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优秀20篇)
制定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教材内容、教研活动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一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1个课时。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二
《致橡树》这是一首爱情诗,应该上起来比较的容易,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阶段,对于爱情,他们感到既神秘又美丽,还带有几分羞涩,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出现了大胆探讨同学的爱情观,揭开爱情的神秘面纱,启迪学生们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告诉他们爱情是一种责任,是需要双方来维持的,而不是同学们想像中的,你喜欢我,我喜欢你的那种爱情模式,现在同学们对待爱情是朦胧的,这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反映现象。这些只是我的教学理念。
上完这一课后,我也反思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堂前预设和课堂中的反应。在上每一堂课之前,我都会对第二天的课程进行一个模拟的演练,也进行着对课堂的设想,但是模拟毕竟是模拟,设想也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这些想法根本不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在课堂中许许多多的东西根本不是我能预知和想象的,一堂课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学生是有思想的,他们的思想是不受任何人左右的,他们的言论是自由的,也是可以见解的,而我设计出来的题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的。
首先是导入的问题。我的导入是非常自然的,也引起了学生的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因此我引用了外国诗人泰戈尔写过的一首诗《最遥远的距离》其中的一小节作为导语的前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同学在回答我这首诗的内容后,我接着说: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更有人说,爱情使人迷惘,那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些不是我真正导入学习诗歌内容的,我真正的导入诗歌内容的是:古人已经用精彩的两笔,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也使之成为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那么,现在我想听一听作为90后的你们年轻一代对爱情有着怎样的见解,请同学们谈谈你们自己的爱情观?这个问题一提出,竟然只有两三个同学举手发言的,实在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我设下这道题目的寓意是想了解当代高中生对待爱情的看法,也是想让胡老师了解她的学生们对自己爱情的想法,从而知道他们现在在想什么,只有做到真正的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可是这一设想失败了,我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我都是让他们大胆的说,不要因为自己的班主任在听课,你们就有所顾虑,但是还是没有扭转当时的局面,这让我真的很难堪。我就简单的作了一下总结。同学们对待爱情都有着自己的诠释,面对爱情,我们总有万千遐思,总有无限憧憬,总有许许多多的话想要倾诉,古人留下了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而作为90后的你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爱情宣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崛起于70年代末的女作家舒婷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致橡树》去寻找答案吧。
其次是诵读中出现的问题。我在简单的介绍完作者和什么是朦胧诗后,我便让同学们进入朗读诗歌的这一环节,因为诗歌朗读,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情感,是以有声的语言了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朗读就采取以学生朗读为主,让他们整体感知全诗。由于在我的教学设计中缺少了教师泛读的这一环节,使得同学无法感知读诗歌的要理,我们都知道读诗歌就是要重在感情,和该重读的,该弱读的,这是我教学设计当中较为失败的地方。
最后是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由于分析意象不够到位,设计题目跳跃性比较大,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这类意象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所以说让学生很难理解。这样我在提出问题时,就和学生在互动环节上脱节,基本上都是我在讲,他们在听,他们也不想谈谈自己的见解,使得在我上课的过程明显的感觉到这节课的时间变得更加的长,也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凝重,我们都知道诗歌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要抓住整首诗的意象,只有抓住诗歌当中的意象作出分析,在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容易的把这类意象掌握了,从而了解诗歌当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指导诗歌学习的原则。
总而言之,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没有及时的采取课堂应变措施,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回答不上来的尴尬局面,这些都是以后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要完善的事,也是我在实习过程中不断要总结的问题,要不断的吸取教学经验,灵活的处理课堂所发生的一切,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教育机智问题。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和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是“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那么,当代女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2、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3、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意象:“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3、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4、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课后作业:
听庞龙歌曲《两只蝴蝶》,感受这首歌曲所描绘的爱情画面,你有说明样的感触?用不少于500字的小文章书写你的感受。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四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攀附式爱情。
否定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精神独立、人格平等崭。
橡心灵相依、互相扶持新。
树肯定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五
舒婷,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致橡树》一诗既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人用“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用“绝不学痴情的鸟儿”坚决否定了单方痴恋,一厢情愿的爱情观;诗人也用“也不止”“都还不够”拒绝了一味奉献的爱情观。因为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那么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意象的选择很好的回答了这一问题。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双方必须互相默契,心心相印。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橡树和木棉是一组以整体象征手法构建的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这样做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这组意象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体现了诗人的高明。“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这样做既继承了古代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中用“高大”来象征男性,用“花朵”来象征女性这一传统,又创造性的发扬了这一传统,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那就是树与树的比邻并肩。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而今,我们再次回味这首诗,更加体会了它的意味深远。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
-日光–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七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边塞诗派】。
唐朝的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他们的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
长云:连绵不断的浮云。
穿:磨破。
金甲:金属制的战服。
破:打破。
终:始终。
还:回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这里指玉门关。
何须: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名称。
度:越过。
请你自己再找一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与大家交流一下,背一背。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八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九
学生一:高大。
学生二:繁茂。
老师:橡树我们刚刚说到,上海这边不太能看到。它通常生长在再南方一点,——广东地区。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其实啊,这个橡树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形象。它的树干上常常会缠绕很多藤蔓,甚至有的藤蔓会把根扎到橡树的树干里,依附着橡树来生存。当地人都已经觉得这个现象——怎么样?见怪不怪了,经常都能看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橡树的诗,叫什么——?
