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学设计(汇总13篇)
当我们面对一些新鲜事物时,我们会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总结时要将重点放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上,以鼓励和激励自己。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为您写总结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包公的智谋。
2、 熟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描写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
3、 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并试着运用写一个小偷落网的片断。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包公审驴》一课,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通过学习课文,咱们知道了这是一个什么案子?
生:奇案
二、 深入学习,自主探究
师:这件奇案奇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一边仔细读书一边思考并在相应句子的旁边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引导解决重难点
奇在哪里?
预设1:审的是驴而不是人
预设2:小偷没有偷走而是换走驴子 让学生读读相关句子
预设3:小偷审驴(或者说审案)的方法很特别
按照顺序具体让学生找,说,读
第一处:教师概括板书:饿驴三天
第二处:学生概括 痛打饿驴
第三处:放驴寻偷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包公审驴的方法上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说不出来就讨论,生:包公很有智慧
生:小偷最终落网了………
指名2到3名小包公上台,评选最佳小包公
全体同学试着背诵
三、拓展运用:体会写作方法,并试着写作
那么如此足智多谋的包公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语言、动作、神态
文章结尾怎么写的?一起读读。
写,指名朗读
四、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包公审驴》一文,作者运用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足智多谋的包公形象。其实智慧人人都有,只是看用在何处。这节课我们学到这里,感兴趣的小组可以把这篇课文编演成课本剧,也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有关包公的故事。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一件 饿驴三天 包公 语言
奇案 痛打饿驴 智慧 动作
放驴寻偷 神态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二
课文《包公审驴》是一篇传统故事,讲述的是王五的好驴在市镇上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办案是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一、激发学生,提高读书质量。
问题是产生学生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因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就课题提问,进行质疑,这样,不仅仅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不审人?怎样审驴?等问题主动读书才真正估察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读书的质量。
二、初读概括,理清思路。
阅读是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两种读的方式,一种用喜欢的方式读文,另一种是师生一起去接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在这部分教学时,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概括地不够精,刘璇同学进行了复述课文,针对这样的学生课后要个别指导,后来刘上宁同学概括的谁确。分段,分得合理,并能说明理由,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细读探究,培养自主能力。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不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让学生结合质疑中的第一个问题,学习前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两头驴的语句去答,从而明确结比方法的妙用,包公而对一头难看的瘦驴,他是怎样审驴的?这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时,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使学生明白包公了解驴的本性这一点特点,才顺利破案。这样,让学生在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弄懂了问题,理解了课文内容,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了语感。
可是,由于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耽误了时间,所以进行到这就上课了,没有总结全文,这是一个失误,以后要加以改正。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三
xxxx年9月25日―26日,我有幸和另外3位同事在义乌实验小学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名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活动”。
上课开始,李老师先做了一个小游戏,通过出示一些表动作的词语,分别找同学做动作和猜词。词语的出示上是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则进行的。因为这节课采用的是借班上课的形式,做这个课前热身主要是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一下课前的气氛,做好课前的过渡工作。师生相互之间由陌生变熟悉了之后,就问了下孩子们为上课做了那些准备工作。孩子们积极回答,老师点评补充。出示本课的一些比较难读、难写的词语考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然后出示包含有上述词语的课文句子,进行朗读,并相机做出指导。出示“驴”字,然后让孩子们组词。孩子们组词展示。而李老师就分别出示2个字、3个字、4个字、7个字的有关驴的词语:蠢驴、犟驴、驴打滚、驴肝肺、黔驴技穷、卸磨杀驴、驴唇对不上马嘴。这个环节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扩充孩子们的课外语文知识,进行一个知识的积累。我觉得挺好的,每节课如果都能这样适当的给孩子们补充些课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老师的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亮点。在出示课文人物时,不单单是每个人物只有一张十分直观的人物图片,而是多张图片。就包公而言,有电视剧上的角色图片、有戏剧上的包公图片、有画家笔下的包公形象……还配有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音乐,很是感染人。一下子就把包公那种公正严明、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形象渲染了出来。听课的孩子们在这个环节注意力出奇的集中。
这节课的结束部分,李老师设计了让王五给包公送锦旗。这部分属于情感升华部分,按一般常理,对这部分的处理,绝大多数老师会直接总结包公的人物形象,而李老师别具匠心,通过送锦旗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总结。他叫了3个孩子上台,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铁面无私。”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天下无敌。”最后一个孩子写的是“包公审驴,当机立断,聪明过人。”李老师看了看黑板上孩子所写的内容,他让孩子们说说最喜欢哪个赠言,为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把第一个赠言排除了。本文内容并不是表现包大人的铁面无私的。在讨论中孩子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好!
