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优秀18篇)
报告的排版和格式要整齐、规范,段落分明,标题层次分明,方便读者阅读和查找信息。在撰写报告之后,需要进行仔细的修改和校对,确保语言表达准确、通顺,内容完整、有说服力。以下是一份关于消费者偏好和购买行为的报告,帮助制定营销策略。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一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如今的校园里却弥漫这一种逃课的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对校园文化有很大的破坏性。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调查,找出大学生逃课问题的主要原因,为高校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提供帮助,加强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尽早解决大学生的逃课问题,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本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我们将从周口师范学院学生中抽取600名进行抽查。
抽样方法采取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把所有学生按年级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抽取200人。其次在每个层次中分系别进行整群抽样,以20:1为比例在各系进行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通过网上查找资料,询问同学等方法设计出以下个问题。
由于大四学生正在实习无法进行有效地调查,故本次调查主要以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为对象。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05级的学生。为了了解大学生的逃课情况,并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原因,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真诚地希望得到您的合作,协助我们完成这份调查问卷。感谢你的配合!(本次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
1请问你的性别?
a 男 b 女。
2请问你是大几的学生?
a 大一 b大二 c 大三。
3 请问你的系别?__________。
(二)调查内容。
4您在大学期间有逃过课吗?
b基本不。
d.经常。
5如果您有逃课,您认为。
b.偶尔逃一次无所谓。
d.不逃课不算大学生。
6.逃课的时候您一般做什么?
a.上网。
b.上自习或去图书馆。
d.去逛街购物。
e与男(女)朋友在一起。
f.做兼职。
f.其他。
7你认为逃课的原因是:(多选)。
b课程本身很无聊,没有兴趣。
c确实有事只是不想上课。
d不喜欢某个老师去了也是睡觉,没什么收获。
f认为反正最后考试老师会划重点,去不去无所谓。
g其它。
8.您经常逃的课___(多选)。
a.马哲,邓论等基础课。
b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
c.英语。
e.选修课。
f.视情况而定。
9请问你一周逃几节课?
b4节-6节。
d11节以上。
10你所在的班级对逃课是否有相关的条文约束?
b.否。
11你认为大学生逃课是否会影响其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b.否。
11你逃课后的心理?
b比较自责,但下次还会逃。
c无所谓。
12.对经常旷课的同学的看法?
b、完全理解他。
d、真的佩服,做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e、____________。
(四)对减少逃课行为的建议。
13您认为要想使您不逃课,老师该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
b.多讲点课本以外的知识。
d.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
14你认为怎样才可以使大家减少逃课?(多选)。
a.学校出台严厉的措施。
b.老师改善课堂教学方式。
c.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
d.同学之间互相监督。
e.出勤率作为综合测评的一项指标与奖学金挂钩。
f.其他。
a.不会消失,将成为一项“大学传统”
c.不好说。
本次调查不足的地方,请同学们多多提出意见,我们将非常感谢!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二
如今校园订外卖现象日益严重,各种外卖软件也应运而生;美团,饿了么,飞饭,比比皆是。每到午饭时间,各公寓楼下人员混杂,外卖小车来往不息,场面甚是壮观。更多的大学生喜欢宅在宿舍,订购外卖;于此同时外卖饭菜的质量卫生情况问题,校园送外卖车辆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的维护学生权益,服务校园和谐建设,为此我们将对校园外卖进行一次调研。
1、旨在研究后街外卖的营销,卫生情况,了解外卖现象对于大学生饮食习惯,饮食健康的影响。
2、调研外卖现象的热度,广度,从中思考,发掘出外卖现象中反映出大学生生活,精神状态。
3、综合调研思考外卖出现并风靡的原因,以及大学生如何看待外卖现象,选择外卖,提出建设性意见。
1、外卖市场的容量及发展潜力;
2、学院不同年级对外卖的消费状况;
3、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对该行业发展的`影响。
(二)消费者调
1、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偏爱、经济、便利等)
2、对外卖产品的了解程度(品种、口味、价格等)
20xx年3月27号————20xx年4月2号
陕西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学校周边外买商家,学校餐饮行业从事人员
调研总的分为两组,一组主要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一组为走访调查,对象为周边的外卖商家,学校餐饮行业人员。具体分工如下:
问卷调查组
3月25号,准备好网络调查问卷和纸质调查问卷
3月27号——3月30号,及时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并积极回收。借助学生会宣传平台,在微信,qq,微博上发布调查问卷。
3月27号—3月30号,调查组委员走进宿舍进行问卷走访调查。进入宿舍时要说明来意,以确保被调查者积极参与、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查结果。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应耐心等待,切不可督促。调查员应及时收回问卷。
3月31号,整理汇总问卷调查信息,并及时上交。
走访调查组
3月27号,准备相关的调查资料,问题。
3月28号—3月30号。对周边外卖商家进行走访调查,在宿舍楼下对送外卖人员进行随机询问调查,对学校餐饮行业的人员进行采访。
3月31号,对走访的调查情况汇总,并成文上交。
其他工作安排
4月1号—4月2号,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生成相关的调研报告。
联系宣传部,走访调查中进行拍照,留下影像资料。
纸质调查问卷500份,共计50元。
附录。
具体人员安排
调查组:杨x、康xx、何xx、陈xx
走访组:张xx、杨x、袁x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三
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近日,我们就“文明礼仪”,在校园内开展了为期一周(12.03~12.09)的调查,我们小组:6人,分别对校园内出现的文明或不文明现象进行了调查,取证与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内容:
在公共场合是禁止吸烟的,这是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有的素质。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如果你走在一群男生后面,总能时不时的受到二手烟的危害,本人也是非常讨厌烟味的。关于这个现象,我做了一项调查,男生为什么会吸烟?而且为什么喜欢在公共场合吸烟?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的男生是从高中就开始吸烟,有了一定的烟瘾。烟瘾发作就没有办法控制,大多不会考虑是不是在公共场合吸烟了。
(2)有的学生大多是因为舍友大多会,所以也就学会了,不会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
(3)有的男生在公共场合吸烟,觉得很帅,吸引女生注意。
我调查的就是这几点重要原因,吸烟有害健康,这个谁都知道,可是有谁做到了呢?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这是一种素质,更是一个人的修养。
周六去调查一组出海报的志愿者活动,发现好多同学踊跃参加。
值班室里人山人海,学长学姐有序的分配各位同学任务,好多同学都是在完成了自己组的任务后,又去帮其他组画画,写写字。力求把每张好报都画的出色。也有一些同学任务比较少,但是他们并没有偷懒,有的调颜料,有的清洗毛笔,有的帮忙上色,都积极参与其中。学长们也都很热心,去每小组指导,帮我们出谋划策,为他们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通过深入活动中调查,我发现校园文明礼仪,不只是表现在语言,动作等直接行为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表现,通过文明的交流,合作,才能把利益成效,放大到最大,实现共赢,因此我认为,文明是校园和睦向上的必要因素。
我在校园中调查时发现这么一个现象:
几个同学,肩并肩有说有笑的走着,前面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他们也不认识,但当这位老师走到这几名同学身边时,其他人都还是说笑,只有一位同学,恭敬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别的同学都没哼一声。
更是做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需要时刻牢记文明礼仪,保持校园文明的长存。
大学生活中文明行为很重要,这不仅是个人素质的表现,也是学校门面,然而在我们找工作时也要谨记,因为一个行为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1)谦让礼貌是美德。
(2)请勿大声喧哗,宁静才是美。
(3)我劝同学重斗数,不拘一格爱校园。
(4)人重脸,墙重皮,墙上乱画要不得。
(5)举手之劳,尽显您的高风亮节。
(6)排队在线,请勿打“结”。
(7)校内骑车,请减速慢行。
(8)素质需要体现,素质体现一斑。
(9)同学,在公共场合请关闭传呼。
我们的知识是在不断充实,可是素质呢?是否素质也要提高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去开创心得文明校园。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我有发言权。首先,我就是系志愿部的一名,进学校这么长时间,在志愿部,参加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活动,其中更能切身感受到同学们对志愿服务他人的热情,在每次活动过程中,都能看见志愿者们踊跃的身影。还有不是志愿部的同学,有时他们也会跟我说,志愿部有什么活动,叫上他们一起去参加,我此时就会感到很荣幸,只想说:我志愿,我快乐!
