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故乡散文(优质22篇)
动员令是为了激励他人积极行动起来并共同达成某个目标而发布的一种书面通知。总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过去的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故乡散文篇一
对于一个从小就离乡的人来说:故乡,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情都早已忘却。然而,在记忆的深处有一股味道从未被抹去,那边是故乡的炊烟。
故乡的烟,那混合着青草的干柴燃出的气味,在喧闹的都市是不会闻到的。缕缕的炊烟,淡淡的青草味,无一不让人回想起那幽静的树林,泥淖的小道,还有永不让人忘却的那带有青草味的空气。没有什么比乡烟更令我思乡的东西了。故乡的炊烟便是自己的故乡。
还记得,每当春节过年回姥姥家时,自己都会十分兴奋的边走边跳。那泥土和着麦壳砌成的大屋,那古式的灶房都在吸引着我去靠近。每次当姥姥准备做饭时,我总爱自告奋勇的去烧火,望着那火红的焰苗,便欢喜不止的加柴,边加边看着姥姥同亲人们忙碌做饭的身影。那家常的唠叨,那关心的询问,伴着火红的焰苗不断升温。直至当亲人们发现到我的新衣已被灶火烧出了几个洞来后,便再也不让我接近灶房了。然而,最后我带着一身的烟味和白灰高高兴兴的走出去。而那萦绕在身边的烟味更是令我开心不已。
我爱故乡,更爱那故乡的炊烟。那围绕在篝火边的火红脸庞,那令亲人们懊悔不应烤火而惹来一身的烟,都是我的最爱。那烟融合着故乡的情,故乡的人。颇有“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架势。
繁华的都市,热闹非凡的夜晚,都抵不住那类似与“孤魂野鬼”的游子心。每一个无眠的夜晚,每一个孤独袭身的时刻,唯一能为我驱寒的便是那故乡的炊烟,那已满温暖的炊烟便是我的家,我的故乡。
曾几何时,每当自己望见窗外的黑烟时,便都会激动的跑过去看一看,闻一闻。可是到了最终还是抱着失望而归,因为那并不是我记忆中的炊烟。不断的希望,不断的失望,而故乡的炊烟在我心中却是越发的深切。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乡的老屋由于姥姥的病情早已上了锁,那曾养育过的灶台,那曾温热的灶台,如今,也只怕寒冷刺骨了。而曾经欢聚一堂的亲人们也早已各奔东西了。那驻扎在我心中的乡烟亦越发模糊。故乡的炊烟,那吸引着我的乡烟,那载着我思乡之情的炊烟,到底是怎么模糊了呢?!
真希望有一天,能重新打开那或许早已生锈的'锁,重新燃起那混合着青草味的炊烟,再一次闻一闻那怀揣着故乡的炊烟。
欣赏故乡散文篇二
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八十多岁的老外婆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囡囡,我知道你最好了,带外婆回家吧。”那恳切的眼神与乞求的语气,让醒来后的我久久不能成眠。
舅舅把外婆和外公从乡下接到广东的城里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里,我也只是趁着国庆长假去看过她们一回,湖南与广东并不远,但对于我们这些上班的人来说,出趟远门,却是一种奢侈。
记得那次见面,瘦瘦的外婆一见到我,就用还能动的一只手紧紧的拉着我,也是如此恳切地问:“囡囡,你是来接我们回家的吧?”那语气与神情,分明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看到了希望,令我动容。其实我知道,这是外婆对每一个来看望她们的人必问的一句话。自从两年前来到城里之后,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谁能带她回老家。
回老家成了外婆有生之年最大的期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外婆跟着外公从县最大的水库——下源水库库区移民,到一处偏僻的高山上落了脚。那年月,山上的日子确实过得比山下丰盈,偏远的地方土地多,饭都吃不饱的饥馑年代里,至少红薯杂粮是够吃的。那时山旮旯里娶媳妇都比平地的人家容易得多。支持国家建设,要移民,考虑生计,大山里成了最好的选择。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后怕。记得外婆跟我说过,那时山上野兽很多,甚至还有老虎和狼出没,晚上有时还会听到狼的嗥叫。我不知道当时的外婆带着六个年幼的女儿经历了多少个提心吊胆的夜晚,但幸运的是外婆就一直住在那里,将儿女拉扯大,全家安然。在她将近四十岁时,做梦都想要个儿子的她,冒着高龄产妇生育的生命危险,生下了我舅舅。那年月,生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在所有人的心里根深蒂固,有了儿子,生活再苦再累好像也有了些安慰,在家庭、在左邻右舍中可以挺直了腰板。
从山下跟外婆他们一起上来的几户人家,互相帮助,抱团取暖,把荒山开垦成耕地,水源好的辟成水田,打水井挖池塘,种上红薯与稻谷,为了生活,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尽管偏僻,近乎与世隔绝,可就是这样的一个高山上,慢慢吸引了一些人定居,成为了那里的村民。从我记事时,那里已经是一个有着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了。后来我读书读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想起外婆的家,分明就是现世中的桃源。
外婆就在这桃源一样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劳却幸福着。每每我们逢年过节或放暑假去的时候,她总是杀鸡宰鸭,乐呵呵地搞一大桌子菜,并且拿出花生、梨子等自家有的零食任我们吃个够。一放暑假,我们一大帮猴孩子就齐聚外婆家,上山放牛、掏鸟窝、采蘑菇、捉泥鳅……嘻笑打闹,几个孩子在一起,可以把房顶都掀掉,可外婆从来不管我们,只是慈爱地看着我们吵闹。那时,我们都觉得外婆那里是天堂。假期结束了,我们几乎是被爸妈拖着,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回家。
有外婆的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一年年地在这种幸福中长大,而外婆却渐渐老去。长大了的我们渐渐地远离了那个村庄,偶尔回家,也都怕爬那高高的山,去的次数屈指可数。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古朴安静的村庄在时光流逝中越发寂静。外婆的村庄也跟绝大多数高山村庄一样,年轻人都外出了,留守在家的是屈指可数的垂垂老者。舅舅在广东那边安了家,我妈和姨妈们相继也跟着子女到了城里,可是老外婆老外公却还是坚守在那高山上,不管后辈们怎么劝说。她们习惯了高山上清新的空气,习惯了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也习惯了山上的鸟鸣和太阳烘烤土地的味道。
我看着消瘦的外婆,慈爱的面容里写满了无助与惶恐,心里酸楚无比,我懂得她对自己村庄的那份感情,但我没法接她回家。我的心,同她一样,困在了城市里。
我悲哀的想,来日无多的外婆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到那个有着几十年生活情感沉淀的故乡,那个有着青的山、绿的水、蓝的天的桃源。外婆精神皈依的唯一寓所,或许就此只能依然鲜活在外婆的记忆与想念中了。
欣赏故乡散文篇三
夕阳下,树木鍍上了一层金色,温暖如同游子回家时屋檐下的把盏灯火。淡淡的阳光,懒散散地斜撒着,大地比往常更平静了。远望去,一个红衣服的小女孩正沿着干涸的水渠静静地向远处走去,不远处,那位拾柴的老人正吆喝她不要走太远。
月盈月亏,花开花落,十五年过去了。
她还和往常一样,静静地望着窗外。春去夏来,秋走冬至,又一年过去了,窗外已飘起雪花。纯净的雪花,淘气般地落在对面红色的瓦房上,非要把原本红色的瓦房变成天使的纯净,如同十六年前的她一样淘气。她的思绪也随着熟悉而陌生的雪花飘向故乡,夕阳下,一个红衣服的小女孩不顾爷爷的呼唤依旧沿着水渠走下去,那年她五岁,那片夕阳是她现在梦魂牵萦的故乡,她知道她离开那片夕阳好久了,她也有几次追寻过,但再怎么追寻夕阳已无往日的味道。其实她也不知那是什么味道,但她却向往,向往夕阳下爷爷爷爷温暖的手心。
小时的她每当树叶飘零时总会陪爷爷到村外的小山坡上拾柴,这似乎成了她儿时每年必修的一段课程。清早,阳光撒在红红的瓦房上,一老一小牵着手向村外走去,田野上,庄稼早已收割完了,空旷旷的,但阳光的明媚总会给大地增添点什么似的,她的心窝同时也暖暖的。途中,爷爷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趣事让她乐不思蜀,她的一举一动也让老人感到欣慰。走累了,爷爷找块大石头坐下,而她却目不转睛地盯这爷爷大大的口袋,慢腾腾地靠过去,爷爷伸伸懒腰,从那黑油油的口袋中掏出她那早已向往已久的瓜子,每次都是她笑呵呵地等待这瓜子,而爷爷却故意慢慢地掏出,瓜子吃完了,他们又向山坡走去了。一路上她总是那样的新奇,仿佛笼中鸟偶尔飞上渴望的蓝天。到了之后,爷爷拾柴,她到处玩耍。她喜欢沿着水渠走下去,她记得听谁说过,沿着水渠走下去,就能走到改嫁他乡的妈妈那,所以她习惯静静的走着,感受着远处妈妈的`思念。一次偶然,她在不远处发现了一棵山楂树,树上小灯笼般的山楂仿佛在向她招手,只可惜树太高,她只能拾树边散落的山楂,她时常挽起上衣,将散落的山楂一颗颗捡到挽起的上衣内,兴高采烈地跑到正在弯腰拾柴的爷爷旁边,将红红的小手内那颗最大的山楂放到爷爷嘴中,爷爷先是表情一阵酸楚的样子,然后仍欣慰的笑着说:孙女长大了,能给我摘山楂。等爷爷拾完柴,她也玩得累了,一老一小又背着夕阳,向那充满炊烟的村子走去。
月盈月亏,花开花落。十几年了,她一直没想明白,那几年她是为了陪爷爷拾柴,还是为了途中那一捧瓜子或是那棵向她招手的山楂树。
时间无情,多年前她的爷爷埋入了那座小山丘,那捧瓜子也随爷爷的消失不见了,山丘上的那棵山楂早已不知在何年何月化成炊烟随雪花飘向天堂。那些记忆已经过去多年了,但她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有一种东西吸引她回到那片夕阳下。
几年前,她牵着小妹的手走上了那个山丘,夕阳下,阳光还是那样明媚,但她感到总缺了点什么,虽然说不出缺的是什么。她那小妹天真的望着她问:“姐姐,我们来这么冷的山丘干嘛”,小她十五岁的妹妹当然不会懂,为什么每年她都来这儿静静的望一番。
欣赏故乡散文篇四
