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热门19篇)
编写教案要注重教学理念的体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和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在编写教案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父亲的心头。
(二)深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板书:动作语言)。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父亲。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父亲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爸爸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天两夜父亲到底是怎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出示)。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指板书:神态、动作、语言)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二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材课型。
阅读教学。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
三、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1.师读:
2.学生默读勾画。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动作描写)。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五、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六、拓展阅读,领会写法。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七、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三
结合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完整准确的表达意思。
记得这些场景,更记得这幅画面。(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文中感人的画面:
(1)学生回忆,读语句。
(2)出示画面:画面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画面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画面三: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总结方法:在众多画面的描写当中都运用了什么方法呢?(板书:语、言动作外貌、神态)。
3、这是怎样的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是什么使了他们战胜困难?(板书:了不起。父亲:信守诺言、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恪守承诺、有责任感。儿子:信任父亲、勇敢、先人后己)出示: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总结: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是因为父亲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考:
(1)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意思?(阿曼达信任父亲、勇敢、先人后己的品质。也可以从中渗透出父亲平时对阿曼达的影响)。
(2)围绕中心意思,用怎样的方法和内容表达?(方法:描写方法。)。
2、学生写文。
3、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可以运用的:环境描写。
内容:激励同学,回忆父亲平时的教导,平时的影响,运用文中的文字……。
(2)范例中的彩色文字和空白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写。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五、布置作业。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五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探究活动。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阿曼达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快,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鼓励孩子,天天陪伴孩子学习,帮助他尽快提高)。
阿曼达在摔交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带着孩子开车兜风,请孩子吃饭•••••)。
现在不测风云降临于阿曼达,他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预设:父亲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找到他。)。
(引读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父亲的心头。
(二)深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板书:动作语言)。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父亲。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父亲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爸爸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天两夜父亲到底是怎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出示)。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指板书:神态、动作、语言)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八
1、学习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深信任。
3、认识“塌、昔、墟、掘、爆、勘”等六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八个生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课文的4~自然段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
1.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
深信任。
2.在对比中品味文中语句的用语准确和表达技巧。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了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揭题,交流资料。
1.读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
3.说到地震你想到了什么?你有关于地震的哪些资料?(学生交流资料)。
4.小结:
地震这一天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虽然灾难无情,但是人间有爱。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也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汇报学习了。
对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说一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有自己的话说一说,读课文,汇报生字词及词意。
3.按自然段汇报你学会的、理解的生字词。
4.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正音。
5.理解体会生字词。
6.出示“词语花篮”词,并自己添加其他好词佳句。
(三)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2.小结:
分段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要有根据、有道理。
(四)再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1.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动?
2.汇报读,师相机指导。
(五)指导书写生字,“漆、挖、掘、控、拥”。
第二课时。
一.展示交流,整体把握。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了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句话包含了哪两层的意思?
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一)请大家自由品读课文,从哪里我们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在你觉得有触动地方画上标记,也可以用一个字或词,记录下你读时的感受。
(二)引出重点段。
1.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甚至有潸然泪下的感觉。(学生答后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2.指名交流并初步引导读出感受。
(三)体会重点段。
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一句话首先抓住了你的心?
1.体会“他满脸的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1)这句话里又是哪些词语抓住了你的心?引导学生想具体样子。
(学生讲述想象内容,师引导读好此句)。
2.体会他挖了“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八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1)你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里感受到了什么?(比较课后第三题文句)。
(2)你能把这漫长和艰难读出来吗?
(3)从这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课文里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阻止过他,为什么阻止?(指导读人们劝说的话,读出着急、担心的语气。)。
(4)小结:
但为了救出儿子,父亲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却是了不起,让我们来配合读课文5-9自然段,读出这份沉甸甸的父爱。
3.体会重点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1)父亲36小时不眠不休,哪来的力量?
(2)这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平常他什么时候会对儿子说这句话?
(3)小结:
高兴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悲伤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胆怯的时候,父亲会拍拍肩膀,鼓励儿子说:别怕____。
他又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什么?
(5)小结:是对儿子的承诺,是对儿子深深的爱支撑着父亲。所以尽管挖掘得如此艰难,尽管希望如此渺茫,但他没有放弃。
(6)36小时候,父亲已成为什么样呢?
三.检测反馈。
感情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总结:此情此景,谁看了会不为之动容!我们要对这位父亲说:您真了不起!
