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热门20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所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材料。那么怎样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教案应概括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要教什么、怎样教和完成的标准是什么。其次,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此外,教案还应结合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确保教学过程有序、系统。最后,教案应包含评价策略,用于评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小编为您准备了一系列的教案案例,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一
十多年前,中原大地上,无数座其貌不扬的小村庄中的一座,就像山坡上无数朵不起眼的小花中的一朵。平原,不仅仅是由一块块平整的土地构成的,更是由这一块块土地间的一条条缝隙组成的。如果没有了这些缝隙,平原就会变成草原,或者沙漠。
一场小雨过后已是傍晚,小男孩拖着一只极不情愿的小狗走在窄窄的田埂上,青草和野花已经铺得很厚,像一块儿能够埋没了马蹄的地毯,但去年遗留下来的枯黄色依然夹杂其间,清晰可辨。湿漉漉的“地毯”散发着土地特有的'气味轻轻地推着满面愁容的小狗往前走,橙黄的柔光渐渐熄灭了,天地间一片朦胧,小男孩停了下来。
他脚下的“地毯”和“地毯”边的小沟却还在曲曲折折地往前延伸,一直延伸到朦胧的深处,延伸到黑暗的夜色中。他的背后,用一棵棵杨树围起和构成的村庄,冒着一道道若隐若现的白烟,亮着一盏盏互相交错的电灯,一群群小鸟叽叽喳喳落进了窝。
一个又一个春天过去了。
天蒙蒙亮,男孩背上书包,独自推着自行车,沿着小路旁的沟向远处走去。终于,他走到了一条小河旁,小河旁的对面,迎接他的是一根旗杆、一排教室和一块秃秃的操场。男孩越过河谷,爬上了对岸,他回头望了望,看似静止的小河已转了几个弯,漂向密林深处。
许多个春天过去了,许多个春天又过去了。
夜深人静,他忙完了一整天的工作,边用手拍打肩膀,边走到窗户旁。窗外,一朵朵玉兰花在皎洁的月光下相互推搡,像一只只白鸽翩翩飞舞,楼宇与楼宇间,流水穿过,隐约闪烁着波光。
也许是那波光让他想起了小时候追逐过的那道小沟和那条小河,他走回电脑旁边,卫星地图不断放大,他第一次以上帝视角清晰地分辨出了自己追逐过的那道小沟,沿着小沟他找到了那条发源于平原中间的每一道小沟的小河,小河蜿蜒着向西流,撞上了一条发源于远处山地同样向西流的稍大一点的河。这条河又跌跌撞撞汇入了一条发源于北部群山的大河,这条大河又摇摇晃晃地同另一条大河一同奔入了由北向南奔涌的汉水,汉水浩浩荡荡千余里冲入长江。
大半个中国的地表水都“费尽周折”变作长江,并流入了大海。每一个人、每一座村庄都通过毛细血管一样的沟壑联系在了一起,而每一个故事也都融化进了所有的其它故事里。
江畔何人初见月?
