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一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二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启发式教学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补充资料
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2.这两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
3.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
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心路历程吧!
2.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
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
3.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相信我们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4.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5.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
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你能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吗?指名答。
三、品读古诗。
6.自由读诗,读完之后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词呢?(依依惜别)
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请同学自读补充资料1。
在黄鹤楼上,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再指名读。
(2)补充资料2。(“吾爱孟夫子”“清诗句句尽堪传”)简单解析诗意。唐朝两位成就最高的诗人,一位“诗仙”李白,一位“诗圣”杜甫,都对孟浩然做了这样高的赞美,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带着感情分组诵读。
(3)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如今又将面临分别,如果这时候你是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你会说什么?(如有时间可以让同学写下来)
7.(1)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请汉字同学描述给盲文同学听。
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齐读最后两句。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答。
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诵。
指名读。
分组读。
配乐朗读。
四:总结
8.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一次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读。
再次诵读,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过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用他那大气磅礴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历山水,跟他同一时代的王维,也经历过这样的离别,那么,他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机动)
作业:1.抄写并背诵古诗。
2.写下你想对孟浩然说的话。
3.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诗歌。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三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中的明珠,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就谆谆切切、语重心长的教导年轻人要学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近六十首古诗。古诗在教材中比例的增加,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古诗的重视以及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课堂中古诗教学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基本上是按一个路子教学的: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其实未必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意,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就慢慢的失去了兴趣。这在当前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已经远远的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了,也已经到了该痛下决心的关键时刻,成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亟待探索、研究、解决的一个严肃的重要课题。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在这个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金秋时节晴方好,雾锁津小雨亦奇。10月15日,长阳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会在津洋口小学隆重举行。“吟咏千古华章,传承民族文明”,课前五分钟的学生古诗词诵读表演成为每节展示课的序曲。二年级小朋友稚嫩的童音传递着古诗特有的韵味;三四年级学生或吟或唱或拉,展示了古诗词特有的魅力;五年级学生你诵我和,让人思接千载。一首首诗歌彰显了古诗词的风韵,启迪着人的思想。诗词进校园在津洋口小学绽放着奇光异彩。
研讨会结束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也试着向学校的全体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古诗教学的汇报课。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日,但是还依稀记得当时的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流程,现回忆记载下来以供全国教育界同仁共同来探讨: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对联“黄金万两容易的,人间知己最难寻”
2、师:这幅对联出自于《红楼梦》中,请同学们读一读,理解对联的意思。
3、学生读对联并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4、师: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二、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送谁?在哪送?到哪去?(板书:李白送孟浩然)简介李白、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教师举例说明)。
3、课件出示:地理位置图。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读响亮,教师随机正音,全班齐读。
教师点拨:吟诵古诗不但要响亮,通顺,还要有节奏,这样才能吟诵出古诗的韵味来。
3、听老师范读,请同学们用以前的学过的方法画出节奏。
4、课件出示诗配画的古诗指名朗读,读出节奏,教师随机画出节奏。
出示课件: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四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六
设计意图: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拓展知识
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李白,了解唐诗,老师再补充一首李白的诗。
课件出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简单讲解可参考另附资料《金陵酒肆留别》)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阅读量,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四)全文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黄鹤楼、广陵、李白孟浩然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或你读过的那首诗(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生说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分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他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并且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一种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陵”
二、解题
1、师:读读看看题目中送了哪些内容?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知道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广陵是要去的地方。
2、师:黄鹤楼知道吗?说说看;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3、师:有同学查到广陵的资料吗?(指名交流资料)
4、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画长江简图并标出武汉扬州位置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
5、如果我们再来了解李白孟浩然的一些情况就更好了(交流李白孟浩然资料。)
师:诗题里面的关键词我们都理解了,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师:诗题的意思理解了,也就是诗文大致要讲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从具体诗句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三、理解诗意。品读词语、感悟诗情
(一)引导自学
1、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自己先放声多读几遍。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老师看到大家读的有滋有味的,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
3、看来大家读的不错。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看看同学们能否读懂诗句的意思?现在,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
(1)自由地朗读古诗,并结合课文注释插图,读懂诗意。
(2)把学习中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二)引导汇报。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三)品读体验,感悟事情
交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是好朋友吧?李白和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
师:据说李白常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所以诗中称“故人”
“故人”人可以换个说法吗?(情深意重/患难之交/亲密无间)带着对“故人”的理解再读诗句。
小结:从他们分别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这两句是人在平淡的叙事中却透露出它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4、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碧空尽”:“尽”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从哪个词语读出的?
师:那滚滚的长江水不正象征着他们深厚的友情绵绵无尽吗?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师:女同学站起来送送孟浩然,齐读。(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读)(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同学你们来送送。(这是豪壮的相送)大家一起来送送孟浩然!同学们读的多么投入啊,会背的请站起来,不会背的拿着书读一读,读出你的情感来。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继续积累送别诗,并背一背。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八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块文化瑰宝。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一背?喜欢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背。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
2、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时,是用哪些方法学习诗意的?
