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模板15篇)
教案的编写不仅关注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提高教学效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一
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的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是不同的,而这些知识和规则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将来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杨老师的这节课,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迁移诱导到新知学习,完成了认知上的一次飞跃。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新的课程标准里说,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杨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比如:母子年龄、儿歌等,这些的设计使原来抽象的字母变得具体与富有情趣,并且杨老师还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
本节课杨老师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比如本节课中,教师提出:选用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自己的年龄,并用这个字母来表示你爸爸、妈妈等身边熟悉的人的年龄。学生先合作讨论,然后自主完成,最后再拿出来大家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杨老师在这一环节处理的很恰当,值得我学习。
3、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一个环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已有些疲劳,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再一次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在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在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略)。
2、板演竖式计算。
819=答案。
847=答案。
543=答案。
682=答案。
805=答案。
564=答案。
二、新授。
1、教师谈话引入。
2、出示例3。
3、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答案。
4255=答案。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练习。
1、做一做。
1563=答案。
4348=答案。
6055=答案。
8637=答案。
2、计算。
1762=答案。
4564=答案。
3813=答案。
4955=答案。
教学反思:
在计算之前先让学生判断商的位数,并估算商的大约值,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估算意识,而且为计算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再通过检验确保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培养了学生自觉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判断和检验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4、使学生学会应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大家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数学中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做一组复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1)指名说一说怎样填,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做的。
(2)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所使用的运算定律。(课件出示)。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活动一: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表格一,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选具有代表性的表格在投影仪上展示。
师:这些运算定律可以用数字表示,可以用文字表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你更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4、教师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5、以乘法交换律为例介绍字母和字母相乘省略乘号的方法(课件出示小精灵说的.话)。
法一:字母和字母相乘,可以省略乘号,写成.,如:ab=a.b法二:字母和字母相乘,可以省略乘号不写。如:ab=ab强调:只有乘号可以省略不写,其他运算符号不能省略。
6、让学生用省略乘号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运算定律。(师板书简写形式)。
1、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在题目后板书:和计算公式)。
2、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先用文字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2)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s表示正方形的面积,用c表示正方形的周长,请你用字母分别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3、学生试着在活动单上用字母写出周长和面积公式。
4、生汇报:(师板书)。
s=a.ac=a.4。
5、教师介绍用字母表示正方形和周长的公式及简便写法。
(1)s=a2aa写成a2读作:a的平方。
表示2个a相乘,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a2。
(2)c=a4c=4a。
师:a4表示字母与数字相乘,当字母与数字相乘,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a.4=4a可以写作a4吗?(不能,字母和数字相乘,省略乘号数字写在前面,字母写在后面。
练习:用简便形式表示下列各式。
bbccaamm99。
(3)区分:a2和2a相同吗?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三)学习例3(2),会用代入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1、让学生用以前学习的知识来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汇报:面积:66=36(cm2)周长:64=24(cm)。
3、教学代入法。
师: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计算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1)板演示范正方形面积的代入法计算过程。
s=a2=66=36(cm2)。
(2)小结代入法的步骤:一写出字母公式,二代入数字,三计算结果,注意带上单位名称并写答。
强调:在利用公式求面积或周长时,首先要写出公式,然后把字母表示的数代入公式中,最后进行计算,并带单位,注意等号要对齐。
(3)活动三:让学生按要求独立用代入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活动要求:
按照计算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计算边长为6cm的正方形的周长,再想一想它与我们以前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集体订正并板书:
c=4a=46=24(cm2)。
三、拓展提高,巩固应用。
1、省略乘号简写下面的算式。
cd=xx=b34=5.6f=y1=99=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并说明理由)。
52=52=10()。
a+a+a=a+3()。
c2=2c()。
a6.4=a6.4()。
mn=mn()。
3、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4、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0px,宽是125px,它的面积和周长是多少?
6、小知识。(课件出示)。
你知道最早有意识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吗?
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屏幕吧。你知道最早有意识地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法国数学家韦达。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四、全课小结。
学生自由回答。
如果老师对你们今天的表现打一个分a,你认为属于你的a应该表示多少?说说原因。
学生自由交流。
老师认为你们今天的表现都应该在90分以上,数学王国的宝箱里还有一个宝贝,同学们看。(课件出示)。
a=x+y+za表示成功。
x表示艰苦的劳动。
y表示正确的方法。
z表示少说空话。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1:
小东比小华大3岁。
根据这个条件,我们可以得出:
1、观察岁数的变化,思考:
小华10岁时,小东的岁数:( )。
小华20岁时,小东的岁数:( )。
小华a岁时,小东的岁数:( )。
2、分析:
“a+3”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小东比小华大3岁。
也可以表示小华的岁数。
当a=1、2、3、4……时,就可以知道小东是几岁。
3、思考:
如果用字母a表示小东的岁数,那么小华的岁数就是( )。
二、教学例2:
1、观察钱数的变化,思考:
当数量是7.5千克时,总价是多少:( )。
当数量是x千克时,总价是多少:( )。
2、分析:
“2.1×x”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3小结:
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三、试一试:
1、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2、前后四个同学相互说一说解题思路。
3、抽组说一说解题思路。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校对。
四、课堂练习:
1、2、7。
五、作业 :
1、课本:
3、4、5、6。
2、《作业 本》一页。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五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及平方的意义及读写法,会根据计算公式用代入法求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与符号化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学生伴随音乐齐唱英文字母歌《abc—song》。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更为学生感受字母在数学。
课堂中的应用意识架设桥梁。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入:cba是什么标志?你怎样知道?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预设]学生汇报课前的调查情况,如:dna—人体基因密码;gps—全球卫。
星定位系统;cctv—中央电视台;wto—世界贸易组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用字母表示的事物,初步感知字母表示事物的优越性。
2、玩牌游戏:你能把老师手中的六张“扑克牌”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吗?
