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心得(优质16篇)
保护环境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通读整篇总结后,要进行仔细的修改和润色,确保语句通顺,内容连贯。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读后会对我们的总结写作产生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摆脱贫困心得篇一
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为推动“书香湖滨”建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湖滨区关于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文化活动的方案》,进一步唤起全民的读书学习热情。当前正值我区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热火朝天开展之际,区扶贫办为全区12个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分发了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摆脱贫困》一书,我作为磁钟乡贾庄村驻村工作队员有幸拜读这本书,为工作、为生活,也为了摆脱“思想上的贫困”,通过认真学习也有了一些感受。
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出版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文章中提到的“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等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在当前全区开展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工作之际,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一个普通的驻村工作队员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方法新方式,让每户贫困群众都走向富裕新路径。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在工作中要坚持入户走访、实地察看,认真调查,对联系村的集体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干部队伍、村情民意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争做精准扶贫工作的“联络员”,架起单位与帮扶村的“连心桥”;当好扶贫工作的“调查员”,帮助村发展理清思路、制定规划;从发展思路进农家、惠农政策进农家、科普信息进农家等方面入手做一名“宣传员”,为群众当好发展“导航器”;按照“个人办小事,单位办大事”的原则,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努力成为群众的亲密“伙伴”和无话不说好“朋友”,做一名“服务员”,着力解决群众眼前困难。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我区是一个城乡兼备的城市区。“围绕城市搞服务、服务城市谋发展”是我区一个战略思路。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村,因此要针对当前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大力发展“第六产业”。即,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发展“第六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农村,改变农业发展前景,所以要坚持以农业为主体;基本做法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基本趋势是让第二、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我区一些乡村在发展综合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像现在胜源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要摆脱贫困,特别是当前我区的12个贫困村要实现脱贫目标,必须引导当地干部群众摆脱思想上的贫困,解放思想,找准扶贫开发的路子,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与贫困作斗争,真正使贫困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全面脱贫。
摆脱贫困心得篇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贫困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峻问题,许多人都在努力摆脱贫困的束缚。然而,贫困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限制,更是一种心态上的囚禁。通过阅读与贫困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我逐渐认识到思维方式和意志力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积累了一些有关摆脱贫困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改变思维方式(250字)。
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对待贫困的态度。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改变思维方式。贫困意味着缺少资源和机会,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我开始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沉溺于困境中。在书籍和文章中,我也读到了许多激励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
第三段:塑造意志力(250字)。
摆脱贫困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通过阅读启示录,我理解到意志力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意志力决定了我们能否保持毅力和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曾经有一次我遇到了困境,感到身心疲惫,但通过阅读有关意志力的书籍,我明白了要克服困难,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自律。意志力是一种锻炼,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我逐渐发现自己的意志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段:积极学习(250字)。
知识是摆脱贫困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和学习,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书籍和文章教会了我许多在贫困境况下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和方法。例如,我通过阅读管理类书籍学到了如何合理规划时间、管理金钱和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帮助我解决了许多摆脱贫困的难题。
第五段:实践出真知(300字)。
最后,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会摆脱贫困的艰辛与收获。我将读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努力工作和不断尝试,我逐渐摆脱了贫困的困境。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塑造意志力,我成功地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并提升了自己的收入水平。同时,我也发现,摆脱贫困并不只是经济上的成功,更包括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通过阅读和学习,我重新获得了自信,拥有了新的价值观和目标。
总结(100字)。
通过阅读与贫困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我领悟到摆脱贫困的关键在于改变思维方式,塑造意志力,积极学习和实践。这些心得体会帮助我逐渐摆脱了贫困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摆脱贫困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和心得,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走出贫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摆脱贫困心得篇三
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仅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成功实现了减贫和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突破,这让我们看到了从“绝对贫困”迈向“相对稳定”的曙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摆脱贫困的体会和心得,期望能够为更多的人带来帮助。
第一段:摆脱贫困需要自我奋斗。
摆脱贫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心。我从小生活在贫穷的农村,在家里的父母亲戚的帮助下,我进入了大学学习。但是,在经历了高考的艰辛、大学的苦学和就业的压力之后,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实践才能摆脱贫困。