学生回忆归纳,如: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先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再在小组内用这些方法自学交流诗的大意。
6、大组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师相机引导。
生:我通过注释,知道第一句话中的“欲”就是“要”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李白乘船正要离开。
师:很好,能借助书中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而且,先抓住重点字眼,再理解整句诗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从“忽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很意外。“忽闻”就是“忽然听到”的意思,可见作者当时没想到汪伦会去送他,而且以边踏拍子边唱歌的方式。所以读的时候应该突出“忽闻”,读出作者的'惊喜,我来读一读,……。
师:真棒!你不但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更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心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诗人和汪伦分别时的心情,说一说。
……
6、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和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7、指读反馈。
8、练习背诵,指导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用刚才的学习《赠汪伦》的方法,在小组内自学这首诗。
师巡视指导。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像这种表达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指读;齐读。理解诗的大意。读一读,背一背。
交流其他此类古诗。
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做以分析,谈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
首先,承接上一组元对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解释、评价等,让学生筛选使用。课内就可以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意思了。
其次,要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古诗、体会感情。如借助注释、,还有利用插图、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推想。在学习下一首古诗《回乡偶书》时还可以采用编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内容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仅学习古诗如此,每一篇课文都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学习古诗最容易走的极端是,咬文嚼字。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而需要日后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学生只要能了解诗的大意就可以了。
此外,现在的古诗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重视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略了写作方法的赏析。如学习《赠汪伦》,就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抓住“行”“闻”“深”“送”等词语,描述李白与汪伦道别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想象离别画面及情感。再如,作者写桃花潭水时用夸张的手法,“深千尺”,以此与汪伦对“我”的感情做比,突出那真挚深厚的感情。赏析诗人写法上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还更能从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准确、形象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这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就是为您整理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九
我说的课题是九年义务小语教材第十册《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下面我从本课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特色、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游园不值》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着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这首诗根据注释,对于学生来讲可以说很容易理解。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感受到了这一枝伸出墙的红杏安抚了作者扫兴失望的心情,一枝红杏也让作者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
二、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及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试图焕发起学生对古典诗歌含蓄凝炼之美的浅浅感悟和深深喜爱,也力求使学生自学自得,自读自悟。因此,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入情入境学习古诗,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设计的特色。
我认为我在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引探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品词,进入诗境这一点自我感觉学生较容易理解,根据老师的引导展开想象,从而进入诗境中。
四、说教学程序。
我本课一共设计了七个环节:分别是:
一、 激情导入、以旧引新。
二、 范读激趣,初读正音。
三、 自读自悟。
四、 入诗境、悟诗情。
五、 读诵深化,谈感受。
六、 拓展阅读。
七、 作业。
下面我重点讲讲激情导入、以旧引新和范读激趣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上课伊始,我饱含深情地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千百年来,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其中诗歌的形式题材还是多种多样。”老师的语言渲染焕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热情。接着我出示春景图说:“春色一直以来都是多少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不息的主题,你们看,春天,以她那五彩斑斓、光彩夺目而着称,万物苏醒,百花齐放,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使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她歌颂、赞美,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名词佳句。谁能背诵一些?”
这一环节,将其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很自然引出新课。
学生背完诗后,我紧接着说:“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叶绍翁所写的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同时板书)介绍叶绍翁的资料。让我们一起跟着这一位宋朝的诗人叶绍翁一起去游园吧。”
(二)范读激趣,初读正音
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去领会、感悟、传神。教师不仅要导疑、导法,也要导情、导悟。而教师的情感就会激发、影响学生的情感。所以我先在大屏幕展示全诗后,接着在古典乐曲的伴奏下深情吟咏,以诗所特有的韵美,将学生带入雅致悠远的古诗文情境。(放音乐)接着就顺势问:“喜欢吗?喜欢就大声地读读吧!”在充分的自读之后,再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请学生读,随即正音。
还有第四环节:入诗境、悟诗情。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往往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品味。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在品读诗词语言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入诗境时,运用了引探法、导读法和想象法。就是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诗歌前后的接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并有感情地诵读,教师随时启发点拨,相机指导。
我先引导学生说:“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春色诱惑,终于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可是”理解小扣柴扉久不开。接着我问:“这是怎么回事?扣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是主人不在家吗?想象一下,作者会怎样想?哦,主人大概——”从而深化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理解说:“也就是说作者一心到朋友家赏春,却没有遇上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没有遇到要访的朋友。于是我紧接点题理解“不值”说:“游园不值就是作者去游园没有遇到要访的朋友。那他的心情怎样?(板书:失望)谁来试试读读这两句?” 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了诗境中,领悟了作者的感情。
接着我又问:“难道就要尽兴而来,扫兴而归?正当他扫兴想回时,他遇到了什么?(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谁能读出作者的感受?)作者又会想到些什么?(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
在这一番再造想象之后,师生渐渐步入了诗所描画的意境之中,并生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我再进一步的驱遣想象,“满园的春色是什么样的?”学生又是一番奇思妙想。在想象中领悟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美好,从而萌生出对它们的热爱之情。
还有最后一个环节:作业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发挥各自的特长,学了这节课,你回家最想做的是什么?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的说,能演的演。
通过这一作业的设计,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发挥了特长。
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这种单一的方式来学习古诗。由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理解的差异,难以深切体会诗中的意境。这种单一的教学刺激方式,不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因此,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学习体验。
在这节古诗教学中,我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机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刺激物,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