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读后感(模板13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的感受和思考。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题。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唐诗读后感篇一
今天的“诵千古华章做少年君子”诗词吟诵会让我感慨万千,我不禁想起自己那本读了千万次的书——《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本不很厚的书,但每回读,总是感觉沉甸甸的。那一首首诗歌,丰富,风格鲜明,让人爱不释手。
唐诗的那种大气与苍凉带给我们的心灵许多震撼,让许多人心向往之。古人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领悟。古人的人生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古人的人生不可以复制,但可以创造。
读这本书,能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让我们用一颗诗意的心去看待生活,体验人生。
唐诗读后感篇二
唐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我们背诵唐诗。什么:白日依山尽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们童年的歌谣。自学习认字后,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也成了我们启蒙读本。
就诗人而言,我比较仰慕李白。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诗仙”啊!我很喜欢他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呀。
我还喜欢李白的《春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这些语句优美的诗歌。
就诗歌形式而言,我比较喜欢的多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类的诗,因为它们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住。但有时不足二十余字的唐诗竟也包括多层的意境,而且每个字各具文采。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可谓唐诗中的有名典故,竟会达到得一字而诗意盎然,易一字而诗意全无的地步。这,真让我佩服之极。
现在,许多唐诗都已进入了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成了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入门阶梯。而我的书架上,也有几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它们成了我常读常新的读物,读后令人浮想联翩。我爱《唐诗三百首》。
唐诗读后感篇三
如果说唐诗是一座华丽却没有大门的漂亮花园,盛开的繁花开遍了整个花园,吸引了无数蜂蝶为之翩跹飞舞,那么,六神磊磊一定是这座花园的凿门人或是引路人。
他自己就曾说过:“假如唐诗是一个花园,被围墙围着,多数人都绕墙而过,我就做一个翻过唐诗的围墙的人,去里面摘几朵花给大家看看。如果喜欢,你们可以去走正门。我做这样的人就不错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用十分枯燥的学术语言来给我们讲述唐朝的那些事,而是用十分活泼、符合大众胃口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摹出唐诗的丹青图。
徜徉在书中,我们不再对大唐的文化诗歌望而却步,因为诗人们亦都是一个个平凡的人。他们同样会在深夜挑灯苦读,同样会在官场苦苦奋斗,面临感情和事业上的失意,同样会因为一次失误捶胸顿足。他们有登科时的欣喜若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亦有落第时的悲凉——“榜前潜制泪,众里自嫌身”,有女娇娥对恋人的思念——“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也有与恋人分手时的无奈悲伤——“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些关于唐朝诗歌的种种,六神磊磊都用最生动活泼的语言为我们一一展现出来。
诗人的性格和仕途遭遇都交汇成诗人生命中的音符,每个音符都是一句诗,都是诗歌的灵魂所在。纵使是同一个诗人的诗,都并非完全一样。诗人也许前半生及第,仕途顺利,写的诗歌都是旖旎优美的,着手点都在描写皇家宫殿或是漂亮的风景。诗人也许后半生仕途失意,被贬边疆,或是直接被撤职,诗歌所体现的情感时而是忧愁不悦的,时而是对朝廷不满的,时而是充满雄心壮志打算重入官场的,时而是看开后云淡风轻的。这些都让我们难以揣摩。但是我们现在可以跟着六神磊磊去更加细致入微地體会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世界,以不同的角度、别样的切入点去观察一个诗人。我们可以从唐诗世界的另一扇大门进入这个世界,更加真切地体会这个世界的每一笔每一画。
小时候我也背了不下两百首唐诗,但对唐诗的内容以及诗人的生平背景一知半解,或是根本就不了解。背完诗歌后,连此诗歌的意思都被我抛到九霄云外了。可以说,我连唐朝诗歌的大门都没有真正踏入,只是在刻有“唐诗”的牌匾前徘徊。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算真正踏进了唐朝诗歌的大门,在门前的一隅仔细而小心地欣赏着怒放的朵朵梨花。
我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六神磊磊。
唐诗读后感篇四
自从上了六年级,我很少有时间投身于我所热衷的赏心悦目的读书——“悦读”上。总是无法摆脱述数学题典闯过100分——“题海”,每天5时50分起床,22时30分睡觉,见同学娓娓狂侃学习,稍有偏题便是不正经。尽管如此,成绩却每每不见上涨,更是在多次“大考”中失利。我累极了,开始抱怨人生的`公平:“为什么辛勤耕耘没有收获?为什么奋发努力也不见成果?为什么为什么……”
思想一旦走进了误区,难见好转,我在那段时间里就很苦恼。我拿出一叠古诗诗集。于是我翻开了,我看见了“把酒临风”的苏东坡迎面走来。滴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覆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苏东坡同我一样满腔豪情,然而爱情曲折、仕途艰辛的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坦然面对一切得失,被贬杭州,他却自得——青春竹杖,绿绿芒鞋,眼中只有秋水泛清波,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甘于被贬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便是。”他笑答。我若有所思——也许面对失败我也该收获一份坦然?还未细想,只见一位身穿白衣,骑着驴的歌者向我招手,一看,原是李白。李白同我一样对前程充满希冀,然而官道不如意,人们希望他歌颂当政,赞美君王,他却不,他要一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坦然地接受一切得失,行至蜀路,一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身着“白大挂”,头顶发飘飘,眼中一片豁达。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三分啸成了剑气,回首望去,前途一片好景。”
