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实用20篇)
写读后感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提升沟通交流的能力。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经验或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增加文章的深度与广度。小编整理的这些读后感范文中,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风格选择适合的方式。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一
前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名叫《我最好的老师》。我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受益匪浅。文中讲述了怀特森先生给“我们”第一节课讲述了一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他给“我们”测验完之后,“我们”居然全部都是得了0分!接着,他告诉“我们”,世界上根本没有猫猬兽这种动物。他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确实吃了一惊。最后,他告诉了学生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我认为,怀特森先生的这种法十分出乎意料,但也同时让学生们明白了要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接近真理。他的最终目的是告诉我们“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刻指出来”,想希望我们“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于老师和专家的说法,要敢于质疑。怀特森先生在上科学课的过程中,煞费苦心地制造出一个个貌似正确的论点,让同学们一次次去思考,论证。我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故事:许多专家都认为蜜蜂没有发声的器官,是靠着自己翅膀的振动发出声音的。这个理论却偶然被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孩子击破。他说,他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只是偶然发现蜜蜂静止不动(或被剪下双翅)乃能发出声音。于是,他观察了一个月,终于发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细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真理就在你身边!怀特森先生用心良苦,通过“猫猬兽”这个例子来告诉我们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怀疑的精神。在这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增长了见识。我认为,怀特森先生是个认真负责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也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二
《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歌德,他是18世纪到19世纪德国和欧洲最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他也创作了许多戏剧、诗歌、小说,同时,他也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和造型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歌德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本书中主要写了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文艺、美学、自然科学思想等方面的见解。我们应该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艾克曼,是他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描写出这些精彩的论述和对白以及这位伟人的一言一行。
这本书中充满了一位智者对另一位智者的评价,这些评价有的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有的给人很大的启发,有的让人茅塞顿开。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就像是圣水一样洗礼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精神得到解放提升。
歌德这位智者不像其他人,他不是一个会盲目随大流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整本书里。比如下面这句话:“不是只有以刀枪上阵才是爱国,文人还可以以思想、作品启迪人民的思想心智,这也是一种爱国的行动,和上阵杀敌的将军是一样的。"在哥德看来,一个诗人不应该有任何狭义的想法,真正的诗人应该爱护国家和人民。歌德也是一个崇尚和平,讨厌暴力的人。他认为“为了得到一些好的东西而以毁灭同等数量的好东西为代价”是不可取的,甚至是野蛮的、无耻的。他的这种观点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明。
阅读此书能为你带来一场心灵的盛宴,灵魂的洗礼。歌德的一些话录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于心,它能指引我们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三
《和教师的谈话》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列·符·赞科夫所着。我们对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还不够了解,因此,研究一下他的名著《和教师的谈话》是有意义的。他的“新教学体系”及其理论着作是长期的教育改革的科学实验作为坚实基础的,由于实践上的革新才带来理论上的革新,因而他的教学论观点和实验工作博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和教师的谈话》一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教学论同传统教学论的基本分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许多教学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新方法。书中采取对比方式大量论述了新旧教学方法的长短得失,但又不是空泛议论,不是就方法论方法,而是从长年的实验效果出发来分析新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科学规律。行文上举例生动,分析具体,通俗易懂。这本书虽然是专谈小学教学问题的,但它的崭新立论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有启发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从传统教学体系的`消极影响束缚下解脱出来,探索教学新路子。
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以往在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中总感到在教育上有缺陷。发现他们总是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诚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进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有困难,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切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一定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
第二要热爱学生,我们都知道,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没有教师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
第三要了解学生,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就难免是偶然的教育目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乐学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知道他们的学习水平,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达到原有的起点,切合自己的实际来有所提高。因此,老师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一是要因人而异,恰到好处地去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学,才能掌握好更多的知识。
另外,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还得到启发。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变死学为活学,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基础、潜能、水平不同,其学习的需要也不同,教学中就要不同对待。有的需要点拨,有的需要辅导,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补课,尤其是对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下到功夫。最后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既要学得扎实,又应学得轻松。
