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精选16篇)
总结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比喻、夸张等。小编收集了一些精心编写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一
在拿起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犹豫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呢?我写了发出去会有多少人看呢?他们会认同我,还是会说我故作姿态呢?但是我被柴静自费百万调查中国环境问题根源的故事所打动,也为中国发展现状惊讶和悲愤,更为我是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何去何从所忧虑。柴静如果有我这样消极的心态不挺身而出,展现一个媒体人从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话,今天我就不会、还有很多人也不会了解到中国环境这方面的现实,让我们认识到环境发展接下来的进程和方向是什么和意识到自己对改变身边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再一想人家付出了这么多拍出这么贴合我们自身生活的纪录片,我们就不能花2个小时认认真真的看一下吗?非但要看还要写,要认认真真的写,一是加强认识,二是引起共鸣!
首先柴静是一名受害者,和中国无数受污染侵害的同胞们一样无奈和悲叹。然而柴静又是一名调查媒体人,她有权力和资源用行动揭示出中国正面临的可怕危机。她在社会舞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扮演了一个唤醒社会共识的先驱角色。柴静原本是央视《看见》栏目主持人,调查过中国各类社会问题,一度成为新闻热点。十年前柴静就调查过一个环保专题,然而当时环境问题似乎离我们很远,并没有在社会的水潭里泛起大的浪花。十年后怀着孩子一出生就患有肿瘤的悲痛,她毅然决然的又一次挺身而出,向社会“宣战”,向自己也向社会寻求一个公道和交待。
演讲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为中心逐渐展开。雾霾是什么?在这里做一下区分——即什么是雾?什么是霾?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雾霾即是第二种。
世界在看中国,中国迫于压力,也将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然而经济发展和污染治理有着尖锐的矛盾,那中国到底会下多大的决心致力于治污呢?打个比喻:中国就像一个从农村出来创业,一路摸爬滚打跻身上流社会的暴发户,交际时发现有诸多不体面,于是考虑要不要花大钱买一身名牌西服,或者干脆回老家偏安一隅算了。然而清朝闭关锁国带来的教训刚刚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对污染放任并不可能得过且过,群众的呼声和舆论的压力会不断高涨,污染治理一定是一条必经之路。中国税收稳定,外汇储备稳定,对外贸易关系稳定。有钱才会阔气,中国不缺钱,只缺决心。
为什么要那么大的决心呢?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有些模糊和不透明的因素,市场经济调控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政府现在仍虎视牛行,积攒力量,静待时机。
从记录片中可以看出,法律对污染执法部门分工不明确,环境相关部门是指环保局、卫生局、质量监督局还是工商局?一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责任不能具体到个人,都有权的后果就是都没权。没有权倒是好了,就怕有权却滥用权力。汽车不符合环保要求却个个贴着环保标,监督部门、监察部门、执法部门都视而不见,他们的职能又哪去了呢?权力成了相关部门敛财的工具,那就是逼着百姓弄虚作假啊。这不禁让我想起《康熙王朝》里的康熙的一段经典台词:大清的危难不在外面,而在朝廷,就在这乾清宫的大殿上,你们个个都那么清白?把你们做的那些事都拿出来,在太阳下晒一晒省得发霉、发臭,要知道,这朝堂之上腐一块,大清就腐一大片呐!(大意如此)。
一个朋友说人们不重视环保也很正常,中国的环保事业刚刚起步,要将环保产业应用于实际,需要一个长期缓慢的浸透过程,必然会损害某些团体的利益,从而出现博弈,出现政治斗争。政治斗争胜利,工作开展才会顺畅,产业转型会如疾风骤雨,环保产业才会异军突起,中国在努力。中国目前环保投入大于产出,当地政府为了经历发展不同意,企业工人为了就业吃饭不同意,环保局形同虚设。就像片中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所说:它这个猫是地方政府养的猫,猫能不能捉耗子,捉几只是政府说的算,不是环保局说的算。环保部门没实权,不好干也不敢干。我有一个在环保局干了五年的朋友给我说:你千万别考环保局,环保局是给政府挡枪的存在,有事的时候用你,没事的时候滚的远远的。这不禁让我这个学环境的学子心寒,未来该何去何从?我觉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一时的不景气只在隐忍只在潜伏积累只在养精蓄锐,一旦时机来临,必如下山猛虎,逐鹿之豹。
能源体质如何改革?国家已经行动。众所周知20xx年是反腐的一面,20xx年反腐也将持续进行,能源产业中大批高层落马,体现出国家整顿改革的脚步正在前行。习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并一再强调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反腐是政企分开,还原市场经济的第一步,只有把树大根深的官僚主义搬到,才能掀起能源体质改革,才能推动产业转型,进一步完善法律机制,将权力合理分配,构建社会经济新秩序。我认为这将是中国环境接下来发展的蓝图和前景。在习铁腕治国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看到一个更美丽的中国,实现共同的中国梦。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二
相信广大学生开学初时都在热烈讨论由柴静个人推出的《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作为一名关心社会现象,关注时事,关怀环境的大学生,我也观看了这一个掀起舆论风波的纪录片,并且深有感触。
意义。
这一个纪录片一出来,便有许多争议,有人被雾霾以及环境污染情况之恶劣所震撼,有人则吐槽柴小姐数据不准确,用词模糊转义。而我觉得,不管此个纪录片数据是否有所夸大,不管柴静小姐是否弄虚作假,但是雾霾现象确实存在,环境问题确实严重,柴静退出纪录片的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便是暴露问题,显示问题,提醒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忽略问题,她做到了,她达到目的了,总的来说,这个纪录片的影响是积极并且深远的。
效果。
《穹顶之下》的反响十分剧烈,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雾霾,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雾霾具体是什么!不知道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雾霾对人体有什么伤害!而这个纪录片,则让大众明白了这些,让大众意识到雾霾的存在并非不影响自身,让大众知晓环境问题不容小视!
