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专业19篇)
唯有总结经验,我们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实现个人和国家的长足进步。总结要体现自身的思考和思想,不仅要简单地陈述事实,还要表达个人的理解和认识。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一
孩子们!你们想当宇航员?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说:“想”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这次的关于航天的报告就开始了,为我们做报告的是张爷爷。
张爷爷是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究人,担任过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指挥,是一位及其了不起的大人物今。今天来给我们做中国航天的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张爷爷给我们讲的航天员的起居生活,在航天员喝水的时候,要靠压力把水挤出来,挤出来后在空中飘成一个个的小水珠,然后再将其喝掉,最让将其送入口中,最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水,居然是用航天员的小便,过滤之后而变成的,而且这样的水,对身体一点伤害都没有,因为这是健康的水。
最让大家笑的是在太空上睡觉,在太空上睡觉,可要比地球上难多了,因为在地球上,有重力,随意人们平躺没什么问题,但是在他空中,睡觉的时候,必须把两手交叉的放在胸前,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宇航员在睡觉的时候手飘起来,真是太有趣了。
在太空中吃饭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在太空中,食物会不知不觉得飘起来,人们需要在天空中吧食物一口吞掉,而且宇航员的饭菜特别的丰富,神舟十一号上,有一百多种食物认航天员挑选。
航天生活太有趣了。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二
今天上午,妈妈给我说,下午要在两点之前到校,因为,我们要听关于航天的报告,我一听,就垂头丧气,我不喜欢当宇航员啦,飞行员啦,这个职业,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设计师。
老师说,两点四十要到五楼报告厅,听讲,于是,到教室没几分钟我们就开始收拾东西,往五楼报告厅走了,范佳悦和我还有两名女生坐在一起,张厚英——张爷爷到了以后,演讲就此开始了。
校长,让我们猜张爷爷的年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了一起来,后来,我们才知道,张爷爷才“三十八”岁,张爷爷,给我们讲了关于航天的知识,还给我们讲了怎样的身高、体重,才可以当宇航员,后来,又给我们讲了宇航员在舱内要运动,否则,下了飞船就不会走路了,这让我们哈哈大笑,心想,有这么严重?航天员们在舱内也可以运动,里面有跑步机、自行车,防止航天员的肌肉萎缩。
后来,又给我们讲了,两个飞船,如何进行对接,而且,要对接三次,还给我们讲了航天员在飞船上怎样吃饭、吃什么饭,怎样睡觉、喝水。航天员吃的饭,比我们还要丰盛,忍不住流口水了,还给我们讲了,宇航员,怎样喝水,看着它们喝水的样子,感觉很费劲,张爷爷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动作,为我们讲述了航天员们的一切生活。
最后,张爷爷还让我们问问题,第一个提问的是九班的同学,张爷爷耐心地为他讲解后,还让他上台领了徽章,还与张爷爷合了影,第二位也同样,第三位,没有得到勋章,也没有合影,但是,张爷爷也耐心的回答了他的问题。
听了张爷爷的讲述,我开始喜欢上宇航员这个职业了,也觉得当一位宇航员的生活很有趣,让我非常的向往。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三
从小我就对航天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浩瀚的宇宙充满着好奇,爸爸经常给我买一些科普书籍,在书上,我看到了许多科普知识,同时,爸爸还告诉我,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研究,听了爸爸的话,我梦想着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去太空进行探索,去解开这些奥秘。
曾经有人说我是痴人说梦,也有人笑话我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假如人类没有飞天的梦想,莱特兄弟就不会制造发明飞机,现在,我们的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如此迅速,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刘洋成了中华女子飞天第一人,我激动不已,钦佩和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女航天员必须有强壮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超人的毅力,但我认为要想实现我的航天梦,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为我深知:“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此时,我读了《放飞梦想》这本书之后,我的梦想之火越燃越猛烈,刘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航天员的决心。