当月亮从乌云中探出脑袋的一瞬间,月光就撒满了千山万水,抚摸过每一个人的脸庞。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如果说一个朝代的繁荣与这个朝代文化的繁荣相得益彰的话,唐诗无疑为盛极的唐王朝添上了华彩的一笔。在唐代的诸位大家中,张若虚绝对不是最有名的一位,但仅仅是《春江花月夜》一文,便让大家永远记住了这位诗人。与他的诗作不一样,张若虚的介绍却十分有限,《全唐诗》仅给了他短短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诗作流传甚少的诗人,却因这《春江》一文惊艳四座。
小女子不才却感于这《春江》一文文采斐然,每次读其唐诗时对这篇手不释卷。这诗反复读起来自是温柔雅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还记得“春来江水绿如蓝”,可见古人往往感于春水,春本是盛极的时节,连这江水也水势浩荡,竟茫茫然与大海练成了一片,而且这连的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一下子竟然平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上升明月,似与这春江潮水共生而上。镜花水月本是极美的景致,这月一升起来,遍照亮了整个江水,在一切幽暗的夜色中抹上了一笔亮色。“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波光潋滟,蔓延在这无尽的千里水面之间,此时此刻,不光是眼前,何处的.江水之上,这月必然是明晃晃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流婉转,绕着那繁花似锦的茫茫大野,蜿蜒而流,月光流下,照着这广漠的打野,在这树木成林与树下掩映的花朵中投下了仿佛是雪一样的白皙的月光。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如雪如霜,连那夜晚纷飞的霜色都消失在这一片白色里面了,汀上小洲,白沙也与这月色融为了一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一色,一切都被月光洗净,月供皎皎,月如天空般寂寞,一切都很美,却又美中带着清冷,带着落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者竟有了对宇宙无穷的思考,这月是不变的,什么人在这个地方第一次被这月色所动,这月色又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像芸芸众生展现自己的美丽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无从寻觅,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不再,只有这月似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在这里,阴晴圆缺,又是一番轮回,自然的伟大不因人的更替而变化。“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时不见后来人,不知道这月在等待着谁,我所能看到的只是眼前这一弯流水,不见了尽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是,想起了谁,又是为了谁。终于,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那孤苦伶仃的游子,还有那再清风浦上独自哀伤的思妇,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没有现在的远程视频工具,一去便是杳无音信,只能在这送他走的地方再一次寻觅他的踪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那游子,漂泊在小船上;那佳人,怅惘在西楼中。月满西楼,月满扁舟,此时,他是不是也看着这月色远行;此时,她是不是也对着这月色沉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想起远方那漂泊的人。已经为他做了新的衣服,可是为什么远方的他,还不寄锦书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我们都望着这月吧,那月可不可以把我的思念带给你。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穿透月光,鱼儿冲破水面的平静,这夜又要这样过去了吧。“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远方的游子,又想到了那个梦,平静的潭水,落花飘散,时间又过去了好久,春天也都过了快一半了,却还在外面,为什么还是不归家呢。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就这样,春将尽,春欲去,月亮也要落了。“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月已下沉,与海面的雾气融为一体,不知道这次的月有没有带去我的消息,我与你这唯一的联系也将要断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你会不会因为这月光懂了我的意思呢,我不得而知,只看这将近的月光将一切的感情都最后一次给了江边的树林,让这树更美了更生动了。
古诗,要静静品读,静静把玩,偶尔挥挥笔墨,在纸上静静摹写这诗句,心也静了。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三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的能力。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课时。
1、背诵描写月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托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教师补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夜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3、教师导语: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竞为大家”。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显名长安,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初读全诗,品诗意。
1、齐读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
2、根据诗中语句描写,写出月亮运行轨迹。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读全诗,根据老师提示,概括个部分内容。
(前八句,中间八句,剩余语句)。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4、分读各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光无垠,月色纯净——画意。
月下之理——人生无尽,宇宙永恒——哲理。
月下之情——思妇怀远,游子思归——诗情。
(二)细读全诗,品诗韵。
第一部分:景物美。
1、试背前八句。
2、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请标出。
3、给这一部分命名。
4、体会写景特点。
参考:a、紧扣题目,开篇对景物春江花月夜进行描写。
b、以月光统摄景物,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描写,层次分明。
c、创设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5、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这个画面。
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二部分:哲理美。
1、背诵中间八句。
2、由月色作者联想到什么?
提示:由月及人到宇宙。
3、你最欣赏哪个句子?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4、请画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情感:哀而不伤。
读下面几句,品味情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有余,羡长江之无穷。
第三部分:情感美。
1、齐读这一部分,然后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
提示:“白云一片去悠悠”以下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思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以下八句——思妇怀远。
“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游子思归。
2、一学生背诵总写部分。哪一词语用得好。
举例:“徘徊”。
赏析参考:
a、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之美。
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c、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呼应,写出月亮不忍离去,思妇的思念之苦。
3、“鸿雁”“鱼龙”的理解。
参考:“鸿雁’“鱼龙”本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了月光的清澈,同时,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两者是古代用于传递音信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却不能传递音信,可见二人音信断绝,相思无着。
4。齐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至结束。
诗句中哪些语句表达了思归感情的?
a、“昨夜闲潭梦落花”在梦中也想家,运用心理描写。
b、“江水流春去欲尽”在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中表达归家心情。
c、“碣石潇湘无限路“以“无限路”表达有家难归的无奈。
教师小结抒情层次:先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美景,为下面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本诗由写景转向关照人生,思索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感叹——哲理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离愁别绪,讴歌爱情,憧憬幸福——情感美。
(三)比较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思考问题。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补充注释:
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1、用自己的语言把全诗描述一遍。
2、本诗描写了一个什么画面?
