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做剪纸范文(18篇)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构建良好关系的关键,我们应该注重提升沟通能力。写总结时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大或低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春节做剪纸篇一
首先我们要准备好两张黄色的正方形彩纸,一把剪刀和一支笔备用。我们先把彩纸的对角线对折一下,如下图。
然后我们再把彩纸的左右角对折,要中间的轴对称线。再把彩纸上边的角向着底边的中点对折,尖与中点对齐即可。
我们再把刚才折过的打开,把彩纸左侧的角向着中间的两条线的交点对折。如图所示。然后再次打开,我们把右侧的角向左折,左侧的边与底下的折痕对齐。
我们再把刚才折过的角向右折,边缘线要对齐。然后我们把彩纸翻过来。
还是把右侧的角向左折,就是第一张图的样子。再把刚才折向左边的角向右折,边缘线对齐。如第二张图所示。
我们在折好的彩纸上画上我们要剪得迎春花的图样,当然你如果心里有也可以不用画样子。然后我们用剪刀沿着线把彩纸剪下来即可。
打开后,手工剪纸—迎春花就剪好了。
春节做剪纸篇二
制作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
红色宣纸、剪刀。
手工diy步骤方法:
第1步:
将正方形红纸对角线对折,折出来的形状是三角形。
第2步:
对角线一共对折三次。(一共是将纸八等分)。
第3步:
将画好的稿子用大头针别再纸上。
第4步:
先剪鸡和花的部分。
第5步:
在将下方的圆弧图案减掉,剪出多余部分,在将外框的圆弧减掉。
第6步:
将剪好的图案打开,在中间圆的部分,按写好的福字剪出。
第7步:
春节做剪纸篇三
然后将三角形的顶角折到中线底线的位置,然后打开,中间就有一个交叉的十字了。
这时将左角尖尖对准中间十字位置折过去,然后打开,留下一个折痕。
这时再将右边沿着中线,并且与之前左角的折痕交叉,如图,还不好叙述得。
折好以后再将右边的角折一半回来,如图。
折好后,翻面,翻面后的右边对齐后面折的,折过去,再折一半回来,折好后如图。
沿着画的剪好后。
上图咯,漂亮吧,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纸,剪出来更漂亮。
春节做剪纸篇四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益。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春节做剪纸篇五
春节将至,一款大气的窗户寓意着来年的好兆头,通过不同花样的的窗花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及生活感受,通过窗花的描述以示吉祥喜庆,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春节窗花剪纸步骤图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正方形红纸。
如图对角对折四次。
用笔将要剪的花纹画出来,将阴影部分剪去。
裁剪出来的窗花如下。
春节做剪纸篇六
第一步:将正方形的大红纸折叠成8层。
第二步:先在稿纸上画一个45度的角,然后按照自己的构思用简笔画草图,只画蝴蝶和花的部分,中间预留“福”的位置。
第三步:将草图中的单线改成双线,加强线条之间的连接,并用月牙、锯齿纹等剪纸语言进行装饰。
第四步:把45度角两边的多余部分剪去,将稿纸与已经折叠好的大红纸装订起来。
第五步:按设计图剪刻蝴蝶与花,然后轻轻揭去稿纸。
剪纸的刻法。
1.阳刻。
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开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
2.阴刻。
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
3.阴阳刻。
阳刻与阴刻的结合。
传统创作流程。
印染纸张―烫印-制作模板-烟熏模板-堆垛。
春节做剪纸篇七
小剪刀。
彩纸。
方法/步骤。
推荐用红色的'纸来剪春字。把彩纸对折一下,然后开始画图案。
画出如上图的半个春字的剪纸图案,实线要剪开,打叉的部分要挖去。
开始剪纸春字。
半个春字的样子出来了。
接着是稍难的步骤,要在春字上剪一朵小花。
最后一刀是在小花中间剪出一个圆。
春节做剪纸篇八
福剪纸方法是怎么样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用红纸剪成,我们看看下面吧!
