的渊源看,其中有三家实质上是从原国营xx橡胶厂改制而来的,换言之就是一分为三,这些企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产品品种基本相同,都以生产三角带、编制胶管为主;客户市场基本相同,多是以前xx橡胶厂的老客户,对新客户发展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xx虽然已经建立了橡胶产业协会,但协会没能够发挥实质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们的企业经常出现通过相互贬低、相互滥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争夺老客户,抢占市场分额,最终影响到xx橡胶产业的整体发展。
在确定发展一项产业之前,先要理性分析这个产业是否具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性,其比较优势何在。调查发现,xx在发展橡胶产业上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优势:
1、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近20年的发展,xx已有5家规模以上企业从事橡胶制品生产,分别是xx橡胶有限公司、xx橡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xx胶带有限责任公司、xx橡塑有限公司、xx晴乐橡塑有限公司等五家较大的企业,其生产产品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生产普通v管(三角带)、编制胶管等,产品质量水平基本达到国家标准,5家企业最大年生产能力总和可达2亿元,20xx年共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xx、湖南、湖北及西南诸省,是江南较有影响的三角带、氧气乙炔管生产基地,其中xx胶带有限责任公司还是长江以南最大的氧气乙炔管生产企业。
2、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xx橡胶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市场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名声较大。浙江橡胶产业在起步之初,曾走过自己生产产品,却出钱贴xx品牌的发展之路,从中可见xx橡胶的品牌效应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xx橡胶的品牌效应正日益式微,但二十年在客户心中树立起的“质量好、品质优”的`形象必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而且xx的橡胶企业也正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五家企业中有3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xx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带(三角带)是省重点保护产品,多数企业的商标都已获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
3、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xx橡胶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骨干和熟练的生产工人,其中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刘国贤最为出名,这些技术能人仍然活跃在橡胶行业,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孕育了一批会跑市场的营销人才,为xx橡胶产业的重新崛起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xx橡胶产业虽然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但xx橡胶产业长期建立起来的产业基础、品牌效应、人才优势仍将存在一段时间,这为xx橡胶产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只要找准问题,对症下药,xx橡胶产业就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激发现有企业潜能。“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一个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只有通过科技研发,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解决橡胶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问题,首先是要让企业由怕投入转为要投入。要让企业明白不进行科技创新、不开发新产品、不应用新工艺,企业只会难上加难,企业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小,直至被市场无情的淘汰出局;要让企业不满足于现有的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研发新产品。其次要解决企业缺项目的难题。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通过认真做好前期市场调查,在充分掌握橡胶行业发展动态的前提下,找准项目,认清行情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科技攻关。
2、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强化行业自律意识。xx5家橡胶制品企业虽然都是以生产三角带、编织胶管为主,但5家企业在侧重点和生产优势是有区别的,如xx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在三角带生产上占有有技术、质量上的优势,而xx胶带有限公司在氧气乙炔管的生产上更具优势。面对这样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加强沟通交流,分析各自在产品上的优势与劣势,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各企业专注做自己更占优势的产品,或者组建集团,强强联合,从而达到资源互补,品种多样的局面,有效的避免本地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要强化企业的行业自律意识,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运用正当的方式,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相互竞争,而不是通过相互贬低、相互压价来抢占市场,避免损害到整个xx橡胶产业的发展。
3、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都有进行科技创新的想法,而且有的企业已经找到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但普遍受困于缺资金这一难题。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的通力合作。一方面企业要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同时将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包装后向社会推介,吸引民间资本的投资。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定期组织开展“银企洽谈会”等活动,沟通情况,研究问题,密切银企关系,同时建立和完善财政有限介入的信用担保中心,为企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信誉担保,解决橡胶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对科技创新,获得国家、省市名牌称号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企业走创新、创名牌之路。
4、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档次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相关行业迅速发展,对橡胶制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浙江、山东等地的大型橡胶企业都有扩大投资的意向,但浙江、山东这些沿海地区土地成本较高,而且经常出现电荒、民工荒等问题,而且出于拓展中西部市场的需要,这些企业都有意在内地投资办厂。我们要充分把握这次橡胶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紧紧盯住浙江、山东等地的大型橡胶企业,广泛宣传xx在橡胶产业已具有的技术、人才、品牌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以相对低廉投资成本,力争吸引几家大型橡胶制品企业落户xx,进而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使xx的橡胶产业形成集群效应,重新走上辉煌的发展道路。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十
