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热门19篇)
教案的编写应明确学习活动的安排,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规范和有序。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共同学习。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一
学生一:高大。
学生二:繁茂。
老师:橡树我们刚刚说到,上海这边不太能看到。它通常生长在再南方一点,——广东地区。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其实啊,这个橡树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形象。它的树干上常常会缠绕很多藤蔓,甚至有的藤蔓会把根扎到橡树的树干里,依附着橡树来生存。当地人都已经觉得这个现象——怎么样?见怪不怪了,经常都能看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橡树的诗,叫什么——?
学生众:致橡树。
老师:作者——?
学生众:舒婷。
老师:致、橡、树,是写给——橡树的诗,对吗?那么思考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是谁写给橡树的?第二个问题,这首诗,它想告诉橡树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先来一起读一遍。——致橡树,开始。
学生众:(朗诵全诗)。
学生众:安慰。
老师:好。第二个问题,我刚才提到了,“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众:“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学生众:木棉。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是木棉树?
学生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学生二:(略)。
老师:哦,是一首表达情感的诗,是吧?
学生众:(轮流朗诵)。
学生众:凌霄花。
老师:还有——?
学生众:鸟儿。
老师:还有呢——?
学生众:泉源。
老师:继续,还有——?
学生众:险峰。
老师:还有——?
学生众:日光。
学生众:春雨。
学生一:(略)。
老师:没找到是吗?没关系,咱们再一起来读一遍。好,“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全诗)。
老师:“不,这些都还不够!”老师如果没看错的话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感叹号是这样子读的吗?再来一遍。“不,——”
学生众:“不,这些都还不够。”
老师:再强一些也可以嘛,“不,这些都还不够!”
学生一:(略)。
老师:“绝不像——”,“我”绝不要像它们,那是——?不喜欢。
老师:“绝不像——”,对鸟儿呢?
学生众:绝不学。
老师:好了,“我”为什么不愿意学凌霄花和鸟儿?——我如果爱你,“我”爱谁?
学生众:橡树。
老师:我如果爱橡树我绝对不要学凌霄花,因为——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
学生一:(略)。
学生众:不屑的。
老师:态度还是应该不屑的。你可以再来试着朗诵一遍。
学生一:(朗诵凌霄花部分)。
老师:好,那接下来对鸟儿的态度,大家能从你的朗读当中读出来吗?“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鸟儿部分)。
老师:为什么鸟儿“我”也不学?而且还是“绝不学——”?——作者是怎么形容鸟儿的?
学生一:(略)。
老师:痴情的鸟儿。还有呢?
学生一:(略)。
老师:唱的歌是怎么样?单调。为什么鸟儿要歌唱?
学生一:(略)。
老师:书上说是为——。
学生众:绿荫。
老师:为什么鸟儿要对橡树唱歌?
学生一:(略)。
老师:噢,因为树有绿荫,可以——。
学生一:(略)。
学生众:也不止像泉源。
学生众:稍微好一点。
老师:稍微好一点但是——?
学生众:还是不够好。
老师:嗯。那接下来,日光?
学生众:甚至日光。
老师: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作者觉得这些——。
学生众:还不够。
老师:都还不够,对吧?好,那么作者对这些的态度全都是——,不支持的、反对的,对吗?而且,一再的提起。那么我们同学们再来把这一段读一下,争取把这种反对的、不屑的态度读出来,好吗?“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部分)。
老师:日光,给橡树带来——?
学生众:温暖。
老师:春雨,给橡树带来——?
学生众:滋润。
老师:这些多么美好啊,可是作者却觉得不够,那么作者到底是赞成谁的表现?
学生众:木棉。
老师:哪里看的出来?
学生众:“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老师:你来读一下,好吗?
学生一:(朗诵木棉两句)。
老师:“我必须是……?”还是“我必须是!”?——必须表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必须这样做!”,强烈,对吗?来,大家一起来一遍。
学生众:(老师带领朗诵该句)。
老师:好,接下来给大家一点时间散读一下关于这个木棉树的部分。大家来看一看,为什么作者想要成为一棵木棉树呢?好,那么现在散读开始。读读看,读出声音。
学生众:(散读)。
老师:为什么“我”必须成为一株木棉呢?
