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说课稿(专业1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查漏补缺,发现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改进措施。总结是一种思考和思维的过程,我想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总结能力。参考他人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总结的写作技巧。
我的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
我认为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草原》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一组第一课,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给我们展现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也给我们展示了热情的草原民族,文章条理清晰,作者从风景到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最后用一句含义深刻的诗结尾,体现了作者对草原的依依不舍。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这样写景抒情类型的文章并不陌生,但对于内蒙古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这样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光,顺势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同学通读全文,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适时讲解生字“渲”字,并板书:风光,人情,渲。
2、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最后,引入赛读: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且对于文章的语言有了初步的感悟。
(三)深入研读。
这一环节是逐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这样一句,“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并且体会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生机,并且讲解比喻的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下面我会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引导学生由景色入情,体会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引导学生思考,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最后,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把握文中的主旨,感悟蒙古族的真情。至此,我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了语文教学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上所学,同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我的板书抓住了文章的两个重要部分,草原和人情,并且各选一处的进行精讲,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难舍难分”的感情。这样的板书清晰直观,重点明确。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稿篇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的四季》属“向青春举杯”版块,编者选文的意图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学会“体悟人生”,让自己的青春更有激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彩,让自己对现实生活有更多的感悟,让美好的青春更有希望。
(2)教材内容简介:作者通过对四季的描写,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独特感悟,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与收获,文中充溢着一股强烈的苦难意识,对正处青年时代的高中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背诵优美的哲理语句,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揣摩文中作者心境与感受。
b、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通过圈点批注法等学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提高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的过程,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就在于理解和鉴赏象征性的散文语言。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的过程,以此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课时安排:1课时。
(一)、检查预习,总结疑惑:用多媒体打出“自学检测”请学生注拼音,并朗诵2遍。检查、总结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意。1、理清脉络结构,并找出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2、.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所代表的阶段和特点。(特点不超过8个字)。
明确:1、(1)(第1段)点明生命犹如四季,四季如同人生的轨迹。
(2)(第2段——结尾)写生命的四季(劳作、艰辛、期待、收获与回望),向读者交代自己对人生历程的感悟。可分为四层:
1、(2-4)写生命的春天,“我”为理想耕种。
2、(5-8)写生命的夏天,理想的种子艰难成长。
3、(9-10)写生命的秋天,“我”的收获。
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
2、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有所为。
板书:四季人生阶段经历。
春少年艰辛但仍充满希望。
夏青年历经磨难仍不放弃。
秋中年感悟收获但不后悔。
冬老年品味,反思。
(四)、教师点拨,提升能力。
象征是一种常见表现手法。是指通过某一特定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突出的表现。
在文章中找寻使用象征手法的关键字词,并分析其象征的内容。
特色欣赏——象征手法。
扶犁耕作——最初的努力奋斗。
不毛之地——恶劣的环境命运。
自己耕种的土地——为之奋斗的工作、事业。
种子——事业、理想。
风、雨——有利于种子萌芽的条件、机遇。
水源——有利条件、机遇。
冰雹——困难、打击。
(五)、朗读体味,自主学习。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勾画圈点出文中充满哲理的句子,请仿照例句的赏析,再找出两处语句加以赏析。
例句: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此句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责任感: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人生之路靠自己走,自己生命的质量要由自己来决定。
要求:
1、先诵读,并选择句子做批注,要有自己的感悟。
2、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赏析。组员给予评价和补充。
3、小组讨论出组员最好的鉴赏出来阅读分享。由其他小组点评。
这一环节为重点环节,应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课堂小结,生化人生。
结束语: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七)、当堂检测,巩固拓展。
仿句:人生是春季时的,夏季时的,秋季时的,冬季时的。
我的说课稿篇三
本课与第11课《海洋生物》、第12课《鱼的纹样》以及第14课《我做的海洋生物》合为一个单元,旨在以海底世界为主题,通过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神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我画的海洋怪兽》一课介于《海洋生物》、《鱼的纹样》之后,《我做的海洋生物》之前。本课围绕神秘而又争奇斗艳的海洋生物,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资料,来共同创作海洋怪兽的形象。用“平面”的方法,把自己创作的海洋怪兽的特征和神态表现出来。绘画可采用多种工具,如铅笔、水彩笔等;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水粉画、线条画、版画等等。
本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爱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学生收集、观察、描述、感受、模仿等方式,了解海洋怪兽的形象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2)操作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表现出自己想像中的海洋怪兽。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
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讨论、表演等,了解海洋怪兽的形象特点,创作出想像中的海洋怪兽。
教学难点:运用联想、夸张等表现手法突出海洋怪兽的特性,并使整个画面生动有趣。
3.课时:1课时。
本课的教法我准备以情境教学法、演示法为主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评价。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海洋怪兽的录像资料,课件,不同工具和方法表现的海洋怪兽作品。
学生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记号笔等绘画工具材料。
2、教学思路:
(1)观察、引人阶段。
播放有关海洋怪兽的录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a.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b.你曾经见过它们吗?知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
c.那么,我们可以给它们取名字吗?
(2)欣赏、评析阶段。
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在网上的商店里看到许多特别的海洋怪兽,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观察这些怪兽,说一说这些怪兽的外形、色彩、特点的与众不同之处。
(3)练习、深人阶段。
启发思维:海洋世界真是无奇不有,你想还会有怎样的海洋怪兽呢?
师生互动:游戏。请学生几个人一组表演,有的表演海洋怪兽,有的演其他生物。表演后请学生回答:
a.你演的是一只什么样的怪兽?
b.说说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师生交流:
a.你觉得它们有趣吗?
b.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外形特征等)?
c.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外形等)?