常宁市素有“油茶之乡”的美称,油茶林面积69.2万亩,约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1.3%。油茶一直是常宁市的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受观念、市场、气候、品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油茶产业一直总量不大、效益不高,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作为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常宁油茶产业能否发展,如何壮大,是一个值得深度探讨的问题。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三省,衡阳是湖南第一油茶大市。全国现有油茶总面积约5500万亩,茶油年产量约15万吨。近年来,茶油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油茶的相关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1、油茶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油茶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茶的主产品茶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能有效抑制和预防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它的品质经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验,各项指标均优于世界植物油王“橄榄油”,被确认为全球最营养、最健康的优质保健食用油,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全球重点推广的食用植物油。油茶的附产品如油茶叶、油茶果皮、茶花、茶粕等是食品、制药、化工以及化妆品工业的重要优质原料,产业关联度相当高。同时,油茶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油茶的开发加工如火如荼。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产业,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国家林业局决定,“十一五”期间,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在全国重点扶持50个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形成30个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和30个茶油知名品牌。全国油茶主产区都把发展油茶产业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江西省全面实施油茶产业“1155”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油茶产业强省的目标。广西省正式启动优质油茶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我省和衡阳市也把发展油茶产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于茶油是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代表着生活食用油的发展方向,不少外国科研机构和公司已着手开拓深挖现有的油茶产品市场,国内食用油品加工企业也纷纷将研发重心往油茶上转移。
3、油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国际市场对茶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在日本等国际市场上,茶油价格是菜籽油的7.5倍,从茶油中提取的化妆品油,价格每吨达20万元人民币。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秦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进口大量茶粕,用于改良土壤或特种的消毒灭菌。在国内市场上,一般经过简单炼制的普通茶油,其价值达每公斤20至30元,部分精品茶油达到每公斤100元以上。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食用油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达到720亿元,总体上供小于求,尤其是高品质的食用油每年缺口在200万吨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茶油的深加工大有文章可做。
1、基本特点。常宁市油茶经营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常宁栽培油茶的历史长达1700多年。总的来说,常宁市油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油茶林面积大。常宁市油茶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22.6%,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0.6%,占经济林面积的92.5%,占衡阳市油茶总面积(330万亩)的1/5强。
油茶林分布广。油茶林遍布常宁市各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丘陵区,油茶林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有宜潭乡等12个乡镇,其中油茶林面积在6万亩以上的有荫田镇、蓬塘乡和烟洲镇3个乡镇。油茶林面积最大的村是蓬塘乡芝江村,该村总面积8783亩,其中油茶林面积就有5479亩。
油茶品种较优。常宁市的油茶品种类型主要有寒露籽和霜降籽两个品种群。寒露品种群是常宁市的主要品种群,遍布全市各地,果实小,每果含籽4粒,出油率高,鲜果出油率达7%,高者可达8%。霜降品种群零星分布在全市各地,与寒露品种相互混杂在一起,以荫田镇的分布最多,果实大,每果含籽7粒左右,鲜果出油率5—6%。常宁市油茶的霜降和寒露品种,分别有红球、红桃、青球、青桃、黄球、黄桃等类型。
油茶加工步伐较快。早在1988年,常宁市就自筹资金1000万元,在市区建起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常宁市油脂厂。拥有化验室、粉碎车间、浸提车间、预榨车间、肥皂车间、机电车间和一条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吨、日处理油料80吨、油脂50吨的油脂生产流水线。其主要产品是精制茶油,其副产品有茶皂素、茶粕粉、洗涤剂等。xx年,引进菲律宾林老板整体收购市油脂厂,成立了衡阳绿园农业加工有限公司,首期投资300万美元。该公司集生产、加工于一体,年产值达300万元以上。
2、发展状况。解放前,大面积的油茶林荒芜,产量很低。1949年,全县仅产茶油125吨。新中国成立后,油茶林回到了农户手中,油茶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78年常宁市出席了全国油茶生产会议,并介绍了常宁油茶生产的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此后,常宁市积极推广“三保地”和“一地三油”经验,并实行“三年一深挖,一年一中耕,老林改造,间密补稀,修枝整形,防治病虫,施放基肥”等一系列措施,油茶产量逐年提高。1981年上交国家的茶油达到2060吨,居全国首位,获得了原商业部授予的“金杯奖”殊荣。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油茶生产作为常宁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了油茶生产的稳步发展。近二十年来,常宁市油茶产量保持在年平均3000吨左右,其中,1994年油茶产量达3595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常宁市的油茶生产一直得到了国家、省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油茶生产及开发性项目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1984年以来,常宁市先后实施了涉外油茶工程、国家第二期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跨世纪油茶高产稳产示范林建设工程,较好地解决了油茶大面积单产低、效益低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油茶生产走内涵挖潜、提高单产的道路树立了样板。1984年—1991年,常宁市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2696”工程,完成油茶老残林更新造林5万亩,改造油茶低产林3万亩。1993—1995年,全市完成油茶更新造林0.83万亩,常规改造0.95万亩。—xx年,全市完成了3900亩的油茶示范林建设,造林成活率达到99%以上,获得了省油茶低改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nextpage]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绝大部分油茶林抛荒。这种现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xx年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抓好油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实施方案》。常宁市成立了油茶生产指挥部,切实加强了对油茶生产的领导。尤其是xx年7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常宁市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制定了油茶产业化发展规划,规划以宜潭、柏坊、松柏、蓬塘、烟洲、荫田、西岭、盐湖、三角塘、罗桥、板桥、胜桥、洋泉、官岭等14个乡镇为重点,分期分批逐步改造油茶低产林40万亩。规划xx年—,建设高标准油茶商品林基地11.5万亩。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9679万元,该规划确定了常宁市油茶产业近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这两年,常宁市油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油茶精深加工方面,xx年,常宁市与福建荣成轻工公司达成初步协议,拟在宜阳工业园内,由该公司投资1.28亿元,开发“中国油都”项目,集“基地—加工—销售—观光—休闲”于一体,打造独具常宁特色的油茶产品和油茶文化。