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通用16篇)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与思维。总结的前提是要对自己的所学所得进行充分的回顾和思考。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一
关于价值,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p406),那么,价值总是客体对于主体来讲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顾名思义,人生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一个人的人生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人生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只满足于自我的需要,同时还应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主体就有两个,即主体的个体自身和主体的社会,人生价值的涵义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或人生的所作所为对个体自我需要的满足和主体社会的需要满足。
人生价值就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和社会是主体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2](p287)。“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p67)。“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3](p67)由此可见,个体总是客观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总要体现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存在,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从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个体追求人生自我价值无可厚非;从本质上说,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一生对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然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体离不开社会,社会的需要与个体的需要总是有着内在联系,社会的需要从本质上看也是人的需要,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本质上就具有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性质,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在本质上就是个体的人生社会价值[2](p287),因此,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没有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忽视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就会失去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源泉;漠视人生社会价值,整个社会也就无法形成一股奋发向上的凝聚力。
实践是人生自我价值与人生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根本路径。马克思曾指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4](p273)可见,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能在实践中通过创造劳动满足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换言之,人在实践中既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又能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并把两者进行有机统一。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着人生的自我成长,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二、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发挥及其对人生价值的意义。
自我评价就是主体对自身的评价活动,可分为个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和群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5],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形式,在自我评价活动中,主体两重化,即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活动。自我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6].
自我评价首先体现在它的自我功能上,它促进人们进行自我验证、自我证实和自我完善,为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提供动力。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的观念;一旦人们对自己形成了相对完整和定型的评价,就会想方设法通过证实自己的能力来减少对这种自我评价有威胁的各种负面影响,人们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与自身的自我认识保持一致[7].也就是说,人们会不断地反思自我,并证实自己的价值;在人们形成自我评价后,当感到自我评价的某方面受到威胁时,人们会加倍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那么,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还表现在有利于主体的自我完善上。因此,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对人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次,自我评价还有它的社会功能。自我评价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评价决定态度,而不同的态度就必然有不同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人际关系[8],那么,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往往能够折射出这个人对于人生自我价值和人生社会价值的态度。正确的自我评价会使主体对自我、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关系有正确的态度,能够使主体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具有担当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整个社会充满人生的正气。
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对于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克服自我评价可能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合理地利用这些功能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使之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服务。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对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个体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促进个体进行自我验证、自我证实,自我审视人生,并不断完善自我,合理地选择自我人生价值并实现它;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质上看,自我评价能够成为人发展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提高,激发人生奋发进取的精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二是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使整个社会充满人生的正气,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个能正确评价自我的人,一般会正确地评价他人;自我评价影响着人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自我评价的社会功能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促进人际友善,使社会充满了人间的友爱、蓬勃的生气以及人生的正气,从而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成员树立正确、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减少“我”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评价与社会对“我”的人生社会价值评价的偏差,正确地看待偏差,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活动。在自我评价活动中,我对“我”的评价常常会出现偏差,社会对“我”的评价会出现偏差,以及我对“我”的评价与社会对“我”的评价之间也常常会出现偏差或不一致的情况,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正确的自我评价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减少“我”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评价与社会对“我”的人生社会价值评价的偏差,并使个体正确地看待偏差所产生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活动,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自我评价论视域下人生价值实现的思考。
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共同结果。在当今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否定而导致人生意义失落以致采取自杀行为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生无意义感的人则很多。那么,如何由人生的自我否定转化为人生的自我肯定,如何对产生人生无意义感的社会因素进行改造,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从自我评价论视域来思考,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个体的自我人生忧患意识,也需要社会对自身予以反思。
1.个体:在人生的忧患意识中自觉地进行人生塑造。
忧患意识与安乐意识相对应,即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往往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或通过积极批评揭露错误,或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矛盾,期冀推动社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从内涵上看,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局安思危意识,凸显了社会主体的精神自觉,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个人具有自我人生的忧患意识则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人生责任感的自觉意识。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人,必定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人,对自己的人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关切。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二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i和sophi这两个字合成,原意是“爱智慧”,爱慕智慧就是哲学。“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二是友爱;三是博爱。在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
(十六)“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关注。“儒”本是一种职业,在早期,所谓“儒”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这是其弟子所记录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说文解字》谓“仁,从人二”。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孔子对礼也十分重视,在《论语》中出现75次,他告诫弟子要“知礼”“立于礼”。在《论语》里,“仁”这个字,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这种情况下,“仁”就是“品德完美”。孔子的一生是有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他对自己的德性修养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庸”之说,首见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一书,为战国时子思所作。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中”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它是适宜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意思,既不是“过”,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学上的“度”。“庸”就是实用。《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三
在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佛教经历汉代、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有唐一代达到了鼎盛。同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佛教不断被“中国化”,融入了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而在与茶道的接触中,佛家思想中“梵我一如”等哲学观点,促进了中国茶道“禅茶一味”思想的形成。
这种人生哲学能让人去除杂念,大彻大悟。佛教的戒律非常严格,要求修行者戒掉很多欲望和杂心,并静心坐禅,最终达到顿悟的目的。而茶叶的清淡提神等功效,以及自省、修德的精神,则与佛教所提倡的枯寂淡泊的境界十分相符,因此,一些着名僧人便将两者进行融合提炼,形成“禅茶一味”的思想。在这方面上,源于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吃茶去”的典故最为有名。据记载,有两个僧人前往赵州柏林禅寺,赵州禅师问他们:“以前来过吗?”一个僧人回答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人,其答曰没有来过,禅师又说:“吃茶去”.这时,有人好奇,便问禅师为何让他俩都吃茶去,而禅师的回答,也是“吃茶去”.这个着名的公案,直指人心,揭示出了茶道中所包含的“平常心是道,茶是平常心,茶中亦有道”的深刻内涵。
当然,领悟“禅茶一味”的人生哲学,不是说非得入佛门才行,只要通过感悟茶道,领悟其蕴含的哲理,也能达到这种境界。这种人生哲学对中国人的影响颇深,其所蕴藏的高超智慧,为中国文人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宽广的空间。在这一点上,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最具代表性,他在一些诗歌中,把茶道与禅学完美结合,达到了一种清静脱俗、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于饮茶者而言,“禅茶一味”中包含的“苦”、“静”、“凡”、“放”的人生哲学,能让人大彻大悟,品出茶的真正意境。苦,就是人生之苦,有生苦、老苦、病苦等;静,就是内心的安静祥和,不为外界所动,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初心”;凡,就是从生活中的小细节中,去感受这个宇宙的运转和人生的奥秘,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放,就是要放下心里的负担,让内心得到纾解,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些茶道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不仅能让饮茶者忘掉忧虑,获得思想的升华,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更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逐渐多元化,他们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深层次的思考来面对各种困惑和挑战。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是大学生们对于人生与哲学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大学生的思维习惯、精神追求、人生观念、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五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首先,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体现在他们的思维习惯上。大学生应该有开放而包容的思维方式,不仅要尊重传统和权威,也要敢于挑战和突破传统的束缚。同时,他们应该主动思考问题,追求独立思考和创新。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拥有批判和质疑的能力,不仅要了解问题的根本,还要追寻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思维习惯使得大学生能够理性地面对问题,培养对待问题的耐心和冷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思维。
其次,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表现在他们的精神追求上。大学生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人格品质,培养自信和坚持的精神。在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挑战时,大学生不应该放弃和自暴自弃,应该勇敢地迎接挑战,坚持努力。大学生应该有理想和追求,不仅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他们应该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关心弱势群体的困境,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还体现在他们的人生观念上。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也要注重精神和心灵的独立和自由。他们应该明白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来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关心和真诚,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名利。大学生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观念,以追求幸福和满足作为生活的目标,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四,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也可以从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大学生应该善于沟通和交流,学会倾听和体谅他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大学生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盲从和排斥不同的声音。在团队中,大学生应该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关心和帮助他人,共同拼搏和成长。大学生应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网络,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共同进步和分享人生的喜悦与困惑。
最后,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体现在他们对未来的期许上。大学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不迷失自我,也不轻易放弃。大学生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面对挫折和困难,始终相信自己能够突破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学生应该学会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是大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它体现在大学生的思维习惯、精神追求、人生观念、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等多个方面。大学生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大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更全面地发展个人和社会。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思想和人生的讨论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五
生活?生命?事业?爱情?都是都不是。
为什么说人生如棋?