学生联系: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工具与材料创造形状奇特的海洋怪兽。
要求:构图完整,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海洋怪兽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画面色彩来表现,可以夸张一点;线条流畅,颜色鲜艳,画面生动有趣。
(4)巡回指导阶段。
学生小组合作或单独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5)评价、提升阶段。
a.作品展示:(出示海底世界的背景图)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喜欢的位置。
b.作品评价:可以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编一个故事,向大家作介绍。接着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指出你觉得最好的一幅画,好在哪里?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评。
(6)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要提醒学生收拾绘画工具和材料,要养成不乱扔杂物的习惯,保持教室整洁。
我的说课稿篇四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音乐家”。歌曲为2/4拍,一段体结构,弱起节拍贯穿全曲。第一乐句从弱句开始,四度跳进旋律上行,进而下行,曲调流畅,情绪欢愉,即刻点名了主题“我是小音乐家”。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仅在节奏上作了紧缩的变化。第三乐句的五度跳进和“xxxxx”节奏的连续出现,级进的旋律配以乐器演奏时发出的象声词使得歌曲的情绪欢快而又热烈。第四乐句突出了“跳”、“唱”二字,把孩子们尽情欢畅的情绪推向高潮。最后再现第三乐句的旋律,歌曲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1、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2.教学难点。
弱起节奏的掌握。
1、学生能初步学会演唱《我是小音乐家》,能唱出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在体验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表演欲望和创新能力。
1、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在音乐知识技能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初步表现节奏、强弱、速度、音高等音乐要素,所以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以学习歌曲为主、以体验表演歌曲为辅,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2、学法指导。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在充分感受音乐情绪基础的上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方法,体验“创造”的过程和乐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中通过各种乐器的演奏创设乐器音乐会的情境,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给学生创造丰富而愉悦的学习空间。
2、引导交流,激活体验。
学生是有个性、有灵性、有创造性的个体。《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欣赏。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3、游戏活动,激励创造。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在一起想、一起唱、一起跳,角色扮演,充分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产生对音乐学习的持久兴趣。
我的说课稿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一课《长江我的家》。本单元的题目是母亲河,黄河与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黄河、长江留下了壮丽的诗篇或音乐、绘画作品,学习这一单元,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是十分有益和有效的。
这是一首创作歌曲,以“长江是我的家,我要去看妈妈”为主题,通过孩子的口唱出了人民期盼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的愿望。
歌曲为两段体,采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把孩子急切想要回家和呼喊着要回家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旋律起伏跌宕,音程跨度大,节奏比较复杂,同音连线的使用更使歌曲具有流行音乐的特点。曲调优美抒情,加之歌词极富儿童色彩,寓意深刻,极富童真童趣,看似复杂的歌曲唱起来却朗朗上口。
1.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
2.在欣赏《长江之歌》时能体会旋律线的起伏与歌曲表现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3、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并能用甜美亲切的声音演唱。
难点:了解长江的相关知识,知道长江的走势与歌曲旋律线的关系。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播放《长江我的家》音乐,学生拍手进教室。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对歌曲旋律有所熟悉,为歌曲教学做铺垫。
二、激情导入:
这一环节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提问:这一单元的标题是“母亲河”,在中华大地,被称为母亲河的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不仅使学生知道了母亲河,还了解了母亲河的重要意义,抛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欣赏歌曲:
本环节我首先请学生欣赏大气磅礴的《长江之歌》,结合大屏幕的画面,不但使学生欣赏了长江两岸的秀美风光,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总体情绪。然后提问学生对长江的了解,教师加以补充,从而介绍长江的走势。告诉学生《长江之歌》这首歌曲是通过旋律线来表现长江的走势的。(出示旋律线)从黑板事先画好的第一句的旋律线上可以看出它的特点是大起大落,学生通过与走势图的比对可以看出这一句正好和长江上游的水流走势相吻合。(出示地图)教师进一步哼唱歌曲中间的旋律,比如:(哼唱7125)学生感觉音乐比较平缓,从而总结出这又与长江中下游的走势相吻合。教师总结这种用旋律线表现长江走势的特点,正是这首歌曲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出示旋律线)教师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第一句旋律线,熟练后师生一起完成整首歌曲的旋律线。本来很抽象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讲解变得生动而易理解,学生在自己的总结中找到了成就感。《长江之歌》是一首先有曲后有词的“填词”歌曲,所填歌词与曲调完全吻合,通过教师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诵热情,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的朗颂使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四、学唱歌曲:
本环节我首先说: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和长江之歌风格完全不同的歌曲。听完之后,让学生说出感受,通过歌词,引导学生说出这首歌描写了港、奥、台同胞思念家乡的心声,达到以情促教的学习效果。此曲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就可以完成,教师可以纠正歌曲的难点,通过大屏幕的展示,进行乐句的比对,(出示歌谱1)比如:(唱)“长江是我的家”和“长江长江是我的家”两句的唱法,教师可以直接范唱的方式。(出示歌谱2)还有“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
这一句在歌曲中出现了两次,可谓词同曲不同,教师可让学生从曲谱中找到不同点,再加上老师的范唱,基本可以掌握。这首歌曲非常好听,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唱出亲切,温柔的感觉。还可以按照书上要求变换演唱形式,如:领唱与齐唱等。学生以情代唱,真正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对长江的依恋之情。
通过对两首音乐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关于了长江的系列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和保护母亲河的思想意识。
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们共同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共同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百折不挠的历史,曾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现在正谱写着更加辉煌的新的历史篇章。让我们共同关注母亲河、爱护母亲河,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足和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
我的说课稿篇六
1、教材分析:《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创作歌曲。歌曲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旋律简洁,自然流畅。歌曲是2/4拍,曲式结构为一段体。全曲只有四个乐句,音域为八度,而且每一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其旋法运用了音阶级进的创作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对幸福家庭的热爱之情。
2、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2)创编歌词,不同形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然、亲切、甜美的声音演唱《我有一个幸福的家》。体验一字多音歌曲的优美。