第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被父亲的了不起的行为震撼了,心里满是沉甸甸的父爱。下面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儿子阿曼达身上。
一.展示交流(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默读课文第11~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可以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2.为什么他不怕?(无论……,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想象补白。
(2)那是怎样惊心动魄的38小时,怎样饥饿恐惧的38小时。可惜文章没有描述,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阿曼达是怎样激励这13个小伙伴熬过这艰难的38小时的。先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学习了文章对父亲描写的方法。
(3)生交流练笔内容。
(4)小结:
阿曼达就是这样不断的鼓励自己,也鼓励着同学,他把对父亲的信任化作战胜一切困难和恐惧的勇气,所以我们说:这位儿子真了不起!
二.赞美父子,照应开头。
1.让我们齐读20~23自然段,让我们看看爱创造了什么奇迹!
2.地震是残酷的,但是父子间因爱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超出了这次地震。此时,我们不由地发自内心的赞叹: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真了不起!
三.检测反馈。
1.这种“了不起”源于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下面让我们用这句话来回顾一下这个艰难的历程:
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是这句话____。
当人们都来阻拦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依然是这句话____。
四.板书设计。
父子。
决不放弃爱乐观善良。
了不起。
教学反思: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文中对父亲的动作有一些细致的描写。对于这些词句,我采用了联系了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些文字读懂、读活、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这个令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却的日子吗?是啊,这天无情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的四川汶川等地,造成了近7万同胞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惨痛景象。孩子们,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场大地震,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今天这节课讲述的是发生在那次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揭示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
生齐读课题。
1、师:在这场大地震中,在父与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学生读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用横线划出答案)
2、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生字。(出示词语:洛杉矶 、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请注意如果他读的正确请跟读,如果不正确请你们为他纠正。
生读词语
同桌互相读词语,小组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图片]你看到这幅图,能想到我们刚刚学得哪个词语?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生齐读,师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默读课文1—12自然段: 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看看有什么地方,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划记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1、刚才读的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2、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先读划出的句子,然后谈感受。教学过程的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而定。)
(1)同样是父母,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对比这读一读。(分角色读)谈谈感受。
(2)处境如此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倒塌,不少人来劝说父亲,咱们都来看看父亲都听到了哪些劝阻?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分角色读读吧!(课件出示5—9自然段)
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回答)
师: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师: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生合作读。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指名生回答)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小结:从众人在劝阻父亲的短短几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的恳求、焦急、崩溃,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真真切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课件出示句子)
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课件出示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
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小结: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出示课文片断)
师:就是因为父亲挖了这么久,现在已是“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课件出示第12段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顾危险,不畏艰辛,不知疲劳地挖掘呀?(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配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
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我们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一)抄写本课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 爱 儿子
挖 不论…总…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问:在平时生活中,你认为谁最关心你?
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温暖而热烈,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平时不太在意它,可这种平凡的爱在危急时刻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读课文。
3、读后回答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把话说完整)。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词语,指导书写:爆 砸)。
二、朗读感悟。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本节课我们先学习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次序根据学生找的情况进行)。