设计好自己想剪的花样,从任意一边开始剪。
剪弧形时,尽量要连续,这样可以使弧面光滑。
图形中,如果含有字,要留到最后再剪,先剪其他的花样,围绕着字来剪。
如果花样中含有打毛(也叫做剪毛边,剪毛毛),也要放到最后剪,可以确保花样完美。
注意事项。
剪刀,要有尖,刀身要细长。
纸,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颜色。
春节做剪纸篇九
剪纸经常用工具有:剪刀、刻刀、铅笔、针和线、宣纸、蜡盘、煤油灯、熨斗、染料或者墨水和刷子。
经常用的剪纸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刻刀。
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
刻刀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剪相比,刻刀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刻刀剪纸刻法分三种:
1.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开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
2.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
3.阴阳刻:阳刻与阴刻的结合。
春节做剪纸篇十
在陕西,剪纸有多个艺术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陕北剪纸。民间剪纸在陕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的民俗活动,为剪纸提供了自由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重大节日、诞生成年、婚丧嫁娶等,都在剪纸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春节是华夏民族的重大节日。过春节,陕西农村大部分地区仍沿袭着传统习俗。剪窗花、贴窗花是其传统习俗中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陕北至今较完整地保持着祖先留下的这种习俗。陕北老乡认为贴窗花可以避邪,所以家家户户的门窗上贴窗花是必不可少的,就连孤身老汉也要向巧媳妇们讨要几幅剪纸帖在窗子上,图个来年大吉,谁家不贴窗花,被称为“瞎眼窗子”,是不吉祥的征兆。春节的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满窗满墙的剪纸艺术品。门上、墙上、筷篓、米缸上的,炕围、桌裙、神龛上的,红红绿绿的牛羊猪狗、鸡鸭鸟禽、狮子老虎、瓜果鱼虫,把室内室外打扮得五彩缤纷。到了初一,家家户户相互拜年,先给长辈拜,然后到亲戚家登门贺年。拜年的同时,少不了参观各家的窗花、门花和墙花。客人们坐在热炕上,喝着米酒,评点着窗花,感受喜庆的欢乐,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陕西,娶媳妇、嫁女儿少不了剪纸,这个古老的习俗至今仍在延续,农村人自不必说,城里人过年未必贴剪纸,但结婚、嫁女的洞房、陪妆上总要找会剪花的妇女剪些喜花,贴在最显眼的位置,以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在黄土高原的陕北及渭北大部分山区,仍保留着传统的婚嫁习俗。陕北人把洞房叫“帐房窑”,新媳妇进门先要坐帐,在帐房窑的顶部或炕墙中央剪一幅整张纸大的转花,叫做“坐帐花”。陕北人结婚,帐房窑内家具可以不放,但“坐帐花”却不能少。坐帐花的内容必须是以生殖繁衍为内容的莲花、牡丹、石榴、笙、童子、佛手等纹样组成的图案,不管家境贫富,洞房都要布置得大方得体。新媳妇入洞房后,由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为她上头。上头将包斗(装有五谷的斗)放在坐帐花的下边,新娘新郎背靠背坐在包斗上,年长的妇女用双齿木梳将新娘的头发搭在新郎的头上梳理,叫做“上头”。梳理时还要唱歌谣,而这歌谣正是坐帐花的主题。
在洛川,新娘新郎结婚仪式是拜双雁,剪一幅“双雁”大红字贴在正厅,双双跪拜。在延安、绥德一带,剪双喜字贴在房门窗正中是近些年的事。而在上世纪60年代前,是剪一幅“蛇盘兔”或“莲生贵子”等喜花贴在门窗正中。“蛇盘兔”是陕北人最喜欢的传统纹样,意思是,如果男的属蛇,娶下属兔的女子是最好不过了,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这个纹样还用于春节的窗花中,祈盼过上富裕的日子。据考证,这幅剪纸内容实际是阴阳结合的寓意,蛇(龙)为阳,兔(或子)为阴,是生殖崇拜的图腾纹样,关中人结婚,大多喜欢用鸳鸯、莲、鱼、龙、凤等为内容,同陕北坐帐花大同小异。
在凤翔县,新媳妇回门,娘家妈要准备两双红筷子,上面贴一幅“莲生贵子”的“筷子花”,交给女儿带回婆家,以企盼女儿早得贵子。
在陕西一些较为偏僻的农村,一些源于原始巫术的习俗尚有孑遗,因此,与巫术有关的剪纸也就能时常见到。在陕北,“瓜子娃娃”、“守门娃娃”在春节时几乎每家都贴,来防病魔和抵御邪气入室。正月初七是“人日”,陕北人把这天当作扶运气的好日子,农家妇女剪一绿色的“鹿”,一只红色的“马”,对贴在窑内最显眼的墙上,鹿、马下方贴用黄表纸做成的三角形香炉。上香的同时,口中还要念叨“马、马你吃草,一年的运气都扶好……”以祈祷事事如意。当然,这类剪纸除非家里有不幸的事发生,才请神汉或神婆来或自己用黄表纸剪人念咒语以除妖,平日无事是不能随意乱剪这类剪纸的。
千阳县民俗,如果妇女不生小孩或生养了孩子不好存活,就要请专职巫师进行安床,巫师剪七个一串手拉手的娃娃,天不明时贴在门口驱邪挡鬼,保护娃娃的平安。5月防“非典”,陕北几乎家家门上贴对青牛,还写上:我是上天一青牛,不吃人间荤和料,专吃“非典”小鬼头。而当久旱不雨时,洛川有个古俗,就是剪一个头朝下的娃娃,贴在水缸上来祈雨。