(2)学生自己感受歌曲情绪,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歌曲旋律。并且能够懂得爱家人,关心他人,尊敬老师。
(3)愿意和同学一起进行歌词创编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并唱给大家听。
4、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用亲切、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根据生活实践进行歌词创编。
(3)一字多音处。
歌曲比较简单,可以采用随录音哼唱、完整学唱、有感情的演唱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掌握和理解。注意一字多音处音值要唱准确,而且要连贯、流畅。创编歌词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讲讲家人对自己的爱心故事,自然创编。唱歌时,要启发学生用亲切、自然、甜美的声音进行演唱,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热爱。
本课运用多媒体,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这节课我是分四个步骤进行的:
首先是创设情境。听歌曲《吉祥三宝》进入教室,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紧紧抓住本单元“幸福的家”这一主题,选择了这首同一题材的歌曲。然后师生打节奏问好,很自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渗透时值的长短,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第二步学唱歌曲。这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虽然是点睛,却不占用太长的时间,学生只要是感受到了歌曲的情绪,在歌曲的感染下很快学会演唱歌曲,目的也就达到了。这首歌并不难演唱,有了前面的铺垫,感受情绪也是水到渠成,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示、指导学生用亲切自然甜美的声音、怀着幸福快乐的心情演唱歌曲,以此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热爱。注意一字多音处唱准确,而且要自然、连贯。
第三步进行歌词创编。启发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创编歌词,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创作的快乐,并唱给大家听。
最后是拓展。将爱延伸到对班集体、老师和同学的热爱,学会懂得珍惜他人对自己的爱,并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课后让学生回家唱给家人听,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给学生用歌声表达感情,让音乐美化生活。
总之,这是轻松、充满了感情色彩的一节课,通过一节课的艺术活动,师生都对家这个概念产生了新的感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家庭,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身边的幸福呢,我觉得,我和学生一起成长了。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简单设计,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稿篇七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叙述了几件普普通通的小事,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生动、感人,完全符合刚刚踏出儿童年龄的七年级学生对往事回忆时的心理和感情尺度。此文与《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论语十二章》构成相应系列,切合本单元“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题。尤其是此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将此文放置于本单元之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方法,学习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法。
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教师、尊敬教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品味传神、细腻的描写,体会浓浓的师生感情。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生源来自附近十几个村庄及外来打工者家庭,较城区而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较弱,阅读量较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更多的习练。学生刚从小学来到初中,升了学段,换了学校,新鲜、好奇之余,又会对小学时候的老师产生依恋、思念之情。这时候,适时地学习《我的老师》一课,会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热爱自己的老师,热爱眼下的生活,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1、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预习,这样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默读,配合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3、朗读,情动于中,发乎于声,朗读,更好地走进文本,贴近作者的内心。
4、讨论分析,思维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班级上课的优势。
生:园丁、春蚕、蜡烛、一桶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这些美丽的比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这些比喻中,我最喜欢的是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境界很高,一般的教师难以企及,可是,细化到一个人,有时候,他的一生中或许就有这么一位老师影响着他鼓舞着他温暖着他,成为他记忆中的珍宝。著名作家魏巍就遇上了这样一位好老师,他的老师蔡芸芝先生对他心灵的影响是多么地美好而深远,二十多年后,他提笔写下了《我的老师》。让我们走进文本,身同感受其中浓浓的师生情。(板书课题:我的老师魏巍)。
师:课前大家已经下过功夫,你的功夫深不深,我用习题量一量。(屏示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选词填空3、文学常识作家魏巍的代表作)。
师:作者魏巍自己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世界,对那时的童年世界作了一番遨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一定会想起许许多多师生朝夕相处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流诸笔端的有哪些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文本,待会儿交流,开始。如何默读呢?请看课本p28页,单元提示语第二段,第一句话,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请同学们开始走进文本,默读课文(生默读后交流)。
生(预设):蔡老师上课时假装打我。
师:你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很好,老师在板书的时候择要而记,我用四个字来记:假打真爱(板书,下同)。
生:蔡老师教我们跳舞。(板书:扮女跳舞)蔡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观察蜜蜂)蔡老师教我们读诗。(教生读诗)我们学习模仿蔡老师写字。(模仿写字)蔡老师解决学生的小纠纷。(排解纠纷)我梦里去寻找蔡老师。(梦里寻师)。
生:感情线。这些事情都能表明师生间浓浓的感情。
师:有没有隐约其间的关键词或关键句表明作者感情的变化?
生(预设):“最使我难忘的……”“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多么依恋……”“想念我的蔡老师……”(师板书:回忆——依恋——思念)。
师:作者以感情为线索,写了这样七件事,这七件事的顺序有讲究吗?
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由平时到假期,师生感情层层加深。
师: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这些内容,是随着对蔡老师的深切回忆自然地流泻出来的,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想要悉心领会其中深情,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高声朗读。情动于中,发乎于声,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吧,读出依恋,读出思念,读出对老师崇高的敬意!等大家有了自己深深的体会后,我们再一起来交流学习。(生读,读后交流)。
生(预设):
1、文章开头直抒胸臆:“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难忘”一词,先声夺人,直奔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2、嘴角有一块榆钱大黑痣,按说也不美,可作者说蔡老师温柔又美丽,让我想起一句话:人因可爱而美丽,不是因美丽才可爱,孩子们爱蔡老师,爱蔡老师的一切,包括她的外貌。
3、假打真爱这个细节,很能体现出浓浓师生情。“仅仅有一次”、“好像”、“轻轻”可以感觉到蔡老师富有爱心,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因为心里装着的是宽厚和慈爱。“我用石板一迎”、“大家笑了”、“她也笑了”,形象地写出师生之间友善、亲切、融洽。
4、当我读到“教我们跳舞”时,我就会想像出当时蔡老师和小朋友们唱啊跳啊的情景,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师生快乐图啊!
5、蔡老师教的诗几十年后还能背,是因为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老师教的,都不会忘记。
6、“我”受小“反对派”们侮辱时,蔡老师援助我,还劝慰我,甚至郑重其事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蔡老师真是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一颗小小的童心啊!