总之这是一本对我们教学工作非常有帮助的书。通过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懂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使学生和我心心相应、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四
当妈妈为我买下杨红樱写的校园小说“非常系列”之《非常老师》后,我一口气读了五遍,还是爱不释手。我完全被里面那些“非常漂亮”、“非常会打扮”、“非常会玩”、“课上得非常好听”、“非常有爱心”、“对调皮淘气的学生非常有办法”、“非常神秘”也“非常前卫”的“非常老师”迷住了。下面,我把其中我最爱的两位介绍给你认识。a、米兰老师,女,性格活泼开朗,爱玩。课堂上从来以学生为主角。在一堂。
作文。
课上,米兰老师给同学们念了夏雪儿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这是一篇“颠覆春天”的作文,说“春天是流行感冒的隐形杀手”,“春天是个媚俗的女人”、“春天是个胸无大志的懒汉”……米老师要同学们“各抒几见”。有的同学说这篇作文主题不正确,所以该评不及格;有的同学说这是篇“有个性”的作文,该得90分。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是夏雪儿“真正的用眼睛、用身体、用心去感受了春天”而写出的作文。最后,米兰老师给这篇作文打了95分的高分。她指出了这篇作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夏雪儿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她要求学生写作文要“真情实感”,是通过这样生动、巧妙的方式,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而一堂班级活动课,被她上成了“实话实说”课,她提出了“袁小珠该怎么办”的问题,让同学们大家来谈看法、想办法,帮助面临父母离婚问题的袁小珠,使全班同学好像在一堂课上长成了大人。b、蜜儿老师,女,性格开朗,行踪神秘,据说是仙女下凡。当神秘的蜜儿老师来到红宫学校时,学生们“为了分数和名次,把自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是“一群迷失了自己的孩子”。蜜儿老师把龙督监给她的“名次表”扔了,让每个学生把自己不快乐的事,一一写在纸上。写完后,让他们把纸折成小方块,塞进一个黑匣子里。“这是一个黑色的棺材。”蜜儿老师说,“里面装着你们‘不快乐’的事”。然后她带着他们,去一片荒地上挖了个坑,把孩子们的“不快乐”通通埋葬掉了。“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快乐!我希望你们的每一天都快乐!”“葬礼”之后,她出了个作文题:《我可以做什么》,结果,全班30个同学,就评出了30个第一名:有的是钢琴弹奏第一名,有的是英语口语会话第一名,有的是饲养小动物第一名,有的是厨艺第一名,有的是足球前锋第一名……最后,蜜儿老师去天庭找到了那位活了9999岁的老仙人,取来了121号皮袋子,把满满一大袋微笑的空气倒进了校园。校园里凋谢的花全开了,老师在微笑着讲课,学生微笑着听讲……我说到这里,你一定也喜欢上这本书了吧?书中的其他老师也很有特点哦!罗老师很有爱心;舒老师对调皮同学特别有“妙招”;江老师头上翘着一撮头发,就像一棵“消息树”;古老师侧面看与出土文物北京猿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老师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神奇的环境里,插上想象的翅膀,学到丰富的知识。小说写得幽默、简洁、想象力非常丰富,很多地方都会令人捧腹大笑。如果你也想认识这些“非常老师”,你可千万要去买一本看看哦!
通过我们提供的,大家一定会对读后感有新的认识,从而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五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吧。首先是对提出的“学习要联系生活”的看法。学习怎么联系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写出来吗?不是的,太狭义了。联系生活,就是要把时事搬上课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谈论。如果身边发生了大的事情,而课堂却对这些事情只字不提或者只言片语,那课堂学习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要拿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同学来谈论身边的事情。“课堂要学习课文,没有时间。”有的老师这么说。是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很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在班级里创设一种能够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和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内容吗?应该有,学校不应该和社会隔离,这样学知识就是死学。
接着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当时,他们的教师上课旧的模式。首先是读书,接着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读,再列提纲,谈中心思想。他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先经过这几个阶段才能开始阐明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跟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这样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没有活力。这种模式我们太熟悉了,这是我们沿用的热衷的课堂教学模式。赞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师声情并茂读课文,学生静听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谈了出来,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之中。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词语的理解,他是主张学生在文中见了几次就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而不是单独的词语解释,单独的词语解释会把文学作品弄得支离破碎。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想想他的主张,感到很熟悉。这不是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感悟吗?在读文章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去分析,可以选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是当时赞科夫的主张。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步伐晚了太多。紧接着,又谈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老师轻松了?不是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才能在学生的谈话偏离主题而进入细节处进行引导。这正是我们课改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者还谈了如何上数学课。他主张数学课上的发现。比如乘法口诀的学习,在头天学习的基础上,第二天学下一组乘法口诀的时候,让学生去列,让学生去发现规律。作者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要时刻处于对知识渴求的状态。看了第一章,使我感到震惊。为什么没有早看到它!新课程标准颁布了,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人感悟。而当时赞科夫提倡的正是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步伐太慢,我们的起步太晚。现在课程标准出来了,可是有好多老师,仍旧沿用就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落后了多少?作为教育,怎么能适应社会?又怎么能促进社会发展?第一章,就深深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让我深思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利用了时间还是浪费了时间?是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作品?虽是旧作,却可以指导新时代的步伐!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六
哈哈,前往歌德世界的特快专列再一次停靠在了我们的校讯通车站!作为本次旅行的导游,就由我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吧。
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们会了解到这本书的特点。首先它像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可以教会你很多东西。歌德在里面讲述了一些创作文学作品的方法,这些方法弥足珍贵,虽然记录和讲述它们的人早已消失在几百年之前的岁月里,但它们是经得起是时间考验的。这真的就是一本最好的作文书。
这本书不光教你写作文,还有很多东西。它折射了歌德的特点——多才多艺,知识丰富,因此这本书囊括了诗歌、戏剧、画、雕刻等众多内容,此外还有哲学等更加深奥的东西。我们不得不佩服歌德了:他怎么懂那么多呢!这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不仅讲述做人的道理,写作的方法,连医学、化学都有所涉猎。看来歌德天赋过人真不是白吹的啊!
