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范文(20篇)
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在总结中要注意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避免罗列无意义的信息。掌握写总结的技巧和方法对于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一
家乡的春天是雪白的。看,那挂满枝头的桃花、梨花争先恐后,都开得跟白面一样。你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描写的不就是家乡春天里的美景?好一片雪白的春光!
家乡的春天是绿色的。看,到处是绿油油的,浓的都化不开。地上的一切,都铺就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这不,连湛蓝的天空,在绿的映照下,都显得越蓝了。春姑娘洒下了辛勤的汗水,野花醒了,渐渐地也装扮起自己来了;小草探出头来,急切的告诉人们,长高变绿了;路旁那些不知名的树芽儿也被吵醒了,渐渐变成叶子,忙着给自己装扮绿装……啊!怎不是绿的海洋!
粉红色更是家乡的春天的特产。你瞧,家家庭院里的桃树,在春天里早就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朵绽放,这一家满园,那一家满园,到处是红色满园,处处是红的世界。可爱的你,不认为这是粉红色的春景!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春色,它让我找到多彩的世界!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二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风景优美,产品丰富。这也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我的家位于这片无尽的平原上。春天来了。在肥沃的土地上,有麦田。麦田旁边是一片果树林。森林里的草嫩绿色,花香四溢。粉色桃花,雪白梨花,火红.还有各种鲜艳的野花,争夺美丽和芳香。
秋天来了,果园里的瓜果芬芳,树枝上的苹果绯红。黄澄澄的梨和红色的是枣子.
我的家乡真的很美!我爱我的家乡。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三
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三月三活动,广西首次在三月三节日放假两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了壮乡。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诗画啊。朴实的壮族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我进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了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传为了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人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了,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了。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壮族男女青年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载歌载舞。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了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对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了。姑娘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很多斗智的歌词,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带入到了思索歌词之下句的境界中了。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些早已把人们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们渐渐散去了,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们心中。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我们跟着车群来到龙胜龙脊,一听到龙胜,我就知道龙胜梯田、龙胜温泉这些著名的景点。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展现在我们眼前。“呀,好险”,一个急转弯,差不多把我给甩了出去。“看来不能开的太快。”就这样,一路跟着“大队部”缓缓向龙脊梯田开去。其中,我们看见了一辆辆摩托车似蜗牛的速度从我们身旁穿过,辆辆都搭满了乘客,但摩托车司机们也非常累,“刚刚有两个乘客,一个一百六,一个一百二,搭得我手都酸了。”我们听见一个摩托车司机甩了甩手说。
这次去龙脊梯田让我看到了挂在天边的梯田,山被云缭绕,又让我体验了插禾苗的快乐,真想再去一次啊!