就在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像刘洋大姐姐一样驾驶着宇宙飞船去太空访问,我首先来到月球上,嫦娥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令我在月球上到处参观,并详细地给我介绍了月球上的情况,接着,我又去了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许多星球,这些星球虽然离地球遥远,每个星球上的生存环境也各不相同,但外星人对地球人非常地友好,我正高兴的与外星人交谈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我,我感到很可惜,真想跟外星人多交谈一会。
我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了爸爸,爸爸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的说:“你有一个远大而美好的梦想,要实现你的这个梦想,不但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有为之奋斗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为了自己的航天梦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我美好的梦想成为现实,让祖国为我们这一代人而骄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我的心里也有一个梦想,它深深地埋藏着一颗孕育着我理想的种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当一名像杨利伟这样的宇航员,自从有了这个梦想,我便越发的喜欢飞向太空的新闻和火箭,由其是喜欢其中的火箭,就这样,火箭让我发现了这颗埋藏已久的理想之种。
上了五年级之后,渐渐地领会了火箭的魅力,下课,我仔细得研究火箭的资料,当我知道其中火箭的好多奥秘,我明白了要努力上学,要抓住细节,才能读好书。从那以后,我便每次都要努力读书,抓住学习的技巧,让我的梦一定实现。课下,我看课外书,去积累他人的精华,让我的中国梦飞天梦更有可能成功,加油。
在我观察中,我发现,我最喜欢的火箭又有新的了,由其是神舟10号,最吸引我的眼球是电视上那所描述的令我感到惊奇、陌生而又新鲜的火箭世界。因为火箭能把我带进一个我从未来过的太空世界,一切都让我感到像是走进了外星王国。想象未来的故事,想象太空里那一个个星员,想象我是主人的权力,这些幻想便接二连三变成了。
偶然,我又在图书馆中看到了火箭系列和太空系列的书,我喜欢上了这两本书,并让我想当一个杨利伟一样的宇航员。太空,让我喜爱火箭,火箭让我感觉出,好的文章让我读到了火箭和太空的神奇,总之,在我心底,有一个当宇航员的理想之种!我的航天梦中国梦,我一定要实现我的飞天梦。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四
箭已上弦!
作为最后一个妆扮“嫦娥三姑娘”的人,操作手陈向东留下深情一瞥,转身撤离发射塔架。
这一刻,距离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还有15分钟。
这一刻,在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中国人叩问天宇的“新长征”仍在延续——肩负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使命的“嫦娥三号”,即将踏上38万公里的'奔月征程。
繁星闪烁,夜幕笼罩。“嫦娥”怀抱“玉兔”,就要出征。数盏聚光灯下,中国“探月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亮如白昼。
30度、90度、180度……环抱火箭的4组回转平台缓缓打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落落大方露出芳容。
“10分钟准备!”崇山峻岭间,传来01指挥员鄢利清洪亮的口令声。
修长的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蓝色大字格外醒目。火箭顶部,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半轮明月,一双足迹”清晰可见。
火箭上端,雾气蒸腾,低温推进剂加注工作仍在进行。
“2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
发射塔架摆杆缓缓摆开,发射进入读秒,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5、4、3、2、1,点火!起飞!”发控台操作手白春波果断按下红色点火按钮。
1时30分,橘红色的火焰从火箭底部喷涌翻腾,“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扶摇直上。轰隆隆的怒吼声,排山倒海般响彻山谷。
上升10秒后,火箭按程序转弯,向东南方向疾驰而去……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86次飞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130次探月活动,这是我国第三次发射探月卫星。
“一个叫嫦娥的中国美女,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你们也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国大兔子。这只兔子很容易找,因为它总是站在月桂树下。”
一位新闻同行诙谐地说:“下次再有人登月,我们的‘嫦娥’和‘玉兔’就会热情地迎接他们啦!”
飞翔!飞翔!加速上升的火箭,如同一束炫目的火光,划破无边长空。
飞翔!飞翔!渐飞渐远的火箭,如同一颗明亮的星星,汇入墨色天幕。
月城西昌,人头攒动,安全距离外的山间小路上,挤满了身着盛装的彝族村民。千百年来一直用火把驱赶黑暗的彝族同胞,世世代代把火当作至高无上的精神图腾。望着天上“会飞的火把”,彝族姑娘阿依尔果兴奋地说:“彝族人自古崇拜月亮,希望‘嫦娥姐姐’把我们的祝福和梦想带到月亮上!”
