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实用19篇)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作成果。写总结时,要确保语言简练、易于理解,并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进行修饰。这些总结范文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一
风险管理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积淀过程。目前应将观念变革作为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先导,大力倡导和宣传价值最大化、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平衡、内控优先等先进理念,营造风险管理文化的良好氛围,每个岗位、每个人做每项业务都要考虑风险因素,坚持风险防范从我做起、风险管理从每项业务抓起,风险控制从每个环节做起。将风险管理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成为每个员工的基本信条和共识;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将风险管理的规范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形成前中后台风险管理、协调一致的良好运作机制。
1.设立垂直管理的专职风险管理部门,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2.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风险管理平台,建立明确的风险映射关系。
3.统一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构建经济分析、数理统计和金融工程等方面的模型与方法,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多维度对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全面、动态、标准化评级和预警,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要尽快在全行系统树立如下风险观念:一是树立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的观念,要真正认识到风险防范不仅是管理层和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每个部门、每个分支机构、每个员工共同的责任,并将这种风险意识自觉地落实到各自的操作规范和行为方式中。二是树立风险调整收益的观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调整收益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将前台与后台、下级行与上级行统一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上来,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依靠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争取优质客户,有意识地避免银行间不惜一切代价的无原则的恶性竞争。四是树立银行不是“当铺”的观念,不过分强调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着重分析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考察项目本身是否有可靠的还款来源。
股份制改革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不仅要接受国际标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外监管部门的检验,要承受更大的信息充分披露的压力,还要面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文化落后、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的压力。在面临压力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认识到,股份制改革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信贷资产已按国际惯例重新分类、计算风险损失,风险管理的重点将发生重大转变,正是夯实基础、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极好时机。
(一)对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资产计量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按新巴塞尔协议中资产分类的标准及风险等级级数的要求,分别制定适合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金融机构业务、项目融资业务等业务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办法,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采用模型评价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评定信用风险等级,建立基本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资产计量模型。
(二)深入研究国外商业银行资本分配方法,尽快提出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现阶段的资本分配方法,并在内部评级工程完成后,采用统一的风险资产计量模型,提高资本分配的科学性。
(三)从以存贷比约束信贷规模向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余额的方式转变,迫使分支机构要么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要么通过增加收益转增“虚拟”资本。
(四)考虑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发生变化这一事实,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
三、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认识到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互为表里。风险控制寓于发展之中。根据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将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上获得优惠待遇,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资本覆盖要求减低,这样银行就有更多的资本进行业务拓展;反之,若风险管理能力达不到监管要求,则必须缩减业务范围或规模,以增强经营风险的资本保障能力。因此,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营效益的保证。所以,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着手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统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统筹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统筹资本、规模和结构的关系,调整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创新金融手段和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继续发展目前仍能带来较好收益的对公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预期收益好的个人高端客户,以及经营风险相对较小的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信用卡等业务,确保收益目标的终级实现,构建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现代股份制银行。
(二)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关系是:收益与风险相对应。也就是说,风险较大的业务,其要求的收益率相对较高;反之,收益率较低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绝不能因为风险与收益有着这样的基本关系,就盲目地认为风险越大,收益就一定越高。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原理只是揭示风险与收益的这种内在本质关系:风险与收益共生共存。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收益的获取以适当的风险为代价,风险的暴露必须以相应的收益作补偿,两者互为因果,共生共存。收益的增长总是伴随着风险的产生和加大,风险的加大总是阻碍着收益的提高,它们是对应的,但又是不对称的。
主要表现在:第一,风险总是随着收益的增长悄然产生,并不是在确定收益目标时就表现出来,而是在收益获取的过程中逐渐显露。有时风险是已知的、可察觉的、可控的,有时是未知的、突然的、不可控的。第二,收益的确定是主观的绝对的,而风险的产生是客观的相对的。总是风险的变化决定收益的高低,而不是收益决定风险的大小。第三,风险是外在的环境和影响因素,而收益则是既定的目标和结果。
四、科学的把握财务杠杆,实现风险可控下的利益最大化。
(一)要以业务增长与风险相适应为原则把握财务杠杆尺度。
结合实践,加强风险计量参数的研究,优化风险预警系统,细化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从而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方法,完善以资本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为尽力提高财务杠杆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要在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基础上维持较高的财务杠杆系数。
股本净回报率公式告诉我们,资产净回报率较高,财务杠杆系数的杠杆作用较大;反之,若资产净回报率远低于1%,财务杠杆系数的杠杆作用就很低。因此,有必要研究财务杠杆系数如何与资产净回报率相匹配的问题,从而针对各个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以促进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的匹配,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保障经营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财务杠杆的统计分析研究。
在传统的财务分析基础上,将财务杠杆情况作为财务报告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进行系统内、同业内的对比分析,以便客观揭示财务和风险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2]金梅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01.
[3]曾康霖,高宇辉.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二
序也降低了财务成本。如要更加深入的理解综合授信的内涵还需要解释其功能性的概念,那就是企业债务上限、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授信额度及授信余额。
所谓企业债务上限主要是指同一个法人客户所能够承担的最高的债务限额,也是所能承担的外部各单位授予多种方式的信息量的总和,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企业总体上的财务风险水平。
最高授信额度主要是指企业债务上限范围内的授信额度理论最高值,只针对于同一法人客户,银行自身的'资本和实力及风险偏好在特定期限内能够摒弃愿意承担的信用风险总量,能够直接反应出该银行的资本和实力以及其风险偏好。银行测试授信风险资本收益率主要是根据自身资产组合与风险资本的配置情况来进行的。
授信额度是指一家银行的内部程序得到审批后,公开向外界承诺或者是在内部规定,通过最高综合额度的预算给予某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使用的信用额度。它是各商业银行所提出的授信申请。
授信余额是指实际所使用授信额度之后形成的各项还没偿还的信用余额总和,而并不是指企业还未使用的授信额度。
(二)综合授信的分类:从原则上来讲,综合授信是有多个不同的授信品种所组合运用的,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向客户提供不同的授信业务及授信额度,而按照综合授信的操作程序给予客户单个品种的授信,则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授信方式。通过综合授信中的不同业务品种及组合的分析,大致可以将综合授信分为以下两大类:。
1、融资类综合授信:该授信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例如,企业因为扩大规模而资金不足,这时企业需要从外部借如资金,以用于购置厂房或者是相关设备等固定资产用作流动资金。
2、信用类综合授信:这类授信方式主要是满足与企业对银行的信誉保证需求。通常情况下,客户在申请此类业务时并非缺少资金,而是需要通过银行信用的介入,使企业之间的交易能够顺利的进行,实现合同的签订与利益的获取。
各部门的责任,杜绝在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增强各部门的责任心,以保证在授信风险审查与合规性审查之间没有漏洞与隐患,只有这样,才能使综合授信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实行审贷分离,并在授信方面设置各个业务部门,例如,授信风险管理部、结算、国际、放款中心部门等。各个业务受理部门在对客户情况的调查上需要结合客户的授信需要,提出相应的评估意见意见各业务品种的额度分配方案,并要对客户的综合信用风险进行严格的审查。
(二)综合授信的风险管理。
1、额度管理:综合授信额度的管理是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其授信额度的有效期限最多不能超过两年并应从协议生效当日算起,在综合授信额度的有效期限内,具体的授信使用期限不能超过一年。在授信有效期内所办理的任何业务的到期日都不能超过授信额度的有效期3个月。在授信额度的有效期期间,若某一种授信品种的额度不足,业务受理部门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客户所申请的风险管理部门申请调剂使用分项额度,额度的调剂则必须根据银行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
2、合规性管理:在综合授信的模式中的每一笔授信业务,都需要业务部门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估以及严格的核准。与此同时,授信业务的合规性也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用以防范除客户信用风险之外的其他授信风险。审查的内容主要是:企业是有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其业务量是否正常的增加、贷款的用途是否合理等等。对于国际贸易融资性的业务,其合规性也必须由国家结算部门进行审查。
3、内部评级管理:内部的评级管理可谓是综合授信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工具,主要是包括客户评级及责项评级这两个维度,前者是指客户对自己本身进行评级,后者则是对授信方式进行评级。
优化综合授信的政策建议:1、合理的确定综合授信额度,降低过度授信风险。2、持续完善授信管理制度,培育授信合规文化。3、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提升风险量化能力。
总结:。
上述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授信风险管理的各个流程进行了仔细的探讨,指出了在综合授信风险管理中的重点项目流程,并为优化综合授信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2]李晋川.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授信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三
金融衍生工具,英文为(financialderivative),也叫做“金融衍生产品”,通常由传统金融工具衍化和派生,不独立存在,它的价值主要依附于基础金融产品,概念与之相对应,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变动。金融衍生工具是虚拟产品,这里的基础产品即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又包括金融衍生工具,体现了双重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交易与否约定在未来时间。因其交易过程只需远远小于合约金融的部分保证金,所以具有杠杆作用。它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国际金融安全受到威胁,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衍生工具产生,40多年的实际案例表明,它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秩序、通信行业的发展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几种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同、互换合同。商业银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银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日益扩大。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运用有效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增大了市场经营效益,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主要有外汇类和利率类,外汇类金融衍生工具有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有利率互换、债券远期及远期利率协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现状和风险。
在最近几年里,国家对商业银行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商业银行顺利发展的同时又健全了我国的经济体系,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空间。我国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有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金融衍生工具日益创新,品种多样,产品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由于机制不健全方面引发的风险问题日益突显起来,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同时,又有一定的风险性,操作不当,带来的是致命的损失,可谓利弊同存,这也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谨慎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保证其运用所达到的效果,把商业银行运营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下面我们来认识下金融衍生业务几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在这里主要是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运行过程里,由于对方违约亦或是履行合约能力丧失导致的风险。信用风险某种程度上主观因素多些,我国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万一有信用方面的不良状况出现,信用道德规范不到位,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影响的正常经营,甚至严重时会恶性循环,导致金融危机。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差,常自然存在,但因其涉及范围广,带来的危险严重性大,主要的影响市场风险因素有汇率、利率及金融产品价格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限制了股票和商品类投资,利率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决策机构不健全、利率的确定和主体错位导致的重新定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种类多,可控性差,如果存在投机因素,风险更是不可挽回,甚至是破产的威胁。社会经济的发展、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者的信心很多是有联动效应的。
此外,由于客户导致的期权性风险,法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规范、数据信息不完备、过度投机、高端人才缺乏等等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主要在数据分析层面上,很少针对业务进行前瞻预警分析,指导性意义匮乏,如何让金融从业者面对市场不再陌生,运用杠杆作用对冲市场风险,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完善定价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的防范是头等大事,因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客观存在和可能带给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严重后果,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应该客观看待金融衍生工具,充分考虑自身经营情况,经济实力,参与的必要性,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带给商业银行自身的机会与利益和影响力,适度地运用,降低对冲风险时的时间滞后性。许多失败的案例都是由于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认识不到位、拥有侥幸心理、缺少事前的市场调查,认真进行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经营,权衡利弊,建立正确的心理,及时对于参与的各项经验和不足进行考评,反复推研,不断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杜绝危险操作,拥有稳定的心态,平稳经营,才能确保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运用。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具体操作流程。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商业银行首先要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金融衍生工具也不例外,明确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制定风险值是最基础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制定严格的操控流程和风险管理办法,最后要有系统的评估机制和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同时考虑到任何制度、流程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尤其是面对的是变化莫测的金融市场,更要不断地修正、规范和完善。
