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范文(16篇)
教案不仅是一份教学计划,更是一份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考和总结。教案的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既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大家可以从这些教案范例中借鉴到一些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一
成功之处: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因此,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收集超市购物小票,并且了解上面的信息。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本节课上,我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让学生用20元钱,购买练习本。”购买多少,购买几种,全由学生自己做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的培养。
不足之处:
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地机会和时间明显不足,学生真正投入的有思维碰撞的讨论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改进措施:
总之,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二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课件、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
政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想一想从老师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
(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出这样几条线路:从老师家直接到学校;从老师家经过政府再到学校,或者从老师家经过新华书店再到学校。)。
师:你觉得老师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
(学生会说出中间这条线路最快,但原因说不清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从数学的角度眼研究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2、大胆猜测。
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幅图中,你可以发现几个三角形?
(学生边说边用手指出两个三角形)。
师:根据大家的判断,你们猜猜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通过观察会猜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教师板书。
师:是不是所有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你们能肯定吗?
现在,我们就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自主探究。
动手实验:
用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些不同长度的纸条,请大家随意拿三张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三
教材第106页例3。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体会对策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对对策论的应用能做到举一反三。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都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讲。
其实呀,这其中也蕴藏着很深奥的数学问题,那么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能反败为胜。
二、自主探究。
1.讨论: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
田忌取胜的策略:
2.提问设疑。
(1)田忌所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取胜的办法呢?
(2)田忌到底有多少种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呢?结果是怎样的呢?讨论、交流、汇报。
田忌共有6种应对策略:
3.举一反三。
请同学们想一想,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学生众说纷纭,会提到各类比赛)。
那么请你们来安排一下,如果有这样的比赛,你们会怎样安排他们的出场顺序?看来呀,一场比赛,我们光水平高还是不够的,我们要知己知彼,凡事懂得讲究策略,才会取得胜利。
4.总结规律。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你们有没有发现对待这样的策略问题,我们有我们的解决技巧呀?(学生试说)。
最后总结:最低级的对最高级的,其他的对略低一筹的,这样就会保证胜利。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数学游戏,先弄清游戏规则,再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并思考:如果一人拿9、7、5三张,一人拿8、6、3三张,拿8、6、3这三张的人有可能获胜吗?该按怎样的顺序出牌才能获胜?同桌两人试试。
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本节课从同学们早已熟悉的故事入手,发现数学知识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在学生兴趣正浓之时,借助合作、探讨,找到规律。在兴趣意犹未尽之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四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五
:教材第111页第4题、第114页练习二十一第12题。
1.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根据统计数据正确绘制统计图。
2.进一步学习根据统计图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难点:对条形统计图进行信息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便于我们发现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来复习关于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回顾。
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用哪一种统计图进行统计?(条形统计图)。
2.我们一般怎样画条形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教师小结:(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一个长度单位表示的数量的多少。
(4)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标注数量。
3.画条形统计图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教师强调:(1)同一条线上所画的间隔必须保持一致,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2)一个长度单位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我们怎样对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111页第4题。
(1)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在教材上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同桌间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第(1)题的算法,其余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教师指名汇报,并要求说说做题的方法,集体交流并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解答。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14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的绘制,组内交流并订正。
(2)指名学生口答第(1)题,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板演第(2)题的算法,其余学生练习,师生共同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对条形统计图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本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注意事项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他们发展了思维的灵敏性,培养了学习的信心,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上,我始终起到的是组织、引导的作用。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教学的形式归于单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六
今天听了史老师执教的《最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史老师注重学生的读、写、理解、应用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1、新课导入,史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客车、摩托车、农用拖拉机、轮船等的速度,为学生呈现了实际的生活例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得更为透彻。
2、教学中注重了引导、尝试、发现、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史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引导,引导学生读出、写出速度这样的复合单位,并在引导中发现,共同总结速度的正确写法、读法,速度、路程的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清楚,层次分明,从速度的读、写开始,自然过渡到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了本课内容。
4、教学中,史老师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强,有梯度,无论是判断题,还是根据算式说出表示什么,还是表格形式灵活求出路程、速度、时间等,特别是最后一道限速题,解决实际问题,将数量关系有效融合,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建议:课堂练习有梯度,但在安排上应该调整,如把根据算式说问题放到后面,学生通过前面的练习再做这样的题会更容易些。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七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八
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实物投影、课件
一、导入新授
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123=4(瓶) 124=3(枝)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通过刚才算式的比较,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有关0的运算。