其实,所有的民俗剪纸追其起源都与原始巫术有着有难分难解的渊源。如春节的剪纸窗花,陕北农村老人认为是为了辟邪纳福,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贴“瓜子娃娃”、“守门娃娃”,为了防瘟疫、保安康;贴门神、大公鸡、牛,可防鬼怪妖魔入室;室内贴老虎、狮子用以镇宅。神龛挂帘、门帘等装饰剪纸,以求神灵保佑。再如婚嫁剪纸中的“麒麟送子”、“莲生贵子”、“蛇盘兔”等纹式都含有祈盼人丁兴旺的寓意。可以说,民俗剪纸艺术,究其根源首先出自巫术信仰的动机,其次才是审美的追求。有了巫术信仰,有了民俗精神内涵,剪纸作为它们的物质文化载体才能在民间绵延不断,同时美的世界才得以创造出来。不过,直接用于巫术治病的叫魂娃娃、疗疳娃娃、驱病娃娃、护生娃娃等,承袭着巫术文化的传统,作为理想的寄托,而没机会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随着巫术行为的`结束,它便随火化为灰烬,变成了缕缕青烟,所以这类剪纸在剪法上古拙简练,意到就行,较多注重的是大的造型及面部刻画,以强调其精神感情和威慑力。
学者最为关注的剪纸“抓髻娃娃”,也是陕北的传统主题纹样。抓髻娃娃有多种形象:有守门防瘟疫的抓髻娃娃。每年正月,陕北家家户户在门楣上贴一串手拉手的抓髻娃娃,因为娃娃头是用南瓜籽做的,画上五官,当地人称“瓜籽娃娃”,可防瘟疫、防邪恶,保一年平安无事。有保娃娃平安的抓髻娃娃。由于“鸡”“髻”谐音,于是每当端午节,祈祷娃娃(小孩)不受五毒侵害。还有用于新婚洞房的抓髻娃娃。安塞高如兰剪的“抓髻娃娃”一手举鸡,一手举兔,多用于新婚洞房。抓髻娃娃还用来招魂、辟邪、祛病、护生、攘灾、驱鬼、镇宅、扫天止雨、祈雨止旱,它们是我国民间艺术与古老民俗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剪纸中,总离不开关于鱼、莲、鸟等形象组合在一起的纹饰图案,而且关中、陕北、陕南的纹饰内容也是大同小异,只是在剪纸的风格上有些差异。用于婚俗的刺绣花样、洞房剪纸,往往以植物或动物来隐喻男女之爱,生殖繁衍;用于丧俗的剪纸则象征生命绵延不断;用于春节的剪纸,寓意春临大地,万物复苏。民间艺术所创造出的天真世界总是显得新颖活泼,朝气蓬勃。
由以上事例可知,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是陕北民间艺术和民间剪纸的重要内容。以鱼、蛙、蛇、鹿、猪、兔为主题的纹样大量出现,都说明陕西的传统剪纸传承和保留了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古老文化内容,积淀了深厚而古老的社会意识,承续着久远的造型观念。
假如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陕北的民间剪纸艺术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陕北剪纸溯源:
剪纸的起源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祈福驱祸的民间巫术。在过去,人会时常感到命运的拨弄,即使对农时与节气有所掌握也并不能带来风调雨顺,勤劳和善良也不能保障全家人的健康,天灾人祸都成为高悬在人心里的巨大阴影,因为毕竟农民是靠天吃饭的。
陕北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剪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人们更注重剪纸的形式和商业价值,对其中承载的文化含义却往往忽视了。陕北民间剪纸因为地处偏僻、经济闭塞、交通不便,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很多与黄土高原人生产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古老剪纸,其形式和含义都被相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陕北民间剪纸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
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陕北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这里的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陕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再从红白喜事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民间剪纸的题材:
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真挚。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陕北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
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陕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陕北民间剪纸的风格:
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延安、榆林、定边、靖边、绥德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
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
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北犷南秀”南北剪纸的区别:
北方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讲究观念,想到哪剪到哪;而南方剪纸玲珑剔透、严整优雅,以写实风格著称。于是形成了北方剪纸粗犷随意、南方水乡剪纸精致明快的“北犷南秀”的鲜明特色,反映了北方大陆与南方水乡劳动群众的性格气质。