(三)注重人才内生力量培养,组建专业团队。
金融工具的风险都具有专业特征,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术语、模型、公式,要求参与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支撑,衍生工具的合理运用需要的是要掌握财务、经济、市场、社会、政治、法律等综合领域的复合型分析人士,要有复杂的知识储备。目前,我国国际金融领域对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人才较多,国内商业银行也可以将目光放远到国际市场,参考发达国家的运营模式,吸取经验,少走弯路,也可以引进具有海外市场实战经验的人加入到操作团队中,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构建完美团队。
(四)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注意要点。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风险规避产品,它的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需要涉及多个外围机构,需要面临多方面的不可预知、不确定性风险。综合人才、服务、资金等各方力量、了解信息、利用资源对具体的业务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具体操作层面上,决策层面上,都要有精准要求、周密的考虑和系统的研究,一旦失误,都将产生巨大损失,市场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瞬息万变,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动向,抓住机会、规避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永远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载体,在机会与损失的博弈中寻找均衡点,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在现有的业务水平上不断提高,科学管控风险。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经济形式瞬息万变,如何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锁定利润、维系经营、进而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共同关注点。针对经营品种的共性,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从源头控制风险,在各个环节和流程严格把关,争取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将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规避风险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既是一项真实的系统科学,也是一项微妙无形的艺术,只有静心专研过,衷心热爱它的专业人士才能够很好的驾驭和运用它,在进行具体业务操作时,综合考察了执行者的理论、经验、心态、敏锐的洞察力,先知先觉能力,大局驾驭能力。执行者的正确操作,带给企业的是提高效益、健康发展,企业发展带动的是社会整体进步,经济繁荣。总之,如何正确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把控财务风险,让我国商业银行稳定健康发展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鉴于本人理论与经验的局限,在此只是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同仁参与进来,共同为金融市场建立良好的运营环境,为我国商业银行经济繁荣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献策献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四
[提要]在《新巴塞尔协议》颁发之前,商业银行的功能仅仅只是普通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颁发后,商业银行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开始逐渐重视风险管理。为了商业银行稳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深入改革并且不断建设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银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飞速进步。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然后分析其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进步,但同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比,发展仍不成熟,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不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造,而且对风险的管理观念不强,使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且银行体系内也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然而,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的开展亦有一定阻碍,我国金融体制的现阶段还不甚健全,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不到位,社会诚信水平低,都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一)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如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健全,有许多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并且上市进行交易,商业银行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形式,但是其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的董事会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职责。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十分看重,加上风险管理的承担主体不是很明朗,对于职责划分也不是很全,从而引致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管理认知相对比较薄弱,并且缺少了主动性。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来看,国家的资本成为了银行的资本担当者,最终导致了风险,在财政无力承担的严峻情况时,银行可能会发行货币来应对银行流动性要求,银行体系的运转最后会用货币膨胀来维持。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我国同国外商业银行对比,发展速度慢,风险管理的文化底蕴略显不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观念不是很成熟,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的迅速发展,风险变化的要求。在银行的内控中,风险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且行为模式和风险观念都是由风险管理的文化所抉择的。并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有一些问题是由于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缺少文化底蕴,致使有些措施不能很有效的发挥作用。有些商业银行不能较好地处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其发展业务的时候,没有注重对风险的管理。在发展银行业务时,没有把风险管理同发展业务摆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能准确认识风险,而且会误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业务,减少业务的发展,从而使商业银行缺少动力。
(三)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较匮乏。如今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要求提高,需要具备高的知识含量、综合能力、技术能力和对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能力。需要通过从业资格的考试和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够胜任其本职工作,银行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经济管理类、数理统计类的相关知识,进行专业训练才能在银行工作。当前,银行从业人员中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比较稀缺,没有形成较好的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队伍,与国外的银行对比,风险管理水平落伍很多。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力度解决银行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和要求,及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和激励措施,从而提高银行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一)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我国应建立包括股东大会在内的相互制衡、运行有效、执行有序、监督有力的公司组织结构,良好的组织结构对公司健康运营有非常好的支撑作用。首先,风险的承担主体为董事会。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当制定相关经营策略,并且承担最终的责任;其次,加强监事会监管的能力,监事会主要负责监控高层管理是否尽职尽责和道德文明建设;最后,应该有效地发挥独立董事对会议的监督。董事为了维护其声誉会有效地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选拔优秀的人才,保障银行在风险管理中有定期的培训,选择适合当前需要的培训。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晋升的培训、提升水平的培训。不同方向的培训计划,可以加快风险从业人员的水平,更好地胜任相应的工作,提升整体的素质,构造更好的学习的平台,培养优秀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信用风险,而商业银行风险人员现在属于培育期的状态,目前应当循序渐进。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风险比较集中的对公业务作为试点以起步,抓住关键的风险控制点例如信贷政策和风险较高的特定信贷的业务。通过对个人业务,其他业务逐步的探究。还能做到事前预防,在根源上控制风险。实行准入制度,对风险经理实行严格的风险经理资格考试准入制度,保证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对合格者,对于没有取得准入资格的人员不能聘请。参与风险活动的人员,可以分为业务与职能风险的从业人员,两者共同参与日常的管理。职能风险人员对风险进行监督与评估,双方共同负责管理。兴业银行实行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明晰业务部门的工作相关职责,相互牵制对方的权利,有效地提升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风险管理的文化是企业最容易忽视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对于这种特有文化企业应该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培训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列举风险的危害,提高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并且使得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有更深的理解。企业应把风险管理的意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拓展企业文化的包含面,把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相融合,培育起贯穿企业上下具有生机活力的企业文化。银行经营多年,实践形成的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传统的习惯,建立优秀的风险管理的文化,对商业银行发展有利的沟通与协作,形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文化。风险的管理文化决定了价值的取向、行为的典范、道德的水平。
(三)建立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企业应该使用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准入,对不合格人员坚决辞退,这样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促使银行风险管理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个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团队可以帮助银行建立最稳固的根基。银行从业人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风险管理基础知识、数理知识与电脑操作技能。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也开始比较厚爱优秀人员,我们还需要坚持长期培养、挖掘人才,并不断补充后续的储备力量,保持团队的稳定性,通过激励员工,防止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流失,有利于壮大银行。比较好的方法为多人掌握重点技术的一部分,杜绝员工跳槽对银行管理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晋升的机制,可以让有能力的年轻人有空间发展,发挥自身能力。另外,定期培训银行从业人员,有利于提升工作质量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华荣.议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金融信息,20xx.1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五
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并取得到了一定成功。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信息化的全面展开,信息科技在银行业中的普及应用率也愈来愈高,而网上银行则以其便捷的服务、简便的操作、交易成本低、无时空限制以及自主的灵活性等独特优势,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也为网上银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平台。但是,随着网上银行客户群体与交易频率不断增加,其存在的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诸如各种形式的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等,加之一些网络犯罪的高技术手段与集团化形式的不断出现,导致网上银行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对其的风险管理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
1.网上银行的内涵及其风险种类。
网上银行是通过网络技术并将客户的终端与银行相联,实现了客户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终端电脑前进行相关的银行业务办理的服务系统。它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正常的开、销户,还可以为其提供相关的查询、对账、转账、网上证券等传统银行业务,它还完全打破了空间与实物媒介的限制,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到银行更多的服务功能。网上银行不但代表着银行业务的全新拓展,也是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网上银行风险主要有三大种类:首先,病毒等。此类风险主要是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病毒等破坏性程序,通过不正当手段加载至客户的计算机终端,利用其程序非法盗取客户的银行账号及密码,并加以利用。其次,钓鱼网站。不法分子或是集团化的犯罪伙团利用与网络银行极其相似的网址、网页,制造出虚假的钓鱼网站,以骗取客户的银行帐号及密码,进行疯狂盗用。第三,网上银行的信息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聊天或是其他通信设备在赢得客户的信任之后,并从客户手中骗取相关的网上银行的账号、密码等,对其网上银行内的资金进行非法盗用。
我国网上银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发展快,但是相应的风险监管体系却没有建立健全。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对网上银行进行监管的相关法律,却未达到健全与完善。从网上银行的技术方面讲,我国的网上银行技术已经趋向成熟,基本大部分银行都开始了网上银行的运营工作。而网上银行风险控制问题,也是各家网上银行侧重研讨的关键性问题,其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也基本都达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在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其风险管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国对网上银行各项业务的相关参与者没有过多的制定规则,无法真正明确交易过程中电子凭证或相关签名等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网上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及推广。
3.2网上银行安全知识宣传不足。
很多网上银行客户自身没有过多的安全常识及风险意识,常发生对自己的网上银行的账号及密码管理不当现象;对防、杀计算机病毒以及识别钓鱼网站的相关知识了解过少,这样就导致网上银行的风险过多地转移给了客户,极大地影响了网上银行的未来发展。
3.3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缺乏对网上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督控制能力,相关的网上银行业务人员自身就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这也导致了网上银行在运作过程中,风险控制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没有对参与网络业务活动的相关者制定相应的规则,自然就无法对网上银行交易的过程中的电子凭证或是各类签名做出其合法性的判定。所以,制定、完善与网上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网上银行的各项业务才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健康发展,并可以全面地保护网上银行客户的各项合法权益。
4.2加大网上银行风险常识的宣传、教育力度。
只有全面加强对网上银行客户的风险常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其树立起良好的风险意识,避免或减少发生网上银行的各类风险事故,全面提升网上银行的信誉度,才能使更多的客户加入并参与网上银行的各项服务。首先,要在为客户开通网上银行业务时,提示其风险的存在性,并同时发放关于网上银行的风险常识的宣传手册,让客户详细了解、认知其风险的存在与其利害关系,以提高其良好的风险意识。其次,还可以通过银行内部的电子屏幕,进行有关风险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众的风险意识。
4.3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欲想让网上银行更安全、健康的发展与运行,则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其内部操作及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对网上银行实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但可以解决其安全漏洞问题,还可以避免引发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网络银行健康发展与运行的基础保障。
4.4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应侧重对网上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及其再学习,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网上支付、转账、订单支付等资金划转业务的有效监控能力;同时,还有具备网上银行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相关的安全性预警处置、钓鱼网站处理等能力,从而全面提升网上银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及高效性。
5.结语。
【参考文献】。
[1]孙潇.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河北金融,(02).
[2]孙潇.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华北金融,2011(02).
[3]刘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j].现代营销(学苑版),(01).
[4]马伟强.我国网上银行身份认证技术分析[j].计算机安全,2012(03).
[5]李光.如何完善我国网上银行发展[j].经济导刊,2012(01).