我相信,摆脱贫困需要自我奋斗,需要我们发扬拼搏、奋斗精神,才能在生活和事业上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我对教育的认识和追求让我始终坚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贫困家庭的命运。在我看来,教育并不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时常会教育自己,只有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教育上获得成功。教育是一种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智慧,我相信这种智慧能够让人们摆脱贫困。
第三段:政府的扶贫政策的积极作用。
政府的扶贫政策在减贫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许多人通过政府的扶贫计划逐渐脱离了贫困的状态。政府在扶贫上的工作不断深入,扶持范围不断扩大,为广大贫困家庭带来了很多帮助。政府在扶贫上的工作还拓宽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让我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曙光。
第四段:家庭因素对于摆脱贫困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于人们摆脱贫困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政策,让很多家庭集中了最大的关注,家庭的繁荣与幸福对于贫困家庭至关重要。然而,对于拥有强烈内部联系的贫困家庭而言,精神上的扶持和合理的沟通仍是最关键的帮助。
第五段:竞争力是摆脱贫困的重要保证。
摆脱贫困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竞争力是摆脱贫困的重要保证。只有拥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奋斗过程中闯出一番天地,并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我。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培养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求职能力,从而在就业和事业上实现摆脱贫困的目标。
总之,摆脱贫困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需要我们综合考虑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因素,注重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同时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在积极探索、坚定信念的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摆脱贫困”的目标,让我们不断努力、前行。
摆脱贫困心得篇四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于18日至2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农业农村频道晚间黄金时段首播。细心的观众发现,该片由央视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制作。
这是国家乡村振兴局本周内第二次亮相。
国家乡村振兴局首次亮相,是在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第4期上。该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的署名文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释放出一个重要信息——“国家乡村振兴局”已成立。
在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一集《庄严承诺》中,苏国霞以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司长的身份出镜。
截至目前,国家乡村振兴局相关人事任命还未正式公布。选择在媒体上发表7000余字署名文章的形式公开亮相,在过往新机构成立过程中,实属罕见。
而在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一集《庄严承诺》中,也释放出一个新信息:苏国霞以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司长的身份出镜。
那么,国家乡村振兴局一周内两次亮相,释放出了哪些重要信号?
01。
从脱贫摘帽转向乡村振兴。
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接受媒体时表示,“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署名文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的出炉,向外界透露了新机构应运而生,也是从制度层面落实中央关于如何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的构想。
2月18日,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开播。
署名文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中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文中称,脱贫攻坚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了乡村治理的成功方式和有效途径,包括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一起抓,建档立卡、精准施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强化资源要素供给,强化实绩考核制度等,这些都可以在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02。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政策创新。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此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差别很大,前者主要涉及一亿人脱贫问题,后者涉及九亿农民问题;前者涉及12.8万个贫困村,后者涉及57万个行政村;前者主要集中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后者涉及全国2700多个县;前者主要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者着重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郑风田表示,在未来的新发展格局中,农村是有巨大潜力的。过去我们重点是解决接近一亿人的贫困问题,未来的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它是一个全面振兴问题,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与此同时,各地也加大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力度,在顶层设计、乡村产业、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不断推动政策创新的深度、广度。
日前,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建设五年规划——陕西省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正式印发。该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了“产业振兴标准化体系”“生态振兴标准化体系”“文化振兴标准化体系”“人才振兴标准化体系”“组织振兴标准化体系”“乡村规划标准化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化体系”等七个方面的标准体系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则认为,相较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要求更高,包括产业、文化,也包括生态、组织等方方面面。其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并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
专家认为,在此背景下,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成立恰逢其时。
在2月18日的主播说联播中,主播李梓萌说,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负责扶贫的机构叫扶贫办,如今又出现了乡村振兴局。我想,这一方面体现的是连续性,因为摆脱贫困和乡村振兴本来就是一脉相承、前后衔接的。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工作重心在向高质量方向转移,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的最后一集说的就是“再启新程”。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到,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李梓萌说,其实,我们国家之所以能让这么多人脱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标定了之后,一茬接着一茬干,接续奋斗。这里面有制度的优势,也有久久为功的定力。
摆脱贫困心得篇五
摆脱贫困始终是许多人的梦想和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但读书无疑是其中一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读书,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竞争力。然而,单纯地读书可能不足以让人真正摆脱贫困,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因素来配合。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发现坚持读书、发展技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及不断学习与进步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首先,坚持读书是摆脱贫困的基石。阅读能够开阔人们的眼界,丰富人的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动态和前沿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人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此外,读书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面对困难和难题时,阅读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帮助我们摆脱贫困的困境。