句子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在实现,儿子在坚守。)。
句子2: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别人来劝他,他还是坚持。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句子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就是文字处理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艺术,短文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地震中,一位父亲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的坚毅。)。
与句子:“他一直挖了36小时,没人来阻挡他。”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三、引发思考,感情升华。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悟更多的了不起的父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与回报。
四、留作业。
(1)积累课文中所学的新字词。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3小题选做其中一题)。
第二课时。
一、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二、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以及章法结构。
三、完成课后小练笔,给课文补白。
板书设计:
了 父 各守诺言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不
起 子 同死神搏斗 鼓励同学 先人后己。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的:
为构建平安校园,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根据各级政府的指示和教育部门的要求,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保障全体学生的生命安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安全疏散演练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护、自救抵御灾害事故的能力,确保人身安全,并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疏散,顺利逃生。教学要求:
知识方面:了解有关防火、防震知识;明确校园不安全的行为。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时刻提高警惕,自觉做好防范工作。觉悟方面:认识安全隐患存在的必要性,树立自我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疏散要求、纪律要求和疏散演练。
教学难点:快速、安全、有序地进行疏散演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一种情景:(防火、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假如现在火灾(地震)已经发生,我们第一时间该怎么办?拉响警报演练开始。(两分钟返回教室)再进行下一次逃生演练。
学生:毛巾捂住口鼻,有秩序快速撤离教室,教师随后,摄像、拍照。
(二)新授课。
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刚才拍的录像,让学生从视频中学习怎样快速有效地撤离到安全地方,从细节中感知安全。
学生自学: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自由谈刚才逃生演练中发生的细微不足,该如何避免和改进。
学生交流:逃生过程中上下楼梯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如果浓烟很大,我们又该怎么办?根据照片、视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互助解疑:解决方法:
如果是火灾发生,浓烟很大,我们要冷静,注意观察撤离。
路线,避开着火区域。疏散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降低重心、小步快走、右侧通行;不推、不超、不冲,前后保持一定距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湿手绢或布掩住口鼻,尽量减少浓烟进入口中。切忌乱冲乱撞和不必要的大声呼叫。
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教室。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下或墙角,以保护身体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
疏散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降低重心、小步快走、右侧通行;不推、不超、不冲,前后保持一定距离。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三)其他注意事项:
1、在演练期间听到校园广播警报声,全体师生不必惊慌,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投入演练活动。在办公室的老师立即到所在班级了解教师到岗情况,及时到岗或及时到替代你岗位老师相应的空缺岗位上去。
2、学生撤离一定要做到安全、有序,特别在下楼梯或转弯时,老师及时进行处理组织,绝对不可出现拥堵或踩踏的事件发生。
3、班级如有行动不便学生,应确定老师或学生进行帮助,不可一人留在教室。
练习:
学生们再次进行防火、防震演练。(演练完毕结合在操场)。
(四)课堂小结。
针对校园疏散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配合,紧张激烈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所有学生要听从老师安排,有效、有序、快速进行疏散撤离,做到心中时刻有平安,平安永在我身边。
(五)应急疏散四字歌。
(六)作业布置。
回家要向家人及亲戚朋友宣传安全意识,只有紧绷安全意识的弦,才能弹出平安快乐的调,小手拉大手,我们与安全同在。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学习有关的地震知识,了解地震时我们应采取哪些自救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
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今天我们学习地震知识。
(二)、探究新知:地震按其震动强度可分为四种:
(1)微震。此种地震是小于2级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只有通过精密的仪器才可以测定出来。
(2)有感地震。这类地震大约处于2级至4级之间,人可以感觉到,但一般没有什么危险。
(3)破坏性地震。这是指5级以上的地震。这类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4)强烈的地震。6.5级以上地震,都属于强烈的地震,这类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三)、地震中常见的逃生方法介绍。
地震造成的损失要比大火、洪水大得多,往往会使整座城市处于瘫痪,大地震可使整个城市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因此,一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很难立刻得到救援。地震时的伤亡,主要是地震引起的火灾和房屋崩塌造成的。
当地震来临的时候,首先不要慌乱,要沉着冷静。马上趴在地上,同时要用书包或者其他能保护头部的物件遮住脑袋,钻到桌子底下。因为桌子能起到缓冲的作用,用书包等物件可以保护脑部不直接受到冲击。
如果不能躲在桌子底下,那么应该跑到教室的墙角。墙角有个三角支撑点,东西不会直接砸在头上。但是站墙角以一两人为宜。
第一波大地震过去之后,老师应该组织学生有序地离开教室,逃到比较空旷的地方。“秩序”十分重要,如果不按秩序,很容易引起踩踏等其他事故。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中小学生罹难。他们或者直接从楼上跳下,或者不知道可以躲在桌子底下、而被重物砸到,但仍不少学生因为采取了正确的避震方法而获救。面对地震,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做?今天我们通过康乐二小的一场逃生演练,为您进行讲解。
避震要点: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
四、作业:
检查自己有哪些不安全的事,写下来,并说说如何注意。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四
教学过程:
一、初读初悟,浅层理解“了不起”
1、对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读课题,“中”字让你知道什么?
2、灾难还在继续,危险随时降临,这时的父与子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呢?