听完课,不得不被他幽默机智的语言、灵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扎实的语文训练所折服。他在教学后和老师们共享了他的教学研究――“情理课堂”的教学思想,使在场的语文老师受益颇多。他认为“情理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成分,力求课堂教学活动入情入理、情理相融。更形象地说,以理为骨、以情为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骨肉丰满。”在“情理课堂”中我们要做到“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凸显情趣、注重文理、注重学理、传授道理”这六点,让我们又重新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了深一步的了解。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学习、多反思,让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成为我教学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教学前进的方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四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告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入神。
2.继续学习抓重点词句品读、批注的方法。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句感悟包公审案的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教学难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抓重点词句进行简要批注。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导入。
1.出示图片,这只动物你认识吗?你知道哪些有关驴的词语吗?驴和马具有什么共同点?
2.了解包公:你知道包公是谁吗?
4.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预设:为什么告驴?怎样审驴?)。
二、自主释疑,感悟足智多谋。
1.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刘五为什么要告驴?我们先来看看他要告的究竟是一头怎样的驴?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勾画描写驴的句子。
(2)学生汇报。
2.“半扶半放”学习“审驴”部分(3-11自然段)。
学生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11段,勾画出描写包公审案的重点的句子,读一读,做批注,与同桌交流。
(2)汇报。
(3)指导批注“一审”并有感情朗读。
(4)学习“二审”“三审”。
(5)集体交流,汇报所得。
(6)师:包公审驴的过程妙趣横生,他通过一饿二打三放的方法帮穷人刘五找回了驴,咱们再把他审驴的过程分角色演一演,相信包公的形象在你的心中会越来越丰满。(读完后)你觉得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足智多谋、博学多才、才智过人、智慧超群、博闻强识、断案如神……)。
三、小结全课,巩固拓展。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2.课堂检测。
3.把包公的名言送给大家。
4.小结:所以我们也要向包公一样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
5.足智多谋的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很多奇案呢!他还审过牛,审过石头……大家想读这些故事吗?推荐好书:《包青天》、《包公案》。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五
教材分析:
《包公审驴》是五单元主体课文之一,课文讲述的是宋朝著名清官包拯断案的小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刘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经常看电视,知道这是谁吗?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秉公办案,替民做主。人们称他是“包青天”。
2.你们看过包青天电视剧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交流)。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包公的资料。)课件出示包公资料。
包公,姓包,“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999-1062)字希仁,泸州人(今安徽合肥人)。我国宋代一个著名的清官。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有这头毛驴,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板书:包公审驴)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过渡: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类成三大问题。)(板书:驴子又没犯罪,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结果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列出小标题。)(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3.看来“毛驴”是这个故事中的重要线索!那你能根据这些小标题标出相应的自然段吗?(板书:1-2起因、3-10经过、11-12结果)(过渡:故事的脉络已清晰,文中还有一些生词需要我们去认识积累。)。
三、检查生词认读情况(课件展示)。
1、认读书中的认字条和田字格的字。
3.指名学生读,指导学生注意:挣、差、圈(是文中的多音字)辔头耷拉衙役(是文中出现的新词)。
4.画横线的词语需要同学们理解并造句。(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悉心照料)。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词语障碍已清扫,现在我们进行问题闯关。)。
四、细读品味。
1.了解故事的起因--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1)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现在同学们,划出描写两头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读出对驴的喜爱语气。)。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读出惊慌失措、又气又恨的语气。)。
(3)(过渡:看来鉴别一头驴的好坏,只要看一眼毛色就知道了。现在这两头驴差别太大,又是刘五唯一的财产,此时的刘五面对两头毛驴会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教师适当评价。)。
(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是如何审案的呢?请看故事经过。)。
2.细读故事经过--怎样审驴?
