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春节(热门19篇)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故事书,它给了我很多思考人生的机会。读后感的写作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还应该有充分的理论支持和感性的表达。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写作能有所启发。
读后感春节篇一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读后感春节篇二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读后感春节篇三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学完后,我的人似乎也被带入了那个喜庆红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开头,以老北京春节的开始一一腊月初旬为时间的起点,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在腊八这天,北京人是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腊八粥用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我虽然没吃过腊八粥,却能从文章的词句中感到其用料之丰盛,营养之丰富,令人浮想联翩,若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添上一碗,定是喝得心里都暖和起来。腊八蒜用醋泡制,泡好后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用料简单,结果却喜人。泡好后的腊八蒜,颜色亮丽、清爽,想来就算不吃,光摆在那看着,就能让人胃口大增。
到了除夕,家家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守岁。从字里行间,我似乎能看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场景。大家都对除夕夜相当重视,除了对睡眠需求很高的小孩,其余的人通通守着夜,不眠不休。
要说整篇文章最让我感到有画面感的地方,我觉得还是描写元宵的那一段了。在那一天,北京整条大街到处张灯结彩,隆重的像在办喜事。其实过春节又何尝不是一种喜事呢?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当各型各色的灯挂在街边,一一点亮时,透过五彩斑斓的灯罩,看火光闪闪烁烁,一定十分有趣吧?当所有的灯连成一片时,映在夜空中,会不会是一片璀璨的星河呢?人群在街上涌动,时不时停下驻足观望自己喜欢的花灯,到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读后感春节篇四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埃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痛痛快快的过春节,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读后感春节篇五
今天,我仔细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旧时春节的知识,同时也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时,各家都会用各种米、豆、干果熬粥,这和我们现在比较相似。街上会出现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货摊,那时的孩子们喜吃一种用各种干果与蜜饯和成的东西,叫杂拌儿。我想:它应该是薯片、蔬果干之类的吧!老舍先生写道:孩子们还喜欢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这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相同,过年就喜欢放鞭炮和烟花,这多热闹呀!
那时的大人们,忙着给孩子们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妈妈都要给我买新衣服过年,我特喜欢。老舍先生说:除夕家家赶着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我们现在可没了这些规矩,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急急忙忙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那时街上的店铺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初六才开张,这和我们现在大不相同了,我在正月初二时和爸爸妈妈逛街,各色商店、超市,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全都人满为患,大家都出来购物、消费,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我最喜欢花灯了,老舍先生说:那时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如今的花灯,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还增添了塑料、电动、声控等特色,越来越丰富多彩。
你看,北京的春节虽与我们现在有些不同,但那热闹的气氛始终没有改变,人们对迎接美好的明天都满怀着希望!新年快乐!
读后感春节篇六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感受着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就开始了,那天人们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买年货、过小年……春节的前期准备开始了。紧接着,老舍先生详细描述了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正月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直到正月十九春节才渐渐结束。
书中描绘的春节太让我向往了。虽然现在的春节少了鞭炮的陪伴,少了很多有仪式感的项目,但是我仍然那么期待和喜爱春节。
临近过年,我先忙活起来了。把大红纸铺在桌上,拿出毛笔、饱蘸墨汁,“刷刷”几笔,一个大福字写好了。楷书、隶书、行书,哈哈,多写些福字送给邻居爷爷奶奶们,祝他们福气多多、幸福多多。
贴福字、吃饺子是春节里必不可少的节目。除夕夜,我最爱的就是和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奶奶拌馅儿,爸爸擀皮儿,妈妈、哥哥和我负责包饺子。把一枚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就在下一年里财源滚滚;把花生、糖果包在饺子里,谁吃到了就会有一年的好运气……饺子虽然包得不那么好看,但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多么幸福啊!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五一”“十一”假期也让人们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方式。有些年轻人不再稀罕老舍先生文章中提到的赛轿车赛马的场面,不再迷恋街头卖爆竹拉洋片的热闹场景。各种风味中西糕点取代了蜜供、麦芽糖和江米糖。年味儿渐渐淡了。