二、改变结局,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深入理解“了不起”。
(一)尝试改变结局。
1、这是我们同学设想的结局。
2、[多媒体出示改变的结局]。
3、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4、如果事情是这样,父亲没有救出孩子,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生按自己理解,简单陈述一下理由)。
(二)品读探究“救”的过程。
2、出示段落,指名读,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1)镜头读,在联想中解读“了不起”。
读句“他满脸……血迹”,看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挖掘的[录像],默读句子,你联想到什么?谁再读这句。
想再试试吗,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看有什么体会。
2、看指挥齐读。
3、38小时,父亲一直在——挖,因为——(读念头、信念)。
(2)体验读,角色中体会“了不起”
随着老师的叙述,选择你最想扮演的角色,与老师配合读。
(3)创意读,再创中感悟“了不起”。
父子就要重逢,儿子劫后余生,请在小组里继续读,读时可加入其他角色。
板:不放弃、尽全力 爱。
师:父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父爱。
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深入品读“了不起”。
1、我们在假设一种结局。出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3、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4、小结:父亲的了不起,还在于它有1%的希望,付出了100%的努力。即使没有希望也要试试的责任和勇气。
5、继续讨论:对孩子和其他父母的看法(板:信赖、责任)。
6、总结:了不起得父爱,孩子的责任与信赖,创造了奇迹。
四、拓展,深化“了不起 爱”
1、巨大的灾难中,父爱创造了奇迹。这不禁让我想到类似的事件。(资料)。
2、平凡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举例)。
五、实践作业。
1、读诗句。
附:板书 。
父—————————— 子。
不放弃 爱 信赖。
尽全力 了不起 责任。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五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六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材课型。
阅读教学。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
1.师读:
2.学生默读勾画。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动作描写)。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七、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信念。
了不起爱语言。
外貌。
挖掘挖掘挖掘动作。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这节课时,我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品味语言(如词语挖掘、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朗读体验,表达运用。通过简单的教学设计和简洁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这节课,我充分重视了读,在不同时机、不同内容上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朗读,不是让学生反复地、机械地、泛泛地去读,而是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课文对父亲挖掘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如何读好这句话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我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仔细品味父亲挖掘过程的基础上设计练读,改变了诸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等生硬、单调、机械的方法指导,而是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发展上。这节课我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与表达训练的融合。如: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课堂上,我还非常注意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听、说、读、写等综合性的语言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迁移训练促人文(如阅读诗歌《父亲》),以领悟人文促写法,以领会写法促积淀(如阅读短文《最后的短信》),以积淀底蕴促情感(如建议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等等,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健身理解,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七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材课型。
阅读教学。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
1.师读:
2.学生默读勾画。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动作描写)。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七、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4、谁能完整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过渡: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了不起父亲儿子)。
三、品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深沉的父爱。
1、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交流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你从哪些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心理的变化、对孩子的承诺)。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绝望)指导朗读父亲撕心裂肺的呼喊。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5)这段通过什么描写体现伟大的父爱?(板书:心理描写)。
b、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他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c、“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a、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b、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c、大家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生答)而父亲却在——生答(不停地挖)父亲手无任何工具,出了挖还用过哪些动作?(搬、推、挪、刨等)可是情况紧急,不容过多思考,就一个念头挖下去。单用一个“挖”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劳累和决不放弃,感受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深沉的爱。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生接);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警察走过来,(生接)。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这样的话:出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都表达一个意思)。
但是父亲的心情一样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2、急切3、崩溃)。
(生接)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3)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塌方、爆炸)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4)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是什么描写?(外貌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艰辛和伤痛,长时间的精神折磨,但他不放弃,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决不放弃?(生:不论……)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你的理解来。指生读,齐读。(配乐)。
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四、总结。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2、在写法上,作者通过心理、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如山的父爱。
3、小结阅读方法:抓住细节描写的句子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
摘抄熟记精彩语句。
《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小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九
1、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联系实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孩子在危险情况下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通过读文感悟,让学生感受到父子情深,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在读中感悟,升华情感。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件、信封。
(一)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父子之爱。
(四)走出教材,品味人间真情。
这是发生在20xx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痛的记忆。今天我要与同学们走近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看看那次地震中那对不平凡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1、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主要人物是谁?你更喜欢谁?
4、再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生:好心人“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师:听到这话父亲的反应是什么?
生: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有谁阻挡这位父亲?
生:救火队长。“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师:父亲的反应?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从父亲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还有谁?
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父亲此时的反应是?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深情再读11自然段。
生齐读。
师:此时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你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悟?
6、是什么信念让儿子如此坚强的在废墟中活下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8、带着对这对父子的敬佩之情,拿起书让我们齐读课外。
9、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地震。在20xx年5月12日发生了7.8级的汶川地震,20xx年的4.14日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大地震。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人不堪回首,但在地震发生之时也涌现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随着这段视频去感受地震之中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之爱。
(1)短信妈妈。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这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生的希望。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位伟大的母亲。
(2)教师舍身救生。老师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像妈妈,教给我们知识,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这危难时刻他们舍生忘死保护着我们。
(3)国务院总理讲话。在灾难面前我们无所畏惧,党和国家没有放弃我们。这是一个多么有凝聚力的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众志成城。”
(4)地震诗歌赏读。
(5)给地震灾区孩子的信。
10、防震知识。你知道哪些防震知识,说一说。
11、观看课件。
观看视频让学生从身边感受地震的无情,为文中的有情埋下伏笔。放手学生去读,抓住关键字句。在读中感悟,感受父子情深。可以以此句为突破口来展开学习。走出课本,从生活中去感受人与人之间超越亲情、血缘的爱。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爱。爱的升华。由母爱到师爱再到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永不放弃。层层深入的递进。感受社会主义的和谐。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挖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