这本书是分为一条一条的,每天的日期都标得清清楚楚。语言短小精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很多名言都可以拿来当座右铭。它和《论语》的性质不是一样的吗?同样是伟大的圣人,被崇敬他们的人记录下他们的一言一行,整理成册,公布于世,为后人所瞻仰。如果可以的话,《论语》也可以改成《孔子谈话录》吧!呵呵。
这本书……算了,东西太多了,况且我读的`还是简略的版本,真不知道原著的《歌德谈话录》,语言和知识容量会多么惊人!那就给大家概括一下吧。
首先,这本书里提到了写作的方法,对年轻的作家的一些忠告(我相信它们能让许多年轻人少走弯路,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然后,就是对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领域的言论,接着是对政治发表意见,还有历史、某一个著名的人物、自己的好友评论,等等。从这些当中,你会学到很多东西的(相信我,没错的!)。
介绍就到这里啦,下面大家自由行动吧!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七
看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教师的谈话》,受益非浅。感到自己应该看的书太多。就先选择这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吧。我打算看后,按章节写出不能称为读后感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吧。首先是对提出的“学习要联系生活”的看法。学习怎么联系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写出来吗?不是的,太狭义了。联系生活,就是要把时事搬上课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谈论。如果身边发生了大的事情,而课堂却对这些事情只字不提或者只言片语,那课堂学习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要拿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同学来谈论身边的事情。“课堂要学习课文,没有时间。”有的老师这么说。是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很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在班级里创设一种能够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和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内容吗?应该有,学校不应该和社会隔离,这样学知识就是死学。
接着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当时,他们的教师上课旧的模式。首先是读书,接着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读,再列提纲,谈中心思想。他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先经过这几个阶段才能开始阐明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跟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这样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没有活力。这种模式我们太熟悉了,这是我们沿用的热衷的课堂教学模式。赞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师声情并茂读课文,学生静听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谈了出来,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之中。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词语的理解,他是主张学生在文中见了几次就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而不是单独的词语解释,单独的词语解释会把文学作品弄得支离破碎。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想想他的主张,感到很熟悉。这不是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感悟吗?在读文章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去分析,可以选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是当时赞科夫的主张。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步伐晚了太多。紧接着,又谈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老师轻松了?不是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才能在学生的谈话偏离主题而进入细节处进行引导。这正是我们课改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者还谈了如何上数学课。他主张数学课上的发现。比如乘法口诀的学习,在头天学习的基础上,第二天学下一组乘法口诀的时候,让学生去列,让学生去发现规律。作者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要时刻处于对知识渴求的状态。看了第一章,使我感到震惊。为什么没有早看到它!新课程标准颁布了,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人感悟。而当时赞科夫提倡的正是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步伐太慢,我们的起步太晚。现在课程标准出来了,可是有好多老师,仍旧沿用就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落后了多少?作为教育,怎么能适应社会?又怎么能促进社会发展?第一章,就深深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让我深思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利用了时间还是浪费了时间?是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作品?虽是旧作,却可以指导新时代的步伐!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八
这学期,我拿到了一本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赞科夫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苏联的教育曾经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教育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建国之初,我们曾根据苏联教育的经验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这给当时我国的教育带来过积极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有鼓动用共产主义教育青年的加里宁,他对教育下的定义至今仍影响着教育理论界;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欧美教育的克鲁普斯卡娅,她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芒;有改造流浪儿童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他提出的许多教育原则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也被广大教师所运用;有提倡教育促进发展的赞科夫,他的实验研究为教育科学实验提供了范例,他的发展能力的理解对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教育职能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有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的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此外还有像维果茨基、巴班斯基等一批教育家,他们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是作者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翻开书来,刚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第一章讲的是“课堂上的生活”。