3、两者比较比较:
a、题裁上不同:《望》为五言律诗,《春》为乐府体新辞。
b、体材上异同点。
相同点:都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都以月夜为背景,写相思之苦。
不同点:在于《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是通过“思妇”和“游子”两个具体形象分别描画出异地相思的别样情怀;而《望月怀远》中作者通过单一对象描画因月而起的浓浓相思之情。满目哀怨缠绵,挠是相思凄苦,相思无奈,相思有深怨!
c、风格不同《春》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四
录音机、多媒体。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五
月明的夜晚是美丽的,月初生,仿佛就在召唤江水,使他肆虐地将水伸向天空,疯狂地拍打自己的胸膛,江水不能容忍比他更美的月光,奔腾地冲向大海。江海同起,诉说自己心中的不悦,而月光只在水中闪烁荡漾,快乐而纯洁,这是少女之美。
走上了江岸,月光满洒芳草丰茂的原野,林中的花朵都变得晶莹洁白,到处都是洁白一片,那是空中的流霜?还是岸上的白沙?不,,那一切都在月光的怀抱下,感受着光明,体验着宁静与温暖,这是慈母之爱。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六
春江花月夜的诗评泛滥,网上什么版本的都有,若是此时我再浓墨于其字词运用的引经据典,大概就逃不出捡人剩下的落魄甚至会遭蒙抄袭的嫌疑。所以作罢,写写我的.理解就够了,所谓托物言志或者抑扬顿挫之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留给有水平的大家去做吧。
春江花月夜的长度还算适中,可是为了把自己融入进里,也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阅诗,最忌讳的就是读,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进而不同的语调流转,都有极大的可能让诗原本的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间,不是这么容易便能驾驭了彼此的心情。所以我选择抄写,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里行间,感情毫无预兆地就漫溢了出来。
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一贯的情愫,缕缕歌章唱的都是诗人曲婉的离愁,通篇白话文一般的浅显,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个离人立于江岸的形象便跃然印入眼帘。我看见他背着双手,傲然地仰头望向无垠的汪汪白水,赞叹自然的浩淼荡漾,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昼,流露出了怎样的一种哀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辽阔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线的水边,在熏风里望见明月凄楚地随潮涌翻滚而来,好像听不见浪涛的呱噪和海鸟的悲鸣,行云流水地营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扰的安静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归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娆。月色美,在诗人的乡思离愁里,却如蚌体内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诗人看“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影倒映,水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为什么月笼春江千万里,我却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就连江边的芳甸也因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发现月亮其实和自己一样孤独。明月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白水,不离不弃。就如诗人自己一样,望这长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
又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无奈人与天的绝对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的薄凉锦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临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可他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啊,年华如水去而不返却繁衍生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月,总该有看尽的一天。诗人天真的自我安慰,“哀而不伤”,与李白的《把酒问月》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人举目而眺,“有乘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更有自己不可尽言的思念。他似乎还看见了家中“妆镜台”前的同样思念他的女子,辗转反侧,苦于月色的柔情更添了她的愁思。那多情的女子,多想随明月光华一起,“逐月华流照君”,瞬思闲就能流转到意中人的身侧。可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跃深水,只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功。“;尺素在鱼肠,存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长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念。
