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教学设计(实用21篇)
阅读理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和信息。完美的总结应具备简洁明了、准确有力的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案例和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启发和思考。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一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而且本班学生在《70首必背古诗》阅读中已会背诵,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1、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2、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3、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方法:想画面)。
4、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5、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6、镜头再转换,你还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7、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8、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9、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0、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板书:人勤)。
但,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二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话大概意思。
3、学生用三句话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 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2名左右)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课件2)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播放课文朗读)
师:
1、你觉得这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2、其实,你们说的这些就是读古诗的基本要求。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也是这样读的。现在就请你们翻开书本108页,自己这样读一读吧。
4、咱们同学善于倾听别人朗读,你听出了什么?(好?哪里好? 不好?那你来读读)
5、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蚕桑)(课件4)
6、诗中有几处多音字,在哪?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课件5)
7、请1、2组的同学熟练地把最后一句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8、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
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2、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哪一小组愿意这样读。还有哪组愿意这样读。
3、他们读得好吗?为什么?
4、大家一起读吧!相信投入地读你们一定能把文字变成画面。
5、亲爱的同学们,此刻,老师已经被陶醉了,就让我们在翁卷的指引下,走入前两句诗吧!
1、(谁来读?)你们听听前两句的描写,让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答相机板书。这些景物你们看到了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想说哪个就说哪个吧?
3、相机解:绿遍山原
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
解:子规 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
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
4、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
5、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过渡: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说得好呀!它在催我们干农活了。到底该干哪些农活呢?自己读后两句吧!
1、你读到了什么?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相机板书: 才 又 )
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4、这样的忙,该怎样读出来呢?请你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村民的忙碌。
5、全班齐读
想像:忙碌的村民一边忙一边会想些什么呢?(指名答)
虽然忙但忙中有乐啊!把你们的感悟再加进去,读。
2、如此的美景,如此的村民,此刻翁卷都看见,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3、同学们啊,此情此景,你们也都看到了。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4、是啊!咱们的心和翁卷的心是相通的,现在就把自己当成翁卷,读出来吧!
5、初夏,我来到了乡村,举目望去,(绿遍山原……)
6、谁愿意自己诵读。
7、配上音乐:一起诵读吧!
8、亲爱的同学们,此刻我学得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乡村四月吧!(音乐课件)
古有翁卷写诗,今有四年级的同学写文,请你们拿出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像到的写下来,写一篇短文。(作业布置)
附: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山原 白满川 景美
子规 雨如烟
闲人少
才…… 又 …… 人勤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三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
2、多媒体设备。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1、复习学习古诗:知 诗 人,读 诗 文,解 诗 意,入 诗 境,悟 诗 情
2、师范读(用二二三的形式读)
3、自读,指名朗读,齐读。
4、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了解每句诗的意思。
5、汇报
(1)品读景美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 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b 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2)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
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板书:景美
(2)品读人勤。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板书:人勤
8.鼓励学生作诗。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读诗。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四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两首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并尝试自学田园诗。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玩个游戏怎么样?老师带来几幅画,看谁能够一看到画,就想到一句古诗,当然,越多越好!想挑战么?好吧!(出示图)有一句话是这样评价古诗的:(出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读,这是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好了,我们上课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并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一、上课导入: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田园诗(打开课本)。
过渡:那么如何读才能体会田园诗的美呢?
1、趣读,体会音韵美。
(1)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引导:是啊,大家都觉得这样很有趣呢!原来读诗还可以通过击掌打出节奏其实击掌还有很多种,不止他这一种可以自己击掌,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击掌打出很多节奏!你会吗?对对,就是这样读!还可以同桌相互击掌读!(示范)除了这种形式,其实还可以标上音乐的符号来读呢!(示范)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其实读诗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
引导:(预设:若仍然223的节奏,)看来你们都习惯于223的节奏读法,你们听,老师还可以这样读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知道吗?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示范:自拍、同桌拍)。
(2)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或者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小结:不同节奏、不同形式读古诗,多有趣啊!
2.听读,想象画面美。
(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2)示范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啊!”
(3)感悟方法:
a.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会有怎样的评价?(对老师想象的画面进行评价,对老师描述的语言进行评价等)。
b.刚才老师读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画面吗?
(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5)组内交流:
(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体会忙碌,拓展想象: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景人)。
c.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3、背读,感悟情感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自己练习一下谁愿意来背?大家一起背一下(出示:这就是背读,感悟情感美)(配乐)。
三、作业。
1、课后积累更多的田园诗。
2、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自学《渔歌子》。
[设计意图:总结田园诗的特点,注重课外积累田园诗,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田园诗歌淡雅、恬静、清新、自然,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画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方法上,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趣读、”“听读”、“背读”带领学生从音韵、画面、情感三方面去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五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达到会背诵。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和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3、领悟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主动地进行语言的品味和体会,感悟诗歌所表达的美。
1、书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符号你会联想到什么?它特别像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学生自后发挥)
2、书写“ ”,再来看这个符号,你又想到了什么?它像哪个字?本意就是河流,古代的人在发明字的时候,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某些事物的大致轮廓,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像刚才我们看到的“木” 和“川”。
3、汉字神奇的地方不仅如此,再来看老师在木字上添加,书写出“桑”,看到这个字,想起了上期我们学过的一首《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书写“天”和“虫”,看这两个字能组合成什么字——蚕,为什么会用这两个字组成小小的“蚕”字呢?(大胆联想,结合蚕的神奇。)
4、继续添加书写“木—— 村”,看到这个“村”你想到了哪些词?(尽可能的组词,培养组词能力)
引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来自乡村的诗人,他生于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他一生不曾做官,他把他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他所喜爱的诗歌创作,是一位真正的布衣诗人。他用他的诗歌描绘着建乡那别致的水乡景色。每当人们提到他,就马上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1、首先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之后用你的行动告诉我)
2、同学们这首诗变成我们琅琅上口的童谣吧!(小手准备起来)
3、当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让我们也踏起来吧,踏出诗的节奏。
(练读中让学生基本达到会背)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踏出诗的节奏,好药会从诗中读出画儿来,从画儿中体会诗的意蕴。
1、出示“绿遍山原”,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儿呢?
山岭和原野都绿了。(具体一些,想象的再丰富一些)
山陵是绿色的,原野是绿色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绿的世界。
你想起了哪些词:草木茂盛、郁郁葱葱
2、出示“白满川”
你从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可以先结合注释理解)
江南有水乡之称,河流弯弯从稻田流过,从小村庄里流过,此时,天色和水色相互辉映,河面上一片亮白。(通过想象和观赏来帮助学生理解)
水面图1:波光粼粼
水面图2:白茫茫,雾气弥漫
3、同学们已经从诗中看出了画儿来了,出示图3,把你的诗送进这个画面中去吧!