感想。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很受震撼!因为说真的,我之前也不太关心雾霾,虽然我知道雾霾是什么,但是我却不清楚雾霾对人身的伤害,所以只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天气现象。我觉得,国家已经十分重视环境问题,不过,雾霾恶化在说明环境的恶化,说明国家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不仅改变环境,更应该改变政策,让相关部门承担起责任,让相关企业承担起责任,给人民以希望。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三
穹顶之下,是一座特殊的建筑,汇聚了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在穹顶内,人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感受着独特的氛围和体验。我曾有幸参观过一次穹顶之下,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许多值得思考的体会。
其次,穹顶之下带给我一种宁静与寂静。进入穹顶内,我发现周围的声音都变得微小而清晰,甚至是无声。没有了喧嚣的城市噪音,没有了聒噪的交通声,只有自己的呼吸声和环境中微细的细语。这种宁静让我觉得内心安宁,帮助我聚焦思考。在穹顶下,我不自觉地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内心的需求?我们常常奔波于各种事务之中,但却很少顾及情感世界的深度。穹顶之下的宁静,提醒我重视内心的需求,追求内在的平静与满足。
第三,穹顶之下给我带来了一种与自我的对话。它是一个氛围神秘又平和的空间,仿佛是一个超时空的存在。进入穹顶后,我感到自己仿佛与周围的一切连接在一起。透过玻璃看外面的风景,我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微小的存在,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无比渺小。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升华。在这个与自然相融的环境中,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这种与自我的对话,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追求。
第四,穹顶之下激发了我对科技与艺术的热爱。穹顶之下集合了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精华,每一个构造而成的穹顶都是灵感与智慧的结晶。这让我感叹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的无限可能。在穹顶内,我看到了许多科技艺术的展示,比如颜色变幻的灯光、声音交织的音乐以及奇妙的数字艺术作品。这些神奇的科技与艺术作品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想象和追求。通过穹顶之下的体验,我更加坚信科技与艺术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重要驱动力,我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科技与艺术之中。
最后,我认为穹顶之下给我带来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人类是万物之灵,但我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穹顶之下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无限。每当阳光透过穹顶的缝隙洒在我身上,我感到温暖与充实。当我看到蓝天与云朵时,我感到宇宙与自然的不可思议。这种敬畏之情让我更加坚信保护环境与生态的重要性。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家园,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穹顶之下给我带来了眼界的开阔和思考的空间。它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激发思想的场所。通过这次穹顶之下的体验,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我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静,与自然和谐相处;我要积极追求科技与艺术的前沿,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要怀着敬畏之心,热爱生活,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未来。
穹顶之下,是一个神奇而迷人的地方。它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碎片,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人生的问题。不论是身在何处,我们都可以通过与自然对话,寻找自己内心的答案。我们需要享受交流与思考的时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不忘因迷茫而努力,因思考而成长,因付出而幸福。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穹顶建筑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穹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和乐趣。在我亲身体验了穹顶建筑的生活之后,我深有感触,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首先,穹顶建筑给我们带来了自然景致的享受;其次,穹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交平台;第三,穹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第四,穹顶建筑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穹顶生活也有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穹顶建筑给我们带来了自然景致的享受。穹顶建筑的设计使室内空间能够接收到更多的自然光线,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办公室,我们都能透过穹顶的天窗看到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油油的草地和四季不断变化的景色。这种自然景致的享受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还可以促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其次,穹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交平台。在穹顶建筑中,人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场所中与家人、朋友、邻居相聚,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穹顶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设施,如运动场地、休闲娱乐区、餐厅和商店等,能够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这样的社交平台不仅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有助于建立友谊和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穹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穹顶不仅可以用于建造住宅楼、商业大厦和体育馆等大型建筑,还可以用于建造公园、游乐场和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此外,穹顶还可以用于建造温室、植物园和农业设施等农业领域。因为穹顶具有很好的保温、透光和稳定性能,所以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四,穹顶建筑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穹顶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自然通风,减少了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从而节约了能源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此外,穹顶建筑还可以采集雨水和太阳能,并利用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能源,从而降低了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
最后,穹顶生活也有一些潜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穹顶的设计复杂,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导致穹顶建筑的造价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穹顶建筑的使用寿命较短,经不起长期使用和大范围天灾的考验,需要进行定期的维修和更新。此外,由于穹顶建筑通常都是相对封闭的空间,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适应,特别是那些喜欢宽敞明亮环境的人。
综上所述,穹顶建筑给我们带来了自然景致的享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交平台,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穹顶建筑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看待穹顶建筑应抱有积极的态度,既要发挥其优势,又要克服其不足,进一步推动穹顶建筑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活。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五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六
柴静在纪录片开始,讲了自己做这个纪录片的原因是她女儿的病,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新闻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来自于客观现实,同样来自于公众期待。对于雾霾,公众已经并不陌生,然而究竟雾霾为何物,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不管是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还是出于母爱情深,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为公众打开了了解雾霾的另外一扇窗口。这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少有部门和人去做这样的科普事情。
作为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的公民,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虽然这类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在主动为缺位的公共职责在补位。我认为,解答环境污染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更努力地主动作为,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要增强自己的公共职责感。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七
《穹顶之下》无疑是20xx年上半年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传播事件。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穹顶之下观看。
希望大家喜欢!