对于“水成文”,其实我还有别的理解。诗人的思念,望穿了秋水,也望成了幻觉,他好像看到了鱼跃激起的水纹里有远方传来的书字,一篇思愁蔓延水面,情深亦如水。
全诗到这里,我的激情大约也到了个终点。近乎审美疲劳,后面的内容,已经不足以翻起我的思绪。
月复西斜,海雾徒生,潇湘碣石,江树摇情。就以这个“摇”字作为最后的看点,“月华摇晃,树影婆娑,人心起伏,月摇,树摇,人心亦在摇”。诗人在江边站至夜深,江风骤起,他看岸上的树舞起,好像是在代替谁回应着他的思念,也好像是因为树枝沉甸甸地挂满了他的思念,于是他情不自觉地心中悸动起来,再也平静不下来。只好就此收了笔。
更多。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更多。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八
一夜东风轻拨弦,吹绿了柳丝,吹来了轻柔的花香。深院重重,屋檐上的草绿了,风扑面,几分湿润,几分温柔。
紫燕归来,双双唤,殷勤处,叠叠细语,又尾尾相碰。燕儿嬉笑,珠帘悄卷,推开的旧窗户,伸出了俏生生的脸庞。
窗前的迎春花儿,娇媚的黄色,芬芳淡淡。而远处的青山,透出了绿意。
春是一抹,明媚的色彩,温柔了眸子。春是一种,软软的思念,那人在远方。
合眸悄聆,泉水在汩汩地流淌。合眸悄思,心绪又柔柔地流淌。
娥眉婉转,眸眼盈盈,春光满园,一幅静谧的画,无声里,展开。想念的人,在远方……。
2.江。
她喜欢一人看那江面,静谧。江波粼粼,或舞动似练。或奔腾如马,滚滚地,跳跃着,浩瀚。
清晨,坐在江边,听朝阳与大江的对话;傍晚时分,彩霞西去,江面粼粼着红色的光,灼灼地闪烁;夜晚,月色下的江面,默默地深沉。
江的温柔,江的热情,江的快乐,江之希望……。
于是,江水充满了女子般的柔情,又满载了男子的豪情。东流去的江水,有女子柔柔的泪,又有男子激情的汗水。
坐在江边,悄然地无声,忽然就听见,江的心在跳,江的叹息耳边,大江的呼唤梦中……。
那,想念的人,在远方……。
3.花。
一花一世界,一生为一人。
花有花骨,花有花心,花有花影,花自有风彩。红尘里的花,不管你是最艳的'红,还是最淡的白,开出自己风格的,才是最美的花;开出自己的味道的花,才会是最耐人寻味;而拥有一颗欣赏别人、自强不息的心,才是最美的花。
女人如花,也有如花的容颜,如花般的心灵,更有如花般的风彩。红尘里的女子,不管你是娇艳迷人的,还是端庄肃雅的,还是朴实无华的,只有在自己的命运里,生活出自己的色彩来的,才是最美的。而具有一颗善良的,温柔的,包容的,坚强的心的女人,更是最美的女子。
女人如花,更有花对春天的期待,一生只为那一人,默默地绽放,默默地等待,默默地相守,又默默地老去。
思念的人在远方,思念的人为了家的爱,在努力。红尘皆过客,生命只是点缀红尘的细小离子。花之世界,人之等候,是人间的景色,更是不老的传奇。
花开花落,是轮回境内的一种幻,女人的一笑一颦,又悄然地在人间,把心痕留迹。
流光淡去,褪去了朱颜,星落青丝,那一刻,镜里的人,无声,而一抹淡淡的微笑,楚楚。
窗前的花朵,伴着自己年复一年,而思念的人,在远方……。
4.月。
秦时明月,今时的人。
月有眸波,千年里安然地欣赏人间。今时的人,仰望明月,多少感慨。不管是乡愁,羁旅,还是思念,月色里的人,都会有着淡淡的愁绪,微凉的情感。
阴晴圆缺,千里共赏一轮明月,厚重的情感,让人间缠绵又痴醉。月在你眼中是分离,在他眼中是长久,而在她眼中又是思念。人间景色,朦胧的光中,泪微。
是否记得,曾经相约,白发上的月光。遥想多年后,长发银丝,仍能回眸一笑。长久的思念,伴月光,融落在银丝长发里,无始无终。
月亮仍在天边,而月光在心上,悄然地起舞……。
5.夜。
夜色如水,路灯昏黄。
行走的人在夜色中奔波,带着红尘的牵挂,带着尘累,继续行走。寂静的夜晚,远方的家人,伴着思念、希冀,还有疲惫,继续行走。
星星在窗前,夜呀,请把梦带给床上的孩子,给他一个童话的梦境。梦境里,有妈妈的笑脸,爸爸的拥抱,还有外婆的歌谣。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九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译文。
春天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春江都有明亮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树林好像细密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门帘,卷不走,照在她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树林。
解读。
春江花月夜诗评泛滥,网上什么版本都有,若是此时我再浓墨于其字词运用引经据典,大概就逃不出捡人剩下落魄甚至会遭蒙抄袭嫌疑。所以作罢,写写我理解就够了,所谓托物言志或者抑扬顿挫之类文字游戏还是留给有水平大家去做吧。
春江花月夜长度还算适中,可是为了把自己融入进里,也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阅诗,最忌讳就是读,不同人不同心境进而不同语调流转,都有极大可能让诗原本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间,不是这么容易便能驾驭了彼此心情。所以我选择抄写,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里行间,感情毫无预兆地就漫溢了出来。