a、6、9、j、q、k为什么这么排?(学生观察说出扑克牌中字母表示的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由字母表示事物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具体的数,让学生感悟用字母表示数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其实,字母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六
三位数的数法。
教学要求: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加上1位是几位数?
3、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
二、新授。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1、教学例子1。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2)出示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说明数大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九百。
提问:九百里面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多少?
板书:10个一百一千。
(3)全班同学齐读教师板书的内容。
(4)让学生看课本例子1的插图,齐读结语并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有什么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有什么关系?
千和百之间是不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板书:一-----十------百------千。
101010。
(5)小结: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2、教学例子2。
用计数器帮助数数。
(1)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说说从右往左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重点认清千位在右边第几位,与哪一位相邻。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个位上拨珠,学生回答表示的数是多少。
(2)教学例2的(1)。
借助计数器,教师拨珠,学生装数数,从一百起,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在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10个一是多少?这时该怎么样拨珠?”“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么样变化的?接下去怎么样数?”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七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间:08月12日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教学意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1)故事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2)众大臣有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吗?(3)曹冲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4)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一)解决生活中的难题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2、引导交流: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随机贴出杯子图3、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4、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前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学生的回答灵活的提炼到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上来)5、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6、(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7、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到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问题:同学们,你们看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器不一样。杯子的数量也不一样,只告诉我们这些杯子里果汁的总量720毫升,那怎样来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呢?我们该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呢?8、讨论讨论,想想曹冲称象的故事给我们解决这一个问题有什么启示呢?9、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10、小结学生的方法:不管是大杯换小杯,还是把小杯换成大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考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替换策略来解决问题板书:替换11、过渡:在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来替换,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每个同学的桌上有这样的一张作业纸,拿出来四人小组合作。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小组展示汇报。12、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1)学生根据投影出来的方法说一说解答思路。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画的图可以怎么想?(2)哪些同学是和他一样的做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交流第二种方法。13、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你觉得小杯的容量加上大杯的容量满足720毫升以后,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吗?14、回顾反思(1)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替换?(2)我们又是怎样来替换的?15、小结:在解决这一过程中,原来是有大杯和小杯两种不同的`量,用替换的策略简化成了都是小杯这同一种量,而且总量也告诉我们,这样要求小杯的容量就方便了;同样用替换的方法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使题目中只出现了大杯这同一种量,要求大杯的容量也方便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还借助了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替换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广告1、播放达能广告同学们,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3、是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在替换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画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在练习纸二上,画一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1)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2)与前面两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你准备怎样替换?还有不同的替换吗?(学生说,教师演示部分课件)(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5)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进行替换,请在练习纸上完成(6)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让学生说说总数有没有发生变化?(7)口头检验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1)画一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2)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来解答的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及平方的意义及读写法,会根据计算公式用代入法求值。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与符号化思想。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先来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字母卡牌)指名说出卡牌上的字母。
2、师:谁还能说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用字母表示数呢?
3、导入:在数学中,我们也经常要用到用字母来表示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探索新知。
(一)在“猜年龄游戏”情境中初步感知新知。
师:下面我们要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老师需要一个助手,谁来?
(指名xx同学回答)你今年几岁了?生:10岁。
师:那老师今年多大了,我们可以来猜一下?(指几名学生来猜)。
(老师给出提示:我比xx同学大20岁。)。
师: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多大了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0+20=30(岁)。
指名回答,填写表格。
学生的年龄/岁。
老师的年龄/岁。
1
1+20=21。
2
2+20=22。
3
3+20=23。
…
…
10。
10+20=30。
…
…
20。
20+20=40。
…
…
50。
50+20=70。
…
…
师:我们发现照这样一直写下去,能不能写完哪?