20xx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大众最初熟识柴静,是因为非典疫情的爆发时,她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的惊人的力量。从彼时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产子,柴静向来不缺少话题性,如今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更是惊呆了一众看客。在震惊的同时,雾霾之于柴静或者柴静之于雾霾的关系,却不似尚为媒体人那时的明朗和清晰,庄严却又多了一丝悲壮,而这也不仅仅是柴静一个人的战争。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xx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穹顶之下》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它让人们了解了中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将影响着我们乃至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除了对现在大气环境的担忧之外,感触更多的是,柴静直面问题的态度,这个大调查是她辞职后,以一个前调查记者的身份完成的,她做的很认真,源自内心,触发了万千观众。
细想一下,柴静从国家、企业、个人几个层面揭示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才能留住apec蓝。然而,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这是一个大层面上的调控,我们能做的很少,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就像纪录片后面柴静讲的几件事,碰到建筑工地扬灰,我们可以跟老板协商,让他用网兜盖起来;碰到餐馆油烟太大,我们也可以建议老板加装吸油烟装置;碰到加油站漏油,及时拨打12369。其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可以改变出行习惯,多坐公交少开车;节假日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选择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尽量多种植一些树木,增加绿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为整个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是一个母亲,她的勇敢都值得我们敬佩。在以前,我们也许认为雾霾只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天气,不清楚他的破坏性,但是当有人站出来,理性的告诉了我们它的危害,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就要改变以往的陋习,多为环境保护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呢?虽然我们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是因为这件事我能为环境保护做了一点贡献,那么我们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克制自己,节制身边人,人人参与保护环境,那么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雾霾,神州大地自会山清水秀。
在人类与雾霾的斗争历程中,穹顶之下不应该是柴静一个人在战斗,我们13亿人同呼吸,共命运,并肩作战。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八
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在互联网上疯传,短时间内过亿的点击量,让国人意识到环保问题已经关系到你我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本人细细地看完了两遍,这《穹顶之下》的片段在脑中挥之不去,在不停的冥想中,得到一个深感震惊的结论,这不仅仅是环保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中国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前进一步是发达国家在望,而原地踏步,必将滑落到拉美国家,就看国家的领导人能不能团结一致,拿出破釜沉舟的气魄去开创中国新型的创新型社会。
《穹顶之下》里柴进雾霾的调查报告,首先主要原因是烧煤,其次是烧油。为什么烧这么多煤,为了就业,为了gdp。是当前政治体制下政府的选择,是政府的问题,引导不当,怕担过错,不敢去尝试其它的方式。烧油,主要是石化企业忽视社会利益,不能够提供优质的石油。
随着《穹顶之下》的调查,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法律的问题,法律最注重的两条是一、合理性,二、可执行性。法律的尊严在于让人们遵守法律,要让人充分敬畏法律。里面有句话说的很好:不执法的结果就是逼别人作假。这就是为什么要重提依法治国。在法律执行这方面,个人认为,酒后驾驶的惩罚,以及执行性就是对法律最好的证明,现在还有多少人敢酒后驾驶?我希望我国很多法律就像这个法律一样,在国民的大众中深深扎根。
我本人很佩服柴静本人,不管她私生活如何,我只对事不对人,针对这个事情,敢问整个中国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敢于站出来?她一个弱女子,令天下多少男子汗颜?我没有她的能力,没有她的气魄,但只能在屏幕后面默默鼓掌,我相信比她知道这社会‘公开的秘密规则’的人更多,但有多少人会去回去想?更敢于站出来,为社会的进步而呐喊?而柴静站出来了,把这个很多媒体都清楚,却不敢去说,用自己的调查,向更多的民众揭示这个事实,是报了多大的勇气、决心?我们国家更应该有更多柴静这样的人,更多媒体敢于有《穹顶之下》这个作品,这样的中国才是有希望。而不是去揭别人的隐私,去关注某某明星分分合合。我只想说,请别把这些私底下,邻居家短,邻居家长的东西,别上升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高度。
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多专家,最后都变成了‘砖家’?就是类似于这个专家,脱离本行业,对不起,那你真就是砖家!他的回应,有些我不懂,但有些觉得很搞笑,也许这既是代沟吧,但请不要用你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来藐视市场的力量。只要放开了,即使不买你中石油的油,可以去买中石化的,可以去买石油。而且他们会有更好的油企冒出来,并且生产出更好的油。而且军队的用油离你中石油就飞机飞不起来,坦克开不了,舰船不能在海上航行了?按照你的思想,那美国这么多油企,是不是军队就应该趴窝里?而事实是,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世界各地发动战争。更可气的是部分军工产品现在都有民间资本,技术进入,怎么单单就是中石油不行啊?到底是军队的军工产品更重要,还是你中石油的油更重要?类似这样的企业还有几个敢口气如此之大,还是一个企业吗?这是我错了,中石油不是企业,他是副部级单位。
这就是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国家利益既得者,占用国家的大部分资源,却不想去改变,不敢去创新,因为对他们来说,改不改,利益都是那么多,改了,说不定利益就丢失了,还伤精费神的去做?他们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不去想怎么解决问题,解决困难,而是在抱怨我为社会做了这么多,我有这些困难,我有那些困难。
邓小平说过,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说过要与时俱进,可很多人都停留下来开始享福了?河还只过到一半,在河水中休息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回到拉美国家的时代。但我们的垄断企业就是是不动,看着这河水,不敢去尝试,甚至明知这河水只到脚裸,却怕弄湿了鞋子而在岸边徘徊,非要等到历史的强大的力量把自己推倒在河水里,然后磕晕在石头上,然后淹死在巴掌大的水坑里。
可怕的不是去冒险,而是不敢去冒险本身!看看习在刚任的时候意气风发,而现在满脸都是疲惫与憔悴,就知道这改革之路的艰辛。
相信上面这个问题最终的答案大家都清楚,类似与这样的案例在其它方面也很多,比如真正的‘中国芯’只有作为私营企业的华为才有,只有放开,才能茁壮成长,百花齐放才是春。改革之路尽管它暂时是剧痛无比,但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以及未来的子孙后代,在这关键的十字路口,用你的行为,你的所知,助改革一份力量。
