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专业17篇)
在大家都纷纷评选年度人物的时候,我想起了总结这个词。在写总结之前,可以先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和想法。这里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关于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职场生涯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一
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重要中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语言的运用,因为知识、方法、理念都必须由语言得到灵活的、精确的、有效的、富于感染性的表达,而表达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质量。并且,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关于语言的规律、使用、魅力的课程,因此,如何艺术地使用语言,或者,如何更好地将语言艺术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直接关乎老师的教学效果,关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课的语言艺术,一方面来自于师生对教材所选入的经典作品其语言艺术的体味,另一方面来自于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现语言魅力的舞台。比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所选入的诗歌,每一篇都是艺术精品,在语言上的锤炼也堪称典范。以杜甫《登高》为例,萧瑟的秋天,在杜甫笔下通过语言的妙用而表达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诗人登高所见景物在巧妙的语言组合下得以有选择性地呈现,构筑了一幅悲秋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虽然只写了树木和长江,但是却用了“无边”“萧萧下”修饰落木,用“不尽”和“滚滚来”描写长江,把秋天肃杀空阔寂寥的景色在俯仰之间表达的沉郁悲凉。从而在景色描写中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可见,所选篇目是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富有张力的.语言魅力,但要将作品自身的语言美和艺术冲击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却需要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或者说是文学素养。中国美学素有“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审美原则,但对于基础教育过程中的语文教学,尚不能以此作为教学原则,因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真正地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首要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抵达它的“意义层面和美学层面”,而后才能真正明白作品的思想。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教师或许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首诗歌是杜甫在什么境况下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但这种直接告之是无意义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更不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意向、语言来构筑这个意义世界的。或者说,这种教学本身是对语言、文学艺术的伤害,它无意间就消解了所有的审美过程和思想的滋养功能。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发掘、展示、深化、提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魅力过程中,其作用是根基性的。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过程,只有老师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领略文学艺术的语言魅力,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审美教育和自主审美活动中获得艺术熏陶、审美享受。
我们熟知贾岛在写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的时候,对使用动词“推”还是“敲”踌躇了很久,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在艺术创作中,对于建筑意向、构筑意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老师应该重视教学用语的规范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就规范法性来讲,语文课老师应该是最重视语言规范性的,因为规范代表着精确。语文教学的课堂用语规范是基本要求。这种规范性不仅仅体现在一般的写作语言上的规范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理解的用语上。语言的规范性代表着严谨的教风学风。一句简单的话,可能虚词用错一个(即便是口误)也可能使得意思“谬之千里”。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语言的规范性,是言传身教的应有之义。比如在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方面,老师应该字斟句酌,不能稍有疏忽,否则可能就让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趣味性,则在于教师的教学应该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给课堂注入鲜活的动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这是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关键,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课堂妙趣横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启发性的语言则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能否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有时候老师的语言规范、有趣,但是却没有启发性,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独角戏,所以,启发性的课堂语言是更高层级的要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教学,老师可能基本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诵、讲授文本,但是对于学生的启发呢?则不一定都能做到。为什么作者“心理颇不宁静”?这种“不宁静”在荷塘月色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疏解?这样一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在讲授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和学生一起透过文本去获得领会。再者,就是艺术性。老师的语言本身应该是能体现艺术性的。一方面语言艺术是一个教师提升课堂质量、展现教学风采最大的“撒手锏”,另一方面,教师在分析文本的时候,也应该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因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如果老师能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阐释、讲解,那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能增加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更能激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共鸣。这是优质语文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往常谈到课堂语言教学,基本都集中在教师一方,事实上,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构成的,上演教师独角戏的课堂是失败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挖掘教学语言资源,丰富语文课堂,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和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态语文课堂。
第一,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建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新角色,从而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搭建课堂教学新秩序。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语言,语文老师必须通过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全面掌握。更关键的是,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新秩序的构建。我们常说的反转课堂、转变教学观念、探究性学习的建设等教学改革理念和实践,在语文课堂中,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语言,或者是“话语权”。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更大程度上表现为“集体失语”,这种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学习方式简单、空泛,教学目标单一、有限,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通过利用语言教学的优势改变这一状态。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老师一味地分析文本,可能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但是如果让学生来扮演角色进行一场实验剧的改编、排练和演出,效果可能就更加好。因为学生既要去理解文本、还要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情感、并且要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改变,整个一个活动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语言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而这种变化,就实现了新的教学秩序构建和课堂生态的建设。
第二,以挖掘学生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兴趣为目标的“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建构,是高中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最高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就体现在他们是否以“学为中心”的地位和角色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比如,在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时候,如果只有老师的讲解,肯定是达不到效果的,因为要学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必须做足课外的功课,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难以将所有信息都传达给下学生,只能让学生按要求去做相关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效果各个学生也有差异,那么,教学前的分组讨论、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对疑难问题的梳理则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工作。所有这些工作的完成,则集中体现了老师教学的语言艺术,他的引导、鼓励、合理的安排是学生转变角色和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讨论、简明扼要地呈现问题等等,事实上已经体现了语言艺术和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因此,就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而言,构建生态语文课的关键就在语言,因为语言构成了整个生态课的核心,即老师和学生本身的语言能力在教与学之间如何实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来自于老师对语文教学语言的精到把握,也来自于学生对自我语言能力的开发和运用。语文课本身就是语言艺术课,它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老师能侃侃而谈,通过他如同演讲、朗诵那样展现“教”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教”仅仅是抛砖引玉的需要,因为学生学习的效果才是更核心的考核指标。我们现在的课程教学大纲已经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内容,那么,重视对课堂语言教学的挖掘和拓新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则是一个必需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陈国瑞.浅谈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1).