但是在活动中也不是每个人都是支持的,也有人认为志愿活动就是一群傻子做的事,所以没有必要参加,认为都是无聊的人做的事,对此我只想说,你没有参加,没有参与其中,你就没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你就没有资格这么说,既然是志愿活动,你可以参加了之后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
作为志愿工作,即无偿为同学们服务,多参与此类活动,有利于文明互助之风在校园吹起,更有利于文明校园的建设。
针对“你是否说脏话”这个问题。50%同学回答:偶尔是,10%的同学回答:情绪失控时会,40%的同学回答:不会。
因此,从调查数据分析,语言不文明现象仍然在校园中存在。经常在校园中听到“尼玛”甚至有些同学的口头禅就是“尼玛”等。这虽是网络语言,却也是不文明语言。我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什么场合,都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说脏话,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对于出口就是脏话的同学只会让人感到恶心,很难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大处讲,很难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发展,可见语言文明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6个方面的调查,我们得出:校园文明势在必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今天的孩子从小就不是“一张白纸”,五颜六色印入脑中,环境影响或多或少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污染。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就整体情况看,确实存在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约束力越来越少。有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礼貌;在社会上不懂得称呼他人,甚至满口粗言,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等美德在相当数量的孩子们身上正在淡化。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自己的文明礼仪教育。虽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有可能在未来的各种致命的弱点出现前,事先予以纠正。一起维护校园,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四
如今校园订外卖现象日益严重,各种外卖软件也应运而生;美团,饿了么,飞饭,比比皆是。每到午饭时间,各公寓楼下人员混杂,外卖小车来往不息,场面甚是壮观。更多的大学生喜欢宅在宿舍,订购外卖;于此同时外卖饭菜的质量卫生情况问题,校园送外卖车辆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的维护学生权益,服务校园和谐建设,为此我们将对校园外卖进行一次调研。
调研目的`。
1、旨在研究后街外卖的营销,卫生情况,了解外卖现象对于大学生饮食习惯,饮食健康的影响。
2、调研外卖现象的热度,广度,从中思考,发掘出外卖现象中反映出大学生生活,精神状态。
3、综合调研思考外卖出现并风靡的原因,以及大学生如何看待外卖现象,选择外卖,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调研内容。
1、外卖市场的容量及发展潜力;。
2、学院不同年级对外卖的消费状况;。
3、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对该行业发展的影响。
(二)消费者调查。
1、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偏爱、经济、便利等)。
2、对外卖产品的了解程度(品种、口味、价格等)。
四、调研时间。
20xx年3月27号----20xx年4月2号。
五、调研对象。
陕西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学校周边外买商家,学校餐饮行业从事人员。
六、调研具体安排。
调研总的分为两组,一组主要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一组为走访调查,对象为周边的外卖商家,学校餐饮行业人员。具体分工如下:
问卷调查组。
3月25号,准备好网络调查问卷和纸质调查问卷。
3月27号--3月30号,及时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并积极回收。借助学生会宣传平台,在微信,qq,微博上发布调查问卷。
3月27号3月30号,调查组委员走进宿舍进行问卷走访调查。进入宿舍时要说明来意,以确保被调查者积极参与、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查结果。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应耐心等待,切不可督促。调查员应及时收回问卷。
3月31号,整理汇总问卷调查信息,并及时上交。
走访调查组。
3月27号,准备相关的调查资料,问题。
3月28号3月30号。对周边外卖商家进行走访调查,在宿舍楼下对送外卖人员进行随机询问调查,对学校餐饮行业的人员进行采访。
3月31号,对走访的调查情况汇总,并成文上交。
其他工作安排。
4月1号-4月2号,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生成相关的调研报告。
联系宣传部,走访调查中进行拍照,留下影像资料。
七、经费预算。
纸质调查问卷500份,共计50元。
附录。
具体人员安排。
调查组:xxxxxxxxxx。
走访组:xxxxxxx。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五
本次问卷调查通过网上查找资料,询问同学等方法设计出以下个问题。
由于大四学生正在实习无法进行有效地调查,故本次调查主要以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为对象。
开卷语。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05级的学生。为了了解大学生的逃课情况,并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原因,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真诚地希望得到您的合作,协助我们完成这份调查问卷。感谢你的配合!(本次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六
20xx年10至xx月,xx文学院编辑出版系10级媒介市场调查课程的师生们,用专业的市场调查的方法,在广州学城10所学进行了“关于广州学生熬夜状况的调查”,获得了一系列客观、真实的`调查结果,为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熬夜状况,进而提出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的建议提供了依据。
多数学生看来,24:00之后睡觉才是熬夜调查表明,当被问及什么时间睡觉属于熬夜时,36.96%的学生认为超过24:00属于熬夜,22.73%的学生认为超过凌晨1:00属于熬夜。由此看出,多数学生赞同超过24:00属于熬夜。
绝多数学生认为,开始睡觉的理想时间是在23:00~24:00对于“开始睡觉的理想时间是什么时候”这样的问题,超过70%学生认为开始睡觉的理想时间在23:00~24:00,30%则认为在23:00之前或者24:00之后才是理想入睡时间。
超过一半学生24:00以后才开始睡觉当被问及“概什么时候开始睡觉”时,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都选择在23:00凌晨1:00开始睡觉,其中23:00开始睡觉的占了9.29%,23:30占了20.16%,24:00的选项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8.34%,而凌晨1:00也占了15.02%。
学生上床睡觉与进入睡眠的时间致相当当被问及“概在什么时候可以入睡”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上床睡觉与进入睡眠的时间并没有多差异。从数据中可以看到,超过50%学生在24:00以后入睡和进入睡眠状态的。
一方面,学生社会实践增多,学习负担较重,熬夜更为普遍;另一方面,网络的快速发展,每天纷繁复杂的信息的涌入和各种娱乐的盛行,对学生而言,诱惑增多,熬夜不可避免。多数人在明确熬夜的利弊之后还是会主动熬夜或对抑制熬夜现象持着不坚定的态度。
近20%学生认为熬夜纯属于个人行为,外人不应干预调查当中,当请学生对他们的熬夜这行为进行评价时,高达78.26%学生表示“熬夜对学习和健康都不利,但熬夜偶尔为之属于正常行为,适当控制就可以了”;67.39%认为“熬夜虽属于个人行为,但会影响到舍友的睡眠,舍友之间应协商好睡眠时间,家遵照执行”;25.89%表示“因个别同学熬夜而影响到舍友睡眠很不应该,学校应出面干预”;25.3%认为“熬夜对学习和健康都不利,应该杜绝熬夜”;也有19.57%认为“熬夜纯属于个人行为,外人不应干预”。
近70%的学生认为解决熬夜问题,主要靠个人意识的觉醒当被问及“解决熬夜状况的途径有哪些”时,68.58%学生选择了“主要靠个人意识的觉醒,自觉拒绝熬夜的现象”;54.74%选择了“学校向学生力宣传熬夜对健康和学习的危害”;39.53%选择了“学校在晚上规定的时间采取断网的干预措施”;25.49%的人选择了“学校在晚上规定的时间采取断电的干预措施”(如下图)。这表明,抑制熬夜的途径,主要在个人和学校方面。当前学生熬夜并非无知行为,对其自身,他们明确熬夜的危害,也认识到对他人造成不利影响。抑制熬夜现象,除了学校方面的措施制止外,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熬夜者本身对熬夜的抵制和拒绝。
从问卷调查、小组座谈会和深度谈的结果来看,部分学生认为熬夜主要是个人行为,属于自己的选择,跟个人的价值观有关系。经过分析,我们总结出学生熬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熬夜的内部原因
(1)缺乏自控力,主动选择熬夜
自控力不像欲望是源源不绝的,它需要个人自觉的维持。此次调查表明,部分学生在高中时代并没有熬夜的习惯,到了学之后,一方面,摆脱父母、学校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舒适而宽松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夜生活内容也容易削弱学生的自制力,使他们倾向于放纵自己的欲望,许多学生因为第二天早上没课或者不是重要的课程,他们头一天晚上就会熬夜进行各种消遣性活动,其中63.9%学生选择上网打游戏、聊天、刷微博、看电影,然后第二天晚起或者逃课。此外,学生聚会部分在九点以后开始,这些放纵实际上是许多学生自控力不成熟的表现。
(2)生物钟难以恢复正常
人体生物钟控制人体的作息信号,部分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熬夜已经养成了熬夜的生活习惯,生物钟的睡眠时间延迟,提前上床而感到不习惯。调查表明,30.8%学生认为除周六周日外,23:00是最理想的睡觉时间,但他们38.34%通常是在24:00才开始睡觉。从深度谈和小组座谈会的个别案例中我们也了解到,一部分同学一旦已经习惯了在某个时间段上床睡觉,提前上床会出现辗转侧,难以入眠的情形。调整生物钟需要花一段时期,一些习惯熬夜的学生不能坚持调整生物钟,就主动选择了熬夜生活。