绿遍山野绿满川(读出味儿道来)
4、你觉得在这一句诗中诗人的哪个字用得最好,先自己品一品,然后用笔画出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品字词,培养语感)
重点“绿 白” “遍 满”
5、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你从诗人的诗中听到了什么?(子规声声)
6、可是子规声声唤来了这诗中的雨,诗人说的这是什么样的雨呢?如烟的雨,还可以说成什么?(蒙蒙细雨、烟雨蒙蒙、缥缈、如轻纱,似薄雾。)
7、读出你的这种感受来吧!“子规声里雨如烟”。两句练读: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8、在诗人的眼里,不仅仅只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在我们这迷人的田园风光中,作者还看到了一种更亲切的画面,那是谁?(家乡的人们)他们在做什么呢?从后句诗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人们的忙碌、繁忙)
9、你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呢?“才……有……”“闲人少”试读感悟人们的繁忙,紧张。
10、回到题目总结:乡村四月美景图
这首诗不仅为我们描写了田园风光的美,而且也通过诗人赞美了勤劳的人们。
出示画面,同学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些诗人的乡村四月美景图吧。读整首诗,音乐开始了。吟诵。
1、江南乡村生活令我们充满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再去感受乡村生活的另一个画面吧!
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引导想象画面:在小草发芽、生长、,黄莺飞舞的春天里,那拂堤上的杨柳刚刚透出黄嫩的枝芽儿,顽皮的孩子们呀,正在趁着春风放飞一只又一只五彩的风筝。
同样有美景呀,小草、黄莺、杨柳。
同样的人呀,是那些顽皮、可爱、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读一读(让我们吟诵出这首诗吧)
2、原来,我们眼中的乡村生活便是一首首令人回味的诗,一副美妙的画儿,那画中的一草一木,那画中熟悉的人既让我们感到亲切,又让我们留恋。
可曾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诗的影子,看(出示画面),那诗歌就在它顽强而又柔嫩的细芽之中。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看,那诗的身影可在风中摇摆,飞上了柳梢。
《垂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乡村四月 美景 图
宋:翁卷
景美 葱葱 粼粼 声声 蒙蒙
人美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六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吟、唱等多元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通过对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一、入境——启动情智
2、补充板书 乡村四月
让我们跟着宋代诗人翁卷的步伐一起走进“乡村四月”。
3、交流资料,知诗人。
师:800多年前南宋时期我们浙江有一位诗人用诗把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他就是——(板书翁卷)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 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在他们四人中翁卷年事最高。著有《西岩集》、《苇碧轩集》等。他的诗显的较为平易,但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
二.感悟交流——生成展现情智
(一)读一读: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板书:读)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
3.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4.再读古诗,初知大意。
5.初步触摸古诗意韵。
师: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景美、人勤)
(二)吟一吟:
1.生吟古诗。
师:那你们谁能把乡村四月的景美人勤读出来呢?试试吧。(生自主读)
2.师范吟古诗。(板书:吟)
3.学生想象吟诵。师:哪个词让你最有感觉,能勾起你无限的想象?把你听诗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听听。(生汇报并发挥想象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生1: “绿遍”让我看到了乡村到处一片葱茏的景象。
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传递给大家。读
生2: “白满”让我仿佛看到了乡村的稻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一眼望去,闪着金光。
师: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再读
生3: “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云雾迷蒙的仙境之中。
师:多让人向往啊!把我们也带到你那神仙般的境界之中。请读
生4: “子规声”好美啊!象在唱歌。
师:是吗?不行,不行,我们也要去听歌。
生5: “闲人少”、“才了……又……”让感受到了乡村的四月很繁忙。
师: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 哪有辛弃疾笔下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 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示这两句诗)
生:才了耘田夜又绩麻。(真不简单,你们都会改诗了。)
(三).拓展语言训练。
师:除了这些农活,你还能想象出乡亲们在忙什么吗?也用“才了……又……”的句式说一说?(生回答)
师:我们来对对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
师:好,孩子们,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带着无限的想象由生1、2、3、4同学来合作吟一吟。(板书:吟一吟)
师:听听杜鹃鸟清脆的鸣声,淋浴着袅袅的雨雾,请你们深深地吸一口气,把你们的想象放进诗里吟一吟。(生齐读)
过渡: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加上你们美美的吟诵,让乡村四月这幅画卷充满勃勃生机。
(四)小结
师:农人的辛勤劳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是啊!乡村的四月正是播种的季节,繁忙的季节。景美人更美!
三.表达——发展情智
1.感情升华。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吗?
2.吟唱古诗。
师:是啊!没有春的耕耘哪有夏的一路芳香,秋的硕果累累。让我们记住翁卷,记住《乡村四月》,感恩农民伯伯,是他们告诉了我们美的真谛!再读古诗。
3.乡村四月,美丽的农家风光令人陶醉,勤劳的农家人更令人感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希望同学们随着诗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贴近农人脉搏,感受田园诗情。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 白满
景美 读
子规 烟雨
闲人 少
人勤 吟
才了 又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懂得珍惜时间。
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屏幕出示句子“三峡百草香五峰千珠碧”,请生读,引出采花是以茶闻名的小乡村。板书:乡村。
2、用词语描述或是赞美家乡的春天。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遂道,随着宋朝的翁卷一起去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四月。
二、初读。
1、自读作者的小资料,并作汇报。
2、用已有的学诗的经验将诗读正确。指生读。
3、用对联教学生字,结合不同读音的字意教学多音字。
4、观察每句诗的字数,明白诗为七言诗。学划分节奏,视频观看朗读,自由读。
师: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看诗中的哪些句子向我们描绘了如画的风景。板书:景。
三、研读。
1、生自读诗,交流得出写景的句子为第一二句。
2、出示一二两句诗:
(1)在这画中的底色是什么颜色?板书:色。
(3)诗中还给这画点缀了什么颜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结合注释理解“白满川”,图片讲解。
师:这画生机勃勃,安静祥和。板书:静。读诗,看这画中还缺什么?
(4)杜鹃在干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
(7)结合图,回忆前两天刚下的春雨,我们还可以把春雨比作什么?
师:前两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静动结合的风景画。板书显现:有声有色静动结合。
(8)齐读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向你的同桌描述这画面。指生说。
3、出示三四句诗:
(1)生读并汇报人们在干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才了……又……。
(2)用生活经验谈谈,人们除了这两件事,还会做别的什么事?所以诗中用什么来写人们的生活?板书:闲人少。
(3)你感受到那里的人们生活怎样?用组词的方法理解“闲”字。
(4)懒惰的人会不会有做不完的事?你体会到那里的人们身上的什么品质?