“三月三”,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我们都不应该都把他遗忘,而是要永久传承一下去。
周五放学回家,一进小区楼道,我便闻到了荠菜那浓浓的香味。原来,各家各户都忙着用荠菜花煮鸡蛋。明天就是“三月三”了。
过去每逢“三月三”都是爸爸把一切弄好,我只要在那等着吃现成的就行了,可今年我决定打破这样的习惯,由我来亲自操作一下。一个前期的准备和爸爸精心指导,过多久厨房里散发出淡淡的荠菜香味。我原以为这样就可以了,没想到这还不行,还要把蛋壳敲几个小裂纹,再放进锅中煮一下。放到第二天早上再吃,这样荠菜花的香味才能比较入味。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四
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家扫墓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广西扶绥县,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妈妈回岜盆老家去扫墓。一大清早,爷爷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饭。红色,是用红蓝草染成的;黄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枫叶染成的;紫色,是用紫叶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钣香喷喷、亮晶晶,一闻到那股清甜的香味,总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团放到嘴里。
农历三月三是登高看风景的日子。扫完墓,大人们就带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围的风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学的逐羊景区和游泳山泉银泉山庄,还可隐约望见远处的县城,风光美极了。
农历三月三也是我们壮族唱山歌的节日。青年男女成群结队来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大伯大婶们也聚集在这里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哟尼罗……你来看罗!左江两岸好风光哩……”录相播放到市里的电视上,她们还得过市里的奖状呢!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农历三月三。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五
我的家乡是汕尾,汕尾,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莲花山南麓,东临揭阳市惠来县,西连惠州市惠东县,北接河源市紫金县,南频南海,全市总面积5271平方千米,辖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2个县。
汕尾文化底蕴深厚、是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汇地,文化多元而兼容,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史历史名人彭澎、谢非、马思聪、钟敬文的故乡,汕尾有七个国家级,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是我国稀有剧种。陆丰的滚地金龙皮影戏,英歌舞,汕尾的渔歌,陆丰的麒麟舞,钱鼓舞,昨天的高警灯丰富多彩,而富有本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已融入旅行,著名景点有凤山祖庙、莲花山、玄武山、红海湾、红宫红场观音岭等,这些景点深受游客喜爱。汕尾还是青梅之乡。
汕尾的特产是先查一下擂茶是汕尾省沿海一带乡镇的习俗。吃擂茶时新疆绿茶叶熟花生米芝麻一起放进擂钵,用擂槌来回搅拌捣碎成粉末,然后将煮沸的开水冲入擂茶。吃围场的习惯,古已有之。
“菜包粿”皮薄馅多味浓,嫩滑喷香,十分可口,用调味酱料蘸起来吃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点心最早的时候叫菜包,意义把“财”包起来。从前,到了农历的大年30,家家户户都做菜包招待客人,由此祝愿一年四季五谷丰登,正月二十是地主老爷诞家家户户做菜包,办酒席,拜请神明后,宴请亲朋好友。
我的家乡就介绍到这里了。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六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
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三月三歌节都有哪些活动。
正所谓“三月三,盘古山”,所以农历三月初三是盘古山朝圣的日子。
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说之一。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城南15公里处的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地方。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神话流传久远,据历史资料显示,泌阳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盘古庙会,都有数十万之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人根之祖---盘古、并藉此机会为亲朋祈福。