读后感春节篇七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不说现在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保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嘛!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借老舍先生的话来做总结: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节。
读后感春节篇八
《北京的春节》让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读后感春节篇九
当春节联欢晚会开播时,我与爸爸妈妈共同躺在床上,等待着新的一年的来临。
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每逢春节必看的节目,成为了人们过春节的习俗。每年一曲难忘今宵让人不禁感叹时间流逝的飞快。
在春节联欢晚会里有个别节目含沙射影的说出了一些道理比如说相声《我忍不了》对现在社会一些不文明,没道德的人提出严重批评,并以搞笑的的形式来纠正不良行为。还有小品《投其所好》《这不是我的》剑指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拍马屁行为和腐 败现象,并强调了不要拍马屁,引人深思。
除了说道理的节目还有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比如说:《社区民警于三快》就十分有趣,这个小品突出强调的讲出了“于三快”这个人对工作的积极性,还有他风风火火的性格。让人在看时哈哈大笑。
在春节联欢晚会里歌曲也不赖孙楠的歌曲《搭把手》,刘和刚的歌曲《拉着妈妈的手》都是强化美德,善良的力量。
在新的一年的30分钟后跨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了,那满台的喜庆,热闹,欢乐让人久久回味。啊!这次春节联欢晚会不仅庆祝新的一年的来临更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富强和欣荣。
读后感春节篇十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春节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东岳庙”、“白云观”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春节的特色。
黑龙江省。
春节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吉林省。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甘肃省。
在甘肃,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的活动,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
除夕习俗:年夜饭、守岁。
南北的习俗差异:北方守岁南方围炉。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子时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依次给辈分长者拜年,继而同亲友互相祝贺。除夕当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能说晦气之语,此外,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齐包入新年的饺子内。
初一习俗:开门炮仗、拜年。
南北的习俗差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预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此外,相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由于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习俗:回娘家。
南北的习俗差异:北方吃面南方吃开年饭。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讲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
初五习俗:剁小人、迎财神。
南北的习俗差异:北方放鞭炮南方派利是。
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商家初五后店铺开张要放鞭炮,称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气。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
读后感春节篇十一
开学伊始,我读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读着读着,我不由自主地羡慕怀念起以往过春节时的幸福场景:“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以往的春节总是那么令人期待,尤其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内心那种期盼简直难以用言语形容。今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一时间,全民战疫代替了节日的祥和,紧张、冷寂取代了昔日的热闹、繁华……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彻底粉碎了我对新年的所有憧憬,往年过春节那林林总总的节日影象,在我看来而今全成了单调无趣的符号,简直是一场灰色的噩梦!
“灰色”序曲。
咦,真奇怪,这几天小区里怎么这么安静,连一片树叶落下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往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人们可都是要上街备办年货、放鞭炮,吃粘糖的。可是今年听到的却是新冠肺炎疫情愈来愈严重的消息,我听后的第一反应是今年的一切计划估计都要泡汤了。果不其然,坏消息传来,武汉要封城了,爸妈也神情严肃的预测说,今年过年怕是要待在家里了!我想,过年本应去外面好好玩一场,可因为这事,一切都不能如愿以偿了,看到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里人们又是扫房又是预备年夜饭的场景,我实在想大喊:“我太难了”!
“灰色”高潮。
“灰色”尾声。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本以为假期就要结束,春节的尾声降临了,谁知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仍在持续上升,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和医护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湖北,从中央到地方,人们纷纷驰援武汉,为此,今年的元宵节晚会也改为战疫情特别节目,在晚会上我看到许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感人肺腑的事迹,心情也不由为之振奋,是啊!虽然没有看到元宵花灯,但我却看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精神气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错的,虽不能用昔日的热闹、祥和来形容今年的春节,虽说是过了一个灰色的春节,但我坚信:苦难过后定会迎来一个崭新明朗的明天!《北京的春节》固然好,我反而更爱今年这个“灰色”的春节!
