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大全(12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和情感的体会和总结。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从个人角度出发,展示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讨论。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我想就自己和儿子相扶相进的这么多年的点滴长与短简言,以共勉。平心而论,儿子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就是在一些细节上始终有惰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第一任老师,所以静想,儿子的一些不足跟我们做父母的也有很大关系。
礼貌和爱心:为人没有礼貌和爱心,就像一台有故障的机器,始终带病工作,最终会发生事故,作为小孩子也会扭曲成长,不会成为茁壮成长的好树苗,这点从小我就灌输于他。
开拓视野和心境:每年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尽量带儿子出去旅游,一是开拓视野,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增长知识,二是见识多了,他自己的心境也比较淡定.不浮躁。
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由于自己工作的性质不经常在家,孩子妈妈往往总是百依百顺,帮儿子的一切都安排好,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条件给他,使儿子有一切来之容易的优越感,儿子小学即将毕业马上要进入初中生活了,也慢慢长大懂事,现在也改观了很多,虽然对责任感还没有强烈的认识,但至少要让他知道现在要做一个对班级.对学校.将来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记忆力强理解力差:背书儿子一点也不费力,我也从不担心,但他的理解力差表现在语文的短文.作文和某些数学的应用题上,平时总是一股脑说你多读书多看书,而忽视培养他的兴趣,和儿子一起看书的时间也比较少,不能以身作则来感染他 ,给他创造学习的气氛。
计划有执行力差:平时上学期间. 星期天. 寒暑假我都会让儿子作详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他也有今日事情今日毕的理念,但往往是几天的热情后照旧,这中间确实时常是自己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儿子没有耐心,缺乏对他的监督,使他产生一种不按计划执行亦如此的心态。
尊重.理解.交流:实事求是在儿子学习生活上,不能够平视和尊重他,没有把他当成“客人”,不能深入理解他在想什么,明白他的心情,缺乏和老师的沟通交流,缺乏和儿子的促膝交谈,即使交流了也谈不上技巧,比较生硬。
。。。。。。
小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涂什么颜色他就是什么颜色,小孩子也犹如一台全新的电脑,你给他装什么程序他就会按你的程序走下去,我总是把自己深厚的希望.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儿子,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儿子总是带着情绪. 不耐烦. 浮于表面. 没有定性,所以今后要学会说,“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 你的心情很难受吧. 你很棒 ”,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注意交流的技巧,做到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丰市实验小学六(6)班朱卓立家长:朱国旺
2014 .2.2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杨君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已经全部阅读完了,保持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以及处理孩子的紧张关系时使用技巧,可以改变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是我阅读完后对整本书内容的一个概述。书中提到: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这就是老师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老师怎样与学生沟通,是找到技巧的途径;
老师们需要具体的技巧,还要不断创新,以便有效处理一些突发事情——令人心烦的琐事、冲突和偶然的危机。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现在的孩子需求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观念不同,那么老师就更加需要更多的技巧来处理问题,从沟通中寻找技巧,从处理问题中总结技巧使用的效果,怎样使用,对不同孩子的使用等等。
告别未成年,是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作者是北京十中的吕晗子。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通过了国际教科文组织的交换生项目,开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国“闯荡江湖”的经历。初到“举目无亲”的美国小镇,身为“英语聋哑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乐观的性格让她逐渐克服了学习、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难,走过了一段洒满阳光和泪水的自我成长之路。因为住在当地美国人家庭,小作者有机会以“家庭成员”的身份体验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亲情、衣食住行、节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小作者在和美国同龄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个与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联想起来,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给我们一个启示,美国家长使用的技巧是放开手脚让孩子去经历,孩子遇到挫折时,加强鼓励及有效的沟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同样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善于使用技巧,加强沟通,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过程。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谢哲
最近正在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此书共分了12个章节,从看第一个章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轻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舍的眼神,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托付。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真是任重道远啊!父母亲手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从这一刻起,我发誓我要用我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孩子把手给我,你们放心吧!”
