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热门16篇)
教案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案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制定活动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案,我们整理了一些教案例子,供大家参考。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一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
(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如课本第65页。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小结。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二
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是一个综合力和能量的力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质点动力学相同(仅仅增加了电场力),它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等力学规律.研究时,主要可以按以下两条途径分析:。
(1)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根据带电物体受到的电场力和其它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确定带电物体的速度、位移等.这条线索通常适用于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的情况.
(2)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定理。
根据电场力对带电物体所做的功,引起带电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利用动能定理或从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研究带电物体的速度变化,经历的位移等.这条线索同样也适用于不均匀的电场.
(1)类比与等效。
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与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类比.例如,垂直射入平行板电场中的带电物体的运动可类比于平抛,带电单摆在竖直方向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可等效于重力场强度g值的变化等.
(2)整体法(全过程法)。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对出现的,把电荷系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可以不必考虑其间的'相互作用.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三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同情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讨论、实验、交流、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获取有用数据,灵活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实验: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掌握情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理想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探究、交流,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一环节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结论]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言]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始学习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环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研究呢?
第三环节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结论]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单位:m/。
[问题]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2、通过投影仪观察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论]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察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四
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__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高三(11、12)为理科重点班,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就是高考复习。新课内容在开学一个星期内结束。接下来就要开始高考复习。高考复习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基础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三轮基础巩固。本学期拟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轮复习。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五
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高三(11、12)为理科重点班,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专用《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xx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轮复习。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就是高考复习。新课内容在开学一个星期内结束。接下来就要开始高考复习。高考复习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基础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三轮基础巩固。本学期拟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轮复习。
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六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
教具: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
(牛顿认为)。
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
3、引入课题.
板书: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2)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
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
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
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七
一、教学计划的描述:
上学期由于复习初中内容,这学期继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继续使用pep《必修二》,共三章,分别是第一章《曲线运动》,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共四章。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研究物体弯曲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方法目的:学习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能量和守恒的角度培养学生处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曲线运动》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的第一部分讲述了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征。
在第二单元的第二、三节中,阐述了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并用这种方法详细研究了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单元匀速圆周运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和离心现象的例子,分析圆周运动的例子。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知识;第二单元,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第三单元,第四节,学习天体运动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第三章,《机械能》,可以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节,关于功和力。
第二单元第三、四、五节讲动能,动能定理,引力势能。第三单元第六节和第七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九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课题引入。
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
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本章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中阶段通常就用压强、体积、温度描述气体的状态,叫做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处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当一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发生了状态变化。这一章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
出示课题:第八章气体。
师问:同时研究三个及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请举例说明。
生:控制变量法。
比如要研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温度不变,再如要研究气体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体积不变。
师:我们这节课首先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我们把温度和质量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叫做等温变化。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十
教学要求:
1、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2、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3、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认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
2、我爱你,中国。
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教学难点:
1、学会与父母沟通。
2、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教学方法:
探讨式、启发式、案例分析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家,温馨的港湾。
教学要求:
1、认识家的含义,家的幸福所在。
2、懂得父母对子女所起的作用,不忘父母养育恩。
教学重点:
认识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孟杰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
二、转入新课。
1、学生朗读引言,体会家的温馨。
2、板书:家,温馨的港湾。
3、板书:
一、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4、学生看课文p3—4图,体会图中的含义,写出一些描述家庭温馨场面的美妙词汇。
5、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6、师生共同归纳家的含义。
7、朗读小诗《可爱的家》。
三、板书:
二、不忘父母养育恩。
2、学生代表发言。
3、共同归纳: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和影响,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
4、阅读p6材料,思考并讨论: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5、分组回答。
6、共同归纳: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7、说一说:自己在家里为父母做了什么?
8、完成p8《我可以这样孝敬父母》。
四、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父母的辛苦,也知道如何回报父母,今后要努力去做。
五、作业:回家做几件孝敬父母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与父母沟通。
教学要求:
1、认识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2、理解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教学重点: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教学难点:
懂得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
一、学会与父母沟通。
2、阅读访谈录,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情形,归纳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3、板书:心理因素,矛盾、误解,生活经历不同等。
4、板书:
二、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5、阅读p11材料,思考练习。
6、学生代表发言。
7、共同分析归纳:理解,尊重,掌握技巧和方法。
8、看12图,说一说,漫画中的中学生是通过哪些方式与父母沟通的?