师: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著名的小品演员赵本山在他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者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此时,我们不仅感到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也怎样?生说师板书:美。
(5)带着赞美之情再读诗歌,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生说。
四、总结感悟。
1、听着同学们的描述,不禁让我想起了农村的一句老话“一年之计在于春”啊,你能想象此时的农民朋友们心中在想些什么吗?生说。
2、借江南勤劳的农民谈学生的现在并出示两句话,屏幕出示: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师生同读,懂得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诵读,将诗和句子同记在心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景:有声有色静动结合。
美
人:闲人少。
才了……又……。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八
本文是关于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诗题。
1、了解诗人。
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走进了乡村,领略了乡村风景的美,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乐与趣。其实很多诗人也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了解他。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2、揭示诗题。
3、理解诗题。
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农历四月,夏初;地点:江南的乡村。)。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江南乡村初夏的气息!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到清爽、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正音。
三、品读,感受诗情。
(一)景美。
1、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逐个交流。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白满川:那平地上白茫茫的是什么呀?(图片助解)。
一道道河渠纵横交错,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那一口口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池塘也是白茫茫的。
镶嵌在绿色的山原上,真是美极了。
子归声:在这如画般的美景中,使人听到的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声,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5、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述一番吗?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雨雾之中。不时,传来布谷鸟悦耳婉转的鸣叫声,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6、感情朗读。
7、小结: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二)人勤。
1、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人忙、勤)。
2、你从哪里读出农民忙、勤?(蚕桑、插田、闲人少、才了又)。
3、理解:闲人少。人们可能还在忙些什么?结合拓展《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
4、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更加妙不可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着诗人作诗:才了……又……夸夸人们的勤劳。
7、感情朗读。
四、美读,升华感情。
1、补充: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引读古诗。
3、熟读成诵。
4、再读诗题。
五、拓展,走出文本。
欣赏田园风光图片说诗句。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九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而且本班学生在《70首必背古诗》阅读中已会背诵,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热身】。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1、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2、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3、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方法:想画面)。
4、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5、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6、镜头再转换,你还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7、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8、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9、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0、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板书:人勤)。
但,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田园乐(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3、作业:
1)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板书设计:
(宋)翁卷。
绿原白川景美。
子规烟雨。
闲人少人勤。
才……又。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十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
1、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
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给这首诗的1、2句配上一幅画,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我准备用()画,因为。
3、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方法:想画面)。
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
5、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7、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镜头再转换,你能听到那些声音?子规是怎样啼叫的?(古诗介入)。
如:我仿佛听到的声音是:
8、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吹面不寒杨柳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1、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板书:人勤)。
4、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景人)。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村夜(唐)白居易。
田园乐(唐)王维。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一生无憾。
3、作业:
1)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自由读(二)、指名读(三)、教师范读。
(四)、指名读(五)、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又---”进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又---”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众生(读出赞美之情)。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十二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蚕、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做到熟读成诵。
3.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4、激发想象,把诗改写成小作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1.抓住重点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2.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田园乐》《雨过山村》《约客》。
一、课前带文,感受田园风光。
1、描述情景读,揭题。
听着抒情的音乐,让我们仿佛走进了田园。田园风光,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欣,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王维的《田园乐》生:《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译诗解文读。
师: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雨滴,绿绿的柳树笼着淡淡的春烟。生: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家童都还没有打扫地上的落花呢!莺鸟啼叫,山客还在酣眠。
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3、真是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啊。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请跟着老师一起,到王维的画里去走一走吧!
4、师描绘图画,生听,想像画面,填写句子。
春天来了,桃花开得多热闹啊!有的桃花红彤彤的,像一团团火焰;有的桃花是淡粉色的,像一片霞;有的桃花还是花骨朵儿;有的羞答答地展开了几片花瓣;有的已经展开了笑脸,尽情展示她的美丽。在这清晨淡淡的雾色中,千万条柳枝随风舞弄着她柔软的身姿,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之中。耳边传来黄莺的歌唱,真好听啊!别说山客不想醒来,连同学们都陶醉了。
能不能告诉大家,在这幅画里,我看到了,闻到了,听到。
5、师小结:桃红,柳绿,花落,莺啼,诗人为我们描画出的美丽的田园风光如画般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读着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产生无尽的想象。
6、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首由宋代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继续享受如画的田园。(出示课件,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韵律。
(一)初读诗,读准确。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原文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上两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再把它读通读顺。
2、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有没有错,(你读得很正确,并且流利,但有两个字的读音老师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蚕、桑)学习生字“蚕”“桑”及讲读多音字“了”。
老师很想听一听“”,开始——)。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诗,读节律。
1、同学们,诗不但要读正确了,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
老师出示第一句,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读一读。——绿遍山原白满川。
a、请生读,师注意评价。
(师示范读,再让他跟读提示:节奏之间要读得声断气连)。
b、请全班齐读,(读得很好,真是有板有眼)。
2、让我们仿照第一句的节奏,标出其它三句的节奏。
3、二人小组互读互听。
4、师出示整首词的节奏,男女生读诗。(评:读的节奏很准确;真是有板有眼。)。
(三)读韵味。
1、师范读韵脚。(出示韵脚,同学们听一听,老师的红色的字读得有什么不同?)。
2、生说自己的发现。
3、师:在诗句的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能使诗句的音韵更加地和谐优美。这就是押韵。
4、请学生练读,感受音韵回旋。
5、小组赛读。(两大组比一比,评:真是和谐优美;老师听到了回旋的音。
韵;)。
6、咱们配乐齐读一下,一定会读得更好。(配乐)。
三、悟情品境释疑交流。
1、译诗解文读。(调换顺序再读一遍)。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看到春天来了,山坡田野间草木青绿,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四月到了,正值农时,没有人闲着。
师: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去插秧了。
生: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组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组1、2:山朗润起来了,
组1、2、3:水涨起来了,
组1、2、3、4: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组1、2、3、4: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组1、2、3:风轻悄悄的,
组1、2:草软绵绵的。
师:四月的江南,无论哪里都是绿的:(补白想象发散读)。
生:想象,四月的江南,绿了。
师: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生1:墨绿、浅绿、嫩绿、
生2:翠绿、淡绿、粉绿?