我终于懂得了,原来他们也是同样的豪迈激情,只是,他们勇于面对眼前的失败,中伤……我也要一样!
我合上书,自信的抬起头,一阵微风吹过。
唐诗读后感篇五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中国的唐诗文化是一块瑰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欢迎阅读!
选了很多关于唐诗的作品,出于种种的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这部作品,也就是《唐诗三百首》。
在我们国家,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不知道它,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诗人,比如我们从小学时就比较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等。
当然此外也有很多相对不出名的诗人,就是所有的这些诗人,使得我们历史上的唐朝成为诗的鼎盛时期,也有了今天人人称道的唐诗。
从小我们就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在一进入校园就接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杜甫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相信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以前的我还以为《唐诗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其实并非如此。
《唐诗三百首》一书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有着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
它一共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于个体之后。
说三百首,其实只是个概数,实际上书中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理解。
我想这也是它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唐诗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除了它具有的简单易懂的特点以外,还与它向人们展示出来的那个极其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它自身语言也意蕴无穷,有时还会使人充满希望与力量等原因有关。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外交发达,这些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唐朝的统治者们酷爱诗歌,也常鼓励别人进行创作。
诗歌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尤为重要,那时实行了以诗取士的政策,这样一来就使诗歌和功名利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此,它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另外,我觉得在读唐诗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力量,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种超然的释放。
每读一次,都是心灵的一次沉淀。
当我们受到挫折时,想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与坚持,想想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幸福,就会从失望甚至是绝望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总之,我认为多读诗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
总而言之,阅读唐诗真的是很有必要的,而《唐诗三百首》又是其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因此,没读过的人们赶紧抛开一切杂念,潜心阅读吧!
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至今日。
现在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可以被称得上是“国宝”。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同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
还可能是叙述一件事情……无论如何,唐代的诗人用简短的诗代替了现代的长篇大论,却将诗人的思想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欢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将它默写下来贴在墙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层,皎皎空中孤月轮。
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月色图,其中还带着淡淡的哀伤。
而最后一句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使我感觉到诗人那纷乱的离别之情,慢慢随着残月的余晖,布满在江边的树上。
感觉上这首诗仿佛还没有结束。
同样,对于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我也十分喜欢。
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有其富有的韵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与江南完全不同的荒凉遥远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突出了诗人对边塞战士处境的深切关心。
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声,又仿佛来到了边塞的孤城,仿佛看见了那一片苍山峻岭。
我认为,唐诗是不可缺的,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当时所体会的一切,也会学会到更多,懂得更多,可以写出好文章,心胸也会开阔。
从古至今,我们可能遗失了许多文化,更需要从头学习,并将它们牢记。
小时候,妈妈总是在我耳边唠叨,让我多读唐诗。
上了小学,老师更是常常叮嘱我们背唐诗。
他们的话我没太上心,每次都是随意的读读。
直到2010年寒假,我走进新华书店,从那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一种直觉让我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它触动了我的神经,竟让我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我忽然明白了老师、家长的良苦用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的魅力,唐诗真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啊!