老师:读完了?好的,那为什么作者赞成木棉?
学生一:(略)。
学生二:(略)。
老师:不清楚?好,坐下。树和树咱们得是在一起的,从哪里看得出来?“我”是木棉的话我就可以和你亲密的接触了,有吗?找找看。找不到?来,咱们一起再读一遍,好吧?“我必须是——”一直读到最后,开始。
学生众:(朗诵后半部分)。
老师:怎样,找到了吗?“我们”亲密的地方?
学生一:(略)。
学生一:(摇头)。
学生二:(略)。
老师:哦,强调了他们的亲密,是吗?哦,同时我们的根是——?别人看得到吗?
学生众:看不到。
老师:谁知道?
学生众:自己知道。
老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叶,在云里。看得到吗?
学生众:看不到。
老师:谁知道?
学生众:(略)。
老师:我们的情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来,把这一句读一下,“根,——”开始。
学生众:(朗诵这两句)。
老师:嗯,还有呢?
学生一:(略)。
老师:嗯,分析一下你读的这一句。
学生一:(略)。
老师:什么叫分担?
学生一:(略)。
老师:共同承担,面对——?
学生一:(略)。
老师:嗯,好,我们共同分担,那接下来呢?
学生一:(略)。
老师:嗯,好,面对这些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东西,我们来共同分享。——多么美好的感情,我们一起来分担这困难,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快乐。来,读一下,“我们——”开始。
学生众:(朗诵这部分)。
学生一:(略)。
老师:木棉是——,也是一棵树。橡树是树,木棉也是一棵树,这两者是怎么样的?你是树,我也是树,我们——相同的。或者是我们两个之间是——,平等的。
学生众:平等的。
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平等?
学生一:(略)。
老师:为什么这是平等的呢?
学生一:(略)。
老师:两个词总结呢?
学生一:(略)。
老师:互相致意对吗?不再是前面的为你重复歌曲。互相致意,好,还有吗?——那么老师提问了,这段话“你有你的——”
学生众:铜枝铁干。
老师:这句能看得出来平等吗?“你有你的”,接下来呢?
学生众:我有我的。
老师:噢,“我有我的”。来,我们先来一起读一下这地方,好吗?“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朗诵该部分)。
老师:“你”是谁?
学生众:橡树。
老师:“你的铜枝铁干”,那橡树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生一:(略)。
老师:噢,非常高大、挺拔的,对吗?——作者说了,“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咱们现在来留意一下,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给它变化一下,不要作为是诗的格式,咱们把它改成一长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咱们读起来,自己先小声读一读。把它当成诗歌分三行来读,跟把它连成一句话来读,自己感受一下,有没有什么区别好吧?“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散读该段)。
学生一:感觉语气上有区别。
老师:哪个语气上比较强烈?分开了之后,对吗?
老师:分开来之后、句子更短一点之后,反而更加强烈一点。这种强烈刚好和“你”的这种阳刚之气相符合。那么请咱们全班男生来读一下,“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朗诵该段)。
老师:那么老师留个作业给大家,关于致橡树,有人说是爱情诗,还有人说是哲理诗,还有人说这是一首朦胧诗,那么请大家回去查一查相关资料,增加一些对抒情诗部分的了解。好,下课。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和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是“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那么,当代女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2、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3、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意象:“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3、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4、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课后作业:
听庞龙歌曲《两只蝴蝶》,感受这首歌曲所描绘的爱情画面,你有说明样的感触?用不少于500字的小文章书写你的感受。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三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攀附式爱情。
否定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精神独立、人格平等崭。
橡心灵相依、互相扶持新。
树肯定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四
《致橡树》这是一首爱情诗,应该上起来比较的容易,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阶段,对于爱情,他们感到既神秘又美丽,还带有几分羞涩,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出现了大胆探讨同学的爱情观,揭开爱情的神秘面纱,启迪学生们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告诉他们爱情是一种责任,是需要双方来维持的,而不是同学们想像中的,你喜欢我,我喜欢你的那种爱情模式,现在同学们对待爱情是朦胧的,这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反映现象。这些只是我的教学理念。
