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优质18篇)
教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借鉴他人的教案经验和教学思路,可以帮助你提高教学水平。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一
style="color:#125b86">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为同行们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编排内容,作一些分析、说明。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五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广场”“月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近生活形式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第四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教材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乘除法含义的设计思路。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问题。而学生只学过用加法,将感受到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境,由几个几个地数,抽象出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学生具体地体验乘法的含义,而不是背诵乘法的结论。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数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在大量的“平均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验除法的含义。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除法的结论,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关于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本册教材分两段进行,“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共81句。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中的每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并分成两段展开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分散记忆的难度,由于2~5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一些,所以教材先安排熟记2~5的乘法口诀,然后再进行6~9乘法口诀的教学;6~9乘法口诀的数目虽然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而旧的口诀又得到相应的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设计上还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10页创设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通过数奥运标志“五环图”的环数,引入编5的乘法口诀;第14页一双筷子2根,通过就餐摆筷子的情境引入编2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用连加算出得数,为编口诀做准备。
(2)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编排。
因为每只手有5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5个5个地数。这些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
(3)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境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给出2~3句编制过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安排,逐步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如,第16页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引导学生找规律。第72页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安排了“想一想”的小栏目,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6×8=6×7+□=6×9-□,帮助学生找相邻的口诀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熟记口诀。
另外,教材设计了新颖的富有童趣的练习,除了一般的题目和“对口令”等形式外,还安排了“小动物找新家”“谁射中的气球多”“找座位”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内乘除法,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3、关于表内乘除法的应用。
本册教材把表内乘除法的运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首先乘除法的认识都是从实际情境引入的,本身就是应用问题的学习,另外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加强乘除法知识的应用。
例如,第19页第3题,要想得出这辆玩具汽车多少钱,需要通过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小熊付给大象3张5元和1张10元,大象回答:“正好”,而得出这辆汽车25元)。第45页第4题图中呈现:有28人需要租车,大客车限乘客10人,小汽车限乘客4人,可以怎样租车?答案有多种。第56页第5题,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张方桌围坐4人,2张方桌坐8人,而两张方桌拼在一起围坐6人,从而推想3张、4张、5张、6张桌子的情形,引导学生用列表找规律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以上问题都和传统的应用题呈现的形式和要求不一样,没有应用题的类型,不要求学生说程式化的语言,而立足于知识的应用,初步学会一些数学思考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2)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等栏目,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第17页数学故事,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沟通数学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22页数学游戏,要求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问题,本身就是数感的培养,进行回答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还安排了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和除法。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乘除法知识的实际应用。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图形与拼组。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将为进一步学-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变形和六边形。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拼组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课时分配:
观察鸟巢2课时。
欣赏壁画2课时。
课时1信息窗1--观察温馨鸟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3页。
教学目标:
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准备:
电脑、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小树都发芽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出示课件:春天的美丽景色:各种树木、花草,一些小鸟…)。
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有三个小朋友出来踏青,看到了树上的小鸟飞来飞去,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二、出示信息:
(一)出示长方体实物。
1、怎样来做这个长方体的鸟窝呢?
2、集体交流:先要知道每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都是长方形的。
3、什么是长方形呢?我们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
4、小组活动: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量一量、折一折。
1)用三角板量一量四个角。
2)用直尺量一量四条边。
5、把长方形折一折小结: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是平面图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二)出示正方形实物。
1、这是一个正方体的鸟窝,怎么做呢?
2、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每个面都是一样的正方形)。
3、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1)用三角板量角,发现…。
2)用直尺量四条边,发现…。
4、小结:正方形是正方体的一个面,它是平面图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就给每条边起了共同的名字"边长"。
三、巩固练习。
a)请你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b)在方格纸上设计一扇长方形的门和两扇正方形的窗。
1)先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设计。
对各种设计进行合理评价。
作业设计:
在白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他们的特点。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
课后反思:
课时2信息窗2--鸟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76页。
教学目标:
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五边形和六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五边形和六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五边形和六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五边形和六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准备:
电脑、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3、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揭题: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个平面图形。
二、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2、小结:我们通常以"边"的数量给它命名,所以叫它"五边形"。
3、出示:是什么图形?