本文最后用《穹顶之下》里面的话结束: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保护落后是没有办法创新的。政府的角色是制定好标准之后,保证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九
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1.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
(1)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
(2)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十
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大众最初熟识柴静,是因为非典疫情的爆发时,她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的惊人的力量。从彼时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产子,柴静向来不缺少话题性,如今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更是惊呆了一众看客。在震惊的同时,雾霾之于柴静或者柴静之于雾霾的关系,却不似尚为媒体人那时的明朗和清晰,庄严却又多了一丝悲壮,而这也不仅仅是柴静一个人的战争。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穹顶之下》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它让人们了解了中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将影响着我们乃至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除了对现在大气环境的担忧之外,感触更多的是,柴静直面问题的态度,这个大调查是她辞职后,以一个前调查记者的身份完成的,她做的很认真,源自内心,触发了万千观众。
细想一下,柴静从国家、企业、个人几个层面揭示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才能留住apec蓝。然而,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这是一个大层面上的调控,我们能做的很少,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就像纪录片后面柴静讲的几件事,碰到建筑工地扬灰,我们可以跟老板协商,让他用网兜盖起来;碰到餐馆油烟太大,我们也可以建议老板加装吸油烟装置;碰到加油站漏油,及时拨打12369。其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可以改变出行习惯,多坐公交少开车;节假日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选择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尽量多种植一些树木,增加绿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为整个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是一个母亲,她的勇敢都值得我们敬佩。在以前,我们也许认为雾霾只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天气,不清楚他的破坏性,但是当有人站出来,理性的告诉了我们它的危害,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就要改变以往的陋习,多为环境保护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呢?虽然我们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是因为这件事我能为环境保护做了一点贡献,那么我们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克制自己,节制身边人,人人参与保护环境,那么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雾霾,神州大地自会山清水秀。
在人类与雾霾的斗争历程中,穹顶之下不应该是柴静一个人在战斗,我们13亿人同呼吸,共命运,并肩作战。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十一
话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如果真的像她说的一样放开油气开采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前几年放开的煤炭行业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更关心环保呢还是国有企业更加负责任?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可是她为什么要误导民众呢?而且有选择在两会前的敏感时期搞出这个题目?估计背后是有推手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99%的真话和1%的绝对谎言的,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被所有媒体发布,形成轰动效应。固然,国有企业是有问题,而且很大,但是解决的手段绝不是所谓全面放开,那样的结果就是全面被国际大资本给控制,给吃掉。没有了能源命脉,中国人民的命根子就丢了。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国企真正地为人民所监督,完善其管理职能,真正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其摧毁。现在中国28个关键行业,据说有23个都被外资完全控制了,要是将来再全面放开铁路、军工、电信、石油等等命脉,将所有命脉行业私有化,那我们的立国基础还在哪里?我们还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么?这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核心的政治问题,立国的基础动摇了,性质改变了gcd离最后的倒台恐怕也就不远了。到那时就是胡汉三又回来了。
所以,想来想去觉得,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国企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加强国企在整个经济成分里的比例问题,以及如何让这些国企真正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让他们的的权力得到监督和制衡的问题。国企不是哪个官僚的,不是哪个利益集团的,它应当是真正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并且是为全体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只有做到了这点,整个国家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真正的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十二
调查报告。
首先主要原因是烧煤其次是烧油。本文是《穹顶之下》的。
仅供参考。
相信广大学生开学初时都在热烈讨论由柴静个人推出的《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作为一名关心社会现象,关注时事,关怀环境的大学生,我也观看了这一个掀起舆论风波的纪录片,并且深有感触。
意义。
这一个纪录片一出来,便有许多争议,有人被雾霾以及环境污染情况之恶劣所震撼,有人则吐槽柴小姐数据不准确,用词模糊转义。而我觉得,不管此个纪录片数据是否有所夸大,不管柴静小姐是否弄虚作假,但是雾霾现象确实存在,环境问题确实严重,柴静退出纪录片的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便是暴露问题,显示问题,提醒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忽略问题,她做到了,她达到目的了,总的来说,这个纪录片的影响是积极并且深远的。
效果。
《穹顶之下》的反响十分剧烈,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雾霾,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雾霾具体是什么!不知道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雾霾对人体有什么伤害!而这个纪录片,则让大众明白了这些,让大众意识到雾霾的存在并非不影响自身,让大众知晓环境问题不容小视!