《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收集的唐诗内容广泛,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唐代的历史,勾起我许多联想,激起我无数共鸣。
有的诗是赞美山川田园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我又一次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
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心潮澎湃,我想和“诗仙”对酒当歌,一同遨游。
有的诗写边塞将士的英勇气概,如卢纶的《塞下曲》和王昌龄的《出塞》又让我重温历史,回味大将军李广那富有传奇剑法的一生,领悟他英勇的气概。
有的诗记叙民间疾苦和人民愿望,抒发个人志向和奋斗精神。
陆游的《示儿》带给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战火硝烟之中,他们都希望中国早日统一,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流血少,流汗应该多,要更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想到今年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汶川大地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华夏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有的诗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如李白的《赠汪伦》让我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浓浓的深情厚谊。
我也禁不住,提笔写了一首送别我表弟昊楹的诗:“胡猛乘车将欲行,忽闻路边踏歌声。杨柳梧桐高千尺,不及昊楹送我情。”弟弟感动的说:“我也要读《唐诗三百首》,学做诗人。”
《唐诗三百首》里,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能反映社会生活,启迪人们思考。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李白那里,我懂得了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他的诗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不愧为“诗仙”。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活泼生动,大多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物为内容。
以后我写文章,可以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
还有杜牧,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还精通行兵法,有政治才能,这本书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小小的一本《唐诗三百首》伴我度过了整个寒假,我很喜欢它,它使我受益匪浅,我将反复诵读。
我诚挚的欢迎和我同龄的同学常常走进平桥区图书馆,读自己喜爱的书,交自己能够一生受用的朋友!
唐诗读后感篇六
耳畔传来余音绕梁的稚子的朗朗读书声,伴随着远处乐鸟宛转悠扬的啼鸣,飘着周围自然禅韵优雅的幽香,眼前是一片不见边际的竹林。清风缓缓拂起,竹叶落地,任由风的清扫,在飘荡着的泥土香味用拂起,又落下。竹叶沙沙,钟声从远处飘荡着回响着,如一把木锁,锁住了城市中喧哗的声音,锁住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人群,锁住了对于世态名利的渴望,锁住了对于繁华追求的向往,却打开了脱俗自然的对于宁静平凡的本质。
一世戎马,扬鞭回首,挥手飘发,萧萧班马,嘶鸣长啼,啼声远去,不见其影,空余行处。没有一滴泪水,没有一次停留,没有一句告别,转头便是一场离别,没有泪水的离别,没有停留的离别,没有告别的离别,没有期限的离别。家书已达,欣喜若狂,却非家书,乃为亡书,挥泪失声,若是失魂,耳响离歌,终日不觉。
月,缓缓升起,挂在空中,似乎是特地为我而准备的,似乎是特地给我供以欣赏的。月上,满是墨色,不见得一颗繁星,这又似乎是谁心中的颜色,倒映在天上,照影了我。月下,寂寞空城,巷空道清,男怒女哭,犬吠孩啼。独自一人,倚坐窗边,思故念乡,怀亲想友,感极而悲,倏尔涕下,沾湿布衾,泪透薄墙。
这,便是诗韵,脱离世俗,离开喧噪,回归宁静,渴望平凡。唐诗中有喜,有乐,但也有悲,有悔。唐诗中的种种,高雅,而又时尚,同时又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世态的态度。
读诗,不仅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感受其中的风韵,独特,与美好。诗之所以美,之所以雅,便是因为其中的风韵,独特,与美好。感受诗中字与字之间的巧妙,词与词之间的婉转,句与句之间的自然,才能感受到现代语言无法表达出的独特神奇的情调,它如清雨直叩你的心房,它如柔雨温暖你的心灵,它也如烟雨滋润着你。