(3)自认为熬夜有利于灵感迸发
部分学生表示,需要进行文字创作的时候,熬夜有利于灵感迸发,深夜里安静的环境,会让头脑变得清晰,所以当需要进行文字写作或者完成实验报告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熬夜,以提高创作的质量。
(4)自认为学阶段的熬夜行为利于弊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5.3%的学生认为熬夜对学习和健康都不利,应该杜绝熬夜,78.26%的学生认为熬夜对学习和健康都不利,但熬夜偶尔为之属于正常行为,适当控制就可以了。这表明,绝部分学生都了解熬夜的危害,但另一方面,从深度谈和小组座谈会中了解到的现实情况是,虽然绝部分学生都知道熬夜有害健康,但他们依然会选择在学四年的时间里熬夜,利用熬夜的时间开展各种活动,学习、工作、娱乐等,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他们认为学阶段的自己正处于活力充沛的时期,身体机能允许自己透支活力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内容,熬夜后稍作休息即可恢复原本的活力与健康。
在快速发展、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下的21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客观现实的导向,加之学生渴望有所作为的内在要求,在个人价值观的支配之下,他们选择利用熬夜增加自己的可利用时间,也就变成了一件合乎逻辑的事情了。
2、学生熬夜的外部原因
(1)功课繁重,学业成负担
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约36%学生熬夜的原因是需要完成量的作业,这个现象在xx理工学等理工科学校尤其明显,部分学生表示学业压力比较,量的功课迫使学生不得不熬夜。另有8.7%学生由于考研需要熬夜,还有部分同学表示因为投简历熬夜,外界给予学生的压力增亦造成熬夜现象的增多。
(2)舍友原因,集体熬夜现象严重
调查显示,17.8%学生熬夜并非自愿,而是受舍友影响造成的“被熬夜”,进而引发的集体熬夜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且有扩的趋向。
(3)社团压力,熬夜成为必经阶段
部分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基本上都有熬夜的经历,并有着参加社团必经熬夜阶段的说法,学生因为参加社团活动,包括集体宵夜、集体娱乐、社团工作等在内的各种形式,1/3的学生都经历熬夜。
(4)学校管理放松
学生普遍在中小学阶段受到严格规律性的管理,繁重的学业和紧凑的课程设置都不会提供学生熬夜的机会。而到了学,忽然间放松的管理让适应规律管理但实质自身缺乏自控力的学生像脱缰的野马般沉浸在各种消遣活动中。
1、改善熬夜的措施(客观条件):
(1)学校建立熄灯制度,到固定时间断网、断电,提醒同学们上床休息;
(2)校方多开设一些养生课程,增加同学们的养生知识和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4)宿舍形成早睡的氛围,此次调查表明,若舍友均早睡,会对熬夜的同学造成一定的心理触动,进而也会早一些上床睡觉,舍友间互相影响,潜移默化,是比较实际可行的改善熬夜习惯的.方法。
2、改善熬夜的措施(主观条件):
(1)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自我修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主动减少熬夜次数;
理性分析和看待熬夜。今晚为了完成社团工作或者学习任务熬夜,明天自然会因为熬夜而精力不足,这样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便降低,这是一个循环。因此,熬夜是非常不明智的,也不应该熬夜。
(2)被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向身边的人求助。虽然知道熬夜的危害,但是自己一时间无法改变这一习惯,可以主动向亲人、恋人、朋友和同学诉苦,并让他们助自己、提醒自己、督促自己,借助他们的力量使自己更容易地减少熬夜的次数,以逐渐达到不熬夜的目的。
3、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终于结束了,虽然时间很短,但我们却很匆忙,很辛苦。这次调查我们是由5个人组成的团队进行调查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努力做好自己的事物,在此次的调查中充分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家相互助,相互扶持,共同的一点一点完成了此次的调查,虽然很辛苦,但是却很快乐。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进行走调查,把任务分配到每个人,分别调查,每个人都会拿一些团队制作的调查表发给调查的人群,等调查表都收齐之后每个人都会进行分工,负责统计数据的就统计数据,写总结的写总结,家共同努力一起完成了此次的调查活动。
刚开始调查的时候,面对陌生的人群还有点害羞,不敢开口问同学问题,但是同学们都很友善,很乐意助我们完成此次的调查,也让我们看到了安科同学的素质乐于助人,虽然在调查的过程中基本上比较顺利,但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比如炎热的天气,我们顶着高温,在太阳底下暴晒,为的是能完成此次调查任务,还有就是我们在做调查中由于事先考虑的不够周全,在调查中问卷答案不够全面,有时候调查人群有些重复,但通过我们的努力改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此次调查活动,我也来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
1、经过此次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伴们一起去合作,培养了我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我貌同努力互相助相互扶持,遇到困难家一起解决,在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合作的喜悦。
2、经过此次活动锻炼了我与人之间的交流,由于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就必须有自信,能够在陌生人面前交谈,能够不怯场,这次的调查活动中锻炼了我与陌生人交流的能力,刚开始发问卷调查时,面对陌生的同学不好意思上前搭讪去问问题,但是经过几次的锻炼,慢慢的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与陌生人交流不再那么胆怯。
3、通过这次调查也让我发现了我们学生对于消费态度的不同,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同学对于消费还是不理智的,也发现自己原来对于消费也没有一定的计划性,有时候对于消费也存在攀比的心理,所以此次调查给自己也打了一个预防针,让我意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
以上都是我此次活动所做的心得,经过活动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一辈子受用。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七
调查地点: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调查对象:涉外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后期操作:制作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我本来认为“乱扔垃圾”会挤进三甲,但由于我校垃圾桶较多以及保洁人员的努力劳动,使这种现象大大减少。我们学校的占座现象确实很普遍,问题也比较严重,难怪它会“荣登”榜首。这个现象在去年冬天曾被央视报道过,这种不文明行为在冬天尤为猖獗,这是因为我校大部学生在四工学习,而四工只有c座有空调,所以一大早就会有许多人去那儿占座享受暖风。平时占座的人是为了在听课时占据有利位置,提高学习效果,于是会有人提前去占座,甚至预定明天的座,这导致晚来的同学只能坐到后排,而前排却有许多座位空出来,我也深受其害啊。接下来是“在教室课桌、墙上和厕所随意涂鸦”,这是毫无争议的,也是证据凿凿的,只要你到教室去看一下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这一项,课桌上、椅背上、白墙上到处可见这些涂鸦,有些内容甚至粗俗不堪,令人发指。难道是你们内心太空虚了吗?还是你们自诩画技天下第一?吐槽的地方多的是,展现艺术才华的舞台也有的是,为何非要在公共设施上乱涂乱画呢?做这种行为的人是粗俗的,是受人鄙视的。更令人愤慨的是有人做这种事是为了打广告,这更是难以原谅的。最后是“在自习教室、图书馆内手机不设为振动或频繁接听手机、发消息,扰乱他人”,这种人确实很多,几乎每个教室都能找到这样一个人,他们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己不认真学习还要影响别人学习,对这种人我只能说他们少了一根筋,一根为他人着想的筋。他们完全没有集体意识,以为学校是他家,想怎么就怎么。
2、在分析原因的选择中,选“既是部分学生个人素质较差,学校的文明教育也不足够”的人最多。
分析:这个答案的涵盖面比较大,所以有许多人选这一项。
前后两个答案也是有联系的,在上大学前个人素质受家长和学校两方面影响,毕竟那时我们基本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很少接触社会,所以学校的教育不足够会导致个人素质低下。到大学后个人素质也受到社会影响,家庭和学校的约束力也下降,一些原本的好学生因此堕落。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最可教的的时候是小学和初中,因为这时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还没有反叛心理,所以这段期间对孩子教育很重要,甚至决定孩子的一生。在大学里,我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再想教导改变我们是非常困难的,就像矫正牙齿一样,小时候带上牙套做几年治疗就好了,而成年后牙齿基本已长成型了,很难改变牙齿结构,只能进行拔牙了。当然大学也不能放弃教育,有总比没有好。
3、至于解决方法,选“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的人最多,选“播放校园文明宣传短片”的人最少。
分析:个人认为“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确实最好。首先这是公平和公开的,容易被认可;其次,惩罚是一种约束,具有强制力,可以起到警戒的作用,让学生在做不文明的事之后接受教训,使其不敢再犯这种错误,可以有效控制不文明现象的蔓延。当然这种做法也有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是监督问题,谁来执行监督?学校内还没有这种部门和团体,这也不属学生会的管辖范围内,助理和主任也不可能一直盯着。总之,监督的人少而接受监督的人多,我也暂时没想到好的解决办法。所以这种解决办法看上去很美好,但它的可行性要打个问号。