上完这一课后,我也反思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堂前预设和课堂中的反应。在上每一堂课之前,我都会对第二天的课程进行一个模拟的演练,也进行着对课堂的设想,但是模拟毕竟是模拟,设想也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这些想法根本不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在课堂中许许多多的东西根本不是我能预知和想象的,一堂课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学生是有思想的,他们的思想是不受任何人左右的,他们的言论是自由的,也是可以见解的,而我设计出来的题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的。
首先是导入的问题。我的导入是非常自然的,也引起了学生的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因此我引用了外国诗人泰戈尔写过的一首诗《最遥远的距离》其中的一小节作为导语的前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同学在回答我这首诗的内容后,我接着说: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更有人说,爱情使人迷惘,那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些不是我真正导入学习诗歌内容的,我真正的导入诗歌内容的是:古人已经用精彩的两笔,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也使之成为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那么,现在我想听一听作为90后的你们年轻一代对爱情有着怎样的见解,请同学们谈谈你们自己的爱情观?这个问题一提出,竟然只有两三个同学举手发言的,实在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我设下这道题目的寓意是想了解当代高中生对待爱情的看法,也是想让胡老师了解她的学生们对自己爱情的想法,从而知道他们现在在想什么,只有做到真正的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可是这一设想失败了,我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我都是让他们大胆的说,不要因为自己的班主任在听课,你们就有所顾虑,但是还是没有扭转当时的局面,这让我真的很难堪。我就简单的作了一下总结。同学们对待爱情都有着自己的诠释,面对爱情,我们总有万千遐思,总有无限憧憬,总有许许多多的话想要倾诉,古人留下了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而作为90后的你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爱情宣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崛起于70年代末的女作家舒婷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致橡树》去寻找答案吧。
其次是诵读中出现的问题。我在简单的介绍完作者和什么是朦胧诗后,我便让同学们进入朗读诗歌的这一环节,因为诗歌朗读,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情感,是以有声的语言了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朗读就采取以学生朗读为主,让他们整体感知全诗。由于在我的教学设计中缺少了教师泛读的这一环节,使得同学无法感知读诗歌的要理,我们都知道读诗歌就是要重在感情,和该重读的,该弱读的,这是我教学设计当中较为失败的地方。
最后是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由于分析意象不够到位,设计题目跳跃性比较大,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这类意象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所以说让学生很难理解。这样我在提出问题时,就和学生在互动环节上脱节,基本上都是我在讲,他们在听,他们也不想谈谈自己的见解,使得在我上课的过程明显的感觉到这节课的时间变得更加的长,也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凝重,我们都知道诗歌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要抓住整首诗的意象,只有抓住诗歌当中的意象作出分析,在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容易的把这类意象掌握了,从而了解诗歌当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指导诗歌学习的原则。
总而言之,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没有及时的采取课堂应变措施,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回答不上来的尴尬局面,这些都是以后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要完善的事,也是我在实习过程中不断要总结的问题,要不断的吸取教学经验,灵活的处理课堂所发生的一切,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教育机智问题。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五
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
一、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
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绝不像”“绝不学”;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也不止像”,“不,这些都还不够”。
四、《致橡树》是怎样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的?