其实这个说法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类似。书中有人认为像是在作文里描写儿童观察到的东西就是联系生活,或学语文时举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联系生活。依我的理解,这确实是联系生活。也有人认为:——儿童是那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物,如果学校不能给以响应,那将会对他们欠下一笔多么大的无法偿还的债务啊!在此,指的是那些记忆犹新的、昨天或者前天才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事件。孩子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在课堂上,常常是根本不谈这些重大事件,或者是三言两语的一带而过,而孩子们很想倾吐自己的满腔热情,并且希望对不懂的问题得到解答因为是谈话,所以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可是,我本以为既然孩子们从自己家里的人那里,从电视里已经听到或者看到了,课堂上又何必重复讲解呢?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就是在课堂上跟老师、同学交谈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听到别人的'谈论并不是一回事儿。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儿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的步伐。这里就会萌发出幼芽,从里面培育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来。是呀,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读到这里,我感觉到这一切很需要,但是做起来就有困难。首先,在上课时哪里有时间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其次,怎样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中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后面以语文课的讲读课时的做法为例。比如说,我们一般会这样上课:把课文初读之后进行分段阅读和分析,然后把全文重读一遍,再把全文来个表情朗读。还不算完结,还要进行分角色朗读。—-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的气氛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即使教师竭力想把课上的活跃一些,向儿童提出几个引起注意的问题,说几句有特色的话,但是仍然达不到目的。看得出来,儿童眼光里刚刚露出一点火花来,可是刹那之间就熄灭了。有时候,眼看着儿童就要“热情奔放”起来了,可是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因为,按照教学法的规定,这时候却要转到重复朗读课文的阶段去了。我想,这些话触及了一个怎样上课的问题的一个新方面: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那什么叫生活呢?生活就是人的(也包扩一切有机体的)生理的存在。这就是说,人在呼吸,他的心脏在跳动,消化器官在工作,感观在活动,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在任何一节课上,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但是,还应从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到底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意义?能否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为什么分析课文一定要先经过六个阶段,才开始阐述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和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起初呢,我还觉得原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很严整,很有逻辑性,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教授的,而且一直是这样教的。但是,现在读了专家的谈话,我也开始怀疑它的优点究竟在哪里了。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九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小时候生了一次病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又聋又瞎的女孩。
因为聋,海伦没能学会说话,因为瞎,海伦没能看见大自然。值得庆幸的是,安妮来到海伦家了,她是一个天生的聪明教师,她的梦想是把一个又聋又哑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可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安妮每天都在海伦手上写单词,有一天,安妮带海伦去打水,她不停的在海伦的手上泼水,让海伦明白了这个词。
安妮还叫海伦怎样玩耍。一天,安妮还叫海伦怎样笑,他把手放在海伦的脸上,海伦感觉到老师的脸的颤动,又在海伦手上写了一个笑字。然后,安妮又叫海伦翻滚、单脚跳等一系列动作,海伦不停地学习,感觉像一个发育健全的儿童。
安妮还为海伦养了几只鸽子,目标是让海伦感觉鸟在飞行,鸽子在海伦肩上,还学会了给鸽子喂食。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无论别人是瞎子还是聋子,你都不能嘲笑他人。还告诉我们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必须努力,在哪儿失败的,就在哪里重新开始。坚强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十
最近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感觉这书太理论化,也就失去了原本看小说的热情。
对于教育专著,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消化。看了,丢了,也就什么都没了。想想这样的读书习惯很不好,所以在没有彻底遗忘之前,赶忙写点什么。不管是否有可取之处,多思考总归是好的。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十一
通过学习我最好的老师一课,知道了老师虽然戏弄了学生,但教会学生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贯正确的,让我们保持警惕,也教会了学生认真探索、细心思考。
在平时,我的老师也总开玩笑,也总把话说错但我却藏在心里,不想说出来。
我的老师在我心里是最好的,我的老师的眼睛大大的带着引人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位学生,老师那股股的鼻梁,现出了老师更加漂亮,虽然总批评我但她还是让人喜欢,老师脸上总是带着一丝慈祥的笑容。老师是一位负责认的老师,每当有一位同学没来上课时,老师会在第一时间询问为什么没来。
我喜欢课文中的奇怪老师,更喜欢我们班的严肃和漂亮的好老师。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十二
暑假期间,在学校组织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选中了《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越读我便越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书中的人物和所有人一样过着平常得不得了的日子,但是有许多的孩子在这些平凡的身影下找到了春天。他们也过着马不停蹄的生活步调,但他们却“不会累”、“不觉得累”,成功的秘笈在哪里……他们懂得尊重孩子。
同样身在竞争、变的时代,常态编班的环境下,年轻热情的美惠老师选择采用“师徒制合作学习”来经营国中孩子的学习,而且创造出让人难以相信的学习效能和佳绩。,她喜欢放任自己用真实面目和孩子们做朋友,在学生面前能哭能笑,也能疯狂。在月考的最后一天,天上下着倾盆大雨,美惠老师毅然决定开车到深坑街为阿诚买生日蛋糕。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几乎每隔一段就有大小不等的山石崩落,这样的天气和路况,让美惠老师毕生难忘。蛋糕买回来了,在全班生日快乐的歌声中,阿诚一脸灿烂。美惠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每一张笑脸,都是对老师最好的鼓励。