7、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蔡老师旁边,喜爱、依恋之情无须用语言来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蔡老师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
8、梦中寻师,可谓是这篇文章的最高潮,母亲一“拉”一“劝”,更显出当时我的神游程度之深。夜有所梦,是因为日有所思,我们可以想到,白天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地想念蔡老师啊!
9、作者对蔡老师的赞美不光体现在叙事中,有时候情不能自己,直接用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仿佛非直抒胸臆无以表达对蔡老师的感激之情。
10、“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使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这里的“我”,是写文章时已经几十年后的我,是前面的记忆唤醒了“我”对蔡老师的强烈的思念,一个“你”字,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生:温柔、美丽、慈溪、公正、伟大。
师:蔡老师真好!作者魏巍真幸福!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幕后花絮,就是魏巍1956年9月10为《教师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与蔡老师失联二十多年了,当这篇文章发表后,蔡老师与魏巍重新联系上了,这可真是一件人生美事。
我们在为别人感动的同时,可别漏了自己,因为,我们也很幸福,我们也有自己的老师,哪一位老师对你的印象最深刻呢?你和你的老师经历了很多的事,有哪些事值得一写呢?列一个题纲,打一个腹稿,为下节课的写作作好准备。
作业本有关作业。
我的说课稿篇八
《我的家乡风光好》。它选自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亮点,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爱国主义在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爱祖国要从爱家乡开始。本课是让学生知道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方有着不同风光,通过了解、展示家乡美丽的风光从而增强学生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主题活动:1、说说家乡的山和水;2、我做家乡的小导游;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家乡的美景。再介绍美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这样安排符合学生年齡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心理。
根据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展示家乡的风光,体会家乡的可爱。
2.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喜欢家乡风光,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会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
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家乡感情、体验不够,所在我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喜欢家乡风光,萌发对家乡的热爱并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来做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本课的设计上,我紧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活中有趣的活动情境,捕捉鲜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的体验中让学生体会家乡的可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五个环节进行:
(一)欣赏美景 激发热情
欣赏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宁夏六盘山、云南石林、甘肃嘉峪关、无锡蠡园这6幅祖国名山大川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生活 了解家乡
1.我用谈话导入:由不同地方不同风光导入课题:《我的家乡风光好》。
2.课件播放陕西的自然风光和旅游景区,让学生在音像动画中感受风光的美丽。引导学生观其形、察其言、度其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谈欣赏家乡风光后的感受,“说说家乡的山和水”活动——把家乡自然风光美的迷人之处来说一说,或把自己亲自去过的景点或值得一游的景区介绍给游客,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
3.(活动)是我们和儿童构建一座走向社会的桥梁。让学生参与到“我当家乡的小画家”活动中。
我先引导学生去回想家乡的周围有哪些美丽的自然风景,然后拿出自己的彩笔去画一画家乡美丽的一角。学生通过动手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喜欢家乡风光,愿意去装扮家乡、美化家乡。
(三)展示美景 宣传家乡
让学生把自己调查收集的景点图片、资料或绘画作品贴在展板
上,通过这样的活动宣传我们的家乡,让学生更加喜爱家乡的风光,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让更多的中外游客来了解、走近我们可爱的家乡,来我们的家乡观光、旅游、投资。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老师重视指导学生活动,让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创设旅游团假期到我家乡旅游的情景。“我做家乡的小导游,把自己收集的家乡的景点、材料、图片或绘画作品整理一下,为游人安排好三日游的行程。并小组合作按照教材第10页的导游情景图来编好导游词,小组汇报,然后推选出三位导游上台演示。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提高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表现对家乡未来的憧憬,升华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提升认识 建设家乡
教师举例在旅游过程中有些人乱涂、乱画、乱摘,不注意保护环境的事例,让学生评价这种行为美不美。然后启发学生做一个文明游客。然后启发学生愿意从实际行动中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的学习,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结束语:家乡的美丽风光让我们自豪,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骄傲。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布置作业 赞美家乡
让学生用独特的方式:讲故事、编童谣、创编诗歌、写一段话
等不同形式来赞美我们可爱的家乡。
1.媒体激情,情感共鸣——多媒体课件音像并茂,操作性强,很符合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非常适合于进行情感熏陶。
2.课前调查,合作探究——课前调查时,我发现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是支离破碎的,是模糊的,为了让学生理性的、全方位的了解家乡,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调查的内容,收集资料,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空间得到拓展,“家乡”这个词在他们脑海已经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鲜活生动的。同学们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也体现了对学习的自主性。
3.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让学生“用眼看家乡”、“用心体会家乡”通过课堂参与交流汇报,让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家乡是如此的美好,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家乡的一员是多么幸福!
4.在课后作业中,用不同的形式,真情赞美家乡——畅谈交流后在评价中升华对家乡的感情。
1.说说家乡的的山和水,做家乡的小画家,家乡美景展和我做家乡小导游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家乡的风光美,从而激起热爱家乡的兴趣。
2.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用切身的体会感悟家乡。是学生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能突出我们家乡的风光特点,自然风光好,名胜古迹多。又根据这两个特点来组织这节课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萌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我的说课稿篇九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我是×××××,很高兴能向大家说课,并希望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呼吁》,主要按三个部分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我的呼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演讲词。
《我的呼吁》是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医生史怀哲博士在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上发表的一篇演讲。史怀哲从三十八岁起一直到他90岁与世长辞,都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非洲从事医疗服务事业,他从亲身的初中当中领悟出自己独特的敬畏生命伦理的思想,而他作为一名白人,甘愿放弃欧洲优裕的生活,条件艰苦的非洲为当地土人治病,几十年如一日的行为更是感动了无数的人,1952年,这位终身思索和爱的行动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史怀哲借授奖仪式的机会,向全人类阐述了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他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具体阐释,然后结合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些危险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赋予尊重生命的伦理以现实的活力。本文逻辑严密、语言隽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强,是演讲词的名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史怀哲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等;
2.能力目标:培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作者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作者贯穿整篇演讲词的思想,领悟好这一思想,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所以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本课是自读课,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我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拔和引导。所以本课的基本教法是提问法和点拔法。
学法方面,学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应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加深对史怀哲的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战争,不仅要结合身边的事例,还要结合国际上一些相关的重大问题来思考。
本课的教学拟定为一个课时。
(一)导入
导入的是引起兴趣,建立联系。对于这篇课文,由于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导入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入手,引出现实社会的些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社会暴力等。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整个导入过程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
我首先提出2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课文。这两个问题是:
(1)史怀哲向谁呼吁?