(1)出示p6例3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0的哪些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说试题,教师记录。
预设:0+5= 24-0= 50= 06= 4-4=
指名口算后,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2)思考:在除法算式中,0能做除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到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因此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发散
1、p6 做一做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根据2532=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65=
70416=
89127=
32612=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3+3+3=12(枝) 123=4(瓶)
34=12(枝) 124=3(枝)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0不能作除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九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3820000
计数单位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十
1. 使学生知道素数与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会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谈话:同学们,今天先向大家介绍一个世界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
课件播放: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伟大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和。另一个大数学家欧拉又补充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虽然人们知道这一猜想是正确的,但一直没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数学家们把这一猜想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先后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陈景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被公认为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证明方面最好的成果。
提问: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是素数等问题)
谈话:大家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素数)
谈话: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用2个、3个、4个、6个、7个、11个、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拼出的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引导:仔细观察拼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
提问:为什么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呢?(2、3、7或11只有两个因数,而4、6或12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
谈话: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1~20,并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将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你把这些数分成了几类?是哪几类?(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1只有一个因数,分为一类)
提问: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因数分别是1和它本身)
提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再问:为什么把1单独分为一类?(1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它只有1个因数)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并总结出了这三类数的不同特点,那么,它们分别叫什么数呢?打开课本第78页,把例题认真地读一读,填一填,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之后,师生共同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补充板书:和合数),同时明确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提问:在2~20各数中,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
谈话:关于素数和合数,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索,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出示题目:先找出21、23、29的所有因数,再写出这三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判断这三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按要求划一划,再说一说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练习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举例检验。
谈话: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只是至今还没有人能从理论上完全证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人能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之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在典型的数学背景材料中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本节课的设计,教师独具匠心地把素数与合数的教学置于数学文化的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的开始,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背景材料,这是一个200多年来诸多数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中国的数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的奇妙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这一情境中素数的概念学生还不了解,解开素数的奥秘自然地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课的结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例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课的首尾呈呼应之势。同时,通过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数学奥秘的理想,体现了教师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关注。
在有效的探索活动中逐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中,教师寓素数与合数的概念于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长方形的种数之间的关系,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数的因数上来;接着,通过写出1~20的所有因数,并根据各个数因数的个数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十一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
2.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3.通过学习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一)认识直线。
1、同学们知道孙悟空手里拿的武器叫什么吗?(金箍棒)对,谁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能变长变大)并请学生说金箍棒是向哪个方向变长的?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金箍棒在不断变长,说一说它到底能变多长。
2、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用笔画一画。
3、学生分组汇报,并说一说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并介绍直线的特征: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4、介绍直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并请学生也给自己的直线标上名字。
(二)认识线段。
1、出示挂图(铁路和人行道)请学生观察,使学生感知:铁路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说它象直线一样,而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能看到两头。
2、请学生也用线来表示其中的一条斑马线的样子,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想法。
4、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三)认识射线。
1、用小电筒射向学生,请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独立想办法用线表示出刚才看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在黑板上画射线。
4、让学生自己讨论:射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教师强调:射线ab和射线ba不同。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5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5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猜对的给自己得一颗星,画在这道题的旁边。
五、课结。
今天学到什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可以给予补充)。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体验学习。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十四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0.050.005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40.63.134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十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案数量关系篇十六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1.出示 北京地区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