自2003年以来,泌阳县大力弘扬盘古文化,将这一传统庙会打造成集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寻根拜祖、展示泌阳形象为一体的盘古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0届。
在中国“盘古圣地”不在少数,而在河南省,唯有泌阳县盘古山被称为“中国盘古圣地”,此盘古山不以山高而名,因为盘古山主峰海拔也才459米,在群山之中可谓“娇小”,但她却在中原诸多名山秀峰中夺得“盘古圣地”之美名,自是有其不凡之处。
而盘古山山巅之上立有盘古神庙。盘古庙始建于五代。传言当年盘古山上时有神光显现,更有蜃楼仙境为乡民官士亲见。每奇景临世不过半日即没,其中有仙楼宫阙,井然杼比;麒麟、彩凤、青鸾、仙鹤、白螭、神龙戏于其间;琼草玉树,遍地可见;灵果珍品,望而垂涎。仙人飞相来往于瑶宫紫阙,且有彩裳宫娥、童子相随而行。仙气氤氲,自在非凡。
其中有一大殿其势最伟,殿前正门上有一青玉大匾,上书“盘古神殿”四大錾金字迹,气势恢宏,庄严非常。殿外庭中有一高逾百丈的玉雕,周身不见半点瑕疵,通体莹光润透,更不显丝毫雕琢之工迹,纯朴自然,浑然天成。此玉雕所绘乃一神人,但见此人,虬髯浓眉,金刚怒目,方口大耳,上身赤膊,肌肉虬结,下身槲叶围裙,不失庄严。手执一利刃巨斧,挥天斥地,慑泣鬼神,正是有开天辟地之功的盘古大神。
此事传至京都,明告圣听。帝命钦天监卜占,告之乃神迹,瑞兆也。帝亲身移驾,周车而至,恰逢蜃现。甚喜,净身、斋戒、焚香,祷神祈天。望上达天听,永保社稷。后,遣能匠巧工于山顶造殿立社,树碑以传。命僧道代帝世相守司,以求国安。
世传盘古氏九月初九圣诞,三月初三升天。于是在每年阳春三月花开农闲时,行起庙会,以念盘古开天之功善。
值此之时,僧道凡夫,官宦平民,商贾小贩,鸿儒白丁,尽皆云集于此。或论道说法,或攀比奢华,或藉此营生,或寻墨梦笔,以生妙花。
三教九流,走卒艺人,不绝其间,山上山下,人烟阜盛。叫卖声,讨价声,欢笑声,吟哦声,祈祷声,诵经声,诸般声语不绝于耳。山下车马、云轿、简棚、华盖,赁地而卧,占地而居。山道侧径有林荫歇脚者,有烹茶煮茗者,有沽酒独酌者,有行令聚饮者,有沾汗而行者,有摇扇拄竹者,有踊跃跳行者,有裙带相帮者,有步履匆匆者,有驻足而望者,世间百态,不一而足。山顶之上,喷火、变脸、变戏法儿、吞剑、碎石、耍刀、舞枪、打鞭、履纤、舞狮、舞龙、斗鸡、戏猴等,更有灯谜、对联、赋诗、作词等文墨之巧,骚客鸿儒,尽来附足,一展才华。其中更是成全了不少才子佳人之良缘!
碧玉名媛,自是钟爱一些小巧精奇的物什,珠钗、发卡、玉佩、束发丝结、开光护符,必不会少。
各地之风味小吃、冷饮、布偶、纸鸢、木质刀剑、竹箫短哨,皆为垂髫小儿之最好。
又有外地客商携锦帛、雾茗、书画、美玉,藉此易物,换取黄白。不少善男信女携家中眷属,虔诚朝拜,以求多福。
总之,盘古庙会乃一年一度之盛会,不往则定当抱憾遗恨终生!
2005年12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河南省泌阳县为“中国盘古圣地”。
“三月三”庙会也是江都古镇仙女庙的传统“节目”。
农历三月初三,正值“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的时节,这一天,当街西斑带河上一弯纤细的月牙儿悄悄落下,镇东那株苍老的榆树梢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红晕,此时,小镇此起彼落地响起欢快的爆竹声,整个小镇开始沸腾地热闹起来。
据说,此会始于汉代。相传西汉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乱,三月初三,汉高祖第九代孙刘秀被王莽追逃到仙女庙(当时称蔡家庄)一带,为一渔夫所救。后来,庄民感念刘秀的福泽,特建一金龙王庙(乡民以为皇帝是金龙化身),以后每年三月三,都有四乡八镇的村民前来烧香朝拜,渐而演化成庙会。也有人说这“三月三”与农事有关。农忙开始,乡民总是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这一天先祭奠一下龙王,以求一年五谷丰登。此说,似更可信些。
传说总归是传说,对于身居乡间,辛苦的人们来说,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的来源并不重要,但这一自娱性的节日倒是令人向往。庙会那天,镇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请外地的亲友赴庙会。于是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镇上,甚至扬州、南京一带的人,也有乘车赶来的,那场面煞是壮观。
这一日,龙王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庙场四周,商贩云集,各种小吃遍布街中,诸种土产杂陈其间。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的,打莲花落唱道情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还有孩子手里的小嗽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二三里外也听得见。庙前有一处平地,但见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诚,烧香的、烧纸锭的,火光熊熊,浓烟升腾。庙堂内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钟馨聒耳,一片伽蓝香气。
行香开始,浩浩荡荡的队伍起程了。只听锣鼓喧天,鞭炮震响。“马匹”(充神马的人)赤着上身,穿红裤,脸涂花纹,口中横衔一枝长铁签(代马嚼口),手执四五尺长的铁棍,在神前跪拜踊跃,挥舞开道。其后是香火队,信徒们背着香袋,手执香火,排成4行,徐徐而行。只见烟雾缭绕,缥缈弥漫,如入仙境一般。紧随香火队之后是鼓乐队,乐师身穿青衫,腰束黄带,手执鼓、拔、笙、箫、弦子、二胡等乐器,演奏乐曲。接下来,是人数最多的化妆的歌舞队,各种歌舞争奇斗胜,美不胜收。