真快,十年啊,十年的记忆像光影一样又重新浮现,不能忘记,2008.5.12,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却留下了一个血淋淋的记忆。
记得那天,单位正搞科学发展观,局党委定于下午两点半各支部照开党员民主生活会。下午两点半,急匆匆的我来到单位,刚走到一楼走道时,突然,我感觉两条腿仿佛被什么东西牵绊,怎么也迈不出去,身子也左右摇晃,正在办公室等大家的高站长冲出门大喊;“快跑,地震了”。听到这一声喊,我马上掉头跌跌撞撞往外跑,此时,只听得楼上脚步凌乱,喊声四起。
此时,院子里已经站了很多同事,我们目睹着六层办公大楼左右摇摆,看的我不时惊心,正怕……。几秒钟后大地便停止了摇摆,一切归于平静。我们的党员生活会也正常召开。会议结束后,招标办的柯彤打电话让我到她办公室去一下。过去她问我;“毕姐,你知道哪里发生大地震了吗?”我茫然的瑶瑶头,她一边指着电脑一边说是四川的汶川发生了大震。汶川,一个非常陌生的地名。此时,电脑上出现了一幕幕惨烈的画面,房屋倒塌,残垣断壁,现场一片狼藉,看的我触目惊心。那一刻,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汶川,从那时起,汶川,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点,种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紧接着传来消息,汶川强震,也波及到了陕西的汉中、宝鸡和我省大部分地区。
仅仅几秒钟的地震,就颠覆了整个汶川,恶魔般一下夺走了几万人的生命,也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命运:家园坍塌,亲人离散,废墟里的呼救,失去亲人凄惨的哭声,声声撕裂着人们的心。相信,那段时间,人们的情感都维系在了汶川,汶川在流血,我们在流泪,正真体会到灾难面前,人类显的是那么羸弱、无助、彷徨。
汶川惨烈的地震,带给人们心理上的阴阴是可想而知的。地震当晚,小城大部分人晚上都不敢在家住。那时候,华亭西部还未开发建设,鸿昊盛府也只是圈了一块地,以西全是空旷的田野。那晚,我和爱人,银川的马莉姐姐,还有瑞卿,我们六人带上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鸿昊以西。当晚,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但繁星布满了天空,璀璨着天宇,仿佛一切都未发生过。五月的华亭,白天、晚上的气温相差十几度,虽然我们穿着御寒的棉衣,但是还是冷的发抖,侵扰的我们无法入眠,我们在一起聊天,聊汶川,聊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聊那些还深埋在废墟里的人,还有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我们深深牵挂着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那晚,我平生第一次在郊外过夜,感受到有家不能归的悲哀。
汶川地震的信息源源不断的从地震灾区通过互联网传到了网上,每天,我们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了解灾区的救助。看到军人在一片废墟里,顶着酷暑,在一片死亡之城的`废墟里救助伤员,我们热泪盈眶,真是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社会,才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博爱。那时候,人们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汶川、救助、孤儿、灾民、还有那些在抗震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们,感动的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此时此刻,灾难面前,我们才正真体会到党的伟大,政府的英明,即使淫威的自然灾害,也不会压垮人们的精神。
5.12后,我县的部分建筑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的中心工作一下转移到普查地震造成的损失。我和几位同事被抽调到普查全县乡镇教育系统的危房普查。白天,我们坐车一个个乡镇、村校普查,每个教室,围墙、厕所等都在普查范围,最后进行评估、汇总、上报。一天普查工作结束,当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却不敢休息,眼睛一闭,惨烈的场景就浮现眼前,搞的人心恍惚,夜不能寐。
那段时间,余震不断。记得某晚八点多钟,刚收拾晚家务,余震袭来,我们撒腿就跑到了小广场。此时,小广场已经人山人海,人们紧张的在小广场避震。突然,身边一位陕西口音的年轻说:“大姐,我今天出差到华亭,刚才地震,慌乱的没有带手机,请让我用您的手机给家里报个平安好吗?”我毫不犹豫拿出手机交到他的手里说:“快点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家人着急”。小伙报完平安,执意要给我五元钱,说是长话漫游。我拒绝了,我想,灾难面前,金钱算得了什么。
十年的记忆已经开始模糊,但那晚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大约是二十几号的日子,电视台滚动播放地震信息,让大家做好抗震防灾工作。那天,人们都在极度恐慌中度过。一中小广场、郊外空旷的地带,五颜六色的帐篷搭的满满的。那天,政府要求每个单位要有值班人员。那天,恰巧安排白局长和我值班。六点下班,单位上空无一人,我一人坐在电话旁边,紧张的等候命令,不时透过玻璃窗,观看街道的情景。只见街道上行人如潮水般匆匆而过,人的喧闹声、车的喇叭声交织一起,此起彼伏,人们神色紧张,背着简单的行李,扶老携幼,向空旷的地方走去。那晚,我似乎在看一场现实版的逃难大片,我们都成为大片里的主角。
这时,白局长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单位已经没人,我们也可以撤离,否则有生命危险”。我和白局长又从顶层到一楼细细检查一遍,确定每个房间没有工作人员,我们才锁上大门离开单位,此时已是晚九点。
那晚,我们全家带着被褥到一中小广场过夜。我躺在坚硬的地上思绪万千,仰望苍穹,宁静,星星很多,布满了天空,没有一点地震的预兆,我默念:“上帝呀,请你保佑我们躲过这一劫,让我们安详和谐、平安生活……”,早上眼睛一睁,嘿,和往常一样,世界一片宁静祥和,晨曦已染红了半边天,好美,和谐平安的一天又开始了。
那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最多的就是橄榄绿,那些军人在废墟里救助伤员的情景历历在目,灾情就是命令,刻不容缓,那一刻,他们真是在和时间赛跑,他们顶着烈日酷暑,用一个干粮,一瓶水的营养救助伤员,一个个伤员被救出,我们的心跟着欣慰。那段时间,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最温暖的场景是一位年轻的警官,在废墟中为几个失去母亲的婴儿喂奶,那情景,温暖了许多人,人们为这位警官投去了敬仰的目光。还有那个在废墟了埋了几天几夜的可乐男孩,即使在死亡面前,也表现出了坚强、乐观和幽默,至今还能想你他被救出来的那一刻,一声我要喝可乐,那是对生命的渴望,被当年称谓:可乐男孩。
虽然汶川是用伤痛和泪水浸透着,但人们没有忘记在苦难中挣扎的汶川,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六月,华亭县举办了大型募捐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捐助活动在体育场拉开帷幕。募捐现场,异常热烈,县上各大企业,机关的干部职工、学生等几千人参加了募捐活动,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其中最感人的场景是一位爬行的残疾人,是汶川地震后,第一位主动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人,虽然只有五十元钱,但对于一个吃低保的残疾人家庭,这是多么的不易,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到会的所有人,看到他卷缩爬行的身体,被感动的何其是一人,整个会场向它投去了热烈的掌声,那时我想:他身体虽然残疾了,却支撑起了一个闪光的灵魂,蕴含着浓浓的大爱。
而今,十年过去,人们的记忆在淡漠,汶川人心里的伤痛在慢慢抚平,一个崭新的汶川已经从废墟上站起来,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坚强、现代的汶川,已经矗立在四川大地。
流年已去,记忆之殇,都被岁月风干,将痛化为玉帛,且行且珍惜,快乐的面对美好。
5月23日凌晨完稿于俪景陋室。
欣赏故乡散文篇五
乡村是一幅古老的油画,她有着凄美而又厚重的色彩。乡村的炊烟,也总在叙说着一种田园劳碌的生活诗意。每当我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围着灶台忙碌的身影;我想起炊烟,就会想到农家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作情景;而当我凝视着炊烟袅袅的模样,就会感觉这炊烟一如它的主人,是如此的淳朴和那么不被人再意。
我印记中的老家是个山青水秀,炊烟袅袅的乡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遐尔闻名。这个镶嵌在赣中中部,地处丘岭带上的江南村庄,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她只是一个带圈的小点。绵延的赣江穿过她的腹地,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提供着繁衍与生息。老家曾是个享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家园,也是个“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境内聚居,也是庐陵文化发源地之一。