感想。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很受震撼!因为说真的,我之前也不太关心雾霾,虽然我知道雾霾是什么,但是我却不清楚雾霾对人身的伤害,所以只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天气现象。我觉得,国家已经十分重视环境问题,不过,雾霾恶化在说明环境的恶化,说明国家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不仅改变环境,更应该改变政策,让相关部门承担起责任,让相关企业承担起责任,给人民以希望。
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在互联网上疯传,短时间内过亿的点击量,让国人意识到环保问题已经关系到你我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本人细细地看完了两遍,这《穹顶之下》的片段在脑中挥之不去,在不停的冥想中,得到一个深感震惊的结论,这不仅仅是环保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中国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前进一步是发达国家在望,而原地踏步,必将滑落到拉美国家,就看国家的领导人能不能团结一致,拿出破釜沉舟的气魄去开创中国新型的创新型社会。
《穹顶之下》里柴进雾霾的调查报告,首先主要原因是烧煤,其次是烧油。为什么烧这么多煤,为了就业,为了gdp。是当前政治体制下政府的选择,是政府的问题,引导不当,怕担过错,不敢去尝试其它的方式。烧油,主要是石化企业忽视社会利益,不能够提供优质的石油。
随着《穹顶之下》的调查,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法律的问题,法律最注重的两条是一、合理性,二、可执行性。法律的尊严在于让人们遵守法律,要让人充分敬畏法律。里面有句话说的很好:不执法的结果就是逼别人作假。这就是为什么要重提依法治国。在法律执行这方面,个人认为,酒后驾驶的惩罚,以及执行性就是对法律最好的证明,现在还有多少人敢酒后驾驶?我希望我国很多法律就像这个法律一样,在国民的大众中深深扎根。
我本人很佩服柴静本人,不管她私生活如何,我只对事不对人,针对这个事情,敢问整个中国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敢于站出来?她一个弱女子,令天下多少男子汗颜?我没有她的能力,没有她的气魄,但只能在屏幕后面默默鼓掌,我相信比她知道这社会‘公开的秘密规则’的人更多,但有多少人会去回去想?更敢于站出来,为社会的进步而呐喊?而柴静站出来了,把这个很多媒体都清楚,却不敢去说,用自己的调查,向更多的民众揭示这个事实,是报了多大的勇气、决心?我们国家更应该有更多柴静这样的人,更多媒体敢于有《穹顶之下》这个作品,这样的中国才是有希望。而不是去揭别人的隐私,去关注某某明星分分合合。我只想说,请别把这些私底下,邻居家短,邻居家长的东西,别上升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高度。
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多专家,最后都变成了‘砖家’?就是类似于这个专家,脱离本行业,对不起,那你真就是砖家!他的回应,有些我不懂,但有些觉得很搞笑,也许这既是代沟吧,但请不要用你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来藐视市场的力量。只要放开了,即使不买你中石油的油,可以去买中石化的,可以去买xx石油。而且他们会有更好的油企冒出来,并且生产出更好的油。而且军队的用油离你中石油就飞机飞不起来,坦克开不了,舰船不能在海上航行了?按照你的思想,那美国这么多油企,是不是军队就应该趴窝里?而事实是,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世界各地发动战争。更可气的是部分军工产品现在都有民间资本,技术进入,怎么单单就是中石油不行啊?到底是军队的军工产品更重要,还是你中石油的油更重要?类似这样的企业还有几个敢口气如此之大,还是一个企业吗?这是我错了,中石油不是企业,他是副部级单位。
这就是以中石油为代表的国家利益既得者,占用国家的大部分资源,却不想去改变,不敢去创新,因为对他们来说,改不改,利益都是那么多,改了,说不定利益就丢失了,还伤精费神的去做?他们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不去想怎么解决问题,解决困难,而是在抱怨我为社会做了这么多,我有这些困难,我有那些困难。
邓小平说过,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说过要与时俱进,可很多人都停留下来开始享福了?河还只过到一半,在河水中休息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回到拉美国家的时代。但我们的垄断企业就是是不动,看着这河水,不敢去尝试,甚至明知这河水只到脚裸,却怕弄湿了鞋子而在岸边徘徊,非要等到历史的强大的力量把自己推倒在河水里,然后磕晕在石头上,然后淹死在巴掌大的水坑里。
可怕的不是去冒险,而是不敢去冒险本身!看看习在刚任的时候意气风发,而现在满脸都是疲惫与憔悴,就知道这改革之路的艰辛。
相信上面这个问题最终的答案大家都清楚,类似与这样的案例在其它方面也很多,比如真正的‘中国芯’只有作为私营企业的华为才有,只有放开,才能茁壮成长,百花齐放才是春。改革之路尽管它暂时是剧痛无比,但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以及未来的子孙后代,在这关键的十字路口,用你的行为,你的所知,助改革一份力量。
本文最后用《穹顶之下》里面的话结束: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保护落后是没有办法创新的。政府的角色是制定好标准之后,保证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十三
随着柴静的新书《看见》的出版,柴静风格、柴静现象又一次成为了媒介研究的热点。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柴静穹顶之下。
范文,供你参考!