说句实话,教师干的是一个良心活,孩子们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弱,从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来到学校这个集体大环境中,老师就应该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教育他,引领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都应当成为家长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师,当一名好老师一点都不难——有爱心、爱孩子,爱自己的事业,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做到!我们将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如果我们不对太阳倾注殷切的期望和爱心,那么太阳也将不会放射绚丽夺目的光芒,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杨君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学前组最近组织阅读的一本书,是一本很有意义的有关老师与孩子沟通方法的书籍。该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吉诺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他人生最后一部经典着作,其中吉诺特博士的一句话——“不要仅仅成为老师,而要成为一个身为老师的人”,已经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是,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这就是老师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炼的小短文阐述。通过仔细阅读,将会获得这些技巧。每一章节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导老师,在日常用语上给老师支招,有了这些少许的变化,与孩子的沟通将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孩子的不断需求,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学习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样,有一件事情将永远是老师的职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氛围。为了变革,那就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当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时,就会增加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在被肯定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生活中,教师怎样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爱护。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很容易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导致我们在沟通上出现问题,这些并不是老师的初衷,并不是老师憎恨学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态,所以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沟通也同样重要,通过沟通,利用适应于孩子的语言教学,在语言中要充满了爱,时刻让孩子感觉到不那么生分,而是那么熟悉,就像妈妈一样。这样,孩子们就会快乐的学习,我们也会开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家长与老师人手一本的书籍,注重孩子素质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向,我们也一直在致力于应试教育的改革当中,教会孩子的不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孩子学会怎样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个方向,我将认真领会书中的知识,把它转化为实用的教学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理念。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当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名时,就被他的书名所吸引。虽经历了十五年的教育生涯,虽已为人母十五年,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影响,家长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总是感觉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断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借鉴更有利于推动幼儿健康成长的经验。在本月,我发现了“寻求已久的宝贝——《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本书是海姆。吉诺特博士的最后一部著作,被翻译成31种语言在全球出版。可想而知他会有着何等的价值和效用……于是我开始了细致的拜读。
爱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在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的今天,面对众多的压力,面对教育的快速提升与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严重不足;
我们要想改变现状,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要让大家快速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以此来推动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实现教师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这就需要有效地方法和技巧来支持。总之,“方法、技巧——”是现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这本书就以短文的形式来描述,提供了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让我们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体会到在每个情景之下,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透过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来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又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简单,但她诠释了老师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老师从细微处在不以意间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建立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让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儿园。
作为教育者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作为真正的教育者,我们要看到的不是现实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些表象,而是在现实背景下的心理活动。通过很多这样的小故事的学习和体会,我想只要我们做到细心观察,多关注、多思考,大家都可以不断提高自我,改变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气氛,改变自己和孩子的一生。在感触的同时,也引起我心中的共鸣,我要像春风解冻一样,走到哪里就温暖到哪里。作为老师,作为一个正在从事着教育使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要一直如此执着、沉静、完善和不断进取。
幼教名师工作室 王艳群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二
偶然看见这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便被朴实的书名吸引,随意翻着看了看。发现书中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想着不但有助于教学,也有助于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举两得。读完发现,与孩子相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是受保护的对象,有着高大身躯的成人们总是为孩子罩上一层保护网,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恐惧与不尊重。虽然孩子是弱势群体,是受保护的对象,但孩子也是有着独立思维的个体,与我们有着平等的地位,我们在保护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靠呵斥,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了给与合理的解释,这样孩子容易接受,也容易认同老师的制止。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起孩子,他们的一个不乐意的表情,可能包含很多内容,杜绝“孩子没什么想法”或是“孩子的主意只在一瞬间”的错误想法,要善于捕捉孩子的一举一动中背后的东西。因为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孩子的思想是纯洁的,最大的特点是好奇。与孩子交流的时候,顺着孩子的思维,给与他最大的理解,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进而才能解决问题。其实,老师授课就是与孩子的交流,只有与孩子深层次的沟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让课程的每个步骤都尽量切合孩子的思维,或者引导孩子的思维朝教学目标靠近。在管理孩子的时候,需要杜绝“专政”,要善于理解孩子的思维,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让孩子们高兴的服从管理。