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种不文明现象。校方可以尝试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现在班内有班组织、团组织、党组织;校内也有各类社团。如果社团能把校园文明建设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各种活动中,主动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对树立校园文明新风会起到示范作用。
文明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如果大家对不文明现象熟视无睹,无形中将纵容不文明行为;如果大家都讲文明,关心和爱护校园文明,那么不文明的行为就会孤立起来。减少不文明现象,中学生本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一些对别人的关心,是中学生们要做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告别不文明行为,做一个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这次的问卷调查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学校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对原因做了初步的分析,开始构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要身体力行,不做不文明的事,并带动周围的人抵制不文明行为。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八
学院和大学是高材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大学生也被认为是高素质的人。然而,如今大学生作弊越来越普遍,一些学生并不以作弊为耻。前几天,一份相关调查报告显示,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同学在大学里犯过错误。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xx人进行了调查。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50.6%的受访者建议严格考试纪律,坚决杜绝大学生作弊。受访者中,51.2%是学生或毕业生。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说作弊在大学生中很常见。
xxx,湖南某大学汉语言学院大一新生,上学期英语课不及格,补考依然不及格,需要复试。和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有同学作弊,考上了,所以她也有这个想法。大一的时候,她英语考试作弊:“当时我室友坐在我前面,我能看到她放在桌子上的答题卡,我就抄了下来,最后顺利通过了考试。”
这次经历尝到了甜头,大二开始在其他科目作弊。她尝试了很多方法——考前探查考场,把答案写在纸巾上,把重点答案先写在书桌上,等等。她发现老师在结束考试的时候是最迷茫的,所以她可以趁机四处走走看看别人的考卷,快速做好答案不确定的题。这些都是期末考试用的,每次都能成功。平时考试监考老师太松,她会直接把书拿出来或者用手机。许文的情况不是这样。60.4%的被调查者确认自己或同学在大学时有过出轨行为,66.6%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中出轨现象普遍,21.9%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普遍。
xx(音译)是山西省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大二时他选择了经济学作为第二专业。经济学涉及很多数学和统计学的课程,但是文科生数学不是很好。为了通过考试,她开始作弊。“考试期间我和几个同学会一起工作。有的人负责找之前的考题,有的人整理答案,有的人缩小答案。”王蒙说,双学位考试作弊现象普遍,作弊的学生不会觉得彼此尴尬。在她看来,有很多不公平的考试。她考文秘证的时候听到老师直接答应学生交钱,老师也会照顾和她亲近的学生。
问卷调查发现,54.0%的受访者认为作弊是可耻的。但12.6%的受访者并不觉得丢人,33.5%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至于作弊,54.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诚实,53.4%的人认为对他人不公平,34.7%的人认为作弊的学生应该受到严惩。但30%的受访者认为出轨可以理解,5.7%的受访者表示没什么。上海市社会科学协会和上海市信用研究会联合开展的20xx年“上海市大学生信用指数调查”显示,大学生将作弊行为排在不诚信行为的前列,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作弊行为仍有正确的认识。
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应该严格遵守考场纪律。
xx说,高中逃课的老师可能会给父母打电话,但是大学逃课一个月的老师可能不会被注意到。文科专业大一课程很枯燥。她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不作弊也过不了考试。“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和应对考试的意识和主动性。平时不学习,临时抱脚。”20xx年湖南大学法学院辅导员王庚祥认为,大学生作弊主要是因为害怕专业不及格。当对一门课不及格的恐惧超过了对考试作弊被抓的恐惧时,学生很有可能作弊。但大学生作弊也有一些客观原因:“现行的考试形式和评价体系过于僵化和单一,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而忽视平时的表现。当然,防止学校作弊的措施需要改进。”
38.3%的受访者认为部分学生只想混文凭,38.0%认为部分学生会遭受作弊,37.2%表示部分学生在应付考试,36.6%指出作弊成本太低。此外,还有一些原因,如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我意识和主动性,学生之间相互屏蔽,考试困难。而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一些学生的作弊行为不仅会影响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公平评价,还会导致一些学生的心理失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不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破坏校风。心态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找捷径。
怎样才能停止出轨?50.6%的受访者建议严格考试纪律,47.7%的受访者认为应提高教学质量,46.7%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大处罚力度,41.3%的受访者认为应创新考试方式,40.9%的受访者建议加强诚信教育,38.5%的受访者认为应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王庚祥认为,学校应该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注意平时的表现。当然,学校也应该加大对考试作弊的惩罚力度。红梅认为,要从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杜绝作弊。自律是提高个人素质,他律取决于学校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取决于个人信用体系及其数据库的建设。完善奖惩机制,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付出代价。高校应加强信用宣传,让学生了解如何维护自己的信用。“学生的信用意识提高了,进入社会后还能带动身边的人,使整个社会的信用程度提高了。"。
你在大学里犯过什么错误吗?在欺骗中表现出不诚实,对别人不公平,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学习不够努力,就要调整状态。即使看到有人作弊,如果知道是不诚实的行为,为什么还要学习?总之,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作弊都应该永远被禁止。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九
“公共文明”一词,并不是伦理学的专有概念。“公共文明”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是精神文明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是人类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总和。而“公共文明”指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在社会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精神文明通常包括思想和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公共文明既包括人们公共生活的价值观、道德风貌、觉悟、信念等思想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公共生活制度、法规、设施等文化方面的内容。
的尊重。因此,它不仅具有到的意义,而且具有法的意义。社会性越成熟的公民,其主体意识越强,而主体意识越强,则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要求与期待就越高,其公共文明的意识也就越强,而将这种文明意识转化成文明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展,并呈现出开放式的兼收并蓄的状态。
总之,本次问卷调查选择的领域是与市民公共行为素养直接相关的公众领域;在其现实性上,这个领域的问题已堆积成“疾”、成为“顽症”,凸现在公共生活当中。
本问卷共收回154份有效问卷,以大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
公共交通、环境卫生、秩序礼仪、窗口行业等。
公共交通:机动车违章停车;机动车不按交通灯通行;行人和自行车不按交通灯通行或走机动车道;向车外抛掷废弃物;交警执勤站(岗)在交通高峰期没有交警站岗执勤、警容不严整,用语不文明、没有及时处理办结事故等。
环境卫生:乱扔垃圾杂物、随地吐痰、吐香口胶;乱贴乱涂乱画小广告;集贸市场、商业大街、公园(广场)违规违章占道经营,门前卫生状况差等。
秩序礼仪:上落公交车争先恐后、不守秩序;发生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在需要安静的场所大声喧哗;禁烟区吸烟;损坏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窨井盖、垃圾箱等公共设施等。
窗口行业:医院挂号、收费、发药等服务窗口排队等候超过15分钟;在服务窗口不自觉排队;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态度不理不睬、用语不文明;重点复杂区域没有警察定点站点等。