生3: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师:刮的风是绿的,
生4:下的雨是绿的;
师:流的水是绿的,
生5:阳光也是绿的。
师: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生6:挤在一起,
师:重叠在一起,
生7: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师:那一望无际的绿啊,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告诉我们这无边的绿?(遍)。
2、师:除了绿色,还有什么色彩?——白。(出示图片)。
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师:难怪诗人会这样写——。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3、乡村的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们听——(杜鹃声)在子规的声声啼叫中,雨轻轻地来了。音乐(图片)。
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这句诗写得多好啊!是的,
生:严冬一过,如烟如丝的春雨,又悄悄的来到人间。它催促大地苏醒,它给春天增添生机。
师:看!那蒙蒙的细雨像烟雾、像薄纱一样笼罩大地,使大地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景象。
组1:细雨滋润着柳树,柳树醒来了,柳枝变软了,吐出米粒大的嫩芽;微。
风吹拂,轻轻摆动,像一群身穿纱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组2、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也扇着翅膀,在柳枝上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了春天的赞歌。
组3、迎春花禁不住张开笑脸,欣喜地沐浴在雨抚摸的嫩绿的小草也不甘示弱,抖抖身子钻出地面,给大地披上一身毛茸茸的绿装。
齐:啊!多美呀!这树、这花、这草构成了只有春雨才能描绘的绚丽图画!补白想象发散读:
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像,像。
生1、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
生2、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
生3、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引导生说完整句子)。
4、激趣情感,评价激励读。是啊,四月的雨啊,像雾那样轻:
生1读——(师评: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四月的雨啊,像纱那样柔,
生2读——(师评:我仿佛触到了春雨那轻捷柔软的手指了)。
四月的雨啊,像烟那样迷蒙,
生3读——(师评:乡村四月的景真美啊。)(板书:景美)师读诗句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5、乡村的四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它是美丽的季节,又是繁忙的季节。
6、看图片理解“蚕桑”“插田”。(看着他们劳动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说说体会,)。
是啊,乡村的生活多么辛苦繁忙啊,诗人是用哪些字词把这种的景象描写出繁忙的景象写出来的呢?(才了?又)是的,人们忙完了蚕桑,又忙插田。人们只是忙完了蚕桑和插田吗?还可能会有哪些农活?7、(赏读文本,师生接读古诗)。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人们白天耘田夜晚绩麻,连小孩子也跟着大人学习种瓜呢,多可爱啊!
生:四时田园杂兴。
8、乡村的人们真勤劳。(板书:人勤)。
9、所以作者会说:引导读——。
10、同学们,这就是美丽的乡村四月,我们怎能不喜爱它呢?读——(前两句)这就是勤劳的乡村人民,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而自豪,读——(后两句)。
11、小组合作:在小组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古诗。再小组展示。
12、我想,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印在心里了,全班配乐齐诵。
四、拓展练习。
1、生改写。
2、交流汇报。师适时评价:描写真细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你笔下的乡村就像一幅画一样。
你的比喻句写得真好,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3、小结: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寥寥几字就能让我们浮想联翩。
4、作业:出示〈〈雨过山村〉〉,这首诗又让你看到了怎样迷人的田园风光呢?课后写一写。
五、总结。
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田园诗,读一读,赏一赏。感受诗的魅力,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十三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蚕、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做到熟读成诵。
3、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4、激发想象,把诗改写成小作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1、抓住重点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2、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田园乐》《雨过山村》《约客》
一、课前带文,感受田园风光。
1、描述情景读,揭题。
听着抒情的音乐,让我们仿佛走进了田园。田园风光,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欣,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王维的《田园乐》生:《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译诗解文读
师: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雨滴,绿绿的柳树笼着淡淡的春烟。生: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家童都还没有打扫地上的落花呢!莺鸟啼叫,山客还在酣眠。
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3、真是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啊。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请跟着老师一起,到王维的画里去走一走吧!
4、师描绘图画,生听,想像画面,填写句子。
春天来了,桃花开得多热闹啊!有的桃花红彤彤的,像一团团火焰;有的桃花是淡粉色的,像一片霞;有的桃花还是花骨朵儿;有的羞答答地展开了几片花瓣;有的已经展开了笑脸,尽情展示她的美丽。在这清晨淡淡的雾色中,千万条柳枝随风舞弄着她柔软的身姿,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之中。耳边传来黄莺的歌唱,真好听啊!别说山客不想醒来,连同学们都陶醉了。
能不能告诉大家,在这幅画里,我看到了,闻到了,听到。
5、师小结:桃红,柳绿,花落,莺啼,诗人为我们描画出的美丽的田园风光如画般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读着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产生无尽的想象。
6、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首由宋代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继续享受如画的田园。(出示课件,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韵律。
(一)初读诗,读准确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原文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上两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再把它读通读顺。
2、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有没有错,(你读得很正确,并且流利,但有两个字的读音老师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蚕、桑)学习生字“蚕”“桑”及讲读多音字“了”。
老师很想听一听“”,开始——)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诗,读节律
1、同学们,诗不但要读正确了,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
老师出示第一句,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读一读。——绿遍山原白满川。
a、请生读,师注意评价。
(师示范读,再让他跟读提示:节奏之间要读得声断气连)
b、请全班齐读,(读得很好,真是有板有眼)
2、让我们仿照第一句的节奏,标出其它三句的节奏。
3、二人小组互读互听
4、师出示整首词的节奏,男女生读诗。(评:读的节奏很准确;真是有板有眼。)
(三)读韵味
1、师范读韵脚。(出示韵脚,同学们听一听,老师的红色的字读得有什么不同?)
2、生说自己的发现。
3、师:在诗句的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能使诗句的音韵更加地和谐优美。这就是押韵。
4、请学生练读,感受音韵回旋。
5、小组赛读。(两大组比一比,评:真是和谐优美;老师听到了回旋的音
韵;)
6、咱们配乐齐读一下,一定会读得更好。(配乐)
三、悟情品境释疑交流
1、译诗解文读。(调换顺序再读一遍)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看到春天来了,山坡田野间草木青绿,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四月到了,正值农时,没有人闲着。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
师: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去插秧了。
生: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组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组1、2:山朗润起来了,
组1、2、3:水涨起来了,
组1、2、3、4: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组1、2、3、4: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组1、2、3:风轻悄悄的,
组1、2:草软绵绵的。
师:四月的江南,无论哪里都是绿的:(补白想象发散读)
生:想象,四月的江南,绿了
师: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生1:墨绿、浅绿、嫩绿、
生2:翠绿、淡绿、粉绿?