耍木头人戏的则靠一根扁担,扛着一个小台子,周围有布挡,上面挂有一排排尺把长的小木偶,台前挂有一个小布帘,艺人在布挡下面一手牵引线,一手敲大锣,嘴里唱着台词,台上的小木偶就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什么《猪八戒招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集生、旦、净、末、丑和文场、武场于一身,其景令人陶醉。
“三月三”是庙会也是集场,十里方圆,处处是货摊,吃、穿、用、耍,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从正月起,外地商贾和手工业者,即分水陆两路,或肩挑驴驮,或推车乘船,从四乡八镇涌向仙女庙,其中有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农具和一些小商品。
最多的是“窑货”和“水鲜”,窑货即宜兴一带的大缸、砂锅、绿瓮、锅碗瓢盆等,水鲜则是宝应一带的藕、荸荠,所以“三月三”的江都集又称为窑货集和水鲜集。而通州大布,本地的家机布,也倍受欢迎。赶集的人几乎个个都拿着购来的物件,尤其是农民,扛着买来的崭新农具,眉飞色舞,喜气洋洋。
“三月三”龙王庙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精心组织、规模盛大的“三月三”新庙会。其时,南京的、苏州的、上海的、扬州的、江都本县的商贾、群众云集江都镇十几条大街上,有来卖货的,有来买物的,有来看热闹的,有来采风的,还有来谈对象相亲的,真是万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前后延续三天。
集市上各种货物应有尽有,入口的粮油、糕点、水果、土产;穿着的裙衫、衣裤;农用的,抽水机,拖拉机、化肥、农药;家用的,家具、炊具、电器、化妆品……不怕买不到,只怕想不到,五花八门货,样样能买到。
入夜,节日的江都镇别是一番风景。所有的文化场所灯彩通明,锣鼓喧天,茶座、剧场、舞场、溜冰场、游乐场、公园到处是;扬剧、淮剧、黄梅戏,有名的剧团、红的角儿纷纷登台,联袂演出。
这些文化娱乐场所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洽谈生意、联系感情的好地方。可以说每次庙会都使江都人开拓了眼界,都使江都人结交了朋友,都使江都这个千年古镇名声远播。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七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刚到姥姥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让姥姥带我去看戏。会场那里的人真多,人山人海的。有卖炒凉粉、热干面、凉皮、米皮和炸肉合的等等很多,阵阵香味扑面而来,馋的我直流口水,不过我的兴趣可不在这里,我拉着姥姥直奔会场。
远远的我就看到有一座大台子矗立在那里。走近一看,台前有很多人都在仰着头看戏,还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我顺着响声往前看,舞台上有几个穿着花花绿绿戏服的人在唱戏,我听了一会,一点也没有听懂,怪不得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在看戏。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唱得是什么,可是我还是觉得很新鲜。
今天我看的戏太好看了,以后要是有戏还要接着看。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八
我的家乡是四大怀药之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先说我家乡的迷人风光吧。那里有著名的神农山,每到春天,神农山披上了绿衣服,山上的花树都又展开了笑容,听妈妈说神农山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
我家乡的产物有四大怀药,四大怀药里有野菊花、山药、地黄等。四大怀药已经销往国内外。
你想不想看看庐山的真面目,那就到我的家乡来吧!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九
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的`人民们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地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以此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就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
三月三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上古洪水时期,聚居在浙江昌化江畔的黎族人民们遭受了一次很大很大的洪灾,人和牲畜都就是伤亡惨重,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俩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去寻找各自的伴侣,并相约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一同带着自己的伴侣回到燕窝岭下去相会。