生活在这个“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地方,水稻是村民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生活来源,一年种植二季。几千年来,人们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模式,祖祖辈辈过着那种人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生活。农耕文明的沿袭,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保持着一种传统的生活习性,形成了一种乡村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风情。炊烟,便是我见过的最美生活景致,是那农家厚重生活的远意。
故乡的炊烟,唤醒有我许多的温馨记忆,蕴藏有我对过去的许多美好怀念。我喜欢家乡的炊烟,喜欢它那袅袅升起的模样,像云彩一样的飘逸绚丽;喜欢青砖黛瓦的村庄在炊烟的映衬下,呈现出的那种古朴、恬静、优美的朦胧田园生活气息;喜欢那种日暮乡关的岁月,庄稼人那种以土地为情的粗犷、简洁、简朴、知足的生活守望。
在那种江风剪衣的乡村生活里,我记忆中的故乡,这种曾经熟悉的袅袅炊烟,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从我的眼里消失了。这种世上最为轻灵的东西,它是农家柴草灶火化成的精灵,是村庄生活的灵性和呼吸。乡村的炊烟不但意味着乡村田园牧歌悠闲式的生活状态,更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寄予丰富情感的精神家园,炊烟也同样承载着千千万万当代国人的美好温馨记忆。
故乡的炊烟,它在每个早晨中午黄昏升起,唤醒着一片土地的生机,书写着乡村人的辛勤。当袅袅的炊烟从农家的房顶冒出,股股的烟柱被风拉扯成缕缕丝丝的样子时,你会感到,这舞动的炊烟像是漫妙的精灵,仿佛它总在与悠悠的白云进行着深情地对话,在尾尾地述说着农家生活的那种艰辛和不易。
故乡的炊烟,谱写着一曲乡村生活的和美旋律,描画着一幅凝重悠远的田园画景,辉映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诗意。乡村的炊烟,让我想起了心中的那个小村庄,似乎自己已闻到了她那空气里散发着的泥土和稻禾的气味,闻到了那缕缕炊烟里伴着的淡淡草木灰香气,还有那清香田野中醉人的熟悉气息。仿佛那个童年里的自己,置身在山水之间,荡漾在墨绿的田野深处,心滚向无边的天际,那吆喝老牛的声音惊飞了枝头的鸟儿,调皮的嬉戏吓停了蛙鸣,土地、庄稼、人,亲切得舒遍全心。闪烁的星空下,朦胧的月光里,那追逐戏耍的脚步是那么轻盈,母亲唤归的声是那么悠长而又亲切得似百灵鸟一样动听。
故乡的炊烟,永远是我心中的一种乡情乡意,是我童年里的一首梦谣。炊烟它不但深深烙着家乡饮食文化的韵味,浓缩着农家人的生活远意,而且凝聚着农家族丁烟火的旺盛,记录着人们依附着土地生息的进程。
故乡的炊烟,它幻化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一种灶具,这种灶台是农家人生活中必备的工具。灶台一般依墙而建,以长方形结构而见多,多数采用砖石和土坯混合砌成。在它长约2米,宽1.5米的结构里,灶台设有前灶膛和后灶膛两个部位。前灶膛上置有一口硕大的生铁锅,灶的后膛则配有一口温水的小铁锅,灶的高度一般在80公分左右,在不靠墙的外则矗直面中部还巧妙的设有一个凹槽,是用来作烘干湿鞋而特意设计的,而后膛的出处那沿墙砌成的小方形圆柱就是那排烟的烟筒,那些缕缕的炊烟就是自那里冒出来的。
只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延伸,村民从过去的“集体经济”束缚中彻底地解放了出来,乡村这时开始了包产到户,新的农村经济体制彻底颠覆了传统耕作模式,乡村人终于走向了一条通往自由生活的阳光大道,走向了一条勤劳致富的希望之路。
这种解放生产力的举措,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潜能,激活了他们被长久禁锢的原始动力,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脚下的这片深情的土地,寄情于山水田地。当苦涩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后,乡村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在与时代同步。
这时,他们已然意识到生态环境是自身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从前那种以砍伐树木为燃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到了自身的生存。这时,一种改变传统生活观念的“封山禁林”运动就应势而行。那种以烧柴禾为主,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活灶具,逐步被沼气、石油液化气代替,成为了一种过去生活的印记。“炊烟”也就此慢慢地告别了农家,消失在了曾经的田野、村庄上空。
如今,我还依稀记得,在夕阳晚照,落日染醉青山,田间泛出藻香时,炊烟它如轻纱薄雾一般,飘过竹林,飘过田野,飘过河流,飘过村庄的情景。而每个黄昏,耳旁响起的是母亲那拖音的唤归声,这声音,它伴随着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既是多年以后,我人身在异乡,也会想起那响在日暮乡关的声音,和那双望穿霭雾氤氲,痴痴守候儿女归程的眼睛。而炊烟,它早已在我的心中成了联系故乡的纽带,成了我心中一幅农家悠闲与繁忙生活的画卷,一种乡愁的印记。
虽然这些曾经熟悉的炊烟已成为了我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而我现在也难以看到它多姿多情的熟悉身影,但我已自岁月的流逝里,生活的转换中,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开启和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以及家乡面貌的巨变。因为往日的乡村已踏上了一条“小康”之路,村民们已彻底摆脱了那种传统农耕模式。老家的村民如今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经济卫生,方便的燃气、电气,过上更健康卫生的居家生活。既是我每次回到老家,不能重温过去那种袅袅炊烟的情景,然我依然自乡村生活的流彩里感受到这个没有炊烟的村庄还是那么亲切与美,还是那么温馨如昨。
是的,现在的乡村被边缘化了,曾经的简约、厚重、淳朴生活气息不见了,梦里的老家也没了曾经的熟悉。可远离村庄后的我,心中依然驻守着一个乡村,那里仍有个我心灵明朗的小屋,有个依浮云为邻、依山风为伴、依田地为情的村庄,有个抛却一切世间纷扰的清悠静地。炊烟仍然是我对家乡的永恒怀念,一种对过去生活过往的留连,一种根的惦记。那故乡炊烟的模样仍会时时地在我心中袅袅升起,而且依然是那么的亲切、温馨和迷人。
欣赏故乡散文篇六
曾经,找不到,到不了,所谓的美好。
曾经,别人对我说,有一个地方美得让人陶醉;
曾经,我对别人讲,有一种感情美得令人向往!
曾经,风雨交遇,留下撑伞的人群。
曾经的曾经,当我还很年轻,梦便把我带到那个地方,真的好美。在那里,我看到的,不只是心悸的乐章。还有好多好多漂亮的瞬间。
某天,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见了她,但开始并没注意到她。当时的我,只是在乎她旁边的女孩好漂亮,让人无法挣脱迷醉的眼光。
于是,缘起。从那以后,我觉得自己生命开始萌芽,她站在她的左边,我的右边,我用最快的速度看着她,窥视她的旁边,却一直忽略她,并不引人注意的目光。
我发现,她其实并不漂亮,只喜欢用纯洁的笑容面对别人的眼睛。只是笑的很特别。
慢慢地,我把她放在心上。其实她真的不漂亮,真是很不一般,却散发着什么。
一个午后,我看到她的左边和我的右边,有无数个流动的身影闪烁,中间隔着一条河。我觉得,她离我好远!
好远,而我期盼又害怕着,又小心的看着,望着。
我很失意,还是失意。忽然,她告诉我,周末要我和她一起外出玩耍,我兴奋异常,就像饥饿时看到天上掉下馅饼,毫不犹豫答应了。
那一天,我一直在想关于她。
周末,比想象的来得要快,却过的也是很快,眨眼而过。
出发了,我很失望,因为一行人不只我们两个。还有许多同窗和一些不知名的外客。庆幸的是,她的左边是我的右边,我并着她的肩,穿梭了无数的路头,走过一段平而短的林荫。越过田野,合着一首你心爱的.秋日私语,带上你心爱的耳机。走远。
那以后,激动着。喜悦着。
时间,像小孩嘴里的数字,一眨眼,便数到了很远,在我还没来得及回想之前。
突发的奇迹降临到我身上,我坐在她的左边,她坐在我的右边。中间还有一条空荡的小道,我们几乎互不相扰。你换了一首你喜欢的钢琴曲。
欣赏故乡散文篇七
我的故乡是一个无山却水秀的地方。其中,有条河,叫瓦埠河,我的故乡就位于瓦埠河的西岸,三面环水,故此,每到夏季汛期,自然而然,四面便被洪水包围了。因此,又得了个“小台湾”的称号。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听别人称自己故乡为小台湾无不感到自豪,骄傲万分。岂不知对于大人们来说,它就是讽刺,抑或戏虐,自嘲,甚至于非常的自卑。你想,单只涨水不说,人们千辛万苦、辛勤劳作的庄稼几乎在瞬间被洪水吞噬,淹没,只剩白茫茫一片洪水,是何等的痛心与难过呵。
其实,小时候的故乡并不是每年都涨水,那时候的故乡是个景色宜人、风景秀丽的故乡,尤其是家乡的瓦埠河甚是美丽无比。
因那时候河还不是很宽大,大家都称它为小河。小河南通炎刘,北到淮南中心渡直通淮河。距我们的斜对岸很遥远的地方,小河的边上隐隐约约有一个河岔口,听老人们说它是通往沿河的地方,我们只是听说,谁也没有亲自考察验证过。只是常常怀着无限的憧憬,极目远眺,愈是眺望愈感到它很神秘,仿佛它就是人们传说的神话地方。对于可望不可及的富有神秘的地方,我们小孩子们只能静静地坐在河边眺望了,内心是无限地渴望与向往——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是不是也和我们居住的一模一样呢?心里恨不得马上飞过去看个究竟。直到现在,我也没到过那地方。
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鸟儿飞翔盘旋于并不算宽敞的河面上。碧波盈盈的河水清澈见底。小河有时安静,安静地宛如羞答答的姑娘,静静地,能够看得见含羞的河床,白皙透亮的贝壳及河蚌像个熟睡的孩子安详的卧在河底清晰可见;有时小河则像一个爱撒娇的孩子,波涛翻滚,汹涌澎湃,拍打着层层铺满细沙的河岸以及停泊的船只,银色的浪花跳跃着,飞舞着,哗啦哗啦的响声又仿若快乐的孩子在歌唱。有无数的鱼莺或白鹭顽皮的飞跃在浪花之上,时而如蜻蜓点水,时而展翅翱翔,优美的姿势在河的上空恣意的飞翔,画着漂亮的弧形,凸显着无比的`雄壮。鸟儿们一边快乐的飞舞,一边极其兴奋的引亢高歌,好似姑娘们一样载歌载舞,和着浪花的伴奏;金色的阳光照射着雪白的浪花反射出耀眼的七彩之光,这是一张多么美妙壮观的美图!