根据五边形的.经验,学生都能说出这是"六边形"。
4、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两种平面图形,有五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五边形";有六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六边形"。
三、巩固练习。
1、折一折、剪一剪。
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折、去剪,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剪出的形状的特征。
2、找规律,画一画、圈一圈。
1)独立观察,发现其排列的规律。
2)引导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3、猜图游戏:p77、4。
通过游戏渗透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3、奇妙的六边形。
拿一张的纸,怎样切一刀,使它变成长方形呢?
作业设计:
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并说说他们的特点。
板书设计:
五边形六边形。
课后反思: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三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开始,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引领学生走得更远,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小学数学必须得学好。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青岛版教案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上下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确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教学难点:理解“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课本,文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游戏导入,感知上、下、前、后:
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
(1)学习这节课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2)怎样才能正确很快区分上、下、前、后呢?
(3)学习这节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出示课本第1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南京大桥,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二)出示自探提示:
(1)图上都画有哪些物体?
(2)汽车在火车的什么面?
(3)火车在汽车的什么面?
(4)汽车在轮船的什么面?
(5)轮船在火车的什么面?
(6)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先引导学生看图,独立探究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5、6),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如果合作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解决。
3、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道理说清楚就可以了。
4、反馈练习。
(1)简单应用。出示教学模具,让学生说位置,说意义。
做一做第1题。
趣味测试:
(1)小明的前面是小英,小英的前面是小明,两人怎么站?
(2)小明的后面是小英,小英的后面也是小明,两人又怎么站?
三、质疑再探(5分钟)。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预设问题:
1、学了这节课还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2、怎样才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
3、怎样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2、请你画一画:先画一个三角形,在它的下面画圆,在它的上面画长方形,在它的前面画五角星,在它的后面画正方形。
3、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本节课上你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4、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汽车在轮船的上面,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李林在王英的前面,王英在李林的后面。
张宁在李林的后面,王英在张宁的前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
体会。
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教学具准备:
每组2袋人民币,一个钱包,一张白纸;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宗。
所以我们为。
学生。
准备的是真实的人民币。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准备的是新币,同时注意提醒学生养成用后及时洗手的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课讲演示“蓝猫当家”的动画,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把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人民币拿出来,在小组内认一认,说一说;不认识的请小组的小朋友帮忙,看谁认的多,认的准。
(小组活动,初步认识人民币。)。
2、分一分,理一理。
师:刚才小朋友们认的很好。但老师觉得这些学具人民币这样放在桌子上有点乱。下面请同组的小朋友商量商量,把这些人民币分一分,有顺序、整齐地整理到钱包里,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好。
(小组活动;通过整理钱包,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整理的。
(通过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使学生清晰地、有序地认识,人民币。)。
3、猜一猜,摆一摆。
分别出示一枝铅笔,一个转笔刀,一个铅笔盒,让学生猜猜并摆出它们的价格。
(通过让学生展示、交流不同的摆法,说自己的想法,讨论得出:2角可以换2个1角;5角可以换5个1角;1元=10角。)。
三、应用拓展。
出示实物,标明价格:2角、5角、7角……1元。
师:如果你有1元钱的话,打算买什么?
四、全课总结。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3、这幅图里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用数学解决秋天里的实际问题吗?(提示课题:用数学)。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主题图1。
(1)、师出示图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左边有4个小朋友在捉蝴蝶,右边有两个小朋友在捉虫子)。
(2)、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大括号,问号)。
(4)、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我们就应该把这两部分的小朋友怎么样?(合起来)。
(5)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和刚才那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指名几个学生说。同桌互说。全班齐说。
(6)师:谁能列一个算式?4+2=6(师板书算式)。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指名学生说说4、2、6分别表示什么?
还可以怎么列?
2+4=6你是怎么想的?
2、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2,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说说这幅图画了什么?
