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 数的产生教案(大全11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一
学习重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学习难点: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ppt课件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1、数的产生。
提问: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技术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但是那时候的人们开始只知道“同样多”、“多”、“少”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来数物体的个数,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人们是怎样记数的吗?课前大家查找了一些资料,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数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介绍)
老师边出示课件边讲述数的产生过程。
你们觉得这些计数方法怎么样?(这样太不不方便了)
师:计数法现在看来很麻烦,但在当时数还没有产生的情况下,能创造这样的计数方法,已经很了不起了,表现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2、各国的记数符号:
师: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课件演示)随着文字的发展,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请看这分别是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
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哪国人发明的吗?
小资料:3世纪时,印度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数字,后来这种印度数字传到了阿拉伯。12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又把印度数字带到了欧洲,欧洲人称它们为“阿拉伯数字”。这样人们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数字。
3、自然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现在这种通用的阿拉伯数字。(课件演示阿拉伯数字)(板书:1、2、3、4、5、6、7、8、9、10、11……)这些数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它们叫自然数。
人类开始只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数字计算的发展,才出现了“0”,同桌讨论一下:0是不是自然数呢?(“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学生回答后板书:0)
师:学生独立看黑板观察、思考、交流一下。思考题:
1、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从小到大)
2、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3、最小的自然数是几?
4、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
5、自然数有多少个?
三、探究十进制计数法:
1、后来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认的数越来越大,每一个数都用符号来表示,很不方便,于是就产生了进位制。一般进率是几,就叫做几进制。(出示:十进制计数法、二进制计数法,八进制计数法、十二进制计数法、六十进制计数法……,)因为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要了解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先从计数单位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后桌四名同学自然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1)、比亿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组汇报交流:比亿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1)、比亿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十亿、百亿、千亿)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进行验证。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计数单位。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制关系。)
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这些计数单位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请同学们依次说出这些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
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十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数。
(4)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
5、学生独立完成数位顺序表。
四、基本练习
判断:
1、个位、十位、百位、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2、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0是最小的自然数。()
4、自然数的个数可以数出来。()
填空:
1、一百亿里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2、()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4、“4”亿位表示()个()
巩固练习:
说出下面每个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每个“3”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1432003000 353087030431
拓展训练:
五、课堂小结:
回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所有发明创造都是人们为了不断适应生活的需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来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二
课题:第三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授课人:黟县渔亭初中
汪云海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具:音叉、水、钟罩、电铃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利用手边物件发声,并通过音叉振动水的实验来说明问题,及时总结归纳。如: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弦乐器发声时弦的振动,管乐器演奏时管内空气柱的振动等。
2声音的传播要有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实验及事例,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通过、介绍课本钟罩实验来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介绍理想实验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1、在15℃空气中:340米/秒 •
2、在水中:1500米/秒 •
3、在钢铁中:5200米/秒
三、小结
完成《物理基础训练》
2010.9.29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三
:1课时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回声测距离的计算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声速
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索
音叉一对、乒乓球、铁架台、透明塑料杯
一、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声音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发现: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解释何为振动)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演示实验验证:音叉发声,弹开乒乓球。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得到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提问:反过来,是不是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呢?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手握音叉演示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三、声音的传播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学生讨论、举例,老师归纳:其他气体、液体、还有固体都可以传声。
举例说明:钓鱼、潜水员喊话,铁道游击队听轨等等
学生实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把所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媒介)叫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请学生查看课本p33声速表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由分子密集程度决定)
找出15c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要求学生识记。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之间间隔是多久?
四、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s=vt=340ml=s/2=17m
五、回声的利用
1、测距离:l=vt/22、测深度:h=vt/2
七、小结:作业:p43页3题,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四
回答:。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五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课本34页1、2、3、4、5学生完成练习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刻印题一页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六
1、引导关注声音产生的原因,关注声音的多样性(可变性)。
2、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
各种乐器、相同的玻璃瓶8个、水、记录单、笔。
一、玩乐器
(一)让乐器发出声音
1、请小朋友动脑筋用各种方法让这些乐器发出声音。
2、幼儿分享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
3、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a、演示:鼓上的小米粒;
b、感知发声时喉的振动;
结论:物体互相碰撞,产生振动才能产生声音。没有了振动,也就没有了声音。
(二)感知不同的声音
1、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乐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结论:由不同材料制成的乐器,它们产生的振动也就不同,声音当然也就不同了。
2、探索:乐器是怎样发出不同声音的?