附:陕北民间剪纸欣赏。
中国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史记中,“剪桐封第”的故事,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图像赠予其弟姬虞,作为封命之书,封虞为唐侯,至今有三千多年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1959年新疆的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剪纸团花:对鹿团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菊花团花、和忍冬纹团花。“剪纸”一词首先出现于唐杜甫彭衙行一诗中:“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李商隐在人日中也吟道:“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可见剪纸在唐朝已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艺术品品种。宋代,民间多用青纸或青绢剪制小幡。到了明、清剪纸在民间广泛用作挂签、窗花、团花、灯花,除寄托接福纳祥外,还在枕头、鞋、梳妆镜等物品上贴上喜花,以渲染气氛。“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这是至今还在西北地区流传的一句民谣,它反映了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已能巧用剪刀类工具制做小件饰品。
陕北民间剪纸制作的唯一工具是剪刀,由于是剪刀在一张平面的红纸上进行造型,所剪出的花鸟鱼虫、禽兽蔬果和人物等,均带有一种朴素而夸张的美感,剪纸经过陕北广大劳动妇女(也有极少数男人)和艺人的创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表现了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那些造形生动,画面优美的剪纸中,有祈愿农事丰收、生活富裕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也有表现动植物形象的如艾虎、狮子、麒麟、玉兔、石榴、牡丹;还有传说中的人物和神话历史故事场景,像黄帝、鹊桥会、二十四孝等;更有表达人们对生命的礼赞的作品,抓髻娃娃、鱼戏莲和扣碗。从广大妇女的剪纸作品中不难看出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是多么的强烈。
陕北剪纸以延川、安塞为代表。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北部的延川县,高天厚土,人杰地灵,是积淀沉厚的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史书记载,自古以来就有“武出三边、文出两川”之说,早在六千年前,先民们就在延川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古村落遗址,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和青铜器出土。由此可知,剪纸艺术只所以能在这片土地上生发滋荣,绝非偶然。2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会在延川召开,从而确立了延川剪纸在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地位。
很早以前陕北的剪纸只有“窗花”,形式单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才有一批人将剪纸作为一门艺术去探讨、发展。如今,延川剪纸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剪得最多的是他们生活中频繁接触的马、牛、羊、鸡等和那些吉祥如意、生殖崇拜、连年有余、民俗风情、故事传说,尤其是近些年来创作了一大批以陕北信天游为题材的剪纸作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老中青三代众多的剪纸能手用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生活经历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其表现方法却不尽相同,有的粗犷、淳朴,有的精巧、洒脱,有的明朗、简练,有的夸张变形,无所不能表现。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艺术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剪纸、信天游、闹红火是陕北乡下最为流行的三种娱乐形式。剪纸同信天游却象一对孪生姊妹紧紧相随,陕北婆姨手里剪着剪纸,嘴里吟唱着信天游,这在乡下随时随处可见。
陕北的剪纸是乡土艺术,参与者大多是农村妇女,女人的天性是爱美,所以陕北剪纸的主要审美特点是装饰,单调的“锯齿牙”装饰已不能满足今天广大剪纸作者的需要,他们试图用各种花草、鱼、虫来装饰所剪的剪纸,借用一切装饰手段使自己所剪的剪纸美起来,“女人一枝花”,他们愿自己的剪纸象花一样美。作者们除剪他们共同的生活及生活伙伴如娶亲、放羊、喂猪、纺线、织布,马、牛、羊、狗、鸡等以外,他们也注重将自己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在剪纸作品中,这种个性化的作品在如今陕北剪纸中显得由为成熟。