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诗人堆里,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一贯情愫,缕缕歌章唱都是诗人曲婉离愁,通篇白话文一般浅显,不需要任何注解,一个离人立于江岸形象便跃然印入眼帘。我看见他背着双手,傲然地仰头望向无垠汪汪白水,赞叹自然浩淼荡漾,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昼,流露出了怎样一种哀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辽阔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线水边,在熏风里望见明月凄楚地随潮涌翻滚而来,好像听不见浪涛呱噪和海鸟悲鸣,行云流水地营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扰安静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归宿,寄托了他情成就了他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夜色妖娆。月色美,在诗人乡思离愁里,却如蚌体内珍珠,是凄苦延伸和凝固。诗人看“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影倒映,水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为什么月笼春江千万里,我却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见家舍屋顶袅袅炊烟!就连江边芳甸也因为有江流不息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发现月亮其实和自己一样孤独。明月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白水,不离不弃。就如诗人自己一样,望这长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牵挂。
又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无奈人与天绝对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薄凉锦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临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玄妙。可他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啊,年华如水去而不返却繁衍生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月,总该有看尽一天。诗人天真自我安慰,“哀而不伤”,与李白《把酒问月》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人举目而眺,“有乘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更有自己不可尽言思念。他似乎还看见了家中“妆镜台”前同样思念他女子,辗转反侧,苦于月色柔情更添了她愁思。那多情女子,多想随明月光华一起,“逐月华流照君”,瞬思闲就能流转到意中人身侧。可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跃深水,只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功。“;尺素在鱼肠,存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长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念。
对于“水成文”,其实我还有别理解。诗人思念,望穿了秋水,也望成了幻觉,他好像看到了鱼跃激起水纹里有远方传来书字,一篇思愁蔓延水面,情深亦如水。
全诗到这里,我激情大约也到了个终点。近乎审美疲劳,后面内容,已经不足以翻起我思绪。
月复西斜,海雾徒生,潇湘碣石,江树摇情。就以这个“摇”字作为最后看点,“月华摇晃,树影婆娑,人心起伏,月摇,树摇,人心亦在摇”。诗人在江边站至夜深,江风骤起,他看岸上树舞起,好像是在代替谁回应着他思念,也好像是因为树枝沉甸甸地挂满了他思念,于是他情不自觉地心中悸动起来,再也平静不下来。只好就此收了笔。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十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十一
满江春水,顺势东流,蜿蜒曲折,不知这水可否连着你的海,驾一叶扁舟,是否能到达有你的岸。
阅尽无数离人愁苦的月儿,久久地陷入了沉思??此时,她一定倦了,在无限的凄清中独自睡去,任我卷起玉帘,还是拂拭着洗衣台案,却带不走她的影子。
月光从空中洒落下来,充满了整个夜空。月光啊,游子此时也一定在你的照耀之下,我愿追逐着你的光亮一刻不停歇的照耀着他,在这静谧的夜晚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边。鸿雁啊!你虽然可以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却不能随着月光飞到他的身边;鱼龙啊!