(1)默读课文3~10自然段。请同学们勾画出包公审驴的语句。
(2)学生交流重要的句子,教师课件出示。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地关上三天!(面对这位特殊的被告“毛驴”,包公开始也犯难,但经过思考,马上找到了办案的方法,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说明包公很聪明。)。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用劲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十分熟悉驴的本性,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包公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3)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3.齐读故事结果。(疑问三、结果如何)。
(1)(过渡:这头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它能去哪儿呢?)。
(2)学生齐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
(病驴跑回了自己原来的家,刘五的驴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包公断案果真料事如神啊!)。
4、同桌讨论:包公审驴高明在哪里?让我们共同来赞一赞包公吧!
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抓住动物的本能),巧妙地破了案。(教师板书:秉公办案、一丝不苟、与众不同、出神入化、遇事冷静、足智多谋、深思熟虑替民做主)。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是害人害己,要不得的。刘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谋是正当的,可以帮助自己。)。
六、心灵启迪。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不仅要了解包拯这个历史人物,还要从包拯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七、写法指导侧面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包公断案如神)。
八、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刘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气愤地跑到___________。包公运用_____,从______找到突破口,巧妙地______。赞扬了包公办案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作业。
1、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你们想读一读吗?课件出示《包公审石头》的资料。
2、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草帽计》等,读一读这些故事,再次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作者邮箱:sheshuhongm@。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包公的智谋。
2、熟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描写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
3、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并试着运用写一个小偷落网的片断。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包公审驴》一课,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通过学习课文,咱们知道了这是一个什么案子?
生:奇案。
二、深入学习,自主探究。
师:这件奇案奇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一边仔细读书一边思考并在相应句子的旁边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引导解决重难点。
奇在哪里?
预设1:审的是驴而不是人。
预设2:小偷没有偷走而是换走驴子 让学生读读相关句子。
预设3:小偷审驴(或者说审案)的方法很特别。
按照顺序具体让学生找,说,读。
第一处:教师概括板书:饿驴三天。
第二处:学生概括 痛打饿驴。
第三处:放驴寻偷。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包公审驴的方法上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说不出来就讨论,生:包公很有智慧。
生:小偷最终落网了………。
指名2到3名小包公上台,评选最佳小包公。
全体同学试着背诵。
三、拓展运用:体会写作方法,并试着写作。
那么如此足智多谋的包公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语言、动作、神态。
文章结尾怎么写的?一起读读。
写,指名朗读。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包公审驴》一文,作者运用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足智多谋的包公形象。其实智慧人人都有,只是看用在何处。这节课我们学到这里,感兴趣的小组可以把这篇课文编演成课本剧,也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有关包公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一件 饿驴三天 包公 语言。
奇案 痛打饿驴 智慧 动作。
放驴寻偷 神态。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七
课前谈话:
课堂教学:
一、导入。
刚才我们了解了断案如神的包青天,想看看他是什么样子吗?这就是影视中包青天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包公断案的一个小故事,题目叫做《包公审驴》。教师写课题,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审”,解释驴。
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着重板书。
三、初读:
1、下面你最想干什么?好了,好的,在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咱们看谁读的又准又快?下面开始读吧。
读完的请举手,能通顺的读下来的请把另一只手也举起。
2、及时发现难点也是学习的好习惯,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觉得哪些段落不是很好读?(引导学生重点读,随机提示吭的写法,衙役的写法)。
3、引导:这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哪些角色?(王五、包公、衙役、群众、驴)地点也有变化(市镇门口、公堂、田庄小偷家)。
谁来简要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重点精读。
1、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精彩?找到这一部分,一开始出场的是谁?