一二级分离、抛整流罩、二三级分离……此刻,灯火通明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里,巨幅显示屏正以动画的形式,实时显示着火箭的飞行状态。
他仿佛看到:6年前,“大姑娘”“嫦娥一号”从这里发射升空,经过18天飞行进入环月轨道,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中国航天正式迈入深空探测新时代。
他仿佛看到:3年前,“二姑娘”“嫦娥二号”从这里壮丽腾飞,创造世界航天史上多项第一。目前,她与地球间距离已突破6000万公里,在浩瀚太空续写着中国人的梦想。
飞翔!飞翔!此时此刻,千千万万航天人的心,紧紧追随着“嫦娥三姑娘”不断延伸的航迹。
飞翔!飞翔!此时此刻,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紧紧牵挂着“嫦娥三姑娘”不断攀登的足迹。
1140秒后,器箭分离,“嫦娥三号”成功进入近地点高度21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成功了!握手、拥抱、欢呼……大厅里,掌声如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松开了一直攥着的手,与同事紧紧相拥。
“发射圆满成功,‘嫦娥三号’奔月之路才刚刚开始。”孙保卫说,航天梦助推中国梦,中国人所有的梦想汇聚起来,就汇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那将是无数次在唐诗宋词里吟诵月亮的中国人,对这个距离我们38万公里的星球,最近距离的一次凝视。
月亮,离我们很远;我们,已离月亮很近……。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五
奇妙的水珠悬浮于半空之中,久久不落;陀螺能够在空中直线飞行,不偏离轨道;人的方向感可以随意变换……这些种种,在地球上我们都是难以想象和体验的。可是在太空中,因为失重,这些奇妙的现象都展现了出来。看完了这仅6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授课,更点燃了人们探索太空激情的火种。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壮举,这堂课让人们对太空的热情的星星火种,引发的火势却可以燎原,“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么啊……”这些儿时的问题,我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还有太空的存在。
从此,便对太空有着丝丝的好奇,但是,随着不断的成长,儿时的好奇心似乎已经被时间所磨灭,已有多久没想起太空来了呢。随着神州飞天,心中的好奇终于又被引发了出来,直到看了这节太空授课,我才明白,原来心中对太空的向往,一直存在,生动的课堂如夜中的明灯,引我们走近太空,帮助我们普及了知识,同时又点发了我对太空的热情。那么,太阳系之外有什呢?宇宙还未形成前,天地又是什么样子?我的心中有一千零一问。
记得有一位诗人写道:“宁愿变成一根树根深扎地底,也不愿在星空中飘浮。”
但我却想说,我愿意在星空中漂浮探索,我愿意在太空中漫步,用热情探索太空,用科学知识来探索未知的领域。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六
大家都知道,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叔叔驾驶着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神舟”飞船飞上了太空。从那时候起,我的脑海里就萌发出了一个美丽的航天梦。
我梦见自己穿着洁白的航天服,驾驶着自己设计的宇宙飞船,遨游在浩瀚的太空里,我透过亮亮的舷窗,和调皮的小星星招手;和太阳公公作伴;听月亮婆婆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噢!宇宙真是太奇妙了,比我想象中的要美丽一万倍;还看见了我一直想见到的地球:有碧绿色,代表了连绵起伏的山脉和辽阔无垠的草原;还有土黄色,是人们生存的陆地;更多的是蔚蓝色,那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很快,宇宙飞船就停了下来。我穿着笨重的航天服吃力地下了飞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小碗一般的环形山,原来月球就是这样的呀。对了,月球是没有地吸引力的,虽然我穿着宇航服,但每走一步,就会跳起来,跟一只兔子似的,真好玩!正当我玩的尽兴时,猛然想起了我从地球带来的种子。我连忙把种子拿了出来,洒在月球的沙土上。因为月球没有水和空气,所以种出的植物要比地球上种出来的植物高十几倍。在那里种植出来的'玉米简直可以和一棵大树相提并论。我还种植了西红柿,在月球种植的西红柿比乒乓球还要小,而有的西红柿却比西瓜还大,这点我一直很奇怪。忽然,从我身边窜过一个身影,我失声大喊:“谁?”只见那个奇怪的生物有着一身蓝色的皮肤,长着一只大大的眼睛,还泛着绿光。当我看清这奇怪生物的庐山真面目时,我不禁吓了一大跳:莫非是外星人?它眨了眨大眼睛,冒出一句话来。看我一脸目瞪口呆的样子,它拿出一样带着刺的东西递给我。外星人比划了半天,示意我戴在头上。我照做了,脑中立即显示出一句句子:你是地球人吗?我点点头。紧接着,脑中又出现一句句子:我是火星人,我们国王派我来拍一张地球人的照片,现在我完成了,得赶快回去交差。我做了个拜拜的动作,外星人便离去了。
“喂,醒醒!”我隐约听见一阵声音。是妈妈在叫我,原来只是个梦啊!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七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__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八
1992年9月21日,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送入近地轨道,进行相关实验,并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是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任务。在此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实验。时至今天,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历经了无数的艰辛攻关,凝聚了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和心血汗水。
在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所,一个通体漆黑的工程部件摆放实验台上,这是天宫一号上姿态控制机构的核心部件——力矩陀螺。它通体漆黑,毫不起眼,但在太空中,它就像是一个走钢丝的人手中所握的平衡杆一样关键,对于天宫一号飞行时的姿态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__年2月21日清晨,实验室内突然传出一声巨响,正在进行测试的力矩陀螺发生故障,高速旋转的部件瞬间卡死,剧烈的震动甚至将一些零件震脱。