你需要深思熟虑、步步为营。但是你处心积虑的经营,可能在瞬间崩溃。但是你并不会放弃,因为这是棋局的一部分,更像生活的意义。
1、都需要平常心——心平气和的去看荣辱,平心静气的接受输赢。
2、都是力量的展示——量力而为之,勉强不可为。
这里不是讲蛮力,是讲内力,也就是一个人的'修为。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生活想要尽兴如意,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棋局更是如此,力量要恰到好处才可控制局面,赢得比赛。力量的大小这取决于对人生、棋局的理解。如何做到收发自如,需要千锤百炼的修行。
3、胜负观——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至。
资料。
4、永无止境——棋局无形、人生有限。
一盘棋不是全部,人生却只有今生。将你的理想、希望继续下去,虽然你的思想不足以影响别人,但是如果能,那就是最大的成就。每一盘都有那特别的图案,每个人的生命,只有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博大深邃,无论是棋局或是人生,你我往往会不知不觉迷失了来时去的路上。
5、无法预知——永远无法预知结果,永远无法把握未来。
一盘棋是没有结果,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输赢。蕴含在棋局中的某个选择,谁说不是对人生的态度?人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谁也无法预则未来是什么样子。因为这样的未知,存在太多的吸引力。你会为此着迷而不放弃,棋局如此,人生亦如此。
6、黑白分明——黑白分明似世事,精彩纷呈如人生。
棋盘361点,均有黑白填充;一年365天,充满酸甜苦辣。你在纵横交错的棋盘里厮杀,我在经纬分明的生活中奋争。一切都是自然的相似,一切又都平淡的出奇。我们的人生不应该是杀声一片,应该是婉约的琴弦上悠悠的月光!战罢棋局,一样要冷静、理智的面对人生。
7、智慧的经营——生存的技巧,生命的艺术。
下棋需要智慧的思考,人生更需要睿智的经营。两者的联系似乎没有什么必然,但都是一个比拼思想、格局和境界的游戏。你可以通过弃子盘活全局,你也可以小忍而顾全大局。生活就像下棋,一步错,步步错,就是有幡然悔悟的那刻,但回首已是百年身啊!
我经常在疲惫或者压力很大的时候就去下棋,不为输赢,只为调整,为在那复杂的变化中寻得一分超然;为的是审视内心那个自我;为的是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价值;为的是让生命少留些许遗憾。
但谁知道结局呢?只要尽心尽力、全力以赴足以!
谁说人生不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六
豆瓣评分:8.5。
(3689人评价)。
作家出版社。
说到小说体的哲学启蒙读物,《苏菲的世界》肯定榜上有名。而书单狗说的这本,比《苏菲的世界》更有故事性。它讲述的是关于家族、“我是谁”的哲学疑问、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故事。不仅有推理小说的悬念,哲学的思维也在扣人心弦的寻找故事中给人以启迪。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人生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摸彩游戏,只有中奖的彩票展现在我们眼前。
2、他们来人间走一遭,不但是为自己的生命而活。
3、探讨万物固然重要,但时间最值得珍惜的,莫过于跟心爱的亲人共处的时光。
2、《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托马斯·内格尔。
豆瓣评分:7.8。
(2019人评价)。
当代中国出版社。
这是一本引导你哲学思考的书,在这本书里,内格尔向我们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他抛出了很多问题让我们思考,告诉我们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你唯一可以确信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心灵之内的东西。
3、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来的梦压根就不是梦:它就是实在——你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
3、《谈谈方法》。
笛卡尔。
豆瓣评分:8.6。
(2267人评价)。
商务印书馆。
在许多哲学经典中,笛卡尔的《谈谈方法》绝对是逆天的存在,它轻巧通俗,篇幅短小,循循善诱,让人可以毫无负担地一口气读下来。它是理性主义的入门读物,讨论怎么认识这个世界,怎么发现和重建真理。读罢此书,你会被笛卡尔那种严谨、怀疑的精神深深触动。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我思故我在。
2、征服你自己,而不是去征服世界。
3、越是希望好好利用今后的时间,就越应当精打细算,好好安排。
这个作家了不起。
笛卡尔,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最著名的思想,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
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牛顿、莱布尼茨一样,终身未婚,没有享受到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他有一私生女,但不幸夭折,为其终生憾事。
4、《大问题》。
罗伯特·所罗门。
豆瓣评分:9.3。
(2719人评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直接面对世界和问题的导论,直接启发你去思考和面对那些问题,然后再看各个流派的哲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在书单狗看来,只要你对生活还有好奇,那这本书就值得你放进阅读清单中!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客观的重音落在说什么,主观的重音落在如何说。
2、理性总是告诉我,凡是不能完全加以确定的东西,凡是能够找到怀疑之处的东西,我都应小心翼翼地避免相信,就像避免相信那些显然虚妄的东西一样。
3、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加以接受。
5、《幸福之路》。
贝特兰·罗素。
豆瓣评分:8.9。
(2323人评价)。
华夏出版社。
在这本书里,作者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疲劳、嫉妒、烦闷等等,制作出一张献给大家的方子,希望通过这张方子让无数郁闷的男男女女变得幸福。本汪和小伙伴们都觉得罗素的大智慧让人很有启发,各种被戳中。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
3、需求对象的残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6、《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豆瓣评分:9.3。
(5058人评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少有人这样直白地跟你讲人生智慧,教会你如何理解幸福。许许多多人都能在此书中找到共鸣,书单汪认为如果人生只读一本“心灵鸡汤”,那一定要读这本。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3、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7、《小逻辑》。
黑格尔。
豆瓣评分:9.3。
(2004人评论)。
商务印书馆。
对逻辑学感兴趣的宝宝可以看一看这本经典。黑格尔在此书中,批判了旧式形而上学,创立和发挥了唯心主义辩证法。虽然这本书比较深奥难懂,但大师睿智的思维,还是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的。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其实哲学的教训正是要使人从那无穷的有限目的与个人愿望中解放出来,并使他觉得不管那些东西存在或不存在,对他简直完全无别。
2、认识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维的纯粹形式,人采取纯粹思维的时候也就最为自由。
3、事物自身与我们对于事物自身的认识,完全是两回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七
本文针对茶道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这一问题来试论一二。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由学术堂整理,题目为“茶道中包含的几种人生哲学”的哲学与人生论文。
摘要:从一开始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到后来将其演变成一种饮品,然后再从中提炼出一种独有的文化,最后将这种文化上升到人生哲学的境界。在千年的品茗历史中,茶叶对于中国人来讲,早已超出了其原本的物质属性,而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家文化等思想互相融合,上升到一种修行、一种哲学的范畴。
茶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被当作药材来使用;二是被当作饮品,并成为中国人的“国饮”;三是与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相融合,渐渐脱离其物质属性,发展出了茶文化和茶道;四是在茶文化的基础上,上升到了一种人生哲理的高度。本文针对茶道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这一问题来试论一二。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八
