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防疫抗疫心得体会100字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350字5篇(汇总)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100字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350字篇一
1月17日,沈阳急救中心立即召开动员会议,迅速成立领导小组,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疫情。当天,沈阳急救中心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全体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护士长、司机班长取消外出和休假,在各自岗位24小时备勤。全员24小时开机,确保通讯畅通,规定时间内未接通者中心将启动相关问责机制。
转运首例患者 战疫打响“第一枪”
沈阳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黄来介绍,中心组建3个应急保障梯队,启动与122联动机制,适时协助应急救援、开通绿色通道,120指挥中心设定专人进行对接。1月20日,中心迅速完成人员、车辆、急救设备、防护物质集结调配工作。
1月22日春节将至,千家万户都在准备年货迎接团圆节。这天,沈阳急救中心迎来了第一例转运的患者。凌晨2点,人们已经熟睡时,转运队伍的第一次转运任务才伴随着急救车的消杀而宣布结束。1月30日起,转运队伍又肩负起省内临近地市确诊病例的转运任务。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高琛、护士张诗杨,神经内科护士张璨三名护士组成的护理小分队前往市第六人民医院负压隔离病房支援,这次支援共计14天。
累计转运989人次 行驶56870公里
“很多人觉得,沈阳没有新增确诊病例,也没有无症状感染者,是不是急救转运就可以歇歇啦?其实,我们还要负责入境发热人员的转运工作。如果入境航班增加,转运任务就会越来越重。”黄来说。2月25日,机场转运队完成首例患者的转运,标志着“三站一场”排查转运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截至5月27日,沈阳急救中心累计转运相关病例989人次,其中确诊病例73例(含省内其他城市确诊35例),无症状感染者26例。急救车行驶里程约5687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心成立转运队临时党支部,有三名入党积极分子光荣火线入党。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100字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350字篇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下调至三级,是几天来市民尤为关注的话题。“进社区不再要求测体温”“可举办一定规模的会议、会展、体育赛事和演出”“基础教育各学段、高校师生有序返校复课”……防控措施的变化,正带来新的生活之变。
响应级别下调至三级,是全民抗疫的战果,也是针对当前形势作出的科学研判。自4月30日北京将响应级别下调至二级后,继续坚持高标准常态化防控策略,经过“五一”小长假、全国、高三初三开学等“压力测试”,疫情无异常反弹,总体局面持续向好。就全国来看,5月以来境外输入病例大幅下降,每日报告数总体呈零星个位。眼下,虽然全球疫情短期内难以有效控制,但国内防控屏障稳固,本土疫情已基本阻断,民众防范意识普遍较强,境外输入风险可防可控。北京再次下调响应级别具备充足条件,也充分回应了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现实需求。
必须看到,下调响应级别并不等于“警报解除”、万事大吉。三级响应仍是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级别,我们也仍然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时期,许多国家“带疫解封”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视。而随着国内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加速,频繁高密度人群流动也带来了聚集性风险,北京这座大城依然面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一旦出现防控漏洞后果不堪设想。还是那句话,疫情还没有过去,不能有盲目乐观、松劲懈怠的思想;防控举措“战术”变化了,绝不意味着防控标准降低、防控力度减弱。
响应级别下调至三级,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实上,三级响应级别下的每一项防控“战术”变化,都有明确的限定条件。比如,“举办会议可不戴口罩”,必须建立在严格消毒通风、健康监测、保持社交距离的基础上;再如,“限流开放体育健身、博物馆等室内场所”,需要保证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完备应急预案等前提。简而言之,响应级别调整之后,需要知道什么事可为,更需要知道什么事不可为。
首都疫情防控对全国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容不得半点闪失,要始终绷紧防控这根弦,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仍然处在大考中。我们要倍加珍惜、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战果,克服麻痹松劲心理,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有效应对,落实“四方责任”,做到“三防”“四早”“九严格”,持续抓好常态化防控。广大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要继续坚持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继续严格环境卫生整治。对每一位市民而言,也不能丝毫放松对自己、家人卫生健康情况的关注。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等“战时习惯”,与垃圾分类投放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坚持下去,就是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建设宜居家园贡献力量。
历经疫情大考,北京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城市精细化治理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市民们也拥有了更加成熟的心态。力戒疲沓松懈,强化防控意识,谨记“限制条件”,以实际行动加固抗疫防线,我们的生活将更健康、更稳健、更从容。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100字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350字篇三
随着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日趋增多,太子河区自然资源分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具体开展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快速响应,迅速传达了国家、省、市1月21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关会议精神。特别是对1月22日市局传达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进行了认真部署,使分局全体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增强了紧迫感。
二、加强领导,成立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分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督导,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特别是1月26日《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下发以来,分局领导班子成员立即停止休假到位到岗,以便及时准确掌握疫情最新动态,发现疫情即刻上报,坚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四、强化教育,加强舆情引导。教育机关干部要正视此次疫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不要发布、传播不实的谣言,避免造成恐慌、发生次生事件。同时动员干部职工发动身边群众广泛宣传疫情防控常识,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治、果断处置。
五、未雨绸缪,多措并举。面对节前疫情突发,消毒、防护用品紧缺的状况,我分局积极加强与区政府及驻区单位等有关部门横向联系,取得支持,确保节后上班机关办公场所卫生安全。一是联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每天定时对局机关办公楼进行消毒;二是请区卫键局及驻区医院给予帮助解决部分消毒、防护用品;三是会同所在办公大楼其他部门研究联防联控方案、联合印发通知、联合实行外来人员登记;四是协同区营商环境建设局与各乡镇街取得联系,推行办事预约服务,通知群众办事前拨打预约电话,以便统筹安排群众受理时间,避免办事人员大规模聚集。
当前,我国多个省(区、市)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各地己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疫情面前,组织人事干部要深入学习,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发挥好先锋模范及引领表率作用,成为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100字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350字篇四
20__年已经很快过去了,我们期盼已久的20__年春节已经悄然来临。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可是一场灾难——新型冠状病毒的来临改变了所有的一切。
现在,中国正面临着一场触目惊心的灾难——新型冠状病毒。这场病毒的来临伴随着不计其数的死亡,病例尤多,手机、电视上都陆续出现了关于它的信息,不少男女老少因接触过它而死于非命。全国各地都充斥着恐惧、害怕和困扰,可见其多么恐怖啊!