生3: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师:刮的风是绿的,
生4:下的雨是绿的;
师:流的水是绿的,
生5:阳光也是绿的。
师: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生6:挤在一起,
师:重叠在一起,
生7: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师:那一望无际的绿啊,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告诉我们这无边的绿?(遍)
2、师:除了绿色,还有什么色彩?——白。(出示图片)
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师:难怪诗人会这样写——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3、乡村的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们听——(杜鹃声)在子规的声声啼叫中,雨轻轻地来了。音乐(图片)
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这句诗写得多好啊!是的,
生:严冬一过,如烟如丝的春雨,又悄悄的来到人间。它催促大地苏醒,它给春天增添生机。
师:看!那蒙蒙的细雨像烟雾、像薄纱一样笼罩大地,使大地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景象。
组1:细雨滋润着柳树,柳树醒来了,柳枝变软了,吐出米粒大的嫩芽;微
风吹拂,轻轻摆动,像一群身穿纱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组2、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也扇着翅膀,在柳枝上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了春天的赞歌。
组3、迎春花禁不住张开笑脸,欣喜地沐浴在雨抚摸的嫩绿的小草也不甘示弱,抖抖身子钻出地面,给大地披上一身毛茸茸的绿装。
齐:啊!多美呀!这树、这花、这草构成了只有春雨才能描绘的绚丽图画!补白想象发散读:
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像,像。
生1、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
生2、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
生3、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雨,像。(引导生说完整句子)
4、激趣情感,评价激励读。是啊,四月的雨啊,像雾那样轻:
生1读——(师评: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四月的雨啊,像纱那样柔,
生2读——(师评:我仿佛触到了春雨那轻捷柔软的手指了)
四月的雨啊,像烟那样迷蒙,
生3读——(师评:乡村四月的景真美啊。)(板书:景美)师读诗句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5、乡村的四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它是美丽的季节,又是繁忙的季节。
6、看图片理解“蚕桑”“插田”。(看着他们劳动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说说体会,)
是啊,乡村的生活多么辛苦繁忙啊,诗人是用哪些字词把这种的景象描写出繁忙的景象写出来的呢?(才了?又)是的,人们忙完了蚕桑,又忙插田。人们只是忙完了蚕桑和插田吗?还可能会有哪些农活?7、(赏读文本,师生接读古诗)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人们白天耘田夜晚绩麻,连小孩子也跟着大人学习种瓜呢,多可爱啊!
生:《四时田园杂兴》
8、乡村的人们真勤劳。(板书:人勤)
9、所以作者会说:引导读——
10、同学们,这就是美丽的乡村四月,我们怎能不喜爱它呢?读——(前两句)这就是勤劳的乡村人民,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而自豪,读——(后两句)
11、小组合作:在小组里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古诗。再小组展示。
12、我想,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印在心里了,全班配乐齐诵。
四、拓展练习。
1、生改写。
2、交流汇报。师适时评价:描写真细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你笔下的乡村就像一幅画一样。
你的比喻句写得真好,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3、小结: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寥寥几字就能让我们浮想联翩。
4、作业:出示《雨过山村》,这首诗又让你看到了怎样迷人的田园风光呢?课后写一写。
五、总结。
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田园诗,读一读,赏一赏。感受诗的魅力,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自由读 (二)、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
(四)、指名读 (五)、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又---”进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又---”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众生(读出赞美之情)。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板书设计: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景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人勤。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懂得珍惜时间。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1、屏幕出示句子“三峡百草香五峰千珠碧”,请生读,引出采花是以茶闻名的小乡村。板书:乡村。
2、用词语描述或是赞美家乡的春天。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遂道,随着宋朝的翁卷一起去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四月。
1、自读作者的小资料,并作汇报。
2、用已有的学诗的经验将诗读正确。指生读。
3、用对联教学生字,结合不同读音的字意教学多音字。
4、观察每句诗的字数,明白诗为七言诗。学划分节奏,视频观看朗读,自由读。
师: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看诗中的哪些句子向我们描绘了如画的风景。板书:景。
1、生自读诗,交流得出写景的句子为第一二句。
2、出示一二两句诗:
(1)在这画中的底色是什么颜色?板书:色。
(3)诗中还给这画点缀了什么颜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结合注释理解“白满川”,图片讲解。
师:这画生机勃勃,安静祥和。板书:静。读诗,看这画中还缺什么?
(4)杜鹃在干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
(7)结合图,回忆前两天刚下的春雨,我们还可以把春雨比作什么?
师:前两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静动结合的风景画。板书显现:有声有色静动结合。
(8)齐读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向你的同桌描述这画面。指生说。
3、出示三四句诗:
(1)生读并汇报人们在干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才了……又……。
(2)用生活经验谈谈,人们除了这两件事,还会做别的什么事?所以诗中用什么来写人们的生活?板书:闲人少。
(3)你感受到那里的人们生活怎样?用组词的方法理解“闲”字。
(4)懒惰的人会不会有做不完的事?你体会到那里的人们身上的什么品质?
师: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著名的小品演员赵本山在他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者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此时,我们不仅感到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也怎样?生说师板书:美。
(5)带着赞美之情再读诗歌,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生说。
1、听着同学们的描述,不禁让我想起了农村的一句老话“一年之计在于春”啊,你能想象此时的农民朋友们心中在想些什么吗?生说。
2、借江南勤劳的农民谈学生的现在并出示两句话,屏幕出示: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师生同读,懂得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诵读,将诗和句子同记在心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景:有声有色静动结合。
美
人:闲人少。
才了……又……。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十六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23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本课执教老师是一名年轻老师。执教班级是四年级三班,共36名学生。该班是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实验班,学生们思维敏捷,能说会道,大胆发言。
二、教学过程描述。
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思考题。
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学生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四、分析与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能够体现。因此,我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可是,在学生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我们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一)、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学生的读书与思考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应让学生在充分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分想象、充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己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二)、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三)、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四)、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qing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接着由“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学生的回答是:(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十七
执教者:王红(浙江省杭州采荷一小 著名特级教师)。
执教年级:四年级。
授课时间:2008年4月21日。
授课地点:浙江省武警总队大礼堂。
授课背景:“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一起要来学习的也是(来一起)——。
生:《古诗词三首》。
师: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当中既有(生接:诗),又有(生接:词)。那么今天这堂课呢,我们重点来学习两首古诗,请大家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两首诗。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一首诗的意思。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生:(学生自由朗读、预习)。
师:他在想每首诗的意思了。(稍停片刻)行了是吗?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谁来读一读第一首诗。这位同学,来。
生1:(学生试读)。
师: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
生:蚕桑。
师:蚕桑。一起读。
生:(学生齐读)蚕桑。
师:哎,好,谁再来读一读。
生2:(学生试读)。
师:非常好,字正腔圆的。这里有个多音字,你们来看一下,是哪个?
生:了。
师:是了。在这它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了(liao)。再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3:(学生试读)。
师:非常得流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蚕,上面是个……(师书写)。
生:天。
师:下面是个……。
生:虫。
师:“天”、“虫”,就是蚕。蚕是吃什么的啊?