[6]向鑫琳.浅谈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金融经济,2011(0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六
风险管理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积淀过程。目前应将观念变革作为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先导,大力倡导和宣传价值最大化、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平衡、内控优先等先进理念,营造风险管理文化的良好氛围,每个岗位、每个人做每项业务都要考虑风险因素,坚持风险防范从我做起、风险管理从每项业务抓起,风险控制从每个环节做起。将风险管理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成为每个员工的基本信条和共识;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将风险管理的规范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形成前中后台风险管理、协调一致的良好运作机制。
1.设立垂直管理的专职风险管理部门,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2.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风险管理平台,建立明确的风险映射关系。
3.统一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构建经济分析、数理统计和金融工程等方面的模型与方法,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多维度对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全面、动态、标准化评级和预警,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要尽快在全行系统树立如下风险观念:一是树立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的观念,要真正认识到风险防范不仅是管理层和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每个部门、每个分支机构、每个员工共同的责任,并将这种风险意识自觉地落实到各自的操作规范和行为方式中。二是树立风险调整收益的观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调整收益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将前台与后台、下级行与上级行统一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上来,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依靠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争取优质客户,有意识地避免银行间不惜一切代价的无原则的恶性竞争。四是树立银行不是“当铺”的观念,不过分强调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着重分析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考察项目本身是否有可靠的还款来源。
股份制改革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内外部双重压力,不仅要接受国际标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外监管部门的检验,要承受更大的信息充分披露的压力,还要面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文化落后、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的压力。在面临压力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认识到,股份制改革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信贷资产已按国际惯例重新分类、计算风险损失,风险管理的重点将发生重大转变,正是夯实基础、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极好时机。
(一)对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资产计量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按新巴塞尔协议中资产分类的标准及风险等级级数的要求,分别制定适合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金融机构业务、项目融资业务等业务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办法,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采用模型评价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评定信用风险等级,建立基本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资产计量模型。
(二)深入研究国外商业银行资本分配方法,尽快提出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现阶段的资本分配方法,并在内部评级工程完成后,采用统一的风险资产计量模型,提高资本分配的科学性。
(三)从以存贷比约束信贷规模向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余额的方式转变,迫使分支机构要么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要么通过增加收益转增“虚拟”资本。
(四)考虑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发生变化这一事实,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
三、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认识到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互为表里。风险控制寓于发展之中。根据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将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上获得优惠待遇,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资本覆盖要求减低,这样银行就有更多的资本进行业务拓展;反之,若风险管理能力达不到监管要求,则必须缩减业务范围或规模,以增强经营风险的资本保障能力。因此,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营效益的保证。所以,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着手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统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统筹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统筹资本、规模和结构的关系,调整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创新金融手段和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继续发展目前仍能带来较好收益的对公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预期收益好的个人高端客户,以及经营风险相对较小的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信用卡等业务,确保收益目标的终级实现,构建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现代股份制银行。
(二)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关系是:收益与风险相对应。也就是说,风险较大的业务,其要求的收益率相对较高;反之,收益率较低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绝不能因为风险与收益有着这样的基本关系,就盲目地认为风险越大,收益就一定越高。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原理只是揭示风险与收益的这种内在本质关系:风险与收益共生共存。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收益的获取以适当的风险为代价,风险的暴露必须以相应的收益作补偿,两者互为因果,共生共存。收益的增长总是伴随着风险的产生和加大,风险的加大总是阻碍着收益的提高,它们是对应的,但又是不对称的。
主要表现在:第一,风险总是随着收益的增长悄然产生,并不是在确定收益目标时就表现出来,而是在收益获取的过程中逐渐显露。有时风险是已知的、可察觉的、可控的,有时是未知的、突然的、不可控的。第二,收益的确定是主观的绝对的,而风险的产生是客观的相对的。总是风险的变化决定收益的高低,而不是收益决定风险的大小。第三,风险是外在的环境和影响因素,而收益则是既定的目标和结果。
四、科学的把握财务杠杆,实现风险可控下的利益最大化。
(一)要以业务增长与风险相适应为原则把握财务杠杆尺度。
结合实践,加强风险计量参数的研究,优化风险预警系统,细化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从而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方法,完善以资本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为尽力提高财务杠杆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要在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基础上维持较高的财务杠杆系数。
股本净回报率公式告诉我们,资产净回报率较高,财务杠杆系数的杠杆作用较大;反之,若资产净回报率远低于1%,财务杠杆系数的杠杆作用就很低。因此,有必要研究财务杠杆系数如何与资产净回报率相匹配的问题,从而针对各个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以促进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的匹配,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保障经营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财务杠杆的统计分析研究。
在传统的财务分析基础上,将财务杠杆情况作为财务报告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进行系统内、同业内的对比分析,以便客观揭示财务和风险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2]金梅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01.
[3]曾康霖,高宇辉.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七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风险分散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而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个借款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或与其他商业银行组成银团贷款的方式,使自己的授信对象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对冲对管理市场风险非常有效。近年来由于信用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风险对冲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商业银行的风险对冲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风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商业银行购买保险,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当商业银行发生风险损失时,承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责任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在金融风险管理中,以市场风险为代表的投机性风险一般得不到保险,但金融市场创造了类似于保险单的期权合约,使得投资者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策略来管理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可以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商业银行首先将所有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实现为授信领度和交易限额等各种限制条件。
(五)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在交易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商业银行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定价中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来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步步高论文发表网创办伊始,致力于为各行各业职称评定客户提供经济论文下载、管理论文快速发表、经济职称论文发表快速写作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
三道防线。
三道防线是指预防性风险管理、存款保险制度、紧急救援制度,是商业银行为防范内部风险设置的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
对商业银行如何设置“三道防线”,已无明确的监管要求。但是,经营管理中各项活动对既定目标的偏离和偏差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但可能形成风险、造成损失,还可能酿成刑事案件,甚至导致商业银行破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国内外的经济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因而加强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结构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制约了信贷营销。目前,加强信贷营销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但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分支机构参与市场营销的空间和推行金融新产品的想象空间,制约了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普遍反映的“贷款难”问题、县域经济金融支持萎缩问题等,既影响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导致了基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下降。
1.2审批程序不科学。商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要经过调查人、调查负责人、审查人、审查负责人、签批人、最高签批人等审批程序,同时基层行上报材料必须通过审批系统按不同权限上报,虽然在审批信贷业务中层层把关,但对借款人使用贷款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未必能掌握,从目前的静态资料来分析,很难准确判断贷款发放后能否安全收回,各级审批人员只从表面资料上判定还贷能力强弱,无法知晓贷款发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因此常常会看到签批者附注“应加强贷后管理,切实按期收回”等文字。
1.3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等原因较难解决好激励机制。当我们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时或国有商业银行自己也正在采取各种办法防范内部的风险时,会出现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有些信贷员讲的“不贷没风险,少贷小风险,多贷大风险”的心态,银行内的“惜贷”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下级行或基层行因授权不足而不能从实际出发贷款发放,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也影响银行发展。
1.4银行、财政、国企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成为信贷风险管理矛盾的焦点之一。国有企业因资本金不足,希望财政注资清偿一些过度负债,而财政能力不足,为企业更多的注资将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和赤字扩大;国有企业需要取得新贷款以发展生产,也期望银行注销和减免更多的债务,而国有银行需要进行资本重置,没有能力有效地冲销坏账和减免债务,同时银行也是企业法人,没有义务对这么多高负债的国有企业进行扶持,银、企各自都面临诸多困难。
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工作人员或承包商和买主勾结舞弊,将资产以低于其真实价格的价格出售,使国家蒙受损失。同时,还必须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杜绝操作中的随意性。
1.6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控制新的不良资产形成,难以对新增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认定。在金融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去消灭金融舞弊,而金融风险却是不能够消除的,只能是通过管理来控制金融风险和分散金融风险。银行要想获得收益,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由于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替代性,只有通过市场竞争使银行规范自身的行为,建立风险管理的机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求得平衡。
1.7风险监控存在漏洞。虽然信贷业务风险的监控是全过程的,但银行不可能监控到贷款的每一个环节,比如银行贷款进入企业生产环节后就很难监控。作为银行信贷人员,在跟踪贷款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生产、销售等情况综合分析来判断贷款是否安全。其实影响贷款安全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决策者、经营者的行为,因为他们操纵着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实权,贷款风险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借款企业实权物的控制,然而这恰恰是银行风险监控比较难、比较薄弱的环节。
2.1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
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放权经营与上收集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只有这样,信贷体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信贷体制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形成“经营风险”的信贷文化,首先要求一家商业银行要有明确的信贷政策指引。
2.2完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为此,商业银行要充实行业和客户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除了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管理水平、产权结构等的影响。银行内部要加快数据集中,主要是全国数据集中;人民银行要加快完善登记咨询系统,将各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集中起来,强化数据统计分析。银行可以利用标准的统计方法统计出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行业的违约率、违约后的损失率、经济资本分配状况和充足率等一些巴塞尔新协议所要求的参数值,并根据统计结果定期分析动态变化,逐步积累经验值,并对关键统计参数进行压力测试,逐步向内部评级法过渡,实现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相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产生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的强烈需求。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某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评级委托给专业机构,或与专业机构共同进行评级,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人员了解客户和项目、专业机构人员在行业和评级技能方面的优势,形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共享,实现规模效益。
2.3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2.3.1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可参照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进一步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结合。
2.3.2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增加风险管理。
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只停留在对已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而应参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从发放前的预防控制到最后的风险认定和处罚。
2.3.3全面落实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如果一个良好的信贷管理体制没有相匹配的人才,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只是一句空话。要真正把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摆在突出位置,不仅是银行发展的根本大计,而且是有效防范信贷资产风险,使之在激烈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银行现行垂直型决策机制不利于权责利的明确划分,在改革完善决策机制的基础上,银行必须改革现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低效的决策机制。完善的信贷经营决策激励约束机制应有利于银行经济效益提高,应鼓励信贷人员大胆去做高收益高风险的信贷项目,结果也应同时体现在银行和信贷人员身上,对信贷经营人员赋以一定范围的权力,在规定的范围内,由信贷经营人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其后果或利益,并且这种后果和利益是事先有明确界定的,再强调权、责、利对等的同时,加强权、责、利三者的时效性与可追索性,项目发生初期体现的收益不可等同认为后期不会出现亏损或风险,因此信贷经营人员的责、权、利应在其负完相应责任后才给予完整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国容.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思考.新金融,20xx(4).
[2]徐红,赵优珍.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则和手段.新金融,20xx(1).
[3]黄国勇,黄正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浙江金融,20xx(3).