(2)、你能想到一个数学问题吗?(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几个?)。
(4)、这个数学问题,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把算式写在纸上,写得快的小朋友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并说说你的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反馈:7-3=47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去3,4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新知,拓展深化。
1、p47做一做。
(2)用手势表示1:6-3=32:3+3=6为什么?
(3)看懂蝴蝶图,说图意,1:5+2=77-2=52+5=77-5=2。
2、小结:今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天的景色,也想到了很多数学问题,并且都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如果不知道,老师引导:我发现了这些数学问题有两类,有些是用加法计算的,有些是用减法计算,我们应该看清楚图画的意思来列算式。)。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说一说吗?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
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习2和2组成4。
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
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具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习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在一起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合成。
[说明:通过鼓掌,使学生理解合与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学生动手操作合的过程,学习4的合成。
拿出2个蓝色圆片和2个红色圆片,合起来有几个圆片?
(1)放手让学生活动,教师适当引导。
(2)全班反馈,交流摆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两种颜色的圆片摆的先后不一样,结果相同。
教师讲解:2合2合起来是4,并写出表达式。
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22。
(3)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出来。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4个。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同学们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合成。
3、比较两种分法。
提问:观察这两种分法,同学们们有什么发现?(分成的2个数交换了位置)教师小结:当我们找到一种分法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种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师:同学们们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合成学会了。下面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5。
(1)学生自主操作。(通过摆两种颜色的圆片,探究5的合成)。
(2)让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
(3)小组长归纳汇报探索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4)去掉圆片的颜色,使学生归纳几和几合成5。
(5)选择好的方法记5的组成。
2、拿出两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6个。(方法如5的合成)。
四、游戏活动,运用巩固。
1、“轻松入门”: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完成填空。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说出2、3的合成。
(3)先摆一摆,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
(4)完成书上练习。
(5)请学生说出2和3的分与合。
2、“快乐学习”:填一填。
3、“小试牛刀”:看图画一画。
4、数学游戏:教师说游戏规则,同桌之间经行。
小学生。
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在这一环节,以游戏巩固,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完整揭示课题:6以内数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内各数的合成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师: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把今天学的和做的游戏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再次得到满足;教师对课后的要求,巧妙地将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延伸到生活。)。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1、教幼儿不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10以内数量,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对应方法观察物体数量的差异。
活动准备:
教具:大图一(大小碗各10个)。
大图二(用各种图形拼成的一副画,每种图形的数量在10以内)。
学具:作业纸人手一份(大小不同,数量不同的三排圆点)。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一)比较两排大小不同的碗的多少。
1(出示大图一)比较两排碗,小的10个在上面,大的10个在下面,不用一一对应的方。
法摆。
2、图上有什么?就这样看,你觉得哪一排的碗更多?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觉得大碗多?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怎样摆放才能一眼就看出两排碗谁多谁少?
二)比较图形的多少。
2、启发幼儿运用点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3、点数出来的结果我们可以怎样来记录。请个别幼儿操作,复习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这样的一张作业纸,作业纸上画了三排圆点。要请你们给点子数量最多的那一排打勾。
2、小朋友想想怎样才能知道哪一排子的数量最多呢?
让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3、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这样一眼就能看出那一排点子的数量最多。
但作业纸上的点子是画上去的,不可以移动,还有什么方法呢?
用点数的.方法。
那这里有三排点子,你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数过的那一排点子的数量呢?