书中再次验证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坚如磐石的道理。爱心是一个好老师得基本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这种爱是无私的。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就像书中说的“用真心换真情”得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换才会有效,“批发”、“包裹”都换不来的。“爱其实很容易点燃,只要用心找到火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啊,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用宽大的心胸去帮助关爱每一个学生。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中,小朋友们正随着优美的旋律边做动作边轻声地唱着歌曲,一切是那么的美妙!可是,不知是谁在这时发出了一声刺耳的喊声,打破了这种美妙的感觉。我不动声色,继续动情的弹着琴,小朋友们也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继续和我一起愉快地演唱……唱完之后,我马上表扬了他们:“你们的歌声可真优美,老师真后悔刚才没有把你们的歌声录下来。”这时,班里的小朋友开始七嘴巴舌地告诉我“老师,刚才发出怪声了。”“老师,他一点也不认真。”“老师……”我拍拍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说到:“关于这件事,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他也不会再犯了,是吗?”他难为情地点了点头,然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把歌曲唱一唱,这回老师要把你们那优美动听的声音录下来了,你们得表现得更好一点。准备好了,注意姿势和声音。”教室里又响起了优美动听的歌声……对学生的宽容也是一种爱。退一步想想已为人师的我们也会犯一些错误,又何况是这些蒙昧无知的小孩呢?就像书中说的有时候“退”比“进”更有效果。“只要大人要能弯下腰来,和孩子们用同一个鼻孔呼吸,同一颗心感动,就能和孩子‘同一国’地办教育或教学。”记得有句。
名言。
叫“蹲下来看孩子”,只有当老师能够“蹲下来看孩子”时,才能读懂每个孩子的脸庞,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所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也只有这样你才会惊奇地发现对学生的不满、怨气渐渐消失了,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最喜欢书中杜守正老师说的一段话,值得让我深思的一段话“教育不是你想带给孩子什么,而是你想带给自己什么。不要用冠冕堂皇的句子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想,还是先想想自己,回到自己。你,要过什么日子,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就真的去做,很认真地做,很笃定地去做,很温和的。”这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的。
座右铭。
书读明白了,道理也懂了,但实际操作起来有点难,为什么?从书中回神过来,惊觉原来我离好老师的距离还很遥远,但我一直会在往“好老师”这个方向前进的!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十三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
但是为了写读书心得,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
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
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
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
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
“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
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最近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感觉这书太理论化,也就失去了原本看小说的热情。
对于教育专著,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消化。
看了,丢了,也就什么都没了。
想想这样的读书习惯很不好,所以在没有彻底遗忘之前,赶忙写点什么。
不管是否有可取之处,多思考总归是好的。
在专著的第二章,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
赞科夫提出了教师“教”,那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大大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
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
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
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
呵呵,可能说得严重了,或许自己早已成为了这样的凶手……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
“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看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教师的谈话》,受益非浅。
感到自己应该看的书太多。
就先选择这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吧。
我打算看后,按章节写出不能称为读后感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吧。
首先是对提出的“学习要联系生活”的看法。
学习怎么联系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写出来吗?不是的,太狭义了。
联系生活,就是要把时事搬上课堂。
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谈论。
如果身边发生了大的事情,而课堂却对这些事情只字不提或者只言片语,那课堂学习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要拿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同学来谈论身边的事情。
“课堂要学习课文,没有时间。”有的老师这么说。
是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很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
在班级里创设一种能够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和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内容吗?应该有,学校不应该和社会隔离,这样学知识就是死学。
接着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
当时,他们的教师上课旧的模式。
首先是读书,接着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读,再列提纲,谈中心思想。
他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先经过这几个阶段才能开始阐明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跟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这样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学生没有活力。
这种模式我们太熟悉了,这是我们沿用的热衷的课堂教学模式。
赞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师声情并茂读课文,学生静听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谈了出来,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之中。