现该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该项目正式启动后,将极大推动常宁市油茶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优势与经济效益的充分结合。在油茶基地建设方面,xx年底,常宁市从省里成功争取了15万株优质茶油,分发给三角塘、烟洲、蓬塘、兰江、荫田等乡镇。计划今后每年为一个有条件的、适合种油茶的乡镇,培育一块基地,逐步实现常宁市油茶品种的更新换代。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缺管理。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常宁市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的主要目的定位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油茶林分属各农户,分散经营,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的大环境下,油茶林垦复率低,抛荒率高,基本上是人种天管,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农户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开发,全市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低产油茶林比重达70%以上。而且近年来,“荒灾、火灾、虫灾”导致全市油茶林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进山扫墓、烧荒引发的火灾,据粗略估计,每年烧毁油茶林都在3000亩以上。病虫危害也很严重,近年荫田镇和西岭镇一带的油茶林遭受油茶尺蠖和茶弈刺蛾的危害,受害面积近4万亩。
二是基地不大,缺规模。常宁市油茶林示范基地面积不大,分布相对分散,未形成集中成片规模。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优质油茶林还处于幼苗成长期,未进入丰产盛产阶段。而且,全市油茶品种相对杂乱,树龄结构失调,老、中、幼树混杂,嫁接苗与实生苗、普通株与高产株相间,优良品种覆盖率低,林相不齐,管理不便,部分品种因提前采摘致使油茶籽含油量降低10%以上,影响油茶林单产。据统计,常宁市油茶平均亩产茶油4—5公斤,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产品不优,缺效益。长期以来,常宁市油茶加工基本是按产区分布,作坊式生产。农户沿用农村土制方法自产自销自食毛茶油,一些乡镇甚至还以手工操作的杠杆榨、楔式榨土榨油坊为主,生产效率低,油品贮存时间短。这种土制茶油市场售价只是精炼茶油的三分之一左右,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受季节性影响和分户经营的制约,油茶籽等原料的收购也是瓶颈。油茶加工企业除了收摘季节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无原料收购,加工设施只能闲着。
四是龙头不强,缺品牌。常宁市仅有衡阳绿园农业加工公司一家企业从事油茶加。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一
1997年,黎城、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决定》,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奋斗目标。
经过全县上下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县核桃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但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凸显,并日益成为我县核桃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绊脚石。袁纯清书记在我市调研时强调,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强化项目意识。核桃产业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大项目。为了促进我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入手,对我县核桃产业发展中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了调研。
一、产业发展现状
竞相发展的局面,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68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0多人。公司总资产1460万元(固定资产860万元),拥有有机核桃生产基地3000余亩,主要生产经营核桃、核桃仁、苦杏仁、核桃油、苦杏仁油等农副产品。2017年1-6月份,公司完成销售收入700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上缴税金25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户。“三泰”牌商标为山西省著名商标,“三泰”牌核桃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公司连续几年被长治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开拓国际市场先进企业”,是山西省“513”重点工程企业;2017年2月“黎城三泰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被中共长治、长治市人民政府评为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为延伸产业链条,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拟建成总投资3004万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加工转化核桃1800吨,生产核桃油800吨,核桃蛋白粉1000吨,新增销售收入7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同时,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借助沁县佳利食品有限公司、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利条件,全方位开发核桃深加工系列产品,逐步发展成为核桃收购、加工、出口一体化,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的外向型企业。
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企业货源组织难、核桃树管护工作不到位、核桃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方面。
(一)企业货源组织难,生产发展严重受限。
1、流动资金不足,本地货源组织难。在核桃采收季节,交易市场异常火爆,我县农户普遍要求现金支付核桃收购款。受制于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不能及时组织足够货源,核桃购储量无法满足生产发展需求,甚至出现供货断档。
近期,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沃尔玛公司、深圳海王星辰药业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急需流转资金和技术设备改造资金共400万元,以保证与上述两家公司的顺利合作,把我县核桃产品推向国内高档消费市场。
2、本地核桃外销,异地调货成本高。据县核桃产业办统计,我县年产核桃6000吨。其中,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加工包装,被涉县等地商贩以初级农产品价格收购。加上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外销的核桃(四通公司年外销核桃500吨,副食品公司年外销核桃300吨),我县核桃加工企业的货源已相当有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从本地收购的核桃很快完成加工转化,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就从异地高价调运核桃来补充货源。在收购旺季,每斤核桃十元左右;现下(淡季)从异地调货,每斤高达十五、六元,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利润微薄,严重削弱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
(二)核桃树管护不到位,基地发展难度大。
对核桃树进行了除草、施肥、树干涂白等基础管护,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工作还有相当差距。而由于没有科学管理技术和经验,广大农户无法及时有效对核桃树进行管护,今年我县较大范围出现核桃树挂果率低、病虫害严重的现象。