可以说:中华民族性变迁在实际地发生着;这个变迁经常是从“身边”开始;“身边文明”与“身边不文明”同时存在着;“身边不文明”更值得重视;公共文明将随着公民社会之完善与成熟而占据重要位置。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资源配置不太合理的大国里,要求人人事事都没有“身边不文明”表现,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不同国度生活规则的“尊严线”是必须恪守的,不因“身边不文明”而丧失人格尊严和民族尊严;公共参与是公共文明水平提高的综合性要素,是应当着力倡导的人性呼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十
20xx/3/5。
xx涉外经济学院。
涉外学生。
问卷调查。
后期操作:制作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吐槽的地方多的是,展现艺术才华的舞台也有的是,为何非要在公共设施上乱涂乱画呢?做这种行为的人是粗俗的,是受人鄙视的。更令人愤慨的是有人做这种事是为了打广告,这更是难以原谅的。最后是“在自习教室、图书馆内手机不设为振动或频繁接听手机、发消息,扰乱他人”,这种人确实很多,几乎每个教室都能找到这样一个人,他们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己不认真学习还要影响别人学习,对这种人我只能说他们少了一根筋,一根为他人着想的筋。他们完全没有集体意识,以为学校是他家,想怎么就怎么。
2、在分析原因的选择中,选“既是部分学生个人素质较差,学校的文明教育也不足够”的人最多。
分析:这个答案的涵盖面比较大,所以有许多人选这一项。
前后两个答案也是有联系的,在上大学前个人素质受家长和学校两方面影响,毕竟那时我们基本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很少接触社会,所以学校的教育不足够会导致个人素质低下。到大学后个人素质也受到社会影响,家庭和学校的约束力也下降,一些原本的好学生因此堕落。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最可教的的时候是小学和初中,因为这时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还没有反叛心理,所以这段期间对孩子教育很重要,甚至决定孩子的一生。在大学里,我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再想教导改变我们是非常困难的,就像矫正牙齿一样,小时候带上牙套做几年治疗就好了,而成年后牙齿基本已长成型了,很难改变牙齿结构,只能进行拔牙了。当然大学也不能放弃教育,有总比没有好。
3、至于解决方法,选“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的人最多,选“播放校园文明宣传短片”的人最少。
分析:个人认为“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确实最好。首先这是公平和公开的,容易被认可;其次,惩罚是一种约束,具有强制力,可以起到警戒的作用,让学生在做不文明的事之后接受教训,使其不敢再犯这种错误,可以有效控制不文明现象的蔓延。当然这种做法也有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是监督问题,谁来执行监督?学校内还没有这种部门和团体,这也不属学生会的管辖范围内,助理和主任也不可能一直盯着。总之,监督的人少而接受监督的人多,我也暂时没想到好的解决办法。所以这种解决办法看上去很美好,但它的可行性要打个问号。
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种不文明现象。校方可以尝试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现在班内有班组织、团组织、党组织;校内也有各类社团。如果社团能把校园文明建设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各种活动中,主动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对树立校园文明新风会起到示范作用。
文明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如果大家对不文明现象熟视无睹,无形中将纵容不文明行为;如果大家都讲文明,关心和爱护校园文明,那么不文明的行为就会孤立起来。减少不文明现象,中学生本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一些对别人的关心,是中学生们要做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告别不文明行为,做一个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这次的问卷调查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学校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对原因做了初步的分析,开始构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要身体力行,不做不文明的事,并带动周围的人抵制不文明行为。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十一
(一)犯罪数量增加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起开始上升。20xx年比20xx年增加了54.5%,20xx年较之20xx年又增加了97.1%。
(二)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xx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
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xx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一)市场经济冲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物质利益已经不再被人们视为是“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的反映,这块昔日烫手的“山芋”反而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头戏”。有些人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而许多检察官在办理“校园犯罪”案件时也发现,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还有一些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极端。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
据前两年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可以说心理迷乱,情绪不稳是青年学生典型的心理疾病,也是当代大学生失足的又一大诱因。
3、对法律藐视的心态。
法官在调查中发现,不懂法不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的大学生大多对法律条文的规定有大致的了解,有的甚至攻读法律专业。在犯罪大学生中,有的学生明明晓得那样做是违法的,但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这是一种藐视法律的心态。
4、性心理不健康。
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从青春期开始的逐渐性成熟以及性意识的增强必然使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关注异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正常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三)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另外法制教育的不健全、以及电子游艺厅、黑网吧的侵袭,都是产生大学生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
(四)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学校只抓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五)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社会在研究“问题大学生”时,也不应忽略了其背后的“问题制造者”,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处罚大学生犯罪后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减少犯罪的最直接的途径。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方面通过罚款或者监禁等处罚大大减少和控制了犯罪大学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其他的大学生也起到了一定警示和预防犯罪的作用。但对于这一办法的实施和效果,理论界却持有不同的态度,主要有三种观点。
有的人认为:年轻人犯罪,特别是罪行不太严重的初次犯罪,采用定罪判刑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如果施之以教,在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危害并具有悔改之意后,采用暂缓起诉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在正常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效果可能更好。实际上,鉴于犯罪的大学生在学校大多表现良好,在他们触犯法律后,校方也大多希望司法机关从轻处理。被害人向司法机关写函,有的坚决要求不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有的要求从轻处理犯罪嫌疑人。
本着上述意见的观点,前不久,南京市浦口检察院刚成立的`全国首家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推出一项新举措,对一些具有可塑性的学生的犯罪行为做出暂缓不起诉决定,而是通过帮教,公平、公正地处置犯罪的在校大学生。同时制定了在校大学生犯罪后处理实施意见,使对在校大学生犯罪后的处置有章可循,并加强与高校的协调、联系,共同做好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处置工作,从而降低在校大学生犯罪率。