上世纪90年代初陕北老一辈的剪纸能手已相继故去。代之而起的是有文化的新的一代,从而给这一民间本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这无凝会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
春节做剪纸篇十一
首先需要准备一张彩纸,小编使用的是a4彩色复印纸,效果还不错。我们将长方形的纸,从一头看是,将短边与长边重合,折成如图的样式。
之后将非重叠的部分,用剪刀剪下去,注意剪的时候要按住纸张,以免剪不整齐,平滑的剪下去。打开后,可以看到出现一个正方形的彩纸。
之后我们将方形的纸在对角折回去,是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之后在将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腰部对折成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之后还需要在对折一次,变才能更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注意在折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边角重叠整齐。
之后我们在折好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彩纸的开口直角边,也就是纸张的边缘所组成的边,全部在这个直角边上,我们画出一条直线,与直角边平行,根据纸张的大小,调整直线距离边缘的距离,小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就是福字的轮廓方形边缘的宽度。
之后我们看图,在上面再画一条直线,根据图样画即可。这条直线的技术要求是,直线与斜边垂直,交汇与之前那条直线,并与闭口直角边有5毫米的距离即可。两条直线和纸的斜边,组成的三角形,同样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之后我们在那个画笔勾勒出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区域,画出福字四个角的花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也可以简单绘制。但是不要绘制完后,花纹是和直线完全上下分离的。
之后我们需要使用剪刀和刻刀,主要用剪刀,剪刀花纹等腰三角形中的,非纹路部分,用刻刀刻下里面的非花纹部分。我们一定要小心,因为多次折叠后,已经比较厚了,刻和剪的时候容易因为纸张固定不好,跑偏使得上下剪的不一样,甚至剪断,全功尽弃。而且纸张不好刻,也容易受伤。
我们将剪好的三角形打开,可以看到福字的边缘已经设计完成,是不是很漂亮,如图所示。
之后我们在中间的方形内,以菱形方向放置。并在上面写上一个福字,如图所示,小编只是演示,看是没考虑好,就写上去不能擦除的福字。大家写的时候需要写的艺术一些,并且福字字体周围与花纹接触,让设计合理,可以连接在一起。
注意:大家在绘制的时候可以使用几种方法。
1、象小编一样直接写上去的大概,妙处轮廓,但是不好看,字就黑色啦。
2、书法好的可以用毛笔去写,之后剪下来也不错哦,适合当对联使用。
3、还可以用铅笔描绘出轮廓,即可,最后还能擦除,可以用于贴在窗子上做装饰。
4、还可以进行在其他纸张设计完好后,描绘在这个纸上面,不会造成写错,无法使用的情况。
春节做剪纸篇十二
剪纸艺术的风格粗犷、简化、浪漫,轮廓和形状坚实而清晰,纹样生动有趣。它作为民间民俗活动的载体,传承着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承传性、固定性。加之剪纸手法、纹样的规定性,所以就形成了民间剪纸相对稳定的特殊艺术表现。民间剪纸作者们都将自身融人了创作的主体,通过剪纸题材的选择、酝酿及作品创作,经过漫长的历史性沉淀,用什么形象以及用什么形象的特定组合表达什么含义,就会在民族群体中形成具有共性的.思维印记和约定俗成的审美辨识,程序化的口诀增添了剪纸造型方法上的程序性。
民间剪纸的基木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语言符号是点、线、面,构成上采用二维平面化表现,决定了剪纸表现的平面化特征,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古代朴素的阴阳观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古代思想家认为,任何事物以及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这种思想反映在民间剪纸艺术上表现为求双全,崇尚圆满完美。形形色色的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持两度空间观念的剪纸艺术侧重于对物象轮廓的刻画,人物(详见:剪纸人物之成人剪纸图案与制作教程)、走兽(详见:虎与鹿剪纸图案和制作教程)及许多形象的轮廓最富表现力,侧面的剪纸形象在剪纸艺术中占绝对优势,轮廓仅是剪纸造型的基本骨架,内部还需要装饰细节,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等等使之充实丰富、疏密有致。
春节做剪纸篇十三
淳化县位于渭水之北,黄土高原之南缘,汉时为三辅之名邑。古称云阳,宋制淳化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自汉迄今,夙称名胜。轩辕皇帝的万历名庭、汉武的甘泉宫,皆建于县北的甘泉山下,规模宏大,气势雄浑,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秦直道就始于此。草厚鹿肥的黄花山狩猎场,神秘俊美的棋盘山和跑马泉,清澈甘甜的汉御泉水等,绚丽多姿如诗如画的自然美和人文环境,成为民间剪纸艺术的丰饶之地。可以说,淳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五光十色不同寻常的经历,都蕴藏着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传说。因此,淳化民间剪纸与其独特的历史习俗、地理人文环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闪烁着迷人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淳化是接受剪纸技艺较早的地方之一,古朴的民间风俗和信仰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也都以各式剪纸来装饰和烘托。尤其是婚嫁、丧葬、人们都非常重视,把对生活的理解和企盼,通过一双巧手剪贴在窗、门、顶棚、墙面上、红红绿绿的剪纸,造型各异色彩斑斓,剪纸制作方式多种多样,图案纹样也丰富多彩,即使同样的题材也有不同的造型设计。