然而,单纯地读书并不能让人真正摆脱贫困。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技能。技能能够直接为我们带来收入和机会,而且技能的培养也不一定需要读书,可以通过学徒、实践和培训等途径来获取。例如,学习一门技术,如编程、设计、机械制造等,可以让我们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掌握一项技能不仅意味着我们可以为自己赚取更多的收入,还意味着我们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除了拓宽知识面和发展技能,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在职场和社会中更容易得到承认和提升。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中受益,激发自己的潜力。同时,积极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也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发掘和利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主动与他人交流,多参加社交活动,争取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养成积极的态度也是摆脱贫困的关键。积极的态度可以促使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努力和奋斗。现实中,摆脱贫困并非易事,常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阻碍。此时,只有心怀信心和希望,才能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且,积极的态度还能够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帮助他们拥有更加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最后,不断学习和进步是摆脱贫困的助推器。世界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来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只有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学习,我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加摆脱贫困的机会。同时,学习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拓宽我们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
综上所述,摆脱贫困需要坚持读书、发展技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及不断学习与进步。这些因素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帮助我们实现摆脱贫困的梦想。在追求摆脱贫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并努力奋斗,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摆脱贫困的目标。
摆脱贫困心得篇六
最近,《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出发点,立足闽东实际,通过提倡弱鸟先飞、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高瞻远瞩、意切言尽、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思想深刻,对我们这些基层干部深有启发。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说说我的感受。
一是观念先富。乡镇村居经济发展不平衡,悬殊较大,许多村居都想摆脱贫困现状,过上百姓富,生态美的生活,但是,我们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要有摆脱贫困的信念。在书中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我认为政府在观念上要带领群众先富,在政策上要扶持群众发展,在创业上要动员全民参与。
二是方向找准。各地区发展经济条件不同,发展经济不能跟风而上,要结合实际,要摆脱贫困不是政府要富是群众要富。我们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定位,解放我们的思想,这样工作起来才能知道方向。要有不畏艰难的精神,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摆脱贫困,需要全社会参与,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想群众所想,才能解群众所忧,把群众的利益摆在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特别要注重对贫困家庭的关心和帮助,“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
三是信念坚定。我们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在我们推进乡镇村居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基层群体由于受狭隘的空间地域等限制,使干部、群众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生存状况,要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只有秉持“滴水穿石”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镇经济落后情况。就像习总书记“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一点一滴积。
摆脱贫困心得篇七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一大困扰,而摆脱贫困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幸福生活。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扶贫目标,这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为《摆脱贫困》,作者是章老师。通过这本书,我汲取了许多有关摆脱贫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追求知识是摆脱贫困的起点。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章老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育和学习,我们才能够打破贫困的枷锁。我深有体会,因为在我的家乡,许多人由于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导致他们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机会。而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却可以更好地利用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创造更多的机会,摆脱贫困。因此,追求知识是摆脱贫困的起点。
第三段: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书中,章老师提到了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人们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是应该积极探索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发掘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并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第四段:勇于面对困难并不断努力。
摆脱贫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困难和挫折时常伴随。章老师在书中告诫我们,不要害怕困难,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摆脱贫困的目标。我深有感触,因为我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我学到了从困境中成长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五段:奉献社会,帮助他人摆脱贫困。
在书的结尾,章老师提到了通过奉献社会来帮助他人摆脱贫困的重要性。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优秀的公益活动和志愿者组织,他们通过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们。我深受鼓舞,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公益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那些处境艰难的人们,让他们有机会摆脱贫困,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结部分:
通过阅读《摆脱贫困》,我深刻了解到了摆脱贫困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该追求知识,不断学习;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勇敢面对困难,努力奋斗,并且奉献社会,帮助他人摆脱贫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实现这个美好目标而努力!