[2]孙淼.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二
与普通的语言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使命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文学作品服务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根据作者的思想,构建一个想象中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情境当中,也许能想象到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出现的,而作者则需要利用一定的英语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里面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描述。在这种具体的描述过程中,作者利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描写,有时候还需要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渲染,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进行塑造,并且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承担起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或者是寄托作者的哀思,并且给读者分享自己的欢笑。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英语文学的意象性特征是最明显的特征。纵观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19世纪当中,说到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意象派大师就要数庞德了。对于意象派来说,意象描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一种意象,进而对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传递,这种思想感情可以是作者的忧思,也可以是作者的喜悦,抑或者是作者的批判。在意象派的诗歌创作当中,意象派诗歌作品主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中的单一的意象原则;其次是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歌的用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简洁的原则;最后,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需要使诗歌具有音乐感,而不是强烈的韵律感。在这意象派诗歌的三种原则当中,每一个原则都是与语言艺术息息相关的。以庞德的两句诗为例进行分析―――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丫上的花。在现实的环境当中,诗人描写的显然是火车站当中人来人往的场景,可是到了诗人那里,这么平淡的场景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树枝上盛开的花朵。诗人通过语言艺术将枯燥的场景描写的异常美丽,给生活赋予意象性特征,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的语言特征。生动性具体是指作者通过用语言艺术进行描写,使所描写的画面塑造出具有生命性的特征,使所表达的思想以及画面具有灵动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使所要描写的场景就像真实的一样,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具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在生动性方面的描述中,最著名的文学大家就是英国的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就很好地展现了狄更斯语言生动性的一面。如在《雾都孤儿》当中,狄更斯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成功地为读者勾画出了以下几个生动的主人公,在所有的角色塑造当中,最著名的要数有着凄苦悲情色彩的孤儿奥利弗以及心肠善良的梅丽太太,除此之外还有窃贼团伙费金。在《雾都孤儿》的具体描写当中,首先,狄更斯通过对各个角色的穿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出各个角色的身份特点。除此之外,狄更斯还通过对《雾都孤儿》里面各个角色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各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主人公,并且通过各个角色的衣着进行描写,可以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进行展示,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并且通过小说中各个角色的语言,传递出作者对整个社会的基本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因此,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方法,使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想要描写的社会环境,能够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学作品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通过刻画一定的人物,当然作者的刻画可以是衣着方面的描写,也可以是故事人物的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描写,使书中的主人公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让主人公更加生动形象。最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一切语言艺术都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对社会的看法。
对于读者来说,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作者刻画出的画面或者情感,有时读者还会对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感情进行揣摩,并感受作者想要说出的话。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作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一些观点,而在观点的传递过程当中,作者往往是通过对一定的感情表达来进行的,当然,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一种喜悦的感情,也可以是一种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亦或是一种对岁月看淡后的恬然和哲理。总而言之,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文学作品中,不存在没有感情的枯燥描述,因此,对于英语文学作品来说,情感性是英国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在托马斯格雷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当中,这位伟大的伤感主义诗人很自然地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对古代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感,但是诗人所传递的当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而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作者通过作品传递出了诗人自己的感情。提到英语诗歌当中的情感性艺术特征,就不得不提英国诗人济慈,在济慈的《夜莺颂》当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诗歌当中,很显然,诗人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夜莺歌声的赞美,更多的是传递着诗人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许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诗人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结语。
总之,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艺术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艺术可以是一种意象性的特征,也可以是一种生动性的语言特征,抑或者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特征。这些语言特征都是为作者的感情服务的。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三
为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和创造幽默与学生共享.使课堂活动生趣盎然.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是觉得轻松愉快,把课堂变成了美的'享受.