读诗,读诗韵,读如“烟院松飘萧,风廊竹交戛”一般的悠扬,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般的豪气,读“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般的忧愁,感受着来自真中的宁静,真中的喜怒哀乐。
唐诗读后感篇七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唐诗之盛,如碧空之星斗,唐诗之美,如沧海之月明。选编唐诗的集子很多,在众多的唐诗集子中,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最为流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不只是作诗人的经验谈,更是对唐诗三百首一书的一种肯定。
我喜欢唐诗中的安静和暇想,让人觉得阅读唐诗是一种纯粹的享受,字里行间是那么的细腻,如果认真体味,真的就犹如一幅画,一个世外桃源。
走进唐诗,走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领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清幽,静享“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万事不关心的闲适;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景,发出“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悲叹;更钦羡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诚挚多情。走进唐诗,最爱诗仙的飘逸洒脱、侠风道骨。欣赏他“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放浪不羁,“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率真自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冲天豪迈,“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挚情怀。
如同一切选编名著一样,唐诗三百首也不可避免的带有选编者本人的某种情调与风格。不难看出,基本的主导的方面是一种“怀才不遇”和“归去来兮”的情调。再作稍细致一些的分析,便会发现,明白无误地以这样的思想为主题的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他大多是些田园诗、宫怨诗、怀古诗以及说战乱话离别之作,同样带了这样的情趣。
第一首: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落第还乡,题目已见主旨。“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诗人反话正说,但仍微见讥剌。这是说当今皇帝英明,知人善任,甚至“英灵”即受崇敬的人去世后的灵魂都回来效忠了,所以没有那个俊杰之士被埋没而作隐者的。但偏偏他现在要送这位活着的俊杰之士归去了,而不是“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这紧接的两句,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故事:“东山客”是说晋之谢安,此人虽在朝廷任职,总是念念不忘要回到东山去做隐士。“采薇”的是那不肯食周粟,跑到首阳山去做隐士,采了一种叫做薇的野菜来充饥的伯夷和叔齐。用这么两个事例来为落第人送行,恐怕是多少有点教人啼笑皆非的。中间八句,写送别过程,写送别心情,甚为委婉动人。落句说“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是极富深情的安慰与鼓励,也是无可奈何的叹息与感慨。
王维的诗多了,“脍炙人口之作”也多了,从中“择其尤要者”,未必就非是这么一首不可吧?可“蘅塘退士”偏偏就拿了这一首作为他的开宗明义第一篇。后续与此相近的主题诗作还较多,如张九龄的感遇,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李白的月下独酌等等。
在冬日的暖阳下,逃离虚拟的网络空间、游离于快餐文化之外,在古诗的世界里,一颗心似于平平仄仄的浪朵上行舟,领略天高云淡,倾听天籁之音,感受历史沧桑。品读中国古文化之经典,感悟人生之精髓,以更加积极地心态面对未来、开拓未来,方是吾辈青年之所取。
唐诗读后感篇八
还记得几百年前有一个这样的朝代,它经济发达,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昌盛。唐诗就是在这样的年代被创造出来的,绘尽了盛唐繁华色。
唐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诗歌能够作为博取功名的工具,也能成为筹光交错的闲谈之语。