茶叶发源于古代中国,在明朝前后,传入欧洲,后来又发展出以英国茶文化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但是,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的不同,东西方两种茶文化在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形态,其中,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西方人在饮茶的过程中,从茶叶物质属性上升到文化属性后,便戛然而止,停留在了对茶叶口感、形式、观感上的享受上。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国家,则在茶文化的基础上,将茶道与一些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并根据中国人的民族特点和传统文化,将其上升到哲学的范畴,一言概之,就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茶道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必定离不开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养分浇灌,因为这三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在茶道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这几种思想的精髓和营养,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精神。
如果探究茶道中人生哲理的起源,那么,道教是当仁不让的源头。老子是第一个将世间万物的运行归纳为“道”的思想家,道之后成为我国哲学领域的最高范畴,并在不断演化中,变得丰富而深邃。道,不仅包含道家之道,更有儒家之道、佛家之道等等。但是归根结底,道家之道是茶道哲学的源头,儒家之道影响了茶道哲学的礼节和程序,佛家之道影响了茶道哲学的审美情趣。具体来说,道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大道无形的哲学思想,是茶道哲学的“顶层建筑”;而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谐,则构建了茶道哲学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佛教中所蕴含的“禅茶一味”及清寂理念,又给茶道中的哲学增添了一些内省、静心、顿悟以及超越俗世淡泊明志的内涵。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这是茶道哲学的境界所在。茶道中的人生哲学,大抵就是如此。品茗者在进行茶事活动时,通过品茗、对饮、书法等,进行思索和顿悟。了解并学习茶道中的人生哲学的人们,往往在一开始,会以儒家的入世思想为自己的人生观,追求一种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但倘若遭遇挫折,或是取得成功达到一定境界后,又会以茶道中所蕴含的道家及佛家思想来面对,或是淡泊明志,或是超然于俗世。这种哲学思想也体现在很多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如唐代的王维、李白,明朝的唐伯虎等。应该说,在几百上千年的发展中,茶道文化在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宗教思想进行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又更加洒脱更加超然的茶道哲学,这种人生哲学,不仅深深影响了饮茶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反哺”中国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性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九
摘要:哲学家们在批判早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往往充满怀疑精神,一旦构筑自己的体系却又容易陷入独断论。相比之下,周国平以散文的形式传达哲学思想就更能保持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教性,并不孜孜于给生命和人生之谜一个终极答案,从而形成具有生活化、展现真性情、自我消费性、探究生命和人生真谛等个人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
关键词:周国平;哲学散文;艺术特色。
1探究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周国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于是,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一段段人生经历。
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要饱含热情地好好活着。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正因为这样,回过头我们再来看《妞妞dd一个父亲的札记》时,生命的悲欢离合,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凄美娇艳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了出来,这不仅仅是痛苦,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望。
周国平不过是用文学的方式在谈哲学,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与哲学的关系,这是周国平一生所追求的;而生与死,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终极命题,让周国平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生命过程中的哲学意义。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以文学散文的形式阐释出来,如果用泡一壶茶来做比喻的话,哲学散文是那沸腾的水,其间所包含的思想就是那浓郁的茶香。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哲学思想增强了理趣,哲学也将变的深入浅出,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生命也因此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惜。
2生活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等书对改变读者的精神结构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不过,使周国平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以诗和哲理一样的文笔,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悲欢离合的哲学思考,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我们只要留意那个时代处的周国平对哲学的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特色dd生活化。
“哲学的写作可以分为多种,其中一种写作是学院式的,喜欢资料的收集和堆砌。这里不需要感性语言和形象思维,不需要与当下的结台,而更在意哲学的历史性,文章的抽象程度越高、术语的密度越大,这个人的思想就越坚实和丰富。还有一种写作,这种写作文风活泼,并融人了鲜活的生活场景,它常化艰深为乎易,如细雨滋润万物一样,发生得悄然而广泛”。
他的散文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他的哲学散文是众多写作方式的融合与升华,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特色,他的哲学散文和纯学院不同,更侧重于把哲学生活化或者应用化,然而并不是刻意去生活化。他的哲学散文也包含了哲学学术,因为哲学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整理的过程,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也需要知识的搜集和整理,但是哲学如果仅仅是以学术的方式出现,这就是离开哲学的根本了,所以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就采取另一种表达方式,把哲学学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脱离了哲学家和散文家的界限,把对生活中的欢乐、痛苦、还有坚强和执着等等生活感悟通过哲学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周国平说:“研究哲学,其实有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对哲学有种领悟的能力,没有领悟的能力也可以做学术,但我可以肯定你不会有大成就;另外一个就是学者的功夫了。你首先要选择你的问题,哲学的看法必须是以问题为主,问题是核心,你要找出哲学中什么问题是一个重要却多年来没能弄清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能让你产生兴趣,然后你要发挥你作为学者的功夫,把古今中外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都找出来,去收集整理资料,看看这个问题有哪几种论述方式,然后你要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难发现,周国平可以让他的哲学散文深入生活,做到哲学的生活化,和他亲身去收集哲学资料,认真的学习,刻苦的钻研,系统的分析是分不开的。然而,这些只是基本条件罢了,最关键的是在这些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周国平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人,所碰见的事,所观察到的现象,所听到的话中,都加入了哲学的思考,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现象等等的本质,并加以理论化的总结,从而,得到生活的真谛,这些哲学认识都是和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的。
3展现真性情。
他的散文或平实或素雅或优美或哲理的文字中所透露出的个人的思维光辉的东西,或者个人魅力,让人着迷。特别是他在散文中流露出的真性情。可以说,在人心灵最微妙的地方,大都是注重性情的。不管你是有名的文人,还是无名的老百姓。性情,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情,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性情,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形象。