作者:蔡文祥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仁县百德中学,贵州,兴仁,562303刊名:商情・科学教育家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008“”(2)分类号:h1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幽默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四
逻辑性可以说是计算机教学语言的最主要特征。一方面,要求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语言应严密,能符合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例如在讲授二进制等较为严密的知识概念时,要求所描述的概念应准确无误,相关理论知识与推断也应符合逻辑推理,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大概”“、也许”等模棱两可的词汇。另一方面,还要求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与条理性,使讲授的内容能紧扣中心、抓住重点、主次分明以及简洁明快。虽然计算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性与严密性都较强,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应当注意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清晰与严密,以避免因啰唆、繁琐或混淆的课堂语言而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并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应带有一定的启迪性,通过创设问题、激励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独立的探索与思考。语言艺术的启迪性也是现代教育中所倡导与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通过睿智并富有启迪性的语言,去积极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通常而言,这种启迪性的课堂语言需要教师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的问句来加以实现,以逐渐引导学生去探索与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例如,officeword软件中的“替换”操作是一项非常有用的编辑功能,能大幅度提高文档编辑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选择一篇文档中的常用词汇要求学生进行逐一更改,然后再启发性的提问“是否还有更加高效的更改方法呢?”,这样在启迪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同时,再讲授“替换”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样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它只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容易精神疲倦,甚至对教学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应着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性,通过具有感染力的语言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要做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语言的感染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对教学应投入情感,学生是非常敏感的,教师上课时的态度往往能从语言与表情中表现出现,要感染学生就必须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语言中投入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积极辅助以手势与表情,通过大方、亲切的语态以传递情感,给学生信心与鼓励,从而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例如,在计算机网页制作课程中,可以首先通过一段富有感情与激励性的开场白,以描述出网页制作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学生的意义,从而有效激发出学生对页制作的热情与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分析证明,学生在课堂中的最佳状态普遍维持在20~25分钟左右,而超过这个时间范围,则学生的注意力将逐渐下降。而且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许多基础知识和理论是非常单调、枯燥的,因此教师应当尽量采用带有趣味性、幽默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重新集中,实现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益的提升。例如,可以将计算机死机说成因高温而“中暑”,将文件压缩说成给文件“减肥”等。通过这些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以活跃课题学习的气氛,而且能进一步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并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语言的节奏性。富有节奏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做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收放自如与游刃有余,而且能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相关定义和概念时,教学语言可采用逻辑重音和简洁明快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向学生提问时,应采用带有节奏性停顿的语言,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在重难点知识的讲授时,则应采用反复强调的节奏语言,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
6总结。
众多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不仅能进一步教师的教学感染力与人格魅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计算机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到语言艺术的合理应用,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五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诙谐的语言艺术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打造教学课堂为师生和谐平等共处的环境,给学生创设快乐轻松、适宜探究的氛围,如此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而且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应对学习,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并且,学生也会以学会知识感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过诙谐语言艺术的应用,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前提下奠定学生记忆和巩固知识的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画杨桃》这篇文课文前,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在讲台上给学生准备一瓶杨桃罐头,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心目当中体会到的杨桃的味道、颜色、形状等进行回忆,再让学生品尝一下杨桃罐头,这样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进师生间的互相信任,也激发了学生对这一部分教学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理,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快乐地去学习。
教学的本质是为了传播科学,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情感色彩、语体、涵义等,且可以深刻地分析语言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落花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应当明确“落花生”是花生的其它名称,不可以没有进行证实与调查就理解成“种花生”,进而导致犯理论性的错误。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准确地表达词语以及课文的涵义,注重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明确重点,凸显难点,做到主次分明和恰到好处地应用语言艺术,如此才可以实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才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
教育教学的根本是情感。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跟学生沟通的时候,应当以情动人和以情行理,进而让学生产生亲和与快乐的感受,容易跟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受益。例如,教师在教授《王二小》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能够为学生讲述王二小的故事,特别在提及王二小牺牲的时候,能够通过下面的一段话激情:“年仅十三岁的王二小在山间英勇地牺牲,尽管保障了相亲们的安全,可是王二小在冰冷的山岭躺着,他的血染红了草地、染红了大石头、染红了蓝天。八路军叔叔抱起王二小,不管怎样呼喊他的名字,王二小都不能再醒过来了。之后村庄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了这个故事,他们的眼里都噙着泪水,唱着放牛郎王二小。”这样,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过程中,学生的内心被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所感染,他们的脸上显示着庄重的表情,都闪着泪花,在紧接着的课文阅读中,学生能够加深理解与学习的印象。总之,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富有激情的语言艺术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感知,让学生有所感动,进而让学生向良好的学习动机转化,最终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教育教学的启发性功能,应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艺术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思想的活跃。具体而言,教学语言应当富有启发与循循善诱。例如,教师在教授《巨人的花园》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的.开始就提问学生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巨人是如何明白的?”教师再启发学生感受“巨人是如何冷酷与任性的?”“巨人是如何唤来寒冬和赶走春天的?”这样,教师步步推进和层层铺垫,在最后的时候要求学生感受那一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的、冷酷的心啊!”的涵义。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含蓄生动、富有诱导性,进而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和联想。并且,应当把握好教学语言应用的有利时机,从而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启发性作用。