淳化剪纸在婚嫁和丧葬中运用的最多,在婚礼中,剪纸常被用作布置新房、顶棚花、墙围花、炕边花、各式喜字图案、墙角花,把新房装饰得喜气洋洋,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对幸福的企盼。
旧时淳化农村,若有婚嫁喜事,都要裱糊新房,首先用芦苇秆和席子扎顶棚,然后用白纸裱糊一新,再请村里的剪纸高手来剪花。顶棚中心剪圆形大团花:多为“凤凰戏牡丹”、“麒麟送子”等图案,意为吉祥如意,象征新婚夫妇团团圆圆,早生贵子、白头偕老、美满幸福。顶棚的四角衬有角花,纹样是蝴蝶、石榴、蝙蝠、花卉等,四周剪连续纹样,墙上贴“墙围花”,炕上贴“炕围花”,门上贴上各式图案衬托的“囍”字,箱、柜、被、枕、镜等嫁妆上也覆盖上剪纸,整个婚礼都要布置得喜庆热闹。淳化新婚风俗剪纸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主要有福、禄、寿、喜、财五部分,代表的有“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麒麟送子”、“喜鹊登梅”、“五福捧寿”等,戏曲人物,花草果蔬、虫鸟鱼兽以及日常生活的场景和物品等,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淳化剪纸源于民间,剪纸艺人大部分都生活在相对闭塞的乡村,他们从前辈的口传身授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中用朴素的情感提炼剪纸技艺,积累创作灵感,发现艺术内涵,通过剪纸表达某种美好心理,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赞美。剪纸艺人分布较广,遍布全县各个乡村,就其风格而言大致以县城为分水岭,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类。东部剪纸风格具有现代感,题材与现代生活结合较紧,手法细腻。西部文化积淀深厚,剪纸风格古拙、朴实、传统、手法较为粗犷,造型上简练概括,装饰感极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淳化剪纸作为一门流传久远,分布广泛的民间造型艺术,不仅具有视觉价值,还展示着久存民间的风俗习惯和观念信仰,将传统文化静态美与动态美结合于一体,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春节做剪纸篇十四
河南省西部豫西民俗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广大农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传承、发展下来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其普及程度已到家家户户,随民俗节日的更迭而常换常新。红红绿绿的剪纸,喜庆吉祥的内涵,使豫西大地处处五彩缤纷,使生活在黄土窝窝里的人们充满生气,精神焕发。
追求吉祥,是豫西民俗剪纸的核心观念。豫西人用“剪花”表达出自己对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独特视角,夏文化尚黑的遗俗,至今仍传承在豫西民间的黑色剪花、窗花中,再现豫西地域独特的文化特征。人们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从中得到精神慰藉,寄托对未来的希望,获取生存的勇气和力量。
豫西地区民风淳厚,每年入冬一进腊月,大姑娘、小媳妇就“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刀铰虎头”(虎是中原地区广大农民崇拜的“瑞兽”,有驱邪纳福的含义)。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民俗节日,整整一个正月,可以说是展现剪纸艺术最为丰盛的时期。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大门脑上挂“门笺”(谐音“门钱”),影壁墙上贴“春牛”,窗户上贴窗花,顶棚上贴“团花”,炕上有“墙围花”(万字连续纹饰,俗称“富贵不断头”),厨屋、灶间有“灶头花”,走亲访友送“礼花”,娶媳妇、嫁闺女、婴儿过满月都离不了“喜花”,老年人过生日,亲朋好友要送“寿诞花”等等,可谓五花八门,遍地盛开剪纸花。
正月初一,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走门串户,相互拜年“赏花”,品评技艺、相互学习。正月十五闹花灯,各村落之间要比赛花灯,各式各样的彩灯上贴着千姿百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和不重样的戏曲故事,如反映男女情爱的“拾玉镯”,提倡青年人要尽孝道的“二十四”孝,以及孩子们喜爱的“三国”、“水浒”等。