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鲜艳的花瓣落在了水潭上,随波远去,哎!春天在悄无声息中已过去了一半,可你回家的时日却遥遥无期。
春的江水蜿蜒流淌直入大海,那海中的明月伴随着海潮的上涨升入了半空,月下的波光于水面上闪烁了千万里,哪儿的春江不因为月光而明亮呢?缠绵的江水悠然宛转地从花草缤纷的原野上安静流过,那花上林间的月光呵,就像风中飞泻的流光一般动人,连着江畔的沙滩也因为这洁净的光辉而不可分辨。
江与天连成一色不染纤尘,孤月在深蓝的夜空中显得更加清冷。谁最县在江畔看到那初升的`明月,又是谁最县得到江月洒下的清辉?人生代代相传没有断绝的一日,江月也只是年年相似而已。不知这皎白的月亮都在照耀着什么人,只能看见长江那淘淘的江水片刻不息地奔涌而去。
临别的游子将如那天边的白云一样缓缓飘逝,又有谁承受得了那青枫浦上送别的离愁?在这样的月夜中,多少游子乘坐那小小的孤舟漂泊江中;又有多少思念夫君的女子独立于明月高楼上,摇望那无处可寻的人影啊!
楼上的月光游移徘徊,照亮了离人的梳妆镜台,倍觉寂寞。我伸手欲把它挥走,它却流连在帘幕上,即使卷起那垂帘,也无法赶走这一室的银辉。互相遥望却不得见,想要一听你声音的愁苦在我心里翻腾,恨不能化为清风随着这美丽的月色一同追逐你的身影。
鸿雁飞得再远,也无法逾越这圣洁的月光,我给你的书信又要如何送达呢?只能寄望于水中嬉戏的鱼龙,看它们静静地在水面激起波纹。昨夜我在幽静的水潭边梦见了落花,可惜春天都过半了却依然不见你回来。这春日也仿佛要随着江水流尽了呀,那江潭上的月色也将要落下了。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十二
春天的江水,静静地,静静地流淌,安逸而舒畅,一直接连到海。
那轮明月似被惊醒般,慢慢探出脑袋,一弯,半轮,缺月,最后满轮,幻得醉人。
水中,那是明月的影子吧!星星点点的,随波荡漾,连成千万里的光点,摇得醉人。
林里,那也是明月的崇拜者吧!沐浴在月光里的的花耀得洁白,白得闪亮,亮得醉人。
春意浓浓的原野被江水环绕着,似一条银带系在腰间,含蓄的柔媚,媚得醉人。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十三
又是一个月圆之夜,我泛舟而下,着一席青衫,携一壶老酒,带着我的箫与剑,与天地共和一曲,与山水同醉一梦。
两岸由旷野转入山峡,视野顿时狭窄了许多,映入眼帘的是银月之下的郁郁山林。山势高峻,水势也变得激荡,冲击在山石上,发出一阵阵壮声,船夫不得不更用力的划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知先达是否寂寞,才与山水心意互通。月光被高大的两岸遮住,一片漆黑,大似《水经注》之三峡日月。幸而这里没有哀猿啼鸣,只有我的箫声和鸟儿的欢鸣,在天地间交织、融合。
我是人间惆怅客,淡看世事乱浮生……。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十四
收看电视节目,正值音乐电视播放民乐曲,是耳熟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舒曼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再次引起欣赏兴趣。《春江花月夜》本是古代乐府《吴声歌曲》名,曾为古代帝王表现宫廷生活的乐府题目。据史载,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都曾经创作过《春江花月夜》乐府,只是,陈后主的《春江花月夜》原词已经失传,而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原词则保存了下来,其词曰:“暮江平不同,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词意表现出一幅春江月夜花林流水的美妙图景。后来,《春江花月夜》乐府题目逐渐成为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形式,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春江花月夜》应该说最为著名,其用这一乐府题目创作的《春江花月夜》,将春江月夜花林流水的情景表现到极致,因而引起后人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以孤篇压倒全唐”。它细腻地描写了春江、流水、月夜、花林的美妙景色及在此美妙景色之下游子思妇的悠悠情思,是一首景中有情,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赞歌。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已经不是乐曲,只是借乐府题目创作的诗歌,吟之咏之欣赏之,让人从中领略到明月清风下的江水花林之美妙景色,也品味出委婉缠绵的相思情怀。
电视机前,倾听优雅的乐曲,静观美丽的画面,字幕标出乐曲的演奏介绍表明《春江花月夜》是由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来的。对于《夕阳箫鼓》,也曾欣赏过,也从电视的字幕上知道《夕阳箫鼓》是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意境创作的,但是,最后字幕还是表明,乐曲的意境是描绘春夜的静谧、江面荡舟、花影摇曳的春江景色。《春江花月夜》则是现代人于1935年在《夕阳箫鼓》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从琵琶曲演变成缠绵悱恻的民乐合奏曲,而从《春江花月夜》的曲名称及音乐电视所配以的画面分析也感觉到,乐曲所体现的是春天迷人的景色和缠绵的情思。而欣赏音乐电视《春江花月夜》,不管从乐曲的旋律,还是从美丽的画面看,由《夕阳箫鼓》改编而来的'《春江花月夜》当然也不能离开原来的意境,其所表现的都是“春”:乐曲先以乐队和声背景,以琵琶由快渐慢的挑弹拟鼓声开始,然后是箫管以轻巧的打音吐唱旋律随之,两种乐器,一种颗粒型的拨弹短音,一种绵长型的吹奏长音,随着音响对比,电视画面上则展现了春江之上动与静的图片镜头。