生:桑叶。
生:“桑”字上面因为有三个“又”,这个“又”的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不能写成捺。
师:对,这三个“又”的捺都改成了三个点。请你在书上写一个。
生:(书写)。
师:好了吗?那我们来看一下第2首。谁来读一下。
生1:(生读)。
师:在这首诗里也有一个多音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师指“供”),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看一看。
生:从事。
师:从事。那么在这儿它怎么读呢?应该读第一声,对了,你来读一读。
生1:(生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2:(边读边笑)。
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读整首诗)。
生:那个偏旁应该有三横,不要写成有两横。
师:所以,请你把这个字也写一写。(生写)写好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发现了?两位,三位,四位,五位……。
生1:我发现这些都是写农村景色的。
师:都是写农村生活的,是不是啊?好,一点发现了,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觉得这两首诗都有一句到两句是写他们种田、种地的。
师:也都是写到了农村生活的。
生3:这两首古诗都提到了它是写乡村四月的情景的。
师:时间也是相同的,都是写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事儿。
生4:我觉得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
生5:这两首时都是宋代诗人写的。
师:你看看,这一行都是几个字啊?这都是“七言诗”是不是啊?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说到了,这两首诗都写了农村生活的,那么写了农村生活的什么特点呢?请你好好再赶快读读看。
生1:写出了他们农村人都很忙,忙着种田。
师:都在忙着劳动,是不是啊?非常的忙碌。(板书:忙碌)。
师:那我们再来读读。先读读第1首古诗,从什么地方能够表现出人们都在那儿忙?
生1:它这里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就是说,他们四月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没有人在休息了,没有休息的时间,都在忙着。
师:都在忙,闲人少,说明很忙,是吗?来,这行诗谁来读?
生1:(学生试读)。
师:你来。
生3:(学生试读)。
师:闲人少,反过来说就是……。
生:忙人多。
师:忙人多。他们在忙些什么?这首诗里写出他们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们在忙着养蚕,还有种地。
生:刚刚养完这种蚕,然后又要去种田了。
师:刚刚怎么样?
生:刚刚把蚕喂完桑叶后,又去插田了。
师:哦,刚刚把蚕喂完桑叶后,然后又去插田了,种田,插秧了,对吗?好,来,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一下。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预备起 。
生:(学生齐读)。
生:(学生自由朗读)。
师:恩,他一边读,一边划。(停片刻)找到几件事儿了?
生1:我找到了她们去“耘田”,还有“绩麻”。
生:除去田里的草(学生一齐回答)。
师:那么绩麻呢?
生:把麻搓成线(学生一齐回答)。
师:好!你看,学古诗,要注意会读下面的注释。除了这两件事,还有没有?
生2:我从“童孙未解供耕织”的“供耕织”看出他们在从事“耕织”。
生3:应该还有一个“种瓜”。
生1:还可以采茶叶。
师:采茶?哦,还有呢?
生2:还可以挖笋。
生3:还可以种豆子。
师: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还可以种瓜,还有呢?
生4:可以挖野菜。
生5:还可以去种稻谷。
师:哎,种庄稼。还有呢?
生6:还可以种菜。
师:种蔬菜,家里还可以养……。
生7:养蚕。
师:蚕?还有呢?
生8:养鸡养鸭。
师:对呀,养鸡,养鸭,还可以……你说。
生9:养猪养牛。
师:对呀,养猪,养牛,牛满山坡。还有呢?
生10:还可以养鱼。
师:是的,喂鱼。
生11:还可以种水果。
师:是。
生12:还可以种花。
师:哎呀,总而言之,能做的事很多很多。那么,我们就学着诗人的样子啊,把这些没有写进诗的“忙”,把他写进去,能不能?来,我们试试看啊。“乡村四月闲人少”他们在干什么呢?(板书:闲人少)来,也请你们用“才……又……”。把我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农活,选择一下把它写到诗里去。
生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生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种瓜又点豆。
生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鸭又种豆。
生4: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种瓜。
师:噢,一件是做完了,又接着做另一件事了。
生5: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拉丝又纺线。
师:忙得不亦乐乎啊!
生6: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野菜又喂羊。(师把“野菜”改成“挖菜”)。
生7: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养羊又种稻。
生1:因为我觉得,“插田”代表种菜、种瓜、点豆这些的。……而“蚕桑”呢是(养)动物,牛、羊、鸡、狗、鸭也属于动物……赚钱然后买动物。(师大笑)。
师:养蚕究竟是干嘛?
生1:拉丝织衣服。
师:织衣的,跟我们的穿有关的。一个是跟我们的吃有关,一个是跟我们的穿有关。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3:“才了蚕桑又插田”比较押韵。
生3:我觉得“蚕桑”和“插田”比较押韵。(师笑)。
师:怎么押韵了?
生4:它最后一句话的“田”tian,第一行是“川”chuan,第二行是“烟”yan,第四行是“田”tian,最后一个韵母都是“an”(终于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押韵在哪里?)。
生1:(学生试读)。
师:恩,非常努力。
生2:(学生试读)。
生:我觉得“夜绩麻”,他在夜里还在绩麻,这个意思应该是。
师:夜的意思是?
生:在晚上。
(师随机评价,但因没用话筒,所以听不清。)。
师:这里的昼意思是什么?
生:(学生一齐回答)白天。
师:夜呢?
生:晚上。
师:白天在做什么?(生:耘田)晚上回来又在做什么?(生:绩麻)晚上做,白天做,真的是忙啊!那么我想问了,这个白天也做,晚上也做,你看,非常得辛苦,像这样的情况,你能用一个词来说吗?白天也在做,晚上也在做,一刻也不停啊,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示?你说。
生1:不可开交。
师:忙得不可开交,那么昼和夜呢?怎么把它放进去?用什么词?
生2:昼夜不分。
师:昼夜不停倒比较好。
生3:夜以继日。
师:是啊,夜以继日地在那儿做事,忙啊!
生4:日复一日。(师随机评价,但因没用话筒,所以听不清,好像是说:“但是没有夜”。)。
生5:不分昼夜。
生6:日月如梭。(师笑)。
师:时间过得很快了,还有早——出——。
生:晚归。
师:像这样的词还有吗?……“日夜劳作”、“早出晚归”像这样不停地做事,表现在(一起读)。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像这样夜以继日地,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在这儿做就是,读。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欸,从时间我们也能够看出人们忙,还可以从哪儿看出人们忙?再读读这首诗。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这里,因为小孩子都开始从事耕织了,大人能不忙吗?
师:小孩都在——干嘛啦?种——瓜——,小孩子在种瓜,那么大人呢?这首诗中是怎么写的?有一行诗的,写到了大人。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村庄儿女各当家”怎么理解?
生:大人都出去了,让小孩子管家。
师:是这样吗?
生:“各当家”是有自己的拿手本事。
生1:种田。
师:女人们在干嘛?
生2:绩麻。
师:连孩子们也在学种瓜。大人忙,孩子也在忙,所有的人都在忙。所以说——。
生:(接)乡村四月闲人少。
师:同学们,按常理,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应该在干啥?(在玩)在玩些什么呢?