小河的中心常常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船只慢悠悠地行驶在平静的河面。扬着风帆的船儿随流漂浮。时而有人摇着双桨驾着小船哼着民歌从一只船上跳到另一只船上,他们是开始收网了,把活蹦乱跳的鱼虾倒进船舱里……。收完鱼以后,船儿们再不慌不忙,顺流而下,继续前进。
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喜欢光着脚丫徜徉在河水边,观赏美丽的景色,欣赏她的美丽,解读河的神秘。清澈的河水映照出黄色的河底被河水冲刷的光溜溜的,踩在上面就如踩在陆地一般。柔柔的河水漫过脚面,轻轻拍打着肌肤,亲吻着我们的脚丫,宛如母亲温柔的手掌,温婉地,一次又一次的亲抚。
有时候,在夕阳中,我们安静地坐在岸边长满碧绿的毛茸茸的草地上,看河中的船儿,数着船只,听鸟儿们欢快地歌声,远眺对面的村庄,村庄里的屋舍,以及袅袅升起的炊烟。
有时候,我们跑到沙滩上,抓起黑黄相间的沙子,相互掷撒,嬉戏玩耍。要么,拾捡被河水冲上岸的贝壳。捧着许多洁白的贝壳躺在柔软的沙滩上,一遍又一遍的数着。夹着河水气息的微风吹过脸颊,炙热的阳光照射在身上。然而,我们一点也不觉得,就像是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仿佛小河就是我们的母亲,就这样我们和她心与心的贴近,又亲近着。
当我们趴在沙滩上,周围是多么美妙祥和,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河面上一片光芒四射,五彩缤纷,耀眼的光彩有点儿刺眼。美丽的鸟儿快乐地盘旋在我们的上空,动情地啾啾高歌。它们和我们一样,尽情享受小河带给我们的欢乐。
有时候,当我们真的热了,就干脆穿着衣服跳进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表面的河水也是热的,只有深处的河水才是凉的。我们站在河心,清凉的河水沁入肌肤。我们一边享受清凉河水带来的快意,一边打水仗。大家嬉闹着,尽情的玩耍着,溅起的水花弄湿了我们的头发。我们就像在母亲的怀里恣意的撒娇。
小河就好比我们的母亲,河水就是乳汁,像乳汁一样滋润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是她陪伴我们慢慢从童年走向成年。春夏秋冬,我们看她,爱她,拥抱过她。呵,母亲河,是你给了我绚丽美好的童年,将是我永生最美好的记忆!
欣赏故乡散文篇八
人生不总是开心快乐幸福,有时候也很无奈,灰心丧气,以至于绝望透顶,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也就是一个心灵驿站,让疲惫不堪的身心得以休憩。心灵驿站,就像母亲的怀抱,让孩子得到彻底放松,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倾诉可以撒娇;就像父亲有力的臂膀,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就像爱人的臂弯,累了倦了可以依偎美美地睡上一觉,不用担心天塌地陷;就像一把伞既可以遮阳也可以避雨。
人生路漫漫,累了困了找一个心灵驿站,适当地休息充电,把烦恼丢在身后,把疲倦抛向九天。树上的小鸟在向我们招手,路边的野花在向我们点头,天上的白云在为我们舞蹈,翱翔的雄鹰在为我们歌唱,潺潺流水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心灵驿站多么美好的语言,如诗如画,如痴如醉。拥有一个心灵驿站,我们就是上帝的宠儿,人间的`神仙。千山万水不算远,天涯咫尺顷刻间。我们不再有苦无处诉,夜半凭栏湿衣衫。明月千里照我还,阳光明媚伴我暖。心灵驿站,人间的仙苑,开心的乐园,云朵的蓝天,幸福的港湾。
欣赏故乡散文篇九
前几天,回老家吃侄孙娃生日酒。以往逢年过节回家祭祖扫墓,只到后岗遗地里,来去匆匆。多年没到村里去,正好趁此机会走走看看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以偿夙愿。
进村后,几经绕弯,找到堂哥院子,在树荫处停下车。堂哥迎进客厅,里面已座满五六桌吃酒席的人,一大半是陌生面孔。六十七岁以上的近门和邻居,凭着依稀印象,还能叫得上称谓,都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垂垂老矣。大家互相虚寒问暖,有一两个远门老哥闪着混浊的泪花说,这次见面,以后可能就见不着面了,说得自己心里也酸酸的。
简单用过餐后,在大侄儿陪同下,先到村里转转看看。本家二三十户,世代聚族而居,住在村北头。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谋生,只剩下老弱病残守候着家园。村里二层平屋、瓦房和一两座土坯房杂陈,一家一户宅院较大,相离较远。房屋四周树木茂密,遮天蔽日。几户人家,大门常年铁将军把守,院墙半圮,院内长满大半人深的树苗和野蒿。
小时候居住的三间土坯房,早已荡然无存。老宅基上,是远门建起的二层楼房。村北边的大水沟,干涸无水,变窄变浅,长满树苗和野草。村东北角的大堰塘,也已填平,种上蔬菜和花生,只剩下最东边的小干坑。只有塘南边现存的竹园和一棵老连树,见过我小时候,在堰塘洗澡,洗衣,摘菱角,捞猪草,逮鱼,摘藕叶身影。村中间东边的老井已填,成为宅院。乡亲们吃水用水,靠打几十米深的机井抽水。睹物思旧,感慨万千,一种沧海桑田般的感情涌上心头。
出村,沿着新修的u型渠和铺的碎石路北行,路东原来的大宽沟,同样干崩崩的,长满灌木杂草,靠沟边母亲的自留地菜园,也变成耕地,眼前闪现母亲当年辛勤操劳样子。路西边生产队的新打谷场,已成一片庄稼,社员们顶着烈日,戴着草帽,搭着毛巾,拿着桑叉,挥汗如雨地打麦扬场的情景,晃若昨天。路边几棵的穿天杨,热风中,绿叶发出哗哗响声,枝头几只花喜鹊喳喳叫着,似欢迎故人的归来。沟坎上,一丛丛,一窝窝白色莲篷状野胡萝卜花,开得蓬勃旺盛。花丛中,蝴蝶们飞来飞去,追寻着逝去的春天,犹如我此刻归来寻找旧时的时光。
从田地中间,沿抬水渠向河边东行。原来宽大的土渠,现在也被改造为窄小的u型渠。渠埂渠坡变成地和路,种上庄稼,和长着艾蒿野草。渠道两边当年的田地里,割麦,插稻,掰包谷,摘绿豆,挖红薯,送土家肥,留下过我小时候的辛勤汗水。来到东排子河边,原来河滩一大片柳树林,都已变成耕地,只有两头绿杨成林。既是原来芳草萋萋的河坡,现在也都种了庄稼。河水静静地流淌,泛着涟漪,不再清澈见底。水里不见了成群结队的青黑色小鱼,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水中也不见浮萍红花和蜻蜓们徘徊的身影。河水失去当年清冽甘甜味儿。当年夏季的小河,两岸绿柳茂盛,水草丰美,使碧绿、明亮、清澈的小河,显得窄小。如今,既是盛夏,也显得空旷,甚至有点荒凉。这条承载了我小时候多少欢乐和幸福的小河,早已变了模样。
站在渠首远眺,一个个村庄掩隐在夏季的青纱帐和浓荫里。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都是不到膝盖高的玉米苗,在中午的烈日下,绿叶半卷,热风中,泛着碧辉银光。近处几行看起来茁壮的芝麻苗,耷拉着嫩尖和绿叶。赤日炎炎,热浪滚滚。田地龟裂,庄稼干旱。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远水难解近渴。眼前的蓝瓦抽水机房,却不见电杆电线。绿色田野上,纵横交错的灰白色的笔直u型渠,干崩崩的,此刻分外剌眼。几千年来,中国多少人渴望能实现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如今看来,还是一个一时半会难以企及的梦想。
少年时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朦胧的憧憬,外出求学。渴望有一天学有所成,造福桑梓,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多少年过去了,梦想还是梦想。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创伤归来,寻找旧梦和慰藉与力量,心里不胜愧疚和仓皇。先人们的期望和乡亲们的叮嘱,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西方遥远的地平线上,透过迷茫的云雾,闪烁出几缕绚丽的霞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
一粒情花,盛开在青葱懵懂的心里,就这样芬芳了际遇……三生石上不知可有我美丽的名字,深深地刻进你今生不变的记忆?一次邂逅,映照了缠绵的心事,浪花朵朵,低语缱绻了誓言,娓娓如诉。倾心的相见,灿烂的笑颜,波光粼粼中心曲婉转,相思蔓延。
如果我能够,我一定将毕生所有的眷恋向你倾诉;如果我能够,我一定为你舞尽霓裳羽衣,倾国倾城。如果我能够,我一定为你唱起那首《越人歌》,让你听懂我无法言传的心语。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若说没奇缘,为何得与王子同舟?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几座青山,终难望公子的身影,几湾碧水,泪眼凝眸。
西子湖畔。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一
小时侯,我生活在陕西的南部,一个乡村小镇。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和童年的颜色。有许多年没有见过故乡容颜的我,今年夏天终于有机会回到了故乡。