这样的乐声配合镜头画面,则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的“春江”的意境非常吻合:诗歌开篇就点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的正是春天悠然的景色。而随着音乐的推进,各种乐器错落有致的配合,乐队进入全奏,随着乐曲委婉的旋律,流畅的节拍,春江上微波荡漾的美妙情景随之得以全面地展现。这就已经完全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电视画面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拍,微波荡漾的春江画面及春江的宁静景色细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音乐电视的最后配以的画面则是一幅水面浩渺江水空濛的镜头,这也正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束诗句“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夜风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电视机前聆听赏心的乐曲,细嚼悦目的画面,仿佛也身处春江花月夜的境地:春江之上,夜色宁静,微波荡漾,花好月圆,心情此时得到了净化。聆听乐曲《春江花月夜》,咀嚼古诗《春江花月夜》,感动着悦耳的乐曲,吟诵着感人的诗篇,陶醉于动人的画面,听之吟之并观之,由不得赞叹:棒极了!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十五
春日的江水泛起的潮与海连成一线,月亮从地平线升起就好似从春潮涌出,点点波光漾出万里星河,哪里的春江没有映出一轮明月!流水回环萦绕着开满花草的郊野,月光如如雪般轻盈的落在花木之上,似雪球般晶莹洁白。空中的落霜在月光中隐匿了踪影,白沙与月色相融,看不分明,天江连城一色,不染纤尘。
皎白的夜空中孤月独挂,是谁在江边第一次邂逅了月亮,而江月又是何年第一次拉长了那人的背影?人生子子孙孙无穷尽之日,而江月却岁岁不改初容,在这千年的轮回中不知江月在为谁驻守,却只见长江送走流水,不复西流。
白云悠悠去,离伤不胜愁,谁家的游子今日飘荡在江湖?而何处的明月楼上徒留思妇独倚斜栏?可爱的月亮在楼上徘徊,映照着思妇的梳妆镜台。月光透过门帘落在捣衣毡上,抚不去,卷不掉。他们千里共婵娟,却无法互道衷肠,但愿化作月光照映在他的心上,鸿雁飞不出月光,鱼龙在水中跃起泛起阵阵涟漪。
昨夜梦中见花落闲潭,月光西斜于海雾,海边的礁石与潇湘远隔万里,不知乘着月光有几人归乡,缭乱的月光伴着残月余晖散落在江边树林中。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十六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更多。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十七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作者】张若虚【朝代】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十八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景、理、情的赏析。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十九
《春江花月夜》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和谐,意境清明澄澈,风貌清丽健康,既包含了丰富广泛的人生哲理,又给人以无穷想象。整首诗表现的虽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诗句外形鲜明、内蕴丰富,全诗显出一种清丽健康的格调。
作者:张若虚朝代:唐朝。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始创于陈后主。
滟滟:动荡闪光貌,这里指月光。
芳甸:春天的原野,郊外之地叫做甸。
霰:雪珠。
流霜:比喻空中月色朦胧流荡。
汀:水边沙地。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济阳济水中。这里泛指荒僻的水边之地。
扁舟:小船。
明月楼:代指明月照临的楼头的思妇。
玉户:门的美称。
捣衣砧:古人洗衣,置石板上,用棒槌棰击去污。这石板叫捣衣砧。捣,反复捶击。
鸿雁:古人说鸿雁能传送书信,事见《汉书·苏武传》。
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
鱼龙:这里是偏义复词,龙字无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以鱼书指书信,这句意思同上句,水成文,也就是虚幻同水花之意。
闲潭:幽静的水边。潭通浔。下文“江潭”的“潭”同。
碣石:山名,在河北。指北方。
潇湘:水名,潇水在湖南零陵入湘水,这一段湘水叫潇湘,指南方。
乘月:随着月色。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人仿作逐渐将其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对春江花月夜景作尽情描绘,对自身内在情感与诗的情韵意境作淋漓酣畅的展示。