此消息一出,立刻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认为这一举措与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相抵触,有悖于司法公正。有些人甚至认为:这实际是法律纵容大学生犯罪,在为社会培养“犯罪精英”,如果全国都实行这种法律,那么高科技犯罪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反对者指出:对大学生犯罪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宽容就意味着践踏法律的公平和公证。作为大学生,他们学知识的能力更应该懂得是非好坏,更应该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的行为。现在法律对他们的犯罪行为法外开恩,认为大学生犯罪是一种失足行为,人才难得,所以法律要对他们采取宽容政策,这只能起到纵容作用。犯罪事后痛悔的人比比皆是,法律从来不会因为犯罪者的痛悔而改变它的原则。
而有的法律界人士则认为,法律规定是无情的,一些硬性的条文是不允许人们人为操作的,达到一定数额标准、一定情节就构成犯罪。但如果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突破法律界限,又能做到有所创新、突破,同时兼顾公平、公正、公开,这自然是最佳的解决途径,而这个问题亟待社会各界研究。
在实践中,法院采取的态度是:依法尽量适用缓刑。为了挽救失足,使他们完成学业,有的法院除了将大学生犯罪放在少年法庭审理外,在量刑时对大学生也尽量适用非监禁刑。比如从海淀法院审结的犯罪大学生被判处缓刑的占41.8%。
但是,从目前审理的案件情况看,这一比例并不高。法院在实践中也体会到,缓刑适用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基于其校规管理的考虑,对违法犯罪的大学生不分情况,一律开除。这对家在外地的大学生来说,即使在主观上具备了适用缓刑的条件,但因为其所在高校的排斥而丧失了适用缓刑的客观条件,法院只能对其适用监禁刑。
笔者认为,南京市浦口检察院的新举措大有可借鉴之处,而反对者则有把问题简单化地“贴标签”倾向。因为,首先暂缓起诉制度符合刑罚个别化的刑事理论,有助于刑罚功能的实现。在以前,刑罚往往是对犯罪的机械的反对,不大注意刑罚的实际效果。而在现代社会,刑罚的重心已由犯罪转移到犯罪人,适用刑罚时注重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以防止犯罪人再犯罪为宗旨。刑罚由注重过去到注重将来成为刑罚演变的共同趋势之一;其次,对社会来说,任何犯罪都是一种损失,而法律的责任不光是惩罚犯罪,更要预防犯罪,减轻损失。从处罚上看,犯罪大学生多数是被单处以罚金,少数被处刑罚。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些学生有的的确无逮捕的必要,他们改过的几率很大,但学校往往对学生一开了之,实际上有不负责任的嫌疑。而检察机关采取这种让学生先完成学业再说的措施,应该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毕竟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社会培养一个大学生也不容易。而在不起诉不大影响甚至有利于对一个人的改造时,为什么不可以选择不起诉呢?况且,暂缓起诉制度还具有诉讼经济效益价值,降低了司法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当然,对犯罪案件适用暂缓起诉应有所选择,仅适用于主观恶性不深、可改造性大、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能真诚悔罪的初犯,而对那些主观恶性深、劣迹斑斑、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则不予适用,要采取相应的刑事处罚。
(二)预防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杨叔子院士说“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减少一些不必发生的悲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a)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b)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c)。
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应该以友情为重,不应过早确立恋爱关系。学校应该加强他们的性教育和性道德的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并利用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3、多形式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4、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因此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5、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
6、家长有针对性的引导。
学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上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对大学生有针对性、个别性的引导则要靠家长了。因此,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此外,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育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大学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十二
调查对象:xxx大学生。
调查人:xxx。
调查方法:抽样问卷调查。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更大,所以很多人在高考后仍然选择了继续接受大学的教育,从而提高强化自身的能力。随着十二五计划纲要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充斥着这么一股不良之风,到了上课时间,教师在讲台上才华四溢的授课,但教室的座位上空空如也,逃课现象愈演愈烈。如这种不良风气继续蔓延,对学校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必然产生恶劣的影响,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必然有消极的作用。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逃课现象的认识,我于20xx年7月10日到大学做了相关问卷调查。我使用抽样调查法,自制问卷(见附件一),对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的桂林理工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发放问卷120份,当场收回问卷112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89.3%,男生有效问卷43份,女生有效问卷57份。我把100份问卷数据统计后,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基本分析。
一、大学逃课现状。
1、逃课率。
在大学生中偶尔逃课的学生占76%,有时占8%,经常逃课占12%,从不逃课只有4%。这说明在学生中逃课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似乎成为大学的一项“传统”,形势不容乐观。
2、性别对逃课的影响。
选经常逃课的都为男生,从不逃课的学生4人里面3人为女生。说明经常逃课的大部分群体为男生,性别对逃课有一定影响。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中心环节的地位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走出对课堂的无趣误区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教学教育和管理体质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逃课认识。
1、是否影响到学习。
非常影响占13%,或多或少有点影响占22%,没什么影响38%,视科目而定27%可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逃课对学习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是很大。还有不少人认为逃课对学习无影响,这种想法理论上应该是不正确的。但很多人有这种的想法我想也是这么多年国内大学的教育制度造成的。现在的大学生学习上的观念太“商业化”了,大家考虑的是学什么样的专业以后好就业,哪些课程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并不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只要考试能及格就可以了,考的分高了是浪费,得不得奖学金也无所谓,而且翘几节课并不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所以从这角度上讲很多人就会认为逃课对成绩无影响。
2、自己专业对逃课有无影响。
“你喜欢你现在所学专业么?”喜欢的占22%,一般占26%,讨厌占11%,没什么感觉占41%。“您认为所学专业对逃课现象有没有影响?”非常影响7%,或多或少有点影响43%,没什么影响36%,说不清14%。
根据这两题数据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大学课堂学的与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毫不相关,有的同学的专业并不是初衷,而是服从调剂,因此课堂对部分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逃课也就成了回避的一种方式,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习自己想学的专业。很多学生都认为没什么影响。
3、是否属于不文明行为。
属于占62%,不属于占22%,说不清占16%。
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逃课属于不文明行为,把逃课上升到了一个道德层面,应该从道德层面约束自己,比较全面的认识到逃课现象。
4、是否需要抑制逃课。
“要,为了班级荣誉与同学的前途,必须加大力度”占69%,“不要,大家都成熟了,应该有自己的自由。”占18%,“无所谓。”占13%。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觉得需要抑制逃课,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正确的学习观的,有意识想去抑制逃课,能够正确的看待逃课现象。
5、如何看待逃课。
认为“逃课是不对的”占14%,认为“视情况而定,特殊情况可以谅解,若是去玩的话坚决反对”占48%。从数据可以看出,不再像高中初中时那样乖乖学生普遍不逃课,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认为逃课本身并无大错,关键是逃的有没有价值,要看是因为什么情况逃课,逃课后做什么是自己必须想清楚。认为偶尔逃一次无所谓占11%,认为有些课不得不逃占18%,不逃课不算大学生9%。说明还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逃课,存在误区。