5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语言艺术涵盖了人类社会累积的精神财富,借助语言,师生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这样教师才可以为学生讲解知识,以及对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而教师教学语言的水平直接关乎教师教学主导性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当熟练地应用教学语言艺术,通过自身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让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六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力比较强,对老师的崇拜也较为深厚,他们会按照老师的行为做法行事,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用自己规范的语言表达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规范小学生语言运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需要教师进行示范的内容,这就是进行语言使用规范教学的好机会,教师若能抓住这些机会用规范的语言去给学生示范,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收效。规范的语言是从简洁的语言发展而来,但又有不同。它需要使用者在运用语言时按照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去使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法,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便使用。规范的语言使用,要讲究语境,褒贬词的区别,还要规范词汇搭配,以及语序和句子结构,等等。尽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会涉及较多语法方面的教学,但是在日常使用中就将语法知识涵盖之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规范起来就需要加强语法方面的学习,将语法知识直观形象地教给学生。
语言艺术的前提是科学准确,表意不明的语言再好听也谈不上是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教会学生驾驭语言,就需要使用含义科学的语言。望文生义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鲜见,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有部分教师没做多少功课就敢口若悬河。尽管有些人抱着人都会说话就会使用语言的态度,把语言规范性不当作一回事,还有一些人认为语言只要能听懂就万事大吉,对于语言是否规范没有多大兴趣。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单说语言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功能就不能允许滥用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更要注意用语的科学规范。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模式,让他们从刚接受语文学习开始就用标准的有科学准确含义的语言来开始学业,就会在他们潜意识里对语言、词汇的科学含义提到足够的认真,倘若自小学生刚接触语言学习就充斥着许多滥用词汇、网络语言乱用等问题,就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向语言艺术更高层次探寻的脚步。
语文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语言带给他们的知情意。语言是情感传递的媒介,内心的情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同样他人的语言也会给予安慰、勇气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关于语言艺术培养方面,需要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带着情感去教育学生。因为小学生的世界观还比较单纯,他们对外事外物的评价就是依据自己的喜恶,即内心的情感。要想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就需要教师让你给他们喜欢上自己、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融入情感进行教学,不是任意情感的泛滥,而是能让学生体会生活美好、人情温存的情感介入。在语文教案设计上,就需要选取那些能够产生情感张力的文章,让学生在体会人世间真情实感的同时体会语言艺术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形成用语言表现自己内心需求的习惯。融入情感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语文是打开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的窗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语言艺术,不仅能帮助学生迅速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感知力,在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小学语文知情意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提高自身语言艺术的运用程度提供了大环境和更高的要求,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展现自身语言素养和文化积淀的舞台。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七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否生动、言语表达是否准确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质量。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语文教育的实效性。语言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幽默,念课文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艺术,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性,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力。
(1)促进教师对学生高效地传授知识。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标准、精练,进而在语言表达和肢体表达上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还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率。教育工作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桥梁,所以,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坏对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更好探索。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于课堂中面对黑板、听教师长时间一成不变地进行讲解,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如果教师运用灵活的语言艺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那么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教师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准确地使用教学语言,轻松幽默地使用教学语言,要使用言语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准确地使用教学语言。学生还处于对社会逐渐认知的阶段,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确、简练,比如教师一定要准确地为学生解疑答惑,不能含糊不清地进行讲解,避免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误解,难以及时地进行理解和疏通。例如,在教学《白杨树》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在讲课的开始,就对这篇课文中的注意事项、发音标准进行标准的示范性导读,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让读得标准的同学进行示范。然而,有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在课堂时间不停地在讲台上讲解,其实学生都是有疲倦期的,到一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无法集中,所以教师可以用简练、精确的语言来对学生讲解最精确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2)轻松幽默地使用教学语言。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助手就是幽默,轻松风趣不但是重要的一种语言艺术,更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轻松风趣的语言艺术,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劲头,有效地激发学生更多的思想和想象,并且能够为课堂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和探究心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这样,学生们能够在轻松、风趣、幽默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学习和成长。另外,和善性也是轻松风趣的一个典型特点,它能够高效地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促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例如,有一次,有一个学生造句子完全没有标点符号,教师就在讲台上把他的作文一念到底,念得脸红脖子粗,把台下的学生们逗得哈哈大笑,那名同学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轻松幽默的教学,既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老师的关注和用心。
(3)要使用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王力先生是我国伟大的语言学家,他曾说过:汉语的形式之所以美,主要是因为在语言当中包含了抑扬顿挫的美感,同时也有着整齐的美感。这些因素与音乐当中的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汉语当中的美感也是音乐美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利用,做到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向学生表达出课文当中的感情,使语文教学具有其应有的美感,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不仅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更在我国教育计划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语言艺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兼备情感语言和肢体语言,保持语言艺术的精准性和轻松幽默。从语言艺术角度对学生进行施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加强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隋树美。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j]。西藏教育,(02)。
[2]唐燕。提高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03)。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八
水彩画在中小学教材中的位置较为重要,也是中小学生掌握色彩知识和表现技法的主要途径。教好水彩画,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有很大作用。
水彩画具有清新、简洁、流畅、明快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使用的工具简便,学起来容易出效果。但是水彩画的技术性较强,又必须要有一定素描基础。要在短期的教学中,使学生取得成效,是比较难的,因此,在学习中要抓住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关”。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透明的颜料,运用水与色的相互渗化的方法和层加的方法,来塑造物象的空间效果。作画时用水多少,加色时画面干湿,色的浓度以及用笔的快慢都十分重要。在学习中掌握水分多少,是学习水彩画技法的主要问题。
对于学生作业,学习水彩画应该把画好色彩明暗关系放在首位,为了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和结构关系,色彩画脏一点也可。待技法熟练脏总是可以克服的。对于不重视和观察不出物体明度差异的通病,先不要管他,也可让学生花一些简单的水彩画,锻炼用水色表现对象的结构、光暗,有利于画好物体的明暗关系。