但是它并不是无敌的,现在各个网站都为此发起了口号:“最美的逆行者加油!白衣天使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时,80多岁的钟南山老爷爷和其它众多医生全力以赴地为病毒感染者保命;武汉市开始了“封城”行动,世界各地的人民纷纷响应,号召大家:“为武汉市人民加油。”;山东省也将大量的口罩、蔬菜运往武汉等地;全国各大企业纷纷捐款,建成雷神山医院,为的就是专门给病毒感染者治疗;就连我们的小村子也开始行动起来┅
为此,我代表祖国向武汉人民致敬,向那些为中国加油、为远离病毒纷纷解囊相助的人致敬,向正在奔向抗病路上为市民送口罩的热心市民致敬!中国加油!
病毒并不可怕。有史以来,我国经历了多少场大考验,最终都靠坚强的意志撑了下来。困难并不可怕,连医生都没有放弃治疗病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一起抗击疫情呢?
疫情真的如此可怕吗?疫情真的很可怕,但肯定敌不过全国人民的团结、互助和坚强。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灾难。我坚信,这次疫情同样如此,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直到现在,病毒没有入侵的地区还有很多,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以及边境地区多多少少被病毒感染。我真心的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携手共进挺过难关,共创祖国的美好明天!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100字 防疫抗疫心得体会350字篇五
抢救危重症患者的icu(重症医学科)病房,是抗疫“火线中的火线”,是“最靠前的前线”。
在这里,有一大批“90后”青年医生和护士冲锋在前。面对疫情大考,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展现了蓬勃的青春力量,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武汉儿童医院医生张茂荣: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3月17日上午10时许,张茂荣(图①。宋桂来摄)又一次来到鹏鹏(化名)床前,仔细查看各项体征数据。鹏鹏8岁,罹患白血病,不久前又因感染新冠肺炎转入武汉儿童医院。“经过我们的治疗,鹏鹏这几天病情已经明显好转,很快就能下呼吸机了。”张茂荣说。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张茂荣的微信签名。“1月初,我还在消化科上班,后来病房改造后开始接诊新冠肺炎疑似患者。3月初,之前待过的重症医学科缺人,我就过来支援。”
一线查房、观察病情、处理医嘱,张茂荣和同事一起认真执行科室主任、上级医生的治疗方案。“白班上下午都要进病房,最长一次待了七八个小时。”张茂荣告诉记者,夜班从下午5点开始,等交接完回到酒店,有时已是第二天中午。
icu病区里,最多时有17个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一个多月。在他们的努力下,现在病房里只有6个孩子。“有些幼儿患者话还不会说,我们了解病情除了问家长,最主要靠检查。”张茂荣说,有的患者入院之前病情就比较严重,更加大了治疗难度。
“疫情刚开始时,我确实有些紧张,毕竟谁都不了解这种病毒。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治疗手段的丰富,慢慢就不紧张了。”张茂荣说,这次疫情让他的职业荣誉和责任“指数”飙升,同时对志愿者、快递小哥等群体更增添了深深的敬意。
icu里的患者,家属不能陪护,张茂荣就通过电话、微信和他们保持联系。“我们会约好时间,告诉家长孩子的病情进展。”张茂荣说,“对于每一名患者,我们都必须全力以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武汉协和医院医生吴永然:
“心态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看到张强(化名)跟家人视频聊天时开心的样子,吴永然(图②。康清铕摄)打心眼里替他高兴。张强曾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吴永然和同事的协力抢救下,才转危为安。“他几天前撤了呼吸机,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了。”吴永然说。
今年29岁的吴永然,是武汉协和医院综合icu医生。疫情暴发后,他就向科室请战。1月29日下午,接到通知赶往金银潭医院支援。
“与我以前接触的患者相比,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难度要高一些。而且,我们在病房都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不管是操作还是治疗,都不如以前顺手。”吴永然说。
金银潭医院南五楼病区,患者最多时有27人,白班上午8点到下午5点、夜班下午5点半到次日早晨8点。最近这40多天,吴永然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变得得心应手。“我们是一个临时组建的科室,医护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岗位,但经过磨合后,现在都能熟练配合完成各种诊疗流程。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