“我没有任何办法留住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我只能把它转换成所谓的文本,用文本来证明我们曾经的拥有,同时也证明我们已经永远的失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智性与情感生活,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真性情的表露。这本自传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智性生活,一是情感生活,二者大致体现了周国平的个性面貌,也表现了作者的性情。
文人大都是性情中人,周国平也不例外。做一个性情中人不难,但做一个诚实的性情中人却很难。“我唯一可以自许的是,我的态度是认真的,我的确在认真地要求自己做到诚实,我至少敢说,在这个名人作秀成风的时代,我没有作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周国平先生,作为一个清醒的学者,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哲学家,他不回避,不隐藏,而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坦然用哲学散文这一形式记述着全部的经历。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我们的家庭关系,从表面看是稳定的,其实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因此,多少对看起来情投意合的夫妇,一时间离婚的传说满天飞,可是不久,当妻子讲起丈夫或丈夫谈起妻子时,又变得那样柔情似水”。在周国平的文字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周国平是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这一切,所以我们读到这些内容时,感受到最多的是温情,是默默的温情,充满感激之情。
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
一些欢乐或疼痛,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收获,我想这也只有周国平的真性情文字才能做到吧。
4哲学思想的自我消费性。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有着类似的观点:思想,是具有“自我消费”性质的东西。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里,哲学思想首先是他的爱好,也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学者周国平本人就是一本书,那么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就是周国平。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始都不是为了一定要弄出一个经天纬地的理论而进行研究的,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些生活或人生,是缘于对思想和理论本身的兴趣和魅力,而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领域的。可以说,人类历史上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是思想家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尼采的《看哪这人》,卢梭的《忏悔录》,再到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与其说是写给世人看的,倒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文学艺术领域里有这样一句话:思想也是是自己的,然后才可能是大众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并不一定都有系统的理论和著作,甚至“不一定要拿出作品来,哲学家本人的生活和生命,就是哲学本身”。
尼采就是一个典型,他被许多人列为20世纪哲学巨匠之首,可尼采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几乎没有一本专门的哲学著作,其大量作品是一些警句、格言、随笔、杂感等,可以说既无体系又无范畴,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形态作品的人,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哲学家,在20世纪,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一个主要哲学流派,跟尼采的名字没有关系;也可以说,在20世纪,几乎没有哪一个重要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尼采思想的影响。
孔子,一位影响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思想家。我们也找不到他的系统的哲学著作和理论文章,几乎家喻户晓的《论语》,还是其弟子们整理的一些他的“只言片语”和对话,可是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力量和影响,没有一部哲学书能与孔子的这些“只言片语”相比,没有一位哲学家或思想家对人们的思想,对一个国家甚至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孔子的。
在思想的自我消费、享受上,周国平和希腊的尼采,古代的孔子是一致的,周国平的生活岁月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情,这种性情本身就是哲学,比那些所谓的貌似高深的哲学要深刻的多。他是站在上帝面前,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的,他那种“倒着活”的思想很让人震撼。
对于周国平哲学散文来说,哲学思想永存,精神不死,思维比存在更长命!
5结语。
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力求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填平”,他推崇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散文是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不是根据理论体系来写文章的。同样,周国平哲学散文中喜欢用日常的语汇表达哲学的体验,在质朴的文字中传达深刻的哲理。他的哲学散文有别于其他学者散文,很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思想,更多的直觉和洞见。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包含着生活化、展现真性情、哲学思想的自我消费性、探源生命和人生真谛等独特的艺术特色。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较为深刻,使得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一定问题。文章将提出市场经济背景在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探究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数显问题的影响因素。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的中心问题。人生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其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给予关注和重视,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一。如今大多数的同学都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在每件事情上都强调自己的主体意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1]只有较小部分的同学认为应该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在他们的认知里,人生价值便是自我价值,人生幸福便是个人幸福,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
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二。市场经济下的同学普遍存在重功利、讲实惠,看重物质利益的趋向,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认为物质利益大于精神追求,甚至有的同学偏激地认为金钱便是衡量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自己未来的目标,便是要赚很多很多的钱。
(三)重才轻德。
重才轻德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三。市场经济下,大多数同学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取决于学识、才能、机遇、社会关系等,而与个人品德没有太大的关系。如今许多同学不讲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鲁、谈吐庸俗,“高分低能”和“高分劣德”的情形屡见不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矛盾具有普遍性,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样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利益原则、等价交换等对于培养我们高中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都有着积极作用。[2]但是同时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自发性等弊端,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中利益是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强化了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促使了我们高中学生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生。又如等价交换原则,其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但是其应用到社会社会生活中,则会让人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不利于我们高中学生助人和奉献的进行。