千里迢迢的来,就是为了看一眼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地方是故乡,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车行走在去故乡的途中,我焦急不安,渴望快快见到那水、那景、那人。又害怕见到。曾经的一切是否还安然无恙。带我长大的外婆、外公已经离开了我,在梦里我多少次呼唤着他们,那曾经的亲情至今都温暖着我,陪伴着我一路走来。
“是这里,又好像是那里。”一路上,我左顾右看始终寻不到童年曾经的记忆。小姨说这里就是你生活过的地方,不对,不对!外婆门前的那条小河怎么不见了,矗在那儿的是一栋栋的农家小院;小舅家门口的一个大猪圈,还有院中的鸡鸭怎么都不见了,猪圈变成了库房,过去的鸡舍、鸭舍,如今开满了鲜花。姹紫嫣红,五彩斑斓花园,怒放着醉人的熏香。街道两旁的古建筑、古宅也一一被现代化建筑取而代之。小时候,和伙伴们光着脚丫留在青石砖上脚印,早已被冰冷的水泥路覆盖。过去的老屋、古藤几代人的世界,记录着淳朴、墩厚的生活空间,已经重新改写了它的作用,它正在以青壮年的脚力,追赶着这个社会变化的步伐,书写着市场经济下劳动付出所带来的喜悦和收获。大大小小的商铺、商品玲琅满目。
外婆家门前那条常年流淌着清凌凌泉水的小河,再也看不到了洗衣的妇人,只有在记忆里寻访棒槌的铿锵声。我挽起裤脚,再次融入到这条小河中,却寻觅不到洗猪草的同伴。在晾晒谷物的操场上,我大声呼喊,那个曾经骑在大花猪背上的女孩回来了!可是?可是这里不再是我魂牵梦萦,藏有童年的地方。眼前的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没有一样东西提醒我自己曾与之身鬃厮磨过。
中国官员说:“中国,正在变成由一个个雷同的城市组成的国家。”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它是有记忆和容颜的,有历史,有故事的。现在的`一切都在变,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我看了网上的一则贴子,说得是北京一位出租车司机,他对china一词的解释:北京到处都在拆,将china读做“拆哪儿”。很是滑稽。
如今的故乡小镇那原有的安详与宁静不见了,小镇的灵魂、脚步和炊烟不见了,全不见了!如不是这里还生活着我的父老乡亲,我很难相信这就是我的故乡。我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我童年的梦、童年的记忆、童年的色彩,全部被覆盖了,有的甚至被删除了。与其说故乡在整容不如说是在毁容。今天的故乡以其繁荣和时尚取代了惜日的祥和与宁静,我不知哪个更适合他们,可在我心里冥灭不了的是惜日的情与爱。
离开它的时候,我耳边还不断传来遥远的声音:“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一问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里只有它……”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二
33年前,因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家从857农场搬迁到850农场。此后,我一直没有回过857农场。不久前,我利用休假的机会,回到了阔别33年的故乡—857农场。
车出密山市,过知一镇,水泥公路宛如一条漂浮在苍山翠海间的银带。来自田野的和风,吹拂着我从不曾间断过的故乡梦。过去需要几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40多分钟就到了我梦魂萦绕的故乡。
啊,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的是那满山的柞树和松柏,是那路边亭亭玉立的白杨,是那田间弥漫着的带点甜味的清香,是那沉稳不语一直向前的穆棱河水,是那水面上悠然自得的野鸭子,是那近在身边的蓝天和白云……。今天,故乡让我陌生的事物太多了。而这种陌生让我感到了一种振奋,让我对家乡人民的建设成就顿生敬意。我脑海中33年前的印记,已被家乡人民用辛勤劳动完全彻底地改变了,再也找不到一处旧时的模样。农场在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向前走着,并且已经走在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前列。现在,家乡人民响亮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的目标。
友人首先把我带到了农场公园—翠园。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家乡人这么有福气,这么会生活。他们拥有一个比城市公园还漂亮的公园。翠园大气而清秀,处处透露着与大自然的友好和谐,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我想公园建设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吧。
我们还来到了朝阳小学。现在是一座三层大楼。而我此前的校园印象仍然是几排平房和路边的榆树墙。榆树墙好像很宽,学生们课间可以钻到里面玩。榆树墙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校门两侧水泥墙面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让我感到格外亲切。我踏进校门的第一天,就学会并记住了这8个字。
我小时候经常在雨后采蘑菇的果园也不见了,现在变成了一片林地。人工渠—北大河静静地流淌着。当年一过了小满,这条渠就热闹起来了。大人孩子都来游泳洗澡,打鱼或者摸鱼。如今为什么变得如此安静?答案也许就在居民楼星罗棋布的太阳能热水器上。
过了北大河,就是我儿时经常“混水摸鱼”的稻田。现在,这里仍然是稻田,所不同的是现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稻田,而是农场科技园。园门两侧的对联是:“科研科技科学发展满园秀,高产高效高新成果遍地辉”。现代农业科学和机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家乡人用彩稻在开阔的稻田里种出了大大的857字样,表现出如今857人的自豪和浪漫。据我的同学讲,他的外地朋友来到密山,往往都会提出去看看机械化国营大农场的请求。
按照行程计划,我们还要赶到850农场会同学。以前,857农场和850农场之间隔着一条穆棱河,两岸连队鸡犬相闻,往来却十分不便。现在家乡人民在穆棱河上建了桥,在泄洪区的沼泽地带修了一条水泥公路。两个农场之间的车程缩短到十几分钟。当天,因前几日集中降雨,洪水漫过了路面。我们的车在一辆轮式拖拉机的牵引下,驶过了路面。
我离开850农场到牡丹江学习、工作也已经27年了。前,我因工作原因,到过850农场。这次回来仍然感受到了农场的巨大变化。据说,省政协王主席不久前到虎林视察工作,返程中在850农场做短暂停留。他看过场部来到农场公园时,就不想走了。他打电话让虎林市的市委书记、市长立即赶到850农场见他。他对虎林的领导说:“什么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场给你们做出了榜样!”
离开这片神奇的土地踏上归程时,已是满天星斗。回到牡丹江后,我的脑际总是萦绕着故乡的新印象。看到故乡的巨变,我想起一位古代圣贤的一段话:“天不会因为有人害怕寒冷而没有冬天,地不会因为有人害怕遥远而不辽阔,君子不会因为总有小人在那里嘀嘀咕咕、说三道四而不做事。”联想到我公司的现状,我仿佛又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这也许是我这次故乡行的另一个收获吧。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三
我的童年在奶奶家的赤石山边度过,赤色如血的石头在千年的风雪中侵蚀成沙,有风吹过,便飞起阵阵红沙雨,洒落在头顶,滑过指尖。如梦似幻,轻轻扬扬。
常常在傍晚时分,迎着夕阳一个人进山,随手采摘路边的野花,编成花环,戴至头顶或者颈间,小心地提起裙角,在风中旋转,清香四溢。一个女孩儿的快乐,在记忆中筑成永恒。
奶奶的小楼,黛瓦黄墙,大的窗,阳光透过绿叶,洒下斑斓的光点,在各个房间晕散。爷爷的老藤椅,旧报纸,老花镜安静地躺在阳台上,每天傍晚,沏一壶好茶,在香气缭绕中安静地读完当天的晚报,清闽茶香,闭眼小憩,人世安美。
蔬菜、瓜果,自给自足,新鲜,可口。逢年过节,杀几只鸡,炖一锅香气扑鼻,营养丰富的老鸡汤;宰一头羊,全家人围在一起烤全羊。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家常趣事,工作烦忧,温馨,快乐。
每一次过完春节,小肚子都吃的鼓鼓的,回到自己的城市各自嚷着减肥,但是每一次想起家乡美味,还是馋的流口水。
入学以来,离开小村,除了寒暑假很少有时间回老家,每次想起家中的一切,花园、小院、羊群、果林、奶奶的小楼、绿油油的蔬菜、香甜的水果,莫名的苦楚便会布满心头,乡愁,相思。
毕业,步入职场,更是少有时间回老家,春节几天冒着天寒地冻匆忙赶回去,可是乡村小路一旦遇到雨雪,便泥泞难行,气温也是下降的吓人。也只得将自己关在家里吹暖气,看电视,毫无乐趣。当年的弟妹,也早已成人,失去了童年的欢声笑语。唯有的一个孩童,我的小小女儿,未满两岁,家人轮流着抱抱、亲亲。也是唯一的慰藉。
看着爷爷奶奶日益老去的容颜,渐渐破旧的小楼,心中无限苍凉。只是在回城的时候,奶奶把家中的土鸡蛋、土特产给儿孙们各自分一些,拿上车,依依不舍地挥手说再见,再见,明年早一些回家。
本可以跟着儿孙定居在城市安度晚年,可是一辈子适应了家乡的新鲜空气,及自由。便情愿留在老家守着小楼,小院。只是盼望着儿女多回家看看,唠唠家常,吃顿父母亲手包的饺子。哪怕只是坐着,看着,也是安慰。
有时候,梦中醒来,想起老家,便辗转反侧,夜不能眠。