生:不能。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或一句话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指名回答)。
预设:
生1:xx的年龄+20岁=老师的年龄。
生2:老师的年龄-20岁=xx的年龄。
生3:a+2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20中,a表示什么?20表示什么?a+20表示什么?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2)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
a+20=11+20=31(岁)。
2、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
阅读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当x=15时,6x等于多少。
3、在应用中深化理解新知。
挑战二人。
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a=1k=13q=12。
学生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
aa+20。
当a=11时,a+20=11+20=30(岁)。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九
学科:数学。
学习目标1、从生活的情景中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在自主与合作中快乐地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小黑钣、扑克牌、小棒等。
教学过程活动。
内容活动方式设计。
意图。
教师学生。
一、创设。
游戏活动,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
二创设活动情景,探索新知。
3、同学们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例子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如果像这样一直摆下去,后面的算式你会说吗?口答:见过。
是中央电视台标志。
口答:a表示1、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
请一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举例。
观察思考:说出摆3个、4个的算式。
请自己说一说。
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孩子了解生活中有些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
学生通过摆小棒、动脑列算式,发现要表述的内容无穷无尽,通过想办法,发现用字母表。
教学过程。
抽象过程。
接受考验,学习例1。
出示书上的图。
3.介绍乘号的不同表示方法。
同学们,你们真棒,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下面每行图中的数,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看看谁最快地发现他们有什么规律?并说一说它们等于多少?
请你们观察上面几题,你发现了什么?
字母除了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还可以表示什么?(板书:具体的数)。
加法交换律:a+b=b+a师:a和b分别表示什么?生:a、b表示两个加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展示交流: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啊!发现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不但简明易记,而且便于应用。其实,在这些含有字母的算式里,还可以进一步简化。
同桌商量。
口答:除0以外的所有自然数。
说说为什么?
这里有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学生解答。
同桌合作,完成运算定律。
自学书45页内容,并汇报。示,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亲历了整个概括抽象过程,进一步体验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较简单,但有几个注意点,所以教师通过“读、划、写”的手段,检查自学效果。
教学过程三、实践应用:
1、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3、判断。
出示小黑板。
四、课堂小结。
如果用s表示的面积,c表示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怎样用字母表示呢?
师介绍a2,表示2个a相乘,读a的平方。
y×yc×c1.2×1.2a×xx×x5×x8×51×x1、x+3可以写成3x。
2、1×y可以写成×y()。
3、a×5可以写成a5()。
4、c×c可以写成2c()。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生汇报,s=a×ac=a×4。
请生介绍c=a×4的意思。
生独立完成。
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自由谈谈收获。
认真倾听。
通过反馈性练习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也为个别学困生又一次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应用练习,富有生活气息和童趣,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积极的意义,
总结本课情况。
(1)图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2)图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3)246m1012m=_。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十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数据收集整理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十一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 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1、涂色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3表示?
2、你知道这个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3、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4、你知道空白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强调: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占其中的1份)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
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为什么可以用3/4表示?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3个1/4)
请多位同学说,同桌互说。
那3/4怎么写呢?自己写在草稿本上,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
分母4表示什么?分子3表示什么?
展示不同的3/4,说说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展示不同的3/4,说说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呢?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涂了几份?你是怎样想的?(5/6是5个1/6,所以要涂5份!)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可以借助直观来比较他们的大小,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折一折,比一比。你知道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吗?(比的标准要相同)
那3/5可以怎样表示?2/5呢?
1、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方法与过程: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并获得取胜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和重要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二、【教学重点】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
(二)游戏一“堆一堆”
1、赛前准备
(1)分组:可以分为几个大组进行比赛。
(2)比赛用品的分发:每组准备相同的几何体。
(3)赛前要检查物品数量与形状。
师:请大家数一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具中都有哪些好朋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几个?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开展比赛,并计时
(1)游戏活动时间5分钟。
(2)教师发出指令,开始游戏。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进行第三轮游戏,时间可限制在4分钟内。
4、决出胜者。
5、还可以进行全班赛。
6、全班总结交流。
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三)游戏二 “玩一玩”
1.游戏前准备
认牌识点数:
(1)抽出其中的几张牌,请学生说出牌面的点数。
(2)尤其是对a的认识,知道a代表1。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因为规则比较复杂,教师结合扑克牌做必要提示。
3、教师根据主题进行讲解。
(1)引导学生对游戏中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进行判断。
(2)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计算、思考、判断。
4、小组开展比赛。
(1)分组:可以分为4人小组进行比赛。在明确游戏规则和小组成员后,开始游戏。
(2)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进行帮助指导。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根据时间,可以进行第三轮游戏。
(四)全班总结交流。
全班交流,畅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游戏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或是游戏中要想取胜的“秘诀”等。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这些游戏好玩吗?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十三
教材第26页练习四第3题、第4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加深对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老帅复印好历年班级簿中学生第二学期的身高记录,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纸;学生事先了解自己家庭去年下半年每月的电话费支出情况。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从图里知道了什么。提问:你从这里可以看出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比统计表有哪些好处?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还可以对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及变化情况作出比较。
2.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1.做练习四第4题。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统计图把分析情况进行交流。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十四
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
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
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1、 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
高兴吗?
中找相应的物体。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1、 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 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教后记:1 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 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 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小学数学用数学加几教案篇十五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件
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
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
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
师:买多少地砖?怎样铺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
(一)提出问题
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
师:现在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意吗?
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
(二)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
生分组讨论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3.比较选哪种便宜
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
4040=1600(平方厘米)
1200001600=75(块)
875=600(元)
方法二
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
10.16=6.25块
43=12(平方米)
6.2512=75(块)
875=600(元)
方法三
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
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生汇报后,课件验证)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还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