《关于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二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计划和第44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为了配合县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分别由谭天贵副主任和谭军副主任为组长.相关工委人员及部分常委会委员为成员的两个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14日,对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重点生态茶发展乡镇.重点抓茶部门,采取查看档案资料和生产发展现状.听取发展情况汇报和召开有生态茶发展主体(公司.大户.茶农).抓茶领导和镇村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查了解全县生态茶产业生产发展现状.分析研究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和讨论进一步抓好生态茶生产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工作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自20xx年来,在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战略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认真抓住上级产业发展政策带来的良好机遇,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将生态茶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实际编制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加强技术教育培训和种植管理,积极探索和尝试公司建基地联农户.大户建基地联农户.合作社建基地联农户和散户集中种植联户管理等有效的种植管理模式,生态茶产业初具规模。两年多来,全县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涉及种茶乡镇17个.种茶村43个.种茶农户5829户。其中茶园面积4000亩以上的有香坝.张家寨2个乡镇,3000亩以上的有鹦鹉溪.大坝场.枫芸3个乡镇,2000亩以上的有孙家坝.凉水井.宽坪.东华.许家坝.青杠坡.合朋溪.长坝8个乡镇,形成连片种植基地2000亩以上3个,1000亩以上2个,500亩以上5个。个别茶园今春已初产,部分茶园将在明春初产,初步实现了生态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机构,制定规划,建立机制,合力共抓产业发展。
一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或联系农业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解决机构编制组建县茶桑局,保障抓茶干部工资由县财政全额发放。各涉茶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具体办公和抓好产业发展。
二是结合全县各乡镇土地.水.大气.阳光等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客观要求,编制完成了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明晰了产业发展工作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工作目标,提出了产业发展工作措施,为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建立了县茶桑局主抓.相关涉农部门配合联动.有关涉茶乡镇具体落实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并建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适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培育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制定出台生态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整合发展资金,加大投入,落实茶园种植计划,加强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的重要战略决策,县人民政府按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用活用足上级政策,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盘活涉农部门和乡镇行政资源,整合集聚涉农资金,加大了生态茶产业发展投入。两年来,全县共整合各类资金3981万元用于生态茶产业发展。
二是县人民政府在整合集聚资源和资金的基础上,对建设茶园涉及的土地的租赁.流转.整理,茶苗的育.运.供,落实种植面积的工作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实际,制定并兑现落实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如:土地整理按300元/亩进行补助,栽植茶苗和底肥统一实行政府采购后按3500株/亩和100公斤/亩无偿提供给茶农,对乡镇按种植面积落实情况补助工作经费和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等),充分调动推动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行政主体和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茶园种植计划的全面落实。两年来,全县立足自育自栽共建苗圃820.5亩,共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三是整合涉农工程项目,加强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基地生产条件,提高茶园建设质量。两年来,全县新修进园公路38公里,维修进园公路75公里;新修园内公路160.7公里.生产便道19.164公里,其中硬化生产便道8.62公里;修建蓄水池212座,可蓄水8037立方米。
(三)结合实际,积极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注重抓好茶园建后投产前的生产管理,着手抓好加工环节工作,超前谋划和做好对接市场的工作,着力抓好生态茶良性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
一是扎实抓好茶园投产前管理工作,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示范茶园建设,建设地级示范茶园2个共1000亩.县级示范茶园5个共1200亩,茶苗长势良好,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抓好茶园间作示范推广,引导茶农以订单生产方式抓好茶园间作,促进以种代管,两年来,共计间作花生.黄豆.蔬菜.绿肥43000余亩,特别是今年茶园间作辣椒效益较好,亩产值可达2000元,达到了茶园投产前“以种代管.以短养长.以收养管”的良好效果。同时于去年组织招考聘用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加强茶园生产管理,并建立茶园建设和管理激励机制,加大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奖励工作力度,严格兑现落实奖励,促进了乡镇抓好茶园建设和投产前的生产管理。
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国家涉农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全县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组织编制生态茶产业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两年来,共成功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茶产业)项目资金1897万元,争取省财政现代农业信用担保项目资金250万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宣传,成功引进贵州梵锦茶业有限公司落户张家寨镇,投资4000万元建设茶园基地2500亩;引进湄潭客商落户合朋溪镇,已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思南县合朋国礼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拟建大型茶叶加工厂1个,新建茶园2000余亩。
三是积极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和市场对接的各项工作。第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和扶持,引导茶农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在许家坝.长坝.合朋溪.东华.鹦鹉溪等乡镇成立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6个,注册资金达到1123万多元,入社茶农共395户,同时帮助专业合作社从生产技术.资金筹集使用.茶叶加工和营销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生态茶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第二是争取省财政资金250万元,县财政注入资金250万元,组建了思南县惠农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搭建了融资平台,目前已为县内5家生态茶产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贷款155万元,有效地支持了专业合作社壮大和生态茶产业发展。第三是对全县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进行了规划布局,编制项目向上争取和对外招商引资,同时,县政府还出台了促进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的鼓励政策,加快推进建设步伐。第四是加大茶叶生产无公害产地认证工作力度,推进提高茶园建设管理质量水平,目前全县已有1.27万亩茶园获无公害产地认证。第五是着手抓好茶叶产品市场营销的准备工作,提出了产品品牌创建.包装设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初步计划和方案,着力打造“圣岭春芽”绿茶核心品牌。
总体来看,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生产基地建设成效较为明显,生产管理基本到位,茶青市场和加工厂建设开始起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着手谋划,生态茶产业体系正在培育形成。