俗话说“灯市下,年过罢”。灯节一过,新春佳节的活动基本结束。到了正月二十三那天,家家大门脑上都要剪贴“金牛”,意思是提醒人们喂好耕牛,准备迎接春耕生产。妇女们剪金牛贴在大门或院内的影壁墙上,并书写“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散丹,家家剪金牛,户户保平安”。转眼到了农历二月二(俗传龙抬头之日),家家女人又忙着剪“甘露”(龙的别称)。到了五月端五那天(又称重五节、女儿节),为祝愿儿女们健康成长,妇女们都用大红纸剪一只昂首挺胸、步履矫健的红公鸡贴在大门和屋里墙上(靠近孩子们睡觉的地方)。公鸡雄赳赳、气昂昂,双目圆睁,嘴里叼着蝎子,利爪下牢牢踩着毒蛇、蝎子、蜈蚣、蜘蛛、蟾蜍,俗称“五毒”。农历六月六,气候已接近酷暑,妇女们又纷纷用彩纸剪一些“花扇”,插到亡故先辈的坟墓上,以寄托哀思。她们吟唱着:“六月六,热难受,剪把花扇送坟头,表表晚辈一片心,先辈九泉尽享受。”农历七月七,民间传说是天上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豫西各地农村都有“乞巧会”的风俗。传说就在这天夜里子时,牛郎星和织女星要双双下凡,向人间传授剪花和刺绣技艺。所以每年农历七月七的夜晚,村子里七个未出阁的黄花闺女,便挑选夹竹桃的叶子剪成针、小剪刀、纺锤和织布用的梭子,显示出农村女孩子们学习“女红”的执著精神。农历七月,气候变幻无常,旱涝不均,豫西农村普遍有剪“扫天媳妇”、也称“扫晴娘”的习俗。如果涝了,家家就用黄裱纸剪个“扫天媳妇”。
豫西的剪纸和民间刺绣,自古以来便是一对姊妹艺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剪纸艺术作为刺绣的底样,被妇女们广泛应用在新娘嫁衣、新婚洞房内的一切装饰品上,如窗帘、罗帐、被褥、绣花枕、绣花鞋、袜垫等等。
豫西一带,农村姑娘出嫁、男方迎娶被认为是人生头等大事,俗称大喜临门。因此新娘子必须是“蓝缎子鞋绣红花,新娘过门就当家”。那新房子又该是什么样儿呢?“鸳鸯枕、龙凤帐、红布门帘绣凤凰。”新娘子的嫁衣更是精美的刺绣艺术品,所以,“剪纸巧手”必定也是一位“刺绣能手”。
春节做剪纸篇十五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其风格既有北方剪纸苍劲雄浑的特色,又有南方剪纸剔透秀丽、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长处。主要有四大类,即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近年发展的“铜衬料”剪纸成为佛山剪纸的主要门类,这类剪纸具有金碧辉煌的特殊艺术效果,很受现代人的欢迎,并且,其产品能够远销海内外,不少类似剪纸形式的艺术作品己进入现代化的厅堂装饰。
佛山剪纸的种类。
纯色剪纸:这种剪纸的剪刻比较简单,一般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先打稿,第二步是剪刻,这种剪纸就是通常所见的单色剪纸。衬料剪纸:衬料剪纸是从“花钱”(俗称春节剪纸)的装饰绘画演变而来,用纯色纸,如染色纸、腊光纸、铜箔等为原料,剪刻出物象的线条、骨架,然后在背面衬上色纸(属衬色剪纸)。(如图3—14)“朱小企”是一种春节用的门笺剪纸,用铜箔(绒片)刻剪,衬以彩色纸花、薄玻璃片。剪纸制作上除了刻纸、衬色工艺之外,还采用黑色薄绒片刻镂“寿”字,在铜箔镂空花纹(与中间黑绒寿字图案)衬上极薄的小玻璃片,不但使门笺有金辉闪烁效果,而且因衬以薄玻璃片,还可反光耀目。这类门笺制作特殊,为国内民间剪纸所罕见,价格颇为昂贵,多为富有人家采用。用铜箔刻线条再衬色纸叫“铜衬料”,用纯色纸刻线衬色叫“纸衬料”。“纸衬料”是“铜衬料”的发展。随着佛山手工业的不断发展,铜衬料剪纸在明代已经渐趋成熟,形式多样,造型生动,色彩明艳金辉闪烁,富有装饰性,显示了佛山民间剪纸的浓郁地方特色。
写料剪纸:是一种绘画与剪纸结合的艺术形式(属“勾色剪纸”),在剪纸上写色为“纸写料”;在铜箔剪纸上写色叫“铜写料”;在银箔剪纸写色叫“银写料”。无论是“纸写料”、“铜写料”还是“银写料”,都应该先剪刻出物象线条轮廓线,然后再涂上颜色,佛山俗称“写色”。写料是佛山剪纸另一个多彩多姿的品种,它与点色剪纸不同,它不是用染料浸透在纸上,而是先把花样的轮廓剪刻出来,再按画面需要逐一用不透明颜料(石绿、佛青、墨、铅粉)和透明颜料(花红、玫红、金鱼黄、芥黄、片绿)等色料写成。“采花女”为清代佛山传统写料剪纸,主要用于扎作品上的装饰,如屏风、房屋、亭台、楼阁等建筑扎制品的门窗装饰,以代替具体扎作或绘画。
铜凿剪纸:“铜凿”剪纸为佛山特有,它是先刻好图案的小部分外轮廓后用特制的小圆珠凿,一点一点地在“铜箔”上按图案凿上圆点线条,组成各种花纹图案或人物造型,再在上面写上各种所需衬托的颜色而成的剪纸)。这种剪纸,珠光闪闪、气氛热烈,南方人十分喜爱使用这种表现形式的剪纸作为房间、器皿装饰之用。还有大量的铜凿剪纸用于爆竹的封面装饰。这类剪纸都是用佛山特产“铜箔”生产的,使传统产品大红大绿,很有民间色彩“送子观音”为清代铜凿剪纸,画中观音怀抱婴儿,一女仕女以莲花逗戏耍乐,画面呈椭圆形,环以花边装饰,色艳谐美,极富装饰性。此为清代后期佛山爆竹之名贵彩盒衬色招贴,很有地方特色。
佛山剪纸的用材。
纸:在佛山剪纸中,常见的蜡光纸已被淘汰,而为当地生产的土纸取代。因为蜡光纸太厚,一次最多只能剪几张,不能胜任大批量生产,改用当地手工生产的薄纸后,一次可以制作25张到30张剪纸,效率能够大大提高。除土制毛边纸外,佛山剪纸还使用了大量的铜箔(俗称金纸)作材料,铜衬剪纸和铜凿剪纸都是用铜箔制作的。铜箔是用青铜锻打成比纸还薄的铜片,这种手艺亦是佛山古老手工业中著名的产品之一。制作剪纸的铜箔必需在底部裱上毛边纸方能刻制,以便刻好后较容易衬贴各种所需的有色纸块。用作铜凿的铜箔则不需裱纸,而是选择较厚一些的铜箔(俗称青片),这种铜箔较硬挺,凿起来珠路的效果比薄的铜片好。
刀:佛山剪纸刻刀的制造材料,一般采用弹簧钢,打扁后先在砂轮粗磨,后用滑石研磨。磨刀最宜用机油作乳剂,用水磨刻刀容易生锈。刀磨好后,再拿两片削好的竹片或木片用小绳子扎好即能使用。
铜凿剪纸为佛山所独有,制作铜凿剪纸的必要工具是“珠刀”(即凿),在剪纸界中则是独一无二的。珠刀,细的为一珠一枝,大的可12粒至15粒珠一枝,有直排珠,各种弧型珠、圆型珠。当中还分大粒珠、中粒珠、细粒珠。
垫板:配合珠凿使用的垫板是较硬的宪木钻板,其操作是把铜箔放在硬木钻板上用珠凿细细敲打成各种所需要的图案。
春节做剪纸篇十六
正方形纸张。
黑色笔。
小剪刀。
拿出正方形纸张!效果如下!