(2)呼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由学生集体回答,老师明确:史怀哲向全为类呼吁,呼吁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2.领悟提高
“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伦理,伦理的含义是“人们之间相处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这个问题必须由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
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这种伦理的主要内容的表述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人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反对这样分类。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因为这种分类的标准是纯主观的,这样分类必定会造成我们对其他生命的任意糟蹋。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要求学生举出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如南京大屠杀,还有二战时希特勒宣扬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而大肆屠杀犹太人。所以作者要求我们平等地对待生命,尊重每一个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教师提问:当我们有了这种尊重生命的意识之后,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善恶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种善恶观是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的核心内容。
接下来明确作者呼吁的原因。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在文提到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和战争。
然后重点讲解作者针对暴行提出的解决办法:追求良善。作者认为要消除暴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因为现世的一切暴行早晚会产生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冤冤相报,永无止境,与其以暴制暴,不如以德报怨,实现善的'良性循环。学习这个段落时,可以要求学生就当前的国际恐惧主义谈自己的体会。
要战胜大众疫病,作者认为全人类应该互相帮助,特别是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因为昔日的殖民者在他们的土地上犯下太多的罪恶,现在是到了回报的时候了,所以应该采取一种赎罪的心情去帮助他们。教师用觉悟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史怀哲的非洲行医经历,引导学生体会史怀哲无私地为非洲人民服务的博大而仁慈的胸怀。
拒绝战争,维护和平。可以让了解历史的学生来谈冷战其间美苏军备竞赛的情况,以及对当今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等事件的看法。
3.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呼吁的核心内容——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阐述,再结合人类生存的现状具体论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作者呼吁人们要追求良善、消除暴行,互相帮助、战胜疫病,拒绝战争、维护和平。文章的逻辑显得十分严密。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教师、课本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4.拓展延伸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尊重生命。这样设计,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培养并提高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达到德育的目的。
我的说课稿篇十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学习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诗画融合创作的能力。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樱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梅花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比较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色彩象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诗画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龄作品,教材还提供画家笳咏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及一些学生作品,并以此激发创作欲望。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加强生活感悟。
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现四季的不同特征。(认识各个季节代表的植物,加深对四季的认识,并且学会运用四季的特点来画画)。
2.培养学生运用绘画工具、材料来表现四季,能用色彩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创造能力。(通过学习四季的特点来进行创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四季的兴趣。(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孩子审美能力,与情感态度,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四季之美,画出四季的特点。(本课着重要解决的部分,只有认识到了四季的特点,才能发现不同季节的不同美感)。
难点: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情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将各个季节植物与色彩等融入到情景中去,才能更好的创作,更好的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们主观的发表自己对四季的认识。
与见解)。
生:大家各自答出自己对四季的认识与相应发生的故事。
二、看看图片,猜猜季节(通过代表性的花卉了解四季,教师一旁的板书更是清晰明了的记录着四季的变化,并可以与下面的环节相联系,清晰明了的突出了各个季节的特征)。
师:出示四季花朵的图片,请学生来说一说一些鲜花的名字和开放的季节.
请学生来说一说这些鲜花的名字和开放的季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师:板书相应的季节,将代表花朵以简笔画形式的贴出来。
三、欣赏四季景色,认识四季(四季的景色在变化不明显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四季的知识来了解的,学生们不一定一眼能看出来,但是只要分析一下,连接教学上一个环节,就能发现图片相应的季节,并且能够发现四季中更多的特征与美感)。
出示四季的图片,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片来介绍。
师: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四季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小结,突出四季的特征。
四、四季的色彩特征(认识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相对应出四季的冷暖与情感)。
ppt:出示四张色彩小稿。
师:猜一猜,每个色彩小稿是相对应那个季节?
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教师小结。
教师根据前面的学习说一说四季的象征色彩。
五、学生欣赏范作。(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绘画创作,可以借鉴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说一说他画的是什么季节,表现的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四季的特征、色彩、以及学生的想象与情感全部融入画面中去,能体现本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画一幅与四季有关的想象画。
要求:画面中要明确体现出季节的特征。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七、作业讲评(以鼓励为主,围绕季节色彩及所选的季节性事物特点)。
学生展示、介绍作品,集体评价作品。
教师小结。
课外作业:收集一些与季节有关的诗歌,并联想一下诗歌中的画面。(可增进学生们的认识并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说课稿篇十一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爱新书爱书包》是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的内容,因此今天这节课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自觉整理和爱护文具、自己的事自己干的良好习惯以及认识文具的作用,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学校生活。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课本知识基础,对于书本和学校的认识也较模糊。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纪律意识,但是思维是比较活跃的。我会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
懂得要爱惜学习用品,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行为与习惯】。
每天填写记录表培养自己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认识书本,了解学习用品的作用,学会整理书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明白学习用品是我们学习不可缺少的物品。
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认识书本,学习整理书包;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
【难点】。
懂得要爱惜学习用品,养成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活动教学法、引导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同学们通过猜谜语的游戏引出本节课的重要工具——书包。
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
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打开各自的书包,看一看书包里面有哪些物品?”并请学生反馈继而以游戏的形式,我提出以下问题:
(1)请从书包中拿出一本你最喜欢的书来。我进行追问: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且进一步了解书本和学习用品的作用,进而感受它们的重要性。
活动二:爱惜学习用具,我能行。
出示“阳阳的文具朋友不见了”这则故事,并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为什么阳阳的学习用品会集体离家出走呢?