沉寂一年后,柴静归来,推出自费百万元所拍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这两天网上对这个事情褒贬都有,前两天恰巧看了一个对柴静专访的视频。其中一段给我的印象很深。正是这段话让我理解柴静为什么会这么做。内容如下: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我和柴静是山西老乡,居住长治。去年的某一天,朋友打来电话,说今天天气不错,空气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感觉很舒服,带孩子出来玩玩吧。我说不了,看手机上的天气指数,那天的指数是重度污染,孩子还小不假思索的选择了规避。
这两天看热门微博上,有人抨击柴静去美国生孩子的事情。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想说,她的孩子还在肚子里时,已经查出有肿瘤,一出生做必须做手术切除。我没有去求证国内的医疗水平是否能完成这样的手术,就算是能,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说,但凡经济许可的,也一定会选择更放心的方案,我不认为去美国生孩子有什么错。就像我不懂雾霾对孩子的身体有什么伤害,但是会选择减少外出是一样的道理。
央视有一个广告,请到海南深呼吸。第一次看觉得这么没有创意的一个广告放央视播。看过这个雾霾记录片后,明白了这个广告的用意,它突出的是实际的意义。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一群经济条件好些的老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选择在长治和海南两地过“候鸟”生活。那边有一个小区,房子基本都被这些来自长治人们买了。我一个朋友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也在那个小区买了房子,每到冬天就会去海南生活居住。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的母亲一到冬天就会咳嗽,但是去了海南就不会。当时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单纯的理解为是气候干燥和湿润的原因。看完柴静的记录片,又想起去年曾经转发过的《20xx年全国190个城市污染排行》长治排第69位,似乎,好像,大概,呵呵觉得其中有某种关联。也明白了为什么医生有时会告诉病人不用吃药,换个居住地就会好的建议。
支持柴静的虽多,但是热点终究会过去。时间久了,刻骨铭心的感情都会去淡忘,何况是一个纪录片。为了忘却的纪念,我觉得我应该做些什么。看过罗永浩演讲的人一定会记得,他在和西门子维权后,有人说老罗是名人,有几百万粉丝,影响力大所以能把这个事情做成。作为普通人没有什么影响力。。。。老罗这么说,你能影响几个人就去影响几个人,至少你身边的人不会再买关不上门的西门子冰箱,这也是一种维权。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我做了一件事情,每天早晨起来,打开手机里天气app,然后把当天的空气指数做一个截图,放到朋友圈。做了两天,第一天有人点赞,第二天有人开始留言评论。时间久了大家或许会忘记柴静说了什么,坚持这么做至少还能时刻提醒自己,提醒身边的人,雾霾还在,我们还需注意。借用老罗的话来说,能影响几个人就影响几个人吧。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看过之后,觉得自己很可悲,因为我身处这个时代,正在经历这个时代,却又对这个时代如此的无知。她去做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让我们明白活在一个什么境况下。和很多人一样,我们想知道很多,但是找不到信息源。我们需要有这样来的人来给我们答案。
柴静是一个小女子,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个由对孩子的爱升华到对所有中国人的爱的的人,一位曾经的知名记者而现在是一位普通人的人。她的爱是大爱,是儒家所推崇的大仁大爱。穹顶之下的思考是由环境和呼吸引发的思考,进而达到更大的思考,政策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直至生命的,人生的,人性的,由个体到群体,再升华到个体——人和生活、生命。一个弱女子以君子之风,讲一个难言的话题而娓娓道来,没哀、怨、怒、恨,用自己的行动和平静的语言分析因果,剖析利害,展示事实,客观理性,从容平实。平静中充满了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热爱,用科学和事实提醒人们正视生活,珍视生命,继而良知觉醒,体察人性。
这个视频引发了国人的思考,展示了理性的美和力量。她的"我不怕死,但我不想这样活着"的话震撼了听者的心灵,从雾霾的生产到对人体的侵害;从经济的运作,利弊的权衡;政府职能的发挥;法律的缺陷;中外的对比等等诸多方面的陈述,科学准确的展开了社会,社会的各级组织,法律和政策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等等真相。这个片子对每个人,社会组织,企业,职能部门,政府,法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人生价值,社会价值都起到了振动和积极推动的作用,由此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和变化也许是惊心动魄的,但这是必然,是天意,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无论由此产生的对其个人的生活和选择的指责有多大,多真实,其背景、来历及目的有多少可能,金鼠年初两会召开的关节之时,这个曾经知名的普通人引发的的这个事件,以穹顶之下的名义,告之我们每一个人,这是一个深化改革的时代,一个巨变正在发生的大时代。普通人的公民意识、责任感、人性和文化的苏醒、回归正在走来,其轰轰的巨音己经在振动我们的心灵了。人们必然要思考,升华,觉醒,我们究竟要怎样活着。
柴静所作是君子所为,平静理性,以理服人,不以声色化人。
柴静是寓风雷于平静之中。用人性在呐喊。
柴静,才静,才是静,这才是静。柴静诠释了这个“静”。
20xx年,让我们记住这个震动了我们心灵的人——柴静。
在拿起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犹豫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呢?我写了发出去会有多少人看呢?他们会认同我,还是会说我故作姿态呢?但是我被柴静自费百万调查中国环境问题根源的故事所打动,也为中国发展现状惊讶和悲愤,更为我是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何去何从所忧虑。柴静如果有我这样消极的心态不挺身而出,展现一个媒体人从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话,今天我就不会、还有很多人也不会了解到中国环境这方面的现实,让我们认识到环境发展接下来的进程和方向是什么和意识到自己对改变身边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再一想人家付出了这么多拍出这么贴合我们自身生活的纪录片,我们就不能花2个小时认认真真的看一下吗?非但要看还要写,要认认真真的写,一是加强认识,二是引起共鸣!