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
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夸奖。教学中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不准确的激励,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探索的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所以,我觉得评价语言要准确客观,因人因境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就是要通过巧妙地铺垫、点拨、引导、开拓、深化,使学生发现求知、增智、冶情的道路上“别有洞天”。它有时需要归纳,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有时需要引申,纵横发散,左右逢源;有时需要指正,由表及里,指点迷津;有时需要突破,走出定势,另觅新途;有时需要针对个体,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有时需要面向全体,以石击浪,各抒已见。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与人进行交流。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做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不能给他们定性。所以,让我们改变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三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儿子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平时对儿子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他学习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7月十号的时候,我和儿子约定等他休息带他去看电影的,他自己在医院看完牙齿在电影院等着我,我告诉他很快会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到达的时候已经迟到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当儿子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他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平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他说,甚至是希望他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他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他的心情,尊重他,关爱他!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儿子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四
寒假前无意中从别的`老师那里发现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利用寒假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写的是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卷沉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听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面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的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平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拿一杯果汁来吧,还要拿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边帮她。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她说:“我当时想说‘下次小心点’,但是当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么感激时,我就什么都没说了。”
是的,玛丽的妈妈看到果汁撒了的时候,给与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让玛丽知道妈妈已经原谅了她,并且教了她以后再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做,所以玛丽松了口气,心里充满了感激,轻松的氛围更能让她记得以后要小心了。反之,如果当时玛丽的妈妈看到果汁撒了的时候,严厉地批评了玛丽:“你怎么回事?怎么这么不小心?果汁打翻了,你就不要喝了!”那处于害怕状态的玛丽就会更紧张更害怕,以至于以后再拿果汁或者做其他事情就会诚惶诚恐,担心一但做不好,妈妈除了骂她还会做些什么。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对于学生,我们也应如此。当学生做错数学题时,我们应该给与耐心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粗暴的批评,“你怎么弄的?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写?”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切记,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这会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改正错误的机会。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五
粗略看了《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作为父亲,我觉得羞愧难当,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在蔓延。记得自己非常喜欢鲁迅的一段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现在“我该怎样做父亲”一个急迫的命题,摆在我的面前。恰逢《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现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视角,给我这样一个毫无章法的父亲,一次警醒、一剂清醒剂。
以前,我总认为,女儿快十岁了,现在对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于是,考试没达到理想的成绩,就责怪她不够努力;在家里不做事情,就认为她没有分担意识;犯了错误,就责怪她不吸取教训……我们之间的谈话,变成了一个命令,另一个服从;一个是真理,那另一个只能是荒谬可笑的。
作家杨红樱说过,她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当孩子和我们谈话时,我们更应该读懂他们的暗示。
比如:孩子会跟我说:爸爸,这次考试我考砸了。其实,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这一次你就不要责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请你相信我。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对孩子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地说落孩子一通。我想这样的事情大概会时常发生,我们常常对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试失败,仿佛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我们忽略了孩子奋发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它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怎样”,把我们带入教育的“应该状态”。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么做父亲”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长,用我们的进步换取孩子长足的发展,给孩子更多的幸福时光。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六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论是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上共进晚餐,还是老师和学生相聚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促膝谈心,这将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卷。然而,我们并不常这样表达,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许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馨了。掩卷深思,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要学习的改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分为十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希望每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争辩、战争。可是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教师亦或是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因为语言像刀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在沟通中发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与孩子沟通应该学会把孩子像客人一样对待。