解析:诗的第二部分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首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为树的形象”,这与前面的“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有同样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交流:“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这种爱,相敬如宾而心心相印,互相理解。“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两个人可以分别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迥异的形象和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刚毅、顽强,是个英勇的男子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美丽、温柔,是个感情丰富的新女性。
其次,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诗人以寒潮、风雪、霹雳比作生活中的苦难,用雾霭、云霞、虹霓比作生活中的欢乐,双方分担苦恼,共享幸福。
最后,作出斩钉截铁的结论:伟大、坚贞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他的外表,更要爱独立的。
人格和扎扎实实的根基。
解析:《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株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1、象征。“橡树”“木棉”
2、对偶和比喻手法的运用。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网络教室教学设想。
1、一读课文,弄清字词的读音。然后点击以下网址,先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疏通本文文字,弄清大意:
2、朗读课文第一段,看《“人性”与“奴性”之间的“陈情”》一文。
3、学生讨论: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如答不出,可登陆下述网页,看看老师的看法:
5、背诵或默写全文:输入电脑中(老师巡视或通过“监控”了解情况)。
6、探讨分析艺术特色及本文的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详见《明师对话》中的“学法指南篇”)。
7、布置作业: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可参考任继俞的《谈谈孝道》。
《陈情表》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四十有四(通“又”)。
二、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九岁不行不能走路不能走路。
举臣秀才。
孤苦零丁,至于成立成人自立(组织,机构)正式建立。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报答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申诉,诉说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酸,苦楚身心劳苦。
臣欲奉诏奔驰赶快向前,奔走效力很快的跑。
拜臣郎中上书部的属官中医医生。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数量少。
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
除臣洗马太子的属官清洗马匹。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狼和狈。
寻蒙国恩不久寻找。
三、词类活用。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举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四、一词多义。
以
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猥以微贱介词,凭借。
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
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于
急于星火介词,比。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
之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助词,的。
臣之进退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少
少多疾病年岁小。
解鞍少驻初程稍稍。
少仕伪朝年青时。
一时多少豪杰多少。
志
舅夺母志志向。
听臣微志愿望。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志。
应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照料。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回答。
婴
夙婴疾病缠绕,被缠绕。
举婴,欲投之河婴孩。
矜
犹蒙矜育怜惜。
不矜名节自夸。
鉏耰棘矜矛、戟等武器的柄。
悯
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悯臣孤弱怜惜,悲痛。
薄
门衰祚薄浅薄。
日薄西山迫近,靠近。
厚古薄今轻视,看不起。
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一定的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约定,约会。
良剑期乎断希望,要求。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疾
而刘夙婴疾病病(一般的生病)。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痛苦,疾苦。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缺点,毛病。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厌恶,憎恶。
疾风知劲草迅猛,急速。
嫉恶如仇厌恶,憎恶。
除
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攘除奸凶除掉。
五、文言句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式。
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式。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式。
急于星火介宾后置。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后置。
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七
舒婷,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致橡树》一诗既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人用“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用“绝不学痴情的鸟儿”坚决否定了单方痴恋,一厢情愿的爱情观;诗人也用“也不止”“都还不够”拒绝了一味奉献的爱情观。因为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那么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意象的选择很好的回答了这一问题。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双方必须互相默契,心心相印。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橡树和木棉是一组以整体象征手法构建的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这样做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这组意象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体现了诗人的高明。“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这样做既继承了古代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中用“高大”来象征男性,用“花朵”来象征女性这一传统,又创造性的发扬了这一传统,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那就是树与树的比邻并肩。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而今,我们再次回味这首诗,更加体会了它的意味深远。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八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九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1个课时。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
说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说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说教学课时:
1个课时。
说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一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1、从导读入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a、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挺拔()楔()子。
b、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扫清阅读障碍。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细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谈一谈感想,读一读句子。
2、全班交流。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
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
联系上下文理解工程师为什么叹气。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谁知哪些人?
(5)“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6)“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3、结合地方实例及查找的资料,说说你读后的感想。自读自悟。从重点词句中领会课文的中心。这些句子,不用全部讲到,学生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即可。结合生活实际拓展。
巩固学习: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积累好词好句。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二
1、知识能力:
能正确朗读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情感态度: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工人高尚的心。
3、德育: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表现出的高尚的心。
教学准备。
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们在刚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那些乱砍滥伐的村民,最终被大自然惩罚的事,同学们还记得吗?可是在有的地方,人们却不是那样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个关于树木的故事——《路旁的橡树》。
2、揭示课题:以“路旁的橡树”为题,点明了课文的内容与“路”和“橡树”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认读下列词语。
3、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读第二、三自然段。
3、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4、读第八、九自然段。
5、总结: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四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五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叹息”?为什么用“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习。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
-日光–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投影:课文插图及最后一句话。
1课时。
一、根握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二、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
公路宽阔平坦漂亮马蹄。
橡树粗壮结实挺拨高尚。
2、交流思考题。
(1)交流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看法。
a、小组内交流。
b、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引导重点交流:
出示投影片:插图及课文景后一句话。
c、读、齐读这句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d、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
e、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读书,找依据,讨论交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讲:。
第一: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
指导读时注意读好“那么粗状、结实、挺拨,就像摹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第二:工程师沉默,工人也不语,都叹气,他们深恐伤害了橡树,可又想不出办法保护它。
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第三:“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
第四: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路呈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证明,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了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没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3、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抄写练习(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宽阔平坦漂亮笔直粗壮结实沉重赞叹高尚。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八
《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说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说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说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
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确定以下方法。)。
说教法。
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景创设法: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完成诗歌的鉴赏。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具体阐述)。
教学过程(一课时,40分钟)。
(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激情导入――品析诗歌――拓展提升――课后延伸。
(4分钟)(18分钟)(17分钟)(1分钟)。
环节一:激情导入(4分钟)。
创设情境(1分钟)。
播放爱情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师生吟诵关于爱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旨在调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诗歌营造良好的氛围。
知人论世(3分钟)。
初中已经学过舒婷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老师补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便于理解诗歌的主旨。
环节二:品析诗歌(突出重点)(18分钟)。
通过三个步骤突出重点的学习。
(一)激情诵读,感知音乐美(7分钟)。
1、深情范读dd配柔和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
2、学生朗读dd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节奏,语调,重音等。
(二)探究阅读,鉴赏意象美(7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回答问题:
第一组读1―13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几个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他们与橡树之间分别是什么样的关系?