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于就是,在一年的“三月三”,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这也就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许多年过去后,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两兄妹传宗接代的劳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
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山兰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后来,每逢三月三,黎族劳动人民都以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吉祥盛日。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第二种说法称,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每年三月三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会在俄贤岭集会,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项活动逐年扩大并传播至海南各个黎胞居住区,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传统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三月三就是为了纪念黎族的远古祖先“黎母”诞生、庆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举行的节日。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十
夏天,红灿灿的太阳照着大地。爸爸把买回来的西瓜切开了。我们吃着西瓜,真开心。
秋天,树叶纷纷飘了下来。果园里,橘子、柿子、你碰我挤。农民伯伯脸上笑开了花。
冬天,天气变冷了,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大地和山川穿上了银装。小朋友和好伙伴开开心心的打雪仗、堆雪人,玩的可开心了。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十一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乡的传统节日。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时间在飞逝,明天就是我一直以来盼望到来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就别提多高兴了。晚上,妈妈就开始开始为三月三的食品准备。首先妈妈拿来红兰,炒了一下就滚了热水,就把红兰泡入水中,妈妈就用手弄着红兰,过不了多久,红兰便冒着热气,水变成了红紫颜色的了,真的香透了。没多久,妈妈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红兰水,等到明天早晨再蒸。听妈妈说明天才蒸,我就焦急了。但还是得明天吃上这香喷喷的糯米饭,因为明天是“三月三”嘛,这只是准备。
然后,妈妈做另一种食品,就是鸡蛋。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床来,穿上衣裤就闻到一股糯米饭的香味。于是,我赶忙来到厨房。早起的妈妈见了我说:“快快来吃糯米饭了。”我兴奋地欢呼起来,拧开饭jin的盖,哇,好香啊,只见饭jin里乘着美丽的糯米饭,有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了一会儿,妈妈又递给我鸡蛋,我惊喜极了。
于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鸡蛋来。原来这些美味食品是妈妈一清早起来做的。我想:“……”这天,有的小朋友还结了个鸡蛋网,挂在胸前,网里放着个红通通的鸡蛋(那时**)。我们还拿着鸡蛋,和别的同学斗呢,真是有趣。我想:人们为什么要做各种颜色的糯米饭,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们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利的含义吧!鸡蛋呢,也许是祝愿我们小孩呢感快长快长,健康成长呢。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十二
在这远离尘嚣、祥和宁静的日子里,不用每天买菜,洗菜时更不用担心农药而浸泡。呀,在家的日子真的很爽。
秋天里,就会有一串串高挂在枝头上的枣儿,柿子笑红了脸,还有那熟透的梨;有时候摘了很多菜和水果,把它们放到小河里洗洗澡,拿起来就吃。
家乡的家依山傍水,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站在高山上,放眼望去,整个被枫叶染红了的山野映入眼帘,秋风微荡,红色的海洋随风拨动。
家乡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哗啦啦的流水声,就像正在演奏一曲动听的曲调。
想起了“信天游”这首歌,我的故乡真的很美,家家住楼房,喝甘甜的水,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突然又想起了“家乡美”这首歌:家乡美,家乡美,最美是那柔柔的家乡水,水边的风儿轻轻吹,天空的燕子悠悠的飞,远方的游子请你快快回......