第一章分多个方面解释了和孩子对话的这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首先,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孩子们看似没有完结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单纯的想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同孩子沟通应该理解到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背后的真正用意。其次,与孩子沟通应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由此,我想到我的中学时代老师通常对有情绪怒气的学生的做法是:冷处理或者是立刻严厉的批评他。如果我作为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我想这样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是理解他的。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这本书虽然是介绍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但我觉得它同样适用与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因为或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老师与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
感悟:。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教育学生中应该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发孩子的潜能,注意语言的杀伤力,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七
今年寒假我主要看了一套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其中的第三册。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也就是我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其中有一篇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总之,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永远怀着一颗爱你的心,用可行的方法将这种爱恰当地表达出来。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八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说:我发现你的脾气真糟糕!我嘴里不说,但在心里我完全承认,我越来越容易上火,变得越来越唠叨,还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孩子说:妈妈,你就会喊爸爸来帮忙。孩子爸爸说:你跟女儿在一起,动不动就吵架。我很苦恼,很无助,我曾经也试图想改变现状,但总是无疾而终。
前一阵登陆学校网站,看见网站推荐的图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留心了一下简介,了解到作者海姆。g。吉诺特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他所倡导的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新思想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我于是砰然心动,立刻在”当当网“上订购了此书。
因为充满了好奇心还有力求改变现实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时间,我就把书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阅读中间有很多的感想没有及时的记录,但掩卷沉思,我充满了内疚,原来我不应该这样对待女儿,原来我可以这样和女儿沟通。
生活中的我对孩子充满了唠叨和批评,早上反复的催促”快点“,到校时反复地强调”乖点“,放了学又开始无止境的督促做作业,到了晚上又扯着嗓子让孩子快点睡觉,这样的一天匆忙、烦躁,谈不上生活的质量,谈不上温馨和睦,还只会让你话越来越多,口干舌燥,脾气越来越坏,最后成了孩子眼中的唠叨老妈,先生眼中的坏脾气老婆。读了这本书,也许真的能让我在这方面有所改观,因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沟通事情,处理问题。譬如早上,也许给孩子一个闹钟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许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安静地做作业比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孩子房间检查作业更能让他感觉父母对他的尊重和放心。学会耐心,学会尊重,我想我应该要认真审视自己。
在孩子的成长中,磕磕碰碰很多,可能是和同学闹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能是在学校里中午饭没吃好,这些都足以让孩子恼心,试想当父母的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也会常常窝火,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去理解他、帮助他,会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时候,父母都愿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为什么发生,但此书告诉我们,其实正在情绪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们,不管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取得了成绩,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为什么。譬如,当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后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应该表示感激而不是讥讽,父母还应该避免使用否定的词语如”笨“、”懒惰“等等,因为这些词语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错事时,大多时候他们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行为的不准确,有些其实他们在犯错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惩罚,这时候的父母再去反反复复地批评他们已经多余,父母要做的也许只是一两句安慰的话语、或者一起设法弥补过错,孩子在这样的帮助下会感觉温暖和爱。
语言的力量如此强大,读了此书后我才深有感受。该书告诉我们,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都觉得行动比一切都重要,说再多的话也许都抵不上一个小小的行为,但是当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也许一句话、一个留言就可以化险为夷。当然,关键是父母掌握了语言的技巧,学会了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语言。这也真是我从此书中学到的又一个沟通方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在生活中会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指出了解决的方案,告诉我们如何和孩子说话,如何鼓励和指导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何处理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等。对照书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颜,因为我心里面总是以为孩子还小,而我因为生活经验的累加一直认为我的观点凌驾于他之上,我说的总是对的,我讲的他总是要听的,不经意间,这些随口说出的话把孩子推得离我越来越远,好好的气氛被破坏了,孩子生气了。所以,学校推荐的这本好书至少让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至少让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谢学校网站的推荐,更感谢《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好书,好书伴我成长,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善!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九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给我,书的名字叫《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据说这本书介绍了如何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抽空细细研读了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与解决问题的方式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之所以不顺畅是因为父母没有掌握交流的密码。首先需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能够看到孩子问题背后所隐藏的信息。要接纳、理解、聆听孩子,与孩子共情,让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如同书中举出的示例,在孩子满心欢喜的准备参加班级的野餐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随之孩子开始变得暴躁。这个时候不应该跟孩子说外面大雨了也没有办法,你也不能让大雨立刻停下,你暴躁有什么用呢。虽然说出了事实,但是并不能缓解孩子的焦虑,不如顺着孩子的思维,附和他的话,慢慢缓解他的情绪,等焦虑情绪稍微好些的时候可以给出其他解决方案,与孩子共同商量,让孩子参与其中获得满足感。
