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一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篇一
(一)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欢乐,自私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掌握文中字词。
目标1、2、3
目标2
1、熟读课文,掌握童话的内容。
2、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解释生词。
3、小组交流,领悟童话的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栖息( ):
聆听( ):
肆意( ):
咆哮( ):
嬉戏( ):
徘徊( ):
翩翩起舞( ):
乐不可支:
2、查找作者的资料,为同学作介绍。
3、朗读课文,简要概述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二、探讨交流
1、导入
2、预习展示
3、听读课文,讨论:
a: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变化?
b: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c:这则童话告示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课堂巩固
1、《巨人和孩子》选自,作者,国作家。
2、造句: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自我评价:优良可劣家长评价:优良可劣教师评价:优良可劣
时间: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篇二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篇三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音、形、义,正确朗读、书写,体会其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
4、能借鉴写法: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或友情)。
:教学目标2和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4
:二课时
: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拓展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简介鲁迅。
二、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1、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2、检查朗读情况。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3、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课后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1)、对于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粗暴地毁坏弟弟的风筝一事,作者是如何评价的?
(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当认识到当年的过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4)、作者设想了几种补过的方法?后来补过了没有?
(提示:在作者看来,被虐杀的一方应该怎样才是对的?)
明确:小时侯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写童年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浓浓的兄弟情,作者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之情。)
3、体验与拓展:
1、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从亲情、自我批判、社会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来谈都可以。)
3、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永远无法补过,因而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悲哀之至。《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侯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三、总结全文
四、课后作业:课后习题二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篇四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语文教案-草原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第一课时《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五)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六)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充满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诗人
我————月————君
(寄)(随)
愁心相伴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篇六
1、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伦敦宽敞水藻济南贮蓄镶响晴温晴安适秀气
绿萍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得薄济着(多音字)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响晴唤醒空灵境界慈善贮蓄狭窄澄清设若宽敞着落
2、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老舍先生对济南山山水水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法:点拨法、比较阅读法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大学本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冬天,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给出一个评判。
二、作者及其作品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本文约写于1930~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老舍一生著作丰富。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本文约写于1930~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济南的山和水: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2世纪的原始部落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济南城的历史达4、5千年以上。这里古迹众多,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历代文人墨客讴歌和推崇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济南的山: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山”,连最高的千佛山,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的水:济南多泉水,自古有“泉城”之名。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泉名72个。大致为趵突泉、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泉水千姿百态,蔚为壮观,趵突泉名列72泉之首。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观舞记》。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课型设计:品读、比较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舞蹈片断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正音:
颦蹙 粲然 嗔视 咿呀
2、解释:
尽态极妍:
叱咤风云:
3、内容理解
a、本文作者是 ,观看的是 (国籍)舞蹈,表演者是 。
b、作者观看舞蹈后觉得这舞是 (用原文中词语填空)。
c、回忆一下,作者是从 、 、 、 等方面来描述舞蹈的美。
d、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舞的,两篇文章都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安塞腰鼓》主要表现了 之美,本文主要体现了 之美。
e、将下列句子序号填入句中相对应的横线上,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观舞记》》。
1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她们的轻捷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2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他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3我就要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4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f、假如我是诗人, 。假如我是画家, 。假如我是作曲家, 。假如我是雕刻家, 。
“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忘怀了自己”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
b 她是舞者,不应该忽略观众。
c 她全身心地投入,忘记了一切。因为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局部品读
细细阅读文章12——18节。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分组朗读,用“ 美,你看”的句式叙述出来。
卡拉玛形体美,你看她低头合掌,抬起头来……
卡拉玛舞姿美,你看……
卡拉玛衣饰美,你看……
2,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齐读17小节,将散文句式改为诗歌形式读。
3,点评式品读,感受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这部分文字非常优美,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读一读,用“好,好在”句式进行点评,赏析。(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点评)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学生点评
用词方面:
“真是光艳地一闪”中“闪”用的好,好在它以人视觉上感受写出卡拉玛美艳的形体。
句式方面: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中吹起、敲起、唱起用的好,好在它们节奏渐快,语势增强。
修辞方面: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写的好,好在排比句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蛇舞一段写的好,好在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美读17、18两小节
四、质疑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或者高尔斯华绥《观舞》,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六、结束语: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高洁——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四、课后练习
1、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2、写一段给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