任何一个产业的培育壮大既非一朝一夕之事,更非一蹴而就之功。我县生态茶产业的培育发展更是这样,特别是全县要在2013年完成共10万亩的茶园建设任务,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困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取得的成效固然可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暴露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全县上下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加以努力克服和认真解决。
乡镇和部门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战略决策的力度不够,表现为在认识上只注重眼前利益,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没有长远眼光,在行动上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支持难配合.协同难协作,导致抓生态茶发展的工作机制运行不畅,一些具体措施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合力不大,力度减弱。
二是生态茶产业投产周期较长,产前管理投入大,部分茶农由于土地种茶后短期内没有收益,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而放弃所种茶园管理;公司或大户由于政府的财政贴息政策兑现不到位,加之银行贷款条件苛刻和其他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集困难,茶园管理滞后。
三是部分茶园虽已建成,一方面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行政干预,一些茶农想退出,但难以找到企业或合适的大户接管,茶园流转困难。另一方面是已流转到公司或大户的茶园,由于涉及土地流转的面广.量大.时长.户多等情况,存在土地流转的流转费不合理和相关手续不尽完善的突出现象,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技术服务满足不了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差距较大,一方面是全县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工作滞后;另方面是虽然全县聘请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由于培训.管理.考核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加之其技术知识水平不高,指导茶叶生产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突出。
五是部分茶园即将投产,但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滞后,茶农及发展茶产业的公司和大户对茶产业发展前景预期持悲观心态,影响了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积极性。
六是一些茶园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茶园管理劳动强度大.难度大。
生态茶产业发展客观要求必须将茶叶作为商品生产,因此,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必然要求我们要抓生产之本,会加工之法,懂市场之道,擅经销之术,结合调研情况,调研组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信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实现规模发展,做实做大做强生态茶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要加强乡镇和部门的统筹协调和任务考核工作,增强乡镇和部门工作责任意识,提高抓茶干部工作积极性;要加大发展生态茶产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力度,让参与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公司.大户和茶农特别是规划种植区的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好处和难得机遇,充分了解生态茶生产基本规律,增强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主体意识。
二是要认真研究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市场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使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运行,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抓好生态茶产业规划调整和优化工作,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意愿,本着宜茶则茶的原则落实种植计划。
三是要充分发挥行政干预作用,整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项目及资金,加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行政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产业发展走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绿色生态化.加工规模效益化.销售品牌创建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促农增收.促财政增长的产业发展终极目标。
四是要加强茶叶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招引人才优惠政策,招录聘用或引进一批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抓好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生态茶生产管理质量水平,提高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生态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是要继续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生产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
六是进一步抓好茶园投产前的管理工作,加强茶园管理投入,发展以短养长产业。
七是要加强茶园土地流转工作,建立符合各方权益的工作导向机制,指导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手续,建立相关档案。
八是要尽快统一规划建设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
九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商品茶市场调研,抓好销售环节品牌创建的基础工作,搞好商标.包装设计,加快生态茶农产品专业市场规划建设。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三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xx县、xx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十四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并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五个具体路径,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年初以来,县委农工部带着“如何建设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乡村,实现乡村五个振兴”重大课题,进行了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结合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20xx年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35。3亿斤;农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7元,同比增长9%。
(一)在推进产业发展、提升农牧业效益方面。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共建设节水灌溉农田117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50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大场730个;农机综合机械化率达86.5%。二是质量兴农兴牧战略破题起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玉米种植面积302万亩,绿色水稻65万亩、杂粮杂豆80万亩、特色作物60万亩。20xx牧业年度家畜存栏247.6万头只,优质牲畜改良率达90%。三是农村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发展。成功争取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全国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两个国家级试点项目,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18家,带动农牧户3.2万户。
(二)在抓好生态建设、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方面。