摆脱贫困心得篇八
近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于__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背景下,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文章中让人深刻领会到了“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我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教育新方法新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走向富裕新路径。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实际。也对教育工作起着指导作用,我们要找准的路子,就是坚持加强理念科学化,把理念变成制度,使制度体现规范,让规范成为强化监管的行为和成果。以深入推进“五化”建设,引领广大教职工走出一条富裕发展的路子。
摆脱贫困心得篇九
《摆脱贫困》一书是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习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摆脱贫困心得篇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到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近,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著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习近平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决条件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他强调,“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他还指出,摆脱贫困,很重要的是要提倡振奋精神,增强自信心。他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中指出,“如果人们只看到穷,但不是历史地看,发展地看,就很容易失去自信心”,“在讲‘贫困’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他强调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12月,他在河北阜平县调研时又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首要的是彻底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坚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工作重点。我们深刻体会到,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要树立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念信心,越要坚定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决心毅力,让观念“先飞”,让思想先行,不等不靠、积极作为,把优势做足,把特色做强,把短板补上。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十八大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招是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他还专门对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闽东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都要以改革总揽全局,扶贫工作也要贯彻改革精神”,“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他指出,“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他就发展畲族经济指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作用,读来特别发人深省。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当前,福建正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摆脱贫困心得篇十一
《摆脱贫困》一书立足宁德实际提出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输血”不“造血”,而是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这是本书深入论述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书中,习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变革。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有相关的社会条件支撑;另一方面,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才能为摆脱贫困打下扎实的基础,创造真正美好的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基本的是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书中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要协调统一。在部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习近平同志高度强调引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指出“经济的不发达,决不能成为不办科技教育的理由”,“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
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还源于作者对现代社会大生产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例如,作者从闽东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发展大农业的整体脱贫路子。传统的小农业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化必然涉及到观念、行为、体制等等方面的系统转变,必然要求建设完整的、相互关联的社会服务体系,由此也就意味着需要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
伟大的理论源于鲜活的实践,反过来又有效地指导实践。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摆脱贫困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会误入歧途。通观全书,作者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跃然纸上。
摆脱贫困心得篇十二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在网络、刊物等各种平台上看到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的评论或者读后感,单看这些评论和读后感的内容就让本人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冲动。拜读后,才知这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的一版,最早出版的时间是在__年前,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下面结合本人作为中学团干和教师的工作谈几点《摆脱贫困》一书的读后感。
首先,《摆脱贫困》一书传递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为当时宁德地委书记的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的观点、看法、理论极富高度、全面性、前瞻性,总书记给宁德留下的这笔可贵精神财富,宁德市也不断地传承、发展。当下宁德市的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走进每个乡村都能感受到整洁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景象,这些都极大地契合了当时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如何摆脱贫困的观点。
其次,总书记当时针对宁德地区摆脱贫困提出的“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观点,就是要求我们闽东地区人民要发扬脚踏实地精神的同时在观念、想法上也要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作为宁德一所百年老校的教师,本人觉得学校近几年开展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倡的是在保留传统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比较大的创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神。
习总书记曾经留给宁德的这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经过20多年各行各业的实践检验,极大地促进了宁德地区的发展。本人坚信,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宁德地区将会继续坚定地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敢想敢做的精神,全面建成六新大宁德!