(二)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使得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高中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同学们产生了较大冲击。尤其我们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足,极易在纷繁复杂的思潮和信息中迷失自我,出现多元矛盾和摇摆不定的情形。尤其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发展,已是世界大国,西方国家一直企图通过文化来影响我国民众的思想,使得我国在内部产生矛盾。因此,我们高中学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在多元化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也能保持初心。
(三)学生自身意志品德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的影响。
我们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但是其仍然兴趣较为广泛,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较强,渴望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意志相对于承认来说还较为不稳定。[3]高中教育是传统的、纯粹的、理想化的教育方式,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高中学生却要面对大量的、世俗化的、具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造成其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此外,我们高中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还不能够正确地应用辩证法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膨胀,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学校灌输式的教育,渴望进行自我奋斗和拼搏,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肯定,从而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产生漠视群体的观念。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特定的人生环境,人生的社会价值也需要社会做出相应的评价。面对社会中存在不同程度人生无意义感的人很多的现实情况,社会也应对自身进行评价。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以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需要的全面化为内容,因此,人的自我塑造归根到底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建构。社会在制度上要明确地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关系建构的最终目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一种机制,从而为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还给人自己”创造条件,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确立具体的目标,努力消除或弱化社会关系物化的消极影响,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人的发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人和社会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商品社会形态中社会关系物化的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在人面前以物与物的虚幻形式体现出来的现象称为“拜物教”,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0](p426)在他看来,物化的社会关系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他更多地批判了它的消极意义。商品拜物教使“商品”能够超越人的意志而行动,最终成了一种“观念形态”来约束人。由于拜物教的作用,资本的权力必然会向社会生活、政治领域渗透以及吞噬道德信仰世界,甚至连人的道德良心也受到怀疑和否定,社会中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道德灾难时有发生;人们生活的风格由物来决定,在多样化的物品追求和享受中而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精神上趋向极度的空虚化,身处物化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句话,就是人性的异化,物的自然属性以及物与物的关系掩蔽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拜物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很多丑恶社会现象的基础和重要表现。
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基于我们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重视,正视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并寻找积极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改变现今市场经济背景下高中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得同学们在今后能够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入和参与市场经济,改善市场经济,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1]张婷.市场经济下青年价值观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6(3)。
[2]乔磊花,周东坡.论市场经济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j].才智,2015(16)。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一
我们现在试图思考道德。当这个简单的词语被不假思索地混迹于众多句子中的时候,可以让人想到许多道德理论或说教;而作为一个光秃秃的题目,它从它的熟知用法中被疏离出来,成为一个陌生者,成为被打量的对象,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打量着我们,以它陌生的眼光透过层层熟悉的面具。它光秃秃地站在那里,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成为一种开启的可能性:一个扬起的手势或一个张开的口型。
我们于是争取到一种微弱的可能性,得以聆听道德的声音,在它的突兀站出所撕裂出来的寂静里。所以胆敢用而且仅用这两个简单的字来作为标题,既是出于对语言的失望与无奈,也是出于对语言的绝对意义上的尊重和依赖。尤其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原词语,更多的是出于后者。因为作为背负着沉重文化遗产的后来者,我们本来是没有权利仅仅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原词语来作为一篇文章的题目的;但这说的只是我们,而就一个原词语本身来说,恰恰是它背负着沉重的文化遗产这种状况本身赋予它一种理由和责任去重新简单地站出来,迫使人们重新思量它的意义。
因为所谓文化遗产终究是历史的“我们”所创造的,而一个原词语在一种绝对的意义上讲是任何文化创造的一种被给予的语言上的条件。所以,就“我们”而言,或者说出于对语言的失望与无奈,这个题目说的是:它可以是在思考任何别的东西,但不是道德;而就道德这个原词语本身而言,或者说出于对语言的绝对尊重和依赖,这个题目试图说的是:它只思考道德,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
现代人经常谈论现代人或现时代的道德沦丧,并因此而沮丧。然而真正堪忧的不是现代人或现时代的道德沦丧,而是道德本身的沦丧。道德沦落到伦理道德,因而丧失了它的真义,这是现时代和现代人道德沦丧现象的根本原因。
伦理道德关注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可以是“有道德的”,也可以是“没有道德的”,道德是一种“品性”,拥有或者不拥有它被描述为与人交往的两种伦理状态,就好象有钱没钱是经济交往中的两种状态。