(2)阳阳的坏习惯你们有没有?你的`文具朋友还在不在呢?
设计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文学用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爱惜书本和学习用具。
活动三:整理书包小达人。
一开始我会请自己整理书包的小朋友站起来并授予整理书包小达人的称号,再鼓励全班同学尝试整理一下书包。学生推荐出整理最好的两名同学上台来比赛,其他同学作为评委。
通过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练习、反复强化整理书包,并激发自己整理书包的乐趣。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教材第5页儿歌“小书包别着急”。通过轻松有趣的儿歌,学生再一次明白该怎么整理书包,养成这一好习惯。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我会总结学生的表现,并通过知识的延伸,为学生预留两个小任务:
作业一:给父母展示在学校学习的如何整理书包。
作业二: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老师发每一个同学成长记录表,同学们每天坚持自己整理书包后,在记录表上打卡。老师在一个月后查看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把这种积极性带入课下,并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小学生意识。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因此,我特别重视对板书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我的说课稿篇十二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老师》。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看,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爱和执著的追求。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1、品读法。
2、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法。
3、片段训练法。
1、小黑板。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撑地手持撒脱。
支撑急速擎着拄着。
甩掉转向仰望蹦跳。
泛起跳跃注视追赶。
酸涩旋转漾出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老师。(板书:我的老师)。
我用整体感知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思考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板书:上课放风筝)。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3、学生汇报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根据学生的汇报我适当地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采用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重点段落和句子。(出示文字课件)。
(1)、“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这是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你们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刘老师的忠厚与慈祥。板书:忠厚慈祥)。
(2)、“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a、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刘老师什么性格特点。(板书:诙谐乐观)。
b、但每个同学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笑话,同学们笑过之后并不高兴,反而有“一股酸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刘老师那种积极乐观、虽自己身有残疾,也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的一种生活态度。
(3)、“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a、读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速,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板书:认真负责)。
b、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同学们一次激动的心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方便,还坚持给我们上课,这让我们看到他是那样的可怜又可敬呀。
c、有感情地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着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不要管我,我自己来!”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是十分乐观,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板书: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b、这情景给了“我”怎样的感动?
c、“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会引起你的哪些深思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所想。
d、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小结:学习课文后,刘老师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忠厚慈祥、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热爱、积极向上)。
5、升华主题。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们敬爱的刘老师,重温课文第二段。
(2)“连翘花吹奏着生命之歌”,其实连翘花是在赞美什么呢?
(3)学了全文后,你觉得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什么情感?(板书:敬佩)。
这样设计,把写景和人物的教学紧紧地结合起来,升华了课堂的主题,让人在迷惑中顿悟。
(4)带着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三)、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本文通过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具体表现出了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本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片断。
出示文字课件:
我的老师姓刘,他的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思考:原文与此片段相比,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倒叙的记叙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绪,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如果让你写一个自己尊敬的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小组学习总结出: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作者在其中有自己的心情、想法。)。
3、片段训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和写作方法的积淀后,我也激情的引导:“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活的激情。孩子们,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告诉我们吗?选取一个片段,来说说,让我们也从你的语言从你的文字来感悟老师的魅力吧。”(根据学情,可以采取思考后说一段,时间允许就写一段,还可以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可以作为课外的小练习,为这组的习作打基础。)。
2、读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读《理想的风筝》是更多了解作者。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解决了教学难点。)。
上课:忠厚慈祥诙谐乐观认真负责。
放风筝: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这内容。我的板书从两个方面概括老师的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
我的说课稿篇十三
《我的母亲》是苏教版第三单元“至爱亲情”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邹韬奋以其质朴的文笔,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有必要让学生体会浓浓亲情,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课程标准》总目标里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2)过程与方法: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启发诱导。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我之所以把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生活好了,学生从小处在爱的包围中,对亲情已经熟视无睹,特别是对母亲那特别的爱有时还会产生腻烦心理。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能理解、体贴父母的良苦用心,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学会爱,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难点是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典型材料,典型细节可以更全面的展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更鲜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写好人物的文章,所以学习本文的写法是非常必要的。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本文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在这一阶段的写作要求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和主问题的设计,简化教学头绪,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讨论探究,自由表达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在学习方式上,主要通过学生预习、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实践“情景导入——诱思探究——拓展延伸——归纳梳理——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单元同学们已体会到了朱自清《背影》里深沉的父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母爱,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所以我打算通过“读——品——悟—写”这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读”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概括母亲形象。
2、“品”让学生品味文中让自己最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
3、“悟”学生通过感悟母亲形象,再次感受自己所感受到的伟大的爱,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写”首先是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然后让学生整合所学过的写作知识,练习写作《我的母亲》。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地领会文章的主旨。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语文。”在初中阶段阅读要求是“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课文内容,采用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朗读法”和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合作研讨法”。
1、朗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鉴赏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感情地、十分投入的朗读,既能唤起表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又能训练思维。《我的母亲》平淡朴实、亲切自然、感情真挚,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感受其间的情深意切,受到精神的愉悦与感染。
2、合作研讨法: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后,再联系自身实际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主旨——真挚深沉的母爱,然后再通过对文章写作特点的探究,最后整合学过的写作知识写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她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享受过无私的母爱,说她陌生是因为许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过认真的咀嚼与反思。因此用富有感情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参与和升华。
(一)情景导入:
请大家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和冰心的现代诗《母亲》。这两首诗的主题都是歌颂母爱的,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是多么温馨和伟大。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来感受一下温馨的母爱。
(二)诱思探究:
整体感知:走近母亲。
1、检查预习:
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快速识记。
2、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回忆了母亲哪几件事?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因此在预习中要求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字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说普通话”“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让学生带着“本文回忆了母亲哪几件事?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的主问题朗读文本,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这种原生态的问题不会破坏学生阅读的独立性。相反它有利于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感体验,并为课堂的自然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读赏析:认识母亲。
语文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要求“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品味文中细腻而饱含感情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接受母爱,感受母爱,感激母爱,怀念母爱的感情变化,从而使学生情感上理解母亲,感激母亲,报答母亲。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总目标。
问题: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那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可补充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体会。
1、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者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2、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俩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这个细节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同时也表现对孩子的教育注重“以情感人”,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3、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的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4、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三)拓展延伸:诉说母亲。
1、请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感受到母爱的典型事例。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虽然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伟大的母爱,但是有些学生却未必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与疼爱,未必能理解母亲的苦心,因此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所享受到的至爱亲情,懂得去珍惜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设置了这一环节,让学生从自身的感受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亲情,理解亲情。
(四)归纳梳理:描绘母亲。
文章通过四个片段,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谈谈你的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一环节是对本文写作特点进行探究,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写作特点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的技巧。
(五)亲情作业:善待母亲。
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替他们做饭,帮他们收庄稼,为他们洗洗衣服洗洗头……看看他们是什么反应,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这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至爱亲情,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但能让学生深切的感悟到母爱的伟大,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去抒写,去讴歌那无私的、伟大的母爱!只有将学生的意识化为行动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邹韬奋。
性格特点:慈爱、善良、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刻画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板书的设计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
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善待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当我们的母亲变得老态龙钟的时候,当母亲满嘴唠叨甚至卧床不起的时候,朋友,都请你倍加善待自己的母亲,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亲!