摆脱贫困心得篇十三
观《摆脱贫困》,心中涌动着激动和感动。这部电影真实地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以及乡村振兴的艰辛努力。通过影片,我深刻地认识到贫困不是命运的束缚,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去改变的。下面,我将从电影所呈现的勇气、奋斗、担责和温暖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观影心得。
首先,影片中展现了贫困地区人民坚毅不拔的勇气。贫困并没有让他们屈服,反而激发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激情。无论是乡村学校的老师还是脱贫攻坚的村干部,他们都在艰苦的环境下迎难而上,面对困境不退缩,而是用坚韧的毅力与贫困作斗争。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贫穷并不是改变不了的结局,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能迎难而上,扭转乾坤。
其次,电影中展现了脱贫攻坚干部们的奋斗精神。干部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脱贫攻坚中,他们毫不畏惧地面对千山万水,深入贫困村,带领贫困户走出困境。为了让贫困户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扶贫,帮助村民们开展各种致富项目。通过干部们的努力,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远离了贫困线,迎来了美好的未来。
再次,电影中展现了每个人都有担责的觉醒。影片中,不仅有主动参与扶贫工作的村民们,还有那些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们。他们捐资助学,创造就业机会,为贫困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有那些担当着社会责任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们,他们为贫困群众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电影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扶贫事业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
最后,这部电影中还散发出一股温暖的力量。贫困地区的人民常年生活在困难和贫穷之中,但他们从不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仍然相互扶持,互相关爱。这种温暖的互助精神感染了所有观众,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唤醒了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呵护之心。
观看《摆脱贫困》,让我深刻认识到贫困并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坎,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就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无论是勇气,奋斗,担责还是温暖,都是脱贫攻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让我们以电影中的英雄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摆脱贫困心得篇十四
近期重读22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思绪万千。全书共11万字,收录了他在1988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书中29篇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阐述了一系列极富前瞻性的观点,论述精辟,思想深刻鲜明。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许多观点,在经过20多年的时光洗礼后,仍显现出熠熠的思想光辉。尤其是通篇围绕的“摆脱贫困”主题,恰是当前我县面临的关键课题。静心潜读的这部著作,对于我县实现“三年脱贫,五年奔小康,力争全省二十强”有重要启迪。
大力消除贫困意识。《摆脱贫困》一书开篇即探讨“弱鸟如何先飞”.文中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贫困县意识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比如怨天尤人、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等靠要”等意识,会很大程度上削弱党组织与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扶贫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治心。淡化贫困县意识,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初省委、省政府确定古田作为全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面对这一落后局面,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省政协主席张昌平的大力推动下,倡导立说立行,说干就干的作风,推行“五加二”、“白加黑”和“一线工作法”,只争朝夕、快马加鞭,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以快节奏实现快发展。当前,高速、高铁建设全面推进,古田已经具备了后发赶超、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大干一番,正当其时。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倍加珍惜这宝贵的历史机遇,倍加呵护这难得的发展氛围,振奋精神,大胆突破,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实行“下指标、压任务,上电视、作表态”制度,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件件工作有落实,比学赶超抓落实。要实施“人才兴村富农三年双倍增”、选派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交流、到项目(企业)一线开展服务、到扶贫重点村驻村帮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大“慵懒散浮”、“中梗阻”惩治力度,转变干部作风。