首先柴静是一名受害者,和中国无数受污染侵害的同胞们一样无奈和悲叹。然而柴静又是一名调查媒体人,她有权力和资源用行动揭示出中国正面临的可怕危机。她在社会舞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扮演了一个唤醒社会共识的先驱角色。柴静原本是央视《看见》栏目主持人,调查过中国各类社会问题,一度成为新闻热点。十年前柴静就调查过一个环保专题,然而当时环境问题似乎离我们很远,并没有在社会的水潭里泛起大的浪花。十年后怀着孩子一出生就患有肿瘤的悲痛,她毅然决然的又一次挺身而出,向社会“宣战”,向自己也向社会寻求一个公道和交待。
演讲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为中心逐渐展开。雾霾是什么?在这里做一下区分——即什么是雾?什么是霾?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雾霾即是第二种。
世界在看中国,中国迫于压力,也将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然而经济发展和污染治理有着尖锐的矛盾,那中国到底会下多大的决心致力于治污呢?打个比喻:中国就像一个从农村出来创业,一路摸爬滚打跻身上流社会的暴发户,交际时发现有诸多不体面,于是考虑要不要花大钱买一身名牌西服,或者干脆回老家偏安一隅算了。然而清朝闭关锁国带来的教训刚刚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对污染放任并不可能得过且过,群众的呼声和舆论的压力会不断高涨,污染治理一定是一条必经之路。中国税收稳定,外汇储备稳定,对外贸易关系稳定。有钱才会阔气,中国不缺钱,只缺决心。
为什么要那么大的决心呢?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有些模糊和不透明的因素,市场经济调控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政府现在仍虎视牛行,积攒力量,静待时机。
从记录片中可以看出,法律对污染执法部门分工不明确,环境相关部门是指环保局、卫生局、质量监督局还是工商局?一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责任不能具体到个人,都有权的后果就是都没权。没有权倒是好了,就怕有权却滥用权力。汽车不符合环保要求却个个贴着环保标,监督部门、监察部门、执法部门都视而不见,他们的职能又哪去了呢?权力成了相关部门敛财的工具,那就是逼着百姓弄虚作假啊。这不禁让我想起《康熙王朝》里的康熙的一段经典台词:大清的危难不在外面,而在朝廷,就在这乾清宫的大殿上,你们个个都那么清白?把你们做的那些事都拿出来,在太阳下晒一晒省得发霉、发臭,要知道,这朝堂之上腐一块,大清就腐一大片呐!(大意如此)。
一个朋友说人们不重视环保也很正常,中国的环保事业刚刚起步,要将环保产业应用于实际,需要一个长期缓慢的浸透过程,必然会损害某些团体的利益,从而出现博弈,出现政治斗争。政治斗争胜利,工作开展才会顺畅,产业转型会如疾风骤雨,环保产业才会异军突起,中国在努力。中国目前环保投入大于产出,当地政府为了经历发展不同意,企业工人为了就业吃饭不同意,环保局形同虚设。就像片中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所说:它这个猫是地方政府养的猫,猫能不能捉耗子,捉几只是政府说的算,不是环保局说的算。环保部门没实权,不好干也不敢干。我有一个在环保局干了五年的朋友给我说:你千万别考环保局,环保局是给政府挡枪的存在,有事的时候用你,没事的时候滚的远远的。这不禁让我这个学环境的学子心寒,未来该何去何从?我觉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一时的不景气只在隐忍只在潜伏积累只在养精蓄锐,一旦时机来临,必如下山猛虎,逐鹿之豹。
能源体质如何改革?国家已经行动。众所周知20xx年是反腐的一面,20xx年反腐也将持续进行,能源产业中大批高层落马,体现出国家整顿改革的脚步正在前行。习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并一再强调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反腐是政企分开,还原市场经济的第一步,只有把树大根深的官僚主义搬到,才能掀起能源体质改革,才能推动产业转型,进一步完善法律机制,将权力合理分配,构建社会经济新秩序。我认为这将是中国环境接下来发展的蓝图和前景。在习铁腕治国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看到一个更美丽的中国,实现共同的中国梦。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十四
沉寂一年后,柴静归来,推出自费百万元所拍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这两天网上对这个事情褒贬都有,前两天恰巧看了一个对柴静专访的视频。其中一段给我的印象很深。正是这段话让我理解柴静为什么会这么做。内容如下: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我和柴静是山西老乡,居住长治。去年的某一天,朋友打来电话,说今天天气不错,空气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感觉很舒服,带孩子出来玩玩吧。我说不了,看手机上的天气指数,那天的指数是重度污染,孩子还小不假思索的选择了规避。
这两天看热门微博上,有人抨击柴静去美国生孩子的事情。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想说,她的孩子还在肚子里时,已经查出有肿瘤,一出生做必须做手术切除。我没有去求证国内的医疗水平是否能完成这样的手术,就算是能,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说,但凡经济许可的,也一定会选择更放心的方案,我不认为去美国生孩子有什么错。就像我不懂雾霾对孩子的身体有什么伤害,但是会选择减少外出是一样的道理。