[4]王芳,张宗梁.银行业风险与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九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持续不断的深入推进,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环节中的重要一员——企业,也在不断由内源融资转向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双向驱动。近三十年来,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方式逐步从银行贷款扩展到股票、债券、信托、资产管理计划等诸多形式,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债券、信托、资管计划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受到市场完善程度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观念的影响,出现了“刚性兑付”现象,给企业、银行、政府都带来了较大压力,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也不利于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关键词:债券;信托;刚性兑付;财务风险。
当前,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经营规模、现金流量都在不断的扩大,原有依靠利润扩大规模、发展生产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经营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外部投资,从最初的银行贷款到发行债券,再到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受国内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不成熟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外源融资主要集中于银行贷款,很少有债券和股权融资。金融危机后,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更多的公司开始选择以债券、信托、项目融资等来作为融资手段。近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出现亏损扩大,现金流压力增加的现象,偿债风险逐步加大。
一、什么是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是指无论发行主体是否盈利,都必须向投资人全额支付本金和利息,即指发行主体需努力保证债务的偿还,而不考虑其是否仍具有偿债能力。当然,在公司盈利的情况下公司会履行条款,如期偿还债务,只有当前发生亏损客观上无法偿还债务,或主观不愿偿还债务的条件下,“刚性兑付”的条件的才会成立,因此,“刚性兑付”主要发生在发行主体公开宣布其无法履行偿债义务之后。在担保情况下,刚性兑付的主体还包括担保人。在当前商业环境下,“刚性兑付”现象主要集中在信托、理财等资管产品。这其中主要是作为销售渠道的商业银行先行垫付,给付本金和利息的行为,[1]这在资管产品合约中并未明确约定,致使应由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被转嫁,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发展的。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债券因其本身已经设定了承诺还本付息的条款,因此并不存在“刚性兑付”一说,但其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作为发行方可能并不会按照合同约定付款义务,即违约。违约的原因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动违约,即发行方有着显著的偿还能力,但因其信用缺失而拒绝履行义务;二是被动违约,如:发行方由于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甚至濒临破产,无法履行付款义务,此外还有流动性困难等原因。债券违约从期限上来看有长期和短期之分,这取决于债券发行方面临的困境,有些困境在短期内可以解决,并履行付款义务,有些则不能。违约是债券市场中风险处置的一种手段,只有允许违约才能使债券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国内的现实是当债券出现违约时,要保证投资者能够全额得到本息偿付,这何尝不是刚性兑付。
根据银监会《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暂行)》中银行风险分类情况,银行财务风险可分为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风险、风险变化程度、盈利能力水平和资本充足程度。[2]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其所经营商品是货币这一特殊商品,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和各项业务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价值和增加收益,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有收益就会有风险。[3]这就决定了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特殊要求,要求其建立并执行更加严格、更加完善甚至于苛刻的风险管理标准。从本质上来说,银行是以吸收存款为业务基础的,当前,我国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有大量的财富存放于整个银行业体系,现代化支付方式的发展更是使得现金流通越来越少。银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托管着大量财富,不仅要保证其能够高效、安全、可靠的流通,还要保证其安全、完整,从这一点来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众多风险中,主要风险为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个方面。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在其面临借款人信贷资金需求或客户提现需求等情形时,能够通过自有资金或快速、低成本的变现资产来满足客户需求,如果不能则说明其面临着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成因主要为内部的存贷款期限错配和外部环境中的公众追求高收益有价证券的投机行为,特别是在股市向好的情形下。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外部环境的安全,即银行在日常经营中能够保证其经营场所的安全,确保现金在物资上的安全是可控的;二是银行在进行一系列业务活动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资产价值,即不发生大规模的资产贬值情形。当前商业银行除存贷款业务外,还从事着票据担保、贷款承诺、代理业务等一系列中间业务,这些业务都会对其流动性和安全性是造成影响。
当前刚性兑付主要集中在资管产品和债券领域。自20xx年超日债开始,我国公募债券领域发生的违约事件,多数通过展期、债务重组、承销商兜底等方式完成兑付,[4]而对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则集中在资管产品领域,如信托和理财产品,当其出现违约时多采取由作为渠道方的商业银行寻求第三方机构接盘、用自有资金先行垫付等方式来保证本金和收益的兑付。债券违约本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风险事件,二在早期的处置过程中多采用由政府出面在银行、债券承销商以及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协调的结果是债券违约的一部分由银行代为偿付,一部分由承销商垫付,另外的部分以财政拨款的方式进行偿还。[5]这种处置方式无疑会给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动性风险。
带来流动性压力的主要是对违约产品进行垫付,而不论垫付方是银行还是主承销商,银行不仅要支付自己所承担的那一部分垫付资金,还可能会为主承销商筹措资金提供部分融资支持。违约的发生一般是可预见性很低或是没有预见性的,这就会对商业银行的财务计划管理造成冲击,形成不可预见的偶然性支出。
(二)盈利性风险。
商业银行垫付信托计划或违约债券,或其自己发行运作的理财产品未达到约定收益或本金亏损时,银行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垫付,其自有资金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东投入的资本金,另一部分是连续经营产生的累计利润,而这种垫付一般多用利润来支付,在这种情形下,势必会对银行本年利润造成影响,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这种影响存在逐年递延的可能。在当前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受行业因素影响,企业自身经营能力制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违约事件将会逐步步入高发期,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刚性兑付问题,势必会对整个银行体系构成较大冲击。
四、解决刚性兑付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当前要尽快完善破产法、证券法、信托法等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的建设,首先要从制度上堵死刚性兑付的可能性,建议对实施刚性兑付的发行主体采取一定程度的处罚,只有从源头上规范了发行主体的行为,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二)坚持市场化,适度行政干预。
当前刚性兑付有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在起推手,尽管近几年政府改革在不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但在一定时期和情况下,依然存在行政干预过度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处理危机,不断完善债券及信托等资产管理产品的定价、发行、二级市场交易、退出和清算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市场选择,市场风险处置来达到市场出清。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金融机构的独立地位,防止政府采用行政命令等手段迫使金融机构接盘,引发金融风险。
(三)探索建立投资者权益保护新机制。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由市场决定债券及资管产品的处置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投资者,置其利益与不顾,而是要将之前的政府兜底、金融机构兜底的权益保护方式转化为市场化的权益保护保护机制。通过开发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支撑的的投资权益保险产品、设立债券风险补偿基金(从债券发行收入中强制征收一定比率纳入基金管理)和资管产品损失弥补基金(由发行主体按募集金额的一定比率强制缴纳)等有益手段探索建立新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对前述两大基金的管理可探索由中债公司建立专门平台进行管理,并严格限制这两类基金参与债券和资管产品的发行认购和公开市场交易,有效建立基金平台与债券和资管产品的物理隔离,防止风险传导,有效保障基金安全和其在风险处置过程中的独立地位。
参考文献:
[1]谢贵春.债券“刚性兑付”该一破了之吗?——兼评《证券法》修订草案[j].武汉金融,20xx(9).
[2]雷玉洁.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20xx.
[4]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坚持市场化方式处置债券违约[n].
[5]窦鹏娟.新常态下我国公司债券违约问题及其解决的法治逻辑[j].法学评论(双月刊),20xx(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不断显现出来。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日益增大,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挑战。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就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评之后测出的风险进行处理和控制的过程,风险控制既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使风险的潜在损失最小化。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按其成因可分为: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
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利率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4、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
5、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1、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回避:风险的回避与承担是一种事前控制,是指经营管理者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该风险。风险回避是一种保守的风险控制技术,回避了风险损失,同样也意味着放弃了风险收益的机会。但当风险很大,一旦发生损失将极为严重,银行很难承担时,这一措施还是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函。信用证项下的(出口)押汇具有外国进口商拒付或者开证行挑剔不符点拒付的风险,因此银行在做押汇议付时,一般要求出口商对单据的不符点出具保函,保证由于这些不符点造成的拒付均由出口商全权负责,银行有权追回全部议付款和利息。3、金融衍生工具。l970年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特别是1980年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价格大幅波动,骤然放大的银行风险给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银行风险的有效控制,金融机构设计了包括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转移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已成为转移风险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3、风险分散:证券投资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和马柯维茨模型是风险分散的经典理论,它们不仅适用于证券投资,更阐明了风险分散的基本原理,对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也同样适合。按照资产组合选择理论,风险分散的最通俗表达就是“不要将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真正的风险分散理论和实践却远不止这么简单,需要解决什么样的资产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度量标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马柯维茨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呈线性负相关的多种资产收益与各自期望收益的偏离能够相互抵消,资产组合的总风险减少能够起到一定的风险分散和抵补效果。所以,商业银行在资产经营中,应选择不相关或负相关的资产形成资产组合,才能有效地实现风险的分散。
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绝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的经营风险,更面临着一些特有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银行风险的内部评级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他定性指标,通过专家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信用级别。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评级过程中缺少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缺乏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等。
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披露存在弊端。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透明度与国际通行标准比较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国有银行领域有不少信息披露的“禁区”,公众应享有的金融信息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之后,如果没有一个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环境,一方面外资银行会利用这个政策漏洞来进行一些违规操作,另一方面在缺少透明度的“灰箱”中运作的一些风险与矛盾会在中外资银行同台竞争的局面下大量地暴露出来影响金融运行。因此迫切需要构建国际标准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银监会也认识到改善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的迫切性,在许多方面下了功夫,比如正式公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在银监会的官方网站上增添了商业机构信息披露链接等等,促使我国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走向真正意义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国内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是年报披露与国际通行惯例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银行间竞争加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总体水平势在必行。只有信息准确、全面、及时,市场参与者才能准确判断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又受到商业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经营水平等的制约。同时,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内容与程度还要与一国的市场化程度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商业银行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尚有差距,因此,在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同时.必须考虑这种信息披露对其金融活动能力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应逐步地、分阶段地推进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这也是巴塞尔原则所倡导的。国有银行要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体系透明度,准备用2年时间使国有银行如披露不良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用3至4年的时问,使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达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这是符合我国经济以及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阶段性推进体现在:一方面,披露内容上由少到多,逐步提高。在巴塞尔新协议中,“核心”披露为基本披露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区分“核心”和“补充”披露主要是考虑到重要性原则,因为有的中小银行业务比较简单、复杂程度低。有的银行某类业务即使存在也占很小比例,对银行整体风险和收益的影响微不足道。对这些银行来说,将所有信息不分主次地披露是很不合理的。与国际大型活跃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都相去甚远。例如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的'信息披露,对现阶段的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难度太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才刚刚步入正轨(贷款的五级分类自2000年开始才纳入商业银行信贷监测和考核范围),利率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控制基本上没有考虑,只有当中国的商业银行完成从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的转化后,才有可能制定一个合适的相关信息的披露规范。因此,近期应当以巴塞尔“核心”披露要求为基本目标,以后再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在披露对象上也要逐步扩大。即由目前的只对政府监管部门报送,逐步过渡到向投资者、重要债权人、银行利益攸关各方发布,直至最后向社会大众信息公布。
为适应新形势下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确立以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重大案件频发就是明显的例证。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如果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些不该发生的风险就可以避免,风险就可以保持在可控的合理范围内。
险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的监控和评估,全面系统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如何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已成为向大型银行迈进的关键一环。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不仅要努力去了解国际上银行的情况来总结经验教训,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做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使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同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商业银行的事,但实际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需要金融系统以至于整个社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银行管理学》黄宪,赵征,代军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02月.
[2]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所,2002年07月.
[5]唐春华,王江渝.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一
摘要:20××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这场“金融海啸”的袭击。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贷后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演愈烈,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汇储备部分损失,出口困难,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减缓。
首先,雷曼破产对于国内各大银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截至目前披露的情况,八大行持有的雷曼债券,不完全统计在8亿美元左右。其中,工行1.52亿美元、中行1.29亿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交行7002万美元、建行1.91亿美元、兴业银行3360万美元、中信集团1.59亿美元,其他银行正在核对所持雷曼债券,相信还会不断增多。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其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银行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最后,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
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政府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金融机构没有正确评估其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是其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本着审慎的基本原则,来看待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存问题:
1.不够重视贷后风险管理。由于短期利益驱使和考核机制不合理,银行信贷人员对贷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不透,仍然存在重视贷款营销和贷前审查,忽视贷后管理的现象。目前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约束力不强,本来可以发现的贷款风险隐患,却由于“轻管”,而使其变成实际上的风险。
2.贷后管理经常流于形式。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相关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实际情况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目前银行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多是定性分析,这些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而且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每家银行都很关注信贷资产是否安全,然而相对来说贷后管理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
1.及时更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各个行业(特别是银行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的相关政策举措。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完善的进行贷后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2.新建或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横向和纵向了解行业指标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并及时更新,保持对企业客户的密切关注;并尝试了解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管理环境及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企业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
3.客户经理应对受危机影响的信贷客户予以高度关注。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每季度及时完成贷后检查,定期了解贷款使用情况,若贷款投入再建项目,可以实地核查;并观察客户的主营业务波动情况以及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有裁员或不完全用工等现象;以及在其他银行的贷款、授信是否有被压缩或解除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向分行反应相关情况。
4.调查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在危机发生之后相关指标(行业的市场风险、企业的存活率、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可以考虑对该行业限额重新设定以及下调该行业的信用等级;关注客户的融资情况及其流动性风险。调查客户的相关财务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若在其他银行还有大部分借款,可以考虑调整其授信额度以及下调信用等级。
5.关注信贷客户(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资金账户,防止资金抽逃和挪用,必要时实行封闭管理,审查资金用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进行调查确认,若在此次危机中损失减值,应通知客户尽快弥补该差额。担保人的情况也要跟踪了解,若其不再符合担保人条件,应告知客户再选择一位担保人。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风险要严格把控,对于优质企业要坚决扶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注意及时对客户跟踪回访以及企业的上门调研,都有助于信贷资产贷后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红光:完善贷后管理体系的思考,银行家,20xx(11).