水彩画的淡彩比较好示范。我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水彩画的湿画法,这个示范操作比较困难。在桌子上示范大部分同学看不见。且影响课堂秩序。在黑板上示范水彩流动,影响效果,所以我用水粉薄画来代替水彩作画。
具体做法是:前面把画纸钉在小黑板上,挂在教室的黑板上,竖起来用水彩作画。可是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最好用锡管装的水粉,因为色彩颗粒细,易扩散,透明度较好,同时使用方便。瓶装宣传色粒粗,水胶汁多,浓度达不到。尽量用透明度好的,不太好的要少用或不用。选用水粉色主要是它不容易流动和扩散。这样竖起来克服了水彩色倒流的缺点。湿画法要水彩内融,画面滋润,水味十足,所以示范时要在之上下功夫。
二是画时用水彩纸更好,化学实验的滤纸也可。但学生用就困难了,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用同样的纸,让他们在作业上有所发挥,所以我选用一般的图画纸,最好表面粗糙的,便于控制水分。在着色前把纸打湿(应注意水的分量和天气变化,倾斜看纸时应看不见亮光最好),以便着色时使水粉色扩散、渗化、衔接自然,画出味道来。
用笔时尽量选用大笔,能一笔涂满,最好不涂第二笔,尽量减少笔融,不重笔,少修改。因为,这样才能显示水粉色的流畅感。用笔多了影响水色之间的结合,另外,黑板上的示范,画面较大,笔大能饱含水色,一笔下去可解决问题,相对来讲,对画面的整体感较强。
在操作示范时,要把握时间和水分。另外,画面水分多时,用色可稍厚,这样水多,色彩即使厚了点,也不容易扩散。否则,水多色薄易倒流。水分少时,用色要薄,因为水少,色彩必须薄才容易扩撒,不然,用色厚了,笔融生硬,失去了水彩画的水味了,所以画时要灵活掌握。
以上是我在这几十年来水彩画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和经验,对教学效果感到比较满意。在这里提出来仅供同行和老师们参考,同时若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同志们指正。总之,利用水粉色代替水彩示范,就是利用水粉色不易倒流的优点,又要克服它不易扩散的缺点。在用色用水上把握,多实践,就能画出水彩画的味道来。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九
目前学校流行的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实质是建立在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之上的。这些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译码和理解两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更小的技能。学生阅读能力正是通过对这些技能的掌握运用而提高的。早在50年代,就有人对这种根据阅读过程进行行为主义分析得到的阅读技能提出了质疑。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1][2][3]。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
当今中学生具有“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会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巧设疑问,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然而,从笔者最近对29所初级中学音乐教学所做的调研,以及全市中小学音乐优质课、创新课评比活动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不善提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艺术性的提问,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理应成为每一音乐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
本文试图对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情境进行粗浅的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主旨。
一、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一)设计形象性情境进行提问。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化的、易被学生所接受并吸收的教学,是每一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设计形象的提问情境,也应该是一个提问艺术探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在提问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点。譬如,欣赏《摇篮曲》(浙教版中学教材第三册)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介绍《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催婴儿入睡时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它结构简单,节奏摇荡,旋津优美、情意甜蜜,常为女声唱或合唱形式。在这之后,分别播放戈待尔和舒伯特的《摇篮曲》音乐,从外部音响感知人手,这时教师配以适宜的体态语言(轻柔、摇摆作摇篮动作或怀抱小孩入睡动作,脸上露出母亲慈祥特有的甜美笑容),此刻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音乐形象情境的感召下,已深深地体会到《摇篮曲》温馨的意境,以及它所包容着的深深母爱,在《摇篮曲》旋律的陪衬下,教师提问:《摇篮曲》的特点怎样?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填表方式,由学生经过讨论逐步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
因为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来充分发挥学生大脑的整体功能,诱发形象思维。教师利用讲故事、现代媒体和舞蹈等方式能创造一种宽松、讨论式的课堂提问氛围,调[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动学生脑海中贮存的感知表象。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正确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内容。这是值得教师尝试的一种提问方式。
(二)设计问题性情境进行提问。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提问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竟。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像这类问题性情境的设计方法比较多,如:诱发学生兴趣后设问,激发学生悬念后提问,从已有问题中提出问题,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寻求问题的答案。以“诱发兴趣后设问”为例,对其分析如下:
诱发兴趣后设问。其理论根据为:学生的思维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吧自己的理解、感觉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譬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首作品时、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于把学生融人大自然,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雨中情境……。这时教师问道:“你愿意告诉我你在雨书的心情,并让我们知道你雨中26故事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讲述雨中曾发生过的一件件趣事。接着,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极富诗意和生动气息的画面————雨中即景。教师提问:“你能给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起个名字吗?”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其结果有《雨中小唱》、《童年的而天》、《下雨真有趣》、《雨中情》等等。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崔化剂。
(三)设计竞争情境进行提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开始在乎周围人的评价,回答问题也存在顾虑。这是学生自尊心加强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头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争时高得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抢答、辩论等,从而使竞争情景得以形成。譬如: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李焕之)作品欣赏教学时,完成初步感受分段教学后,为了巩因时至“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分析、教师提出:复听全曲后,以小组讨论、抢答的形式,回答作品四个部分力度、速度、场景是如何变化的?逐段重播音乐,逐段小组抢答。这样,学生的情绪会异常高涨激烈,纷纷争着回答。集体荣誉感会使他们战胜自我,勇于挑战,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设计竞争情境时,应采用各种方法,如集体讨论法、自由辩论法等。因为相同中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境的教学对象来说,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和自由的辩论中逐渐完善自己、最后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对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通过以上几种提问情境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提问情境的设计是在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形成的。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设计出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提问情境,才能使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益。
二、及时评价,激励参与。
教师提问需要一定的艺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更需要艺术。只有两者和谐的结合,才能使提问更具艺术。因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特别是激励性的评价,更有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和方向。
为此,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对每一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同学尽量表扬和鼓励,努力捕捉他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习上不断得以提高。对于素质较好的同学,由于他们成功率较高,自信心强,教师在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的同时,评价更要从严,使他们能有往更高的标准和目标,发奋努力;对于素质较差的同学,也要多给他们感情投入,记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可先把目标定低些让他们优先回答比较简单的、复习性的提问,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快感。这样照顾到所有的同学,使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不断提高水平,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与评价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音牙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__、1。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__、3。
3、浙江青年报20__、3、26。
4、浙江省教委教研室编《浙江省第三届中小学音乐教师说课评比材料》。
5、中学教育20__、3。
6、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1999。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十一