央视有一个广告,请到海南深呼吸。第一次看觉得这么没有创意的一个广告放央视播。看过这个雾霾记录片后,明白了这个广告的用意,它突出的是实际的意义。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一群经济条件好些的老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选择在长治和海南两地过“候鸟”生活。那边有一个小区,房子基本都被这些来自长治人们买了。我一个朋友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也在那个小区买了房子,每到冬天就会去海南生活居住。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的母亲一到冬天就会咳嗽,但是去了海南就不会。当时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单纯的理解为是气候干燥和湿润的原因。看完柴静的记录片,又想起去年曾经转发过的《20xx年全国190个城市污染排行》长治排第69位,似乎,好像,大概,呵呵觉得其中有某种关联。也明白了为什么医生有时会告诉病人不用吃药,换个居住地就会好的建议。
支持柴静的虽多,但是热点终究会过去。时间久了,刻骨铭心的感情都会去淡忘,何况是一个纪录片。为了忘却的纪念,我觉得我应该做些什么。看过罗永浩演讲的人一定会记得,他在和西门子维权后,有人说老罗是名人,有几百万粉丝,影响力大所以能把这个事情做成。作为普通人没有什么影响力。。。。老罗这么说,你能影响几个人就去影响几个人,至少你身边的人不会再买关不上门的西门子冰箱,这也是一种维权。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我做了一件事情,每天早晨起来,打开手机里天气app,然后把当天的空气指数做一个截图,放到朋友圈。做了两天,第一天有人点赞,第二天有人开始留言评论。时间久了大家或许会忘记柴静说了什么,坚持这么做至少还能时刻提醒自己,提醒身边的人,雾霾还在,我们还需注意。借用老罗的话来说,能影响几个人就影响几个人吧。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看过之后,觉得自己很可悲,因为我身处这个时代,正在经历这个时代,却又对这个时代如此的无知。她去做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让我们明白活在一个什么境况下。和很多人一样,我们想知道很多,但是找不到信息源。我们需要有这样来的人来给我们答案。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十五
相信广大学生开学初时都在热烈讨论由柴静个人推出的《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作为一名关心社会现象,关注时事,关怀环境的大学生,我也观看了这一个掀起舆论**的纪录片,并且深有感触。
意义。
这一个纪录片一出来,便有许多争议,有人被雾霾以及环境污染情况之恶劣所震撼,有人则吐槽柴小姐数据不准确,用词模糊转义。而我觉得,不管此个纪录片数据是否有所夸大,不管柴静小姐是否弄虚作假,但是雾霾现象确实存在,环境问题确实严重,柴静退出纪录片的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便是暴露问题,显示问题,提醒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忽略问题,她做到了,她达到目的了,总的来说,这个纪录片的影响是积极并且深远的。
效果。
《穹顶之下》的反响十分剧烈,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雾霾,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雾霾具体是什么!不知道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雾霾对人体有什么伤害!而这个纪录片,则让大众明白了这些,让大众意识到雾霾的存在并非不影响自身,让大众知晓环境问题不容小视!
感想。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很受震撼!因为说真的,我之前也不太关心雾霾,虽然我知道雾霾是什么,但是我却不清楚雾霾对人身的伤害,所以只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天气现象。我觉得,国家已经十分重视环境问题,不过,雾霾恶化在说明环境的恶化,说明国家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不仅改变环境,更应该改变政策,让相关部门承担起责任,让相关企业承担起责任,给人民以希望。
穹顶之下观看心得体会篇十六
“看了这个记录片,给我的感觉:不是让我如何做,而是呼吁和加强大家的环境忧患意识。如果明明知道这个靠污染而发展是不正常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在进行。如果发展初期,因为要发展要温饱不得不屈服,那么在经济越来越发展的今天,我们是习惯了屈服站不起来了,还是应该慢慢壮大自己顶住站起来与污染做斗争呢。
因为就业问题,政府取缔不了也惩治不了这些煤油污染企业。难道这些企业就可以把污染当成理所当然吗,在这片同呼吸的天空下,我不知道获利的具体是哪一些人,但是却知道它却损害了我们所有人利益——因为它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安全威胁。如果说让他人失业何其残忍,那么让大众受污染威胁,患肺癌死亡的人们就是死有余辜吗。孰轻孰重,分不清吗?也许有人说柴静在夸大其词,中国的空气污染哪有那么严重,但是不管如何威胁的确存在,也在扩大,难道一定要等到中国出现大规模因为空气污染而死亡才能重视,才能改制吗,大家不觉得晚了吗。
就记录片提到“洗煤”这件事,中国做不到洗煤再用吗。这些企业是连洗煤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吗,如果企业的利润这些低,连这个钱都拿不出来(靠污染撑着),那么这些企业就没想过转型或者换行业。自己没利润赚不了钱,又污染环境讨骂名,大家觉得生意人会做这种亏本的事。所以这些企业不要把就业失业当成挡箭牌,这是一个借口而已。企业做好防治工作,工人会失业吗,可能还需要安排专人去负责这一块,还增加就业呢;此外企业转型,也不意味着员工就要失业啊。中国人做事不是做不了,做不好,而是觉得不重要,不严重,没关系,不想也不要去做而已。不重视的话,也许这类纪录片会越来越多吧,因为污染会越来越严重,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给大家的恐慌会越来越严重。
古人经验之谈:居安思危啊。现在“居”都不安了,还不思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