一是自然生态逐步修复。实施土地整治项目41.28万亩,落实重点公益林和天保区补偿面积141.78万亩,完成“三北四期”工程年度造林30多万亩。二是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开展以“五清、五有、五化”为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提升行动,推行农户“门前四包”制度,使村屯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切实加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全县农村牧区共有卫生厕所3.98万座,普及率达到55%。
(三)在培育乡风文明、繁荣农村牧区文化方面。
一是基层文化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全县乡级文化站和文化广场已实现全覆盖,80%的嘎查村建设了标准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或农牧民健身广场。二是农民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今年扎县委、政府大力开展“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主题活动”,各地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千家万户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社会新风宣传氛围日益浓厚。开展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传活动,去年以来各地共悬挂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标语20xx余块,手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109390米。
(四)在加强社会治理、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方面。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重点实施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党员“创业带富”行动、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农村党建工程。目前,嘎查村集体经济均达到3万元以上;248个“创业带富”党员带动贫困户1781户;196个嘎查村活动场所均达到规范化标准。二是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严厉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新建改建了699个民间警务室,连续三届、12年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同时20xx年被授予“长安杯”称号,是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县。三是打造“三农”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培训农牧民达15万人,大多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目前,共有248位乡村人才在水稻种植、黑木耳种植、育肥牛养殖、农家乐等产业项目上,带领1781户农牧民踏上了致富征程。
(五)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方面。
一是精准扶持贫困群众增收。整合各类扶贫资金3亿元,投放贷款2亿元,全力实施“菜单式”精准到户产业扶贫和资金收益扶贫,20xx年全县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34万人。二是全面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完善财政补贴措施,投入1800万元扶持嘎查村发展集体经济,开发农村公益岗位解决1077贫困人口增收问题。20xx年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惠农惠牧资金12.5亿元,促进农牧民增收近4100元。三是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完成农村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0.6亿元。
近年来,该县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回避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将给乡村振兴带来较大阻力和困难。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
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套和有效利用率较低。设施农业基本都集中在东南乡镇,其中高效节水农田仅50万亩,不足全县耕地面积的15%,其他大部分农田抗灾能力不强。比如:以玉米为例,东南乡镇的好力保镇基础设施完善,玉米亩产可达1200斤,并且实现“旱涝保收”,而北部乡镇玉米亩产在700斤左右,还要“靠天吃饭”,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全县畜牧业标准化、设施化棚圈建设滞后,导致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北部苏木镇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经营的现状。
二是农牧业产业不大不强。
我县耕地、水源、劳力等资源相对丰富,但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种养业规模小而散,与二三产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成长也慢、创新能力较差,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造成了农牧业资源投入“多”与产出效益“少”的矛盾。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环卫基础设施不完善,管护经费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各苏木乡镇、嘎查村均未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处理场,大多数嘎查村生活垃圾就近在路边、田边、河边倾倒,乡镇所在地的垃圾处理都是就地简易填埋,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粪污治理成为环境整治难题。农村牧区卫生厕所建设严重滞后,实际覆盖率不足50%,无害化厕所基本空白,较大影响着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四是农民群众文明意识不强。
相对城镇而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创建水平不高、措施不实、工作不细,造成乡村传统不良习惯没有得到有效纠正,村民的文明意识相对缺乏,封建迷信、信谣传谣、聚众赌博等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年青人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有的负债娶妻后不孝敬老人甚至嫌弃父母,造成很多老人“因婚”致贫,比如:好力保镇五家子村年过七旬的赵守业,给3个儿子娶了“媳妇”,盖了大瓦房,自己却住着危土房,后由国家救济才住上了40平米的新房。日前“老伴”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只有2个女儿在床前照顾,儿子儿媳不闻不问,类似问题在农村比较常见,已然形成了一股不文明风气,因此,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文明意识亟待提高。
五是乡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基层农技队伍和实用人才队伍不足,现有农村实用人才852人,其中种养技术类人才810人,占95.1%,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缺乏引领新技术的“尖兵”团队。一方面,缺乏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返乡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薪酬待遇低、没有晋升渠道、缺少创业平台,导致不能安心工作,人才流失严重。
六是农牧民稳定增收渠道不宽。
受市场、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农牧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空间有限,要实现“土里刨金”难度很大,比如:自治区固定观察点胡尔勒镇沙巴尔吐嘎查共有3786人口、耕地2.1万亩,有家畜1.9万头只,通过对其中20户进行常年观察,该嘎查农牧民产业收入来源只有三项即种地、养畜、务工,比例为4:5:1,多年基本保持不变,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同时,该县现有的农牧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企业规模效益不显明,对农村经济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新时代,新乡村。面临党中央、国务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大好形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绝不能沿袭传统,要敢突破,要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有新提升。
