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大全(14篇)
编写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和准备,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设计要考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的编写要求全面、细致和具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实例,供大家探讨学习。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一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二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电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导学生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要求: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
学生思考会回答: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的大小,倒立或正立,像的虚、实。
实验要求:。
1.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3.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
学生每2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透镜焦距f=_____cm。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u/cm。
实虚。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
u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
三、交流评估。
1.各小组送交自己的实验记录结果,进行投影展示,表述发现的现象和规律。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开展评估,各述己见。
四、归纳和总结。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得到如下规律:。
投影展示:。
1.uf时成实像,u。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nbs。
[1][2]下一页。
p;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五、课后延展。
1.商家制作的泡有人参或海马的酒瓶为什么设计成较圆的凸形?
2.照相时,使用的长焦镜头有什么作用?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8页,1.2.3题。
上一页[1][2]。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三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四
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给人的最深印象是老师把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是主体,活动积极、气氛热烈,老师做了这节课的导演,使课堂整体有序,活而不乱。
他是分小组进行的探究实验,给出这节课的学案,学生以学案为主线,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学生们在实验中提出的新问题、发现的新现象,“导演”随时倾听,同时解决。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无论优差生都全程参与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彼此交流,也不乏独立思考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老师也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引导解决。比如:在“研究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提出与物体的大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虽然和这两个因素无关,老师丝毫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及时关注,同时用实例来引导排除了这两个见解,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在这堂课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其融会贯通,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积极主动地跟进,和同学、老师共鸣,投入新的思维与创造中,使他们求知欲增强,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王老师在整节课中,始终紧扣教学目标,按要求进行教学。在探究活动结束后,以flash动画形式把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课堂小结,使目标更突出、更到位,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完成的很好,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维、勇于提问的`优秀品质。在教学内容方面,王老师讲述和解答问题正确清楚,重视教学内容的培养性、发展性,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内容安排适当,就是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用时间太长,导致随堂练习没有完成。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注重过程体验,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王老师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和蔼、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能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效果方面,给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交流活动时间,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但课堂上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适当的训练时间进行反馈矫正,可能由于探究实验过长导致,但整体效果不错。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做,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试教育思想仍在我们农村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让学生自己做会影响教学时间,耽误教学进度,索性我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再用习题训练,所以我们培养的仍然是高分低能儿,只有知识没有能力。国家需要的是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我们的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创造式的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我应从自身做起,在以后教学中,积极采取控究式教学,不只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也让学生达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五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六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方案: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七
设计实验方案: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八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的种类。
・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了解透镜的种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一些应用。本节内容较多,分两个课时完成。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1)认识透镜。
这部分教学需要1个课时。
教材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凡尔纳小说入手,介绍了透镜的种类。并通过“博士”用冰取火的描述,引入了焦点和焦距的概念。需要强调,教材中将焦点定义为平行光能量的聚集点,突出了焦点的实质。如果阳光充足,应该组织学生到教室外,找一找透镜的焦点,实际测一测凸透镜的焦距,经历焦点和焦距概念的建立过程。
用冰取火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介绍中国古代的“冰燧取火”,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的演示实验设计很巧妙,特别是用手电筒产生平行光,通过烟雾来显示光路,把光束立体化,能够从前后左右不同方向,三维显示透镜对光束的作用。对实验进行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结论。
这个具体形象的全景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留下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实物基础。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应引导学生将光束抽象成光线,用图4-5-5来描述透镜对光的作用。
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教学中不要求深入介绍,对主光轴、光心等概念也无需定义。只要求通过对图4-5-6的分析,知道透镜成像是由透镜折射光线形成的。
完成这个探究需要1个课时。
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经历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这是一个有明确步骤的指导型探究,实验的步骤较详细,实验过程的指导较为具体,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结论。
图4-5-1明亮的窗户在纸上成的像。
2.实验探究中应注意几点:
(1)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课题是在一定情境中提出的.,教材中的情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案,老师亦可以在教室里让学生观察明亮的窗户在纸上成的像(图4-5-1),学生即席就可以做此实验,这是学生事先不容易想到的,会激起学生很大兴趣,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经历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过程。
(2)实验前应使学生明白用什么实验装置和怎样去研究,做好探究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规律的过程,是以旁批里的提示为路标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收集数据中,提示1指出,实验数据应分三个范围采集,每个范围至少有两组数据。提示2中,对实像、虚像从能量角度进行了诠释。对虚像的认识,可能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结合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来理解。完成实验数据的采集活动后,可引导学生作初步总结。因涉及像的虚实、大小和倒正,头绪较多,现象纷繁,学生不易梳理清楚。应允许学生的总结片面、不完整。
(3)在探究活动的最后,教材要求学生将蜡烛从很远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靠近,观察这个过程中像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对前面实验的简单重复,突出了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过程,给学生一个动态的、全景式的图景。在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过程中像变化的两个分界点:蜡烛放在2倍焦距处和1倍焦距处。
图4-5-2。
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处,像是怎样的?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来分析,突出理性思维的作用。
(4)对透镜成像的应用,教材有意识地介绍了学生发明的手电筒投影仪。在“家庭实验室”,让学生制作了“有凸透镜的照相机”。要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
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烧杯、手电筒等。
2.实验设计。
(1)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
在j2501型光具盘上分别悬挂凸透镜和凹透镜,调整平行光源发出的5条细光束,使中央一条光束和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可观察透镜对光束的作用。
将光源、1字屏、凸透镜、毛玻璃屏依次固定在滑块上,用学生电源给平行光源供12伏电压。调整光源和光具的高度,使它们中心等高。分别移动光源和光屏,使屏上成清晰的像。
图4-5-3。
[1][2]下一页。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九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本长
作业本宽
课本长
课本宽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细铜丝的直径
探究活动
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学生小组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十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十一
二、惯性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十二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能的概念的建立。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静坐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静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习。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xxxx。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xxxx,停止后,它的动能=xxxx。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xxxx。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习题1、2、3。(盛重光)。
【评析】。
以整体上看,本节教案是一个好教案。各教学环节安排得合理妥当,因此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