小结:可以用排除法,数出了一排点子的数量就记住这一排有几个点子,然后数第二排点子的数量,如果第二排的点子数量比第一排多,那就只要记第二排点子的数量了,如果还是第一排的点子数量更多,就还是记住它的数量,再去数第三排点子的数量进行比较。
4、请小朋友用最快的方法去做,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5、提出作业要求:做作业的时候应该认真思考,做完了检查一遍。也要注意写字的坐姿。
6、幼儿作业。
7、评价幼儿作业情况。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六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组织幼儿排队或游戏时都要求幼儿知道自己的位置,可我发现小朋友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根据这个发现,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先进理念为指导,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特设计了这次数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认识10以内的序数,学习序数词"第几"。
2、能从不同的方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
3、发展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活动重难点:
1、方向不同,数序所处的位置不同,学习序数词"第几"。
2、能从不同的方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
四、活动准备:
1、各种小动物的图片若干。
2、楼房背景图,幼儿熟知的动物如:老鼠、马、鸡、猴、狗、羊、狐狸等图片。
3、课件、1—7数字卡、5节车厢的火车图片。
五、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
1、《小手真灵巧》。
2、《十个手指来押韵》。
(二)、复习1—10的相邻数:
1、说出1—5的相邻数。
2、说出5—10的相邻数。
3、坐火车找相邻朋友。
(三)讲授新知识(操作课件)。
1、出示小动物排队参加运动会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欣赏,从中找出每只小动物所处的位置。
(四)列举实例(操作课件)。
2、为获得名次的动物颁发奖状,是谁站在最高领奖台?是谁站在最低领奖台?(老师出示领奖台,第一名站最高)。
4、老师出示彩色楼房,从下向上,小老鼠住第几层?
(五)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学习了10以内的序数,能从不同的方向辨别10以内的序数,方向不同,序数所处的位置不同。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乘火车。
(六)游戏方法:
用椅子搭成两列火车,分别编上1、2、3、4、5、6、7、8、9、10的编号。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如:第2列火车第5节车厢就写2—5,幼儿在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教师当列车员查票,幼儿对号入座,幼儿随音乐《火车开开》出舞蹈房。
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七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
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风筝加工厂”。
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后,重点去仔细品读情景图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联系实际提出“保证按时交货”“各种风筝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问题,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出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初步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建议教学课时数:11课时个人补充意见年级三年级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上课教师第二单元(组)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八
本册教材共安排10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材一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一是数的认识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主要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
二是数的运算安排了三个单元,包括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第四单元分数除法,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其中,第三、四单元主要教学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及其相应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分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同时在分数乘法单元中还安排了倒数的认识。第六单元主要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此外,还安排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假设(置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式与方程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方程,主要教学解形如和的方程,以及相应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五单元认识比,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以及应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主要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体积、容积单位以及体积、容积单位的进率,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八单元可能性,主要教学怎样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十单元安排了本册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分别是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表面积的变化是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拼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活动,研究表面积变化的规律。大树有多高是结合认识比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测量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竿高与影长,发现竿高与影长的比的比值相等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是结合认识百分数的教学安排的,主要是通过调查和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这些活动,都具有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了5个你知道吗,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以及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社会常识,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编排了11道思考,进一步加大教材的弹性空间,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九
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标准》提出了要加强估算的要求,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备课时我发现课本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场景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认为以例4引入新课有些太唐突,对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和估算的过程没有做足铺垫。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先以猜价格的游戏导入,游戏时给出提示:转笔刀接近10元、书包接近30元。同学都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说出接接近10和30的数。至此我便抓住同学对“接近”的理解,渗透什么是大约,从而会说()大约()这样的句式,再通过练习会找各数的最接近的整十数。
接着再教学例4,帮助学生理解在买东西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进行大约的计算,学生很快能找到三种物品的价格最接近的整十数分别是多少。再结合之前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让估算的策略变得多样化,同样也可以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有些超之过急,有些学生不理解加减法的估算,仍有学生不进行估算,还是用精确计算的方法。
在练习部分,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为学生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对此我会朝这个方向一步步努力。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十
活动目的:。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能从粗到细给五个物体排序.
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各种粗细不同的毛线,笔,积木,纸棒、可乐瓶等.
活动过程:
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让它变粗或变细。
2、幼儿在活动室中寻找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知道是通过比较而知道的。
3、出示‘奇妙的口袋‘让幼儿从中摸出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4、出示圆柱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5、分组操作:
(1)、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
(2)、按粗和细把物品分成两类。
(3)、让幼儿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细的物体。
(1)给粗细不同的小棒排顺序.