声声呼唤,句句深情,一切的一切,怎忍心难舍?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十三
今天是传统的三月三上巳节,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节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在这一天有很多有很多习俗,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通过祭高禖、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
在古代,三月三是个亲水的节日。三月三这一天有春浴的习俗,这一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魏晋以后,确定三月初三为春禊,是祓除灾祸,祈降吉福的节日,人们都会在水边沐浴,形成东流水上自洁濯的情景。
上巳节还演化出一段曲水流觞的逸事。魏晋时,士大夫在祓禊的同时,还要举行水滨宴会,谈文作赋,饮酒取乐。饮酒时,要将酒杯置于流水之中,酒杯随水流动,到谁的面前,就要饮酒吟诗。这个活动,在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被记为曲水流觞。曲水流觞的活动还远传到日本,形成日本的曲水宴与洗尘礼仪。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十四
外公家门前,原本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多少年过去了,那条清澈的小河变成了一条浑浊的小河。河里,再也看不见自由自在的的小鱼儿。而在河边的小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方便袋。空气中再也没有那种清新的草香味,到处都是东西的腐臭味。
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排出的废气也越来越多。尽管方便袋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因为它不容易腐烂,燃烧后产生的有害气体会破坏臭氧层,加重温室效应,使我们生存的地球和空间环境越来越恶劣。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
远处的瓜圆一片绿汪汪,那一个个圆滚滚的花皮大西瓜摆满了瓜园。
十年后的人们虽然还在使用方便袋,但是它再也不会给环境带来危害,因为科学家已经发明了一种垃圾处理器,只要把垃圾倒进去,便会化成一股股清凉的泉水。在公路上,再也看不见汽车了,公路上只有好像电梯一样的履带,上面有许多按扭,你想去什么地方,只要按一下那个。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十五
我的家乡有非常多的美,我们村有七百多口人,多吧?比如说:小广场、大河什么的。
先来说说小广场吧!小广场里有许许多多的健身器,比如说慢步器、单杠什么的、双杠、钻钻椅。先来说说单杠吧!正东面的大门的两旁都有单杠,两旁都有三个。再来说说双杠吧!双杠有两个都非常高。(怪不得我老上不去。)其中,有一个双杠离滑滑梯最近。(现在叫高台!可以看见很远的东西。)因为,滑滑梯的.板四分之一都被他(她)们给折了!还有钻钻椅、漫步机、晕晕小圆船。
这就是我的家乡。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十六
我的家乡可美了,特别是滨河路,家乡的美。
春天,花儿争芳斗艳,到处都是花儿的香味。花儿的上面,有几只勤劳的小蜜蜂在采蜜。
夏天,树儿撑起了高大的伞,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乘凉。花园里绿油油的一片,好像铺上了一片绿毯子,月季花也特別美丽,有的红的如火,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像雪,真让人目不暇接。
秋天,滨河路上落满了叶子,只有松树还是绿茵茵的。石榴树上的石榴像小灯笼,红通通的。
冬天,滨河路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色的被子。人渐渐少了,困为外面特别冷,广场上的健身器材像冰一样凉。但是,活蹦乱跳的小朋友还是来了,他们有的打雪仗,有的滑冰,有的堆雪人……他们玩的可开心了!
可是,原来的滨河路只是用土随便垫的,到处都是垃圾,雨季时还经常发生水灾。过往的车也常会翻到河堤下去。
现在,四季如画的滨河路多美呀!我家滨河路,更家我的家乡!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十七
远远望去,那条清澈见底的大楼江如同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女织出来的碧色纱带,那纱带还是碧玉点缀而成的,散发着醒目的光辉,令人爱不释手。但却又如同一条青龙在家乡的大地上蜿蜓盘旋,仰卧在家乡,时刻守卫着我的家乡。在我心中,它跟桂林的漓江比仅仅相差着成千上万里那么远,丝毫不逊色。
