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课后反思 四年级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课后反思 四年级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篇一
一、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概念太抽象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采用“猜猜硬币葳在我的哪只手上”这一游戏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简单而有效地突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我又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摸球游戏场景,既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情境,不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通过摸球这一环节,引出“可能”“一定”“不可能”三个词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学习情境还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于是在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抽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中几等奖的可能性会大些呢?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学习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基于这一理念,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
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再如,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要求举棋子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老师还想设计一次摸球游戏,我想请你们帮帮我,你们愿意吗?”这一问题的设计,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信心百倍,积极参与讨论,在探究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课中,学生不仅个体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师生、生生、群体之间也在互动交流,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化、自主化,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这样既可以适应孩子们爱动的天性,又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不仅情绪高涨,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必要的小组合作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摸球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摸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体会的机会,并让他们进行交流活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大量的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事物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
在摸球游戏的教学中,学生在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后,一定能获得直观的感受。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与同伴交换想法,促进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课通过猜测――实践――观察――发现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感悟思维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课后反思 四年级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篇二
1、重视创设情境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石头、剪刀、布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学习感受事件发身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安排的实践活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从而用自己所学知识去揭开抽奖的奥秘。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这节课的最后阶段我让学生设计摆数和抽数,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的活动中。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生机。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课后反思 四年级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篇三
《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有以下体会和感悟。
在导入阶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课的开始从《守株待兔》这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道我们要解决的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解决问题时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践掷硬币,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小组合作,统计全班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掷硬币的总次数的一半,然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整节课的练习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活跃,让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也存在许多不足:。
1. 在分组进行掷硬币游戏时,负责小组的组长没有合理安排同组组员的任务,导致了掷硬币得出的数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使得教师在总结分析游戏所得到的结果时并不理想。
2. 在每一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时出现了许多数据,与所得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这里涉及到大量数据、频率、概率等知识点,这些都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没有进一步讲解,导致了本节课教学难点没有突破。
3. 由于本节课准备的是多媒体教学,但临时遇到学校停电的特殊情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小部分没有按时完成。
4. 没有掌握好时间分配,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最后有一点拖堂。
5. 在玩掷硬币游戏时,教师没有先说明游戏规则:扔硬币的高度和力度。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明确游戏目标,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人云亦云。
6. 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所以教师没有每一组都进行成果展示,只是展示了4小组的成果,有点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课后反思 四年级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快一起来阅读《统计与可能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吧。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平均数意义,会求平均数;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过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学xxx均数的必要性。
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数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xxx均数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加深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体验。
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不可能发生,还要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转盘”和“抛图钉”两试验活动。设计这些试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主动修自己的错误经验。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课后反思 四年级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篇五
《可能性》这节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
1、在活动中领悟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特意结合学生熟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的过程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开始时,通过足球比赛片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接下来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此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猜想出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二分之一,让后通过实验验证,由于实验的数据较小,不容易发现,导入科学家的数据,最终感受到当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抛硬币总次数的一半。可能性就是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让每个学生感悟到游戏的公平性原则,学会判断一个规则公平与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合作交流和阅读资料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 猜想验证应用的数学思想。