那临乡间小路而筑的黛瓦黄墙,从何时开始,成了我梦里回不去的原乡。曾经那样仓促地背上行囊,想用年华,换取一段如水的过往。走过红尘陌上,品过浮世清欢,才知道,人生不过戏梦一场。而回不去的美好,才是最真最美的天堂。就许可以,我将用剩余的时光,重新和老家的一草一木、一瓦一檐,诉说衷肠。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四
家乡,就像一亩田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都曾广身赤脚地莳弄我们的童年。土地上的棵苗,是泪在成长;土地上的稗草,是笑在荡漾。我想这片贫瘠的土地本是装不下我们甜美的梦的,可我们焉然于此地种下我们快乐的童年。我们不是不曾把自己的想象于这片土地上衡量,只是从不知怎样把忧虑锁上眉头。每天我们都在家乡的土地上奔跑,跑进黄昏、跑进黑夜、跑进梦里。这无知造就的开始注定会以快乐为结局。
其实每天我们都在吞吐快乐,却从未曾咀嚼出快乐的味道。这幼稚的年代我们看的到自己的弱小,所以我们都渴望长大,像大人一样肩负起自己人生的重担。拥有那眉间的烦恼、悒郁的眼神,懂得欣赏、懂得品味。只是在这幼稚当理智的年代,在这希望渺茫的年代,是家乡,挺起胸膛,将我们的理想牢牢守望。我们总在哭声中发现自己忽然间长大,总在笑声中把我们犯下的过错遗忘。
生命在这金灿的年纪豪洒出一片片阳光的香味,这是家乡在我们幼稚的心上磨刻出的成熟味道。那年幼无知的孩子啊,卧在家乡的怀抱将童年的光阴纵情挥洒,遗落下的一曲曲飘扬的歌,却成了家乡母亲用来装点心窗的甜蜜花什。
如今搭上青春快车的我渐渐明白,我的欢声笑语曾滋润了这片土地,家乡的雨雪风霜亦打磨过我那青涩稚嫩的心。时间不曾将我的感恩回馈给家乡,却将家乡的清香气深深镌刻在我的灵魂之中。
现在我要走了,我要去另一片土地寻找我的未来。我多次这样把自己安慰:带走了自己既是带走了家乡。可我依然跑到荒野,对这一土一石仔细叮咛:我了解你那贫瘠的土壤再也满足不了我饕餮的私壑,但我真诚地希望未来的一天你能从我身上挖掘出你金黄的未来。土地,我了解你的不易,父辈们一遍又一遍地用铲用犁压榨你本就缺少“油脂”的躯体,你虽无怨言,我却惭愧。
父辈们如此辛劳只是为装点我人生的行囊,其实充实的行囊早已装不下他们的热情,于是他们又把金钱挂上背包,他们是愿意去相信他们所给予的金钱是可以买到他们温情的呵护的。只是我理解他们,他们的思想早已在太阳的暴晒下焦枯,此刻他们已然不求他们的爱能有多广,只求他们的爱能有多深。他们看见了自己已然再无力及得上我人生的步伐,可他们却是不想就此在我人生的舞台上消失身影,于是便把自己变成牛马,一遍又一遍的在你身上耕耘,只求为我的人生补打花边。
土地想你已然了解,你默默无闻的奉予带走了我无穷无尽的牵念。土地在你的身上我能够闻到父辈们汗水的味道,这酸楚的滋味是父辈们种下的希望,是用来呵护我的成长。土地,幼稚的我无法领悟你的深沉,但我能看见父辈的希望在你无言的豪迈下成熟。
在这父辈拼打的地方,我可以从那深一脚浅一脚的印迹中丈量出我童年的无知、少年的青涩。我是带着土地的呵护在父辈的怀中摸滚长大的,快乐无忧、恣肆无愁。在家乡的荫蔽下看天空的自由、理想的奔放,看纯洁的思想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看洁净的灵魂在这片土地上游荡,看淳朴无华的眼中浮映着她万般的好。家乡的风曾梳理我的'发,家乡的水曾濯洗我的足,家乡曾在我的梦中絮叨她的美。现在,我走了,带着父辈的殷切希望,带着家乡的美好未来,踏出这片土地。
再走出乡门之前,我无数次地描绘外界的美丑善恶,发现我总有坚强的理由,顶得住诱惑,受得了打击。于是我经常看见功成名就后的笑容,荣归故里时的得意。只是自己从未料到家乡在这一场场想象中的分量。当真正面迎困难时,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总给我孤独的困压,进而发现自己竟没有抵御这场灾愆的底气。
我的坚强与坚毅似乎是带有家乡气味的果子,于这外乡之地品咂总有青涩之感。然而,我总不能因此就在心中摹画回乡的路。我知道父辈目光的殷切,渴望证明自己的心的跳动,诺言的灯光在心田的闪耀,所有的这些由不得我回去。于是便让稚嫩的心在这沙石地上磨滚,直到滚出老茧。
多年的摸爬滚打,我已然熟知了这片天空的定律,这块土地的规则。每天早晚须在局促的时间刃上走过,每天早晚需在喧嚷的生活汕头翻过,心灵似乎从不曾有过安歇——我们从不清楚自己该如何享受现始的生活,也不曾静下心来回味生活中的点滴快乐,更不会去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时下的环境,纷扰的城里,我们只顾低头在只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游走。
其实我们不是不想停下脚步去欣赏、去忆恋,只是城里的生活节奏容不得我们停下脚步。纵使有过休憩,亦只是用一刻的心情来品咂生活那一瞬间的美。我们是很难抛下所有去潇洒去恣肆的,去拾起遗落在道途中的豪言,去寻找往昔生活的无忧步调,去和父辈打捞明灭的乡村往事。这里我植下的嫩苗仍需呵护,这里我的道途悠悠漫长。人生无定,若能安顺地走完这一程,将是我人生的大幸运。
当生命的步履走向中途,我们应已卸下了掮在肩上的人生重担。我们不在为追逐富裕的生活而奔忙,亦无力为儿孙的未来操心。生命已然需要我们停下脚步,学会欣赏。看孙儿光亮灿烂的笑容,无忧无虑的神情,我们会发出出自内心的微笑:这些无忧无虑的花儿,就让这片土地成为你快乐的守护天使,让你在无知无觉中接纳她土色土香的情调韵味。可这是否也触动了你,让你想起童年,想起过往,想起家门前的池塘和小树。
只是时间如流水,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家乡是否还会是原来的家乡!只是父辈的记忆早已埋葬在时间的沙土里,少了亲情的系念,家乡已然沦为一座生活过的城,虽然那里演绎过我的童年,但与这里更是承载了我人生的一切。只是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纵然踏上这片土地,萧索的记忆也难在孤寂的心上绽放华彩。只是那年幼的豪言,现在想起心中难免局促。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五
对故乡的眷恋,是因为那里有数不尽的记忆,回味无穷,或许当时是苦难、是窘境,随着时间的消逝,人生的历练,战胜并度过困难的回忆,也有甜蜜和自豪。
每年我都会回故乡一两次,最多也就一两次,一九八四年,市里新建水库,处于警戒线水位的滩溪村整体搬迁,剩下一片荒滩。每次回去,留给我的仅是记忆——不同的记忆,开始能找到自家的屋基,搬迁留下的残垣断壁,高低不一,原来的格局依然存在,方便去家里的石墩上坐坐;三十多年过去,随着土地平整,只能感觉自家的大概位置。
蓄水后二十多年,路况一直不好,只能坐船进去,思绪跟着小船前行、随着水波展开,看见熟悉的山形,就能想起那村那人那往事,要是没有移民,不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笑问客从何处来”了,每年如此,回回不厌;船一靠岸,急切走进我的故乡我的家,寻找小时候的'记忆,怕有遗漏,又恐滩溪小铁船,装不下故乡恋。
每年一两次回去,一次是清明前后祭祖,本家宗族约定去扫墓,去给记忆中的先祖祭奠,那几天,不但我们宗族的男女老少,全村的移民乡亲及后代都会聚集那里,给各自的祖坟祭扫,山上除了嬉笑就是问候声。另外一次或许是恋家了吧!住过好几个地方,除了滩溪村,哪里都找不到故土难舍的感觉,有了空闲,约个朋友去那里挖竹笋、摘葡萄,去隔壁村玩农家乐、吃农家饭,或者找那里熟悉的同学朋友聊聊天,问个好。
市区东去的一级公路从滩溪村经过,车去车回一小时,去那里走走停停的时间,足够让我回忆一番。小时候感觉村里很大,虽然三面环山,但前后开阔,是乡里大村,养育了一千多人;现在再看,村庄位置狭小,跟市区的广场差不多,三山包围的土地仅有眼前一块,过村的公路穿过两个隧道,把我放牛的地方一分为二。
七十年代的农村,集体组织生产劳动,家家户户轮流放牛,我家人口多,每月安排八天,那时候的我七八九岁,正是放牛的年纪,放一头牛还能砍一担柴,整个小学期间,父母商量决定,允许我带着书本放牛;隋唐时期的李密同志,把书挂在牛角上,坐在牛背看《汉书》,我是坐在草地上、树荫下看课本做作业,赶牛山上是那些大嫂大婶的事,等她们砍好柴,我负责把牛赶下山。现在想来,一头牛是放,一群牛也是放,何必每家每户放一头牛。
遇到周末上山,不用带课本了,小伙伴们一起,挖竹笋摘野果,砍柴草掏鸟窝,玩水看谁泳姿好,爬树看谁爬得高;水潭不大水也不深,游泳技术分不出上下,爬树就不一样了,那时的山上,两人合抱的松树很多,松树皮糙好爬,面对远远大于自身合抱的树,爬上去还是需要技巧和勇气的。我们脱下草鞋,拿着短绳爬树,先是双手将绳子甩到树那侧,高过头顶拉紧,再曲起双腿蹬身上树,一步一步往上爬,下来则反向操作。大家相互合作,胆大技术好的,爬到树上砍树枝,其他的在下面整理,日中时分或夕阳西下,每人一担松枝,朝着炊烟升起的村庄,赶着牛群回家。
长大以后在外求学、工作变动,居住过许多地方,在村里住的时间不是最长,但感情是最深的,记忆是最多的;没有祖居的我,无论住在哪里,总有他乡非故乡的感觉。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六
身未到家,心已惆怅。
路边的一草一木。
仍那样地亲切。
哪怕一滴露珠。
都仿佛童年的影子。
一闪一闪。
犹如好多好多忘不掉的故事。
仍在顽皮地等着我来。
捉迷藏。
走进村里。
便如同走进了熟悉的时光。
故乡的时光,总是甜甜的。
美美的。
在这样的时光里。
每一句简短的对话。
都会让你透彻心房。
又如同品到了久违的故乡的。
佳酿。
走进故乡。
走进了童年时光。
一个个熟悉的身影。
一片片涌动的希望。
村头的古树还在。
村中的`老房已变楼房。
那正是童年的梦。
在成长。
收割了许多新的惆怅。
如今的故乡。
正是我当年画中憧憬的模样。
我正是画中那颗从故乡里飞出的种子。
纵使你想把故乡遗忘。
她也总会让风儿把梦托进你的心房。