大力增强机遇意识。同志对机遇高度重视,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对闽东面临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刻分析,引导大家要运用好现有机遇。这种高度重视机遇的精神,对新交通格局下推动古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京台高速、合福高铁的陆续开通,古田经济发展必将进入大飞跃大提升的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如何从显性的效应入手,挖掘蕴藏的效应,谋求“两高”效应的倍加和几何效果,实现助推古田大发展,这正是古田人民在思考和要努力去实现的任务。(1)要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要立足陈靖姑文化、“湖城一体”、圆瑛文化等旅游资源、生态优势,加强与周边市县间的区域合作,建立区域合作对话机制,不断完善区域旅游系统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坚定实施“融入环三核心区、打造省会后花园”的发展战略,以高速、高铁开通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和疗养旅游。(2)要抓好园区经济建设,打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平台。促进有竞争力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向大甲工业园区、黄田库区工业集中区等园区聚集,依托特色产业,真正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互助互动的“块状经济”带。要依托高速、高铁,大力发展道口经济。(3)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加强“湖城一体”建设,构建“城在湖边、湖在城中”和谐宜居的新县城。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加快建立社会化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同时,不断推进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大力突出特色意识。“产业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云生从龙,凤生从虎’,我们要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寻找突破口,使资源的差异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相吻合。”这些具有具体操作意义的产业调整论断正是同志在宁工作期间的真切体会,同时也体现了同志发展经济与摆脱贫困的决心。我县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这些比较资源优势将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以大农业的观念抓农业,围绕农业办工业,不仅是古田工业的突破方向,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是统筹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要“立足区域优势,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导(支柱)产业。”我县是农业大县,物产丰富、品种繁多,是著名的水果之乡,更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都”.要将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继续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发展,要加强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好物质基础。同志在20多年前就指出“古田的食用菌深加工,是很有前途的产业,对这些原料充足、市场销路看好的产业,要采取有力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批量,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因此我县要不断在政策扶持、标准制定、品牌培育和科技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加强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推广。要充分发挥好“古田银耳”这一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强品牌管理与宣传,加大品牌授权力度,加强银耳品质标准化管理。完善提升食用菌批发市场体系,依托渤海商品交易所强大的网络平台优势,推动古田银耳产业转型升级。
摆脱贫困心得篇十五
《摆脱贫困》一本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29篇重要讲话、文章的书籍。书刚拿在手,我心里嘀咕:“一本关于一个城市发展的书籍,一位领导人的讲话,读起来会不会难懂?”轻启书扉,目录中的几行字吸引了我的目光:弱鸟先飞、滴水石穿、从政杂谈……“似乎是本平实易懂、形象生动的书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起来。书里语言贴近生活,比喻让人容易理解,数据来自实地调研,篇篇文章值得精读,值得反思。
一思“弱鸟先飞”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1988年处于十分贫困的闽东,如何让这只“弱鸟”先飞,在调查闽东九县后习总书记有了:树立“先飞”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鸿鹄之志四点看法。文章中提到的:“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
反思现今的自己,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入队才满1年、接触现在的专业工作才近半年的统计人,才浅尝统计的博大精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急需提高的业务能力也有很多。做改变、促进步,首先正视自己的这些“贫”。明确自己的不足有哪些,如何改正、提高的措施方法才能被恰当地对准方向、摆对位置。快速补上业务上的落差是当务之急,练好业务能力就如“飞洋过海”的本领。平时积极地与对应处室、同级地市、县级队专业人员请教、沟通是一副特效药,它能在我疑惑不解时,在我混沌迷糊时给我清晰地指引。怎样能羽翼丰满呢?这不单需要时间的磨砺,还需要平时实践的积累以及反复研读制度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书籍的收获。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强”,只有自己知识丰富了、能力提升了,才能熟练掌握业务,更好地指导开展工作,更好地与企业沟通,更好地让统计服务于社会。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者的鸿鹄之志,在我看来,就是让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怀揣着坚定的用数字尊重社会的信念,恪守统计职业道德,才能确保我们大家统计事业更好地、更广泛地被公众接受。因为我相信: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二思“滴水穿石”