乡村振兴是一次农业的全面转型、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民的全面进步的新蓝图,是走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生态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的新道路,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业农村“放管服”等改革的新政策,对于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方法步骤上要有新思路。
要正确处理好规划、主体和时间的关系,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按照中央、自治区和盟委的统一部署,实施“三步走”战略,具备战略定力,具有历史耐心,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
第三,在资金投入上要有新举措。
“钱从哪里来”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解决不好,乡村振兴这一美好的蓝图就无法绘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在整合财政资金、创新农村金融、吸纳工商资本、汇集社会力量等方面下功夫,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使广大农村牧区成为吸引“人力、财力、物力”的政策洼地。
第四,在实践探索上要有新机制。
要持续深化农村牧区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法赋予农牧民对承包土地草场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权能,更好地用活土地经营权。持续推进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重点抓好清产核资、身份确认、股份量化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使农民收益。
第五,在推动落实上要有新合力。
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吸引各行各业人士投身乡村振兴运动,充分运用各类新兴媒体,及时总结提炼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好的经验做法,丰富宣传载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发挥优势,抓住关键,补齐短板,统筹推进实施。
(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结合扎县实际,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到20xx年打造出“粮、肉、糖”三大支柱产业。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利用项目,建设国家“商品粮”输出基地,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在50亿斤、年输出商品粮200万吨;建设畜产品储备供应基地,生猪饲养量达200万头、肉羊存栏300万只、肉牛存栏50万头,实现年产肉类产品15万吨;建设中国北方“糖都”,发展甜叶菊种植10万亩、甜菜50万亩,实现年产甜菊糖2500吨、甜菜糖30万吨。二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双稳双增双扩”工程。种植业推进“稳粮增经扩饲草”,稳定玉米种植面积,20xx年水稻种植达到80万亩,其中旱作水稻10万亩,扩大甜菜、甜叶菊种植面积,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中草药、青贮玉米及饲料;畜牧业推进“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优质牲畜比重,发展安格斯牛1万头,到20xx年牧业年度家畜存栏稳定在300万头只。三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实施特色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加快甜叶菊、黑木耳、山产品、优质肉蛋奶类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农牧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牧业、体验农牧业、创意农牧业、认养农牧业、“互联网+农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二)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们要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提升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创业和创新,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二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用宽松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吸引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资金支持、政府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要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把本土人才培养纳入培训计划当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力度,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适时举办技能大赛,培育根雕、剪纸、编织等高技能人才。注重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指导作用,培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
(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一要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以“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农村牧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二要树立朴实的价值观。引导嘎查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乡村风尚。三要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好“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动力主题活动”、“送欢乐下基层”、全民阅读等公益性文化活动,鼓励农牧民群众围绕“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等主题,自编自演歌曲、舞蹈、小戏等节目,展现新时代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幸福生活的良好风貌。
(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一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立足恢复、建设、保护和利益驱动生态,积极创新产权模式、造林方式,大力发展碳汇经济,不断发挥和拓展生态效益。到20xx年,实施造林6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3%。二要因地制宜搞好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实现农村牧区无害化厕所全覆盖。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建设森林村镇、特色小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到20xx年实现风电装机1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50万千瓦、水电装机10万千瓦,推进秸秆资源转化,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高效环保推进资源开发利用,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确保扎赉特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和家的味道。
(五)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是关键。一要打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以实施“北疆先锋”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富民党建”,以抓党建促振兴。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统筹谋划农村牧区党建工作。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发挥乡镇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农村牧区实现有效覆盖。二要培养过硬的党员队伍。从严加强农村牧区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抓好嘎查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注重在优秀青年农牧民中发展党员,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切实用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六个一”机制,做实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牧区党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三要建设更强的嘎查村两委班子。今年要全面完成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主任,认真落实扶持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十条措施,确保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嘎查村稳定在80%以上。实行嘎查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嘎查村级权力规范运行和有效监督机制,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五