读后感春节篇十二
刚刚看完了2012年的春晚,说实话,感想有点多。
其实我主要就是想看下刘谦的魔术和本山大叔的小品。当然,其它节目我也看得很认真,感觉今年春晚的亮点还是很多的。王菲空灵的歌声让人陶醉。舞蹈《荷塘月色》如梦似幻。小品《一句话的事儿》里面那善意的谎言让人会心一笑。小虎队的同台演唱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而那个可爱的小女孩面对在场众多观众和镜头时居然能非常镇定的说出对应的百家姓则是更让人觉得不简单,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刘谦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在360度“监视”观众和桌面透明的情况下还能从容的和主持人调侃着完成了让人叹服的魔术,不能不说刘谦功力又见长了。
为了看本山大叔和沈小阳的小品我足足等了几小时,央视当然也明白,所以这重头戏放在了最后才上,确实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但看了以后我却不得不说,太让人失望了,起码我很失望。不知道是本山大叔江郎才尽还是我的期望值太高,只知道整个小品从头到尾都没什么笑点。让人看了以后都不知道这个小品主要想表达的重点,感觉大部分的.戏都是两个大男人为了30000块捐款闹别扭,而小沈阳演的记者给人感觉这次连配角都算不上了,整个小品除了服装自然其他的好象都很不自然,到最后拿着麦克风坐在炕上都搞不清楚到底要“采”谁,跟去年春晚上的表现退步了太多,没有一点让人惊喜的感觉。甚至于到最后结束都是不清不楚的,就这样结束了?这到底在演什么?我只想说:太让人失望了!!!
读后感春节篇十三
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这本书,我打开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内容,我选了一篇《春节的习俗》的故事,其中里面有一篇《包饺子》。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内容是说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春节吃饺子有许多意思。尤其是在除夕,吃饺子要在(半夜十二点),表示春节吃饺子是全家人团圆、吉祥。有的包饺子时里面还包上硬币,饺子形状像元宝,谁先吃着了,就能“新年大发财、元宝滚滚来“。
读了《包饺子》这篇故事使我明白北方人春节的习俗,是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吃饺子真正成为春节吉祥食品。
读后感春节篇十四
今天看了老舍的文章——《北京的春节》,发现其实各地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但是,现在的春节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呢。
老舍的文中提到过,那时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节有喝粥的习俗,不过现在貌似已经不是很流行了,而且腊八节还要泡腊八蒜,一直要到年底吃饺子的时候才用,因为那时过年每家每户是要吃饺子的,现在过年只是偶尔会吃饺子,在我的印象中,现在过年都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但并没有一定要吃什么,只是要一家人在一起才有气氛。
而在春节,最热闹的就是放鞭炮、放烟火,可能正是因为大家都很喜欢烟火和鞭炮带来的喜庆的感觉,所以一直到现在,大家都还是很喜欢在过春节的时候放鞭炮。每当过春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楼下鞭炮噼噼啪啪的响,这才有过春节的气氛啊。
文中还写了,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通常都是不动刀子的,因为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而且过小年的时候要祭灶王,吃年夜饭的时候要先祭祖,,这些都可以说是迷信,但也可以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虽然人们求神仙保佑他们,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但大家也明白,美好的生活不是靠祖先保佑出来的,所以即便是祭过了神仙,也还是会在来年辛勤耕耘,祭祖这种形式现在有的人家也还在用,但在现在,这只是表现对祖先的尊敬。
过年时,最高兴的就要数小孩子了,以前过年的时候,即便不出门,也可以看走马灯,而且过年时可以出去尽情的玩,不论是谁都会很高兴的吧?现在过年,很多小孩子都要收压岁钱,所以小孩子当然更是喜欢过年了,不过大多数的情况都是要把压岁钱上交的,尽管这样,还是很多小孩盼着春节。
春节是新的开始,这不管是在从前,还是现在,大家都会认可,因此,春节才会如此的隆重,新的开始就要有新的面貌,人们常说新的一年就要有所改变,也确实是如此吧?不过,唯一不变的,只有过春节时那热闹、欢乐的气氛!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