相同的部件,包括国际空间站中的陀螺装置也曾经在太空中发生过问题,最后是通过航天飞机运送部件在太空中进行更换来解决,但对于中国现阶段的航天技术来说没有这个条件。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科研人员对每一个部件单独分析实验,甚至连钢轴都被一点点剖开,最终查清故障是由于高温测试导致了部件微小形变,最终形成卡死。为彻底解决这一隐患,科研团队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设计,而新设计的力矩陀螺在天宫一号上至今顺利工作1年多,各项性能指标堪称完美。
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性步骤,它成功突破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女航天员首次太空飞行、航天员太空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圆满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载人航天来说,一切为了航天员,对可靠性、安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为了这个要求,一方面是攻克难关,另一方面要排除安全隐患。这需要航天人细致入微的职业敏感和高度责任感。
脚踏实地服务社会。
随着一个个难关被攻克,一个个隐患被排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逐步成熟。与此同时,载人航天技术也在向民用领域一步步扩展,一方面是航天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而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民用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化,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载人航天为保证“高可靠”要求而特有的技术手段和管理优势也在民用领域逐步应用发挥。
在火箭结构强度试验大厅,中国未来的高铁列车所装备的空调系统,放在实验平台上,要在各个方向上都进行5小时的振动测试,模拟火车的高速运动时的震动,测试结束后,再拿下来通电运行,来验证这个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除了高铁设备,一些民用电子产品的身影也出现在了这个火箭实验厂房。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温箱实验柜,计算机主机箱放在这里面,通过温柜从零下40度到零上60度的急剧变化,以及把湿度升到95%,测试计算机在各种条件下的是否能正常运转,测试它的可靠性。”
专家还介绍,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在从高铁到汽车,从民用飞机到小家电,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寻求合作,除了航天技术成果的直接转化外,另一方面,航天人对质量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也在民用领域逐步的扩展应用,这也是航天人对国民经济从另一个角度所作的贡献。
中国航天不仅“仰望星空”,同时也“脚踏实地”。在各个领域服务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我国近年来研制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__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同样也是载人航天事业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九
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中国航天人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敢为人先,敢于奋斗。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十
我对航天的理解很浮浅,认为飞机、火箭飞上天就是航天,实际航天领域研究的东西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奥,不管我对航天认识的深与浅,但我非常喜欢航天。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给我买的玩具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飞机,现在家里还有两架遥控飞机模型保存的好好的;还记得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和爷爷一起做了一支火箭模型,并在全幼儿园观展;上了小学我参加的是航模兴趣小组,在小组里我做了六架飞机模型。当我制作的飞机模型飞在天空中的时候,我想起了杨利伟叔叔,他乘着我国自己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创举在全世界面前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露了脸。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对航天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了,同时脑子里的疑问也一个一个的接踵而来,如:火箭没有翅膀是怎样飞起来的?人造卫星在天上会不会掉下来?再如:载人飞船为什么能遨游太空?……带着这些问题我买了一些有关“宇宙、太空、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到:火箭是利用发动机向后喷射高温高压的燃气产生及作用力以获得前进推力,并由此向前运动的飞行器,它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三部分组成。人造卫星和太空探测器是无人驾驶的航天器,它拥有高度精密的自动控制装置,迄今为止它们已先后对月球、金星、火星、哈雷星等近距离或实地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人类称它为“宇宙信息的侦察兵”。人类除了派人造卫星和探测器到太空考察外,也希望自己能够飞上太空,载人飞船就是人类遨游太空的工具之一,它一般由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座舱是飞船的核心,轨道舱内装有各种实验仪器,服务舱则是为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地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并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联合飞行。我国自行研制的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于11月3日凌晨1时36分首次空间对接成功,这是在美国、俄罗斯进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我为之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也更加热爱航天了。