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对于词语的理解,他是主张学生在文中见了几次就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而不是单独的词语解释,单独的词语解释会把文学作品弄得支离破碎。
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想想他的主张,感到很熟悉。
这不是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感悟吗?在读文章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去分析,可以选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
这是当时赞科夫的主张。
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步伐晚了太多。
紧接着,又谈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老师轻松了?不是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才能在学生的谈话偏离主题而进入细节处进行引导。
这正是我们课改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者还谈了如何上数学课。
他主张数学课上的发现。
比如乘法口诀的学习,在头天学习的基础上,第二天学下一组乘法口诀的时候,让学生去列,让学生去发现规律。
作者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要时刻处于对知识渴求的状态。
看了第一章,使我感到震惊。
为什么没有早看到它!新课程标准颁布了,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人感悟。
而当时赞科夫提倡的正是这样的课堂。
我们的步伐太慢,我们的起步太晚。
现在课程标准出来了,可是有好多老师,仍旧沿用就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落后了多少?作为教育,怎么能适应社会?又怎么能促进社会发展?第一章,就深深吸引了我。
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让我深思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利用了时间还是浪费了时间?是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作品?虽是旧作,却可以指导新时代的步伐!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十四
看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教师的谈话》,受益匪浅。感到自己应该看的书太多。就先选择这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吧。我打算看后,按章节写出不能称为后感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吧。首先是对提出的“学习要联系生活”的看法。学习怎么联系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写出来吗?不是的,太狭义了。联系生活,就是要把时事搬上课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谈论。如果身边发生了大的事情,而课堂却对这些事情只字不提或者只言片语,那课堂学习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要拿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同学来谈论身边的事情。“课堂要学习课文,没有时间。”有的老师这么说。是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很多时间都被一浪一费掉了。在班级里创设一种能够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和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内容吗?应该有,学校不应该和社会隔离,这样学知识就是死学。
接着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当时,他们的教师上课旧的模一式。首先是读书,接着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读,再列提纲,谈中心思想。他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先经过这几个阶段才能开始阐明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跟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这样的模一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没有活力。这种模一式我们太熟悉了,这是我们沿用的.热衷的课堂教学模一式。赞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师声情并茂读课文,学生静听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谈了出来,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之中。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词语的理解,他是主张学生在文中见了几次就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而不是单独的词语解释,单独的词语解释会把文学作品弄得支离破碎。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想想他的主张,感到很熟悉。这不是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一性一,强调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感悟吗?在读文章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去分析,可以选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这是当时赞科夫的主张。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步伐晚了太多。紧接着,又谈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老师轻松了?不是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才能在学生的谈话偏离主题而进入细节处进行引导。这正是我们课改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者还谈了如何上数学课。他主张数学课上的发现。比如乘法口诀的学习,在头天学习的基础上,第二天学下一组乘法口诀的时候,让学生去列,让学生去发现规律。作者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要时刻处于对知识渴求的状态。看了第一章,使我感到震惊。为什么没有早看到它!新课程标准颁布了,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一性一和个人感悟。而当时赞科夫提倡的正是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步伐太慢,我们的起步太晚。现在课程标准出来了,可是有好多老师,仍旧沿用就的教学模一式,这样的教学,落后了多少?作为教育,怎么能适应社会?又怎么能促进社会发展?第一章,就深深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让我深思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利用了时间还是一浪一费了时间?是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作品?虽是旧作,却可以指导新时代的步伐!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十五
在上周六的时候,叔叔带我读了一本德国作家的经典作品。这本作品的名字叫做《歌德谈话录》,这主要讲述了哥德这位伟大人物在他晚年的时候的一些言行举止和表达的思想,虽然说这本书并不是歌德所写的,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歌德那无处不在的魅力。对于德国来说尤其是在文坛方向,歌德从来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其实我一开始对这些并不是很懂,我的叔叔非常喜欢文学而且对西方文学有着很深的见识。