生1:用弹弓打鸟。
师:这可不大好。
生2:在玩捉迷藏。
生3:爬到树上去掏鸟窝。
师:这也不大好,有危险。
生4:玩打弹子。
生5:还可以玩警察抓小偷。
生6:还可以放风筝。
师:放风筝,我们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是些放风筝的孩子。
生7:还可以钓鱼。 。
师:我们有一首诗写的是“蓬头稚子学垂纶”,这是一群学垂纶的蓬头稚子们。
生8:还可以玩跳皮筋。
生9:有一些调皮的小孩子在捅马蜂窝。
师:哦(笑说)。
生10:有些女孩子在玩丢手绢。
生11:可以游泳。
生12:还可以踢毽子。
生13:还可以踢球。
师:哦,你们都把自己想像成这些孩子了。这是一些乡村的孩子,也许,就在田野里尽情地(生:奔跑)。这就是一首诗中写到的“儿童急走……”
生:“……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总而言之,这些孩子应该在玩耍!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却……来,我们读一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生齐读)。
生1:今年的丰收一定很大。
师:啊,盼望着丰收啊!
生2:等到明天,我种的瓜成熟了,我就可以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哎,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生3:现在稍微累一点不要紧,那么以后可就轻松了。
师:现在虽然忙,但是心中却怀揣着丰收的期盼,以后的日子可过得舒坦,过得乐滋滋的。是吗?哎,虽然忙,但是忙中有乐。(板书:忙中有乐。)来,谁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忙中有乐的感觉。
生1:(学生试读)。
师:……学种瓜。恩,谁再来试试。
生2:(学生试读)。
生:我看它这里说“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呢,就是杜鹃的意思,那么杜鹃的声音在雨中,飘飘洒洒的,这种雨滑过来的话,一定会给人以一种很舒适的感觉。
生:它们会唱四月已经到了,你们快来种田吧!以后就能丰收了。
师:啊,抓紧劳动,丰收在望了。还有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四月已到,你快去点豆吧!
师:说诗一样的啊,你说。
生:叽叽叽,叽叽叽,等你们种好了瓜,长出了种子,我会帮你们传播种子的。
师:好,那么除了听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山里和原野都是绿色,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让人心旷神怡的。
师:就像一幅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个到处都处都是绿色的,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绿遍山原(学生一起回答)。
师:绿遍山原。除了绿还有什么颜色?
生:白色(学生一起回答)。
师:这个白色是什么?“白满川”,读读解释看。
生: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生1:轻松。
生2:我感觉好好干,秋天一定能丰衣足食的。
生3:我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舒畅。那么让我们怀揣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试一试?
生:(学生试读)。
师:想不想听一下由这首诗改编的一首歌曲啊?来,我们来欣赏欣赏。(音乐响起)。
生:(学生齐读)。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
附:课文。
23古诗词三首。
宋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插”等字词。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讨论、朗读、交流中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在诵读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生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田园,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地方: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诗情画意。“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乡村孩子在田野里尽情奔跑、玩耍的写照!“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是乡村独特的风景。多少诗人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写下了一首首赞美农村景色的诗篇。宋代翁卷.就是其中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乡村四月这首古诗,跟随诗人到乡村去走一走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回忆古诗的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作者简介:教参28页。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三月,春天将结束,四月,夏天刚来到,称初夏)。
引导学生看23页四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诗人用一首什么样的诗来描绘这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的呢?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认读生字。
3、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绿遍山原: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苗,满眼皆是绿色。
看图,全是绿的吗?河流,稻田里的水泛着白光,(白满川)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哇,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吗?真的是满目是绿啊!稻田里的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白光,波光粼粼,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读一读。扮演诗人吟诵。
作者还看到了什么?看第二幅图(雨如烟)。
这雨如烟,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除了像烟,还像什么?(像纱、像一层薄薄的雾)。
对啊,同学们,你们看,把这山原笼罩的,不是烟,不是雾,是那春雨啊,飞烟卷雾弄清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的就是这春雨啊!
雨是如烟的,应该读得轻些。
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如画的美景勾勒出来了。让我们用美的声音把这种美读出来吧!
在这诗一般的画卷里,农民又在干什么呢?请你再赶快读读看。(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他们虽然忙碌,心却是快乐的。读出快乐。
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诗一般的画卷和人们劳动的欢乐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得乡村的四月变得更美了。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请一名学生读诗,想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其他同学闭眼倾听,在倾听中想象你看到的景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这样的景象中,你有什么感受?
(德育渗透: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快乐的)。
让我们再一次在朗读中体会乡村的美丽,感受劳动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总结写法。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给你感受最深是哪句诗?能用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写人以闲少做反衬,突出农民的辛劳与繁忙)。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
二、识记生字。看看已经记住了哪些字,还没有记住了字,自己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记住它?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三、指导书写。
注意插的笔顺。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诗。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
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
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十九
1、认识“蚕”、“桑”两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3、引导学生抓住“绿遍”、“白满”、“才…又”等词语展开想象,体会江南乡村景色的优美以及人们的勤劳,激发学生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结合诗文及相关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感受田园文化的魅力。
一、情境导入:
2、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说说江南乡村的风光及自己的感受。看到这样的风光你想说点什么?
3、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翁卷走进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课题,指读)。
二、初读正音,读出诗的节奏。
1、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要读得字正腔圆。(学生自由读)。
2、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课件出示“蚕桑”,指读,简单释义《结合“插田》“摘桑养蚕”)。还有一个多音字“了”(出示“了”),大家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学生读,教师从结合字义选择字音角度对学生评价,如:你能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3、练读诗文。
三、结合注释读诗文,了解大意。
1、过渡:读诗还要解意。请大家结合课后注释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如果哪个词语不理解,哪个句子说不好,可以举手找老师帮忙,老师很愿意为大家服务。
2、学生同桌互说诗意,教师巡视指导。
3、指生说说诗文大意。
4、指生说说诗中描绘的景物,教师板书(山原、川、子规、雨、人)
四、抓重点词语,领悟诗境,体会乡村的景美,人勤。
(一)设疑:
(二)学生自由读诗文,标出词语,说体会。
(三)师生交流。
1、引导学生抓住“绿遍”体会景色的美。
(1)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对乡村四月的整体感受——美,然后引导:“你就抓住一个你觉得最美的词说一说。”若学生只说出词语,则进一步引导:“绿遍是个什么样?具体说一说。”可用“像——”或“让我觉得——”把感受说具体。评价可以用“你的比方多准确而富有诗意呀!你也快成了小诗人了!”(指两名学生说,在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后板书“绿遍”)。
(2)补充诗句,感受“绿”的不同韵味。
过渡:多么生机勃勃的绿呀!唐朝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中也写到了这富有生机的绿(课件出示《咏柳》生读),大家看贺知章笔下的绿和翁卷笔下的绿一样吗?(引导学生从绘画的角度比较二人的不同:一个是工笔细描,一个是挥笔涂染。若学生说不出,教师可适当简笔画)
(3)引导学生读美。(课件出示第一行诗句)导语:“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诗句里读出来吧。”(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可用“你让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你让我看到了青翠欲滴的绿”或“你读得还没有‘绿遍’”评价。)
2、与“绿遍”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一个?指出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依法引导学生体会“白满”并板书(此环节以学生读、谈为主,简略处理)。
3、引导学生体会“雨如烟”。
(1)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对乡村四月的整体感受——美,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如烟”说说感受。可用“像轻纱、像薄雾、像细丝”把感受说具体。(指一名学生说,在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后板书“如烟”)。
(2)扩展想象:闭上眼睛,张开双手,如烟的细雨飘到了你的脸上,落到了你的手心里,什么感觉?闻一闻,随着如烟的雨飘来了——?(若学生自己说的具体,此环节可省略)
(3)依法引导学生读美第二行诗句,读出轻柔舒缓的感觉(课件出示,齐读)。
(4)补充诗句,进一步感受“细雨如烟”的美。
(注:以上三个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顺序调换。当完成一个环节后,教师引导:“我还不能确信,谁还从别的词语中读出了乡村的美?”