我是一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知道宇宙间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航天领域里还有许多难题在等着我们去认识和攻关,因此,为了实现自己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美好理想,长大后为我所爱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牢牢掌握过硬本领,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十一
曾经在多少个白天,我对着蓝天白云放声高歌;曾经在多少个深夜,我迎着清风明月倾诉我的航天梦想。少年时代是如诗如画的岁月,少年时代是放飞五彩斑斓的梦的季节。
——题记。
夜,明月夜。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倚窗独坐,仰望苍穹,深邃而又神秘。我思绪万千,月亮上有没有嫦娥?银河系中究竟有没有ufo?黑洞是否真的那么恐怖?它永远深藏着数不尽的奥秘,让我浮想联翩。
古往今来,人们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希望能飞向太空,像鸟儿一样遨游。万户实验了,但并没有成功。然而,人们并不因此而放弃梦想。几百年过去了,随着科技的革新,登月的梦想实现了。
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火箭升空的那一刹那,烈焰升腾,大漠震颤。“长征”火箭托举着载人飞船,吐着橘黄色的火焰升向天际,这是多么的令人激动,同时也意味着这次发射将载入中华民族辉煌的史册,这又是多么的令人骄傲。时光荏苒,我国航天技术日新月异,首次对接成功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国际空间站了。与此同时,有些科学家想在火星和月球上修建移民基地,这是多么奇妙的想法。科学家说:人口发展很快,地球资源在逐渐减少,我们可发明一种飞船把人们送入其他星球,这样我们就在那里建造家园,种植植物,不久我们将能在这片星球上生存了。
就在几天前,我参观了航天展,见到了期盼已久的“长征一号”火箭,“神五”返回舱等,体验了航天测试仪三维空鼓。我异常兴奋和激动,终于过了一把好玩刺激的航天瘾。我一直幻想着自己能成为宇航员,飞向太空,实现心中已久的梦想。
我的航天我的梦,从今天起,我会努力学习,为梦想而战。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十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八年前,在距地球三百公里外的天宫一号中,航天员王亚平为第一届“太空班”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如今,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将迎来首次太空授课。首先,“课程表”全新升级!三名航天员将演示更多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化学现象。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十三
9月15日22时04分,搭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随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发射,正式开启太空之旅。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天宫”上的各种美好,有漂亮的常娥姐姐,有可爱的小白兔,还有生长茂密的大树……随着1969年7月的阿波罗11号登月,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月表行走,这种美好的画面就成了美好的愿望。这种思想的改变离不开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
我国航天事业经历了几个步骤:一是突破“卫星上天”关:中国中远程导弹技术已经过关,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送往太空,拉开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二是突破“卫星回收”关,尖兵侦察卫星监视美日台;三是突破“一箭多星”关,分导技术让敌人防不胜防;四是突破“地球同步”关,北斗导航卫星精确定位;五是突破“太阳同步”关,气象侦察和国土普查;六是突破“载人航天关”,给美俄敲响警钟,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大约21个小时后,即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之后,成功着陆。这标志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的国家。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征程任重道远。中国航天事业正沿着中国梦、强国梦、航天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传来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十四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创造了“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航天测控精神等辉煌成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的精髓,包括了爱国情怀、甘于奉献、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感知祖国航天事业的进步,感悟一代代航天人精神的传承,感受科技创新发展的魅力,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强国复兴大道上创新进取、奋勇前行的激励。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十五
这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不仅满足了我对宇宙探秘的好奇心,还激发了对“航天梦”的热情,同时也让我知道了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是多么重要。