[2]王青: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经济师,20xx(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二
从风险管理角度来说,传统银行为了降低不良资产的持有率,要对每一笔贷款进行严格的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得出发放贷款的额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银行常常无法完全满足核心客户申请贷款的要求。在cdo这样的信用衍生品出现之后,银行可以运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自身的信用风险进行转移,根据经营目标不断调整风险敞口以避免信用风险过度集中。分散风险之后,银行就可以扩大核心客户贷款的`发放额度,获得更高的收益率。cdo之所以能够拥有分散风险的功能是因为在其设计的过程中设立了风险隔离、资产组合、信用增级三大分担机制。有了这三大风险分担机制,银行会通过转移风险资产回收资金,起到了降低潜在风险的作用。同时,银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倾向于放松对贷款申请人的监督,降低对贷款的监管成本,在信贷业务上寻求更高的利润。
(一)资产组合的分散风险效用分析资产组合指的是cdo在对风险资产进行重组时将各个债权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资产池,从而分散资产的信用风险。cdo的资产池可以容纳各种类型的资产,甚至可以将原始的cdo进行打包和其他cdo资产组成多次合成的cdo,不断伸长cdo衍生链条。张维(2007)利用“最优契约组”的原理为cdo在银行体系内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论证了多银行贷款合成cdo资产池可以分散信用风险。其结论为:单个银行贷款资金占所有银行的组合贷款比例越小,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也就越小。cdo这类的信用衍生品就是为了将单个银行资产转移到资产池中,以此来降低资产池的整体风险。资产组合分担风险的原理主要在于降低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信用衍生品市场中的相关性与大多数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大有不同,在信用衍生品中的相关性并不是指代价格变动的相关性,而是指资产池中违约事件的相关性。因为多个相关性较弱的违约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比多个相关性较强的违约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低,所以当资产池中的资产组合相关性降低时,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也会降低。以次贷危机为例,当时美国很多银行都向其他金融机构手中发放一种与住房抵押支持证券(residentialmortgage-backedsecurities,rmbs)挂钩的合成式cdo,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银行更加大胆地发放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将大量的高风险次级按揭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中消去,在将违约风险转移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会让银行减少在评估风险中投入的成本,银行会不断地为购房者提供贷款,从而使得cdo资产池中的资产相关性太高,信用风险涉及面不断扩大。在危机爆发之后,银行资金流动性开始下降,银行间贷款的利率上升。这一系列的后果会放大危机的影响,银行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趋于萧条,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对次贷危机的反思可以看出,银行在cdo资产池中加入了大量次级贷款提高了资产组合的相关性,使得信用风险无法在体系中进行有效转移,最终引起了银行业萧条。所以在cdo设计之中,对资产组合的设计是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风险隔离的运作方式分析cdo是发起人通过一个中介机构spv进行发行,这家中介机构为银行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起到了风险隔离的作用。spv在cdo运作过程中收取出售资产池获得的收入,将其中大部分支付给发起cdo的银行。与此同时,发起银行收回资产池中的资金时将金额转入spv的账户,待该部分贷款到期后又由spv将这些资金连本带息转入cdo投资者的账户,从而使得多方得利。在整个cdo运作过程中,发起人实现了“真实销售”,将自身的风险资产进行剥离,这部分资产转移到spv资产池后,spv就在发起人与债权人之间建立起了一道安全的屏障。若发起cdo的银行遭受严重违约而破产,债权人对该银行进行挤兑时也无法追溯其转移到spv资产池中的资产。有了这样一道屏障,cdo才起到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作用。因为受到了法律的严格管制,spv运营的业务非常单一,除了证券化资产外不能再拥有其他资产或负债。所以这家公司可以是一家“空壳”公司,可以没有雇员,甚至为了合法避税,公司还可以在离岸中心进行注册。
(三)信用增级的原理分析信用增级指将cdo资产池按照信用级别高低分为股权档、中间档和优级档,为风险爆发提供缓冲余地。在spv对cdo资产池进行打包出售时,先由信用评级机构为资产池中的贷款进行评级。评级公司根据每笔贷款的回收率、回收时间等关键参数进行信用级别的评定。在最后打包出售时将资产池根据信用级别从低到高依次分为股权档、中间档和优级档,信用级别越高的收益越低。一般情况下,为了缓冲投资者可能遭受的信用风险,发起银行会自己持有股权档的资产。当这部分级别最低的证券遭遇信用风险时,银行将首先承担大部分损失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更高信用级别资产面临的信用风险则被银行转移到了投资者身上。在信用增级的机制下,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以及对于资产市场价值的判断进行购买。信用增级这一分担机制既有利于银行转移自身的风险资产,又有利于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提供了一条新的收益渠道。尽管这三大风险分担机制具有巨大的作用,但真正在cdo围绕这三大分担机制进行设计时也会出现缺陷,下文就可能会产生的缺陷进行论证检验。
cdo三大分担机制都有其对应的内在设计缺陷,每一种缺陷都可能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产生负面作用。其主要缺陷在于如下几个问题。
(一)cdo衍生链条过长的设计缺陷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发展,cdo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中间涉及到的资产组合也越来越丰富。随着借款人与cdo投资者的距离不断拉长,这样的超长信用链条会加大风险估计的难度,对银行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以二次合成的cdo为例,所谓的二次合成的cdo就是建立在cdo基础上的cdo,这种类型的组合资产比单层的cdo风险更大,对违约概率的控制更加困难。从图2可以看出二次合成cdo的结构。因为投资股权档面临的风险太高,优级档又往往无法为风险偏好者提供足够的杠杆收益,所以很多投资者的投资目标为中间档cdo。为了对比二次cdo与单层cdo的风险差异,假设上图包含3个内部cdo的二次合成cdo的股权档与中间档各自可以承担2个单位的损失,当整个二次合成cdo受到4个单位的损失时,这4个单位在内部cdo中的损失分布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在类型1中,四个单位的损失全部集中在cdo3中,这就造成了中间档的投资者将会受到巨大损失,当投资者资金紧张,无法为银行提供信用保护时,整个银行体系就会出现巨大的波动,甚至会导致挤兑。在类型2中,4个单位的损失分散到了各个内部cdo中,中间档cdo的投资者不会遭受到任何损失。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一次cdo损失的大小只取决于资产池损失的数量,而结构更加复杂的多次合成cdo还受到了损失分布的影响,所以多次合成cdo的风险大小更加难以计量,运作的程序更加复杂。当发行方无法控制资产池的违约风险时,cdo的衍生链条过长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一旦这部分信用风险大规模爆发,cdo也能成为风险蔓延的导火索。
(二)cdo信用评级机制的设计缺陷在cdo这类信用衍生品诞生之前,银行无法将自身的风险资产进行转移,只能独自承担其中的违约风险,所以银行会对每一笔贷款的申请人进行仔细评估。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会根据贷款人的以往信用记录以及财务状况判断能否将资金放出。当银行严格审核贷款人的申请资格时,风险资产的违约概率较低,有效地控制了银行风险,但是这样会限制银行的收益。cdo出现之后,银行拥有了spv这一道风险隔离屏障,就可以利用cdo等信用衍生品将信用风险转移,快速收回流动资金。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收益率,银行会扩大放贷规模,降低发放贷款的门槛,从而减少对贷款人的监督成本,这就会增加整个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当越来越多的次级贷款被银行发放,大量不良资产会转移到spv资产池中。因为cdo拥有三大风险分担机制,所以信用评级机构倾向于提高cdo中各类资产的信用级别。cdo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只能根据资产的信用级别做出投资的判断,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者可能会因为无法收回投资成本而选择放弃cdo这一条投资渠道,进而影响到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所以设立spv进行风险隔离的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不能让大量的高风险证券流入金融市场。
(三)cdo信用分档比例的设计缺陷合成型cdo的分层一般分为优级档、中间档和股权档,当发生信用违约时,首先由股权档投资者承担所有损失,当这部分损失殆尽后再依次波及到中间档和股权档投资者,我国发行过的类似的cdo,开元与工元分层设计形式如表1所示。我国发行的06开元和07工元的分层与cdo的三级分档一致,由于股权档(次级债券)的损失概率较大,通常是银行自行将这一层的cdo购回,作为内部担保。从表1可以看出,股权档与中间档(b级债券)的比例很小,所以这两层对于信用风险的缓冲作用是有限的,银行自身承担的担保风险很低。与此同时,评级机构在对cdo进行信用评级时往往只能进行数据建模分析来判断资产的信用级别,而cdo又是一种结构极为复杂的信用衍生品,这种评级方式可能会产生误差而提高次级贷款的信用级别。在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会扩大对风险收益的要求,减少对债务人的监督,从而导致违约率上升。当出现一定规模的信用违约数量时,容易波及到优先档的投资者,一旦投资者无法承担损失,银行也将遭受到严重的损失,甚至导致储户挤兑。从以上的结论可以看出在cdo分层的过程中,应该增加股权档的比例,让银行自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资产,这样就能使银行滥发贷款的现象减少。并且通过完善信用评级机制,使银行保持对债务人的监督,从而达到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综上所述,cdo衍生链过长,资产池信用级别偏高与分档比例分配不当成为可能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的设计缺陷。在cdo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缺陷进行严格控制。
三、总结。
自2005年起,我国就开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规模一度不断扩张,证券化的资产池涉及到了基础设施、房地产、钢铁、水利等多个行业与部门,这也为风险资产的分散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但是,我国的cdo二级市场不够发达,流动性较低,这些关键因素都严重阻碍了cdo在我国的发展。我国现有的信用衍生品还过于单一,可以推出信用衍生品的机构还不多,这里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目前国情还不适合大规模地推出信用衍生品,但是随着金融业不断地发展,我国信用衍生品的规模必将渐渐扩大。为了分散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我国在发展信用衍生品业务的过程应该按照如下的方式进行:
(一)逐步展开信用衍生品交易推进信用衍生品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和技术的支持,目前我国推出的两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还是属于结构最为简单的信用衍生品,随着衍生工具的不断成熟,各种复杂的信用衍生品也会出现,关于衍生品定价和风险控制等技术难题需要很多高级管理人才去解决。我国必须做好相关人才的储备才能应对信用衍生品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此外,在逐步推进信用衍生品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先设立几个试点地区,为这几个实验区开放特殊账户,这个特殊账户中的资金不能随意流动到境内账户中。监管部门可以率先批准这几个试点地区展开信用衍生品的交易,当试点地区总结出如何利用信用衍生品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经验时,再慢慢放开金融管制,将经验传播到其他地区,从而减少大规模推进信用衍生工具发展的风险。当国内信用衍生品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能力运用这一工具进行风险防范或套期保值时,我国才可以开放境外资本进入国内信用衍生品市场,真正让信用衍生品市场走上国际化道路。
(二)cdo结构不宜过于繁杂根据会计记账中的权责发生制,信用衍生品属于表外资产,不计入资产负债表,这也就可能造成衍生品结构过于复杂,风险转移的链条过长,信息严重不对称,道德风险问题不断涌现。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只有将信用衍生品的结构简单化,减少其投机套利的功能,才能使信用衍生品的市场在我国不断走向成熟。
(三)对cdo业务严格监督,加强信息披露cdo业务最后是否能够转移分散银行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对相关资产的监督和审核。在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在计算风险资产期望收益时要对违约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要预期在违约之后能收回多少资金,cdo投资者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对这些问题有详尽的了解。所以在对信用衍生品进行交易时,发行方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管,要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和信息,以便于cdo投资者对于投资的风险有进一步了解。综上所述,cdo这一类信用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完善cdo的设计机制,才能使其分散风险的功能得到发挥,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三
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二、国际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上相对成熟和使用广泛的风险管理结构是扁平化矩阵结构。扁平化是指中间环节少,组织机构从上到下依次为总行、地区中心分行、分行三个层次。矩阵式是指总行对分行的管理主要通过独立的职能部门垂直进行,同时辅之以分行自身的水平管理。
扁平化矩阵式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水平层次上,不是行长个人负责,而是职能部门负责。第二,垂直方向上的授权以业务单元为单位多路径平行向下,彼此不存在交叉。地区中心分行为中间环节,与分行相比更偏重于业务管理。第三,由于责任和权限都落实到具体业务岗位上,因而发挥主功能的是业务流程中的一个个岗位,而不是职位,分行行长的权限范围相对较小,其责任也相对较小。这个矩阵是以客户和职能作为两个参考因素设计的,在原有的直线职能结构基础上,再建立一套横向的组织系统,以一个任务或项目为中心形成一个二维或多维的矩阵,这一结构中的人员或小组既受各职能部门的纵向领导,同时又接受为执行某一功能而设立的工作小组的横向领导。
(1)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官。由于风险管理强调银行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行长或副行长、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信贷部门、it部门和检察等部门的主管人员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而首席风险官可选择银行的一位分管风险的行长。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方针、政策、和目标,并对下属风险管理部门进行考核以及管理。首席风险官的职能是协调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工作,听取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经理的汇报,并指导风险经理在相应层面根据风险状况及其趋势的演变调整风险应对策略。首席风险官还应负责定期向董事会汇报综合各方面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报告。
(2)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置风险管理部和风险经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因此,我们可是设置信用风险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部和操作风险管理部。每个部门设立一位风险经理。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对具体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具体的本部门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操作程序等。风险经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风险管理部日常的工作,协调风险管理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沟通,并向下级分行的风险管理处传达风险管理工作中具体的操作和程序,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客户的风险识别,贷款的授信等工作。
务的窗口,是各项制度最后的实施者。风险管理处的主要职责是对各自分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按照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制度定期向上一级的风险管理部进行风险管理情况汇报,提供风险资料和数据。
在实际风险管理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三个问题。首先,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应以风险管理理论为灵魂。可在鉴别和分析不同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具体操作可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牵头,相关部门结合本行具体情况,确定要采取的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和流程,明确各种风险管理指导原则和方针,为以后的具体工作确立参考依据。所以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以已经确定的风险管理原则指导各个相关部门的具体操作,才能保证整个风险管理的方向始终正确。其次,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风险管理的实施情况可直接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具体协调和领导可以由首席风险官执行,以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达到银行人、材、物等各方面的最佳配合和协作。最后,风险管理的结果涉及银行各个部门的经营,因此,重视项目后期的维护也是非常必要的。可由首席风险官牵头,各个风险部门定期就市场情况和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文流。
【参考文献】。
[2]赵晓菊,银行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四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较短,在风险管理体制建设、风险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存在着能力不足、方法落后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探析,指出操作风险的主要形式,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升商业银行应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能力。