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最美的女人是妈妈》,使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再次体会无私而伟大的母爱,结束全文的教学。
我的说课稿篇十四
《我的母亲》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邹韬奋以其质朴的文笔,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由于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不容易了解深挚的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理解贫困的生活,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之情……所以,怎样帮助学生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细腻而饱含感情的语言。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及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
(3)情感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我之所以把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自私者较多,许多人认为父母疼爱照顾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懂得如何去孝敬、回报父母,对亲情较为淡漠,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难点是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及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写好人物的文章,所以学习本文的写法是非常必要的。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学导式教学。
教无定法,而教又必有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本课内容不难,因此我决定拟用一课时,采用学导式教学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本单元同学们已体会到了朱自清《背影》里深沉的父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母爱,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所以我打算通过“读——谈——议——写”这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读”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整体感知全文,概括母亲形象。
2、“谈”让学生谈文中让自己最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
3、“议”学生通过议母亲形象,议自己所感受到的伟大的爱,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写”首先是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然后让学生整合所学过的写作知识,练习写作《我的母亲》。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地领会文章的主旨。
学法:自主探究法。
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探究法来学习。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后,再联系自身实际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主旨——真挚深沉的母爱,然后再通过对文章写作特点的探究,最后整合学过的写作知识写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利用激情导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
1、激情导入。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我国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慈母的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抒写自己伟大母亲的。(板书课题)。
我的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xxx,xx。
今天我执教的《我的家乡》是一节综合实践选题指导课,选题指导课是主题实践活动链上的起始课。选题指导课的基本教学过程是:创设情景,生成主题——小组讨论,主题分解——问题筛选,确定课题——重新分组,小组分工。下面,我主要从课题的生成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三方面进行介绍。
淮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历史文化名城、美食之乡,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而且风景名胜独特,是学生游玩、参观、学习的好地方。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近社会,全面了解家乡,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因此,产生了《我的家乡》的研究主题
在选题指导课上,教师重点要解决的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如何将问题变成规范的课题。因此我确定了本次《我的家乡》选题指导课的活动目标为:
1、确定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鼓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筛选问题、提炼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整理、分析,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4、激发学生了解家乡,全面认识家乡,从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小组讨论,主题分解。在板书主题后,我紧接着问学生:“同学们,我们的家乡不但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而且名人辈出,还是著名的美食之乡,你们还想了解家乡的哪些方面呢?”
然后投影出示图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解家乡的各个方面。只有在学生对于家乡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他们才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并且产生出新的困惑,提出更多想知道的问题。在同学们对家乡产生浓厚的兴趣,都迫切的想了解家乡、研究家乡的的时候,我抓住时机问:“你最想研究家乡的什么?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先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然后将经过组内讨论最想研究的几个问题写在卡纸上。
(三)问题筛选,重新分组。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删除、合并、分解、选择等形式对问题进行有效地筛选。保留下学生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适合小学生研究的有效问题。但由于时间、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每个问题都一一去研究。此时我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组内讨论,选出本组内共同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工整漂亮地写在卡纸上。
在每个组都讨论确定了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后,我问学生:“在刚才的讨论中有没有哪位同学对本组的选题不太感兴趣,而对其他组的选题感兴趣的呢?可以坐到你感兴趣的那一组同学中去。”这是对学生兴趣的尊重,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宗旨。兴趣是一切研究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对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学生选定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转变成规范的研究课题。在这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模板样式:关于xxxx的研究和关于xxxxx的调查,并列举一个范例使学生学会了生成课题的方法。
在研究活动开始前,首先要制定一个完善的活动方案,用它来帮助我们顺利地展开研究。当然这要在专门的方案制定课上进行重点研究,所以本节课我只是出示活动方案卡,请同学们简单地看一看,把不懂的、不清楚的项目在课堂上请教老师,这样他们才能在课后针对活动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
以上是我针对这节选题指导课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有很多不准确,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不吝赐教!谢谢!