1.1语言死板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我国传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模式当中,教师并没有注重语言艺术的应用,在督促小学生学习并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过于死板和严肃,没有幽默气氛。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判断能力,容易忽视教师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而单纯的因恐惧而克制自己的喜好。这种恐惧心理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将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对学生的成长严重不利[1]。
1.2语言直白导致学生自尊心受挫:
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拥有天真好动、不受拘束的特点,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对其进行管理,通常会选择相对直白的命令式语言。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旦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没有正确理解教师的含义就会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这样一来,全班学生都会对该学生留下负面印象,还有的学生会选择不和他做朋友等。这将导致小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2]。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反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自尊心受伤,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十二
[摘要]英语教学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教学的艺术,使用艺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艺术性。
教学艺术是指运用艺术化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内心形成方式,熟练地汲取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学生接受科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艺术是指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才能、技巧、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能让学生快乐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能够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当然这与教师全新地汲取多样化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分不开。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影响力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美的目标的产物,是一个一线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课堂上的教学亲身体会中所获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经验”的形成阶段。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是指通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明确地、具体地汲取一定的艺术模式,通过艺术的影响力来吸引和影响学生,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课程教学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笔者选取了教学艺术中的教学导入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体态艺术、教学提问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教学导入艺术。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好领路人,准备好每节课的导入。(1)教学导入艺术的教育学原理:认知、熟悉、温故和使用四个有关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2)教学导入艺术的心理学原理启发、发展和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形成或激励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在开始上课时,就应该备好课,使人一开始就获取包括知识的享受在内的内心满足,这是通向导入成功教学的钥匙。颠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高中英语教学将主体还给学生,并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放在首位,搭建情景舞台,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和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的“社交剧场”中,指引学生勇于创新思考、勇于发言的导入展现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可以将多种导入法综合在一起运用于课堂上。(二)教学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教学艺术里面的艺术。教学中的话语艺术,即指教师创新性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巧来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我们现代化的“四有”人才的能力。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与学中,学生本身学习态度与动机是否良好,对课本是否有兴趣,都会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在教与学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影响学生的部分,教师是否可以利用所要讲的和教学中的话语艺术改变学生的情绪。(三)教学体态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变化的肢体动作来说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手势、眼光、皱眉、笑都会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相应转换。教师要充分利用体态艺术在帮助那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理解语言方面有正面的影响力。(1)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替代功能、肢体动作一般会离不开有声语言,对其有一定的帮助、倾向作用。还有处于不可以或不方便来取口语或书面语进行表达时,它能站在同样思维结果的角度,用所要表达的感情、一致的肢体动作替换书面语或口语,肢体的这一能替换口语或书面语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是所谓的替换作用。(2)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暗示功能,教师如在传授英语知识时,恰当地辅之以对应的脸面表情、手的动作,不断用视线更换与学生间的距离。(四)课堂提问艺术。提问不仅是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关键手段,也是完善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增加些提问,有助于有效地掌控学生的精力,这样一方面能影响学生的思考与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影响教学的组织。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就是灵活设问、恰当注意提问的时间、及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方法运用的艺术,学生、教材、教师与教法四个方面组成教学的矛盾整体,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合作,而且教法是前面三个组成要素的润滑剂、调和剂,适当的手段可以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好的手段有助于增进教学环境与实际环境、生活方面的语言与书面方面的语言、教学的方法与学的学法之间的互相调转,最后达到书面知识与实际能力间的互相调转。
作者:宋黎萍单位:兰州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孙维莉.立足教师发展,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课程改革[s].英语通,(4).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十三
经过科学研究和调查发现,如果教师表达问题的清晰度非常好的情况下学生收获知识的效果也非常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知识能够全方面的掌握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态度。政治课的理论性是相当强的,一些专业术语比较多,如果不能准确的表达处理,会曲解政治的内容,影响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政治课程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能出现一点的差错,所以要加强语言艺术的应用,运用合理的语言技巧把授课内容讲述出来。
教师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讲得好,还要能让学生理解,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教师表达出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最简单的是容易理解的也是能够让学生记忆最深刻的。如果教师授课的表达过于难懂,学生不仅会听不懂,最终会导致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政治课就达不到理想的授课目的,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政治含义。语言表达不仅仅要质朴,还要有艺术特点,生动形象的表达处理也很重要,能够把乏味的理论形象的表达出来是非常优秀的教学方式。
比喻是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把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让抽象的事物变得更为具体,能够把事物形象的表达出来,授课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喻手法还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化后表达出来,学生就会形成其实复杂的事物也是可以想象出来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加强表达效果,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印象会更加深刻。通常学生会产生答非所问的情况,就是因为不能准确的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表达出来,这种情况会大大的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抽象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记住复杂的事物,教师要把教材上一些理论知识用形象的语言打比方的表达出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新的词语,会增加课堂气氛,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政治课上多使用一些新词语,不仅能够体现出时政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去了解时事的兴趣,让学生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理解。把一些生活实际时事和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使用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幽默的话语总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幽默是一种智慧和才华的表现,如果在教材中加入幽默的语句,就会把死板的课本知识变为活跃的分子,跳动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在课堂上,使用一些诙谐的语言,或者将一些笑话引入到课堂知识中去,学生会爱上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度过,没有大的学习压力,这是教师讲课的重要法宝。