下半部分向上翻折重合!效果如下!
右半部分向左翻折重合!效果如下!
“b与a”区分别向后翻折,与“c区”重合!效果如下!
从下边向上翻折将所折物翻到背面(即b面朝上)!效果如下!
在b区上把黑色笔进行绘图!效果如下!
把小剪刀沿所画黑线减去多余部分!效果如下!
展开所折物即可得到各式各样的窗花!效果图如下!
春节做剪纸篇十七
1、剪一块正方形彩纸(如图),拉起一个角向对角对折(如图),使正方形彩纸变成三角形,注意边缘对齐。
2把三角形两边锐角对折,变成一个小三角形(如图),用铅笔和尺子在三角形的底端画出线条(如图所示)。
3按图所示画出图案,随时修改调整,使图案匀称协调。
4如图所示,按每个图形的平均线对折彩纸,用剪刀剪下镂空部分。
5、剪好后把彩纸打开(如图所示)。
用铅笔和尺子画出内线(如图),用尺子量出内线的尺寸,按量出的尺寸在本子(选择纸页较薄的)上画出正方形(如图)。
2用铅笔在正方形上写一个福字,再用铅笔勾勒出福字的边缘(如图)。尽量让福字四边挨着正方形内线(如图)。
用铅笔和橡皮反复修改福字,直到福字结构标准匀称。
用深色水彩笔勾勒出福字线条(如图),要让纸页背面能看出痕迹,把纸页撕下来。
把彩纸展开背面朝上,底下垫一个本子(如图),再拿另一张彩纸(要选择容易擦掉颜料的'彩纸)或印纸,背面朝上盖在彩纸上(如图)。然后把写好的福字纸页反面朝上盖在上面。
调整福字和底下彩纸的位置,使福字在彩纸中心位置(如图)。
用圆珠笔或其它尖锐硬物(不要过于尖锐,能用力画出痕迹即可)用力描绘福字线条,使其在纸页上留下痕迹(如图)。注意不要中途移动纸页,要一直用手按住纸页,或用重物压住。
掀开其它纸张会看到彩纸上印上了福字痕迹,
用铅笔修整福字,使福字四点挨着内线(如图)。
刀片从中间掰开,其中一半用剪刀剪掉一角(如图)。找一块硬纸板,把彩纸反铺在硬纸板上。
用刀片划彩纸福字线条,先从福字划起,连接处不要划断(如图),最后划内线,连接处如果不小心划断,可以剪一小块透明胶带在背面粘上补救。
如图所示,小心的取下划去的部分,福字剪纸就做好了。
春节做剪纸篇十八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祈福和传承文化的时刻。作为春节期间最常见的装饰之一,剪纸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从小就对剪纸情有独钟,今年春节我再一次深入体验了剪纸的乐趣。剪纸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我与亲人共度欢乐时光、探寻传统文化的神奇之旅。通过剪纸手工,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体会到了其深刻的内涵与魅力。
首先,剪纸给我带来了动手的乐趣。剪纸的制作过程需要动手进行精细的剪刻,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画出形状。用剪刀剪开纸片的那一刻,我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满足感。通过剪纸,我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美妙形状。与其他虚拟娱乐形式相比,剪纸给予了我与纸张的亲密接触和创造的乐趣,使我的手指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其次,剪纸让我更加关注细节和耐心。在剪纸的过程中,每一次切割都需要我细心地进行把控。一旦疏忽大意,就可能会毁掉整张作品。因此,我在剪纸时学会了更加细致入微,注重每一个细节。这种耐心和细致不仅仅是对纸张的手工艺术要求,更是对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关注。剪纸的独特魅力在于细节的处理与表达,这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身边事物的精雕细琢,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
另外,剪纸让我发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剪纸的制作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传统的剪纸艺术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寓意。我学会了剪纸的基本技巧和一些常见的剪纸图案,比如“福”字和花鸟等。通过剪纸,我了解到了传统剪纸的技法和故事,并且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剪纸也成为了我与亲人共度欢乐时光的纽带。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而剪纸正是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我与家人一起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并且一起剪纸。我们分享着剪纸的技巧,讲述着与剪纸相关的故事。这些时刻不仅仅是剪纸的创作过程,更是我们家庭亲情和温馨的体现。剪纸成了我们团聚的纽带和娱乐的方式,让春节更加温暖和有意义。
总结起来,剪纸给予了我动手的乐趣、关注细节和耐心、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与亲人共度欢乐时光的宝贵经历。通过剪纸,我不仅仅是创作了一些漂亮的作品,更是倍感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魅力。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结,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无论是在春节期间还是平日的时候,我都会拿起剪刀和纸张,继续剪纸的旅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