在大楼江的两岸则是一片翠绿葱郁的竹林。从远处眺望犹如一片无边无际的竹海,在连绵起伏的群上之间若隐若现,好似羞答答的小姑娘,躲着外人不肯露身。
站在河岸上,只见一条碧水连连的江水流淌过。这水是那么清,清的如镜;那么绿,绿如叶;那么柔,柔得如云。简直就像一块天然的绿玛瑙。透过茂密的竹海,两岸的花草映在镜子似的江面上,与江水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这时,迎面而来的凉风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被他吹起来的涟漪,涌向堤岸,溅起了银白色的浪花把这一幅美画被他打破了。那浪花嬉戏着,打闹着,轻轻地拍打着我的面颊,使人心神具爽。
啊!迷人的大楼江我爱你,我要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颂你!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十八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三月三”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源地在东方黎族自治区的高滩坡。远古以来,黎族青年男女于三月三日便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他们身穿盛装,欢歌跳舞,谈情说爱,别有一番情趣。
“三月三”传到万宁南桥黎族苗寨后又有一番情调。这里的黎苗同胞除开展各种活动外,三月三也是纪念已故亲人的日子。这天还有一个特色是精心调制“三色饭”。所谓“三色饭”就是用三种植物和米混合在一放在三个锅里煮成红黄黑三种颜色的饭,然后再把这些干饭混合起来,拌匀,就成“三色饭”。据说这种饭吃了能清凉解热,且象征着和平、团结和富强。
三月三晚饭后,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聚集到指定的场地,跳竹竿舞、射箭、放粉枪等活动。成人吃饭时,邻居之间都把饭菜搬到一起,相互品尝节日的菜肴。这时,家家户户端出山兰酒,尽情痛饮,一醉方休。更深夜静,竹林远处又传出对歌的谐音,那是青年男女互吐爱慕的心声。
改革开放使黎苗同胞的生活得到提高。每逢三月三乡政府往往精心安排好文娱、体育活动。对弘扬山区文化和建设两个文明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十九
看到一篇写吃的文章,远在异国他乡的作者靠描绘着家乡的美食来填补他的思乡之情。
看着看着,我也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的一道美食。
那道美食不是寻常人家能做出来的,因为材料的制作工序很费时,所以有专门的小摊贩做这个拿出来卖。
这道美食是汤泗粉!
没错,泗粉到处有,是不稀奇,然而口感上,那市场上销售的可就比不上我家乡的啦!
泗粉,是一种用地瓜粉做成的粉条,工序复杂,没有一定经验的专业师傅是做不出来的哦!
我们家乡的泗粉之所以好吃,主要是,细!现在市面上的测粉多追求商业利益,一根根泗粉做的跟筷子般粗壮,不仅卖相不可爱,而且也不容易入味!
小时候,但凡有集市,卖泗粉的小摊贩们就会拉个小三轮车,车上放个两个简易的煤炉和小汤锅,旁边的小篮里放满了泗粉块,花上一元钱可以买两块泗粉,小摊贩把泗粉块放进特制的汤罐里煮了几下,细细的粉块一下就散开,才一会工夫就熟了,摊贩熟练地添加着一些自制的调料,那香味,闻闻都要流口水。
现如今,这样的手工泗粉做的人少了,回趟家乡也难得遇到,可偶有遇见,吃上一碗,不知是自己嘴刁了还是摊贩的手艺变了,却是已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了!
小学生家乡的三月三篇二十
三月,春光明媚的三月;三月,春暖花开的三月;三月,草木萌发的三月。在这个生机勃勃的三月里,什么都显得富有朝气。
现在绝对到了春天,春光焕发的太阳公公将温暖的阳光铺在大地上,加上富有生机的万物,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天气转暖,什么树啊、草啊的,全都抽出芽探出头了。
看那一排排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冬青,苍翠欲滴的叶子长出了小嫩芽。它们像一夜间拔地而起的竹笋,那么多,那么嫩;一片片嫩叶卷曲而成,那么奇,那么怪。院中的几棵高大修长的柳树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条条新枝上长满了小柳叶和像小玉米一样的东西,也许就是它让漫天飘“雪”的吧!花园中被修剪得二十厘米高的月季也抽出了鲜红的成卷的叶子。小草当然不甘示弱,从一片片枯黄叶子中钻出来,形成一片片“绿洲”,有的草成团成簇的钻出来,好似戈壁沙漠中孤立无援的仙人掌。
《基础训练》中有一首诗歌——《三月,和春天一起出发》,大地万物都在苏醒成长,我们也朝气蓬勃地努力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