而且对它的拥有还可以有量的区别:有的人拥有较多的道德,有的人拥有较少的道德;某件事体现较多的道德,某件事体现较少的道德。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有一种收集整理道德规范的伦理学,它把道德按照日常的方式理解为现成固有的、不会改变的东西,它以故事、寓言、谚语等等文学方式使其自身成为日常伦理道德理解的语言表达:这种表达或者是把抽象的道德原则形诸具体的情境和行为,或者是把生活中的道德经验提炼为简约抽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前者成为脍炙人口的教化故事,后者成为有口皆碑的伦理准则,这两者往往是同时进行的。随着这种道德语言的成型与习惯化,道德越来越被伦理化,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生活的伦理化,乃至世界的伦理化,也就是说自然越来越被理解为人的世界,而且世界越来越被当作人与人发生x系的舞台与背景,甚而至于只被当作空洞的时间和空间。所以,道德以一种“最富有道德的”方式被伦理化的过程,伦理道德取得它强大的教化力量的过程,也就是本真的道德被沦丧和本真的自然被遗忘的过程。道德世界的建立,也就是自然隐退和道德沦丧的开始。
另一方面,伦理道德世界的主流文化出于对道德伦理化进一步深化的需要,也开始对伦理道德视道德为事实、从而只对它进行加工整理这样一种状况开始不满,这种不满导致了对道德的根据、来源或本质的寻求,这种寻求表现为两种互相争夺支配权力的共生同谋:宗教的与哲学的道德阐释。
如果说朴素自然主义是隐退的自然的殉葬品,或者说它对道德的伦理化所做的抗争是以一种随自然的隐退一起隐退的话,那么可以说宗教是第一个试图从正面冲破伦理道德世界的力量。然而由于这种力量原本就是在伦理道德世界的温床上孕育出来的,它既没有见证到道德的伦理化,也没有经验到自然的丧失,它只是对这个伦理道德世界感到不满,但它并不真正知道它的不满究竟来自何方,所以它伪造了一个彼岸世界作为伦理道德世界的对立面,这个世界是超自然超道德的,它是自然和道德的来源和根据。但是宗教不知道它所要超越和为之寻求根据的自然已经是隐退了的自然,道德已经是沦丧了的道德,所以它对所谓自然和道德的超越和奠基实际上加剧了自然的隐退和道德的沦丧。
一方面,彼岸世界的无限权威以及人亲近甚至达到这种权威的可能性极大膨胀了人类的自我中心幻想,助长了人对于自然的忽略与蔑视;另一方面,道德的伦理化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被扬弃,反而被神圣化为通往彼岸世界的津梁,所以虽然宗教本来是作为伦理道德之世俗权威的挑战者面目出现的,而且虽然伦理道德世界的权威知道在宗教的极端空虚和傲慢的核心里道德并不占有任何重要地位,宗教还是被伦理道德世界引以为最亲密的同盟。
但是对伦理道德根据的寻求并不一定要以一种假装蔑视和企图超越伦理道德世界的神圣面貌出现,它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坚持在伦理道德主体自身内部寻求根据的崇高形态,这被叫做哲学的道德观。由于这种道德观是道德伦理化的直接的和正面的结果,而它也将它的思想触角深入到宗教的领域,所以它不象伦理道德世界本身那样直接以宗教为亲密的同盟,而是以与宗教相互争执对伦理道德世界的解释权的方式在伦理道德世界的屋檐下与宗教共生同谋。
作为自我根据的道德观,哲学道德有两种形态:据理的自律道德或从心的自律道德,分别以客观的理或者主观的心作为伦理道德的根据或基础,以之为道德的伦理化作出解释和提供论证。它们不停地互相批评,但实际上它们至少在两点上是一致的:一是都强调自律:从心的道德固然是自律,据理的道德也强调道德之理虽然客观,但也是人心之客观,与物理之客观有别,与宗教彼岸之不可以人心思议亦有别。
二是它们共同的兴趣不在于记录整理伦理道德的“老人言”,而在于为伦理道德提供理论基础或根据;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日常伦理道德如何才能被合理地论证和建立起来,也就是问:人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人的行为或者人的内在品性为什么是要符合道德的?论证、建立、遵守、符合这些词表明它们没有问到更根本的问题:道德首先是否应该被理解为或被规定为伦理道德?这个问题本应优先于伦理道德的合理性问题。
但是这两种道德观实际上取消了道德。无论在科学性的道德策划里,还是在艺术化的价值创造里,伦理道德或哲学道德的消极的客观限制固然被打破,但同时任何积极的限制也被取消了,也就是说原来以伦理化的道德形式曲折地残存下来的一点本真道德的遗迹也被彻底地抛弃,于是道德完全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多余的词汇:在严格的社会科学用语里它与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等放在一起成为有关法制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等标准考察之外的非常规变数。
在这种科学策划指导下的社会工程实施中,它被用作精密的标准技术手段如法律条文、经济预算之外的辅助性的民间调解手段,而且科学社会确信这种辅助手段的需要仅仅是暂时的,因为按照“社会进步”也就是科学化的要求,道德的原则最终都要被全部转写为可操作的、可控制的、可废立的、无歧义的精确形式。所以无论在社会工程实施中出于操作性的技术细节原因是否还暂时被利用,它在科学策划的眼里只不过是一种原始的遗迹、落后的象征,如果说除了暂时之用外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便是一种观赏价值或文物价值,是一种有趣而且无害的古迹旅游资源一类的东西,这种东西在越落后的地方越丰富,而在一个充分进步发达的社会里,也就是说在一个充分数字化、精确化、机制化的现代性社会里,这个因素在严格的社会的算计、策划和工程实施里是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计的。
类似地,在艺术创造式的道德理解里,或者说在为自己创造道德的自我癫狂的艺术活动里,道德实际上成了一个贬义词,一个笑话,一个现代派的搞笑的艺术品。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一种科学和艺术的相争-同谋,因为在科学技术操纵的世界里,据说对美的热爱、对诗意的感受、对艺术的虔诚是现代人唯一可能用以抗拒科学权威、抵制技术统治的稻草,是人类最后的救主,但实际上对纯粹美感的狂热追求正如对精确控制的无限提高一样,是现代人彻底丧失了本真道德尺度之后的痛苦而麻木的、疯狂而冷漠的、清晰强烈而盲目愚钝的自我膨胀。这个膨胀的自我可以表现为审美的主体,也可以表现为算计的主体,而这两种主体相互争执的可能条件在于:就其根本而言,二者都是追求控制和创造世界之权力的意志。
这种意志本身除了什么都不是之外并不是任何东西,它是无限吸附和无限膨胀的自身虚无的旋涡,以自己为中心疯狂而冷漠地旋转,在这个旋涡中自然被脱水甩干、被震裂粉碎、而且以“进步发展的加速度”离心而去。除了服务于它的控制、创造和同化,这种自身旋转从不真正尊重任何异于自身的他者,它只在乎它自己的感觉:美感或者感觉材料的当下主观确定性,是现代美学和实证科学共同的第一原则。接下来便是表达、创造或者参数设置与结果控制。
当然从外观看起来,现代科学和艺术作为一个权力意志的两种表现还是有所区别的:可以说前者是在冷漠掩盖下的狂热,后者是在狂热掩盖下的冷漠;或者说前者是打着客观旗号的主观,后者是打着主观旗号的客观棗当然主观客观这样的词语是宗教-哲学相争-同谋时代的用语了,而现代科学-艺术的相争-同谋则主要不再是“观”点上的相争-同谋,而是行动上的了。行动也是现代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原则。两种貌似不同的行动表现着同一个意志,两种实质相同的行动争抢着同一个权力。在它们的争抢所营造出来的权力制衡假象里,危险被最大限度地掩盖、扩大和蔓延。
在它们的争抢所营造出来的虚假自由里,选择实际上是一个骗局:无论崇拜艺术还是迷信科学,个人都被迫卷入现代性的人类膨胀过程中,成为人类这个病菌群落中的一杆菌体棗对于本真的自然来说,人类岂不是已经成为一个病菌群落了么?!至于那些左右大脑半球同样发达,科学与艺术并尊的“健全”现代人,就该是病菌群落中的杆(干)将了。
所以当奄奄一息的人呼吁要发展环境科学、实施环保规划、发掘环境之美以拯救自然的时候,人的盲目自大还是那么惊人地大,人的自转还是那么不可厄制地快!只要那以精确和控制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以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仍然停留在互相攻讦或者狼狈为奸的现状,而不是各自反思乃至从根本上一并加以扬弃,那么任何环境科技、规划或者美学都不过是病急乱投医、治标不治本,一时的止痛只能换来更大的阵痛乃至最终的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是道德问题,而不是政治、政策、经济、立法、环保科学、环境美学等等问题,与当前的危机有最根本的联系。上面已经分析了科学迷信和艺术崇拜作为现时代的意识形态,其本身正是危机之源,根本不可能依靠它们来解决问题;至于现代政治和经济,也没有希望以某种调整或策略来解决问题,因为现代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基础并不是别的,而正是科学迷信和艺术崇拜。
现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起源于人有权力主宰自己、而且应该促进更大限度的主宰自己这样一种观念;现代经济制度起源于人有权力制造、加工和利用一切自然物、而且应该不断发展扩大这种加工利用这样一种观念。于是民族国家的自治、公民的人权或对人类本性权利的占有成为“进步”的代名词,而这种意义上的进步则被视为最终极的政治价值;在经济方面,则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产值的翻番、财富的累积成为唯一的和最后的经济价值。
总而言之,带有强烈侵略性和驱迫性的“进步”、“发展”本身成为最高的和唯一的价值。“更快、更高、更强”,“justdoit”是这个时代的典型口号,在其根底上正是艺术崇拜和科学迷信的意识形态。“可持续性发展”这样一种口号似乎表达了对发展价值观的某种反思和节制,但这种反思和节制是远远没有触及问题之根本的,而且它本身甚至就是问题的表现:作为现代政治和经济的一个策略与规划,它说话的落脚点还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的”发展,这意味着暂时的放他一马是为了今后持久的征服,而从根本的价值观层面来看,一切并没有改变:从长远来看,自然终究不过是劳动的对象,是等待人去赋予他价值的,虽然现在他太累了,人们呼吁说让他歇歇吧;人的劳动则是价值之源,因为人永远是最高和最后的目的,所以劳动是绝对合法和永远光荣的;劳动带来财富,所以追求和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也永远是合法和光荣的。
其它的尝试:面对人类失去了限制的自我膨胀所带来的危险,有人主张重新请回已经死去的宗教、哲学或者伦理道德观念来作为一个他者以制约现代人的审美型和技术型的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正如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的那样,这所有一切由于都是建立在道德伦理化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们毋宁就是导致今天人类自我中心极度膨胀的直接历史原因,更遑论解决今天的问题!