“已经成功撤了ecmo,但是呼吸机还在,仍然不能大意。”现在,吴永然正参与管理两位上了ecmo的危重症病人,十分忙碌。
每进一次病房,吴永然都要待三四个小时。口罩勒出的痕迹,让妈妈很担心。“来支援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他们后来看到我脸上有印子,就猜出来了。”吴永然说,妈妈虽然有时会担心得偷偷流眼泪,但仍然支持他上一线治病救人。
“虽然我以前参加过很多次危重症患者治疗,但这次的挑战要大很多。治疗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有时候也感觉有些沮丧,但是我都挺过来了。”吴永然告诉记者,这次战疫也是一次成长的淬炼,“心态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朱静:
“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担起更多责任”
从1月3日至今,今年26岁的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朱静(图③)已经在icu病房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
3月16日下午1点,刚从icu出来的朱静神情有些疲惫。前一天晚上,icu病房新转进来一名危重症患者,患者情况很不好,朱静忙前忙后一直到深夜1点半才回宾馆。17日一大早7点不到,她又起床到医院上了个早班。天气越来越热,下班时,她浑身早已被汗湿透,“腿都有点站不住了”。
最近,武汉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越来越多,但朱静所在医院的重症病房收治的病人却增多了——都是其他医院转过来的危重症患者。朱静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
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朱静仍然要保持冷静、专注,“我们看护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直面生死,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2月10日是朱静的生日。那天凌晨,她正在值夜班,一名61岁的患者转入icu,开始使用无创通气,给氧浓度已达70%,如果无创通气出现问题,随时都有插管危险。但该患者刚进入icu很不适应,与同事交班后,朱静就第一时间到这名患者床前,安抚情绪,耐心讲解无创面罩的使用方法。凌晨4点,这名患者突然又激动起来,情绪起伏,身体挣扎,还伴着咳嗽,导致无创面罩无法戴稳。
听到呼吸机漏气报警,朱静急忙赶到床边,一边调整扶正面罩,一边安慰患者。普通人玩手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都受不了,但朱静硬是用手扶着无创面罩坚持了两个小时,直到患者情绪稳定。
在icu,除了治疗护理,患者的生活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每天要为患者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吸痰、翻身……朱静毫无怨言。尽管今年才26岁,朱静已经在icu工作了5年,她说,在她们科室,像她这样的“90后”有20个,“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担起更多责任!”
武汉市第三医院护士陈奕:
“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
3月16日中午下班时,听说病房里的百岁老人王婆婆下午就要出院了,武汉市第三医院“90后”icu护士陈奕(图④)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为了照顾王婆婆,陈奕可没少费心思。入住武汉市第三医院icu病房以来,王婆婆没人陪伴,心情不好,陈奕就每天陪她说话;担心王婆婆年纪太大嚼不动饭菜,她每天还特地为王婆婆做热稀饭,端到她面前,喂到口中,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奶奶一样。
从1月4日起,陈奕就在icu病房工作,她先是被抽调到金银潭医院。3月2日,与同事换岗后,她又回到武汉市第三医院,继续在icu服务。
2月11日,36岁的张先生因患新冠肺炎入住金银潭医院icu病房治疗。由于呼吸困难,医生为他采取了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第一次巡查时,我发现他饭也没吃多少,水也没喝多少。”陈奕说,后来询问才知道,原来张先生是怕吃饭喝水多了要上厕所,这样会麻烦护士。
“我就是您的家人,您有需要就叫我,有呼必应,您一定要吃饭。”为了让患者吃饭,陈奕循循善诱。“刚开始,他不太配合。饭热好了,送到嘴边的时候,他直接让开了。”陈奕说。陈奕于是就先从水开始喂起,慢慢地,张先生接受了,也开始愿意吃饭了。
第二天,张先生由于呼吸困难,上了无创呼吸机。陈奕在给张先生喂食饭菜时,为了避免他吃饭时出现呼吸困难,张先生每吃一口饭,陈奕就把无创呼吸面罩扣上给他吸氧缓解一下,“一顿饭最少吃了两个小时”。
“重症患者通常心理压力都很大,需要护理人员真正走进他们心里,从内心深处关心他们、了解他们。”陈奕说,“对待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