云南是南方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根据调查统计,2017年云南核桃种植面积82.4万公顷,产量超过3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66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在省内,种植面积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种果树,是云南第一经济林果。
(二)核桃深加工现状
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据调查统计,云南现有南国天然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昌宁县胜江林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47家核桃加工企业,从业人数3049人,设计生产能力6.196万吨,产值56823万元。云南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
云南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三)云南核桃栽培研究成果
2
规模有待提高。由于“薄壳核桃”总产量偏低,价格偏高,加工企业基本上是选用价低量少的铁核桃与碎仁为原料加工核桃油,使核桃加工也难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的发展。
(二)基地建设和抚育投入不足
目前云南核桃产量高、效益好的栽培模式是果粮间作栽培和四旁植树两种栽培模式,这两种栽培模式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3,而大面积是种在山坡、山脚、山箐、山凹等地方,这些地产核桃林大都投入低,因而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低。此外,在干果基地建设、扶贫攻坚项目、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等核桃造林中,由于建设和抚育管理经费标准低,导致种植效益偏低,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已发生的问题也有待解决。核桃栽培面积大,但总产量低、质量低是目前云南核桃产业面临的问题。
(三)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产业技术含量低
云南栽培核桃经过科技工作者近40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良种和栽培技术方面均有先进、成熟实用的成果。但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种和苗木繁殖问题 核桃品种混杂;良种纯度不高;在晚霜危害严重地区(滇东北、滇西北、滇东南的部分产区)缺乏良种;现行苗木规格标准偏低,影响了核桃园建园质量;缺乏专业化采惠圃。
2、山地核桃园的立地选择问题 在核桃基地建设中,有些地方忽视核桃的特性和对立地条件的要求,片面强调集中连片,将核桃造林的选在气候炎热或非常寒冷、土壤干旱瘠薄的荒坡、山顶上,致使核桃生长不良和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3、现行的核桃园的立地选择问题 现行的核桃标准系列中,国家标准有1987年颁布的《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ly/t1329-1999),2001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核桃坚果质量等级》等。这些标准均是以我国北方核桃为主要依据来编写的,不适应云南核桃产业发展,云南省至今未编制过省级地方标准。
4、无公害栽培与绿色食品认证缓慢 云南核桃多栽培于山区,远离工矿企业和喧嚣的城市,远离污染源,加之云南核桃病虫危害相对较轻,在栽培中基本不使用农药,完全具备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条件,但云南省核桃产业的绿色和无公害认证缓慢。
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害,但未引起云南省核桃加工企业的重视。
(四)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加工技术
云南省从事核桃经营加工的大小企业约有300多户,且实力不强,属于分散竞争的格局,基本没有优势核桃品牌。核桃产品加工产业化程度低,核桃深加工技术研发和产批开发滞后,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核桃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三、云南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引导产业发展。云南核桃产业既是一项传统产业,又是一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型产业。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发展核桃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调动广大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要提高对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这一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减农民收入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技术服务和流通销售的帮扶力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2、出台澈励政策,拉动产业发展。核桃种植基地建设是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核桃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要税极引导农p、企业扩大核桃种植面积,扶持专业户或种植大户共同出资建设基地,特别要鼓励核桃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与核桃种植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人、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核桃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
3、加大怠种繁育.巩固产业发展。核桃产业的发展应从品种的繁育人手,同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优质化生产标准,尽快推广应用于生产,实现核桃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云南核桃产品进人国内外大市场打好基础。
4、挟持龙头企业,确保产业发展。要实现核桃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延伸核桃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和社会资金建设龙头企业,引进目内外先进的核桃生产、加工等设备设施,做深做细核桃系列产品,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投资.重点扶持建立棱桃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项目,带动云南核桃产业快速发展。
体系。组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社会能人,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核桃产品中介服务组织,为核桃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证核桃种得好,卖得出,能增收。
总之,云南的核桃产业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核桃种植户的努力下,云南的核桃产业将会更加的辉煌。
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篇十六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对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些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
2、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由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3、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另一方面又受市场。
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
3、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