今天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包括上述种种形态在内的道德沦丧是导致自然隐退和人类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重新理解道德的含义将是可希望的解救途径。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说道德的真义是什么,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上面对种种道德沦丧形态的剖析批评当中我们已经展现出了一些什么,否则上述剖析批评就是不可能进行的,也是不可能被理解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从正面“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说:喂,听着,道德就是……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上面的剖析批评就是不必要的了。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二
对饮茶价值的深度理解与认知,加上大众对饮茶活动的普遍共识,使茶文化能够具体发展成为展现文化机制和情感理念的综合文化体系。在中西方茶文化中,无论是具体的饮茶习惯,还是具体内涵,都将饮茶者自身的人生认知和情感哲学融入其中,进而造就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机制的本质化诠释所展现的不仅是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融入的精神理念一种成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创新精神和人文思维的独特视角,来对中西方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具体内涵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认知,从本质出发,去深度探究和认知茶文化体系向我们集中诠释和展示的整体理念内容,从而实现对两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与传递。
在近代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国际化融入茶文化体系之后,世界茶文化的丰富构建得以实现。茶文化融入世界之后,茶文化展现的已不仅仅是中国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极具自身特色的文化机制。中西方茶文化是国际文化的一部分,国际茶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不仅仅为茶文化的层次化交流开辟了传播交流的新途径,更是实现了与外国文化体系的内涵化交流。以饮茶为主的茶文化。作为独特的“附属品”,在被国际社会所熟知和接受的同时,日趋国际化发展和深度创新。
我国茶文化元素是基于长期而客观的饮茶活动所具体形成的,其中所诠释及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惯,更是社会大众饮茶习惯的具体变化,从我国茶文化与大众生活习俗之间的关联性看,正是大众的广泛推崇和一致性认可,形成了我国茶文化的独有色彩。西方茶文化机制则形成于近代社会之中,其中融入和诠释了西方独有的近代文明,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其内涵丰富且形式独特。在西方茶文化中,我们所具体品读的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尤其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独立茶文化机制。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机制来说,其最终都与人生感知和思维哲学之间有着本质化融合及价值诠释。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大众礼仪的本质性诠释等等,都在具体的茶文化中得以生动呈现。个人哲学的根源是自身对于茶和饮茶活动的理解与认识,所以在当前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浓厚的哲学思维使得该文化的本质化内涵得以全面提升。
大众在饮茶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品茶活动,实现了自身情感的深化,以及思想理念的深化,并且通过哲学情思的必要融入,从而实现对饮茶活动和茶文化的独特认知。当然,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动态发展与文化诠释的综合文化价值,其在不断发展时,将具体的饮茶习惯和思想理念整体性融入,从而形成了价值内涵极其深厚的茶文化机制。
茶文化机制是由大众所具体创造的文化机制,实质上是由大众理解和创造出来的,所以,整个茶文化体系所能表达的是系统化的人生感知,其浓厚的哲学理念中,有着自身感知。在品茶过程中,人们需要置身在“静”的环境中,具体感受对饮茶活动的深层次品知。
茶属于东方文化的“原生元素”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诠释的不仅是东方元素,便是作为植根于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长达几千年的应用,使得我国茶文化包含了极具我国特色和内涵的思维习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独特的中国思维,热衷于以情感表达的方式来进行层次化交流。对于我国大众来说,饮茶并非一种普通的生活习惯和价值理解,茶文化在饮茶认识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层次化的精神内涵被融入其中,从而赋予了其独特的情感思维。
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所具体展现的精神理念和个人的人生哲学,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外延,它们不仅是对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诠释,更重要的是随着大众饮茶习惯而不断成熟,从而使得饮茶思想深化为具体的哲学思维,实现了茶文化人生哲学的深度表达。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审美艺术和精神思维,不仅实现了精神理念与个人心灵的升华,更是实现了自我超脱,尤其是实现了自我哲学的个人诠释与真实再现。从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具体表现看,其中所表达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灵上的诠释,更是对茶文化的成熟认知。我国茶文化融入了诸多思想理念,尤其是我国是以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来治理国家,浓厚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茶文化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
西方各国本身不是茶叶的产地,但是茶的独特魅力并没有影响其价值的传递与表达。西方茶文化形成于近代历史之中,此时具备了茶文化发展与创作的良好环境。
西方茶文化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国茶文化的文化机制。主要是以英美茶文化为代表进行具体研究,其中尤其是以英国茶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我国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所不同的是,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更多展现的是一种个性文化,并且以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来诠释饮茶人的风格感知。
西方茶叶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因此,在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我们并不能感受到像我国茶文化一样的丰富多样性,比如茶具、茶器等这些只有基于我国悠久的饮茶历史才形成的文化元素。西方茶文化是基于西方文化氛围和环境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其所具体表达的方式是将大众习惯进行深度诠释。与我国推崇自然不同,西方更多的是改造自然,这在具体的饮茶习惯中就能得以体现,比如我国饮茶时,更多是一种原生态的清饮风格,但是英式饮茶其往往是将牛奶、咖啡等诸多添加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西方茶文化的独特哲学。
从西方茶文化的形成时代背景看,此时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饮茶条件也实现了极大提高。与我国“倡导勤俭”不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个人的享受。比如,英国下午茶将个人享受与精神化满足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构建了极具自身属性的饮茶习惯。
西方大众的饮茶活动不仅有着自身的特色,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将社交礼仪和大众认知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从而以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西方茶文化元素的独特内涵所在。
随着茶文化内涵的不断加深,我们不难看到整个茶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可以被综合利用和全面认知的重要元素,茶文化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环境,使得茶文化内涵成为了解各国文化的“主旋律”。我们相信文化在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及作用。而我们在理解茶文化时,必须从其中的精神理念认知角度出发,尤其要意识到整个文化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层次化影响和实际价值。
[1]骆云英,王晨婕。中西文化比较模式与先验哲学框架--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学”建构的理路及曲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17-119.
[2]尹丕安,王正平,赵恒君。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兼评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66-168.
[3]余荣宝,李玉鸽。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现代化的机缘与价值--以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为中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28-129.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三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长。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情操,培养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更成熟完善的性格习惯,同时对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传统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不再是单纯的一种饮品,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在中西贸易发展中,茶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将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象征,其中不仅浓缩中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与思想品质。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交活动中,在文化交流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茶的影子。茶沟通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品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创新与方向。
我国茶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在唐代。当时的唐朝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会不同阶层都十分推崇饮茶之风,并且赋予了茶更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茶的喜爱和关注越来越多,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使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教育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成为当前高校的发展目标,由此,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多、范围广。但是,如今时代,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全面,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中,只有通过高考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梦,但是,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高考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只会死读书的大学生已经适应不了形势,他们思维僵化,缺乏创造性,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发展,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需要。如今,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其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只有让大学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将积极的思想品质渗透到他们身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阶段,由于少了升学压力,生活与心理更加放松,也更容易放松自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发挥自身教育和引导作用,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目标,加强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教育,抓住大学教育这一重要时期。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国人对茶的了解却并不多,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饮茶的表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生活越来越忙碌,而饮茶是一种慢生活的代表,强调自然平静,所以,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并没有机会坐下来慢慢享受茶文化。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希望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解决。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文化回归的时代中,逐渐显现出其优势来,人们通过茶,了解了生活的真谛,改变了生活的态度。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将茶文化融入大学教育中,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更新鲜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通过学习和了解茶文化,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从生活习惯、文化礼仪等方面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茶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多样,从茶的种植、茶的泡制、饮用,到茶艺茶俗等内容都能够给人别样的体验。在饮茶过程中,从茶具的使用到泡茶的动作,再到饮茶的享受,都突出了茶与文化艺术的融合,这不仅是茶的魅力所在,更提升了品茶之人的审美意境。这些丰富的茶文化都吸引着国人。饮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更多的是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思想的洗礼与升华。所以,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教育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影响作用。
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创新了璀璨的茶文化。尽管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却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发展体系。茶文化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融合了不同的思想价值体系,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在传统茶事活动中,需要茶人衣着干净整洁,内心纯净,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茶道精神,提升茶人的思想境界。茶文化发展至今,能够做到如此要求的已经很少了,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首先需要对茶文化内容和方法进行基本的了解。高校也应当适时举办一些茶文化活动,例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传播茶文化,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加强茶文化教育。
在茶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在早期种植茶时期,茶人的劳作十分辛苦,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方茶叶贸易的繁荣发展,贩卖茶、研究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古代,以茶为主题的作品也层出不穷,许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富贵的历史资料,对后世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参考。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茶文化中蕴含着高雅而质朴的品质,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大学教育中,如果单纯地将茶文化理论融入课堂,也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内涵。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教师可以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着手,从茶的发现,到茶的传说,再到茶的出口贸易等,运用更加丰富的资料内容,分享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使茶文化这一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普及。如今,不仅是高校,许多地方还设置了专门的茶室,这里不仅可以饮茶,还可以进行茶事活动,独特的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与传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泡茶、饮茶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茶的认知和了解。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处世哲理,大学阶段正是对社会事物了解的重要时期,茶文化中蕴含的纯真、质朴的品质,都能够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品质。茶文化走进大学,既说明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而且,想要使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活动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活跃教学氛围,引导大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综上所述,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学习借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大学生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目标。将茶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有效改变当前大学生思维僵化的状况,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不仅只是单纯地教授他们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引导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生活的意义,将茶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渗透到他们身上,使他们形成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材。
[1]张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7(20).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01).