八音琴、笛子、小提琴、八音瓶、
(1)幼儿分组探索,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交流分享;
二、制造乐器——音乐瓶
1、让这些相同的玻璃瓶发出不同的声音,变成一个音乐瓶。
2、幼儿分组进行讨论,探索
3、经验分享:装入的水量的不同,振动也就不同,玻璃瓶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结论:每一种乐器尽管使用了相同材料,但有的长短不同,有的粗细不同,孔的'大小不同、还有的里面装的东西多少不同,总之产生了不同的振动,也就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七
【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八
形体训练实施计划
每个人的身体都或多或少有不匀称性、不对称性及不协调性,而为了纠正这些先天的缺陷,只有通过后天的形体训练来弥补。由于形体健美练习的多样性,决定它对身体影响的全面性。可以改变和调整原始姿态,培养小学生美的意识。形体实验是为了改变和调整身体的原始姿态,培养小学生美的意识为目的。
根据“入门早抓形”的原则及儿童的接受能力,以7、8岁开始训练较为适宜。通过上学期对一、二年级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使同学们在身体上、气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现在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制订新的一学期教学计划。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
2、增强少年儿童道德、礼仪、规范、仪表美的意识。
3、增强少年儿童自信和勇敢精神,培养良好气质和健美体态,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
4、发挥少年儿童潜能,发掘艺体方面有潜质的苗子,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展示。
5、促进其他学科的和谐发展。
本课通过各种训练手段用以改善形体的状态,提高人体良好形态的控制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基本素质训练。形体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控制身体姿势的能力,而且能显著地发展柔韧和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及相关部位的肌肉力量,塑造优美的形体和正确的身体姿势,对于少年儿童正常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又感情地进行活动,能够随着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以及节拍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表演,寓教育于形体训练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集体主义、行为规范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形体训练活动中享受到美和欢乐。
1、开学的一个月之内,对学生进行强化基本功训练,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身体的协调能力较差,教师通过有趣的基训,使学生腿的开度和腰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压腿、踢腿等内容顺利完成。
2、学生进行把上规范而且简化的芭蕾训练,使孩子们的形体、姿态、腿线条、腰腿的软度、力度和控制进一步提高。
3、通过形体训练提高身体的支撑力量和柔韧性,为塑造良好的身体外形、提高形体的控制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4、培养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表达自我、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塑造形体美的同时,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1、激发兴趣,活跃情趣:通过基训练习,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可先给学生上一堂欣赏课,利用自身的姿态给学生表演一番,向学生展示完美的姿态,激发学生美的概念。或选择一些与形体密切相关的课件、录像等在教学中运用。
2、自主体验,展示交流: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感受动作,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教师首先“插上理想的翅膀”,从教材讲授的动作、备课等内容上都闪烁着儿童的心灵、充满童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3、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通过儿童歌谣,使学生既能恢复身心又能培养他们的创作意识和自信心。通过镜子,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姿态,让学生具有成功的体验,多给孩子鼓励与表扬。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
在形体课教学中,教师应进行形象化教学,除了详尽地讲解动作的规格要领外,还要认真地在学生面前表演一番,把每个动作最准确、最优美的形象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此外,还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从最基本的形体姿态开始,立姿、行进中的走姿、头、手臂、腰、腿。使小学生对身体各部分的基本姿态、基本位置和正确的线路等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形体动作达到一定的规范。
训练内容
第一单元 基础训练
1、 站立姿势
2、 地面训练(1)
3、 地面训练(2)
4、 地面训练(3)
第二单元 把杆部分
5、把杆站位
6、把杆伸展
7、韵律把杆
8、把杆踢腿
9、把杆下蹲
第三单元 形体芭蕾
10、脚踝练习(1)
11、脚踝练习(2)
12、脚踝练习(3)
13、下肢全方位练习(1)
14、下肢全方位练习(2)
第四单元 运动形体芭蕾
15、身体舒展练习(1)
16、身体舒展练习(2)
17、跳跃动作练习(1)
18、跳跃动作练习(2)
在教学中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法,如:
(1)立姿:正确的立姿,是形体的基础。站立的姿态是从小形成的,纠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在许多训练科目中严格的,不厌其烦的给以要求,直至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在教学中可借助于镜子和把杆。
(2)头部与面部:是人体中最引人注意,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头部姿态不正确,对于整体姿态的美的破坏性也最大。头部的动作往往带有及浓厚的感情色彩,可以看到,同一个动作选配一个不同的头部造型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音乐所具有的种种情调,整套动作所具有的欢快活泼、恬静流畅,粗犷豪放等等风格都必须考虑配之以恰当的头部造型。在一般情况下,抬头显示骄傲;左右侧头显示活泼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学生的信心,除了不断的用语言提示外,还要借助于音乐的刺激。
(3)手、手臂:手、手臂的线条优美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的形状,它赋予整个手臂以生命。因此,对手需要仔细地加以训练,如拳的松握可克服手的紧张,使其有活力,而不矫柔造作。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九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十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四年级数学数的产生教案篇十一
教学案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
四、教 具:音叉、小锤。
五、教学过程:
生: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师: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生: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并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让学生看课本 29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
师: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师: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0 页)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六、总结归纳: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
七、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见课本 31页)
八、板书设计:
§1.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水源 、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 、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3、 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 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4 、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