书中介绍说与孩子的沟通所有的目的都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一个能承担责任并关心他人的人。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应该把孩子当做“客人”对待,这是孩子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基调和态度前提。我们需要给他一个基本的尊重,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同时,这也是为其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独当一面的前提准备。所以在与孩子沟通中要掌握技巧,第一是了解,了解的第一要素是聆听。第二是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一些基本的态度。对于孩子的想法要学会接纳。对于孩子应对事情的方式方法,父母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孩子的表现,我们的赞许、批评也要有恰当的方法。要学会正确的称赞方法,避免判断和评价性的赞誉,夸奖孩子的努力与成就,不要针对品性和人格。给予指导而不是批评,避免批评与评定。因为否定或贬损会伤害孩子。第三是合作与拒绝。拒绝要明确,把伤害降到最小。合作要孩子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培养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第四是给孩子传输自我价值观,孩子不是机器,与其要求孩子服从父母的意志,不如传输价值观。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扛起自己的责任感,有自己的发言权和选择。
总之,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之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孩子一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怀着爱孩子的心,运用沟通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放心的把手给我。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十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孩子的挚爱,及他渴望回归童真而不可得的悲哀。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领会“真”是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珍惜美好的童年。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三、心理换位,体验童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展示“我的`童趣”
二、联系生活,体会失去童真之悲哀(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三、学会在质疑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诵读课文、体会丰子恺语言风格。
课后学习: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十一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论是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上共进晚餐,还是老师和学生相聚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促膝谈心,这将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卷。然而,我们并不常这样表达,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许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馨了。掩卷深思,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学习的改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分为十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希望每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争辩、战争。可是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教师亦或是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因为语言像刀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在沟通中发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与孩子沟通应该学会把孩子像客人一样对待。
第一章分多个方面解释了和孩子对话的这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首先,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孩子们看似没有完结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单纯的想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同孩子沟通应该理解到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背后的真正用意。其次,与孩子沟通应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由此,我想到我的中学时代老师通常对有情绪怒气的学生的做法是:冷处理或者是立刻严厉的批评他。如果作为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我想这样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是理解他的。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除此之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这本书虽然是介绍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但我觉得它同样适用与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因为或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老师与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在教育学生中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篇十二
荷兰有一个贫穷困苦的家庭,生活着一家四口,父亲脑部受伤变成傻子,儿子汉斯和妹妹格蕾都还小,母亲肩负着全家的生活。
银冰鞋是溜冰比赛的奖品,是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东西,汉斯和格蕾买不起冰鞋,善良的希拉克送给了汉斯一双冰鞋的钱,汉斯不接受,而是用劳动换取了它,当他赚到买鞋的钱时,又把冰鞋送给了妹妹,通过劳动,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冰鞋,可是为了治好父亲病,他又卖掉这双能参加比赛的冰鞋,在这期间他曾经捡到了一个装满金币的皮夹子,他一分不差的还给了失主。溜冰比赛中,他把自己的鞋带送给了彼得,把冠军让给了彼得。
他的精神感动了荷兰最好的医生,免费治好了汉斯父亲的病,还从镇上送来了父亲复原需要的用物,接着彼得家送来了营养品,父亲藏了十年的1000个金币也找到了,格蕾还在比赛中荣获了银冰鞋。
同时医生的奉献也得到了报答,母亲在父亲生病曾答应保管好一只贵重的银表。十年来,好几次碰到了生活危机,在丈夫治病最需要钱的时候,母亲都没有买掉这只表。想不到这只表秘藏着医生失去了十年独生子的谜,是这只表和银冰鞋的盒子让医生和儿子重逢。
读完《银冰鞋》后,我特别为汉斯的高尚精神所感动,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他总是想到别人。对照之下,我感到深深地内疚,我是那么的斤斤计较和自私,只要爷爷的碗里多了一块肉,我就会喊:“奶奶,爷爷比我多了一块!”
汉斯本来有能力得到银冰鞋,可是为了父亲,为了妹妹,为了朋友,他失去了银冰鞋。我做不到,我总是要跟堂妹瑶瑶争第一,争好吃,好玩的,我没有尽到一个当哥哥的责任啊!
汉斯是那么的高尚,他虽然贫穷,但他拾金不昧,他从不低下那高昂的头,向人乞求,他不会无故地接受别人的恩惠,他坚持用劳动去兑换金钱,想想我只要有人送我好吃好玩的,我伸手就用,有时连个谢谢也不说。
“好人有好运,好心有好报。”我喜欢《银冰鞋》中的每一个故事,无论怎样波折,最后总有一个好的结局,看完书后在睡梦也会笑嘻嘻。
“感人的故事,诗一样语言。”我喜欢朗读《银冰鞋》中那些感人的情节,我多么想拥有《银冰鞋》这么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