语言的启发性是让学生对政治课程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会运用一些语言启发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在长久的教学中领悟出来的,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把书本知识照搬下来,直接丢给学生,学生只能没有理解性的去学习,没有很高的学习效率,如果教师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来进行传授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知识要有结构划分的传授给学生,如果长篇大论的把课本知识展示出来,学生一下子是接受不了那么多的知识点的,如果每节课讲一个重点,这样学生能够彻底的把这个知识点消化掉的。
在教学过程中,身体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肢体语言是一件简单的教学内容,但是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肢体语言是非常不容易的,运用肢体语言不仅能够把课本知识形象化的表达出来,还能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比如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让学生具有极大的勇气,积极回答问题,提高课堂回答问题的效率和质量,肢体语言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肢体语言能够展现出教师的教学素养。
课堂有一个好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开山第一斧,所以要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提出导语,导语要有创新意识,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好的开头导语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体现出来的,精彩的导语是引导新的课程的开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源泉。好的导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好的导语形式有很多种,比如采用图片、声音、故事等形式作为导语出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让学生有兴趣继续聆听下去。
政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知识点比较枯燥,如果教师的讲课语气和方式都是非常平淡的,那么将是一堂失败的课堂,课堂气氛也会是死气沉沉的,学生就更没有兴趣去学习了。不管是怎样的知识点都要能够吸引住学生,在课堂中添加一些小趣味和波澜的插入语,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中学到知识。结束语的设计要精湛,要把整个课堂的知识点串在一起,把内容概括到一起,起到一个总结的作用,让学生对这堂课可以回味无穷,留下深刻的印象。结束语的形式要设计成多样式的,能够打动学生心灵。
用语言以外的形式来表达课堂知识也是非常有效果的,非语言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比语言表达更能抒发出人的感情,如果只是用语言来表达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发挥出教学目的,利用肢体语言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政治教学的语言艺术授课要结合学生实际的自身情况来设定,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优秀的教学素养,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把知识点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用语言艺术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在课堂中,要注重课堂设计,引入吸引学生眼球的导语、插入语和结束语,充分的发挥出政治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十四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需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掌握教学语言特征,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言修养;语言特征;教学语言。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艺术。因为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语文教师语言表达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成长、思想品质的提高及教学质量影响很大。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语文教师,往往会使学生听起课来倍感精神,心旷神怡,受到熏陶,反之,如果表达能力差,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言辞表达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1.加强思想修养。
一位语文教师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才能在教学语言中充满真挚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热忱和期待,往往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因此,崇高的、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是语文教师提高语言修养的前提。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接受教育,对教育工作漠不关心,对学生没有一点爱心、责任感,那他又怎样去美化学生的心灵,怎样去开拓学生的视野,怎样讲出热情洋溢的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话来?言为心声,语文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要锤炼语言先锤炼思想,要使语言闪光,引人入胜,先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光彩照人。
2.加强知识修养。
教师语言是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许多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知识修养,他们深厚的语言功底正是来自广博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教师的知识要在“专”的前提下向“博”的方向发展。例如,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语言的艺术性决不是能通顺达意就行了,要显示出超出一般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刻苦学习和锤炼,平时多读、多写、多练,多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取经。
3.加强心理素质修养。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心理素质不好,要提高语言艺术,也是很难的,由于心理素质不好,上课时常常神情恍惚,眼睛左躲右闪,不敢看学生,说话的时候吞吞吐吐,思绪紊乱,在重要场合发言时,也常常紧张冒汗,欲言语噎等。这样的教师怎样教好学生,怎样能说出精彩的话来呢?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沉着冷静,处变不惊。
4.加强语言技能修养。
语言技能修养是提高教学语言技能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平时讲话或上课时,要注意自己的发音用声技能和修辞技能。发音用声技能主要指气息控制、语音辨识、音量把握、语调变化、节奏处理和态势配合等。语文教师在讲话时,要注意科学的呼吸、换气和发声,使声音响亮持久,必须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理论知识,音量的把握要适当,还要有意识地训练态势语言,使态势自然得体。语言技能还包括在说话时多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双关、夸张、对比等,要运用娴熟,恰到好处。
二、掌握教学语言特征。
教师上课说话并不像平常生活聊天一样,随便想怎样讲就怎样讲,而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学语言第一个特征是规范性。规范性是指上课时,一定要用普通话这一标准用语,发音要准,吐字要清晰。所运用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清楚,让学生觉得教师说的不多,但句句有用,条条是理。教学语言切忌啰嗦,吐字不清,概念含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让学生在美好的语言环境里,养成讲好母语的良好习惯。教学语言第二个特征是针对性。一般教师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环境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这些教育因素,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不能闭着眼睛说瞎话。教学语言是受学科、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学生听讲情绪制约的。
语文教师上课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善于使用优美丰富的词汇,使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教学语言第三个特征是鼓励性。教师语言的主导对象是学生,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更期盼教师把他们看成大人,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教学语言第四个特征是教育性。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具有教育性,做到语言文明、纯洁,具有分寸和教育感,切不能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教学语言第五个特征是审美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审美性,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表现。只有美的语言才能启迪人的智慧,塑造人的心灵,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教师语言的审美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美,一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形式美主要指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修辞手法的丰富性。教学语言第六个特征是启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还要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学语言第七个特征是可接受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简洁、通俗、直观性的特点,切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满口深奥,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古文式言语。