读后感春节篇十五
时间真快,寒假就要过去了,这个寒假里学校要求学生们多读课外书,还推荐了一年级读的书,有《月亮飞碟》,《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一年级的小蜜瓜》,《一年级的小碗豆》等,而且看好要求写读后感。因为滨有《一年级的小豆豆》跟后两本相似,而且寒假我也给他买了不少书,他很喜欢,就买了前两本。除了看完《月亮飞碟》,《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外,滨还看完了《笨狼的故事》,《蓝狐狸》,《三毛流浪记》,还有《小猪稀里呼噜》---,这些寒假前就在看的`,就是还没看完,现在寒假里看完了。看过之后,滨写了两篇读后感,尽管写得不怎么样,不会写的字都用拼音代替的,不过为了方便我打印时就直接把拼音改成汉字了,还给他的文字配上了图片,感觉挺好看的,打印出来到时上交,让他自己也感到有成就感。
读后感春节篇十六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读后感春节篇十七
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和舅舅一家人以及外公去高淳游玩,汽车在上午11点时抵达高淳老街。
来老街游玩的人很多,大多都是跟着旅行社来的。在街口有一个和牌坊一样的门楼,上面写着“淳溪古街”四字苍劲有力的大字,我大摇大摆地踱进了老街,也就走进了高淳的明清时代。这条街总长有800多米。淳溪老街是一条像扁担的长街,又称一字街。全长345米,宽4、5米,中间用粉红色的胭脂石横向铺设,两边用青条石纵向围绕,整条街面色鲜艳,整齐美观,历经八百年风吹雨打,人压车碾,依然是“赤心未改”,坚固耐用。临街的建筑,自然是古色古香,可以用“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之类的词语来描写。若从古建筑的角度说明,可以写出洋洋万字的论文,不过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旅游者,我只能观赏到几百年前的古建筑,生发一些不着边际的联想。这些古建筑不是孤零零的,而是整条街相连的,大小规模不一。你可以细细品味,推敲它的建筑风格,;也可走马观花,领略明清古街的韵味。
这次老街一游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闻名遐迩、享誉淳溪古镇的乾隆古井。乾隆古井原名叫大成井,后来因为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饮用过此井之水,百姓们便称之为“乾隆古井“。它坐落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因为乾隆皇帝用过此井,所以数百年间,前来取水饮用的百姓络绎不绝,年久日长,井圈上便留下了一道道被绳索磨擦而形成的痕迹。
我一边踱着步子慢慢地看着这高淳老街,一边打着妈妈才给我买的快板儿,细细地品味着这“金陵第二夫子庙”。
读后感春节篇十八
我最喜欢的绘本故事是《立春节》,作者王早早。这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节日,民俗讲解的生动有趣。
书中由奶奶和妞妞两个人在立春节来临之际,和村民们一起“拜句芒神”、“吃春饼”、“打春牛”,句芒神是春神,也是掌管草木和生命的神,立春前拜句芒神今年的庄家就会丰收;吃春饼俗称咬春,会长命百岁,还能解春困;打春牛,一开始下了我一跳,我以为是真的老黄牛,其实是一头大土牛,打它代表着让牛变得勤快,做好春耕的准备。都是极好的寓意,也是我原先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我喜欢这个绘本故事书,故事最后妞妞还邀请黑娃一起来家里吃春饼,因为黑娃的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没有时间给他做春饼,我也要向她学习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本书不光内容吸引我,而且鲜艳的绘画看了更是赏心悦目。这是绘本漂流活动中的书,期待着下个星期还能有内容丰富的绘本让我读到。
读后感春节篇十九
过年啦!过年啦!伴随着窗外阵阵鞭炮声震耳欲聋,大家都齐聚一堂,开开心心的吃着年夜饭。我早已端着饭碗,在电视前等待了,现在你估计知道了吧?我在等春晚!
我最喜欢的节目要数邓雯儿的激光舞和金琳琳的呼啦圈。邓雯儿精彩的激光舞让我目瞪口呆,用主持人李咏的话就是甭邪乎了。一道道漂亮的激光在邓雯儿的手里就变得服服帖帖、美轮美奂。金琳琳同时转动的305个呼啦圈让我屏住呼吸,数完了那熬人的15秒。
年前的忙碌现在得到了回报,满桌的肉、糖、巧克力、瓜子、花生、开心果,让我过了一个美食春晚。
魔术师付润东精彩的变鱼、宋祖英优美的歌声、蔡明搞笑的小品等让我开开心心过了一个除夕夜。在李谷一宛转动听的《难忘今宵》中,春晚拉下帷幕。明年春晚我们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