在以后的成长中只要我们好学知识,练好本领,有目标,有担当,敢吃苦,就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且总有一天会与成功相遇。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十六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的奉献、创新和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中国航天精神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宝藏。代表航天事业的航天人更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促使当代青年大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应该自觉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践行航天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十七
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虽然此时不能为航天事业做贡献,但是我们应该做到遇到困难时航天精神是我们的指路灯;碰到挫折时航天精神为我们鼓劲。一次又一次的亲身体验让我见证了这个道理。
记得有一次,爸爸让我把奥数书的几道奥数题目做完,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拿起奥数书跑回书房,认真地演算起来,可是途中遇到了“拦路虎”,我想了又想,实在想不出来,就跑到客厅问正在看报纸的爸爸,爸爸眉头一皱,指了指在书房中横挂的航天精神挂幅,挂幅醒目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然后爸爸对我若有所思一笑。我恍然大悟,急忙跑回书房认真思考起来,我在草稿纸上算了又算,想了又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一股成功的喜悦之情涌上心头。这就是航天精神的力量,是它在鼓励我,让我知道坚持不懈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东风在续飞天梦。作为祖国航天事业忠诚的支持者,我衷心祝福祖国航天事业一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中国航天人一定继续谱写航天事业的壮丽篇章。而我则要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地回答:21世纪的接班人也有能力接住祖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十八
神舟十二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发射的后续过程中一切顺利,这也说明了这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在世界载人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这次神十二飞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优秀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廉洁报国。中国的太空部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最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之一中国太空事业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的奉献、创新和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国内各行业中投入和产出比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头等的战略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航天部门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中国革命的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中国航天工业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和廉洁报国的行业风貌,应该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应该像过去的大庆精神一样,成为中国现代的进程中所有行业的楷模。
中国航天事业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
1、学习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虽然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还有一些风险问题。但在风险面前,中国航天员表现出的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是顽强拼搏的斗志。他们用艰苦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用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榜样。
2、学习航天人极其严谨的科学精神。
各参研参试部门和单位为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做了大量精益求精的准备工作。从每一颗螺丝钉,每一个焊接缝,到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宇航员细致的检查安全系带的动作,认真地阅读飞行手册等,这一切都是高质量、高标准、一丝不苟的,是来不得一丝疏忽大意的。这种不允许失败、不准有丝毫瑕疵的严谨工作作风,保证了“神十二”发射的完美成功,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
3、学习航天人志存高远、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当我们沉浸在“神十二”带来的欢乐和喜悦时,当我们为航天事业的辉煌感到骄傲和自豪时,一定要认真学习航天人勇于攻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特别是要学习他们在航天事业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责任感,学习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志存高远、为国奉献、立足本职工作的精神神七的成功发射不仅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代表航天事业的航天人更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它促使当代青年学生更加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践行航天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学习心得篇十九
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
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
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我们“中国梦太空梦”的实现靠近!