我的说课稿篇十六
《我的母亲》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文是胡适在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事,叙述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
(二)说学生。
由于自身和家庭原因,现在学生只关注自己,一向不理解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位母亲的苦心,感悟母亲和孩子间的深厚情感。
另外,学生在组织材料和提炼材料能力上不足,如果不了解背景,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拓宽视野。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3、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和学习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1、启发提问法。
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看似无疑处挖掘问题,解决问题。
2、质疑讨论法。
让学生针对课文写法与段落上不懂的地方提问。
3、运用圈点勾划信息点的学习方法,培养复述情节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没有读过书,却把儿子培养成北京大学的教授,她23岁上守寡,做了别人的后母后婆,却把家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她是严师,又是慈母。她就是文学大家胡适的母亲冯顺弟。胡适先生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深的影响。”那么他的母亲给了他哪些影响,让他一生受用呢?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共同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板书)。
(二)介绍作者及其母亲资料。
你搜到哪些资料,请你说一说。
1胡适简介。
(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曾主修哲学。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1916年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
2介绍其母:冯顺弟。
(三)检查预习。
课前安排预习,针对生字词语在字形字音乃至字义上来认识生字。
(四)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五)再读课文。
朗读课文,说一说“我”从母亲身上都学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试着在书上圈画出来。
授课时学生可以说:学到了母亲宽厚,善良,仁慈和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品行。学习上勤奋,做人上刚强。
那么从哪些细节体现出教子严格呢?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归纳出:“当我说轻薄的话时”和“督促我学习严格又是充满爱意”的环节时让同学找出“母亲用舌头舔眼翳”这一细节,并让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
当学生找出体现母亲温和宽容的句子时,再让学生读一读当债主除夕之夜到家讨债的部分,去体会文中平实的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让学生重点读这一细节“这样过年”“从不”这几个词都体现了母亲的包容和度量。
(六)质疑探究。
读过本文,你还有那些疑问,提出来让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针对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提出:1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到母亲,是否切题;2写母亲对我的教导就可以了,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经过讨论可以分析出:前三段写自己在别的方面没有发展机会,除了读书外,给我做人训练的就是母亲,这样顺利过渡到母亲给我的深远影响。而第二个问题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母亲在平时待人接物方面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可见文章字里行间对母亲饱含怀念敬爱之情。
(七)拓展交流。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细节、记叙方面去谈]。
(八)作业。
母亲常常为我们默默的付出,她的爱从不张扬做作,她把对你的关爱都融到你的生活细节中,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细节,模仿文章写一个小片断。
结语:母亲就像一棵大树,她的爱,她的榜样给我们一世荫凉,让我们在这样的大树的荫蔽下茁壮成长。
本次课的创新设计之处在于结合文章结尾提出“母亲给了我那些影响?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依据,从而揭示母亲性格,并且围绕母亲发生的事就像串珠子一样被串起来,从细节上分析了母亲的伟大品质。讲解时注重朗读,把握对细节的理解,给学生读书时间。
反思:
胡适的文笔很有分寸,像“一丝一毫”“如果”这样的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在分析时有可能对词的分析不到位,需要课后补充。
板书是文章的思路的归纳,整体内容把握,本课设计主要从人物性格,即作者感情入手,概括文意。板书简洁,一目了然。
严以教子。
母亲宽以待人怀念敬爱。
我的说课稿篇十七
本次活动我针对目前幼儿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个别幼儿在墙上、桌子上乱写乱画。不爱惜自己的书包。同时,我还发现班上有的幼儿不爱惜自己的书包,在书包上乱写乱画,把玩具、糖果、瓜子等东西放进书包里。把书和本子弄皱了,整个书包看起来又脏又乱,又借鉴了生活领域中的《文具盒生气了》一课,自己生成一个活动叫《我的好朋友—书包》。该活动既贴近儿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能通过这个活动,懂得怎样爱惜物品,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领》对学前班的要求和本课活动的具体要求,我把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道要爱惜物品,不浪费、损坏物品。
2、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会收拾整理自己的书包。
在活动中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件、彩色笔、书包、幼儿用书。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将本次活动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以课件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纲要》要求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对方讲话的习惯,如何培养这一习惯,与老师的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幼儿思维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把故事制作成课件,像放电影一样放给幼儿看。同时要求幼儿认真看、仔细听。这样就容易记住故事的内容,看完故事后,我又运用启发式提问:“你看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要求幼儿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以此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第二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幼儿的视野。
《纲要》要求我们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幼儿分组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应当爱惜?该怎样爱惜“。这样,就发散了幼儿的思维,他们积极动脑寻找生活中的物品,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第三个环节:看图辨析,培养幼儿的判断能力。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操作活动,训练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幼儿更加爱惜自己的东西,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整理书包”这一操作活动来训练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先要去发现能干的幼儿,让他们向小朋友介绍整理书包的方法,从而达到人人都会按分类的步骤来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第五个环节:前后照应,紧扣课题。
在这一活动课结束之前,再回头来看刚才故事里的小朋友—冬冬,他是否懂得爱惜物品,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把刚才的故事接着讲完,同时让幼儿知道知错就改仍是好孩子。
我的说课稿篇十八
有幸听了金老师讲的《我的母亲》这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语文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我觉得,这节课很好地贯彻了生本教育的理念,真是一节好课!下面我谈谈金老师教学中的亮点:
1、把兴趣教学放在首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金老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和学生的面对面平易近人的沟通,一下子拉近了和陌生学生的距离。以一个动听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的读思激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精讲激趣,利用角色转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的心;探究激趣,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的精神通道;情感激趣,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
2、努力创设情境,注重情感渗透。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母亲的情感。课堂情景创设手法多样,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通过检查预习对学生进行字、词、文学常识的训练;精读品味中“勉强”一词有什么含义,能否去掉?“好,打的好”这句话好在哪里?对“就”和“才”的品味;整体感悟阶段教会学生如何概括一件事;感悟写作特点部分“冰糖葫芦式”的写作方法指导,都能体现出这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以彰显。
4、课堂体现出“生本、有效”的宗旨。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为主,注重学生的感悟,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有语文味道,注重朗读指导和学生的品读,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后感、感后写。
5、教态自然,极具亲和力、感染力。执教者表现出的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教师注重倾听学生回答,评价有针对性,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这节课学生学的开心、快乐并能有所收获,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遗憾的是这节课严重超时了,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生再加上金老师要为我们展示一节完整的语文课,所以对时间的掌控不当,也是情有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