他告诉我歌德是德国的古典主义文学的领先人物,其实从谈话录的内容里面就可以看到歌德说的话都会具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在欧洲好像每个国家都喜欢不同的主义文学,比如说法国人喜欢浪漫主义,即使到现在我们也都知道法国人是最喜欢浪漫的,德国人喜欢的是经典主义,英国人喜欢的是实用主义文学。实用主义文学就是贴近我们的生活,贴近大自然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除了这三个典型国家以外,在欧洲的其他国家还有一些不同的文学,比如说北欧东欧等等。歌德在当时用一种非常诙谐幽默的话语,道破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其实歌德并不只是一位作家而已,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本书就是在歌德的指导下才撰写完成的,里面还包括了这位伟大的人物,对自己国家甚至是世界的经济文化的分析。在这里面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都是比较看的透彻的,里面说的话可以说任何一句都能够让人终生受用。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非常的深奥我一时半会儿还是看不懂的。但是这里面的思想却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好处。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十六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十七
歌德,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在歌德的心目中,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歌德的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促使他愉快地、始终如一地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歌德小时候,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语汇也十分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继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在自己的朋友中间,总是以知晓各种趣味横生的笑话而著名。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他与之共同探讨创作的伙伴。同时,母亲还起着激发他创作热情的作用。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深有感触地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一付强壮的体魄和做一个正直人的人生观,从母亲那儿,则继承了她乐观的性格和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
歌德谈话录被学术界看作研究歌德的必读作品,有些专家甚至把这本书看作歌德自己的作品,然而这与这本书的作者的想法截然相反,爱克曼眼中的歌德是有不同的形象的,而书中记载的只是爱克曼自己心中的歌德。
对我而言,这本书读得非常畅快,以至某个周五的晚上,原本打算轻轻松松看个电影,翻开读了几页就再也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到了十二点。对于那些企图写点什么的人来说,这些经验之谈太实在太可贵,以至我写下这些阅读心得之后,翻开黄灿然的《必要的角度》,看到一篇《歌德的智慧及其他》,不少句子就是我刚刚抄写下来的,甚至惊异于我们抄写段落的相似性。以下是阅读时记下的点滴心得:
1、不要过早醉心于大作品的创作,从描绘日常生活提供的、熟悉的小题材开始,循序渐进,既能随时享受创作的喜悦,也是成就一个优秀作家的最佳捷径。这一两年看了无数半成品长篇,惊异地发现,有那么多人热爱写作,可有那么多人,或许连一个像样的千字文章尚且不能写得有滋有味就操刀长篇,且一写就是十几万,网络时代的写作自由随心却又失之浮躁。对于大多数没有天分且喜爱写点什么的人来说,尝试着将每天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感受深刻的描写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这一点值得我谨记终生。
2、不要过于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人的精力有限,“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过于广泛而未能经过实践的东西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们对自己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只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
3、多阅读经典作品,文学品味方能起点高,打下牢固的基础,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在没有培养坚实地阅读经典作品就早早从事文艺相关职业,譬如文学刊物编辑、文艺图书编辑、报纸副刊编辑等,只会让眼光沉沦于那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大量作品,无法提升自身的判断力,人说“眼高手低”,可连眼界都没有扩大,接下来的创作将会如何故步自封也就可想而知了。
4、作家通过预感去创作,描绘万事万物,如同“世界对于拜伦是通体透明的”,从这一点来说,作家无需成为大哲学家、思想家,却能拥有独特的前瞻性,如同卡夫卡的作品预见了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境遇;如同在奥威尔的1984中,极权主义是“通体透明”的。作家的预感来自天生的敏感、领悟力,更有赖后天的勤奋向学。拜伦“做诗就像女人生孩子,她们用不着思想,也不知怎样就生下来了。”诗人凭预感创作犹如女人凭自身孕育生命。
5、只有“思想的宏伟和情感的丰满”才能持久触动读者的心弦,而这源于作者的人格。“一般来说,作者个人的人格比对他作为艺术家的才能对听众要起更大的影响”,是以莎士比亚、雨果、福楼拜、鲁迅能抵挡时间的侵蚀成为伟大作家,除了艺术才能,全赖人格。“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谓文如其人也。
6、爱克曼总是带着强烈的个人爱憎接触社会,此种过分“物以类聚”的社会交往其实并不利于对社会的观察。歌德却认为“一个人正是要跟那些和自己生性相反的人打交道,才能和他们相处,从而激发自己性格中一切不同的方面使其得到发展完成,很快就感到自己在每个方面都达到成熟”。我之前的人际交往方式就是爱克曼式的,且常常为遭遇自己厌恶的人而痛苦不堪,可多年后追忆起来,那些我不欣赏甚至厌恶的人才让我真正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是与自己不同的,今后我甚至愿意带着几分好奇的顽皮看那些与我迥异甚至让我深恶痛绝的人和事。
歌德是承认天才的,但他也说,若没有好的技巧,没有好的题材,天才会被白白浪费掉。
天才永远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作家的成功都是靠后天对自身有意识的雕琢和训练。
仅凭一腔热情就写出好作品的作家,几乎是没有的。就我所知的作家,无不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经过大量的写作练习,最终一步一个脚印,百炼成金。
对于才华的过分倚重,似乎是艺术一贯的偏见。
对于天才的过分神话,似乎是年轻作家自我放弃的最好理由。
天才不是天生就具备写作的技巧,他只是比普通人描绘思想轮廓的能力稍强一点而已,没那么神奇。
而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恰恰是因为他具有热情,足够让他坚持下来的热情,这才是天才最根本的素质。
鲁迅先生曾说:“倘使待到了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绝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音乐、绘画、雕塑,无一不是需要勤苦练习的艺术,那凭什么写作就不是呢?学口语的时候,老师常说,不管词汇量多匮乏,语法多么乱七八糟,重要的是胆子大,张口就敢说。如果一切都要等到成熟完美才敢开口说话的话,那永远也不可能练出好的口语。
写作亦然。
思考的再多再深刻,如果不记录下来,也会瞬间消失。不要害怕文字不能准确还原你的思想,当然这在开始绝对是正常的,等写的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它越来越趋近思想的轮廓,所谓熟极而流就是这样。
尝试描述,尝试将思想的形状尽你所能的放在纸上,抓住它让它成型,不要管最后是个什么样子,也不要跟任何人比较,只要开始写就好。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十八