三、大学逃课原因。
1学生自身。
(1)惰性、成瘾、厌学。
翘课时,近一半数学生选择在宿舍睡觉,为69%。紧随其后的是42%的同学,选择自习。有可能在做社团活动的有30%。忙于玩游戏和上网的都是62%。和男(女)朋友在一起不去上课同学仅仅为4%,兼职的占13%。
逃课后学生去向:第一,睡觉。这部分同学主要由于作息时间不合理,而且学习兴趣不高和个人自制力差。第二,上网游戏。这部份同学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第三,自己看书学习。这部份同学认为自学更有效,他们的口号是“逃课不逃学”。同时,随着社会需求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许多同学加入了考研、考托福或考证的行列,对他们来说,这些更具现实意义。第四,做其他事情。比如逛街、做兼职、看电影、看体育比赛、陪外地来校的朋友或同学等。
(2)只注重考试结果,60分万岁的心态。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上课听讲22%,自学75%,其他占3%。
自学的人占了很大的比例,我想自学在大学是一项必备的能力,有的老师讲的过快,给同学一种听不听无所谓的感觉,把书好好看了,考试也能过,只要考试能及格就可以了,考的分高了是浪费,得不得奖学金也无所谓,而且翘几节课并不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所以很多人选择逃课。
(3)鱼和熊掌的取舍,倾向更具价值方。
在“如果你喜欢的事情与你的课程有冲突了,你会怎么选择?”问题中选择“学业更重要,坚持上课”23%,“毫不犹豫选择自己喜欢的事”21%,“有犹豫,但还是会去上课”19%,“有犹豫,但会选择逃课”37%。
现大学生基本都已经成年,有自己的一定判断能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确。
实会因为一些事物冲突,会为自己喜欢的事而选择逃课,选择别的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2、课程与教师授课方式原因。
(1)课程本身无聊。
在经常逃的课中,马哲,思修等公共课占63%,数学物理等公共课占23%,英语41%,专业课24%,选修课57%,视情况而定76%。理论课所占的比例都很高。大学生普遍因为大学课程(如马哲,思修,英语,选修课等)无聊而产生逃课,很多大学生认为老师授课方式不合适,上课太无聊,去了也是听天书,睡觉,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课程考试。
所逃的课考试容易过占53%,一般占22%,不容易过占3%,都有占22%。
大学生普遍逃课的科目都是考试容易过的,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所关注的都是考试能不能过,过了便万事大吉,而不是要把知识学透了、能活用。这是大学教育体制的原因,对逃课现象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3)老师的授课方式。
年轻占11%,中年占67%,老年占22%。
中年老师成为逃课学生选择比较多的年龄群,一般年轻老师风趣幽默,老年老师经验丰富,而中年老师便处在一个过渡期,面临尴尬境地。说明老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逃课也有重要影响。
逃课原因认为老师讲课很无聊占22%,认为课程本身很无聊,没有兴趣占21%,身体状况原因占5%,情绪低落不想上课占3%,认为去了也是睡觉,没什么收获占41%,学生会社团社交活动占8%。
这不仅反映老师的授课方式有问题,还反应了一个隐性“逃课现象”。而这个现象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大家学习质量的。比如说大家上课睡觉、玩手机、吃东西、看小说、聊天、写其它科的作业、这在任何一节课上都是司空见惯的。现在的老师本着只要不影响他人就不去管的原则,纵容了相当多的同学,以至于以后想管都无人理睬的尴尬局面。
3、学院学校管理。
(1)缺少重视和必要措施。
在“您所在的学院或班级是否对逃课行为有相应的惩罚?”问题中选择“没有”占42%,“有,相对较轻”占38%,“有,而且很严厉”占20%。
从比例上看,说明学院班级对逃课没有足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措施,管理上存在漏洞,因此,现在大学生明目张胆逃课而显出无所谓的态度。
(2)学校整体素质和校风管理没有抓好。
认为学校整体素质和校风管理处于水平高的占22%,一般占41%,低的占37%。并结合第1题,说明学校的整体素质和校风管理对学生的逃课率有影响。大学生逃课在很大程度上和固有的逃课风气是息息相关的,正因为发现其他同学逃课,受到影响,自己逃课也觉得理所当然。
不可置疑的是,各大院校的各项扩招活动的开展,并且这种情况仍旧在逐年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许多大学在制度和配套设施的将设上无法跟上扩招的速度,使得高等教育模式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逃课的现象。且部分大学的管理侧重是“重研究而轻教育”的管理现状。在教学管理上与学生管理出现的不协调,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够彻底严格也是主要原因。
四、大学逃课未来趋势及对策。
首先针对学生自身原因来说,学生自己应该高度重视学习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这对自己以后发展是什么有利的,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安逸而毁了未来。要经常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是做人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我们要真正地学会反思,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应该考虑一下后果和造成的影响,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要考虑一下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间是否有什么错误。学生的本职就是在学校好好学习,大学不是用来享受的,大学期间应该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的只是水平和技能,俗话说,存在即为合理,不要对现在的课堂抱有不满情绪,它的存在必然有它的优点。在平时,学生应该积极的鞭策自己不要跟风逃课,好好利用每节课的宝贵时间去学习,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就家庭和社会环境而言,学校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对贫困的孩子以优惠政策。有的学生并不是真的贫困,但是每年去拿着助学金,这或许是学校工作的失职。学校应该妥善解决好学生的生活压力,解决掉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上课,而不是逃课为了生活。其次,学校应该加强规章制度的完善,对逃课现象加以控制,减少这种不良风气。
对于教师授课方式来说,应该相对重要,因为老师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情绪,老师在上课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讲课应该生动有趣,而不是呆板,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依据学生们的心理以及规律来引导学生们学习,老师应该使本学科的知识与时俱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不要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上课的形式多样化,应该建立与学生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效果监控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基于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估管理机制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课堂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激情,以深深吸引着大学生,让同学们感到每堂课都有所启迪和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校课程安排来说,学校课程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该积极的搜集老师和学生们的看法,采纳教师以及学生们的有用的建议,从而是课程更加合理科学。对于做出的课程安排,学校应该增加透明度,向学生和老师以及家长表明为什么安排这些课程,让学生们学的有谱,也有积极性。总之,要彻底解决逃课现象是不可能的,如何降低到最小化,才是我们应该探寻的,希望在每个老师,每个学生以及学校的配合下能够做到,无论如何,纵然有千万个理由,逃课都是不对的。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十三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如今的校园里却弥漫这一种逃课的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对校园文化有很大的破坏性。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调查,找出大学生逃课问题的主要原因,为高校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提供帮助,加强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尽早解决大学生的逃课问题,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本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我们将从周口师范学院学生中抽取600名进行抽查。
抽样方法采取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把所有学生按年级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抽取200人。其次在每个层次中分系别进行整群抽样,以20:1为比例在各系进行调查。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十四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对我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三、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大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或是继续学习);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十五
a大一b大二c大三。
3请问你的系别?__________。
(二)调查内容。
4您在大学期间有逃过课吗?