(2)将橡皮泥搓成五根粗细不同的小棒并排序。
延伸: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数学教案-比较粗细数学教案-比较粗细。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1)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靠右走,按次序地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3.师小结,全课结束。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十二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哎!
身上书包怎么这么重呀?
两千克嘛!
手里铅笔怎么这么轻呀?
几克嘛!
比千克还大的单位是啥?
吨啊!
千克、克还有吨就是吉祥的一家。
卡卡西!
哎!
铅笔盒子有两分米长吗?
有啊!
橡皮擦儿有两厘米宽吧?
对啦!
最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米?
差不多!
厘米、分米和米就是吉祥的一家。
贝卡!
啊!
这些单位要牢记在心间。
为啥?
使用错误造成生活不便。
还有呢?
还会惹出一大堆的笑话。
哈哈哈!
一定要把单位换算正确地记下!
歪歌大家唱:
哈哈,卡卡西、庄库和贝卡就是编辑部可爱的吉祥三宝哦!可是不要忘了精灵古怪的宝萝哦。
同样道理,克、千克、吨是质量单位,毫克、微克也是质量单位呢。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1毫克=1000微克。
米、分米、厘米是长度单位,兆米、千米、毫米、丝米、忽米、微米、纳米、皮米、飞米、阿米等也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成员呢。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兆米=1000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毫米=10丝米。
1丝米=10忽米1忽米=10微米。
1微米=10纳米1纳米=10皮米。
1皮米=10飞米1飞米=10阿米。
考考自己:
1米=()纳米。
1吨=()毫克。
1千米=()皮米。
1克=()吨。
方法一。
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学习中出现漏洞,这时候就需要在职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点回忆一遍,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
方法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算能力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的体会是教师念好“基(抓基本)、教(教方法)、练(常训练)”三字经是至关重要的。念好“基”字经“基”是指基本口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它是计算的基础,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
方法三。
手脑速算是以人的不同器官模拟电脑的相应构件、原理运作,模拟电脑开发人体的运算、记数潜力。它是通过模拟电脑0、1理论分解计算为一位数的运算和记数,模拟电脑归纳法处理信息的方式(软件)来实现快速计算的。它既是一种计算方法,又是一种训练人的手脑模拟电脑快速运算、记数的方式。
方法四。
提高口算能力-基础性训练。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口算的基础要求也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大家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大家可以把这项练习安排在两段的时间进行。一是早读的时候,一是在家庭作业完成后安排一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大家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口算的速度、正确率都会大大提高。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十三
重点、难点重点: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体会减法的意义。
难点: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读出减法算式。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在摆一摆中体会减法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ppt、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随记复习回顾。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讲授新课。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
总结学生紧闭双眼,举出一只手,请老师口令,得数是几就伸几个手指头。
今天,我们继续到花果山去玩,大家看一下这四幅画,谁能把这四幅画串起来讲一个故事。
讲完后,请同学们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1.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片、彩笔、铅笔等摆摆、画画,看谁用的方法最多。
师:从5个里拿走3个,可以用一种新方法--减法(板书),加法是已知两部分,求合起来是多少?减法是从总数里拿走或者划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原来有5个桃子,我们就写5,拿走3个,用符合“--”表示,减号读作减,拿走3个,就在减号后面写3.从5个里拿走3个,还剩下2个,我们就写“=”,读作:5减3等于2.写的时候注意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把这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3.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大家再想一下:2-0的结果是多少。引导同学根据0的意义进行理解,并得出结果。体会相同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打开课本36页的自主练习。
学生做完后,老师进行批改,并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再进行讲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起来告诉全班同学。
学生认真思考后说给同学们听。及时鼓励表现好的同学。
1.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2.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3.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1.用圆片摆,拿着走3个,还剩2个。
2.在纸上画圆圈的方式,划掉3个。
3.运用5的组成。
同学上台演示。
同学起来读一下算式并说一下意思。
同学自己动手操作,摆摆画画填在课本上。
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答案,选一个同学起来说说算式的意思,并且解释一下结果,为什么等于0.