(1)银行职工业务操作素质和风险意识较差。
根据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出现情况进行调查,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其中一线柜台员工最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从而给自身和银行造成重大名誉损失和经济损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众多一线职员业务素质较差,并且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强烈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化信息平台在银行办公及业务中被普遍推广,有的职员对系统操作以及业务流程并不熟悉,但又缺乏相应的上进心,不愿意话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导致自身能力得不到提升,从而给操作风险的出现留下隐患。
目前我国的整个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的管理上依旧存在重事后处罚、轻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管的问题。在整个操作风险监控管理上缺乏合理有效的管控体系,因此在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上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较为普遍,每年给银行造成的信誉损失和经济损失非常严重,仅仅通过事后弥补,有一项查一项的事后处理办法根本无法有效规避操作风险。由于操作风险管理的复杂性,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使风险管理有所依据和标准,由此才能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受传统政治体制和封建文化属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或多或少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官僚思想,这种陈旧落后的'思想严重舒服了商业银行走向现代化管理方式。首先表现在,内部监察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虽然表面上具有监督检查的职能,但是在实际贯彻中却受到多种限制,并没有较好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其次是在基层支行中存在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普通职工缺乏积极性,上级对下级监管职能被弱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是各部门中对风险的管理职能较为分散,缺乏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既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办公平台和管理平台,但其中也蕴含着诸多的风险,任何闪失的出现同样会给银行管理带来巨大损失。当前我国的软件架构能力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商业银行操作系统的构建上存在不少的系统技术问题,无论是来自软件的原因还是硬件的原因,每年因系统技术造成的损失依然庞大。当前主要的系统技术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操作流程制度执行不严格,违规操作普遍存在。二是操作风险管理流程缺失,对风险管理缺少必要的风险评估、风险监督等。
二、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建议。
全面提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在职员工的业务素质训练、风险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制度,严格监管银行各环节业务办理,是有效解决操作风险管理问题,降低风险出现的根本所在。上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现就如何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意识指导行为,减少操作风险首先需要在商业银行一线职工群体中树立起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这就需要加强风险教育,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告知职工,让他们深深明白他们的每一项操作背后可能引起的重大影响。构建起人人懂风险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在强烈的意识支配下,职工自然会在实际工作中倍加小心,严格操作业务流程,从而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
(2)简化银行业务系统流程。
复杂的流程往往意味着高出错率,复杂的业务系统是导致操作风险普遍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商业银行要从业务流程的简化上入手,对可有可无的操作流程果断剔除,既能提升办公效率又能降低出错率,对降低操作风险有着重要帮助。其次,还要简化系统内部管理流程和信息传递流程,一旦出现管理失误或者操作失误,信息要能够有效传递到管理部门,以便能够及时对发生的操作风险进行纠错和监督。
(3)制定规范的业务制度和流程。
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控上应当通过制定严格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为职工业务操作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指导,从业务办理上切实减少操作失误,更加重视事前防范和事中指导,而非把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到时候惩戒。当风险已经发生的时候,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损失都是不可避免的,银行一定要注重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和事前指导。在风险管理上要普遍探索出现操作风险的通病在哪,与一线职工密切交流,共同寻找降低操作风险的应对措施,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4)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激发员工活力。
在商业银行体系中,一线职工尤其是新近职工在上升渠道和绩效上收益较少,而承担的压力较大,导致这部分职工对银行的归属感非常差,由于既看不到现实的经济奖励,又看不到长远的升值空间,也就丧失了提升自我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积极性。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银行应当构建晚上的绩效激励政策,搭建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让有才能有上进心的人得到认可和鼓励,这样才能强化职工竞争意识,激发对工作的热情和上进心。
三、结语。
以上建议及措施的提出,使商业银行能够明确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并根据建议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改善自身操作风险管理状况,从而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并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货币银行,(1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五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商业银行的要求,其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
从几年来审计机关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情况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首要特征。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剥离了1.4万亿后,不良贷款比率按五级分类口径仍较高,已超过20%(发达国家平均为2%),风险隐患较大。这些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而银行稀释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目前还比较弱。当前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一些银行对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盲目贷款,如果不切实加以解决,可能产生大量的新增不良贷款。减少新增不良资产,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化解银行风险任务艰巨。
二是资本充足率离巴塞尔协议规定(8%)还有一定差距,距国际先进银行(30%)有很大距离,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四是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案件时有发生,有的触目惊心,而金融企业的防范机制和内部管理水平却跟不上。一些银行急于扩张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忽略风险和成本,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致使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往往是金融犯罪分子窥视的焦点。
五是银行风险出现新转化:信贷资金被大量用于财政性支出,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等贷款周期长、规模大、增长快,信贷的分散风险向集中风险转化;有些地方因资金链条断裂而形成房地产贷款巨大风险,抵债资产逐年增加,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银行贷款,信贷的即期风险向其他资产的远期风险转化。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实质是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没有真正摆脱行政机构色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营机制还没有根本转换,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行为,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目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特征可概括为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等。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
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特别是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内部控制的组织框架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制衡目前还不够完善,内控的权威性不足,董事会还没有真正起到内部控制作用,内部控制活动实际上由经营层主导,内控优先的原则在一些业务领域没有充分体现,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4)风险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独立性不够,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有些地方政府仍以不同方式对银行经营进行行政干预。
(5)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比较落后。
(6)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仍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责任人,许多问题暴露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情况下,尤其要加强银行风险监控。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管理形势严峻。增强中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任之一。笔者认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从加强外部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市场监督三方面着手:
1、要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考核。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质量和效益,尽快按国际金融通则和制度办事,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是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必须加强外部监督。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对金融企业法人、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和考核。继续协助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是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工作,关键是要建立和落实信贷责任制,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并要防范化解处置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和可能产生的财政风险或通货膨胀。
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盈利水平,是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商业银行目前要加强内部控制组织建设、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理顺业务内部控制程序,完善岗位授权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
3、建立规范的、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自觉接受市场监督。在2001年的新巴塞尔资本框架中,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市场约束与最低资本金约束、外部监管共同成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市场约束要求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此过程中,风险信息居于关键性地位。银行业不仅要披露最为基本的关于不良资产等方面的信息,还要描述详细的控制风险的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银行的信息披露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因而完善的风险信息披露需要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经营管理部门等多个层次的分工合作。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成为市场化的主体,必需满足股东的信息披露要求。就银行自身来说,引入市场监督,同时让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赢得广泛的认可,对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六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近些年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地解决对策,供相关学者参考。
1.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未能全面建立。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不完善,大多数企业获得资本的方式是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商业银行来说有利有弊,利处在于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弊处在于风险很大。分析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可知,扩大市场占有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国内的商业银行未能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其一,少数银行工作人员没有认清现代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发展目标,不顾将来发展,只管眼前利益,没有控制好资产质量的下降问题。由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集中了大部分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相对集中的资产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其二,对商业银行风险认识的偏差,没有将风险和效益辩证地看待,往往注意发展业务而忽视了风险的防范,或是认为控制风险等于减少业务,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商业银行的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目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首先,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有少数商业银行在某一层级分行设立的有风险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以及风险监控流程,使得该风险管理部门不够独立化和系统化。其次,我国存在一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明确的问题,整个风险管理体制和构架都不够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上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亟需建立一套完整而严谨的法律约束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非常落后,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量化技术落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业务纷纷在商业银行中日益凸显出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化使得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面对这种现状,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和量化机制。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和量化技术非常简单落后,分析方式主要是定性分析,其次是定量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的工具。目前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测缺乏有效的方法,比如在监测信用风险时,由于涉及面广、费用高,加上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以及外部征信评级失真等问题,导致通常只能以初始的方式对风险监测进行量化。而一些先进的风险数据模型,由于所需费用昂贵以及科技含量高,国内很少有银行使用。
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商业银行的员工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如果商业银行的员工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那么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较为重视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第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没有很好地兼顾。第三,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仅仅认为风险管理控制属于风险管理人员负责,而没有意识到这需要贯穿到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缺乏自觉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如下:第一,由于商业银行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存在资料不全或者不真实的情况,导致没法根据客户的信息进行全面的风险预警。第二,风险识别工具的缺乏,难以为风险的判断和化解提供依据。第三,没有完善的避险系统,一旦出现风险很难有效规避。第四,风险决策系统不健全。第五,风险监控系统的缺乏,难以做到风险全过程的监控。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规避机制都要远远优于我国,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他国优秀经验。