游子身上千缠万绕的乡愁啊。
是永也纺不完线。
扯也好长。
不扯也好长。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七
前几天,回老家吃侄孙娃生日酒。以往逢年过节回家祭祖扫墓,只到后岗遗地里,来去匆匆。多年没到村里去,正好趁此机会走走看看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以偿夙愿。
进村后,几经绕弯,找到堂哥院子,在树荫处停下车。堂哥迎进客厅,里面已座满五六桌吃酒席的人,一大半是陌生面孔。六十七岁以上的近门和邻居,凭着依稀印象,还能叫得上称谓,都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垂垂老矣。大家互相虚寒问暖,有一两个远门老哥闪着混浊的泪花说,这次见面,以后可能就见不着面了,说得自己心里也酸酸的。
简单用过餐后,在大侄儿陪同下,先到村里转转看看。本家二三十户,世代聚族而居,住在村北头。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谋生,只剩下老弱病残守候着家园。村里二层平屋、瓦房和一两座土坯房杂陈,一家一户宅院较大,相离较远。房屋四周树木茂密,遮天蔽日。几户人家,大门常年铁将军把守,院墙半圮,院内长满大半人深的树苗和野蒿。
小时候居住的三间土坯房,早已荡然无存。老宅基上,是远门建起的二层楼房。村北边的大水沟,干涸无水,变窄变浅,长满树苗和野草。村东北角的大堰塘,也已填平,种上蔬菜和花生,只剩下最东边的小干坑。只有塘南边现存的竹园和一棵老连树,见过我小时候,在堰塘洗澡,洗衣,摘菱角,捞猪草,逮鱼,摘藕叶身影。村中间东边的老井已填,成为宅院。乡亲们吃水用水,靠打几十米深的机井抽水。睹物思旧,感慨万千,一种沧海桑田般的感情涌上心头。
出村,沿着新修的u型渠和铺的碎石路北行,路东原来的大宽沟,同样干崩崩的,长满灌木杂草,靠沟边母亲的自留地菜园,也变成耕地,眼前闪现母亲当年辛勤操劳样子。路西边生产队的新打谷场,已成一片庄稼,社员们顶着烈日,戴着草帽,搭着毛巾,拿着桑叉,挥汗如雨地打麦扬场的情景,晃若昨天。路边几棵的穿天杨,热风中,绿叶发出哗哗响声,枝头几只花喜鹊喳喳叫着,似欢迎故人的归来。沟坎上,一丛丛,一窝窝白色莲篷状野胡萝卜花,开得蓬勃旺盛。花丛中,蝴蝶们飞来飞去,追寻着逝去的春天,犹如我此刻归来寻找旧时的时光。
从田地中间,沿抬水渠向河边东行。原来宽大的土渠,现在也被改造为窄小的u型渠。渠埂渠坡变成地和路,种上庄稼,和长着艾蒿野草。渠道两边当年的田地里,割麦,插稻,掰包谷,摘绿豆,挖红薯,送土家肥,留下过我小时候的辛勤汗水。来到东排子河边,原来河滩一大片柳树林,都已变成耕地,只有两头绿杨成林。既是原来芳草萋萋的河坡,现在也都种了庄稼。河水静静地流淌,泛着涟漪,不再清澈见底。水里不见了成群结队的青黑色小鱼,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水中也不见浮萍红花和蜻蜓们徘徊的身影。河水失去当年清冽甘甜味儿。当年夏季的小河,两岸绿柳茂盛,水草丰美,使碧绿、明亮、清澈的小河,显得窄小。如今,既是盛夏,也显得空旷,甚至有点荒凉。这条承载了我小时候多少欢乐和幸福的小河,早已变了模样。
站在渠首远眺,一个个村庄掩隐在夏季的青纱帐和浓荫里。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都是不到膝盖高的玉米苗,在中午的烈日下,绿叶半卷,热风中,泛着碧辉银光。近处几行看起来茁壮的芝麻苗,耷拉着嫩尖和绿叶。赤日炎炎,热浪滚滚。田地龟裂,庄稼干旱。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远水难解近渴。眼前的蓝瓦抽水机房,却不见电杆电线。绿色田野上,纵横交错的灰白色的笔直u型渠,干崩崩的,此刻分外剌眼。几千年来,中国多少人渴望能实现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如今看来,还是一个一时半会难以企及的梦想。
少年时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朦胧的憧憬,外出求学。渴望有一天学有所成,造福桑梓,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多少年过去了,梦想还是梦想。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创伤归来,寻找旧梦和慰藉与力量,心里不胜愧疚和仓皇。先人们的期望和乡亲们的叮嘱,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西方遥远的地平线上,透过迷茫的云雾,闪烁出几缕绚丽的霞光…….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八
近来,翻书时偶读到杜甫的一句“落月满屋梁”,竟一下子勾起了乡村的念想,想起了老屋,一时触了心酸,眼里竟滚出泪来。
想想自己也真是不孝。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可我从小到大,总有着那么多触手不及的梦想,要舍了庄子,出外去漂泊,把年愈古稀的父母独独地留在了乡村。
记得当初离家的时候,父母都到村路上相送。父亲心里不好受,先转身苦着脸回去了,我永远记得他那个消瘦苍老,离去的背影。我们上了车子要走了,母亲竟扑到车窗上,老泪纵横。哽咽着说,出去也买个手机,没事多往家打电话。并说,在外面,你俩别吵架。我一个劲地猛点头,把头埋在车座里,痛哭流涕。
一次往故乡打电话,母亲总是那句话:咋才来电话呢?咋这么长时间没打电话呢?我总是不以为然,说:没啥事儿。可父母却并不是希望着我在外面干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们只简单地想听到远方我的声音,知道我还好着,一切平安。
再一次往故乡打电话,母亲说,我现在也不咋地了?没事坐在炕上,提起谁想谁呢?
去年底,在电话里,母亲说,今年过年你们回来吧,让你哥和嫂子也回来,咱再过一个团圆年。我不敢相信,我的心该有多么地粗枝大叶,父母如今已苍老到几乎抱不了园里的柴禾,压不动屋外的井水。过了春节,他们就要归到哈尔滨的哥那里去,还是买生产队的那座老宅子也已卖了。
在家过春节的时候,我总感到了不同以往的.异样。我仿佛听到有一种很深里的东西断了,却又一时说不上来是什么,这让我感到异常地失落。后来彻悟,不是别的,那是我多年以来扎在乡村里的根。
在老家的那段日子,没事我就打量这院落和老屋,想用眼和心,把它们最后地收藏。也房前屋后地转悠,伸出手,去抚摩那老房子泥土的墙皮,很粗糙的一种手感。还想走的时候,从院子里头带一把土。
在院门外的墙角,我隔了低矮的石墙,用双臂和那株老杨作最后的拥抱,它居然长到了一搂多粗。也难怪了,我和哥栽种它的时候,都还在村小学校里读书。那时,这棵树苗被我们哥俩从村外带回庄子,刚刚指头粗细。一晃眼,多少年的光景都拖泥带水地过去了。
从家里出来后,往哈尔滨拨电话,和父母聊天,父母都说,城里太憋屈,没人家串门儿。我就告诉他们,没事到公园走走,或者跟那帮老头老太太扭秧歌吧。他们只是笑。
前几天,又往哈尔滨拨电话,本想能听到父母的声音,可哥却告知父母去了内蒙通辽,我的表哥家,已走了三天了。我的心绪,在一个瞬间就跌落了千丈,一种找不到家和根的感觉,一整天都那么惶惶然着。
平时,妻和我说笑:今年过年你别回家了,你没家了。我瞪了眼儿沉思,一时还真想不好到龙年底的时候,我将何去何从?那个遥远的村庄似乎再不属于我了,我的一只巢穴就那样破碎了。在那个村子,我从此将无法托足。不过,我无法阻止我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草木,庄稼和月亮。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记起杜甫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住地吟咏和玩味。心却是酸的。
欣赏故乡散文篇十九
忙忙碌碌,导游凤香准备今年过年要好好的休息一下。自从当了导游,整天挨不着家,她记得老家正月初一,老驴老马都要歇一天。可自己呢?年年接待游客闲不下来。虽说现在游客防导游甚于防贼,导游落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虽然鲜肉背晒黑,心直口快,热爱工作的小丫头凤香,每天工作还是快快乐乐的。
社里领导打电话了,今年有一个俄罗斯的小伙过年,要去凤香的县上寻故乡。看来,推是推不了了,这假是休不成了。凤香的村是西府凤翔的柳林镇。一个俄罗斯的小伙大过年的跑到凤翔要寻祖,自己的家乡还有俄罗斯后代?凤香心里嘀咕着,这次带团充满了许多神秘。
车站见面。凤香小心肝微微一震,有点着迷。小伙子看来也就二十七八,比凤香大个四五岁,一米八的个子,高高的鼻梁,眼睛很有神,加上鬈发,显得很有气质,属于帅哥一类。他会俄语、英语和汉语,在北京留学,和凤香用普通话交流,没有一点问题。
帅哥告诉凤香,他汉语名字叫其莫德,祖先是蒙古人,因为天鹅之声拯救了先祖,自称“其莫额德”,久而又演化成“其莫德”。他从俄罗斯小镇沿着丝绸之路寻找着自己的故乡,听说就在一个叫“大海子”的地方,找到故乡,是他最大的梦想。
凤香一听就明白了,他要去的地方就是有名的“凤翔大海子”。凤翔人都知道,这个村子的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蒙古人。凤翔有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可大海子更有一绝:姑娘敢杀羊,男人卖羊肉。
这个村子在尹家务,离自古为通往巴蜀之咽喉,农历单日逢集日赶集数千人的陈村古镇不远,离凤翔县城也就十几公里。她带着俄罗斯小伙其莫德,不到半小时就到了。沿途,村落棋布,自然清新。其莫德左瞅瞅右看看,小声问,“这就是传说中贫穷的中国西部乡村?”