2、王五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引导学生来读。
王五的惊慌失措、又气又恨、懊恼极了。
惊慌失措的王五来到大堂上向包公诉苦:……。
看看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王五又气又恨,他说:……。
3、包大人听了王五的申诉之后,是怎么做的?
投影出示:包公了解了案情……。
指名读这句话。
注意把包公的表现读出来。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场景。
你觉得包公怎么样?
生气,威严,严肃。
指名读。
他为什么这样?
教师范读。
分角色读这一部分。
4、教师采访:包公你为什么下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命令?饿驴?
(足智多谋)。
5、衙役们有什么表现?看出什么来?
6、人们呢?投影出示。指名读。
7、这个案件“奇”在什么地方?
五、在这个故事中,除了包公以外,还有一个人也能算得上聪明,他是谁?(分析两者的不同)。
六、当小偷被抓来之后,包公和小偷一定有一番对话,两个人一组设计一段对话。
作业:
课外读一读包公断案的故事。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八
包公是个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家喻户晓的好官,那出《铡美案》,好多人都会哼几句。但有一个案子,却让他愁上眉头,因为原告来者不善。
那时,朝中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深得皇上信任。这老太监听说包公名声大噪,很是不爽,就想了个歪点子,想让包公出洋相,扫包公的威风,臊包公的脸皮子。
这天,这个老太监叫人捉住一只差不多跟猫一样大的老鼠,将它的尾巴切了,血淋淋地关在笼子里,亲自送到包公跟前道:“这只大老鼠,自以为本事比猫还大,横行霸道,欺东霸西,居然潜入皇宫,窜进我家,偷吃了金馔玉肴不说,还咬坏了当今皇上御赐给我的金袍玉带。请大人明察公审,看这只可恶的老鼠该当何罪?”
这不是故意来挑衅吗?包公愁上了眉头。
包公是个正派人,对这种割卵求荣的太监,打心眼里就讨厌。何况这批人,平时胡作非为、仗势欺人,他也早就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他们的老底,让太监们出丑。因此包公一听这老太监要告老鼠的话,就明白是咋回事——不过是城隍娘娘怀胎,心头有鬼罢了。包公一点也不推辞,欣然接下案子。
老太监心中大喜,他想,看包公你如何收场。
包公把惊堂木一拍,一声大吼:“王朝、马汉,速速前来,将罪犯带上公堂!”
这声势,像要审大案要案。随着一声吆喝,王朝、马汉早把那只装在笼子里的老鼠带上公堂。原告老太监是朝中有身份的人,因此特给他设了个座儿。
包公斜睨了一眼那老鼠,手上一用力,把惊堂木狠狠一拍,大声喝道:“大胆老鼠,仰仗谁的势力,竟擅入皇宫,又潜入民房,吸尽民脂民膏不说,还敢咬坏公公的金袍玉带,真是罪大恶极。现在原告在此,本官法纪森严,定严惩不贷!”
听着包公在那儿装腔作势,老太监怎么听也不是味儿,这不是指着冬瓜骂葫芦,月亮坝里谈秃子吗?好你个包拯,还真看不出你的胆呢。本公公可不是停妻娶妻的陈世美!
老太监还在想,突然又是一声惊堂木拍案,只见笼中老鼠受惊,抓腮挠腿,上蹿下跳。
包公字正腔圆,开始正儿八百地宣判:“被告老鼠,现原告举证在此,你咬坏公公玉带金袍一事,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你还有什么话可以辩解?”
老鼠会有什么话辩解?真是天下奇闻。
“被告老鼠,既然你不辩解,本官现在宣判——”
老太监在一旁好笑,包龙图呵包龙图,你装怪也装得太认真了罢,看你如何下台!