学生众:致橡树。
老师:作者——?
学生众:舒婷。
老师:致、橡、树,是写给——橡树的诗,对吗?那么思考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是谁写给橡树的?第二个问题,这首诗,它想告诉橡树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先来一起读一遍。——致橡树,开始。
学生众:(朗诵全诗)。
学生众:安慰。
老师:好。第二个问题,我刚才提到了,“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众:“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学生众:木棉。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是木棉树?
学生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学生二:(略)。
老师:哦,是一首表达情感的诗,是吧?
学生众:(轮流朗诵)。
学生众:凌霄花。
老师:还有——?
学生众:鸟儿。
老师:还有呢——?
学生众:泉源。
老师:继续,还有——?
学生众:险峰。
老师:还有——?
学生众:日光。
学生众:春雨。
学生一:(略)。
老师:没找到是吗?没关系,咱们再一起来读一遍。好,“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全诗)。
老师:“不,这些都还不够!”老师如果没看错的话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感叹号是这样子读的吗?再来一遍。“不,——”
学生众:“不,这些都还不够。”
老师:再强一些也可以嘛,“不,这些都还不够!”
学生一:(略)。
老师:“绝不像——”,“我”绝不要像它们,那是——?不喜欢。
老师:“绝不像——”,对鸟儿呢?
学生众:绝不学。
老师:好了,“我”为什么不愿意学凌霄花和鸟儿?——我如果爱你,“我”爱谁?
学生众:橡树。
老师:我如果爱橡树我绝对不要学凌霄花,因为——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
学生一:(略)。
学生众:不屑的。
老师:态度还是应该不屑的。你可以再来试着朗诵一遍。
学生一:(朗诵凌霄花部分)。
老师:好,那接下来对鸟儿的态度,大家能从你的朗读当中读出来吗?“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鸟儿部分)。
老师:为什么鸟儿“我”也不学?而且还是“绝不学——”?——作者是怎么形容鸟儿的?
学生一:(略)。
老师:痴情的鸟儿。还有呢?
学生一:(略)。
老师:唱的歌是怎么样?单调。为什么鸟儿要歌唱?
学生一:(略)。
老师:书上说是为——。
学生众:绿荫。
老师:为什么鸟儿要对橡树唱歌?
学生一:(略)。
老师:噢,因为树有绿荫,可以——。
学生一:(略)。
学生众:也不止像泉源。
学生众:稍微好一点。
老师:稍微好一点但是——?
学生众:还是不够好。
老师:嗯。那接下来,日光?
学生众:甚至日光。
老师: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作者觉得这些——。
学生众:还不够。
老师:都还不够,对吧?好,那么作者对这些的态度全都是——,不支持的、反对的,对吗?而且,一再的提起。那么我们同学们再来把这一段读一下,争取把这种反对的、不屑的态度读出来,好吗?“我如果爱你——”,开始。
学生众:(朗诵部分)。
老师:日光,给橡树带来——?
学生众:温暖。
老师:春雨,给橡树带来——?
学生众:滋润。
老师:这些多么美好啊,可是作者却觉得不够,那么作者到底是赞成谁的表现?
学生众:木棉。
老师:哪里看的出来?
学生众:“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老师:你来读一下,好吗?
学生一:(朗诵木棉两句)。
老师:“我必须是……?”还是“我必须是!”?——必须表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必须这样做!”,强烈,对吗?来,大家一起来一遍。
学生众:(老师带领朗诵该句)。
老师:好,接下来给大家一点时间散读一下关于这个木棉树的部分。大家来看一看,为什么作者想要成为一棵木棉树呢?好,那么现在散读开始。读读看,读出声音。
学生众:(散读)。
老师:为什么“我”必须成为一株木棉呢?
老师:读完了?好的,那为什么作者赞成木棉?
学生一:(略)。
学生二:(略)。
老师:不清楚?好,坐下。树和树咱们得是在一起的,从哪里看得出来?“我”是木棉的话我就可以和你亲密的接触了,有吗?找找看。找不到?来,咱们一起再读一遍,好吧?“我必须是——”一直读到最后,开始。
学生众:(朗诵后半部分)。
老师:怎样,找到了吗?“我们”亲密的地方?
学生一:(略)。
学生一:(摇头)。
学生二:(略)。
老师:哦,强调了他们的亲密,是吗?哦,同时我们的根是——?别人看得到吗?
学生众:看不到。
老师:谁知道?
学生众:自己知道。
老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叶,在云里。看得到吗?
学生众:看不到。
老师:谁知道?
学生众:(略)。
老师:我们的情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来,把这一句读一下,“根,——”开始。
学生众:(朗诵这两句)。
老师:嗯,还有呢?