“现在我们中国变了,乡村也富裕了,农民的腰包也鼓鼓了。”凤香说。到了,到了。从远处看,大海子村,北靠坡原,南临引渭渠,东西狭长,南北窄短,前临水后靠山,安安静静,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谁能想到,这片安静的黄土高原上有一成吉思汗的后裔生活在这里。
他们在村里溜达,远处有一队马社火威风凛凛,偶尔听到鞭炮的响声。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看到了一通残碑,讲了大海子蒙古族的来历,一言一句,她翻译给其莫德听,他不时的点点头。村里有卖烧烤的,有卖全羊的,没有吆喝叫卖,自由出入,丰俭随便。她找了一个带有窑洞的一家,要了一个全羊宴:羊头、羊心、羊肝、羊肚、羊血、羊腿、羊排。去岐山要吃臊子面,来大海子当然要吃全羊宴了。黄土高原,冬季天冷,坐在热炕上,西府人好客,先端来一壶酽酽的热茶,其莫德惊喜得只叫。全羊宴上来后,止不住涎水的其莫德用手抓了起来,连声叫道:好吃好吃。
“还有好喝的呢!”凤香从包里掏出了一瓶珍藏了十年的西凤酒,打开瓶口,香气袭人。凤香轻轻地斟上酒,然后告诉其莫德,唐代有一个大官,叫裴行俭,送波斯王子从丝路回国途经柳林镇,饮了此酒后即兴赋诗曰:“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我们凤翔男人实诚敢干,女人心灵手巧,好东西多着,有秦腔、剪纸、泥塑、草编、刺绣、面花、削筋面、木版年画等等,说也说不完。
小伙其莫德,喝着酒,望着凤香,喃喃地说:“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花开美酒喝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你不是寻找到了故乡了吗?”凤香说。
“找到了。找到了!醉了,醉了,我醉了,因为故乡香味十足的美酒,醇香典雅、甘润清爽。下次,我一定也要带上我们俄罗斯的东干族‘陕西村’乡党重走丝绸之路——回老家寻根!和世界握手!共同交流发展。”停了停,其莫德扮了一个鬼脸说,“还因为这里有美丽任性的姑娘。凤香凤香,弥久余香;美食美酒,酣畅淋漓。她帮我实现了我的梦想,找到了心中美好的故乡。”
欣赏故乡散文篇二十
月依旧不圆,但也足以满足视觉的享受。小时候,看着月亮,在门口的那个电线杆下,正好可以透过几个参差的枝桠,倒也平添几许闲愁,也无非是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这种感觉在去年过年时已经荡然无存,迫于高考和很多事情,看着弯弯的月亮也是短叹一声,埋下头便告诉自己要坚强乐观,再抬头时,嘴角上也就硬生生的挤出了生涩的浅笑,还是那些斑驳的树影,心中却是满满的忐忑和不安。因为知道再回来也许就是高考之后了,到底应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回来确实很值得思忖。毕竟几十年前,这个家门里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高考出了点严重的失误,还好,高考成绩不算是惨不忍睹,还算说得过去,也就很勉强的去了大学。而今,再看弯弯的月亮,没有了矫情,没有了忐忑,谈不上踌躇满志,有了点未来的打算,也只是这些而已。至于明年回来,或是以后会怎样,就随它吧。还是毛爷爷说得好,风物长宜放眼量,胸怀宽广些,不囿于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之事,就像那个很静很静的夜空,容得下月如钩,容得下星满天,容得下柳梢头,容得下几声惹人烦躁的犬吠。
顺着那条崎岖的小路往后走,是一片农田,每每到忙的时节,总是可以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不久后的收获也没让他们的努力白费,满眼是金黄的麦子,又过了一些时间便是金黄的玉米地。小时候回老家最大的欢愉便是和家里的兄弟在那里玩,特别是地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记不清是哪一年,反正是很久以前,我们兄弟三个在田野里放风筝,真是一种纯粹的快乐啊。大哥说来年再放,以后的麦子由绿变黄了好多次,但那之后我们三个人便再也没有一起去过,何谈当日的那种高兴呢?如今兄弟们各奔东西,济南的,青岛的,一年到头在一起吃个饭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当然那片的田地里有很多的坟茔,其中有奶奶的一个。上一次去已经是去年清明节了,每次去都是怀着苍凉的心情去的,磕几个头,我知道虽然那不能代表什么,也只能是磕几个头。在坟茔上添过土之后往回走,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那感觉像极了当时踩在脚下的土,是农民们刚刚春耕后的土,松软又踏实。一脚一个脚印……现在家里只剩下爷爷一个老人,今年80岁了。每次回去,爷爷不会和我们说很多的`话,只是很高兴,也许会是拉着我的手,一直在笑。我不知道平时他自己一个人是怎么过的,重复机械的生活,简简单单的三顿饭,每天按时听广播里的说书,出去和村里的老头闲聊一会,然后看一会电视,如此反复,冬天里坐在炉子边烤火,从他的静默中,我莫名其妙的读出了一种静笃,坚实淡定,富有穿透力,在过往嘈杂的尘嚣中熠熠生辉,在故事的全过程中静静流淌。这回临走的时候,在关上车门的那一刻,我听见大哥说爷爷你别哭,我不知道他是真流泪了,还是大哥看错了,总之心却微微的一颤,也许对于一个已经80岁老人来讲,已经不存在什么大是大非,正确的三观,重要的是一个团聚。
每年除夕,在这个黑乎乎的小屋里,一个不大的小圆桌子,围着一圈马扎,有十几个人开心的吃年夜饭,谈论着过去的一年,憧憬着新的一年,不论过去的一年如何,每个人的脸上没有失落,没有低沉,有的是信誓旦旦的愿望,和对不满现状的坚守,不妥协。像南方周末的新年祝词,每个人,都是一个崭新的希望,等待着春暖花开。我从中汲取力量,也很骄傲的说出我的梦想,并付诸实践。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才温暖如斯。在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小火炉的小屋里,大家开怀畅饮,有的喝完昏昏睡去,有的在外面放鞭,有的包饺子,时不时抬起头来看两眼春晚,没有吐槽,有笑点就笑,没有就继续忙手中的事情。为什么大家要回老家过年,去挨冻,去受罪,原因只是这些单纯的精神享受而已。
春节悄悄的过完了,大家都回到各自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很安静,生活却也丰富多彩,不乏乐趣。每个人盼望着来年除夕还是这样。生活也应当是这样吧。
听得月光枕水眠。
欣赏故乡散文篇二十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连续几天的阴霾,令这个萧瑟的冬季更加的薄凉,我蜷缩在小屋里如冬眠的小兽般昏昏欲睡,思绪冻结。
早上,送女儿上学,一推门,一阵寒风袭来,点点的沁凉飘洒至颈间耳畔,我心中不禁一阵狂喜:奥,下雪了。一眼望去,地上铺上了薄薄的雪毯,枝桠树畔点缀了朵朵雪花,远看如朵朵白梅在寒风中绽放,我仿佛嗅到了梅的暗香萦绕在发丝鼻尖。女儿欢呼着:奥下雪喽,下雪喽,又可以打雪仗堆雪人喽。
我顿时明白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春天万物复苏,夏天花开烂漫,秋天枫叶飘红、果实累累,而冬天,就应该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大概是老天这几天亦在痛苦并努力的孕育着,才会为人们分娩了这一场稀薄的白雪。一阵风吹过,寒意趋紧,我紧了紧衣衫,却已没有了那股浸心的寒,因为有了你,雪的相伴。干净且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
我的思绪随着这簇簇白雪,飘散,飘向了我故乡的冬天。
一场雪在人们酣眠的夜铺天盖地的悄然而至。一觉醒来发现树上、房子上积满厚厚的白雪。母亲的吆喝声在这白雪压枝头的寒风里愈发显得更加的清脆响亮:懒虫们,起床了,太阳要晒屁股了。
我和姐姐极不情愿的揉着惺忪的双眼,瑟缩着身子争先恐后的奔去厕所。一开门,一阵寒风给了一个热烈的拥抱,“奥,下雪喽,下雪喽。”我和姐姐狂喜的童音穿梭在院子里的每个角落,我仿佛看到满树的积雪轻轻的抖动了一下,似在和我们打着招呼。团一个雪球,趁姐姐不注意,忽的一下扔到她的颈间,那边一瞬又回过来一个,沁凉沁凉的,亲吻着我的脖子,而此刻我们却已感觉不到寒冷了,因为这满眼满院的雪已给我们带来了满心的温暖。
在初雪的午后,阳光温暖的照在窗前,我又有了久违的感动,所以,在茶香袅袅中,我又一次轻敲键盘,涂鸦了一笔初雪情怀。
欣赏故乡散文篇二十二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曾远行,便不知故乡为何物。时间将记忆堆砌,推搡着我们不断向前,后来,我终于明白故乡就是最远的远方。
梦里曾无数次回到那里,蓝天白云,依山傍水,没有高大的建筑,没有拥挤的道路,没有城市的喧嚣,连呼吸的节奏也是慢的,街道两旁树林阴翳,阳光从枝叶间倾泻下来投射到地上,有无数细小的光斑,重重叠叠,忽明忽暗,别有一番“佳木秀而繁阴”的韵味。小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你来我往,步伐里没有奔忙,只有一种闲适之感,慢节奏的悠悠闲闲。
老旧的音响店里张国荣的歌曲一遍一遍播放着,那种淡淡的迷离与感伤飘散在空气中。新开的美式咖啡馆前,熟睡的小猫躺在木制的长椅上,慵懒地享受着阳光的轻抚,妆容精致的咖啡店老板坐在一旁,道旁的树枝在微风的吹拂下有些微的声响,迷离的光影刚好将她笼罩起来,仿佛入了画,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梦开始恍惚。
离开故乡已一年之多,我甚至还能记得空气里那种好闻的阳光味道,仿佛能将一切的不快晾晒成幸福。怀想那时候抱着厚厚的书本奋战高考,时间越近,内心的弦崩得越紧,那种不安三言两语却是道不尽的。做梦似的想象,高考后,我们可以去一个新的城市,去一个更大的世界,好以此安置内心的苦痛与焦虑。于是,丝毫不能理解别人所谓的.乡愁,也无法体会异乡人不远万里提着厚重的行李箱赶赴故乡的急切心情,更是将这深沉的故乡抛之脑后。
有人说:“岁月太久”。
后来的我才明白,无处安放的安放才是安放,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我想,我该有太悠久的感情要诉与它听,我该是深沉地爱着这土地的,我曾在这里长大,曾从这里离开,我曾不顾一切逃离它的怀抱,又在远方思念着它的模样,我无法倾诉我的情感,正如我如今无法时常走在它青石板镶嵌的小路上,暖暖的情长,岁月彷徨,我才明白,只有它才能让我灵魂的安放。
淅淅沥沥的时光,我变了模样,却忘不掉村口的杏花香,我想这就是故乡就给我的味道,在记忆里一直历久弥香,而她的名字时时萦绕在我梦里——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