包公宣判道:“尔这鼠辈所为,已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不把你处以极刑——五马分尸不能泄恨。姑且看在公公面上,判处你阉刑,割断你的情根,叫你来世成为五官不齐、六根不全不人畜不畜的混帐东西。王朝、马汉,大刑侍候,将罪犯带下去实施阉刑!”
宣判完,包公走下台,对老太监深深一揖,然后道:“请问公公千岁,本官判得公正与否?量刑是否妥当?如有不妥,万请公公指正一二。”
老太监此时是猴子爬到黄莲树,讨到的是苦果子。他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忙不迭点头道:“大人英明,判得公正!难怪天下人都说你是我大宋第一好官哟!”
包公双手一拱道:“多谢公公,下官敢不认真?要不是我投鼠忌器,看在公公的面子上,一刀把这恶大恶极的老鼠剐了,现在只好处个阉刑,真是便宜了它!”
老太监哪还敢说什么,忙喊备轿回去,包公却拦住他说:“公公勿忙走,待验过了刑再走不迟!”
老太监在那儿脸红一阵白一阵,周身像是十个猫儿在抓,额上滚下豆大的汗,半晌才悟过来道:“别,别啦,我还有事。”
说完比老鼠溜得还快。
包公哈哈哈的笑声,老太监听在耳朵里,比那只受刑的老鼠还难受。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九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备课时,我就不想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上,而是把更多时间去琢磨这节课我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上完课后,我感觉这堂课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1、这节课目标明确、简洁,便于检测。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我抓住本课课题比较新颖,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提问,学生问得巧妙。如:“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自主读书,自我解决问题。
3、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简单而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整节课重点围绕一个“包公怎样审驴”展开合作探究。然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处描写包公言行的语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想象包公包公施计的过程,从而概括出包公的足智多谋,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
4、交流汇报中,我引导点拨巧妙,能将读书与体会包公的品质有机结合起来。
5、整堂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把握恰当,参与讨论意识强,师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说我也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没能让学生尝试编演课本剧。如果做到这点的话,会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十
9月24日,在全镇大教研活动中,我有幸执教了《包公审驴》一课。这是一个充满智取的故事。本课的重点在于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我运用了学校的“预习——交流——反馈”三段式教学模式,重点放在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疑问及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自我回顾:
1.《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必须深入文本,进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进入到文本深处,走进文本情境,获取真实感受。”
基于这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去开封府现场调查的环节,虽然还是读书,但学生却感到新颖,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故事性很强,且易读懂。但教师不能因为内容易懂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毕竟语文姓“语”。因此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进入文本深处,先抓住王五驴被调换的感受、衙役们、围观群众的表现、“闻所未闻”等词语,体会案件的奇特;然后抓住文中描写包公审驴时有关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包公用奇特的办法审理这件奇案,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突破了文章重点。当然处理以上内容时我努力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课标理念。
研讨碰撞:
1.对《课标》中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如:“浏览”与“默读”没有很好的理解到位,浏览课文,捕捉的是有用信息,课件中我让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默读课文,而不是浏览课文。《课标》薄薄一本书,但真正读懂,需要字斟句酌。
2.对于包公审驴环节应该放手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大胆想象当时包公会想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仔细聆听、用心反思,这节课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本以为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整节课生成性的知识却少了一些,这也不能不是这节课的缺憾。
研讨、碰撞,用心反思,我期待自己的进步。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十一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包公的上方宝剑】——先斩后奏。
【开封府的包青天】——铁面无私。
【成立皮包公司】——做无本生意(.)。
【老包(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亲。
【包老爷(包公)办案】——明察秋毫。
【包公审案子】——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十二
xxxx年9月25日―26日,我有幸和另外3位同事在义乌实验小学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名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活动”。