学生一:(略)。
老师:嗯,分析一下你读的这一句。
学生一:(略)。
老师:什么叫分担?
学生一:(略)。
老师:共同承担,面对——?
学生一:(略)。
老师:嗯,好,我们共同分担,那接下来呢?
学生一:(略)。
老师:嗯,好,面对这些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东西,我们来共同分享。——多么美好的感情,我们一起来分担这困难,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快乐。来,读一下,“我们——”开始。
学生众:(朗诵这部分)。
学生一:(略)。
老师:木棉是——,也是一棵树。橡树是树,木棉也是一棵树,这两者是怎么样的?你是树,我也是树,我们——相同的。或者是我们两个之间是——,平等的。
学生众:平等的。
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平等?
学生一:(略)。
老师:为什么这是平等的呢?
学生一:(略)。
老师:两个词总结呢?
学生一:(略)。
老师:互相致意对吗?不再是前面的为你重复歌曲。互相致意,好,还有吗?——那么老师提问了,这段话“你有你的——”
学生众:铜枝铁干。
老师:这句能看得出来平等吗?“你有你的”,接下来呢?
学生众:我有我的。
老师:噢,“我有我的”。来,我们先来一起读一下这地方,好吗?“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朗诵该部分)。
老师:“你”是谁?
学生众:橡树。
老师:“你的铜枝铁干”,那橡树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生一:(略)。
老师:噢,非常高大、挺拔的,对吗?——作者说了,“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咱们现在来留意一下,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给它变化一下,不要作为是诗的格式,咱们把它改成一长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咱们读起来,自己先小声读一读。把它当成诗歌分三行来读,跟把它连成一句话来读,自己感受一下,有没有什么区别好吧?“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散读该段)。
学生一:感觉语气上有区别。
老师:哪个语气上比较强烈?分开了之后,对吗?
老师:分开来之后、句子更短一点之后,反而更加强烈一点。这种强烈刚好和“你”的这种阳刚之气相符合。那么请咱们全班男生来读一下,“你有你的——”,开始。
学生众:(朗诵该段)。
老师:那么老师留个作业给大家,关于致橡树,有人说是爱情诗,还有人说是哲理诗,还有人说这是一首朦胧诗,那么请大家回去查一查相关资料,增加一些对抒情诗部分的了解。好,下课。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
-日光–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三
1、理解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
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
2、学生老师齐读课文。
3、读准要求认识的字。
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
3、有什么不懂吗?
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统一“筑路工人有一课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
7、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三、总结升华。
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爱护树木,正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
第二课时。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摘抄好词好句到阅读笔记本上。
3、完成《一课一练》。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四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课件: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课件出示)。
公路宽阔平坦漂亮马蹄。
橡树粗壮结实挺拨高尚。
2交流。文章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的爱情观。
认识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诗歌。
(一)总体把握。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______(生乙)说得很正确,请同学们记下来。
(二)学习第一部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师:说得很好。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日光和春雨。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鉴赏加以想象,仿照关于泉源、险峰的诗句,将“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改写成四句诗。(教师出示练习)。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座同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三)学习第二部分。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
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板书)。
师:对,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双方默契,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板书)。
师:是啊,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心相印。
生:相互平等(对应诗句: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板书)。
师:是的,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顺便说一下,“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用的是通感修辞。
生:同甘共苦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板书)。
师:这里的“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指什么?
生:分别指困难、挫折和成功、喜悦。
师:诗人的爱情观就这些内容吗?
生:不。诗的最后五句还写出了“最伟大的爱情”。
师:什么是“最伟大的爱情”?
生“还爱你……”
师:“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指事业和国家吧。
师:对。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学生读诗)。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2分钟)。
(四)小结。
小结。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男生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女生读第二部分,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教师读诗题及作者男生读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师:读得很好。
师:这首诗歌从形式上说,既具有古典诗歌的整齐美,又具有现代诗歌的灵动美。(下课)。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七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八
说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说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说教学课时:
1个课时。
说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3、思想感情价值观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一)、现代诗人吴晓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意象组合那么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着意象呢?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夫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4、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明确: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明确: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明确:“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平等。
6、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是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学生结合诗句讨论,教师归纳)。
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之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1、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深化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营造氛围,深化主题)。
七、学生跟读配乐朗读(在诗情画意中加深对爱情的理解,在意犹未尽中感受美的真谛)。
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写一首健康的能表达自己观点的爱情诗,适当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实用爱情依赖攀附。
痴情鸟——爱情至上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者。
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平等独立。
木棉——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同甘共苦。
致橡树高一语文教案篇二十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1、从导读入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a、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挺拔()楔()子。
b、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扫清阅读障碍。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细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谈一谈感想,读一读句子。
2、全班交流。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
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
联系上下文理解工程师为什么叹气。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谁知哪些人?
(5)“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6)“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3、结合地方实例及查找的资料,说说你读后的感想。自读自悟。从重点词句中领会课文的中心。这些句子,不用全部讲到,学生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即可。结合生活实际拓展。
巩固学习: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积累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