“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这些都是小学时候便已熟知的道理,告诉我们凡事要有恒心、有毅力。这篇《滴水穿石的启示》不单局限于恒,还道出了其他的道理:“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通篇对我最大触动的是“敢”字,因为性格原因,很多时候,面对陌生人、领导自己表现得非常拘谨,给人的印象要么是过于冷漠、要么是呆头呆脑。几次和同事、领导的谈话,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统计调查需要与企业人员、调查户、社会公众、等各行各业广大的调查对象沟通,如果自己不“敢”,工作开展会遇到阻力。在单位日常的工作中,免不了与上级领导、上级单位的沟通,这些不“敢”自然不会带来畅通地沟通和满意的结果。打破不“敢”的心魔,就如《重返地球》中父亲告诉儿子的那句话:“恐惧只是你的选择。”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唯有首先相信自己、逐渐改变自己,凡事“敢”想、“敢”说、“敢”做,才更好地展现自己。
三思“从政杂谈”
这篇文章里从“‘芝麻官’千钧担、青年干部四忌、为官四要、念好‘人才经’、领导者的修养”5个方面谈青年领导干部如何干好工作。有些内容虽写领导用人、为官及修养,但其中道理,值得品味。此间道理相互贯通,可由彼及此,对照促进。“芝麻官”千钧担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为人光明磊落,是做人基本原则之一,凡事有担当是一名青年应当担负的。“芝麻官”还道出了基层工作的复杂,基层是与百姓接触最多的,也是锻炼培养人的地方,对于经验的积累、个人的锻炼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照自己在平时的工作检查、访厂工作以及统计宣传等与社会公众接触的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时刻牢记自己代表的是统计的形象,要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在与基层人员、调查对象沟通要注重方式方法,才能使工作有序开展,不断获得收获。
青年干部四忌中提到了:“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求成心切、操之过急,在现今快速信息时代是许多人的通病。“急躁、烦躁、焦躁”似乎充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与别人的沟通中,如果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完全灌输给别人,不但得不到认同,反而适得其反。还记得刚接手现在从事的专业时,因为急着要一份报告,在与县里专业人员的沟通上产生了些摩擦,双方都有些不愉快。一天我和科长谈起此事,他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在要求县里做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清这项工作是不是临时要求做的,如果是,人家做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先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才导致无法提供。县里的专业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个专业,一时兼顾不上是正常的。另外还有个沟通小‘技巧’:别一大早,一开口就谈工作,就像闽南茶文化一样,坐下来先泡茶,你先跟别人问个好,再谈工作的事,不是能更好么?”按照科长传授的经验,此后与县里的专业人员沟通,再没有出现双方不愉快的现象。通过此次事情,我告诉自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心平气和,工作就能开展得更加顺利,自己和他人的心情也能够更愉悦。
古语有云:“三思而后行”,是说要让我们养成做事前谨慎思考,再做事的习惯。而我认为不单单做事前,在做事后也应该多反思自身;不止于“三”思,应该多思。此书在通熟易懂的语言文字中道出那些我们虽然熟知却时常忽视的道理,反复品茗,犹如茶香环绕,滋养思想,促人奋进。
摆脱贫困心得篇十六
近年来,摆脱贫困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穷人和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试图寻找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解决贫困问题的建议。
第一段:生活在贫困的阴影下。
贫困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教育程度和未来发展机会。许多贫困地区的居民通过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来度过日子,甚至无法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和教育资源。因此,贫困不仅是一个问题,更是一种霸权,剥夺了穷人的自由和尊严。
第二段:摆脱贫困需要付出努力。
要摆脱贫困,只有努力奋斗才是通向成功的独木桥。贫困是一种缺陷,而成功是一种努力的人生态度。通过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拓展视野,可以培养自己的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机会。这样,即使家境贫困,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来攀登人生巅峰。
第三段: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关键。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职业竞争力。教育不仅是一次求知的旅程,更是一次开发世界、改变命运的机会。因此,要想摆脱贫困,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段:社会公正的建立。
实现社会公正也需要作为摆脱贫困的一种方法。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政府应该实施更公平和更好的政策来缓解贫困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人们应该加强自我教育,改变贫困地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如果我们一起努力,相信贫困会很快成为过去时,我们会迎来更美好、更富足的未来。
对于摆脱贫困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事实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骄傲和尊重的事情。无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还是通过社会帮助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摆脱贫困本身都是一种光荣和骄傲。当然,随之而来的责任也更加重大,要不断保持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论:
贫困问题是一个在当今社会中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教育和社会公正的建立,摆脱贫困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贫穷将不再存在,我们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