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搞好风险管理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最大的收益。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银行需要做好平衡风险的准备。做好风险管理必须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通过一些手段和措施实现商业银行低投入高回报的目标。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在商业银行内部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的宣传和培训,使银行上上下下所有的员工都能重视风险管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减少因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的发生。第二,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提高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的积极性。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业务、操作、机构、人员到流程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减少银行面临的各项风险。
2.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创建科学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以银行董事会为首强化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审计部,并且这两个部门属于平行关系。风险管理委员对董事会负责,做好风险管理和监督工作,风险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部署进行监督和评价。第二,规范风险操作流程。先进的科技是完善风险操作流程的重要支撑。首先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一套完善而又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库,以便从总体上对整个银行的资产进行分析和预警,然后再反馈给各分行。在分行间根据区域、行业、进入产品的不同而制定出不同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减少由于主观分析带来的错误。此外,还应增强系统控制操作风险能力,对现有程序进行升级优化,在风险重点处通过编程进行控制,提醒操作人员正确操作,减少甚至消除人为处理造成的失误,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第三,建立各级风险管理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分行和支行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各个省的省级分行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省级分行的监督和管理。在省级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信用风险部、市场风险部、审计部和业务管理部,共同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首先,明确岗位职责。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上级的金融、信贷政策和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各部门、基层、员工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要求。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和风险类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点,使风险防范贯穿于银行每个岗位和业务品种。其次,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关系。最后,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要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管理,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切实掌握和熟悉本部门、本岗位的制度规定、操作流程及风险控制的重点,使全体员工切实掌握重点业务的风险环节、风险点、控制措施,增强自觉执行内控制度的责任感。
4.差别管理、区别对待。
其一,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管理政策不同,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各级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应根据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行差别的信贷政策,并根据地区和行业差异采取不同的授权、授信制度来调整和防控信用风险。其二,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官员。我国商业银行在总行集团总部应设立执行董事级别的首席风险执行官来独立的履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职能。并且,由集团总部向全国各分支机构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官员,接受集团总部的垂直领导、执行总部的指令,履行风险管理和监督职责。其三,风险审批部门应设在上级分行,不受同级银行机构管理如对企业客户评级授信的部门应设在一级分行以上,以免对企业贷款评级、授信和审批贷款时受同级基层行领导的行政干预,容易发生和造成贷款风险。
5.加强征信和中介机构体系建设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效率上都无法满足国内客户需求。因此,加强我国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对社会服务体系的监管,提升服务公信力,为我国银行和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服务的完善产物,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间借贷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金融服务,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资金流动、财务风险中存有不少问题。同时,民间借贷还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本文在对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就民间借贷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研究。
民间借贷是在经济差距增加的环境中形成的,它对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加速了资金流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借贷也对金融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民间借贷,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益和负面影响,发挥其应有价值的同时,引导其健康发展,尽量消除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良影响,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
民间借贷的发展得益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紧缩,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了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内部风险。民间借贷拥有其他很多行业无法比拟的高额利息,它虽然聚拢了大量的资金,但仍难以满足参与者的资金需求,而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管理者之一,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极易引发违规操作的风险性案件。民间借贷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少违法分子利用银行业务存在的漏洞,转嫁风险,如若商业银行不加以防范,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其中,技术手段、设备等失效是诱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民间借贷的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我国非法集资现象恶化,挑战了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神经。某些商业银行职员受利益的驱使,主动或被动卷入到民间借贷的利益漩涡中,其一旦出现职业道德失守,势必会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风险。
(二)增加外部风险。信贷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其与存款成正比关系,即商业银行存款越多,则可承担的信贷业务量越大。民间借贷的出现,挤占了部分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和信贷业务造成了冲击,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考核压力。某些民间借贷机构正是利用商业银行的这一窘境,在缓解商业银行存款压力的同时,把部分风险转嫁给了商业银行。民间借贷参与者以存款之名,到相关银行办理大额存单,表面上看,此业务可以同时为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带来增长,并且以存款做贷款保证金,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业务。这对民间借贷参与者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发放贷款或等形式,利用商业银行贷款赚取利益,同时还能享受银行存款利息,而需支付的仅是银行贷款利率。一旦民间借贷机构出现资金利益链断裂问题时,其向银行的贷款则无法归还,最终由银行承担风险。
(三)增加市场风险。区别于国家制定商业银行借贷价格,民间借贷利率以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为导向,由借贷双方自主协商确定。一般情况下,民间借贷是在商业银行无力解决资金需求紧张、迫切的情况下发生的,其利率点远高于银行利率,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实施。因此,民间借贷引发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冲击。近年来,在金融市场日渐活跃的背景下,民间借贷利率不断增长,提高了借贷质押资产的价格和规模,加大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难度。除此之外,民间借贷还对社会信用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了银行信用。部分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的情况下,把目标转向社会闲散资金,利用高回报诱导社会资金流向,干扰了金融市场秩序,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根据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有企业不讲信用,就可能向周边蔓延,进而拖欠、逃避银行贷款,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结合对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民间借贷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对策,以供参考。
(一)控制内部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紧随时代和市场发展潮流,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流程体系,加强职工培训,从而提高本银行的结算质量和效率。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引入了自动化智能设备,改变了传统柜台办理业务的单一模式,而只对大金额单笔网银交易进行监管,为违法犯罪行为创造了可乘之机。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严格审核业务办理流程,在仔细确认客户身份之后,再提供相关服务,尽量控制网银交易等风险。针对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内部职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制定健全的考核机制、监管机制以及奖惩机制,有效规范职员的操作行为,一旦发现违规,立即予以严惩,从而净化银行操作环境,控制内部风险。
(二)规避外部风险。民间借贷环境下,金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一个企业或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增加了债务纠纷的发生频率。因此,在现阶段我国民间借贷管理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分析所处的金融环境,尽量规避外部风险。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明确、细化风险管理目标和任务,积极配合外部监管,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在能力范围内预判风险并加以防范。商业银行需要坚定地拥护和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认真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从而构筑坚实的风险抵御堡垒,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对信贷人进行严格审批,建立信用查询系统,全面考量申请人的还贷能力和信誉度,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的存款和信贷业务。
(三)抵制市场风险。民间借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根本任务是发展。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没有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存款和信贷业务造成了冲击,挤占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一定的份额。商业银行要想有效抵制民间借贷引发的市场风险,就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服务结构,提升本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执行货币紧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信贷市场的需求,创新发展银行信贷产品,适度调整资金的投放范围和力度,简化服务流程,让客户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办理相关业务,增强他们对银行信贷的兴趣和依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拓展自己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提升存贷款办理效率和质量,积极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引导民间借贷的良性发展。
总之,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在我国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民间借贷将会发挥更多的功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与日俱增。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持续关注民间借贷的发展,认真分析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找出负面影响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发挥民间借贷的价值,实现商业银行的稳步发展。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八
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银行都将战略内容聚焦前台业务,而如风险管理这样的中台工作却很少在战略中体现。国内同业间战略同质化现象显著,导致各家银行的业务大同小异,造成银行业内存在金融供给过度与金融服务不足并存现象。缺少因地制宜的战略定位思考,很难体现出银行的差异化经营,致使某些业务领域过于激烈,相继削薄利润卷入低价博弈,本想持续经营但另一方面却是钱越来越难赚。当市场上呈献新需求,银行对客户真实需求反应滞后,进而丢失了产品创新机会。
风险和收益是业务发展的一体两面,银行战略需正视银行风险因素,尤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关键问题。比如普遍存在的业务结构失衡、风险决策传递偏差、协同力度偏弱等,均应该是战略内容的必选项。换句话说,全行业务战略必须体现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化解属性和自身变革属性,打破组织壁垒和管理上惯性阻碍,否则势必会造成战略偏离和战略风险。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银行风险管理需与时俱进,挣脱原有管理惯性约束。找到这个时代中当前经济周期内最敏感的风险因素,找到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痛点。例如哪些是银行需首要化解的风险,风险集中在何处(集中在哪些行业、客群、产品、区域和渠道等),化解这些风险需要采取什么举措等。特别是当传统银行业务突破局限,寻求跨界合作的新模式,以往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借鉴性非常有限,新兴业务的风险管理完全依赖银行自身积极探索。
1.风险管理需要突破内部管理壁垒。
银行内部跨界合作问题一直是管理痛点,条线间、机构间、部门间、系统间等信息壁垒严重,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由于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银行客户需求越发综合化,业务摊子铺得越大矛盾越显突出。亟需从战略的高度统领,消化掉隔阂,让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在条线间、机构间、部门间得以畅行,让不同机构和部门对风险工具的计量结果达成共识。战略内嵌的风险管理需要有效推动内部管理转型中的利益再平衡。利益再平衡会触及到岗位、职责等敏感问题,操作不好会对稳定性产生较大冲击,这是在考验最高决策者的智慧。
2.主动对接新市场、新产业和新经济。
银行传统风险管理一直以来甚少采集和洞察新市场、新产业和新经济的风险因素。比如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大背景下金融创新的一大亮点,对银行传统商业模式提出挑战,正在慢慢改变银行业竞争格局。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支付和渠道方面的创新,与交通、饮食等行业对接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改变着衣食住行消费方式。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无法快速有效识别互联网模式中的粉饰和欺诈成分,需采用完全不同版本的新流程和新模型去伪存真。所以新时期战略内嵌的风险管理需要主动对接新市场、新产业和新经济信息,格外突出对客户、交易对手和金融产品的风险管控,这一点是风险管理必须担当的。
3.模型分析结果的推广应用。
多数银行风险管理与经营部门脱节,风险模型产出物不能在业务链条上有效地推广应用。战略内嵌型风险管理应该让风险模型分析出来的结果参与经营决策,干预高风险业务,让风险管理能按照战略意图有效传导。在应用环节可以灵活设置调整项来呈现业务策略,防止经营部门实际执行上出现大的偏差。切忌最终结果悖离全行统一的战略。另外,确保风险模型产出物推广应用落实到底,需要合规、审计等监控、严查,坚决杜绝监管合规和内部管理“两张皮”。