b基本不。
d.经常。
5如果您有逃课,您认为。
b.偶尔逃一次无所谓。
d.不逃课不算大学生。
6.逃课的时候您一般做什么?
a.上网。
b.上自习或去图书馆。
d.去逛街购物。
e与男(女)朋友在一起。
f.做兼职。
f.其他。
7你认为逃课的原因是:(多选)。
b课程本身很无聊,没有兴趣。
c确实有事只是不想上课。
d不喜欢某个老师去了也是睡觉,没什么收获。
f认为反正最后考试老师会划重点,去不去无所谓。
g其它。
8.您经常逃的课___(多选)。
a.马哲,邓论等基础课。
b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
c.英语。
e.选修课。
f.视情况而定。
9请问你一周逃几节课?
b4节-6节。
d11节以上。
10你所在的班级对逃课是否有相关的条文约束?
b.否。
11你认为大学生逃课是否会影响其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b.否。
11你逃课后的心理?
b比较自责,但下次还会逃。
c无所谓。
12.对经常旷课的同学的看法?
b、完全理解他。
d、真的佩服,做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e、____________。
(四)对减少逃课行为的建议。
13您认为要想使您不逃课,老师该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
b.多讲点课本以外的知识。
d.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
14你认为怎样才可以使大家减少逃课?(多选)。
a.学校出台严厉的措施。
b.老师改善课堂教学方式。
c.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
d.同学之间互相监督。
e.出勤率作为综合测评的一项指标与奖学金挂钩。
f.其他。
15您认为以后逃课的现象会怎样?
a.不会消失,将成为一项“大学传统”
c.不好说。
本次调查不足的地方,请同学们多多提出意见,我们将非常感谢!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十六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大学生不逃课是件奇怪的事”,如今像这样的话语在大学校园中极为流传。时下大学生逃课也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对各高校来说是一个难题,也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正常的教学秩序会促进校风的建设,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本次的调查只要是大学四年的本科生,由于这个学期大四的学生没有课时,调查年级从大一至大三。调查主要以显性逃课为主题,共发了100份问卷,收回50份,经整理确认有效问卷为50份。
调查表明大学期间从不逃课的大学生占32%,甚少的占22%,有时逃课的占16%。经常逃课的占30%。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逃课是为了上网占26%,上自习的占22%,18%的学生是为了运动。18%的大学生是为了去逛街。16%的学生是和男(女)在一起。
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知道逃课是不良的行为然而为什么还要去做呢?这样的学生占66%。不属于的占10%,说不清的占24%。
1、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的因素。老师授课的内容单一,陈旧,授课方式过于死板,加上老师上课没有动劲,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不注意与学生的交流,而是只管自己满堂灌,激发不出学生的兴趣。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老师授课的目标,范围和程度,提高老师授课水平。教师要增加课堂的灵活性,也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课方法,激发学生上课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增加老师的责任心。一些老师上课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有真正把心发在上课上,少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课堂出现冷场。要建立一个教师“评优”的方式,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和生动性,同时要对老师的授课进行监督,促使老师做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讲课吸引力。同时要扭转非要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教学观念,可以采取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引导他们研究和学习。
2、合理安排课程,确定培养学生的目标。在安排课程时要考虑到相应的专业要学习哪些课程,哪些专业需要补修哪些科目。不要让学生觉得学习这个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和学分,别无用处。考试只是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考核,但是毕竟不是学生的前途,没有必要的考试会削弱学生的进取心。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的问题相对专业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个性得以发展。
3、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大学生经历了高考来到大学面临的是一个不同的环境,感情骤然放松,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同学已经习惯于高中时的题海战术,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刚入学时仍按高中时的路子套,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自理能力、自制力不强。58%的大学生认为逃课不会影响到学习和考试,38%的学生认为逃课后不会自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和身心健康教育,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明白选课或是上课不是为了学分或是考试。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参加学校的各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增加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
4、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的选课和应修得相应的学分要给学生一个选课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不要应选课而选课而减少了学生选课的兴趣,使学生的发展空间缩小,这样会使他们提不起学习的精神和兴致,也使选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毕竟大学生现在学的东西不是一个很完全的系统理论,只是吸收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或是方式,当他们走上社会后必会学更多的使用性的知识,同时他们可以变工作边补充知识营养。当然,学校也要有自己的选课方针和管理,既要做到符合学生的需要又符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在第二课堂上要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性的东西,给老师和学生一个在课堂时间段参加社会实践,形成学有所用的教学体系。
大学的逃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逃课的多样性,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培养和教学的方式,根据学校的方针和政策,提高老师授课水平和吸引力以至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内容和模式,注重学与用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减少学生逃课的现象,教学效率才能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十七
调查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意义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如今的校园里却弥漫这一种逃课的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对校园文化有很大的破坏性。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调查,找出大学生逃课问题的主要原因,为高校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提供帮助,加强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尽早解决大学生的逃课问题,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大学生逃课情况抽样设计方案本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我们将从周口师范学院学生中抽取600名进行抽查。抽样方法采取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把所有学生按年级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抽取200人。其次在每个层次中分系别进行整群抽样,以20:1为比例在各系进行调查。
(二)调查内容4您在大学期间有逃过课吗?a从不b基本不c.有时d.经常。
9请问你一周逃几节课?a1节-3节b4节-6节c7节-10节d11节以上。
本次调查不足的地方,请同学们多多提出意见,我们将非常感谢!
大学生叫外卖现象调查报告篇十八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我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三、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