且听风雨几许,看一半往事入斜阳。手不释卷,几盏昏灯,几杯薄酒,一弯明月,一曲歌,一枝柳都被唐诗勾勒的美的醉人,远不止这些,那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夜里,吟唱着诗文的诗人更是这部书的主角。
《长安古意》里大街小巷的繁忙,帝都的壮丽辉煌,市井倡家的轻歌曼舞,其繁华浓艳的景象被渲染到了极致。而这背后对豪门贵族骄奢淫逸的讽刺,对当时社会腐败、堕落,黑暗的刻画。也难怪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这不是一场美丽的热闹,但这癫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得后世知己如此,想必千年前的卢照邻也不负写下此篇的心意吧。
唐诗里不得不提的李白,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从小时候就开始背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如今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浪漫,他的放荡不羁全部都挥洒在这盛唐的诗篇中。他永远活得像个孩子,永远的举酒畅饮,而后“诱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还有王右丞,王维。被人熟知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别忘了“渭城朝雨绝尘”中送别的他;唱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只。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他。王维登得朝廷,下得尘世。可谓“庙堂有梦,江湖有酒。”我穿越千年愿与其共饮月色,赏木未芙蓉花。
晚唐不复繁荣鼎盛,潘镇割据,战乱四起,昏君当政。唐朝似乎一夜之间便损了容颜,凋了花瓣,徒留满腔悲愤与无奈给杜甫。杜甫一生沉痛于山河破碎中。不管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痛,还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愤恨与同情,亦或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都与国之沉浮相关。他这一生,看过繁华,遇过落魄,唯一念念不忘的就是他的国,他的家。
唐朝啊,依照浮生梦,少不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少不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李商隐。他们的名字一一在我眼前浮现,他们的一生或平凡,或坎坷,或荣华,或潦倒,但这都不碍于他们的才华横溢。
温酒一杯浅唱,美梦一场隔世。我恍若看到那初唐的清新,而后便是中唐的繁盛,再就是令人悲凉的晚唐。那个朝代,男儿风流倜傥,女子恣意娇美,不管是胸怀大志还是纸醉金迷,都陶醉其中。再回长安酒意里,唯愿梦不醒,再读大唐梦。唐诗三百首,歌尽天下繁华梦。
唐诗读后感篇九
看到书面上素气的山水画,我就被它吸引。
一样的是唐诗,不一样的,是曾冬给予我们的阐释。
读《早发白帝城》。因为难掩内心的欣喜。诗人在一大早就告别了在朝霞映衬下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湍急的流水,如诗人急归的心情,汹涌着,流淌着,向期待的目的地。两岸的高山上传来一声声猿啼,似要将诗人留下,但这是无用的,诗人乘的小舟,早已随水而逝,漂过了千千万万重山。这是我眼中的诗。但曾冬眼中的画面却不止单单是这样。他听到“吱吱嘎嘎一阵脆响”,然后“城门张开了惺忪的眼”,他看到太阳“急急忙忙拿起阳光的锦线,在一朵白云上,为高山之巅的白帝城绣了一条斑斓的丝巾”。
他说“所有的道路都只有一个归宿”。是否可以简单理解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或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人生就好似汇入海洋的江河溪流,不论以何种方式、何种形态,不论是激烈还是平缓,最终都将归于”永恒的安宁“。正如他所说,诗人的仕途也不过经过一个个驿站,接纳那一段段或忧伤或幸福的时光。往事浮现,深究其,深陷于其,不过为难自己。不如让那前尘旧事随这白练逝出自己的生命。
而那两岸的猿声也被曾冬看出了不一样的意味。他说那声音是”幸福的啼叫“,那也是隐隐约约的”自由的声音“,想必诗人此时正在畅想未来的美好,渴望一展宏图吧。
而山川的缓缓逝去,江水的迢迢,转过身,目之所及是朦胧的,一切也似乎很远了。
原来这首诗要表达的不只是喜悦畅快。
读《绝句》。江水碧绿,衬得栖鸟羽毛弥足洁白,山色青葱与那娇艳的花儿形成对比,刺得人眼前显出一片片色斑,那红那绿真是绝到极致,仿佛要燃烧。真是一派美景。但我就算去认真欣赏也无法领略到心里,因为我的心里,盛了满满的故乡。要等到归乡那天才会溢出,但却不知,是哪一个春天或冬天。
曾冬说,日子就像一本一张一张翻动的书,每一页,都有一声漂泊的叹息。它轻轻地来到,带着希望和忧伤。它沉默,随季节一起荏苒。时间总是太匆匆,将青果点成红了的樱桃,将绿了的芭蕉换上枯黄的杂草。它总是不打招呼,就将美好的万象带给你,就将一切在瞬间席卷。它似乎无所不能,却带不给你归家的日期。
这个春天与上年、与去年相比,是否更好看?