4、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第二组读14―36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两个意象?
2、他们分别象征什么?
3、表明他们之间关系的语句有哪些?
4、诗人主张的爱情观是什么?
(设计意图)按照“分析意象dd品味语言dd明确爱情观”的鉴赏方法,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通过合作探究,逐步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三)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美(4分钟)。
男女生分读、合读:(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体验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象,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环节三:拓展提升(突破难点)(17分钟)。
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突破难点。
(一)比较阅读(5分钟)。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在意象运用和爱情观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同类诗歌比较,检验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引出讨论话题)。
(二)自主探讨(6分钟)。
对两种爱情观(《我》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爱情观和本诗的爱情观)的看法。
1、针对学生喜欢娱乐八卦又缺乏辨别力的特点,讨论“王宝强离婚事件”(反面)。
2、播放《简爱》电影片段,诵读简爱经典语句。(正面)。
学生在对比讨论中,明白爱的真谛,总结出爱情的密码:自尊、平等、独立、奉献、包容、坚贞等,完成对本诗爱情观的理解和提升。
(三)延伸思考(6分钟)。
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早恋?
(设计意图)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不做错或对的评价,只做巧妙引导,讲《蝌蚪与毛毛虫》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讨论后明白:对爱情的向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现在的他们,就像蝌蚪与毛毛虫,会有很大的变数,如果过早的恋爱,带来更多的将会是苦涩与伤害,只有在身心都成熟之后,才能收获到甘甜的爱情之果。
环节四:课后延伸(1分钟)。
巩固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正上初中的表妹早恋了,请你给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2、模仿本诗,写一首《致木棉》。
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名著《简爱》。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调动积极性,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比邻而居木凌霄花。
比肩站立花鸟。
坚贞热烈泉源。
树独立平等棉险峰。
钢枝铁干红硕花果。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的爱情观。
认识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诗歌。
(一)总体把握。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______(生乙)说得很正确,请同学们记下来。
(二)学习第一部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师:说得很好。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日光和春雨。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鉴赏加以想象,仿照关于泉源、险峰的诗句,将“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改写成四句诗。(教师出示练习)。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座同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三)学习第二部分。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
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板书)。
师:对,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双方默契,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板书)。
师:是啊,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心相印。
生:相互平等(对应诗句: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板书)。
师:是的,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顺便说一下,“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用的是通感修辞。
生:同甘共苦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板书)。
师:这里的“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指什么?
生:分别指困难、挫折和成功、喜悦。
师:诗人的爱情观就这些内容吗?
生:不。诗的最后五句还写出了“最伟大的爱情”。
师:什么是“最伟大的爱情”?
生“还爱你……”
师:“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指事业和国家吧。
师:对。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学生读诗)。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2分钟)。
(四)小结。
小结。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男生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女生读第二部分,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教师读诗题及作者男生读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师:读得很好。
师:这首诗歌从形式上说,既具有古典诗歌的整齐美,又具有现代诗歌的灵动美。(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