4.主动与最新监管政策对接。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监管理念、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比如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业务规模效应更强,随之而来的风险效应打破地域、行业所限,属地化监管很难适应互联网特征。这势必会带来监管层面的重大动作,从近期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便可见端倪。战略内嵌的风险管理应该主动与监管对接,找到风险管理偏好和最后底线,适应“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推进,顺应互联网与传统银行业持续融合大势。
5.把数据作为重要的资源配置项。
风险业务方案落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类业务方案的本质是分析数据。风险识别、采集、量化、限额、决策和汇报等非常依赖数据,内部管理和监管报送均是以数据呈现,所以数据是风险管理中非常关键的资源保障。风险量化的前置条件是具备优质的数据原材料,作为量化模型的输入端,如果数据质量不达标、数据供给不及时,模型做得再好也是徒劳。长期以来银行顺应巴塞尔协议合规来推动风险管理建设,主要聚焦在风险量化层面,对银行数据生态缺少全面认知,这样计算出来指标的权威性和应用价值在哪里?怎么可能在业务细节中发挥作用呢?如果说信息系统建设是风险业务方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数据资源配置则是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百米。
全面风险体系化建设。
与基层岗位员工交流时会发现各条线、部门都很忙,但从分析结果看单位成本的产出价值并不大。究其根源是风险管理缺少体系化,因为没有体系化的管理规范,导致流程繁冗、工作重复、返工率高……好多工作都是白忙活,没有任何价值。
银行全面风险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实践探索特征,但与银行业对风险体系化的关注和期待相比,特别是银行风险管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相比,其在最后落地环节显得十分薄弱和滞后,具体表现就是在操作层面效果达不到预期。所谓体系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推进前、中、后台间互联互通,深化部门间配合,提升流程效率,也要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打造互信融合的责任共同体。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关键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银行的管理者要承担来自股东方、监管机构、客户与竞争对手的压力,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日益趋紧的监管环境和千变万化的经济环境。所以战略内嵌风险管理必须直接面对痛点问题,解决重点问题,只有借助全面体系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才能列出风险清单,找到哪些风险是最令管理层和监管层担忧的首要风险,风险主要集中在何处以及风险的变化主要规律,制定对高风险领域采取的举措。
十几年之前,银行业开始聚焦巴塞尔协议,使得国内银行与国际先进风险管理对接,银行业的同仁们开始了全面风险管理(包括风险量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经过这十余年探索与实践,优秀同业已经申请合规,越来越多银行已经认识到构建适应大环境的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既是进一步促进凝聚行业共识、营造良好经营环境的迫切需求,也是今后有利有效有序推进金融创新、金融普惠等多方面发展的安全保障。银行亟需构建全面风险建设体系,把守可行性、统一性的底线,形成各自业务战略为导向,稳健、合规、量化、共享为根基的银行业风险管理新姿态。
风险管理从蓝图走向现实。
让风险管理从蓝图走向现实的第一步是准确制定风险偏好,银行风险管理偏好源自于顶层战略,是战略意图在风险维度的生动呈现。风险偏好是传达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董事会及高管层对风险偏好的设置和管理担当非常关键。风险偏好综合阐明银行股东、监管机构、客户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为了达到既定使命而愿意承担的风险性质及水平,设定风险偏好需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以及未来经济和经营等多方面因素。当然制订风险偏好也是需要一整套标准化流程匹配的,制订风险偏好本质上体现银行基于过往业绩对未来业务的预期以及实现这种预期的内部能力判断。
将源生战略的风险偏好传导至业务操作层面,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基于银行愿意承担的在其总承受能力范围内的风险量、价和结构,明确风险容忍度、类型、集中度、应急预案和风险轮廓等具体指标,利用风险体系化工具(组织、制度、流程、工具等)将宏观战略逐层拆分并传递到微观业务细节。同时可以采集基层的经营数据汇总分析观测与战略意图期望的业务结构和布局是否吻合,是否与股东、客户以及监管机构的认知以及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匹配,侧面也能够检测全面风险体系化的效率性。
另外一个重点是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新一代风险管理方法论的创新亮点,具有里程碑意义。压力测试在宏观层面是在银行基于战略开始到业务规划、经营计划、资源配置和指标量化等各方面,通过统一设计压力情景,协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各类型子模块联动开展压力模拟,自上而下一整套压力状态下的业务模拟过程,最后观测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本和流动性等项目的压力表现。压力测试工作在操作层面上是对一些管理指标在极端情形下的深度诠释。压力测试思想贯穿于整个银行风险管理中,在每一个管理工具中均可以引入压力测试工作,侧面发现管理中的痛点。
最后,可以借鉴监管最新量化指标,准确设置风险额度。将资产、资本与收益更为紧密结合在一起,设置上体现资产、风险和收益的短中长期目标,体现“轻资产”“轻资本”和“轻成本”的行业经营新理念,推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找到业务结构最优化空间,实现战略贯彻执行,引导业务实现短中长期的持续健康增长。
当前时期是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等特征较明显。从速度看,中国经济增长6.7%,是6.9%。虽较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有所放缓,但在全球重要经济体中排名仍位前列。通过“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战略构建全球化新格局、供给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最优配置、“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持续融合升级等等,表明“稳中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在这样一个经济大势之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向更高形态迈进,这是经济长周期发展所带来的机会。
风险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寻找收益和风险平衡点的艺术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建立规范有纪律性的业务流程,是创造持续稳定效益的重要保障。基于对风险的充分理解,洞悉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银行资产进行优化配置,使得资产组合承担的每一分风险都能创造最大价值。从核心竞争力和商誉的角度思考,强化源生于战略的风险管理建设,加强信息披露,让监管机构放心、确保市场认同、得到同业尊重、获取客户和投资者的信任,提高和维护银行信誉,有助于全面提高银行竞争力和资产规模。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篇十九
当前的商业银行发展中,业务全面化经营下存在很多的风险问题,如市场、信用、金融、经营、操作及流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风险问题。如果对这些风险问题不加以控制和管理及其容易导致出现严重的后果导致资产产业链的断裂发生巨额亏损等。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分析是比较重要的课题,需要不断的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工作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固经营。
(一)风险范围大。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既然是企业只是经营的商品形式不一样,所以也存在风险内涵,也会有资产损失和经营亏损的情况存在,但商业银行也比企业宽泛很大,如果商业银行因为管理经营不善会比一般企业风险大,有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风险存在。比如:如果正常的工商企业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或者资金链断裂,不能再规定的时间内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贷款或经营亏损的现象,铃声客户存在商业银行的资金其安全性也受到威胁。如果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银行不能根据客户要求支付全部应付款项的时候,这时候银行就会出现不能支付的情况;无法保障银行的后续资金问题,资金的流动性滞缓,这会引起商业银行的破产。如果商业银行所贷出去的款项不能及时的收回导致安全性缺失或流动性无法确保,这样风险就会发生,经营效益也无法得到确保,银行的安全性也受到挑战。
(二)具有双重性风险。
银行风险的双重性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来源渠道增多,从宏观角度分析是因为商业银行具有间接生产性质,其风险来源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风险来源,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和资金周转不开;二是外部的客户风险,客户间接资金的大量需求,间接的资金需求占有大量的银行贷款比例,一旦贷款用户出现经营管理不善,或者恶意拖欠的行为,这部分贷款就会损失或者亏欠,给银行带来风险。
(三)风险影响面大。
商业银行首先是货币经营的特殊性质企业,起到了信用中介的智能,客户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大量的资金来源都要依靠银行。其中的支付中介职能决定了其客户的结算关系要依靠银行完成。商业银行中的经营和业务活动和社会商业组织形式以及日常老百姓千家万户有着密切的联系,商业银行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发生的问题,其涉及面和影响面都非常大。轻者会造成部分的商业门面关闭或者银行破产,严重会引起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
(一)管理理念不科学。
在管理上还没有认识到现代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为商业银行是隶属于高风险的性质的银行。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前提下,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开展融资,导致资本空间的运作方式狭窄,目前我国银行资金的集中度偏高,产值都集中在国有企业中,导致银行目前的风险问题在有一个导火线引导下就会一触即发。但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充分的银行风险意识,主要表现出的状况有:第一,注重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对利润和资产有客观的认识。在商业化改革加强的进程中,各个行业的竞争压力加大,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很多商业银行还是运用沿用以往的管理理念把“存款立行”作为银行发展的指导思想,注重存款不注重商业运作;“质量立行”更多的是利用空号空喊,更多的拓展业务形式以及相关的规模。二是。没有明确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经营目标,在资产质量上有明显的表现。三是没有充分的认识资本覆盖风险。一方面,把风险管理放到了业务发展对立面的角度考虑问题,把风险管理看成是对业务人员的为难,其实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两者是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不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让风险管理独立存在,没有把风险控制、市场营销、市场拓展三者结合应用,但是很多工作人员曲解其本质含义,认为要想控制风险就要少发展业务,业务范围越大风险越大,让业务发展进入停滞状态,让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减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问题上的制度并不完善和健全,虽然具备一定的管理条例,但是条例存在许多漏洞导致在风险发生时无法及时预防和解决。商业银行分险管理是一个完善系统的流程管理过程,制度需要完善在风险发生之前、当时和事后有妥善的后续制度条例。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对于成熟的风险管理缺乏经验,虽然设立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但是仅仅看中表面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责和决策能力。健全管理机制应当重点发挥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义务,确定其核心管理地位,围绕委员会健全执行风险管理机制。在日常风险管理问题中,各层次的管理职责不明确也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和混乱,在风险管理机制里,需要多个部门的相关监督在高层领导的指导下确保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康运行,很多部门没有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监督防范的必须性,容易对风险管理产生懈怠和不重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大多数依托于业务部门进行相互监督和管理,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成熟的风险管理经理来管控工作导致无论是现有的稽核部门还是相关业务督促部门都没有权威理论和确切的管理能力去把控可能出现的分险管理问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无法形成完成的风险管理机制链条,难以发挥对其余业务部门的管理监督职能。
因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相对落后。在风险管理技术上手段仍然比较陈旧,采取的多数方法的对财务数据进行单一简单的对账分析和相关比例数据进行比较,预测分析方法也仅仅停留在账本上的分析,这样的方法技术比较片面,如果账本数据记录不准确便会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可靠和不可用。老旧的技术手段也使的风险管理过于片面,无法综合比较数据得出妥善的处理结果和累计管理经验,分析量化的技术和市场研究分析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我国还并未应用。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数据量过于薄弱,资料滞后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现在极速变化的市场经济需求,缺乏必备的基础数据资料库就难以应对出可靠的分析结果,数据资料的缺乏使风险管理的基础过于脆弱难以后续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风险管理数据的不准确和错误性会严重影响风险管理的决策和量化分析,业务信息的缺乏无法开展科学的风险分析建立科学管理和监控模型,及时预测风险发展的可能性,严重制约影响了商业印象的风险管理工作。
(一)健全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的管理治理结构是指在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治理过程中对公司的所以事情的处理配置的安排。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向股份所有制改造,效仿国际优秀的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合理安排公司的管理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选举出董事会,再统一安排选举出经营人员,内部进行相互牵制和制约,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平衡多方的利益,制定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义务,进行责任机制的追究明确彼此监督和管理银行保证风险管理的监督。银行要想持续发展走向上市持续盈利阶段,必须满足市场透明化的需求,让市场进行监督,各方面进行制约从根本控制减少风险的发生。
(二)提升风险管理信息建设和技术水平。
良好的物资和设备基础是进行风险控制管理的坚强支撑,像发达国家的银行风险管理学习,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料库的信息建设和技术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改善措施。健全完善强大的信息资料库可自主的进行授权数据的积累,更新数据信息库,可以根据强有力的数据轻松分析出风险存在点,比如客户的违约程度来计算潜在的风险发生可能,加强银行的安全性,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对于重点客户、重点地区的监督和控制更加的简单可操作。技术方面可以采取统计模型的先进对比手段,如决策模型,在银行需要决策信贷时提供可靠的分析和安全的结果,在借贷人的信用评级、借贷周期、借贷额度评定、预期效益等多方面客观的条件进行模型统计分析,不至于盲从盲断,有数据支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可以从信用风险模型上的统计,有效计算出违约数目和违约次数以及违约所造成的损失量和比例,为以后客户信贷提供借鉴,减少风险的发生。只有加强基础物资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信息建设,才能更好的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想达到长治久安,必须从企业内部素质良好的企业文化,内部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培训,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都要拥有强烈的风险预防意识,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知,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留意和思考,有异常现象及时反映和追查,争取将每一次的风险发生可能从根源扼杀。拥有优质资金和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必然必备现金的管理文化理念和对风险管理有充足意识的上下级员工。专业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团队可帮助银行完善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把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国际优秀银行中拥有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从技术支持和制度建设到管理人才都具备较高水平的金融意识,可以建立优秀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洞察潜在风险发生的危机,提前预防和把控。信贷和风险管理工作人员不仅仅拥有高素质的理论基础,还具备多年的丰富经验,从实际工作到理论研究均能安全把控银行风险管理,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的每个人才都拥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日常工作中可以有条不紊的保证银行的经营安全,提升银行的风险监督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需要不断借鉴国际优秀银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现有的发展情况,在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下丰富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综合提高。
作者:丁超超单位:乐山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