这首诗着力于诗境的融造,诗以“江”、“月”映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囊括了丰富的意象,写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为陪衬,写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为映照,形成诗境容量的丰富感与充实感。同时,围绕着丰富的意象,诗人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舍去具象的描摹与刻划,着力于诗境整体的合成。诗中对生命美好的感受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生暂促的惆怅伤感,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全都溶浸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造成一种既明丽又静谧的梦幻般的美的情调与境界。对此,闻一多称为“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李泽厚则进而认为,“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这就一方面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阐释诗境,另一方面又将这种诗境出现的根源,推溯到那一特定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审美心理及时代性文学主题的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光随水渐东去。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
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哀而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教案翻译篇二十
《春江花月夜》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和谐,意境清明澄澈,风貌清丽健康,既包含了丰富广泛的人生哲理,又给人以无穷想象。整首诗表现的虽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诗句外形鲜明、内蕴丰富,全诗显出一种清丽健康的格调。
作者:张若虚朝代:唐朝。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始创于陈后主。
滟滟:动荡闪光貌,这里指月光。
芳甸:春天的原野,郊外之地叫做甸。
霰:雪珠。
流霜:比喻空中月色朦胧流荡。
汀:水边沙地。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济阳济水中。这里泛指荒僻的水边之地。
扁舟:小船。
明月楼:代指明月照临的楼头的思妇。
玉户:门的美称。
捣衣砧:古人洗衣,置石板上,用棒槌棰击去污。这石板叫捣衣砧。捣,反复捶击。
鸿雁:古人说鸿雁能传送书信,事见《汉书·苏武传》。
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
鱼龙:这里是偏义复词,龙字无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以鱼书指书信,这句意思同上句,水成文,也就是虚幻同水花之意。
闲潭:幽静的水边。潭通浔。下文“江潭”的“潭”同。
碣石:山名,在河北。指北方。
潇湘:水名,潇水在湖南零陵入湘水,这一段湘水叫潇湘,指南方。
乘月:随着月色。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人仿作逐渐将其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对春江花月夜景作尽情描绘,对自身内在情感与诗的情韵意境作淋漓酣畅的展示。
这首诗着力于诗境的融造,诗以“江”、“月”映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囊括了丰富的意象,写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为陪衬,写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为映照,形成诗境容量的丰富感与充实感。同时,围绕着丰富的意象,诗人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舍去具象的描摹与刻划,着力于诗境整体的合成。诗中对生命美好的感受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生暂促的惆怅伤感,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全都溶浸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造成一种既明丽又静谧的梦幻般的美的情调与境界。对此,闻一多称为“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李泽厚则进而认为,“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这就一方面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阐释诗境,另一方面又将这种诗境出现的根源,推溯到那一特定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审美心理及时代性文学主题的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光随水渐东去。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
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哀而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