手指指着第1题,请一个同学说说第一个题的意思。
手指指着第2题,请一个同学说说第一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10以内的减法。
1.还剩几个桃子?5-3=2。
2.还有几只蝴蝶?4-2=2。
3.还有几只青蛙?2-2=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忽略了减法的意义,导致练习题出现了问题。也没处理好学生操作中忽略的东西,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因此,以后教学中,必须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进来。对于课堂后半节的组织更需要我去积极寻找方法来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师评价。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十四
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游戏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玩法指导: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十五
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好说好动,精力难以集中,尤其是倾听的习惯和随便插嘴的习惯有待加强。因此,本学期要立足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关注家欣、芷晴、钰城、蒋磊、坚赞等学困生的辅导。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提出具体的要求: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8、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促工作。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
1-22、24-3.5位置。
3-53、8-3、2920以内的退位减法。
6-73、30-4、7图形的拼组。
7-94、8-4、23100以内数的组成。
认识时间。
186、21-6、25找规律、统计。
196、28总复习。
柯木塱小学杨国雄。
2010-3-5。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十六
课本62--63面。
1、加强“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训练。
2、使学生能按一定顺序叙述教室的摆设。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的教室真漂亮,今天我们就一看、说说我们的教室。(板书:教室)
1、引导学生认读“教室”。
2、放足时间让学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3、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人看到的说出来。
4、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叙述教室里的摆设。
5、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家里的摆设,再同桌互相说说。
6、生发言说说自己家里物品的摆设。
师: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表达清楚。
1、练习1。
生:自己指着文具盒说一说,再同桌互说、互评。
师:要求个别学生边指边说,其他同学评一评谁指得好、说
得好。
2、画箭头,并说一说。
师把题意告诉学生。
生:动手在书上画出路线。
生:把自己画的路线告诉大家。
师:引导画错的学生改正。
3、看图回答问题。
师:把题意告诉学生。
生:观察并说给同桌听听。
生:发言说说淘气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其他同学评一评说得好不好。
师:引导学生帮助说错的同学再次观察。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十七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三种时间。
首先认识时针、分针。
时针:粗短。
分针:细长。
认识整时技巧: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8: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12:00。
注意: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方法一。
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学习中出现漏洞,这时候就需要在职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点回忆一遍,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
方法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算能力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的体会是教师念好“基(抓基本)、教(教方法)、练(常训练)”三字经是至关重要的。念好“基”字经“基”是指基本口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它是计算的基础,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浇花教案篇十八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
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画图法。还可以用计算法(用大数减小数再减1的方法来计算)。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点。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读数、写数的方法: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2、单数:个位上是1,3,5,7,9的自然数。
3、双数:个位上是0,2,4,6,8的自然数(0除外)。
4、整十数:个位上是0的自然数(0除外)。
5、5个十,5个一,组成起来是55。(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读作:五十五(写语文汉字)写作:55(写数学字)。
6、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一、十、百是计数单位。要写汉字)。
数的组成:(注意不同的问法)。
例:68是由6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68是由8个一和6个十组成的。
68里面有(6)个十和(8)个一,有(68)个一。
68十位上的数是6,表示6个十(写汉字),个位上的数是8,表示8个一(写汉字)。
7、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看个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8、当两个数量相差很大时可以用“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当两个数量相差不大时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来描述。
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1。
一年级数学轻松学习好方法。
1、列条件。
找出课本中的一道例题,将例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求证一一列出;。
2、做题。
把题目做出来;。
3、检查。
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有错误;。
4、订正。
根据题目的答案订正自己做的题目;。
5、做对。
把题目做对;。
6、节奏。
找出做题目的节奏感,分几大步?
7、小结。
这个题目考什么?
8、改变。
对知识点的条件或结论做出改变,重新出题;。
9、解题。
每做一种改变就是一个新的题目,解出来;。
10、整理。
整理出一个知识点的所有题目类型。
一个题目按照这十个步骤做下来,学习效果会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