4、过渡:除了美,你还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才…又”体会人们的勤劳并板书)
5、这勤劳的人们难道不是乡村的一景吗?(板书:乡村美景)就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乡村的美景吧。(配乐读最多两遍第二遍可以背)
6、小结:(是啊,江南的乡村四月,山川秀美,细雨如烟。这迷人的景色不仅吸引了我们,更吸引了诗人翁卷。)
五、出示作者,补充诗文,初步领悟田园文化。
1、交流作者资料。
(2)出示资料:“翁卷,字读古,一字灵舒。浙江柳市人。是南宋时期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以善写田园诗著名,布衣终身。”引导学生质疑:“有才华为什么还布衣终身?”教师引导:大家能不能从这首《乡村四月》中找到一些答案呢?(引导学生从板书中找到:对乡村美景和人民的爱可能是其布衣终身的原因之一《强调》)
2、过渡:不只是翁卷,还有许多的文人墨客被这优美淳朴的乡村田园生活所吸引,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课件出示王维《山居秋瞑》、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指读)
3、总结:一首首寄托着田园情思的诗歌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板书“田园文化”)。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我们会继续徜徉在“田园诗”的涓涓细流之中,继续感受我们灿烂的千年文明!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二十
一、品悟教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二、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四、教学准备1.教师充分备课。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3.学生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走近田园,了解作者。1.诵读词语。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鸡鸣犬吠。
袅袅炊烟。
瓜果飘香。
牛羊成群。
2.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现在就请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过古人庄》(唐)孟浩然、《游山西村》(宋)陆游)。
今天让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乡村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2名左右)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二、听录音感悟,读通诗句,勾勒田园,整体感知。
们把这首。
诗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
3.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
(蚕。
桑: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4.诗中有几处多音字,你们能找到吗?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
5.老师刚才听大家读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想让一些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6.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乡村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勒出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
于是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四、感悟赏析,走进田园画面。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会出现画面。
(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前两句诗,请说一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用——画出来。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雨如烟)。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2、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
3、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5、师:现在的稻田是白亮亮的,插上稻秧呢,到了秋天呢?
6、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子规、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如诗如画)。
7、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省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8、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才、又)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6.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看到人们在忙些什么?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7.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地头忙开了,刚忙完了采桑养蚕,又开始插秧种田了。)。
五、回归整体感情升华。
那样清脆响。
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2.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3.师:风景如画的桑树园里,男女老少正忙着采桑,你听……;无垠的田野上,插秧苗的农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你听……4.多么美妙的音符,共同汇成了江南四月的乡村歌谣。5.吟诵全诗。
6.师: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还有什么?(味:花朵的芬芳;泥土的清新;农家饭菜的清香……)。
六、拓展延伸,丰富田园。1.出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宋·)赵师秀。
2.师:这是这是一幅绝妙的田园山水画!翁卷一首《乡村四月》,更是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为我们铺开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画卷。背诵全诗。
七、小练笔。
山原白满川——景美子规雨如烟。
闲人少。
才又——人勤。
附诗:
纯真是童年五彩斑斓的万花筒微笑是没有国界的快乐永恒。
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纯真的心回归自然的源泉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的还可以。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这个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
这里如果再加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注释话讲讲这几句的意思,可能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更深入一点,这样也为后面情感的挥发做下了铺垫。在学生讲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概括地讲讲,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再精练到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的精练了。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主动进行语言的品位和体会。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学生背诵古诗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翁卷(学生介绍诗人,教师适时补充。)。
提到翁卷,人们总会想到这首诗(板书:乡村四月)。说说读过诗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乡村是地点(江南一带)四月是时间(初夏时期)。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田园,去感受江南水乡初夏的气息吧。
(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蚕、桑。
3.指名学生再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完成后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的讲)。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三、品读美景。
1.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具体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写在纸上或用画笔画下来。
(学生汇报)。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2)过渡:除了绿的山原,从第一句中还看到什么了?(“白满川”)。
描绘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出示图)。
师导:你觉得第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先自己品一品,然后用笔画下来,在旁边再写一写你的感受。(重点“绿白遍满”)。
蒙蒙细雨像轻纱般的……。
体会读第二句诗,读出轻柔(指名读,然后齐读)。
出示翁卷的《山雨》,感受这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3.回到整体。
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却变成了美若仙境的画卷,把我们带入了美妙的境界之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美读前两句)。
板书:景美。
四、品读人勤。
1.“闲人少”说明了什么?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都在忙,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2.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3.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再想象他们还可能会忙些什么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4.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中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犁田。(学生接着作诗)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5.出示王维的《新晴望野》。
诗句不同,诗境不同,然而却都同样写出了什么?
师导:尽管又忙又累,但乡人们的心情却是愉悦的。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后两两句。
板书:人勤。
五、悟读升华。
1.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看着勤劳忙碌的乡村人们,想象着他们美满幸福的农家生活,你感慨万千,于是你诗兴大发,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读:
3.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全部感情都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六、拓展阅读。
1.介绍几位如翁卷一样的田园诗人及他们的作品。
2.欣赏王维的《山居秋暝》。
最后教师作诗一首,送给大家。
七.板书设计。
翁卷(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八、教师即兴作诗送给学生:
柳绿花红满面春,清山碧水荡诗魂,
翁卷辞曲大智慧,画意诗情万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