暑假期间,在学校组织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选中了《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越读我便越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书中的人物和所有人一样过着平常得不得了的日子,但是有许多的孩子在这些平凡的身影下找到了春天。他们也过着马不停蹄的生活步调,但他们却“不会累”、“不觉得累”,成功的秘笈在哪里……他们懂得尊重孩子。
同样身在竞争、变的时代,常态编班的环境下,年轻热情的美惠老师选择采用“师徒制合作学习”来经营国中孩子的学习,而且创造出让人难以相信的学习效能和佳绩。,她喜欢放任自己用真实面目和孩子们做朋友,在学生面前能哭能笑,也能疯狂。在月考的最后一天,天上下着倾盆大雨,美惠老师毅然决定开车到深坑街为阿诚买生日蛋糕。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几乎每隔一段就有大小不等的山石崩落,这样的天气和路况,让美惠老师毕生难忘。蛋糕买回来了,在全班生日快乐的歌声中,阿诚一脸灿烂。美惠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每一张笑脸,都是对老师最好的鼓励。
书中再次验证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坚如磐石的道理。爱心是一个好老师得基本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这种爱是无私的。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就像书中说的“用真心换真情”得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换才会有效,“批发”、“包裹”都换不来的。“爱其实很容易点燃,只要用心找到火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啊,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用宽大的心胸去帮助关爱每一个学生。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中,小朋友们正随着优美的旋律边做动作边轻声地唱着歌曲,一切是那么的美妙!可是,不知是谁在这时发出了一声刺耳的喊声,打破了这种美妙的感觉。我不动声色,继续动情的弹着琴,小朋友们也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继续和我一起愉快地演唱……唱完之后,我马上表扬了他们:“你们的歌声可真优美,老师真后悔刚才没有把你们的歌声录下来。”这时,班里的小朋友开始七嘴巴舌地告诉我“老师,刚才发出怪声了。”“老师,他一点也不认真。”“老师……”我拍拍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说到:“关于这件事,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他也不会再犯了,是吗?”他难为情地点了点头,然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把歌曲唱一唱,这回老师要把你们那优美动听的声音录下来了,你们得表现得更好一点。准备好了,注意姿势和声音。”教室里又响起了优美动听的歌声……对学生的宽容也是一种爱。退一步想想已为人师的我们也会犯一些错误,又何况是这些蒙昧无知的小孩呢?就像书中说的有时候“退”比“进”更有效果。“只要大人要能弯下腰来,和孩子们用同一个鼻孔呼吸,同一颗心感动,就能和孩子‘同一国’地办教育或教学。”记得有句。
名言。
叫“蹲下来看孩子”,只有当老师能够“蹲下来看孩子”时,才能读懂每个孩子的脸庞,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所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也只有这样你才会惊奇地发现对学生的不满、怨气渐渐消失了,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最喜欢书中杜守正老师说的一段话,值得让我深思的一段话“教育不是你想带给孩子什么,而是你想带给自己什么。不要用冠冕堂皇的句子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想,还是先想想自己,回到自己。你,要过什么日子,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就真的去做,很认真地做,很笃定地去做,很温和的。”这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的。
座右铭。
书读明白了,道理也懂了,但实际操作起来有点难,为什么?从书中回神过来,惊觉原来我离好老师的距离还很遥远,但我一直会在往“好老师”这个方向前进的!
通过我们提供的,大家一定会对读后感有新的认识,从而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十九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但是为了写读书心得,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和教师的谈话》中赞科夫通过对实例分析、引导并启发教师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具体事例等方式,教育工作者要以鲜活的有感召力现实生活实例教育学生,从正面,从可视、可感的层面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生活。
于是乎,我反思着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要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
英语课堂一直在提倡:在真实情境中创编对话。我想,如果在我的课堂上,能经常涉及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对话,以孩子的喜好为前提,并鼓励孩子多多发言,这样我的课堂就会活泼生动几分。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到了迁移和培养。渐渐地,也就和学生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
高中生读后感字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篇二十
暑假我拜读的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前苏联他撰写的《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这些书被誉为教师必备书。《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读完,就像和大师促膝而谈,聆听大师的谆谆教导。书中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方法,使我收获良多。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吗?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平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总是拔高了要求,总是希望每个后进生能够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结果是,学生因达不到而没有成功感,自己对这部分学生也越来越没有信心,以至于最终放弃这部分后进生。
对于大师谈到的“学习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特别是他引述的列。托尔斯泰的那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哪些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
在书中大师认为课堂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国家重大事件,他说:“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就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如果班级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看了这些文字,我很赞同赞科夫的建议,课堂是一个愉快交流、多向互动的地方,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习成长,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相互讨论、敢于批判、乐于交谈是一个老师应该也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