你只有把故乡每一个熟稔的名字,过滤了一遍,又一遍。你翻过手中诗卷上的又一个春天。
曾冬先生将一首首古诗转写为一篇篇精致优雅的散文,让我们体会不一样的古诗,欣赏不一样的经典。
唐诗读后感篇十
清晨,朝出的辉光映出了东方的鱼肚白,在门前那棵榆树下,坐在宽大的树桩上,轻轻翻开膝盖上的那本《唐诗三百首》,心情总会变得宁静与神圣!
树皮厚重,书面墨黄,油纸的香味扑面袭来,夹杂着文字视觉的震撼,让我深深的沉浸其中。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幼稚的诗仿佛是一首歌,欢快而明朗,我看后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直接的诗谁不会写,谁不会吟?再往下看,越看越为震惊,原来这是骆宾王还是个娃娃时随口说出的!那时的我,应该还是稚气未脱,光着脚丫子,在田里跑来跑去直至染上一层灰。那想着写诗?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感动惭愧,二骆宾王的这一首诗,不正如唐朝初年一样吗?虽跌跌打打,但却透出一丝丝的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读到这里,一股磅礴的气势在我眼前浮现,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望着庐峰在阳光照耀下升起的紫烟,在万丈瀑布前感到自己深深的渺小,觉得这瀑布,好似是银河坠落而形成的。这就是诗仙的诗啊!也只有他,才能领悟瀑布的精髓,感受到银河的气魄。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景,而更是一份情,一份寄情与山水的心啊!其实生活中不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那片借风在天空翱翔的枯叶,那多生长在野谷县崖峭壁中的美丽小花,那只盘旋在你脚边的可爱小苗,谁不能说她们不是美呢?都说盛唐的时代造就了李白,但我却认为李白的豪迈造就了盛唐!
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战火纷飞岁月里,杜甫,一代诗圣,却被囚禁在城内,不得外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是何等说不出的苦奈,唐代也逐渐走向了衰亡。而一切的缘由,归咎于当时统治者的不理朝政,谎于正业。这令我一阵羞愧,如不是懒,我何至于成绩下降的那么快?看来是时候反省了!
我关上书本,看了看天色,真有几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境了!”