[3]朱红缨。高校茶文化专业构建动因及教育探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4]汪子一。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5]刘勋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演练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1).
[6]杨敏,蔡云。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17(35).
[7]蔡国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学周刊。2017(35).
[8]干爽。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才智。2017(34).
[9]胡建良。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2).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四
庄子人生哲学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从概念解读、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庄子人生哲学融入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来构思全文,浅抒己见。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其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对人们的生活起指引作用。
生命教育,就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
1、生命教育意识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弱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体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中曾这样写道:“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价值。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加之教育体制的“泛功利化”,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被消解,表现在生命教育理念上,即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1)多元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增大了人们适应社会的难度。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在不断引进来。面对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当代大学生,很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外国媒体和舆论大肆渲染的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至上,正不断消解着我国一贯主张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腐蚀着青年一代。传统文化被弱化,生命意识在淡化。
(2)教育体制的“泛功利化”
工业革命在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看到了科技理性的无穷威力。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我国一度非常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对科技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个标杆指引着中国前进,引领着这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与国际化接轨,理工科优于文科,甚至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一度与语文相媲美。尤其在进入大学后,随着学科的专业化和系统化,部分学生为了日后更好地就业,专攻专业技术知识,而对国学的研究则几乎处于搁置状态。对科技理性的过分推崇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人们的精神日益空虚,整个社会和人的发展都被“单向度化”。
2、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杰·唐纳·华特士在美国加州创办的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旨在关注青少年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等暴力行为。目前西方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尚不健全,生命教育课通常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内容过分注重说理教育和表达政治教化功能,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陶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其中以儒、道、释三家思想最为突出。庄子,作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研究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1、进一步丰富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生命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晚。最初对生命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西方哲学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命教育思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着眼于对来自中国本土文化的中国传统生命教育思想的研究。研究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生命智慧,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增强我国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庄子》全书十万余言,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蕴含着较为系统完整的生命观。将庄子人生哲学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本文拟从庄子人生哲学的生命观、处世观和人生观三个角度来谈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伟大生命智慧。
1、庄子的人生观:重生、顺生。
《庄子·知北游》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深知人生短暂,教导人们要珍惜生命,体现了庄子重生的思想。
《庄子·大宗师》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意思就是说生命的出生和死亡都是由命决定的,就像白天与黑夜的往复变化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庄子顺生的思想。人生路上难免荆棘丛生,磕磕绊绊,庄子淡然对待生死的态度,对于当代大学生勇于直面生死与挫折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生老病死乃自然常态,挫折亦不可避免,唯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跨过人生的每一个坎,迎来春天。
2、庄子的处世观:游世。
名利观:庄子深谙生命之短暂,所以他以清静无为的游世态度,劝导人们“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即人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自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众所周知,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为名利所扰而丧失本真,对于即将走进社会的大学生亦如此,庄子人生哲学所倡导的名利观对当今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义利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人生在世,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切忌执着于现实的功利,为名利所累。如若一味地争名夺利,必会违背自然的道德,走向事物的反面。
智慧观:在对待知识方面,庄子强调要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认为人只有自己储存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去指导帮助别人。这一思想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有体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就是说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在校大学生表现出一种焦虑、急躁的状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殊不知“梅花香自苦寒来”,纵使外部环境如何恶劣,只有内心保持一颗虚豁空达的本心,不断充实提高自身才是硬道理。
人际观:近年来高校频发的大学生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去对待生命。当今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圈,他们不仅要处理好与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还要学会处理好社会人际关系。《庄子·山木》篇有一句经典名言广为传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庄子·大宗师》也提倡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的莫逆之交。原文这样讲:“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当代大学生在遇到人际交往困扰时,一定要产生积极的心理干预,寻求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切莫走极端,让青春之花就此枯萎。
3、庄子的养身观:体悟生命之道。
《庄子·刻意》载:“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认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是天地的本质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庄子·逍遥游》中“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则是告诫人要知足。而螳臂当车的典故则是劝诫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前一定要正确审视自己的能力,只有在知我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自我特长。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全面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先正确审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在突出自我特长的同时获得其他方面的良好发展。
庄子人生哲学中所倡导的重生、顺生,体悟生命之道以及游世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养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庄子人生哲学博大精深,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并与当今生命科学与死亡学等学科的发展相契合,必将成为中国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和精神财富。
[1]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
[2]刘敬妍。试论生命教育观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3]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译。人民出版社,2012.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五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
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
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
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篇十六
自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儒家学说后,后来经过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补充和深化,最终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朝时,由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地位得到了确立,成为了影响中国人性格和文化最为深刻的思想派别。而从汉朝开始,中国的茶文化也开始得到发展,因此,中国的`茶道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大量的儒家思想和哲理,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茶道中所蕴含的中庸和谐的人生哲理。
中庸之道是儒学的最大信条和道德标准,对世间万事追求一种适度、合适、不过分的境界。而喝茶则让人内心平和而沉静,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吻合。茶道中中庸和谐的人生哲理,首先体现在茶事活动的各个环节。比方说在煎茶时,注重掌握火候,对茶水的温度、口感都要求“太和”和“适中”;在以茶待友时,要“礼尊对方”,从煎茶的各个步骤和敬茶时的动作、言语、表情,都要遵循一定的礼数;在喝茶时,讲究“一看二闻三品”的谦虚态度,不仅是对茶叶的热爱,更是对主人的尊敬;在对品茗环境的选择上,也追求朴素无华、简约清静的俭朴精神;在对茶水的要求上,不用“惊涛拍岸”一般的急流之水,也不用没有源头,不能得到循环的死水,而是选用那些流速适中,不急不缓,有源头有去处的活水,这体现出的是事物的适度性。
茶道中的和谐哲学,具体能体现在对“礼”的讲究规范上。首先,茶是各种礼节的最好载体。早在汉朝末年,中国人便开始用茶叶作为祭祖祭神之物,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在古代的婚礼前后,茶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受聘要送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入洞房时要合茶。总而言之,茶所蕴含的礼仪,早已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用于中国人招待客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调解矛盾等各个方面。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一种规范有序的社会关系,一种和谐友好的人际来往。
另外,这种人生哲学也体现在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上。茶道讲究修身养性,用茶来体现饮茶人的勤俭、廉洁和淡雅的君子风范。历史上不少文人都曾用茶诗茶画,来表现自己纯朴高尚的人格理想,寄托了对美好品德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因此,茶被人们称为“饮中君子”,是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一个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