上课开始,李老师先做了一个小游戏,通过出示一些表动作的词语,分别找同学做动作和猜词。词语的出示上是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则进行的。因为这节课采用的是借班上课的形式,做这个课前热身主要是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一下课前的气氛,做好课前的过渡工作。师生相互之间由陌生变熟悉了之后,就问了下孩子们为上课做了那些准备工作。孩子们积极回答,老师点评补充。出示本课的一些比较难读、难写的词语考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然后出示包含有上述词语的课文句子,进行朗读,并相机做出指导。出示“驴”字,然后让孩子们组词。孩子们组词展示。而李老师就分别出示2个字、3个字、4个字、7个字的有关驴的词语:蠢驴、犟驴、驴打滚、驴肝肺、黔驴技穷、卸磨杀驴、驴唇对不上马嘴。这个环节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扩充孩子们的课外语文知识,进行一个知识的积累。我觉得挺好的,每节课如果都能这样适当的给孩子们补充些课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老师的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亮点。在出示课文人物时,不单单是每个人物只有一张十分直观的人物图片,而是多张图片。就包公而言,有电视剧上的角色图片、有戏剧上的包公图片、有画家笔下的包公形象……还配有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音乐,很是感染人。一下子就把包公那种公正严明、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形象渲染了出来。听课的孩子们在这个环节注意力出奇的集中。
这节课的结束部分,李老师设计了让王五给包公送锦旗。这部分属于情感升华部分,按一般常理,对这部分的处理,绝大多数老师会直接总结包公的人物形象,而李老师别具匠心,通过送锦旗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总结。他叫了3个孩子上台,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铁面无私。”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天下无敌。”最后一个孩子写的是“包公审驴,当机立断,聪明过人。”李老师看了看黑板上孩子所写的内容,他让孩子们说说最喜欢哪个赠言,为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把第一个赠言排除了。本文内容并不是表现包大人的铁面无私的。在讨论中孩子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好!
听完课,不得不被他幽默机智的语言、灵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扎实的语文训练所折服。他在教学后和老师们共享了他的教学研究――“情理课堂”的教学思想,使在场的语文老师受益颇多。他认为“情理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成分,力求课堂教学活动入情入理、情理相融。更形象地说,以理为骨、以情为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骨肉丰满。”在“情理课堂”中我们要做到“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凸显情趣、注重文理、注重学理、传授道理”这六点,让我们又重新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了深一步的了解。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学习、多反思,让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成为我教学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教学前进的方向!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大声快速读课文。
2、找出文中生字和新词语,做上标记。
3、用-----画出描写主人公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4、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开展)。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文大意。
(三、师生共学,积词学句。
(四、整体感知,细知文义。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后练习,深化学习。
1、摘抄生字新词,比一比看谁记得快。
2、你来当导演:
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小组演一演。
3、包公用的计谋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六、设计思想。
这堂课我基本上是按照“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模式”设计的。
这次教学我选择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想完成两项重点目标: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二、让学生掌握熟练地阅读方法。从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促使他们去自学。因为自从给五二班代课以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孩子心理太压抑了。长期的老师代办教学让学生形成了课堂等待。致使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沉默。这种状况让我时常发慌,但却不能发火。孩子们已经被太多的要求下的惜语如金,我们只有慢慢的去引导,师生共同去实践。加之学生作业中错字别字,语言不通等等问题,都给我们指出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严重的有问题。因此我从一开始就将注重基础,培养自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学习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方法,让我真切的看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魅力。更加坚信了我“重基础,养自学”教学思路。
在对课文的理解方面,这节课我注重的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我认为只要学生能大体知道文章的故事梗概就已经成功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环节基本上使学生完成的。从学生的回答来看70%学生掌握了课文大意。
七、课后反思。
示课活动已结束,但是那一课的教学情境仍然历历在目。我觉得在四方面有所进步:1、能相信学生,敢于给学生放手学习的机会。2、基本掌握了魏书生六步教学的过程。3、导学比较自然轻松,教学过程流畅。4、掌握了制作课件的相关方法,能独立完成课件的制作。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1、形式过重,实效不强。2、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课堂阅读不够深入。3、朗读指导力度和方法比较欠缺。4、导课环节过于费时,效果不佳。5、注重了课件的应用,忽视了板书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