2、让学生喜欢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足球比赛、抛硬币实验、转盘游戏、飞行棋游戏等游戏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游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不是机械和枯燥的,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最后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通过消费者、经理、中立者的角度去设计转盘,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到关于可能性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换位思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本节课遗憾的地方在于第一个部分,抛硬币实验时,没有针对学生的生成做出针对性的引导,导致学生在观察数据时较难的说出正反面出现的情况各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我应该在合并数据后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正反面出现次数与总数的关系,最好可以取整数,这样比较容易比较,然后再与红色部分的总次数一半作比较,这样就应该较为容易的得出二分之一的结论。在后来观察科学家数据时,如果也是这样出力,能够说出二分之一的学生应该会更多。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课后反思 四年级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篇六
《可能性》是五年级上册数学里的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我在本学期“金烛杯”活动的参赛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本课依托新课程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并从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我的设想是希望课堂上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规律。这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等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1、创设合理情景,注重联系生活。
实际上整节课只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学校在月底要召开秋季趣味运动会了,为了这次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老师们正在认真地设计各种游戏规则,而学生们正在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比赛活动的练习中,运动会上有各种比赛项目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或练习,这样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清析,环节紧凑,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学生也感觉到今天的学习好像是在开“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动脑学习一系列的数学内容,这样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活”用了教材,实现用教材“教”。
在设计与讲课中,将教材中的“做一做”与练习中的3道题组合成了两道练习,置身于两个情境中“下跳棋”和“老鹰捉小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对比,发现必须平均分转盘,必须采用正方体,保证每个面的大小是一样的,才能使游戏公平,这样做突破了教学难点。
3、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生本”教育新理念。
在足球赛活动中创设了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抛硬币,每组抛40次,观察抛硬币的结果,发现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次数都很接近总次数的二分之一,通过“猜想”,如果继续抛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历史上的科学家做的抛硬币的统计表,发现抛得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反面朝上的次数,让学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感受到科学家持之以恒和不畏难的精神。在其他活动项目中,我也注重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贯穿情感教育,适时德育渗透。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只有做到可能性相等,游戏才公平,在教学中,着重强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培养了学生公正、公平的意识,同时结合摸球游戏联系生活中的中奖,理解摸奖游戏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教育学生不要参加摸奖,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课讲完了,突然没有了那种紧张和激动,心理上是一种轻松和一丝淡淡的遗憾。------心里总是想着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挖掘教材不深,活动应“活”起来。
跳棋比赛中应设计成学生喜欢玩的电脑游戏“飞行棋”的形式,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玩一次,由理论到实践,全班学生分为不同的三个队,由队代表来参与到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够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讲课发现自己在这次比赛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问题,激励性语言较少,课堂上心里紧张,不能灵活运用教学语言组织教学,缺乏一种亲切、自然、清析流畅的感觉;课中语言点拔不到位(抛硬币实验中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导致在这一环节上用了较多时间引导点拔;还有是对学生出现错误状况后反应不够敏感(黑球个数是2,蓝球是20,黑球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十分之一)。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课后反思 四年级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篇七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
本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第三次“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猜谜语”、“选词填空”、“填余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本节课需改进的方面:
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课后反思 四年级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篇八
可能性的数学教学反思
教材说明与分析:
“可能性”这一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中的知识,这一主题实际上是概率知识的初步呈现,教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不确定事件——抛硬币、摸球、装球等活动入手,由浅入深地渗透概率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体验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逐步帮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现象时,通过对事物可能性的分析、判断做出合理的决策。
从教材安排的内容看,这一主题包括抛硬币、猜一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摸彩球,从装由3个黄球3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装球游戏等几项数学活动,旨在这些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活动中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亲自体会,直观地观察事件发生的经过,感受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游戏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三)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能力和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设计理念: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将其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仍然会感到陌生,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就需要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即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说,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将这节课定位为:“好玩的数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解,在情境中得,充分体验玩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基于这一指导理念,我的设计也主要体现如下思想: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为了让学生对“事物的可能性”这一现象充分地感知和体验,我在教学中考虑了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与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抛硬币、摸球、装球这几个参与性很强的主题活动,每次活动的契入点都是“猜一猜”,这样,学生在猜测活动中对活动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又在实践中经历了证实猜测的过程,体验并感悟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这些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活动中,我让学生亲身、直观地观察事件发生的经过,感受事件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综合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当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如何去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于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
2、借助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群体效应。合作学习活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中,学生主要的活动形式是猜测、游戏、操作、验证,我根据学生特点,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到事物的不确定性。
3、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在本课中,我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如会独立思考、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愿意与伙伴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总之,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及时评价学生是我本节课的主要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