9、讨论:我们怎样才能与父母进行更好的沟通?
三、完成p13练习。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习了与父母沟通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大家以后能学以致用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五、作业:阅读理解课文。在家做一个好孩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我爱你,中国。
教学要求:
1、认识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育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认识祖国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育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我爱你,中国。
一、可爱的祖国。
2、看图p14,完成练习。
2、学生互相交流。
3、阅读课文,完成p15练习。
4、名回答。
5、阅读p16材料,讨论:通过中华文明的世纪回眸,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6、共同归纳。
7、读课文,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文字、艺术、科技。
8、板书:
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9、齐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歌曲,感受乐融融的民族大家庭风采。
10、阅读课文。
11、讨论:热爱祖国,我们应该如何做?
1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团结有何认识?学生共同总结。
13、作业:熟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教学要求:
1、懂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
2、理解我与祖国共命运。
教学重点:
认识台湾与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我与祖国共命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一、炎黄子孙一脉相承。
2、阅读p21材料,讨论:我如何理解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这种民族情结?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分享。
3、阅读课文。
4、各组代表发言,列举史实,说明台湾海峡两岸人民是骨肉兄弟。
5、朗读课文,归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6、互相讲一个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的感人事例,看谁讲得好。
7、板书:
二、我与祖国共命运。
8、阅读p23材料,讨论:是什么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
9、朗读课文,共同归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
10、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11、讨论并回答。
13、师生共同归纳。
14、面对当今世界,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三、小结:我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五课时。
实践活动课。
教学内容:
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要求:
通过学生的反思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学生孝敬父母的自觉性。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二、学生回答。
三、思考:我们应如何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五、作业:
1、开展一次“我为父母削苹果”的活动,向父母献上一片孝心。
2、开展一次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凝聚爱国心,增进爱国情。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十一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章的教学首先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因此,本节在本章的地位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策略。
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再通过交流,达到共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的目的。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使用前,应引导学生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然后进行正确操作。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温度计相关器材、小瓶(带橡皮塞)、细玻璃管、烧杯、温度不同的水、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五、教学过程。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十二
第二节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温度,知道体温计并会使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结构及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十四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十五
教学理念: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法建议:
1.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学生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这样就能既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实验。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器材:
教师用:筷子、玻璃杯、米、水、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自行车、多媒体电脑等。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毛巾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略)。
高三物理教案第三章篇十六
1.了解回声和共鸣。了解混响现象。
2.通过阅读文字以及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回声,共鸣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通过阅读“动物与声音”,体会现实世界声音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回声。共鸣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回声。
由美丽的弋阳圭峰四声谷出现的回声现象,引出回声概念。
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离障碍物距离近时就感觉不到有回声呢?让学生知道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由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回声现象,并进行解释。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等建筑中的声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混响、混响时间。
声波在大厅中传播时,被四壁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声辐射后,还会有声音的感觉,但由于声波的能量,不断被四周的墙壁和其它障碍物吸收,所以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只能维持有限的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所维持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3.用音叉演示共鸣现象。
如教材中第42页图3-3-5,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弹起。提出下列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观察和讨论,使学生对声波和共鸣有了感性认识。知道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了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当左边的音叉与右边音叉频率相同时,获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接着给共鸣下定义: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共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列举生活中的共鸣现象。
4.教材中第42页和第43页的图可让学生自己阅读,其内容包含了声的多方面知识,如声音传递信息,声可在水中传播,超声,次声,回声现象等。可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图中获取信息。
四、作业: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再次被接收称为回声.
(二)“家庭实验室”指导。
1.回声一般比原声要弱得多,这是因为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损失。回声的强弱还与声波所撞击的材料有关。有些材料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有些材料能吸收投射到它们上面的大部分声波。研究材料反射和吸收性能,在声音的应用方面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对材料的声性能有些了解。
2.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当敲击其中一个装有水的高脚杯时,另外一个发出了相同的声音,说明它们的固有频率相同,发生了共鸣现象。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知道共鸣是要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