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讲授的优劣,而讲授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语言技能的高低,因而讲授的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讲授时应从思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系统开始,把学生的已知内容纳入教材的未知体系中去,使已知和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从教材本身的逻辑来看,可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从学生掌握知识来看,可采用问题探索法、讨论法;从教师指导的角度看,可采用指导法、讨论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该体现出逻辑性、精辟性和启发性。逻辑性就是语言要简短明快,所说的概念要准确无误,判断要精确,推理要严密。精辟性指教师对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先要清楚各个脉络,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安排等,以便向学生阐述时透彻、尖锐,引导也玲珑剔透、清晰明了。启发性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容诱因,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得重视导入技能。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导入课题,力求在每进入一堂课之始,就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导入的方法很多,有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不管哪种导入,教师在运用时都要注意导入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等特点。从上面这几个方面去提高教学语言艺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语言知识需要教师去研究学习,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学会用好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十五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他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那么半截蜡烛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将自己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再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问题的深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能够找到的问题也是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就一词“斩钉截铁”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斩钉截铁”的定义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如果想要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呢?考虑到这些问题,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点到面,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认识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四、抓住提问的最佳契机。
俗话说:“打铁要看准火候”,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契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是都是感兴趣的。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等于是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
五、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一篇课文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而不是那样,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呢?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实践,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如下特征,即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问得妙,问得巧,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中。因而,在笔者看来,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提问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如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等于是打开了一个决口,因此,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抓牢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
2、蚕食鲸吞法。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回答的,这时就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任何值得的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到了峰顶自然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
4、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无法回答,容易形成一种僵局,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角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5、深挖激趣法。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不感兴趣,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十分的平实和简单,本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五种提问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中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堂提问需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璐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华章.(27)。
[2]张伶.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1)。
[3]刘素昭.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
[4]达新洁.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神州.(14)。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十六
前言: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教师,班主任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传统的小学班主任在实施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缺陷,这样一来,管理工作没有充分根据学生思想特点进行,不仅达不到管理的作用,还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同时产生恐惧心理。不仅无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论文篇十七
2.1转变管理观念,注重保护学生心理:
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积极转变了教育理念及模式,为促使人才全面成长不断努力。我国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当及时转变管理理念,新时期应当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在管理过程中注重语言艺术,选择学生能够听懂并真正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的词汇。转变管理理念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时刻谨记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工作开展以前应深入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思想及内心深处的想法,以聊天的方式拉近双方的距离,并对学生的秘密及人格表示充分的尊重。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学生心理成长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教师某些敏感词汇的刺激,从而产生自卑或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语言体现包容性和理解性,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师关爱和在乎的,因此能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批评和鼓励,对于自己的某些行为进行积极的调整。
2.2运用轻松幽默语言活跃班级气氛:
在小学教育当中,班主任的管理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能够养成更加真诚的习惯。我国传统的小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过于直白的语言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排斥与人沟通和交流。这种管理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长期成长的[3]。新时期,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在达到管理目标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教师应注重应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促使学生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能够不感受到过大的压力和歧视,而是能够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积极进行改正,学生在改正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及时的对其进行表扬。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做正确的事情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艺术进行小学生管理的目的.。同时幽默诙谐的语言还有助于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够信任教师,从而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为自身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3运用激励性语言充分挖掘学生优点:
我国传统的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准学生进行个性发挥,而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做到统一的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于性格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就会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这种做法不仅不会促使学生明确教师的教育目的,同时还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产生自卑心理。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及行为习惯,努力引导其进步,而不是批评[4]。例如,有些学生性格更加倔强,教师在引导其达到统一标准,要针对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进行大力的表扬和鼓励,促使其明确教师的用意,从而更加积极努力的向班级整体进步的方向前进。
3结论。
我国传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模式过于死板和守旧,不利于促使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新时期,我国小学班主任在实施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和魅力,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引导及用意,而不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批评,这样一来,管理质量和效率将会大大提升。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