唐诗读后感篇十一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离现在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仍为我们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是闻名中外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的诗人,像满天星斗一样。这些诗人所作的诗保存在全唐诗中。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睛,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比如锄禾就写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诗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呢!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呢!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发,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以后还要漫漫品味这唐诗三百首。
唐诗读后感篇十二
在唐朝近三百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在唐代诗歌最多可以达到5万余首,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导致许多文学作品大量丢失,最后保留下来的唐诗不过300余首,《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这311首作品中代表作家主要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文学大家为主,如果我们谈到李白,这位人人皆知的伟大诗人,仙道,意气凌然,尤其在读了他写的诗后,更是有一种苍穹豪迈之感,他的'诗作格主要是浪漫主义,清新脱俗,大气豪迈为主,这与他的历史背景有这很重要的关系,比如“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体现作者豪迈之情,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不舍留念之感,总之对于爱好旅游,喜欢当官来完成自己一生所愿,却只能在后期颠沛流离的李白来说,她的文学情感诗复杂的,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这很重要的关系,谈到李白就不得不提到杜甫,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杜甫这一生更是悲惨,仕途不得志,在后期的安史之乱中也备受折磨,所以说杜甫它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最后在饥寒交迫中颠沛流离,病死饿死,下场比较悲惨,比如像杜甫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思乡和忧国之感,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伤感与哀叹之情。也有“何时眼前突先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可怜天下和他一样的世人也能住上好的屋子,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他的一生写满了悲伤,但却一直忧国忧,和岳阳楼记中表达的情感有些许相似,最后再来说说白居易,他给我的感觉是写的大部分诗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一定的批判,就比如观刈中看到一位老妇人抱这孩子在田中捡穗吃,而自己不需要劳累就可以获得粮,令他自己感到惭愧,并且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人劳动不过所交的税,可他也是位为人着想的伟大诗人,并且他的诗作很通俗易懂,也给人看,也容易和百姓形成共鸣。
唐代的诗人有很多,但是以上三人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诗人之所以写诗,其一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多为一些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其二为了替天下百姓表达生活困苦,对朝廷制度的不满,唐诗三百首中正是表达的这些情感正如以上举例,其实不仅仅是唐诗,任何朝代的诗歌都可以表达出这些情感,我们应该去阅读这些传统经典文学去体会去感受古代人的情感以前人之鉴不断完善自己。
唐诗读后感篇十三
风萧萧兮易水寒,眼望前路两茫茫。
在这一个文坛上本如天神的人物已经尽付春水,但是他们的诗文——《唐诗》,其艺术魅力永恒不朽。
数千年过去了,唐诗韵律悠然在回响,漫溯历史的大道,平添的不过是已经风霜的韵致,那是世间最亮的语言,是红尘中最灿烂的图蓝。虽然他们渐行渐远,声不可闻,但其诗文的其情其闻在世间永传,亘古流芳。像这样别出心裁的,与众不同的唐诗韵律就在此:
你看,那山涧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那儿,松林一尘不染显得苍翠,皎洁的月光透过叶子,在松间留下条条斑驳的影子,置身其中,使人明静、清幽,就好像心也被洗净了一般。那白练似的清泉从石上穿梭,源源有声,像优美动听的奏鸣曲,又像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跳动。忽闻林间笑语一片,咦,原来是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
本想就此优美转身,不料撞见别样风采。
你看:那古道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那儿,小草绿得妖娆,绿得妩媚,绿得动人,偷偷伸长了脖子,与这条荒弃了的苔阶映衬着。明媚的春光洒在绿草身上,使其身上的汗水瞬相聚,变大了,又变大了。纯如水韵,亮如明月,深如潭渊,洁如白雪,使人如痴如醉,又如珍珠一般,一不小心掉落在苔阶上,碎了。听,躲在密密枝叶里的黄鹂唱起了一歌儿,歌声动听而婉转,像是为此感到叹息。
在那别样风采之后又遇壮丽长江。
你又看:那长江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那儿,狂风阵阵,无穷无尽的树叶在狂风中萧萧飘坠,鸟儿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着。蓝蓝的天空似乎更高更远了。听,那两岸猿猴的啼叫声,凄厉而又悲凉。水中水洲清凌,条条白沙在灿灿的阳光下一闪又一闪。无源无尽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而来。
月下疏影,任风雨交加,依然持节挺立。
你再看:在那山川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那里的城东、城西、城南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未曾改变的虎踞龙盘,依旧挺立,就连那北边的江潮也依然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的心情偷偷退了回来,仿佛在惜:昔日的繁华以化为乌有。
昔日山川无改,这时夜月依然。
明亮皎洁的月色中,鲛人落泪成珍珠,流泻不止,忽隐忽现的影子,肆意行走,恍惚迷离,蓝田山上的美日化成了缕缕轻烟。仿佛终身相依,却又瞬间分离。
是的,唐诗的韵律就在此:美丽、凄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